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중화소아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006
  • 国内刊号: 42-115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袁继炎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外用噻吗洛尔治疗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罗春芬;黎胜苗;苏宝利;刘昭蓉;於林军;单王永;宋代强;刘征吉;叶彬斌

    目的 评价外用噻吗洛尔治疗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对109例浅表婴幼儿血管瘤根据家属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外涂噻吗洛尔滴眼液)89例和观察组20例.记录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瘤体部位、瘤体大小、颜色、质地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等.由3名具有临床经验的专科医生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对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3个月的疗效分别进行评价.疗效评定分为三级,Ⅰ级(无效),Ⅱ级(控制生长),Ⅲ级(促进消退),有效率表示Ⅱ级和Ⅲ级病例数的总和占总体的百分比,消退率表示Ⅲ级病例数占总体的百分比.结果 治疗组在涂药1周后大部分患儿可见瘤体颜色开始变暗、质地变软;涂药3个月时,Ⅲ级患儿达51例,其中完全消退或仅残留毛细血管扩张的有10例,Ⅱ级31例,Ⅰ级7例.总体有效率为92.1%,消退率为57.3%.治疗3个月后患儿年龄6个月以内组和6个月以上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6%和8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退率分别为65.1%和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观察组在3个月后Ⅰ级13例(65%),Ⅱ级6例(30%),Ⅲ级1例(5%),有效率和肖退率分别为35%和5%,明显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用噻吗洛尔对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无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可作为治疗6个月以内增生期浅表婴幼儿血管瘤的方法之一.

  • 新生儿胃穿孔伴肠旋转不良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裴洪岗;毛建雄;张翅;李苏伊

    目的 总结新生儿胃穿孔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我院诊治的12例新生儿胃穿孔合并肠旋转不良病例,着重将年龄、出生体重、性别、早产、首发症状、穿孔部位、病死率与23例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的胃穿孔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组(NGPM)平均年龄、平均体重、穿孔发生于胃大弯的比例、病死率、首发症状为呕吐比例分别为(4.92±1.08)d、(3.04±0.70) kg、83.3%、50.0%、58.3%,高于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组(NGP)的(4.09±1.73)d、(2.49±0.74)kg、47.8%、26.1%、17.4%;NGPM组早产儿比例、性别为男性的比例分别为16.7%、75%,低于NGP组的47.8%、91.3%.除首发症状和平均体重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可能为十二指肠梗阻的一个继发病症,相对不合并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胃穿孔患儿,它有部分特有的临床特征.远端消化道梗阻可以导致新生儿胃穿孔,术中探查整个消化道非常必要.

  • 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肾盂尿液不同引流方式的应用

    作者:卞则栋;何大维;刘星;华燚;刘丰;李旭良;林涛

    目的 比较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肾盂尿液不同引流方式的术后短期并发症及优缺点.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科完成的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90例(97侧),分为肾造瘘体外引流组(61侧)、长时间双J管体内引流组(23侧)及短时间J管体内引流组(13侧).比较三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的差异.结果 肾造瘘体外引流组术后短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3%,低于长时间双J管体内引流组的73.9%、短时间J管体内引流组的84.6% (P<0.01).肾造瘘体外引流组术后肉眼血尿发生率为9.8%,低于长时间双J管体内引流组的34.8% (P<0.01)、短时间J管体内引流组的38.5%(P<0.05).肾造瘘体外引流组尿路炎症发生率为6.5%,低于长时间双J管体内引流组的26.1%(P<0.05).肾造瘘体外引流组引流管堵塞、大网膜脱出发生率均为0%,低于短时间J管体内引流组(15.4%、15.4%,P<0.05).三组术后随访均无积水加重病例,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留置肾造瘘体外引流,术后短期并发症少.短时间J管体内引流具有创伤更小、恢复快的优势.三种引流方式均有其适应证,且术后疗效一致,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引流方式.

  • 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小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姜福贵;俞松;罗宇;徐艳朋;彭刚;李堂江;谢祎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小儿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未经其他治疗、单纯手术切除并病理诊断为血管瘤的标本,结合Mulliken分类法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对血管瘤进行分类和分期,抽取增生期与消退期血管瘤各20例,免疫组化检测增生期血管瘤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85)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水平,其中液氮冻存的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各11例,应用RT-PCR检测p85、p-Akt的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p85、p-Akt的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高于消退期血管瘤(P<0.05,P<0.01);增生期血管瘤p85、p-Akt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191.23±40.45、178.73±38.49,消退期血管瘤p85、pAkt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46.63±13.08、64.93±2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85与p-Akt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53 0,P<0.05).增生期血管瘤p85 mRNA、p-Akt mRNA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0807±0.0136、0.0841±0.0137,消退期血管瘤p85、P-Akt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0203±0.0098、0.0324±0.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85mRNA、p-Akt mRNA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503,P<0.01).结论 小儿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p85、p-Akt及其mRNA表达有差异,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小儿血管瘤的病理演变中发挥作用.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非移植外科治疗荟萃分析

    作者:刘壵;李龙;侯文英;王海斌

    目的 总结分析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FIC)的非移植外科治疗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治疗现状.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非移植外科治疗PFIC的所有相关文献,提取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结果 20项个案或病例系列报道纳入本研究,共144例患儿接受非移植外科治疗,其中108例(75%)预后良好.疾病进展,脏纤维化或硬化,往往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本荟萃分析所纳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和不一致性,但是非移植外科治疗确实能明显缓解PFIC患儿症状,遏制疾病进展.

  • 不同转移潜能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KAI1/CD82的表达

    作者:孙维胜;鹿洪亭;董蒨;杨传民;江布先;张虹;姜忠;郝希伟

    目的 以自建的人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细胞(QDDQ-NM1)及原位瘤细胞(QDDQ-NM2)为研究对象探讨KAI1/CD82在不同转移潜能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RT-PCR检测两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细胞KAI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CD82的表达.结果 RT-PCR显示QDDQ-NM1细胞系KAI1 mRNA的相对含量为0.0748±0.0063,QDDQ-NM2细胞系为0.4576±0.02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细胞系细胞CD8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0%和75%,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的细胞高表达KAI1/CD82,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细胞的体外高转移潜能呈负相关.

  • 小儿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建;杨合英;王家祥;张大;贾佳;马春森

    目的 探讨小儿神经节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我科18例小儿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11例,年龄2~9岁,平均4岁.腹膜后8例,后纵膈6例,肾上腺4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14例术前考虑为神经节细胞瘤,2例误诊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误诊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肾母细胞瘤.结果 18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14例完整切除瘤体,2例椎管内残存有瘤体组织,2例仅行活检.随访17例,随访时间7 d~7年,15例存活,2例死亡,2例复发.结论 小儿神经节细胞瘤为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良性肿瘤,较为少见,发病年龄较大,瘤体生长缓慢,全身症状较轻,实验检查常无异常,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术中应避免损伤腔静脉、腹主动脉,不可盲目处理伸向瘤体内部血管,如瘤体延伸至椎间孔内,为避免损伤神经根、脊髓,术后常有部分残余.

  • 小儿肝脏巨大肿瘤精准切除30例分析

    作者:靳曙光;钟麟;向波;李福玉;蒋小平;徐志诚

    目的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3年开展的30例小儿肝脏巨大肿瘤精准切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小儿外科共实施肝脏巨大肿瘤精准切除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5.04±3.50)岁.其中肝母细胞瘤13例,肝脏局灶性增生5例,肝血管瘤3例,肝错构瘤3例,其他6例.所有病例术前进行肝脏储备功能及影像学的仔细评估,术中采用先进的手术方法及器械精细断肝,并将其治疗效果与传统肝切除法进行比较.结果 精准肝切除组失血量(193.00±103.76) ml及输血量(210.83±133.66)ml显著少于传统肝切除组的(358.60±192.56)ml和(436.80±282.75)ml(P<0.01);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8.13±1.74)d和(6.50±1.87)d,明显短于传统肝切除组的(10.80±2.81)d和(8.96±3.21)d(P<0.01);ICU滞留时间及住院时间为(2.12±0.68)d和(11.43±1.92)d,也短于传统肝切除组的(2.56±1.36)d和(14.52±3.94)d(P<0.05).精准肝切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率33.3%,低于传统肝切除组76.0%,术后无死亡、肝功能衰竭、腹腔内大出血及腹腔感染发生,仅有10例患儿出现轻度胆漏、胸腔积液及肺部感染.结论 精准肝切除是治疗小儿巨大肝脏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出血量少,肝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

  • Smad 7、Smad 3和Smad 2在尿道下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明勇;华燚;涂生芬;刘俊宏;刘丰;陆鹏;林涛;魏光辉

    目的 研究Smads在正常和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尿道下裂发病机制中的角色.方法 收集拟行尿道下裂尿道修复术患儿术中切除的包皮组织(30例)和门诊包皮环切术中切除的儿童包皮(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两组包皮组织中Smad 7、Smad 3和Smad 2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 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中Smad 7、Smad 3和Smad2 mRNA表达较正常水平分别升高97.0%,22.8%和59.9%;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mad 7和磷酸化Smad 2/3蛋白表达于包皮皮下间充质细胞层,且在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的表达较正常对照有显著升高趋势.结论 根据结果我们初步认为,Smad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蛋白参与了男性尿道的发育,而Smad 7、Smad3和Smad 2过表达可能是调控尿道下裂发生的重要因素.

  • 产前诊断的无症状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时机的探讨

    作者:刁美;孙旭;叶茂;李龙;董宁;李颀;侯文英;明安晓;郑伟

    目的 明确产前诊断的无症状性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佳手术时机.方法 对2003年至2011年间来我院就诊的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的68例肝下囊肿(潜在的胆总管囊肿)患儿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儿数字随机分为2组:早期手术组(将于出生后1个月内接受手术)34例和晚期手术组(将于出生1个月后再接受手术)34例,其中32例患儿因在新生儿期出现临床症状(如黄疸等)而退出研究.将剩余的36例患儿(早期手术组16例,晚期手术组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留置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超声检查和化验结果等.结果 中位随访(36个月)结果,所有患儿均无死亡、胆漏或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在晚期手术组和在怀孕早期确诊的患儿中,3/4级肝纤维化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怀孕早期确诊的患儿其肝功能只有轻微的异常.然而,晚期手术组和肝纤维化等级较高的患儿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显著推迟.结论 产前诊断的胆总管囊肿患儿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有出生后短期内发展为肝纤维化的趋势.所以,在新生儿期进行早期手术干预是必要的.

  • 可吸收内固定在儿童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戴进;王晓东;张福勇

    目的 探讨可吸收植入物在儿童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20例儿童胫腓骨骨折行切开复位,远端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应用可吸收内固定螺钉固定,中端斜形及螺旋形骨折行弹性髓内钉结合可吸收螺钉固定,远端骨骺骨折行可吸收骨棒或螺钉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对骨折愈合及临床功能恢复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随访6个月~1年,骨折全部愈合.1例胫骨中端粉碎骨折行弹性髓内钉结合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2个月复查骨痂生长缓慢,更换短腿支具后下地负重锻炼,6个月后复查骨痂生长丰富.结论 可吸收螺钉及棒应用于儿童胫腓骨骨折临床疗效明确,避免二次手术,减少儿童创伤及痛苦,可作为儿童胫骨中远端斜形及螺旋形骨折、远端骨骺骨折首新考虑的有效内固定方法.

  • 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儿童后颅窝肿瘤开颅骨瓣复位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邓跃飞;吴锦铨;郑眉光;刘安民

    目的 观察可吸收固定系统在儿童后颅窝肿瘤开颅手术骨瓣复位固定中的作用.方法 对15例7个月~14岁开颅游离骨瓣成形切除颅内病变后需骨瓣复位固定的患儿,采用可吸收固定系统材料进行骨瓣复位固定,观察术后局部伤口及骨瓣复位和全身情况变化.结果 所有患儿术后1周CT复查显示骨瓣复位良好,无伤口红肿、疼痛和感染发生;1例皮下少量积液,经穿刺抽吸和加压包扎1周内消失.随访3~23个月,平均随访10.25个月,患儿术后切口恢复良好,外观正常,无发热、局部凹陷及红肿等异常表现,CT或MRI扫描均无塌陷、移位及伪影表现.结论 近期观察结果显示在儿童后颅窝肿瘤开颅手术应用可吸收固定系统材料进行骨瓣复位周定简单安全,固定可靠,且能消除术后CT或MRI复查时金属固定材料导致的伪影.

  • 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DDH与DDH残留畸形

    作者:李天友;刘振兴;马勇;王延宙

    目的 随访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以及DDH残留畸形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Bernese三联截骨治疗DDH29例(33髋).其中11例(13髋)为大龄DDH,未曾接受任何治疗,男5例,女6例,年龄7~15岁,平均11.2岁;按照Tonnis分级标准,Ⅰ级8髋、Ⅱ级2髋、Ⅲ级2髋、Ⅳ级1髋.18例(20髋)为DDH治疗后残留畸形,男3例,女15例,年龄3~16岁,平均7.3岁;11例(13髋)曾行保守治疗(石膏/支架),7例(7髋)曾行切开复位+骨盆截骨/股骨截骨术;按照Tonnis分级标准,Ⅰ级15髋、Ⅱ级5髋,其中7髋合并股骨头坏死.结果 26例(30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个月,按照McKay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17髋、良9髋、中1髋、差3髋.按照Severin评分标准,X线片结果优15髋、良12髋、差3髋.臼头指数术前平均(44±21)%,术后较术前升高,为平均(8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3,P<0.00).结论 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DDH及DDH残留畸形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 十二指肠前门静脉导致十二指肠梗阻一例

    作者:李炳;李东海;陈卫兵;王寿青;刘树立;李龙

    患儿 男,出生40 min.患儿系G3P2孕36+6周,因胎膜早破43 h行剖宫产出生,出生时体重2.4 kg,Apgar评分为1 min 8分,5 min 8分.患儿母孕期有羊水过多史,出生前10d在我院行B超检查提示胎儿的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扩张(图1).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并出现胆汁性呕吐和上腹部胀气.检查:患儿反应差,口唇稍青紫.上腹部可见稍微扩张,可见胃蠕动波.腹部平片提示上腹部双泡征,上消化道造影见十二指肠明显扩张(图2).心脏超声检查提示房间隔卵圆孔未闭,开口1.6mm.入院后第三天患儿情况稳定后行腹腔镜探查术,见患儿胃及十二指肠扩张明显,在十二指肠第二段前方发现一条直径约6mm的静脉血管跨过十二指肠降部及部分水平部,静脉一端通向肝脏,另外一端经胰腺浅面延续为肠系膜上静脉,被诊断为十二指肠前门静脉(图3),并导致十二指肠降部及部分水平部梗阻,梗阻上方十二指肠明显扩张,远端十二指肠细小,未发现Ladd's韧带,回盲部位置正常,未见环状胰腺,胆道未见畸形,无内脏异位及脾脏畸形.然后中转开腹手术,距离Treitz韧带15 cm处切断空肠,并将扩张的十二指肠降部低处横向切开约1.5 cm,十二指肠与远端空肠用5-0 PDS线行端侧吻合,吻合口远端约15 cm处空肠横向切开1.5cm,再以5-0PDS线与近端空肠行端侧吻合,完成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术后患儿呼吸机机械通气3d,进行补液并输入抗生素.术后第7天进流质,第17d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生长发育良好.

    关键词:
  • 肝脏胚胎性肉瘤长期存活二例

    作者:罗翊钊;刘付宝;耿小平;赵义军;黄帆

    例1男,13岁.因间断反复右上腹疼痛1月于2008年3月入院,检查:肝肋下约2指,右上腹压痛(+).HBsAg(-)、HBsAb(+),肿瘤指标正常.超声示肝右叶稍强回声区,内见不规则液暗区回声及强回声光斑伴声影;上腹部CT:右上腹巨大类圆形囊实性占位,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图1A).入院后行肝右叶巨大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肿瘤占据SⅥ、SⅦ,有假包膜,大小约12 cm×11 cm,向下压迫右肾,向后压迫下腔静脉,切缘距肿瘤1 cm(图1B).术后病理:肝右叶胚胎性肉瘤(图1C).术后复查肝脏无异常密度,腹腔内无转移(图1D),未化疗,密切随访.术后2009年10月发现下腹部包块,检查:下腹部触及一巨大肿块,质硬,可推动,轻度压痛.CT及B超示:腹盆腔巨大不均质实性占位,考虑为肝胚胎肉瘤腹腔转移(图1E).入院后行腹腔巨大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腹腔肿块大小30 cm×28 cm×20 cm,分叶状,实质伴有囊性,基底来源于大网膜,胃网膜右动、静脉明显增粗,术中切除肿瘤及大网膜(图1F).术后病理:腹腔转移性胚胎性肉瘤,大网膜数枚肉瘤结节,免疫组化:Vim-entin(+),S-100(-),SMA(-),Hepatocyte(-),CK(-),Ki67:45%细胞(+)(图1G).2009年12月行第一次化疗,为IME(异环磷酰胺+巯乙磺酸钠+表阿霉素)方案,化疗间隔为1个月,共化疗6次.患儿目前无瘤生存(图1H),随访至今.

    关键词:
  • 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晓波

    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AARS)由Bell在1830年首次描述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史以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有限,存在很多命名上的争议[1],如Grise's综合征[2],寰枢关节半脱位、自发性半脱位、旋转性脱位、旋转性固定等.目前大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接受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的概念,既能反映实际存在的病理变化,在临床又可区别于脱位病例的处理.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指寰椎和枢椎之间的正常活动受限或固定,是儿童斜颈的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治疗,脱位进一步加重可导致脊髓高位受压,造成截瘫,甚至危及生命,其潜在的危险性较大,然而历年来文献中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描述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故有必要就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的诊疗现状作一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并发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郝政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常见的儿童髋关节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本治疗原则,取得同心圆复位是治疗目的.出生后早期使用各种挽具、支具治疗成功率可达95%[1].随着年龄增长,病理变化也日趋严重,内收肌切断术后行闭合或切开复位,再行石膏固定是国内6~36个月患儿的主流治疗方法[2].但是无论是挽具、支具或是石膏固定,这些治疗方法都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是主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AVN,严重者由于股骨头骺血供障碍而引起各种后遗畸形,包括:股骨头变形、短髋畸形、大转子上移、肢体不等长等,终将发生退行性骨性关节炎导致髋关节出现疼痛和严重的功能障碍[3].目前仍是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
  • 利多卡因对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组织TNF-α、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林春榕;庄立峰;曲文超;盛盼;刘庆文;吴学东;鲁智英;周雨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幼鼠肠组织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 将48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ham组),仅暴露腹腔脏器,不作任何干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利多卡因干预组(Lid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造成缺血60 min,I/R组再灌注前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Lid组再灌注前经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 mg/kg.于再灌注后30、60、90、120min每组动物各处死4只取小肠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组织TNF-α、ICAM-1的表达,结果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肠组织中TNF-α和ICAM-1呈低水平表达,而从再灌注30 min开始在I/R组和Lid组肠组织中TNF-α呈持续的高表达状态,但这两组中ICAM-1的表达呈缓慢上升趋势;通过测定TNF-α、ICAM-1表达的光密度值(OD值)在组间比较,I/R组和Lid组各时间点测得值均高于Sham组的相应测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个指标均以I/R组的测得值为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仅ICAM-1于30、60min表达的OD值在I/R组和Li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鼠再灌注肠组织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增加,利多卡因通过下调肠组织中TNF-α、ICAM-1的表达而对生长发育期动物肠组织I/R损伤有保护作用.

  • 一氧化氮对大鼠肠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作者:刘淼清;林正秀;张田丰;王永飚;朱利斌;李仲荣

    目的 通过增加外源性一氧化氮或减少内源性一氧化氮,观察一氧化氮对大鼠肠神经干细胞(EN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孕15d胚鼠肠道提取肠神经干细胞,传代后肠神经干细胞分为DETA/NO 50 μ.mol/L组、L-NAME 100μmol/L组、DETA/NO50 μmol/L+L-NAME100 μmol/L组及空白对照组继续培养.培养48 h后,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形态学观察各组神经球大小;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肠神经干细胞Nestin、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子代细胞神经元Tuj-1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及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30.27±18.52)μmol/L相比,传代培养48 h后DETA/NO 50 μmol/L组一氧化氮浓度明显增加(51.94±12.43)μmol/L(P<0.05)、L-NAME 100 μmol/L组明显减少(16.24±12.25)μmol/L (P<0.05),DETA/NO 50 μmol/L+ L-NAME100mol/L组无明显差异(38.73±7.95)μmol/L(P>0.05).形态学发现DETA/NO 50 μmol/L组神经球直径较小,L-NAME 100 μmol/L组神经球直径较大.流式检测发现DETA/NO 50 μmol/L组肠神经干细胞Nestin百分比(16.57±1.45)%明显降低(P<0.05),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百分比(5.33±0.55)%明显降低(P<0.05),神经元Tuj-1百分比(25.59±2.78)%明显增加(P<0.05),而L-NAME 100μmol/L组则效应相反,DETA/NO 50μmol/L+L-NAME 100μmol/L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细胞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ETA/NO在细胞培养液中能分解、释放一氧化氮,可作为合适的外源性一氧化氮的体外供体之一;外源性一氧化氮能抑制肠神经干细胞增殖、促进其向神经元分化,而L-NAME则效应相反.

  • 慢病毒介导的shRNA靶向干扰β-catenin神经母细胞瘤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姚伟;李凯;徐挺;肖现民;王作鹏

    目的 建立稳定抑制β-eatenin基因表达的入神经母细胞瘤BE2C细胞株,为探讨Wnt/-eatenin信号在神经母细胞瘤发生中的作用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使用Real-time PCR、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BE2C细胞中β-catenin在基因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于β-catenin基因编码区选择4个siRNA靶点及1个非编码序列(NC)合成5对shRNA干扰序列,分别与质粒PgLV-H1-GFP+ Puro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BE2C细胞,筛选出干扰效果佳的shRNA序列,经嘌呤霉素筛选并扩大培养后得到稳定克隆株.RT-PCR、Western blot检测干扰组β-catenin抑制效率.结果 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E2C细胞中β-catenin在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有较好的表达;慢病毒的滴度达到1×108 TU/ml时,侵染BE2C细胞的效率可达到90%左右;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1为有效的干扰靶点;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靶向干扰β-catenin细胞株,抑制效率可达约90%.结论 成功构建了β-catenin 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抑制β-eatenin基因表达的人神经母细胞瘤BE2C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β-catenin在神经母细胞瘤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细胞模型.

  • 100例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早产儿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丽娜;杨晓;马宁;李昊;王春枝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发育障碍并在出生后应该退化的组织未能退化所造成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在新生儿非感染性死亡中占首位[1];发病可能与遗传尤其是染色体结构易位与畸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宫内感染、大剂量放射线接触和细胞毒性药物应用等因素有关[2-3].本文主要研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早产儿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相关性.

    关键词:
  • 过敏性紫癜腹部外科并发症诊治分析

    作者:李斌德;颜禄斌;沈阳;李来元;李刚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又称亨-舒综合征(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免疫性疾病.HSP患儿常伴有多种外科并发症,尤以急腹症多见[1].本文收集了自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4例伴腹部外科并发症的HSP患儿临床资料,重点总结该类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关键词:
  • 腹腔镜辅助脐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

    作者:仲智勇;时保军;李索林;李英超;周辉;王文博

    阑尾炎是小儿常见急腹症,早期行阑尾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广泛应用,以其损伤小,恢复快,美观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阑尾切除术.但腹腔镜下切除阑尾,常需要腹部3个切口,同时手术时间较长[1].我院采用腹腔镜辅助脐部小切口切除阑尾,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小儿纵隔肿瘤手术切除与并发症处理体会

    作者:陈浩;杨合英;刘秋亮;张大;贾佳;王磊;王家祥

    小儿纵隔较小且组织结构复杂,手术切除难度大,危险性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我院2004年2月至2012年3月对47例小儿纵隔肿瘤施行了手术切除术,本文探讨手术切除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关键词:
中华小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1993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1 02 03 04 05 06
1991 01 02 03 04 05 06
1990 01 02 03 04 05 06
1989 02 03 04 05 06
1988 01 02 03 04 05 06
1987 01 02 03 04 05 06
1986 01 02 03 04 05 06
1985 01 02 03 04 05 06
1984 01 02 03 04
1983 01 02 03 04
1982 01 02 03 04
1981 01 02 03 04
1980 01 02 03 04
1966 01 02 03 04 05
1965 01 02 03 04 05 06
1964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