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颈腰痛杂志

颈腰痛

颈腰痛杂志

The Journal of Cervicodynia And Lumbodynia 경요통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7234
  • 国内刊号: 34-111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7
  • 曾用名: 颈腰痛;颈肩腰腿痛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颈腰痛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李嘉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电针配合牵引及痛点阻滞治疗颈椎病420例

    作者:陈小勇;徐维章;汪德英;王兴顺;徐元生;鲁海娟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院自1995年以来,运用电针配合牵引及痛点阻滞治疗颈椎病4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20例患者,其中男228例,女192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短1天~20余年,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按临床分型[1]其中颈型147例,以头颈肩背部疼痛等异常感觉为主证,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神经根型128例临床表现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以颈项部酸胀痛伴一侧或二侧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且叩顶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动脉型103例,以颈枕部痛伴位置性眩晕,头痛恶心,眼花耳鸣或曾有猝倒发作为主证;交感神经型42例,以头晕眼花、耳鸣、心律失常、心前区疼、肢体发凉怕冷等为主要表现。在420例患者中,未包括脊髓型和其它型(食道压迫型)。  治疗方法  电针治疗 主穴:风池、颈夹脊、列缺、后溪。配穴 颈型:肩井、天宗、曲池、外关、阿是穴;神经根型;肩三针、曲池、少海、外关;椎动脉型:百会、四神聪;交感神经型:内关、大陵、曲池、合谷。用1~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连续波,电流输出量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min,同时配以红外线照射颈肩部,1/日,12次为一疗程。  牵引治疗 采用枕颏带坐位持续性牵引,牵引重量以3kg开始,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自我感受可逐渐加重至6~12kg,牵引时间30~60分钟,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阻滞治疗[2] 主要采用颈椎旁阻滞+颈肩部痛点注射。常用部位有:椎间孔、颈椎横突、项韧带区、颈椎椎旁肌、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骨腋窝缘、肱骨结节沟综合区、肩胛袖综合区、肩胛附件综合区。药物配制:醋酸氢化泼尼松混悬液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加入注射用水至20ml,每次根据阻滞部位选2~10ml药液,每周1次,连续使用多不超过5次。

  • 经皮冷冻脊神经后支治疗腰痛

    作者:曾宪明;张小宁;殷庆强

     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及诊断众说不一,仍无完论,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卧床休息、口服、肌注镇痛剂,肌松剂,封闭及各种理疗等方法,效果均不够理想。于1996年8月~1999年10月,我们为323例患者进行了脊神经后支的冷冻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脊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后支主干短,仅0.5~1.0cm即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1.5cm处。下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2.0cm处。内侧支较细,跨横突根部纤维骨孔向下绕过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缘,经乳突副突间骨纤维管,呈树状分支分别至棘突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3个椎骨平面,由后正中线附近穿出深筋膜至皮下。外侧支较粗,紧贴横突背部骨沟,在骶棘肌内向下外背侧迁曲穿行,也有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一个椎骨,由骶棘间沟穿出,在髂腰肌表面穿出腰背筋膜至皮下。外侧支L1~L5脊神经通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依次排列。L1~L2外侧支经过髂脊至臀,L3可达股后窝上方,L4~L5越过髂脊,骶髂关节至骶后。相邻腰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之间互相交通,有的多次交通,其类型有:后外侧支之间交通,后支与外侧支间交通,后内和外侧支间交通,后内侧支之间交通。这种复杂神经网络和多节段重叠分布模式,带来腰痛主观定位不太明确,同时提出某支脊神经后支破坏时,不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1]。

  • RF系统治疗相邻两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8例报告

    作者:毛兆光;徐生根;吴国正;徐达根

      相邻两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大多损伤三柱,属不稳定型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脊髓神经损伤,应积极手术治疗。我科自1992~1998年间收治8例,采用RF系统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2~1998年期间,共收治脊椎骨折581例,其中相邻两节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8例占1.38%。男5例,女3例,年龄18~47岁,平均33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砸伤2例,交通事故1例。损伤部位:T11,121例、T12L14例,L1,22例,L2,31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1]分级,A级4例,占50%,B级2例,C、E级各1例。1.2 骨折分型:按Denis[2]爆裂骨折分类,8例16节段中,A型7节段,B型5节段,C型1节段,D型1节段,E型2节段。1.3 影像学资料 ①X线片:伤椎后凸畸形和椎体压缩均明显。②CT扫描:6例8节段伴有后柱损伤,2例伴有侧弯损伤,1例伴有侧方旋转损伤。椎管面积狭窄严重,以爆裂严重的节段为准,完全截瘫的4例平均为65.5%,不全瘫的4例平均为52.5%。1.4 手术处理 均采用RF系统跨两节段复位内固定。RF系统螺纹杆的长度为15cm,角度螺钉Φ6.25mm~7.0mm。对完全截瘫的4例,选择椎管狭窄程度较为严重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另4例则行左右交替、扩大开窗的有限减压,探查脊髓神经。用自制的“L”型打击器将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完全复位减压。全椎板切除减压的4例行“H”型植骨融合。1.5 结果 8例随访1~7年,平均3年6个月。两节段伤椎高度、后凸畸形角和椎管面积均有明显改善;平均伤椎高度由术前的45.8%,提高到94.3%,后凸畸形角由术前的29.3°矫正到术后的2.6°,椎管面积改善了42.5%。水平移位完全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术后A级2例,B级2例,E级4例,效果明显。

  • 胸椎黄韧带骨化性椎管狭窄的影像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仪;王四清;叶辑熙

    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简称OLF)是导致胸椎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并非少见,本文报道10例经影像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OLF性椎管狭窄,旨在探讨对其影像诊断价值与治疗。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37~57岁,平均43岁。病程1年~7年,平均2.5年。病变部位中胸椎T5~T82例,下胸椎(T9~T11、T10~T12L1)7例,其中合并T8,9椎间盘突出1例。中下胸椎(T5~7,T9~11)1例。临床症状为双下肢行走困难8例,间歇性跛行8例,胸背束带感6例,不同程度大小便障碍4例,性功能减退3例,腰腿痛5例。临床体征有下肢肌力减弱7例,肌张力增高7例,膝反射亢进6例,受累节段平面不同程度感觉减退10例,病理征阳性6例。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除4例胸椎侧位片可见椎间孔后缘稍高外,余常规X线片均未见椎管异常,CT示胸椎椎板前缘黄韧带呈单侧骨化2例、双侧骨化8例突入椎管,骨化CT值1000HU以上(图1),重者与骨板相互融合致椎管矢径减小(图2),双侧骨化压迫蛛网膜腔后部呈“鸟嘴状”狭窄(图3),椎管狭窄严重呈三角、三叶形、“缝隙状”压迫脊髓(图4)。OLF均发生黄韧带覆盖于小关节处,小关节增生肥大、硬化致椎管、侧隐窝狭窄(图5)。MRI示矢状位T1WI和T2WI图像上见相应节段水平椎管后缘凸向椎管内呈单发节段2例(图6),多发节段8例(图7),其中多发节段跳跃式分布1例,使硬膜外脂肪变形、移位连续性中断呈锯齿状或V形低信号导致该水平椎管狭窄(图8),OLF合并后纵韧带骨化致脊髓受压(图9),3例脊髓损伤T2WI有异常斑点高信号(图10),OLF合并胸椎椎间盘突出1例(图11~12)。

  • 骶管封闭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体会

    作者:任东林;何建强;陆海峰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80例中,男563例,女617例;年龄35~80岁,平均56岁,表现均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中央型椎管狭窄者可伴有双下肢麻木、酸痛或鞍区麻木等;侧隐窝狭窄者为同侧下肢疼痛。两者均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肌肉萎缩、肌力减退,感觉障碍及腱反射相应减弱或消失。站立腰后伸试验(+),仰卧挺腹试验(+),直腿抬高试验中央椎管狭窄者可阴性。CT表现中央椎管狭窄者为硬膜囊前方、后方受到压迫,可见椎间盘中央型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后纵韧带钙化或椎板增厚等。侧隐窝狭窄者表现为硬膜囊及神经根侧前方及侧后方受到压迫,可见间盘侧后方突出,纤维环钙化、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及内聚等。其中中央型椎管狭窄191例;侧隐窝狭窄387例;混合型狭窄453例;另有149例CT显示间盘侧后方突出严重,并伴有关节突内聚增生形成典型的侧隐窝狭窄,有典型的根性症状而起初拒绝手术治疗。全部病例中,病变节段以L4,5与L5S1节段为主,其中同时伴有L3,4节段者203例;伴L3,4及L2,3节段者97例。  药物选用:确炎舒松-A注射液30mg,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10~20ml,654-2 10mg,VitB1100mg,VitB121mg,地塞米松5mg(激素禁忌症者不用),5%碳酸氢钠5~10ml,每周一次,3次为一疗程,个别病例可增加1~2疗程。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作者:谢明华;谢文龙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确实,已为医学界所公认。但因种种原因导致部分病人术后效果不佳或再次出现症状而需进行再次手术。国内外报告再次手术率为2~9.2%[1-2],有的初次手术失败率高达15%[3],我科自1988年以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88例,再次手术者36例,其中我科初次手术者18例,再次手术率占1.1%。现就再次手术原因和疗效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23例,女13例。初次手术时平均年龄47.15岁(23~68岁),再次手术时平均年龄50.8岁(23~69岁)。再次手术前病程短1天,长3年,平均6个月。(其中1例老年患者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6小时因尿潴留坐起解小便,腰部强力屈曲负重引起L3,4椎间盘急性突出,导致两下肢瘫痪,初次手术后30小时行再次手术,摘除髓核,现已完全康复)。25例有多次腰部扭伤史,其中3例系长途汽车驾驶员,5例为机械修理工,无明显诱因引起症状复发者11例。1.2 临床表现 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8例,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15例,腰臀部痛伴两下肢疼痛3例。间歇性跛行9例。小腿外侧或后侧皮肤麻木24例,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者13例。腰部有明显压痛点32例,脊柱侧弯伴有明显活动受限者24例。直腿抬高试验<30°20例,30°~60°14例,>60°2例。拇背伸肌力减弱24例,腓肠肌肌力减弱4例,腓骨长肌、短肌肌力减弱3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6例,下肢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丧失1例。

  • 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305例

    作者:雷补团;陈剑虹;连浩;郭琳;原灵

     自1995年1月至2000年5月,我们采用直流电药物透入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305例收到了较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7例,女238例。年龄35岁以下45例占14.8%,35~50岁112例占36.7%;50岁以上148例占48.5%。病程1年以内者56例,1~5年88例,6~10年89例,10年以上72例。305例患者临床均有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257例有多次发作的一过性眩晕,其中48例伴有突发性昏倒。203例患者在接受本治疗前曾在外院进行过其它理疗、按摩、针灸、牵引及内服中、西药物等治疗,除部分患者症状暂时缓解外,大部分无明显效果。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石家庄生产的FD~1型或FD~3型风湿治疗仪。该机输出方式为规则脉动直流输出,输出电压0~30mA。电极放置采用并置法,正极放在与颈椎(X线有异常改变或有明显压痛的椎体)相对应的体表。负极则放于与第11胸椎~第2腰椎相对应的体表。电极板与皮肤间以10~15层布垫相隔。正极导入氢化可的松、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电流大多为5~20mA。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1.3 诊断与治愈标准 患者均符合1997年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规定[1]。全部患者摄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均有异常改变。257例有多次眩晕发作者中42例做头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提示有一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8例有突发昏倒史患者中有27例经头颅CT等检查均排除了颅内其它疾患。

  • 针刺+体疗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100例

    作者:段彦成

      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中医称“闪腰”,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20~50岁,多发生于农民,工人或偶尔参加体力劳动的,男多于女。是由于腰椎发生退变而失稳的情况下轻度急性腰扭伤或弯腰猛然起立而致。其特点为:腰背脊深部酸痛,且有沉重感,往往不易指出疼痛点,无明显准确的压痛点。以往的治疗方法为:①平卧休息,口服消炎镇痛药,②手法按摩,③椎间小关节注射疗法。近我们采取针刺+体疗的方法对本病进行治疗、观察。收到迅速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门诊治疗,男89例,女11例,年龄28~72岁;扭伤次数10次,少2次。其中86例腰椎X线片未见异常,14例有明显的骨质增生,退变,或有轻度滑脱,以自身对照针刺+体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明显优势,比手法按摩省时省力,提高了门诊工作效率,短缩疗程。  治疗方法 病人取站立位,暴露肘部,屈肘90°,前臂旋前30°,取曲池穴与手三里穴连线中点为针刺穴位,暂取名为“闪腰穴”。以75%酒精消毒,以2寸针在此穴直刺,当针尖有骨性抵触感时,说明针尖已至桡骨近端,隧轻轻退针,改变角度使针紧贴桡骨前面进入,此时进针稍有阻力,说明针尖已进入骨膜或韧带区,即:环状韧带,当病人诉说局部酸胀明显时,停止进针,留针约10分钟。之后要求患者慢走,做体旋运动,腹背屈运动,运动幅度由小至逐渐增大。病情轻者仅需2~3分钟症状即消失,重者需双侧留针+体疗约20分钟,一般一次性治愈,不需复诊,发病时间稍长,即>7天者,治疗需连续天可基本治愈,无需服用止痛药。  治疗结果 本组痊愈86例占86%,其中治疗一次者74例,二次者8例,三次者4例,年龄分布为28~45岁者。10例有效,尚存有轻度疼痛或不适,但对生活及工作无影响,占10%,其年龄分布为46~60岁,大多数合并慢性下腰痛,本次加重者,4例无效占4%,1例为陈旧性腰间盘突出症,3例合并腰肌、韧带损伤者。总有效率为96%。

  • AF系统固定术后断钉的力学因素分析与预防

    作者:郭卫中;叶须钦;王春

     经椎弓根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具有三维空间复位和短节段固定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其中AF(atlas fixator spinal system)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力学合理,尤其在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和椎管有效容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受欢迎。但随之发生的并发症也屡见报道[1~3],其中断钉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7年3月采用AF系统至今治疗62例,发生断钉6例,占9.6%,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15~68岁,平均45岁。1.2 骨折类型 压缩型骨折24例,Chance骨折2例,爆裂型骨折36例,其中12例为DenisA型,23例为DenisB型,DenisE型1例。1.3 固定 均采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1.4 随访 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14个月。方法为门诊随访。1.5 结果 螺钉折断6(6/62)例,占9.6%,均为爆裂型骨折。2例Cobb′s角完全丢失,3例Cobb′s角丢失32%~60%,1例Cobb′s角不变。其中单侧下位螺钉折断1例,双侧上位螺钉折断1例,左侧上位右侧下位螺钉折断2例,双侧下位螺钉折断2例。共断钉11枚,其中5枚断钉于钉杆接合处,6枚断钉于有螺纹与无螺纹交界处。

  • 电员针治疗退行性腰椎病生物力学初探

    作者:张炳然;张新宽;姜宗先;韩魁英

     退行性腰椎病又称腰椎骨质增生、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退行性脊柱炎、腰椎老年性脊柱炎和腰椎骨关节病等。据戴氏调查,占60岁以上老年腰痛人群的48%,仅次于骨质疏松症[1],保守疗法疗效慢疗程长,手术治疗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常继发术后不稳、术后粘连和椎板再生,影响远期效果。自1997年8月~2000年5月,我们使用电员针配合腰椎三维运动治疗44例,疗效满意,就运用生物力学原理优选手法问题进行初步探索。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6例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平均54岁(34~82岁),病程平均15个月(1月~10年)。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者6例、颈椎病11例、退行性膝关节病5例、椎管狭窄4例、腰椎滑脱3例。1.2 症状和体征 慢性腰痛25例,急性腰痛11例、腿痛13例、不能站立9例、扶拐行走7例,腰肌僵硬35例、小腿外侧麻木7例、Lasegue氏征阳性6例。1.3 X线片所见 椎体骨缘增生34例,小关节增生8例,椎节失稳6例,椎间隙狭窄5例,椎管狭窄4例,横突肥大4例,腰椎滑脱3例,小关节面硬化2例。1.4 治疗方法  准备 患者俯卧,脐部垫高20cm,用电员针[2]分筋法、顺筋法、刮拨棘突中线、棘突旁线、髂嵴边缘3min。

  • 手法整复胸椎后关节紊乱症288例报告

    作者:王德海

     胸椎后关节紊乱是造成顽固性脊背痛的常见原因。我们科自1990~1999年,运用手法整复和手法松解治疗方法,共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症288例,收到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88例,男191例,女97例,年龄17~51岁,年龄在20~40岁之间者占85%,病程1天~5年。触诊检查:胸椎棘突向左偏歪136例,棘突向右偏歪32例,棘突向后凸者120例。从上述情况看,棘突向左偏歪者为多见,其次是棘突向后凸,这可能是由于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右侧负重大和搬抬重物易损伤。加之用力过大过猛及外力的旋转作用,致使胸椎小关节造成错位及软组织损伤。1.2 临床表现 急性者多有明显外伤史或重体力劳动史。脊背疼痛明显,背肌紧张,患者不敢咳嗽,打喷嚏及深呼吸,并常向肋间及胸壁放散痛。慢性者自觉背部酸痛、沉重感,多由于气候变化或久坐、久站、弯腰时间稍长可使症状加重。胸椎X线片无明显变化。

  • SF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腰椎滑脱

    作者:吕建元;徐锋;姜兴华;石庭芬

    目的 应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1例Ⅰ°~Ⅱ°腰椎滑脱患者,探讨滑脱复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术中彻底清除峡部不连纤维组织,并用SF椎弓根提拉螺钉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3年6个月,平均1年8个月,滑脱复位80~100%。其中有13例在取出内固定后一年的随访,未出现再滑脱。结论 腰椎滑脱复位使脊柱恢复正常生物力学功能,解除了对神经根的牵拉。植骨融合是脊柱永久性稳定的根本手段。

  • 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后加重手术探查分析

    作者:张传开;宋一平

    目的 分析推拿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失败原因。方法 对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按摩治疗后加重患者的手术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髓核组织均冲破纤维环及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受累神经根水肿、紧张、粘连、敏感。结论:病史长、症状重,CT或MRI表现有钙化或骨赘形成,突出物在神经根管内以及黄韧带明显肥厚等病理改变者,不宜行推拿按摩。

  • 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

    作者:张文斌;蔡钰梅;李宏杰

    目的 探讨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6例L4或L5椎弓峡部裂伴Ⅰ~Ⅱ度滑脱的患者,行前路腹膜外显露椎体,环锯法植骨融合,术后卧石膏床休息2个月,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 16例经半年至3年多的随访,椎体间均骨性融合。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疗效满意。结论 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峡部裂伴滑脱,融合率高,更易达到脊柱运动节段的稳定。

  • Cotrel-Dubousst椎弓根钉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

    作者:林海滨;郑晓晖;陈文煌;郑文兰

    目的 应用C-D椎弓根钉内固定装置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方法 本组38例。其中应用钩-钉装置8例,钉-钉装置30例。骨折的复位是通过手术台上过伸,预弯C-D棒的旋转矫形及强有力的纵向均匀撑开共同完成的。结果 椎体前缘高度平均由术前41.8%,恢复至术后96.5%;后突角由术前31°。恢复至术后10.3°;椎体脱位程度术前6.8mm,术后完全矫正。结论 该系列装置搭配灵活,安全可靠,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具有矫正力强和稳定性好的特点。

  • 腰椎退变性滑脱CT诊断

    作者:刘素清;廖军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CT扫描价值,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5例退变性滑脱CT结果。结果 前滑脱30例,后滑脱5例;椎间小关节退变35例;椎间盘膨出20例。结论 椎间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退变性滑脱的重要原因。

  • RF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不连伴腰椎滑脱症

    作者:洪庆南;郑季南;徐新华;方钧;曹杰;耿庚

    目的 探讨RF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不连伴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RF复位、椎管减压、峡部、上下关节突及部分椎板植骨内固定治疗30例。结果 30例滑脱均完全复位。骨性融合率100%。根据疼痛及日常功能情况分级,疗效优良率达90%。结论 RF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不连伴腰椎滑脱症,应常规作神经根探查;椎管减压须充分;有效的内固定,滑脱完全复位;有充分植骨床面积(峡部、上下关节突关节及部分椎板)和认真的植骨床粗糙面准备及植骨材料的适当放置,以获得骨性融合。这样才能保证疗效优良。

  • 赴古巴医疗组治疗颈椎病100例报告

    作者:孔德树;李伟;姚舜路

    目的 探讨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针刺“颈衡穴”,颈椎手法牵引治疗100例。结果 经过1~2疗程治疗痊愈96例,显效3例,无效1例。结论 “颈衡穴”+手法治疗可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调节颈椎微关节错位,而达到治疗目的。

  • 囊内液体扩张术加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

    作者:李海峰;付立勇;王俊华;杜巧琳

    目的 囊内液体扩张术加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方法 165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75例)进行临床观察对比。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ROM)改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x2=23.26,P<0.01)。结论 该法具有疗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300例分析

    作者:王雷;王遵来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西药、手法、针灸等方法治疗颈椎病300例。结果 300例颈椎病患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96例,有效率97%;颈型75例,有效率98%;脊髓型22例,有效率86%;混合型107例,有效率97%,特别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比手术治疗安全。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患者痛苦小,见效快,疗效满意,易为患者接受。

  • 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推拿治疗后的手术观察

    作者:王兵;陈秀勤;刘贻运;黄子毅

    目的 为了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下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欠佳者的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推拿失败后的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结果 其术中所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23例有明显的局部粘连。结论 腰椎间盘巨大突出症者及有明显粘连者推拿治疗效果不佳,不宜反复进行推拿,而选择手术治疗为好。

  • 颅脑损伤合并颈脊髓损伤16例漏误诊分析

    作者:许安定;徐宏光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合并颈脊髓损伤的漏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6例患者的漏误诊情况。结果 漏误诊率占同期颅脑损伤的3.2%,4例死亡,导致严重后遗症2例。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要考虑合并颈椎骨折脱位及颈脊髓损伤的可能,仔细检查病人,可明显降低漏误诊率,提高其救治率。

  • 改良Dick器械(Dick-Hou器械)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徐久祥;冷辉;赵吉连;巴树桐

    目的 探讨改良Dick器械(Dick-Hou器械)后路治疗腰椎滑脱症内固定的力学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对腰椎滑脱症发病机理的探讨,总结33例应用改良Dick器械(Dick-Hou器械)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经验。结果 平均随访1.5年,优良率93.9%,无差者。结论 改良Dick器械(Dick-Hou器械)不仅具有Dick器械的纵向撑开功能,同时又具有横向提拉功能,完全可以满足椎体复位的要求,效果满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内固定器。

  • 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海波;张培勋;王义生

    目的 探讨节段减压术式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1992年8月~2000年2月,采用节段减压术式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90例。病变间隙双侧对称黄韧带开窗、黄韧带环切、双侧对称神经根管扩大和部分间隙髓核摘除。结果 经4个月~8年随访,优良率91.1%。结论 节段减压术式具有以下优点:减压充分、脊柱后柱破坏小并能有效防止神经根粘连、提前下床锻炼时间和远期疗效理想。

  • 胶原酶硬膜前后注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吴在良;赵培钢;吴晓东;韩建海;王京英;张旭

    目的 观察二种盘外注射胶原酶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分别采用硬膜外腔前间隙与后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结果 依据中华骨科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判断患者疗效。硬膜外腔前间隙法术后7天的病例优良率为77%,平均随访6个月的优良率为88%;硬膜外腔后间隙法术后7天的优良率为74%,平均随访6个月的优良率为85.2%。结论 胶原酶二种盘外注射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是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治和康复

    作者:徐雪明

    目的 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治水平、减少致残率;方法 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检等进行诊断,用推拿治脊疗法、功能锻炼、配合药物口服进行治疗;结果 1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过上述方法治疗,显效12例占63.1%,有效5例占26.3%,总有效率为89.4%;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功能锻炼是强直性脊柱炎康复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

  • 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报告

    作者:冯敬;范斌

    目的 报告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本组32例均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椎板开窗髓核摘出12例,半椎板切除加椎间关节内侧部份切除侧隐窝扩大神经根管扩大髓核摘除14例,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侧隐窝扩大髓核摘除6例。结果随访1~4年,优良21例,差11例,差者为采用单纯椎板开窗髓核 摘出术术式者,术后远期疗效差。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大多伴有腰椎管狭窄,在髓核摘出的同时,应行半椎板或双侧椎板切除减压,侧隐窝扩大,视术中情况是否神经根管扩大。

  • Dick′s钉加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治疗椎体骨折

    作者:向选平;刘宪华;陈波

    目的 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的手术方法,治疗有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方法 本组病例11例,均在行后路减压,Dick′s钉内固定的同时,经椎弓根钻孔行伤椎椎体撬拨复位并植骨。结果 经术后X线证实,11例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基本恢复,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并经过平均6.5个月随访,除2例全瘫患者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恢复。结论 Dick′s钉加经椎弓根钻孔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疗效显著的方法。

  • 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手术失败患者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郭亭;赵建宁;王与荣;吴苏稼;陆维举

    目的 突出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病人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9例腰椎间盘再次手术病人的影像学检查的分析,并和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正确的影像学检查及分析,对腰椎间盘手术失败原因的诊断为90%以上。对再次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获得良好疗效有重要意义。

  •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方玲;孔荣

    目的 骨质疏松症因造成疼痛和骨折,成为危害老年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当今社会常见病。本文简要介绍其诊断标准、危险因素、药物与康复医学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

  • 激素局部封闭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周学龙

    通过收集整理近10年来的一些国内期刊资料中有关激素局部封闭并发症的案例报道后发现:激素局部封闭既具有简、便、廉之特点,但用之不当也有不少并发症,有的还相当严重。提示在作激素局部封闭时应掌握适应证和规范操作,以减少或消除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激素 封闭 并发症
  • 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杜心如;万荣

    本文介绍了腰骶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各种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提出此病是腰痛原因之一,临床上尚缺乏认识。正确地诊断治疗该病可减少慢性腰背痛的发生。

  • 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丁小谋;邹宏恩

    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对提高其固定技术、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和改进固定器械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椎弓根的结构特点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基础。螺钉的大小、形状、疲劳特性和椎体的骨密度是影响固定强度的主要因素,螺道的准备、螺钉的植入点和植入方向以及辅助的椎板钩、骨水泥的应用、合理的植骨是影响固定强度不可忽视的技术因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体外试验不能很好的反映器械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特性,体内研究有等待进一步开展。

  • 脊柱推拿的历史

    作者:李义凯

    脊柱推拿手法是一门古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重新受到重视。大约100年多年前,人们开始对传统医学进行科学化研究。由于现代医学占有统治地位,因而现代医学界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可靠性和疗效多持反对或怀疑的态度。虽然现代医学也使用一些脊柱推拿手法,但普遍认为脊柱推拿手法缺乏科学性,脊柱推拿手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多为推测。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一些脊柱推拿手法具有其合理性和临床使用价值。由于已有许多著作或论文介绍我国的推拿史,故本文主要是对国外文献加以介绍。

    关键词: 脊柱推拿 历史
  • 腰椎椎管内滑膜囊肿1例报告

    作者:玄秀易;李光浩

    患者男,42岁。腰部扭伤后、突然剧烈腰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查体:腰部活动受限,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小腿后外侧感觉减弱,左拇趾背伸力减弱。检查:腰椎右侧凸,骨质增生,腰椎CT扫描,L4,5左侧硬腹外肿块阴影,硬膜囊受压。住院后全麻下行L4,5椎板间“开窗”肿块切除术。术中可见:L4,5椎管内左侧大黄豆样囊状物,囊膜较簿,内容物为带血性液体。囊肿与小关节面毗邻,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但无粘连。切除囊肿后神经根松弛。探查L4,5间盘无膨隆,病理:绒毛结节状增生的结缔组织,附合滑膜囊肿。术后10天治愈出院。  讨 论 腰椎椎管内滑膜囊肿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易被忽视。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指出,受累的关节过度活动可以导致囊肿形成。创伤对囊肿形成有重要作用。腰椎中滑膜囊肿发生在L4,5者约占70%,临床症状与滑膜囊肿的大小有关。小的滑膜囊肿可无明显症状,有时CT扫描偶然发现。大的滑膜囊肿出现腰痛伴根性症状等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及体症。影像诊断CT和MRI很重要。本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它还应与硬膜外脓肿,原发性及继发性脊髓肿瘤,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等鉴别,治疗时手术切除囊肿是首选治疗的办法[1]。手术后效果满意。

  • 三种骶骨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严军;唐天驷;杨惠林

    目的 研究三种骶骨螺钉植入法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对经椎弓根椎体间内固定(PTSF)法、前内骶岬法、前外骶翼法三种骶骨固定法进行二个方面的研究:①摆动试验②轴向拔出试验。以助于对上述三种骶骨螺钉植入法的力学行为有较深入的了解。结果 轴向拔出试验结果:PTSF法抗拔出力大,平均大抗拔出力可达930N,明显大于前内骶岬方向螺钉的586N和前外骶翼螺钉的414N。在相同摆角下,PTSF法较其余二种方法所需力矩大,也就是说若要螺钉松动所作的功也就较大,前内骶岬螺钉固定较前外骶翼螺钉固定坚强。结论 PTSF法骶骨螺钉的抗拨出力和摆动力矩大,固定坚强,前内骶岬方向骶骨螺钉次之,前外骶翼方向骶骨螺钉固定差。

    关键词: 骶骨 螺钉 生物力学
  • 颈椎前路环锯法减压术后三种处理方法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石志才;李家顺;侯铁胜;贾连顺;丁祖泉;李明

    目的 研究环锯法减压后不植骨、自体柱状髂骨植骨及螺柱状颈椎内固定器植入后,三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青年尸体标本,分别用三种方法处理C5~6节段,测量其在1.53nm的纯力矩载荷条件下的稳定性并用相邻椎体间的空间位移和卡当角表示。结果 环锯法减压后,手术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减低。自体髂骨植入后,椎间隙高度升高,伸屈活动度下降,但其稳定性仍比正常时差。螺柱状颈椎内固定器植入后,前屈、侧屈和旋转的活动度明显较正常时小,但后伸范围无明显改变。结论 环锯减压后如不植骨有可能不融合或畸形愈合。椎间植骨能明显改善减压节段的稳定性,但手术后仍应采用辅助外固定。螺柱状颈椎内固定器不但能维持椎间隙高度,防止术后畸形,而且有足够的稳定性,术后不必应用外固定。

  • 横突前动脉与松解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作者:章瑛;周锦财;周中焕;周江南

    目的:探讨保护横突前动脉在松解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腰椎横突、横突前动脉的解剖关系,指出松解疗法在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注意点。结论:由于松解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治疗中为保证施术中所涉及的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不被损伤,须正确地掌握局部解剖及施术手法。

  • 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

    目的 了解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20例头颈部尸体标本,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其中17例制成干骨,测量C3—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椎动脉周围组织。结果 延续自颈椎、横突孔、关节突等骨膜组织形成明显的纤维鞘膜样结构,将椎动脉、椎静脉及神经根包裹在内。椎动脉外膜与钩突之间有纤维样组织相连,限制椎动脉。横突孔内未见明显骨性狭窄。结论 椎动脉周围的骨性及软组织性因素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在颈椎运动或不稳时,椎动脉易受波及而出现供血不足。椎动脉牵系机制在椎动脉供血不足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颈椎骨质疏松骨小梁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袁皓卿;王全平;丛锐;李春梅;袁志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颈椎松质骨小梁的超微结构。方法 20具不同性别年龄尸体80个颈椎相同条件下摄片,根据骨小梁数目变化分为正常组与疏松组。在相同部位取材、处理,电镜观察。结果 疏松组骨小梁不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均有吸收,表现为小梁数目的减少、变细、变尖和断裂。小梁间隙增大,变形。结论 骨质疏松颈椎骨小梁的结构变化及小梁表面胶原纤丝的“加固”作用的降低是引起骨质疏松颈椎体变形、骨折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颈椎 骨质疏松 电镜
  • 经皮穿刺双间隙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杨安礼;林兆华;张玉信;黄强;樊天佑;蔡珉巍;姚勐炜

    目的 以一个经皮穿刺点行双间隙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在应用经皮穿刺法为4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摘除术中。选择L4,5、L5S1复合型椎间盘突出者35例(8.7%),采用同一穿刺点对同侧或不同侧椎间盘髓核突出的相邻的双间隙作髓核摘除术。结果 接受本术式治疗的35例复合型椎间盘突出症者,其穿刺的成功率为100%,穿刺的有效率为100%。结论 以一个穿刺点作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创新性。

  • 大鼠脊髓损伤后GDNF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陈坚;陈哲宇;路长林;刘传云

    目的 探讨GDNFmRNA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改良Allen’s脊髓撞击(10g×7.5cm)致伤大鼠T1段脊髓,以β-Actin为内参照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不同时间GDNFmRNA表达变化。结果 GDNFmRNA在正常成年大鼠脊髓微量表达,脊髓损伤后24h表达增加5倍,72h增加20倍,7d增加4倍,10d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脊髓损伤后早期GDNFmRNA表达增加,是神经元自我保护作用的一种表现;损伤神经元修复需要大量GDNF,应用GDNF治疗脊髓损伤时应早期用药。

  •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谭俊铭;冯水云;梁再跃;杨德兴;吴群锋;陆勤亮;朱亚中;冯炜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及并发症原因。方法 将资料较完善的254例共902枚螺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每例术后至少随访2年。通过术中、术后和随访的正侧、左右斜位片及212例手术取出螺钉,来评估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结果 902枚螺钉中,844(93.6%)枚位置正确,40枚(4.4%)穿破弓根皮质、18枚(2%)钻透椎前皮质;5例发生神经根损伤;54枚(6.6%)和115枚(12.7%)术后分别发生断裂和弯曲,其中断裂螺钉的4例假关节形成。结论 术中、术后的正侧、左右斜位片是评价螺钉位置的可靠方法。

  • 腰椎疲劳骨折后松质骨力学性质的变化

    作者:杜东鹏;于进祥;葛宝丰;苗国安

    :目的 了解人体腰椎疲劳骨折后椎体松质骨力学性质的变化。方法 取正常和疲劳实验后的腰椎标本从中取出松质骨制成1.2cm×1.0cm×1.0cm长方体,标本进行压力载荷实验,然后进行力学计算和分析。结果 疲劳骨折后松质骨标本的极限压力强度和弹性模量均低于正常标本,标本破坏时的应变大于0.8%比正常标本大。结论 腰椎疲劳骨折时松质骨力学性质改变较大。

  • 医源性脊髓液压冲击伤3例报告

    作者:李纯志

    目的 探讨医源性脊髓液压冲击伤的机制与治疗。方法 对2例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及1例胸11椎管肿瘤造影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脊髓液压冲击伤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属医源性突发意外,经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脊髓功能均获满意恢复。结论 脊髓医源性液压冲击损伤的机制及转归与受损脊髓的直接受压、再灌注、楔入嵌顿等有关;及时解除致压因素、早期扩血管、激素、高压氧等可有效阻断继发损伤,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多处胸椎间盘钙化合并一处疝出一例

    作者:易志坚;陆锡平;张子峰;温立升

    患儿,女性,10岁。因胸背痛半月就诊。查体:体温不高,胸椎无畸形,T4,5棘突及两侧压痛,无放射痛,双下肢活动感觉好。查血沉、血常规正常。胸椎X线片示:T4~T6、T7~T116处椎间隙钙化影(图1),MRI示:T4~T6、T7~T11椎间盘钙化,且T4,5钙化之椎间盘部分向椎管内右后疝出,压迫脊髓,T4、T5、T8、T9椎体变扁(图2)。予休息、消炎镇痛等对症处理,半月后疼痛基本消失。  讨 论 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外伤、感染可能是诱因。国内文献统计[1]发生于颈椎占89.8%,多为单发,亦可多发。钙化数量多的为Melnick[2]报道1例共有7处。有时伴有邻近椎体变异。本例有6处间盘钙化,4个椎体变扁,且T4、5钙化之间盘疝入椎管,压迫脊髓,虽然从MRI观察压迫脊髓较严重,但可能为慢性疝出,小儿椎管能代偿性扩大,未引起脊髓压迫症状。文献报道[1]大部分钙化椎间盘能自行吸收,变形椎体也能在较长时间内修复,因此,治疗方面一般采取休息、消炎镇痛等保守治疗,预后良好,但国内外尚缺乏长期跟踪随访研究。

  • 车祸致枢椎椎弓根骨折(Hangman骨折)1例报告

    作者:韩曙光

    患者男,39岁,40分钟前在驾驶汽车中发生车祸,下颌及颈前部撞到汽车窗上。自觉枕颈部疼痛,头部活动受限。伤后无昏迷,无四肢瘫痪,无大小便失禁,无呼吸困难。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取坐立位长约10分钟。查体:神志清,胸、腹部未见异常。下颌部见皮下淤血,颈椎生理前凸加大。枕后部压痛明显,以枢椎棘突为著。颈部各方向活动皆受限。四肢活动正常,肌力V级。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症。颈椎X线片显示:枢椎椎体骨折、椎弓根骨折伴有枢椎前脱位。颈椎CT示枢椎椎体粉碎性骨折,椎椎前脱位及颈椎2~3椎间盘突出。病人入院后诊断为“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立即行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5kg,1周后摄床边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移值小于3mm椎体排列顺序正常。减轻牵引重量为3.5kg,持续2周。再去除颅骨牵引,给予头颈胸石膏外固定,摄X线片见复位如常。维持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摄片见骨折线已模糊,复位同前,拆除石膏后功能正常。  讨论 枢椎椎弓根骨折(即Hangman骨折)是较少见,危险性大的骨折。对这类骨折临床认识不足。仅认为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可能是软组织损伤,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转运过程中和入院检查中会因二次损伤导致脊髓损伤,危及生命。本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曾取坐位长达10分钟之久。幸未引起生命危险。在日常交通肇事率不断上升的今日,应给予关注。尤其在明显的致命伤而非颈部损伤更容易被忽视,而延误病人的治疗。或者引起脊髓继发损伤。因此认识该损伤的特点,即在交通肇事中凡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则须高度警惕。常规摄正侧,斜位片及颈椎CT,以防漏诊而延误治疗。  本例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而漏诊,幸在X线片及CT检查中得出诊断。给予颅骨牵引及头颈胸石膏固定治疗病人痊愈。对于这类骨折早期颅骨牵引为治疗首选方案。本病人经颅骨牵引及头颈胸石膏3个月,病人恢复正常。

  • 抢救Omnipaque脊髓造影致严重抽搐1例体会

    作者:黄明镜;关国清

    患者,男,28岁,因腰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行走困难,于1997-05-18住院。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2天后行Omnipaque脊髓造影,造影前作碘过敏试验阴性。于腰3、4椎间隙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注入Omnipaque 10ml(240mgI/ml)。在X线透视下观察造影剂完全充盈腰骶蛛网膜囊后常规摄正侧位和左右斜位片,全过程15分钟完成,无任何反应。病人回病房后约半小时开始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偶有小抽动,随之抽动渐加重。从下往腰部扩散,呈阵发性痉挛性发作,但未波及上肢,无意识障碍。呼吸渐受限、缺氧。立即给O2,取头高脚低位15°,应用安定,鲁米那钠等抗惊厥药物,抽搐难以缓解。给予气管插管,静注硫贲妥钠200mg,于抽搐间歇期行腰穿放出脑脊液20ml,注入生理盐水10ml。1小时后抽搐渐缓解,24小时后停止抽搐。随访半年无任何后遗症。  讨 论 Omnipaque为非离子造影剂,具有对比度清晰,毒性低,反应少以及排泄迅速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用药后仅少数病人出现轻微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轻度反应,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重度反应非常罕见。国外报导严重付作用为0.01~0.04%[1]。国内未有发现严重付反应报道。以往使用离子型造影剂时发生肢体抽搐较常见,这是由于碘剂刺激脊髓所致。反应严重病例处理不当有致死的可能。通过抢救此例有以下体会。(1)病人立即取头高脚低位约15°防止造影剂向颈段颅内扩大而导致全身抽搐。(2)立即气管插管给O2,应用抗惊厥药物控制抽搐,在抽搐间歇期间作腰穿放出脑脊液或脑脊液置换疗法,降低脑脊液中造影剂的浓度以减轻对脊髓刺激。(3)密切观察生命征的变化。

  • 多源性椎管内肿瘤1例报告

    作者:赵枫;郑文忠;庄海天;陈超

    患者,男,30岁。因颈部疼痛伴双下肢触痛、乏力、麻木18个月入院。查体:C4-T2棘突间隙均有压痛、叩击痛,双下肢肌张力增高,髌、踝阵挛阳性,髌、跟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期基征阳性,双侧第3肋间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MRI检查示:C6T2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术中见:硬膜外C6T11个3cm×2.5cm实质性肿块;位于脊髓右后外侧,包膜完整,T1右神经受累,T1-2硬膜外蔓状血管从,血管扩张呈球状。将肿瘤及硬脊膜削离后切除,同时切除右侧T1神经。病理检查示:C6T1神经鞘瘤,T1T2海棉状血管瘤。  讨 论 神经鞘瘤常单发,多发于腰髓段及马尾,位于脊髓的背侧或背外侧方,常发于硬脊膜内,少量硬膜外,发自于感觉根。海棉状血管瘤主要是血管腔扩大或海棉状血管所组成的血管瘤,因本病例神经鞘瘤体大,位于后外侧,致椎管脊髓后血管梗阻,管腔扩大形成血管瘤,发生颈胸段并发血管瘤未见报道。

  • 急性化脓性颈椎硬膜外脓肿伴椎间盘炎1例报道

    作者:贺石生;侯铁胜;李明

      患者,男性,52岁,1998-03-07日入院。10天前因劳累后出现右肩部疼痛及四肢麻木,次日觉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于外院行牵引治疗无效,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至3月4日逐渐出现四肢无力,不能行走,大、小便失禁,体温升至39℃,给予“复达欣”治疗后,体温降至38℃,双上肢运动有所恢复,但双下肢仍无力,不能活动,遂转入我院。  查体:体温36.2℃,神清,心肺正常,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后部压痛明显,双上肢肌力IV级,双下肢肌力I级,左侧T10平面以下痛觉及触觉减退,右侧L2平面以下痛觉及触觉减退。MRI检查见C4~7椎体轻度增生,颈椎椎体未见明显破坏,C5,6、C6,7椎间盘信号异常,C4~7椎体前部软组织肿胀,前后径达2.0cm,C1~7及T1前部软组织肿胀,C4~7前部及后部椎管内可见脓腔形成,呈长T1、长T2表现,增强后见颈椎4~7前部软组织强化明显,脓腔部分无强化,椎管内无强化表现,颈髓边界不清,脊髓肿胀,增强后未见强化表现。诊断:C4~7前部及其后方椎管内急性炎症,部分脓腔形成。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33g/L,WBC 17.3×109/L,N 89%、L8.8%。尿常规正常。临床诊断:颈6,7化脓性椎间盘炎伴不全瘫。

  • 腰椎椎管内骨软骨瘤一例报告

    作者:于其华;李绍营

    患者,男,62岁,因双足麻木,行走无力半年余,加重3个月,住我院治疗。患者2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部疼痛,时好时坏,半年前逐渐出现双足麻木及间歇性跛行,在当地医院经牵引、服药未见好转而来我院就诊。查体:腰椎生理弧度浅,无明显固定压痛及放射痛,直腿抬高左80°、右80°,双侧股前侧皮肤感觉减退,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减弱。MRI示:L4右侧小关节呈团块状向椎管内生长,颈椎管狭窄,呈短T2长T1信号,边缘可见斑片状略高信号。在连硬麻醉下行腰椎管探查术。术中见L4右侧关节突增生,内侧有一直径0.7cm、长1.2cm圆柱形乳白色骨块与关节突相连,致椎管明显狭窄,压迫硬脊膜。去除骨块后,硬脊膜膨隆,搏动良好。术后病理证实为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常发生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如此生长在椎管之内较为少见。特此报导,供同道参考。

  • 综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00例

    作者:晏锦春;漆小媚

    笔者自1990年开始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并与单纯针刺疗法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治疗组100例,男47例,女53例;年龄37~68岁,平均58岁;病程6天~3年;左肩43例,右肩55例,双肩2例;对照组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36~65岁;病程5天~2年;左肩29例,右肩45例,双肩2例。  治疗方法 治疗组(1)取穴:肩骨 禺、肩贞、秉风、大杼、手三里、曲池、阿是穴。(2)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患臂自然放松,用28~30号1寸~3寸毫针,先针曲池或手三里穴,针尖向上,用平补平泻手法,使感应向肩部放散,在得气同时令病人张口吸气,使气致病所。然后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每次留针30分钟。毕后起针,配合江西产HCF—2型多功能治疗罐,以负压-0.02~0.03MPa,罐内温度控制在42℃,吸附疼痛部位及相关穴位,停罐10分钟,走罐2分钟。拨罐后医者用掌根或拇指揉按或点按阿是穴及相关穴位,再嘱患者进行自主肩关节功能锻炼,如拱手上举、肩外展上举、肩外展内旋和后伸及肩环转运动。对照组 为单纯针刺,穴位选择及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疗效评价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肩痛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范围;显效:肩痛显著减轻,活动接近正常;好转:肩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加;无效:治疗后肩痛无明显改善。治疗结果见表。

  • 介绍一种新的颈部旋转复位法

    作者:钱万才;潘中恒;高薇

    一些颈部的劳损或损伤所致的颈椎小关节紊乱,在临床中主要靠手法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摸索出一套治疗该病的改良旋端法,自1997年7月应用至今,疗效满意,现将本手法介绍如下:1 手法与操作  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后,以颈3棘突左偏为例。术者左拇指抵压于颈3棘突左侧,准备向右推顶:右拇指抵压于颈3横突上,准备向前推顶;术者双手之另四指均前伸于面颊部,食中指分开夹持下颌骨以端托头部。复位时,将患者头部前屈30°并略偏向右(健)侧,松开颈后关节以利于复位。然后将其头部向左旋转,当双手拇指感到旋转应力传递到指下患椎时,瞬间发力,以一个向左、向上的脆劲端提扳动,同时左右拇指一右顶,一前推,协同用力,完成复位(如图1)。感到指下患椎轻微错动并伴清脆的关节归位声,触诊压痛减轻或消失,棘突偏歪纠正,同时患者立感症状缓解,示手法成功。2 讨论2.1 颈部劳损或不良外力等因素作用于颈椎小关节,可使其相对位置关系发生细微错动;或在椎间盘退变时其高度、体积变小后,使小关节受到不良应力影响,致其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异常[1]。由其所继发的一组颈部或颈源性症状。临床中主要用手法治疗。2.2 改良旋端法克服了传统颈部推拿手法[2]在应用中定位点不易找准,用力角度、方向不易控制的缺点,利用患椎棘突、横突、及下颌骨三处力的支点共同作用于患椎(如图2),定位明确有效。术者双手食中指分开夹持下颌骨以端托头部,这有利于掌握头部的屈度及旋转角度,所以其复位成功率及安全性均高于传统颈部推拿手法。

  • 寰椎椎动脉沟环观察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天平;何青

      寰椎的后弓上,有椎动脉沟,是椎动脉第三段必经之沟道,如果在其上方有一个多余的骨桥架着,将此沟道围成环孔,则椎动脉经过此沟道时,就必须要穿过此环孔,椎动脉搏动就会受到诸多因素的激压而痉挛,发生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尤其对高空作业者等的安全威胁大。笔者对本沟环的发生率、发病率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1 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我院1996年2月~1998年10月间颈椎片,在颈椎侧位观察寰椎后弓上有无沟环,分为临床有症状组和临床无症状组二组调查,各抽查200例。

  • 跗骨窦封闭治疗跟痛症120例

    作者:杨功旭

     1996~1999年采用跗骨窦注射曲安缩松和利多卡因治疗跟痛症120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130足,其中110例为单测,10例为双足。男40例,女80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月~2年;每例均摄足跟侧位片,其中有骨赘者100例。疼痛程度分4个等级:0级,完全不痛;1级,行走时疼痛出现,静息时即消失;2级,静息时已有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跛行,静息后能缓解;3级,静息时疼痛显著,行走时不能超过15min。治疗前所有病人疼痛程度均在2级以上。  治疗方法 本组120例均采用跗骨窦注射曲安缩松和1%利多卡因。  每次注射曲安缩松40mg+1%利多卡因共3~4ml;双侧痛者,以显著侧注射为主,差别不显著者每侧20mg曲安缩松+1%利多卡因共3-4ml。每两周注射1次,单侧者1月(共治疗两次)为一疗程,双侧者1月半(共注射3次)为一疗程。本组病例治疗均为一疗程。注射方法:跗骨窦口位于外踝前下方,直径约5mm,由跟骨沟与距骨沟相对组成,由后内斜向前外,呈漏斗状,管长1.5cm,其内侧开口恰在内踝之下,载距突之后,体表以外踝尖之前,趾总伸肌起点之后为标志[1],以7号针,5ml注射器抽药后在标志点向后内刺入约3cm,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射。

  • 局部阻滞加手法治疗枕神经痛

    作者:胡伟民;张坤全

     几年来作者单用局部阻滞与局部阻滞加手法治疗枕神经痛,并进行了疗效随访,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72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16~68岁,平均39.5岁,病程20天~10年,平均2.1年,单侧枕神经痛23例,双侧13例;对照组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18~66岁,平均40.2岁,病程22天~9年,单侧枕神经痛25例,双侧11例。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具典型枕神经痛的症状:枕大神经痛表现为一侧枕下痛,并向枕顶部放射;枕小神经痛为乳突稍后缘痛,并向耳后、甚至前额及眼眶区放射。查体:枕大神经出口处(相当于风池穴)压痛56例,其中治疗组26例,对照组30例;枕小神经出口处(相当于乳突后缘)压痛16例,其中治疗组9例,对照组7例。且多伴有颈项硬胀颈部活动受限。X线摄片,CT(或MRI)等排除占位病变、结核、感染、颈椎骨折或关节半脱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病理变化的选择上具可比性。  阻滞液配方 康宁克通A40mg,利多卡因100mg,维生素B121500μg,加生理盐水至10ml。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局部阻滞加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用局部阻滞治疗,两组阻滞方法及药量完全相同。每周阻滞1次,手法治疗3~4天1次(每周2次),3周一疗程。  阻滞方法:患者坐位,头微前屈。枕大神经阻滞时,医者拇指在枕大神经出口处即第二颈椎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相当于风池穴)寻找压痛点为穿刺点,6号针头垂直刺入皮下,然后使针尖朝向头约45°缓慢推进约1.5~2.5cm,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头顶放射,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药4~5ml。枕小神经阻滞时,以乳突后方压痛点为穿刺点,操作方法同上。治疗组阻滞后观察15min无异常可进行手法治疗。

  • 枕部螺钉固定的拉力强度试验

    作者:程迅生;李嘉寿

    作者对12具新鲜尸体枕骨标本进行了三种不同的固定方法(单层皮质螺钉固定、双层皮质螺钉固定、钢丝固定)的拉力试验。发现于同一坐标点上双层皮质螺钉固定较单层皮质螺钉抗拉强度平均大50%,而单层皮质螺钉固定与钢丝固定的抗拉强度无统计学差异;于枕骨粗隆处三种固定方法的抗拉强度均为大;于枕骨粗隆处单层皮质螺钉固定的抗拉强度与除枕骨粗隆外的其它部位的双层皮质螺钉的抗拉强度相似。提示行枕颈融合时于枕骨粗隆处行单层皮质螺钉固定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抗拉强度,同时又可以避免双层皮质螺钉固定或钢丝固定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摘译自Spine,1999,24(1):5

颈腰痛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