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중화소아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006
  • 国内刊号: 42-115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袁继炎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三维调整治疗儿童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作者:余希临;刘海峰;童明芳;沈先涛;桂彤;杨奕

    目的介绍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方法对合并有旋转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21例,在尺骨牵引的基础上,采用悬吊位和外展水平位两种体位、超重牵引、三维方向调整各种移位.结果本组病例都进行了1年以上的门诊随诊.携物角同健侧比较均小于1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小于20°,优秀18例,良好3例.无肘内翻,无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有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可靠,对患儿损伤小,是一种可行的非手术方法.

    关键词: 肱骨 骨折 治疗 并发症
  • 影响胆道闭锁早期诊治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钧澄;李桂生;司徒升;周学付;胡平

    目的分析影响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因素并探讨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与分析70例胆道闭锁患儿就诊年龄与临床表现、主诊医生和家长对本病的认识、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对早期诊断的影响,探讨延误诊治的各种原因.结果影像学检查中,肝胆核素检查27例,6例误诊.B超检查在未掌握观察肝门纤维块前,23例中仅有14例诊断正确,而在掌握该方法后,检查38例,35例诊断正确.结论先天性胆道闭锁延误诊治的原因有:临床表现不典型、观察病情不细致、主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影像学检查的误诊等.因此建议:仔细体检,医生亲自观察大便颜色;B超检查内容包括观察肝门纤维块和胆囊进食前后的变化;肝胆核素检查,应防止放射物污染,减少同位素在体内的分解水化.

  • 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疗效

    作者:周(山仑);郑光海;曹一鸣;魏孝钰;郑炜

    目的评价小儿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 1981年3月~2000年10月修补裂孔疝21例,并做3种抗反流手术(重建His角,Belsey手术及Nissen手术);术后根据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食管测压及24 h pH监测,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无手术死亡.2例再次修补滑动疝,1例并发反流性食管溃疡于术后9年切除食管下段后行食管胃吻合.术后随访8~14年9例,4~5年2例,2~3年6例,6~10个月3例及2个月1例;术前症状均消失,体重、身高增加;X线钡餐检查:20例贲门位膈下,钡剂通过顺畅,无胃食管反流;2例食管下括约肌有高压带,pH总计分基本正常.结论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附加3种抗反流手术,疗效均良好,如无并发短食管及食管狭窄可经腹修补及重建His角抗反流.

  • 延长骨的骨痂形态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作者:郝敬东;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张德强;李雅勋

    目的研究延长骨的不同X线形态及其在延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推断出延长骨的骨痂类型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40例均为1990~2001年间在我院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术患儿的X线片,根据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区或带的出现分类.结果在延长结束期截骨部位影响骨痂的横径,在治疗结束前发现全部X线片均表现为不良骨痂形态的都是骨干部位截骨,在术后5周和延长结束期常见的并发症是成角畸形,在治疗末期骨痂的横径和低密度带的出现与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在外固定解除前延长骨痂带有不完全的骨小梁结构和低密度区发生骨折的危险很高.骨痂带有轴向偏移、低密度区、不充分的横径在延长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延长骨良好的愈合.

  •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浦立勇;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戚太奎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及预防肘内翻发生的方法.方法①采用6具正常儿童尸体(3~4岁,平均3.3岁)的上肢标本,比较轴向压缩载荷下肱骨髁上区内外侧的应力及应变;②将上述标本在鹰嘴窝上方横行截断,先后以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平行克氏针)进行固定,比较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结果①肱骨髁上区在轴向载荷下内侧应力及应变明显大于外侧,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内外侧交叉克氏针组与外侧交叉克氏针组、外侧平行克氏针组相比在抗旋转、抗侧弯、抗侧向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P<0.05).结论①在肱骨髁上骨折中,髁上区内侧骨皮质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塌陷,如塌陷的程度较大而在骨折复位中忽视或不考虑这种因素,往往可导致复位后提携角的减小,从而形成肘内翻;②在经皮克氏针固定中运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性,大限度地预防由于复位后骨折远端移位造成的肘内翻.

    关键词: 骨折 生物力学 损伤
  • 小儿胆胰管病变与合流异常

    作者:李索林;牛爱国;李明红;张道荣;李振东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的表现特征及其与胆胰管病变的关系.方法自1992年以来经直接胆道造影检查76例胆胰管疾病患儿,经胆道留置外引流管造影12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7例、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2例和术中胆胰管造影55例.结果 62例确定有APBD.APBD按Komi分类,Ⅰ型(胆管汇入胰管)29例、Ⅱ型(胰管汇入胆管)31例及Ⅲ型(伴有副胰管的复杂型)2例.32例胆管囊状扩张中Ⅰ型24例,22例胆管梭形扩张中Ⅱ型18例,8例不伴胆管扩张中Ⅱ型7例(χ2=32.05,P<0.01);18例胰腺病变中Ⅰ型3例、Ⅱ型13例及Ⅲ型2例.胆管囊状扩张和梭形扩张组对比胆管远端内径(0.16±0.07) cm vs (0.32±0.16) cm,P<0.01.共通管直径(0.37±0.41) cm vs (0.76±0.36) cm,P<0.01、胰管直径(0.15±0.08) cm vs (0.22±0.12) cm,P<0.05及胰胆管交角(70.5°±25.1°) vs (36.6°±17.5°),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的APBD类型可导致不同形式胆胰管病理变化,胆管远端狭窄近直角汇入胰管型多造成胆管囊状扩张,而胰管以锐角形式汇入胆管型多致胆管梭形扩张、胆管炎及胰腺炎.

  • 婴幼儿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中的细胞凋亡观察

    作者:洪莉;吴晔明;王燕;张文竹;施诚仁

    目的探讨凋亡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以往未经任何治疗的手术切除的血管瘤病理组织切片,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参照Mulliken标准分为两组.第一组均为增生期血管瘤,共10例,其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7±2.4)个月(1~12个月);第二组均为退化期血管瘤,共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18.7±11.7)个月(7个月~5岁).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基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生物素颈端标记法(TUNEL方法),检测两组病理组织切片的凋亡阳性细胞数,计算凋亡指数(AI)=染色阳性细胞数(10个HPF中)/计数细胞总数(100×10)×100%,并采用Mann-Whitney U-test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凋亡指数为2.16±0.688,退化期血管瘤组凋亡指数为23.7±11.8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管瘤是小儿常见良性肿瘤,大多可自然消退,但仍有10%左右病例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目前血管瘤增生及自然消退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果发现伴随血管瘤增生退化的自然病程,存在着逐渐活跃的细胞凋亡现象,提示凋亡在血管瘤增生退化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作者:王伟;白玉作;王维林;郝晶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 采用不同腓骨移植术修复青少年肿瘤或肿瘤样变切除后的骨缺损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甄平;付晨;高秋明;李旭升;刘占宏;王宏东

    目的探索青少年不同部位骨肿瘤或肿瘤样变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37例骨肿瘤或肿瘤样变,在作病灶彻底切除同时,分别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长段充填植入,一侧嵌入式植入,节段性腓骨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8年,所有病例未见复发、他处转移,用以修复骨缺损的腓骨愈合良好,其功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青少年为骨肿瘤与骨病变好发期,同时也是骨与关节生长、发育的未定型期,因此,对其骨肿瘤或骨病变切除,既要考虑彻底切除病变,同时应依据病变切除后不同骨缺损,选择更适合的骨移植术予以重建.

    关键词: 骨肿瘤 骨移植 腓骨
  • 健康小儿足印的研究

    作者:韩镜明;覃均昌;付桂兵

    目的研究健康小儿足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采用德国Schein矫形测量仪测量中国健康小儿足印共524例(男278例,女246例).年龄从新生儿至12岁.测量足印长度;评价足内、外纵弓;计算足外侧纵弓,低弓和高弓足发生率.以1岁年龄间隔分组,计算出每一组足印长度,内、外侧纵弓指数,外侧纵弓发生率,低弓和高弓足发生率的平均值.绘制出足印长度;足内,外侧纵弓指数曲线图;足外侧纵弓,低弓和高弓发生率柱状图. 结果足生长速率新生儿至2岁快,此后几乎维持恒定生长率;内侧纵弓指数新生儿至2岁时高,3~7岁快速发育期,8~12岁变化不大;外侧纵弓指数高,基本维持80%.外侧纵弓发生率新生儿至1岁为0,2~6岁逐年渐增,7~12岁发生率维持50%~60%间.低弓足在新生儿至2岁为常见,以后逐年减少,8~9岁为0.高弓足仅在12岁出现,其为18%.结论健康小儿足生长发育新生儿至2岁为快时期,足内、外侧纵弓3~7岁为发育形成时期,8~12岁相对恒定.与Volpon等人普查结果相比,中国儿童低弓足发生率明显高于白种儿童,而高弓足形成偏晚,比率低.

  • 小儿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龙;田艳林;汪新华;宋莲淑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硬脑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同时介绍一种蛛网膜造瘘和颞肌填塞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2例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儿中3例给予单纯钻孔引流术,3例在接受多次单孔引流术后因复发而接受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手术,另6例患儿直接给予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手术治疗;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治疗的方法为:在基础及局麻下,于患侧颞部做4 cm长深达骨膜的皮肤直切口并牵开,颅骨钻孔一枚后扩大成直径3 cm的骨窗,电烙切开骨窗下的硬脑膜,缓慢放出硬脑膜下积液;在蛛网膜上做一小的撕裂口;制取术野2 cm宽的带蒂颞肌瓣,做适当的剪裁延长并严密止血后,将其游离段经骨孔置入硬脑膜下腔并在骨窗处适当固定.结果 3例患儿在单纯钻孔引流术后一次治愈;3例经多次钻孔引流失败者及另6例患儿均在一次性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手术后治愈.结论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术是一种治疗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实用方法,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理想.

  • 脊髓栓系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金良;孙小兵;陈雨历;孙大庆;宋守芹

    目的探讨及评价脊髓栓系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脊髓栓系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MRI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结果 58例患儿发现有尿动力学异常改变,逼尿肌反射亢进33例,反射低下25例,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27例.54例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压增加,53例残余尿增加,51例膀胱容量减少.8例尿动力学表现正常.脊髓圆锥位置正常5例,位于L3~L5间32例,L5以下29例.输尿管反流16例.结论脊髓栓系可导致尿动力学发生不同的异常改变,脊髓圆锥位置与尿动力学表现的类型及上尿路损害无相关关系,上尿路损害与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压和患儿的年龄密切相关.尿动力学检查是评价下尿路功能和治疗的客观指标.

  • 肾母细胞瘤16 q杂合性丢失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亮;高解春;陈莲;沈兆忠;罗建民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16 q杂合性丢失(LOH)的频率及其与选择性病理临床参数的联系.方法抽提32例肿瘤组织的DNA及其正常组织DNA,用16 q24区域微卫星多肽标记,PCR方法对16 q24多肽序列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行LOH分析.其结果与患儿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复发、转移、死亡作统计分析.结果年龄大于24个月患儿LOH 16 q明显增多(P<0.05);LOH 16 q发生于临床Ⅱ期或Ⅲ期,明显高于Ⅰ期(P<0.05),而Ⅱ、Ⅲ期之间无明显差别.LOH 16 q与性别、肿瘤组织类型无关;LOH 16 q阳性患儿死亡率是LOH 16 q阴性患儿的4倍.结论 LOH 16 q多见于小儿肾母细胞瘤,检测小儿肾母细胞瘤LOH 16 q有益于高危人群的分类.

  •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血管再生性特点的研究

    作者:孙晓毅;吴在德;廖晓峰;袁继炎

    目的研究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特点.方法采用SPTM免疫组化方法检查14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VEGF阳性表达以及MVD计数.病理分类:肝细胞癌7例,肝母细胞瘤5例,恶性间叶瘤和横纹肌肉瘤各1例.另选12例成年人肝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小儿肝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成人肝癌组(P<0.05);尤其小儿肝癌组与成人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小儿肝肿瘤组的MVD也显著高于成人肝癌(P<0.05).小儿肝癌组患儿均在2年内死亡;非肝癌肝脏肿瘤预后较好,2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存在有高度血管再生性的特点,肿瘤的生长快,预后差,以小儿肝癌为突出.长期存活患儿的VEGF表达均为阴性.

  • 先天性巨结肠症与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

    作者:陈雷铃;胡廷泽;刘继红;孟海英;郎诗明;金先庆

    目的检测HD肠道组织中有无HCMV的DNA及其可能的组织分布,以了解HCMV感染是否可能为HD的病因.方法利用原位PCR技术对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结肠样本进行了人巨细胞病毒DNA的组织分布检测.结果 HCMV在HD肠道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为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及胞浆.无神经节细胞段HCMV阳性率为30.8%.结论 HCMV感染与HD有一定的关系,对于HCMV如何影响ENS神经节发育尚需进一步研究.

  • 术前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家平;郭文波;杨建勇;李桂生;陈伟;庄文权;李智;鲁建生;周欣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化疗栓塞)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观察术前介入组17例和单纯手术组22例肾母细胞瘤标本的分裂指数和凋亡指数的差异,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DNA转移酶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结果术前介入组肿瘤细胞平均分裂指数为0.42±0.21,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2.40±1.01(P<0.01);术前介入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指数为50.6±48.1,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19.7±2.82(P<0.01).结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肾母细胞瘤术前介入治疗产生疗效的重要机制.

  • 小儿脑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徐国政;马廉亭;余泽;秦尚振;龚杰;杨铭;胡军民;潘力

    目的探讨小儿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9年我院收治的小儿脑血管畸形65例,男37例,女28例.所有患儿均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真丝线段29例,NBCA胶栓塞21例,真丝线段与NBCA胶联合栓塞15例.结果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畸形位于基底节及中线部位为主者28例,以皮层为主者23例,后颅窝14例.颈内动脉分支供血7例,大脑前动脉分支供血者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29例,大脑后动脉分支供血19例,基底动脉分支供血14例.病灶大直径5.0 cm×5.0 cm×6.0 cm.小直径2.0 cm×3.0 cm×3.0 cm.血管内治疗一次栓塞43例,二次栓塞治疗18例,4例巨大型病灶行三次栓塞.24例解剖治愈,病灶闭塞80%~90%21例,闭塞60%~70%15例,闭塞50%以下5例.38例随访5个月至9年,18例解剖治愈者无复发,残存病灶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3年再次出血,其中1例死亡,1例偏瘫.1例术后3个月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血管内治疗对小儿脑血管畸形是有效的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 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

    作者:鲍南;施诚仁;洪莉;顾硕;徐维虹

    目的介绍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方法.方法男8例,女2例,年龄5个月至11岁,平均33个月.CT、MRI及同位素99Tcm-DTPA脑池显像显示为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神经内窥镜从侧脑室经孟氏孔进入三脑室,在乳头小体前方三脑室底薄处造一瘘口与脚间池相通.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儿症状均有改善.结论神经内窥镜行三脑室造瘘治疗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

  • 先天性无肛畸形排便功能的研究

    作者:袁正伟;王维林;李剑明;白玉作;李正;吉士俊

    目的利用核素排便造影的方法探讨先天性无肛畸形患儿排便功能的改变.方法对43例无肛畸形患儿和11例正常儿进行核素排便造影检查,分析患儿组反映直肠肛管综合控制能力、排便功能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客观指标变化.结果正常儿直肠肛管保留率为(92.5±3.3)%,而无肛畸形患儿临床评分优组为(80.51±9.67)%,临床评分劣组为(51.14±6.90)%,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合并术后便秘的患儿组的残留率明显增大,排空率明显降低,半排时间明显延长,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核素排便造影方法是评价肛门直肠功能和排便功能的重要客观检测方法,无肛畸形患儿的肛门直肠和排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 先天性膝关节脱位一例

    作者:王光发

    患儿:男,1岁6个月,足月顺产,出生后左膝关节过伸位不能弯曲.体检:左膝关节过伸位不能活动,股骨髁向后,胫骨向前移位,膑骨形态正常,被动活动膝关节过伸30°以上,胫骨可前后推移,股四头肌无挛缩,膑上囊触不清,行膝关节复位后外形肿胀,无其他畸形.X线片示:胫骨向前移位.家族史无类似病例,其母亲无致畸药物服用史.治疗:左5"SS 膝关节复位屈曲30°,绷带固定2周,解除固定后关节活动正常.随访结果:一年半时关节外形无异常,活动自如,行走如同龄儿.

  • 髂动脉后输尿管一例

    作者:任子善;严庆涛;王宏利

    临床资料髂动脉后输尿管亦称输尿管前髂动脉,临床上罕见,常并发其他畸形.本文报告髂动脉后输尿管(左)并右肾、输尿管未发育(缺如),双侧隐睾 (腹腔型)1例.

  • 小儿阑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作者:王夫;刘绍范;周福金;郑勇;穆仙青;张媛;何春芬;曲朝晖;杨丽敏

    患儿:女,6岁,因右下腹痛伴发热2 d急诊入院.入院前2d晨起后脐周腹痛,阵发性能忍受,腹痛过后不影响活动.当天下午及夜间未诉腹痛,但有低热.1 d后诉右下腹痛,也不重.入院当日上午因腹痛加重就诊.病后无食欲,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既往健康,食欲欠佳.否认腹痛史.T 37℃, P 96次/min, BP 8/12 kPa,体重16 kg.发育营养欠佳,自动体位,意识清楚,检查合作.无明显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平坦,肝脾不大.专科检查:右下腹明显肌紧张和压痛,触之饱满感.肛诊:直肠内温度不高,右上方有触痛,但未触及包块.B超探及右下腹5.5 cm×3.4 cm不规则、形态浑浊的光团,前后径3.5 cm.血常规:WBC 12.0×109/L,L0.33,N0.60,M0.07,Hb110 g/L.

  • 胸骨裂修补一例

    作者:廖永德;陈启福;付向宁;李军;邹友成

    患儿:女,9岁,无自觉症状.体检:生长发育正常,上端胸骨裂累及胸骨长度的90%,剑突处有1.5 cm×1.0 cm软骨融合,胸骨裂呈"u"字型,宽处3.5 cm,其间可见心和大血管在皮下规则搏动.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正常.

  • 儿童幕上血管网织细胞瘤四例

    作者:王玉亭;冯静;张振兴;王道奎;张增富

    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儿童幕上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报告如下.

  • 男性小儿乳腺泌乳囊肿一例

    作者:田亚丽;张中广;于国庆;曲修水;徐兆云;王黎明

    患儿:男,1岁 7个月,出生后发现左胸部肿物 1年7个月入院.肿物初位于左乳头上方,逐渐增大,曾在当地医院切开引流出乳白色液体,涂片检查可见脂肪颗粒,未见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术后肿物又逐渐增大,且生长迅速,乳头居于肿块中央,形如青春期少女乳房.体检:左胸部可及一10.0 cm×8.0 cm×6.0 cm大小囊性包块,质软、边界清,活动性差,未触及明显结节,无压痛.左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检查:左胸部探及一9.8 cm ×6.0 cm×5.7 cm囊性包块,边界清,可见有强回声间隔,后场增强,拟诊为左乳腺囊状淋巴管瘤.择期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左乳包块切除术,保留乳头.

  • 彩超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黄英;丛杰;蔡爱露;潘恩源;王练英

    1999年5月至2000年2月期间我们对疑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46例患儿分别进行了临床检查、彩超、胃肠透视(G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证实者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 小儿反射性无尿

    作者:易斌;黄姗;魏明发;袁继炎

    小儿反射性无尿临床上少见,如认识不足,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肾功能持续恶化.我院1988年10月~1999年8月共收治小儿反射性无尿4例,现报告如下.

  • 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31例

    作者:夏榕圻;楼跃;唐凯;范毓华;黄禄基

    儿童下肢畸形虽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往往面临很多困难,效果也不理想,本文介绍我院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肛门括约肌在直肠外阴瘘经肛修补术中的作用

    作者:黄理贤;郭建华;林忠亮

    肛门括约肌强力收缩所造成的直肠壶腹部高压,使炎症向肛周薄弱处穿破形成直肠外阴瘘.瘘内口大多数在齿线上方1 cm之内,相当于内括约肌的上方,外口则沿肛周皮肤;女婴常发生在舟状窝、大阴唇等处.经肛修补直肠外阴瘘的术式因其操作简便、不影响患儿会阴外观,术后不需特殊护理而受到推崇,但瘘口修补成功率只在90%左右[1,2].因肛门内括约肌在修补术中的作用及如何处理存在不同看法[3-4],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和113例临床经验,研究了肛门内括约肌与修补术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 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旗涛;韩福友;管声杨;李昭铸

    小儿先天性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是脊柱裂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根据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尽量减少残疾有重要意义.

  • 小儿髂骨骨髓炎三例诊治体会

    作者:徐相文;李宜照;刘玉祥;葛文学

    小儿髂骨骨髓炎发病率低,早期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总结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3例患儿,探讨诊治失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腹裂的治疗体会

    作者:郑训淮;刘翔;张峰;黄河

    腹裂是一种罕见的腹壁形成发育不全畸形,早年存活率极低,死亡率高达80%~90%.近年由于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治愈率高达80%以上.笔者自1980~1998年收治12例,采用Ⅰ期及分期修复术,存活8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儿童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随访

    作者:任秀智;张质彬;杨建平;袁宇;闫富宏;孙永胜;曾裴

    儿童桡骨近端骨折相对较为少见,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8.5%[1].大多数作者采用O'Brien分型[1]来指导治疗并估计预后.近年来认识到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新生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作者:刘福云;徐尚恩;周菊铃;王贵宪;杨启政;郭永成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常见于脊柱裂及其修补术后[1].早期诊断、早期行TCS松解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报道了TCS患儿38例,对其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了讨论.

  •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八例

    作者:赖志鸿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非常少见,目前未见专门报道.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如延误诊治,死亡率非常高.本文报道近10年来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8例,并对其诊断方法进行探讨.

  • 碱性磷酸酶和骨碱性磷酸酶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敏;彭明惺;彭志英;郑虎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化的常用指标之一[1].ALP来源的组织部位较多,特异性差.而BALP来源于成骨细胞,它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的敏感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临床生化检测技术的发展,在骨科领域中,BALP正逐渐取代ALP,用于评价骨形成和骨转化.在小儿骨科中有关BALP的应用报道较少见.我科对224名健康儿童ALP、BALP的临床应用、测定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巨结肠GDNF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作者:贾东亮;张宪生;李恭才;安良;高亚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胚胎期后肠神经元发育不良性疾病,活产婴儿的发病率为1/5000[1].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先天性远端结肠和/或直肠壁内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原因尚不清楚.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Lin等[2]于1993年发现并成功克隆的一种新的神经营养因子.国外有资料表明GDNF蛋白与ENS发育[3-5]和HD发病[6,7]有关.

  • 小儿骨折后骨不连原因分析

    作者:陈秋;吉士俊;马瑞雪;张立军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丰富而活跃,血液循环旺盛,骨折愈合迅速,骨痂形成早,骨不连极为少见.近些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治疗各种骨不连的方法很多,而对骨不连原因特别是小儿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很少.本文就我院治疗的26例骨折后骨不连的病因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一氧化氮、内皮素变化关系探讨

    作者:植勇;刘铭;杜一华;彭阳时

    近年来,随着对内皮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知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在炎症、肿瘤、肝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对我院1995年6月至2000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ET-1、NO进行了测定,报告如下.

  • 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

    作者:刘宏;梅海波;唐进;刘昆

    漏斗胸是常见的先天性胸廓畸形,其前胸壁向后凹陷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可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继发脊柱侧弯,对患儿产生心理上的影响.我们通过10年的临床观察,就改良Ravitch手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报告如下.

  • 脾切除术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作者:邱晓虹;吴萍;王燕霞;王大勇

    对67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 )患儿行脾切除治疗的回顾分析,特别是出现溶血危象时的外科急症处理,从而探讨该病手术的佳年龄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 小儿四肢横纹肌血管瘤

    作者:尹玉春;乔建国;罗亨卿

    我院自1994~1999年共收治10例四肢肌肉血管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介绍如下.

  •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小儿恶性实体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江谊;刘钧澄;陈普祺;马少锋;刘魁凤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将TSGF用于小儿恶性实体瘤的诊断及判定预后目前尚未见有报道,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白玉作;王维林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000~1/1500,有家族发病史者约占1%~9%.目前认为,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肛门直肠畸形病理改变十分复杂,其遗传方式和外显率均不清楚,因而对其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缓慢.

  • 维生素A类化合物对肿瘤分化诱导及化学预防作用研究的进展

    作者:张亮;高解春;陈莲

    维生素A类(retinoid,又称维甲类)化合物是诱导分化剂中重要并用于临床治疗的一类药物,由维生素A衍生而来.维生素A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维A酸).维生素A类化合物在视觉、调节生长、生殖、上皮的分化和增殖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维生素A缺乏可使上皮细胞癌变率增加[1],从而引起人们对维生素A 类在肿瘤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极大兴趣.体内存在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代谢产物,有全反式维甲酸(ATRA)、3*.4双脱氢维甲酸(ddRA)和9*.顺式维甲酸(9*.cRA)等.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全反式视黄酸治疗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获得巨大成功.此后,法国、美国等国得到验证[2].维生素A类化合物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3,4].近年来,此类研究相当活跃,本文就维生素A类化合物对肿瘤分化诱导及化学预防作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常温体外循环

    作者:王伟;丁文祥;朱德明

    自70年代以来,中度低温、血液稀释、局部心肌降温和化学停跳被视为心脏手术中的标准体外循环方法.但是,随着体外循环设备的不断改进、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提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是否有必要使用低温进行转流.

  • 基因组印迹与Wilms瘤

    作者:朱贝贝;王维林

    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是指亲代来源依赖性基因表达.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外,子代从亲代获得全部双拷贝基因.但是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表达,有些基因仅来源于父系或母系一方的单等位基因表达,而来源于另一方的等位基因失活.这种亲代来源依赖性单等位基因表达现象称为基因组印迹.印迹基因是否表达取决于其在上一代是位于雄性还是雌性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组印迹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是一种非遗传性基因调控方式.这一现象的发现揭示了非孟德尔遗传现象的机制,使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嵌合、非随机失活、母系遗传等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遗传病,为基因治疗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 漏斗胸术后肋软骨的再生

    作者:徐志诚;胡廷泽

    漏斗胸是一种先天性的胸壁畸形,主要是以剑突为中心的胸骨和肋软骨向后凹陷,不同程度地造成患儿的心肺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目前,漏斗胸的病因学研究存在许多学说,如呼吸道阻塞[1,2]、结缔组织异常[3,4]、肋骨和胸骨发育障碍[5]以及遗传因素[6]等,但这些学说尚无一能全面解释其病因.漏斗胸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中改良胸骨上举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术式.于肋软骨膜下切除病变的肋软骨并抬高胸骨,术后再生的肋软骨塑形后能够维持胸廓的正常外形,并使患儿心功能得以改善,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因此,肋软骨的再生是漏斗胸术后胸廓重塑的基础.

  • 大鼠隐睾、隐睾下降固定对生殖细胞发育、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郑航;郑新民;李世文;胡礼泉;费前进

    目的探讨大鼠隐睾、隐睾下降固定对生殖细胞发育、凋亡的影响.方法 68支SD雄性大鼠,分为三组:隐睾组(52);隐睾下降固定组(8)及对照组(8).于日龄22 d时复制单侧隐睾模型,一部分于单侧隐睾模型术后14 d复制隐睾下降固定模型. 采用生物素*.dUTP/酶标亲和素测定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结果 1.单侧隐睾模型术后第13 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从术后第4天起,与自身对侧正常睾丸(4.8±0.9)% 相比,隐睾侧睾丸(11.2±3.6)%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2.与隐睾组(47.5±8.6)% 相比,隐睾下降固定组(6.2±1.8)%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1.大鼠隐睾模型建立术后13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 在日龄36d时隐睾下降固定能使大鼠隐睾恢复正常的生精功能;3.隐睾患儿应及早施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可以恢复其生育能力.

  • 皮肤袖套式膀胱粘膜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

    作者:徐哲;谢家伦;郑克立;周李

    2000年1月至2001年9月我科对12例重型尿道下裂患儿进行皮肤袖套式膀胱粘膜尿道成形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肩部肿块 红肿 颈淋巴结肿大

    作者:上海市小儿外科学会

    病史摘要患儿:男,10岁.因右肩部肿块1月余伴发热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肩部核桃大小肿块,伴明显压痛,周围及双侧颈部有数枚可触及淋巴结,体温37 ℃~38 ℃之间,肿块有增大趋势,到当地肿瘤医院就诊,以先锋霉素等抗炎治疗,未见好转,拟诊肿瘤收入院.取右侧颈部一枚肿大淋巴结做病理活检,示"炎症增生".曾经本市结核病防治所,行X线摄片等检查后排除结核可能性.来本院中医外科就诊,给予中药局部外敷一疗程,肿块反而逐渐增大并扩大至右侧胸壁,同时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否认疫地疫水接触史.患儿于入本院前10个月,出现低热乏力症状,同时双侧颈部出现数枚肿大淋巴结伴压痛,曾在当地医院行右颈淋巴结穿刺,诊断为"结核性淋巴结炎",给予利福平等抗结核治疗,共10个月.用药期间,当地医院予中药服用多个疗程,淋巴结逐渐缩小,症状明显改善.

中华小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5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1 02
1993 01 02 03 04 05 06
1992 01 02 03 04 05 06
1991 01 02 03 04 05 06
1990 01 02 03 04 05 06
1989 02 03 04 05 06
1988 01 02 03 04 05 06
1987 01 02 03 04 05 06
1986 01 02 03 04 05 06
1985 01 02 03 04 05 06
1984 01 02 03 04
1983 01 02 03 04
1982 01 02 03 04
1981 01 02 03 04
1980 01 02 03 04
1966 01 02 03 04 05
1965 01 02 03 04 05 06
1964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