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方向远外侧入路手术路径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比较

    作者:钱增辉;汤可;刘爱华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远外侧入路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不同方向的微创手术路径对相关解剖结构显露的影响。方法对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 Fx 3.0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3D解剖模型。在模型的颅后窝中选取颈静脉结节前缘为标志点,分别做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个方向的、直径1 cm的圆柱体模拟远外侧入路微创手术路径,观察路径中的解剖结构、测量其体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中均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均不包含脑干、小脑、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经枕髁方向路径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经颈静脉突方向手术路径包含部分颈内静脉和颈静脉球。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体积[(3236.20±228.01) mm3 vs (3306.00±248.23) mm3]及路径中舌下神经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枕髁方向路径中包含的骨性结构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大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而包含的静脉的体积小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324、56.526、140.580, P值均<0.01)。结论远外侧入路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均有效显露舌下神经。经枕髁方向有助于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经颈静脉突方向有助于避开后组颅神经,但存在损伤颅内静脉的风险。

  • 颅脑斜坡区具有软骨黏液样特征肿瘤八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冯尚恩;聂宝;李纳;赵瑞皎

    目的 探讨颅脑斜坡区具有软骨黏液样特征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的斜坡区具有软骨黏液样特征肿瘤,复查相关临床及病理资料,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应肿瘤的免疫表型.结果 斜坡区具有软骨黏液样特征肿瘤共8例,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20~48岁,脊索样脑膜瘤1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马弗西(Maffucci)综合征患者软骨瘤1例,软骨样脊索瘤4例.结论 斜坡区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软骨黏液样纤维瘤、软骨瘤、黏液样软骨肉瘤可具有软骨黏液样特征,其鉴别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 后颅窝脑出血误诊28例分析

    作者:郎臣英

    随着CT、MR等影像技术的发展,脑出血已能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但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不典型脑出血,尤其是后颅窝脑出血常被误诊.现对我院近4 a来后颅窝脑出血误诊28例分析如下.

  • 小儿后颅窝肿瘤42例MRI特点及临床误诊分析

    作者:李保全

    小儿后颅窝肿瘤为小儿颅内常见肿瘤之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而MRI检查是诊断后颅窝肿瘤的重要方法.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后颅窝肿瘤患儿的MRI表现特点,并对临床误诊患儿的原因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5月龄~14岁,平均7.4岁.头痛头晕25例,走路不稳15例,恶心、呕吐17例,抽搐2例,神志淡漠1例,阵发性腹痛1例.均有不同程度误诊病史,平均误诊时间78 d(14 d~3 a).1.2 MRI表现(1)星形细胞瘤:17例,位于小脑半球8例,脑干5例,小脑蚓部3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其中10例其内见囊变区,增强扫14例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其中不规则块状强化7例,结节状强化4例,环形强化3例.

  • 后颅窝骨巨细胞瘤1例

    作者:张越;赵志莲;卢洁

    患儿男,11岁,因“头晕、恶心、呕吐11月余并加重,伴左侧视力下降、听力下降3月余”就诊.查体:神志清醒,精神弱,左侧视力和听力下降,中枢性面瘫,伸舌偏左,吞咽困难,言语不能,病理性反射未引出.MRI:中、后颅窝见巨大不规则占位性病变,TIWI呈等信号,内见纡曲条状高信号(图1A),T2WI/FLAIR呈不均匀低信号,内见多发高及稍高信号(图1B);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图1C),病灶大层面约8.8 cm×5.6 cm×4.9 cm,侵及蝶窦、左侧枕骨及斜坡、左侧颞骨岩部,充满鼻咽部、蝶窦腔,阻塞后鼻道,并向鞍区及鞍上池生长,局部包绕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脑干、双侧小脑半球及左颞叶受压,第四脑室受压明显变小,幕上脑室显著扩张,中线结构尚居中.颅底CT:中、后颅窝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寰椎左侧、蝶鞍、左侧枕骨及斜坡、左侧颞骨岩部骨质破坏,部分骨质消失(图2).行后颅窝病变活检术,术中见近枕骨大孔处骨质破坏,病灶位于硬膜外,呈暗红色,质软,血供丰富.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中见短梭形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其中可见多量巨细胞;免疫组化:CD34、CD68及Vimentin(波形纤维蛋白)阳性.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giant cel[tumor,GCT).术后患者未接受放射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 超声在后葡萄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九妹;刘金茹;安喜艳;谈宗雯

    目的 探讨后葡萄膜炎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 5例后葡萄膜炎(67只眼)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后葡萄膜炎的超声表现包括玻璃体后部有细小弱点状同声(40只眼,59.70%)、玻璃体内有絮状夹杂不均匀颗粒状回声(18只眼,26.87%)、视盘隆起(26只眼,38.81%)及眼环增厚(22只眼,32.84%).结论 超声检查可为诊断后葡萄膜炎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于屈光间质不清患者更有意义.

  • 频率编码方向变换消除横轴位增强T1-FLAIR后颅窝搏动伪影初步研究

    作者:赵术强;何蕾;陈志晔;刘梦琦

    横轴位增强 T1 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成像(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1-FLAIR)序列可以有效抑制脑脊液及正常背景脑组织信号,而使脑结构对比度突出,病变凸显,容易区分血管和细小转移灶[1-3],在临床上已成为常规扫描序列.然而,FLAIR成像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后颅窝经常会看到脑血流搏动伪影存在[3],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脑转移瘤的判断.因此,本研究前瞻性地采用频率编码方向变换的方法减少横轴位增强T1-FLAIR后颅窝搏动伪影,以提高后颅窝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 斜坡骨巨细胞瘤1例

    作者:李齐英;刘屹

    1 病例简介男,50 岁,主诉:无明显诱因阵发性右侧头痛15 d,加重伴右眼复视7d.影像学检查(图1A~G):CT见鞍区扩大,分叶状略高密度团块影突入蝶窦,鞍底下陷、鞍背变薄,蝶骨、枕骨斜坡骨质变薄,局部不连续;MRI提示斜坡、双侧蝶窦见团块状等、低混杂T1、T2信号影,边界不清,大小约3.6 cm×3.6 cm×4.7 cm,左半病灶见斑片状稍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不均匀强化,斜坡破坏,向后膨隆,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略受压.病理镜下图片见图 1H.免疫组化: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激素受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P53 (++),CD68(多核细胞+),P63(基质细胞+), Ki-67(局部15%+),CD34(血管+V0),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诊断:(斜坡)巨细胞瘤,细胞增生活跃.

  • 42例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徐玲丽;缪建平;钱小红

    报告了42例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有无颅压增高危象和脑干功能障碍.术后严格控制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有无呼吸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和心律不齐、皮下积液和切口脑脊液漏、后组颅神经损伤、后颅窝综合征、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指导进行综合治疗并做好出院指导.本组除1例脑干巨大肿瘤切除患儿术后死亡外,其余患儿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痊愈出院.

  • Chiari畸形0型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8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效宝;陈胜利;胡涛;闫晓鹏;张轩

    目的 结合文献复习探讨Chiari 0型患者经有限后颅窝减压术的术后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为Chiari0型患者8例,患者均采用有限后颅窝减压术给予治疗,采用Tator标准评价,分为明显改善、部分改善、无明显变化,以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8例Chiari0型患者行后颅窝有限减压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MRI回报脊髓空洞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3个月、1年门诊随访复查MRI示脊髓空洞较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症状未见恶化.结论 有限后颅窝减压术对Chiari 0型伴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可能是合理、有效的术式之一.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意义

    作者:贺晶;夏雅仙;应伟雯;梁峰冰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后窝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妊娠20周以上的5 400 例孕妇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颅后窝积液超过5 mm 者纳入研究对象,共110例.每2~3周动态观察这110例胎儿颅后窝积液的变化及其他异常情况,直至足月分娩,并对新生儿行出生后随访.结果胎儿颅后窝积液的发生率为2.0%,首次发现颅后窝积液的孕周早为22周,迟为41周,平均(31±4)周;颅后窝积液以妊娠29~32周多见(42例,占38.2%),积液量多也在孕29~32周(39例,占35.5%);颅后窝积液量6~26 mm,平均(11±3) mm,其中10~14 mm者多(79例,占71.8%);颅后窝积液在<10 mm,10~14 mm和≥15 mm 3种情况时,其不良围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4.0%、7.6%和83.3%.结论 (1)胎儿颅后窝积液于孕29~32周易发现,且积液量多.(2)积液量越多,不良围产儿的发生率越高.建议对胎儿颅后窝积液量大于10 mm者严密随访,凡大于15 mm者,胎儿异常的可能性大,需引起高度重视.

  • 磁共振成像在儿童后颅窝肿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树明;刘建庭;蔡金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儿童后颅窝肿瘤分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9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低级别及高级别肿瘤的MRI特征的临床资料,测量肿瘤总体积、实性成分所占比例、周围脑实质水肿率及肿瘤囊变率等,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分级.结果 病变发生部位:低级别组小脑5例,四脑室4例;高级别组四脑室6例,小脑蚓部4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液:低级别组8例(8/9),高级别组10例(10/10);肿瘤总体积:低级别组(51.1±3.2)mm3,高级别组(31.9±1.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P=0.019);实性成分所占比例:低级别组41.7%,高级别组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P<0.05);合并周围脑实质水肿:低级别组4例(4/9),高级别组4例(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1,P=0.274);肿瘤囊变率:低级别组9例(9/9),高级别组4例(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19).结论 mRI对于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分级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 小脑扁桃体切除联合后颅窝重建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

    作者:钱若兵;魏祥品;傅先明;魏建军;凌士营;牛朝诗;汪业汉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及后颅窝苇建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将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切除联合后颅窝重建术治疗37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患者.手术中先行后颅窝充分减压,咬除部分枕骨鳞部、枕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在保持软膜完整的前提下将下疝至颈椎管内的小脑扁桃体作软膜下吸除;再将四脑室正中孔处的粘连松解,并将脊髓中央管开口处的隔膜剪开;后用人工硬膜修补材料减张缝合硬膜.结果 术后随访1~3个月,32例患者的神经症状明显好转,4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1例患者临床症状加重.手术后定期复查头颅MRI,6个月后有11例脊髓空洞完全消失,22例脊髓空洞较术前明显缩小,4例脊髓空洞较术前无变化.结论 利用显微神经手术在软膜下切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及后颅窝重建术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Chiari-I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创伤小的方法.

  • 后颅窝空间大小与面肌痉挛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梁韡斌;毛珂;韦可聪;张高炼

    目的 定量研究面肌痉挛患者及健康人后颅窝有效空间大小,探索后颅窝容积缩小与面肌痉挛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60例诊断明确的面肌痉挛患者,60名对照为性别、年龄配对的健康人.两组均行头部三维薄层磁共振检查,利用容积测量软件3 D-slicer分别测量两组后颅窝脑组织和骨性空间大小.结果 面肌痉挛患者组后颅窝拥挤指数为83.7%±0.6%;健康对照组后颅窝拥挤指数为79.2%±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较高的后颅窝拥挤指数与较小的年龄(r=-0.61,P=0.02)、女性(r=0.76,P=0.003)及面肌痉挛患者(r=-0.43,P=0.01)相关.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后颅窝较健康对照组更加拥挤,后颅窝空间狭小可能与"神经血管冲突"的发生相关,进而更容易导致面肌痉挛.女性较男性的后颅窝更加拥挤,这可能部分解释了面肌痉挛中女性高发的原因.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附21例报告)

    作者:马全锋;王宏;王金环;王修玉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共21例.于术前72 h内,对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供血动脉位于肿瘤腹侧者行供血动脉栓塞.结果 21例中,肿瘤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昏迷2例(1例术后9d死亡),呼吸功能障碍1例,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5例,听力减退2例,面瘫1例,脑积水3例.4例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者,均未出现栓塞相关的并发症.17例获得3个月至8年的随访,平均(43.6±8.7)个月.随访期15例肿瘤全切除者未见复发,1例部分切除者于术后6个月肿瘤增大,后死于心肌梗死;1例延髓合并胸椎椎管内多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未见肿瘤进展.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安全、有效;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

  • 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治疗斜坡脊索瘤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白吉伟;郑仕奇;桂松柏;王帅;李储忠;杜江;赵澎;曹磊;张亚卓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治疗斜坡脊索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内镜专业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切除123例斜坡脊索瘤患者,共行内镜手术160例次.对可能影响肿瘤全切除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3例患者行160例次手术,斜坡脊索瘤在神经内镜下全切除46例次,全切率为28.8%.在所分析的因素中,肿瘤所在斜坡部位、肿瘤与海绵窦的关系、肿瘤钙化程度、肿瘤体积、质地、导航的应用、手术治疗史、放射治疗史以及治疗年代等对全切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切除斜坡脊索瘤安全、有效.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包括肿瘤位于斜坡的部位、肿瘤与海绵窦的关系、钙化程度、体积、质地以及手术和放射治疗史等.全切率随着导航等新设备的应用和术者手术经验的积累而显著提高.

  • 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曾宪海;汤文龙;李娟娟;赵海亮;邱书奇

    目的 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斜坡区域骨质可以暴露自脚间窝至枕骨大孔的脑干腹侧面及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②骨性斜坡区由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部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岩斜裂位于斜坡区的外缘,将枕骨与颞骨岩部分隔开.结论 ①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可根据斜坡区及其邻近的后颅窝病变的具体位置通过磨除局部斜坡区骨质后到达并切除病变组织;②理解和掌握斜坡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内镜经鼻斜坡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秋航;孔锋;严波;倪志立;吕海丽

    目的 总结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外科治疗斜坡肿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对24例斜坡病变患者行内镜经鼻手术,其中脊索瘤5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鳞状细胞癌6例,脊索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腮腺癌颅底转移1例,甲状腺癌颅底转移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结果 24例患者术中镜下及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2例.所有病例随访12~51个月,有3例死亡.完全切除的22例中,术后5例复发,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43个月行第2次内镜经鼻手术,前者于第2次手术后26个月死亡,后者至今生存.1例于术后18个月行经颅手术;2例分别于术后38个月和术后12个月复发,未行治疗,带瘤生存.次全切除的2例中,1例脊索肉瘤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另1例术前曾行经颅手术,颅内中脑前方有瘤组织残留,于术后5个月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脊液鼻漏2例,无颅内感染病例.结论 内镜经鼻治疗斜坡肿瘤不仅微创,而且可以更好地辨认深部结构,暴露和处理病变的范围大.同时,可以简单迅速地到达斜坡区域.内镜经鼻对于斜坡病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 后颅窝神经根疾病再手术

    作者:樊兆民;韩月臣;李建峰;樊忠;徐磊;王海波

    目的 探讨后颅窝神经根疾病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和再手术的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2000至2007年临床收治的术后复发的后颅窝神经根疾病病例14例,包括三叉神经痛5例,面肌痉挛5例,舌咽神经痛4例,总结其临床和再手术术中发现特点.结果 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复发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2例,疼痛复发部位与术前相同,3例三叉神经感觉根第2、3支切断术后患者均为同侧第一支复发,其中4例接受再次感觉根部分切断手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2~11年未复发.5例而肌痉挛患者,4例再次梳理术后症状部分改善,1例没有改善.4例舌咽神经痛术后复发患者,2例发现舌咽神经再生吻合,1例发现舌咽神经近侧断端和迷走神经粘连,还有1例术中未发现舌咽神经再生及粘连情况,再次手术探查,切断再生神经及相邻2支迷走神经纤维根丝,随访2~5年无复发.术区一般病理改变包括:小脑与岩骨脑膜粘连严重;新生血管丰富,极易出血;行MVD患者的神经与周围相关血管和术中放置的涤纶布等减压材料粘连紧密,无法分离,初次手术部位局部瘢痕粘连,失去正常解剖结构,明显增加再次手术操作风险.结论 三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术后复发病因不明,舌咽神经痛复发可能的原因为神经纤维再生吻合、粘连及临近迷走神经纤维交通支引起.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术后复发再次行神经纤维切断疗效确切.面肌痉挛复发再次面神经梳理手术效果较差.

  •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作者:顾莉莉;路磊;吴栋;李梅

    目的 探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6例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 26例(40只眼)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双眼发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1~58岁,平均40岁.患者均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为主诉.眼底检查可见22只眼的视乳头轻度充血,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8只眼的后极部有黄白色病灶;6只眼的视乳头充血肿胀;其余4只眼的眼底改变不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40只眼的视乳头有荧光素着染或呈强荧光,26只眼的视网膜静脉有荧光素渗漏灶,6只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有荧光素积存,6只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40只眼均行脉络膜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眼底后极部有鳞状或播散性的弱荧光改变.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类药物,病情严重者辅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治疗,32只眼视力提高,眼底病变消退.结论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正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 梅毒 葡萄膜炎 治疗
136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