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体附件囊性纤维性骨炎1例

    作者:冯德利;陈列;宋玉杰

    ××,男,26岁,职员,腰外伤住院,住院号105862.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可以行走.T36.5℃,BP:16/10KPa.腰功前弯轻度受限.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片肺无结核,CT.(25946)L4左侧上关节突及椎弓根骨破坏,其内代以软组织密度影、膨大骨皮质变薄.

  • 腰神经通道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单云官;贺智;魏焕萍

    关于腰神经通道一词各书刊描述不一致.腰神经通道即腰神经通行于包括上关节突旁沟、侧隐窝、盘黄间隙、椎间管、椎弓根下沟、骨纤维孔及骨纤维管等.通常将腰神经根穿出硬脊膜囊后,经行侧隐窝、盘黄间隙段称腰神经根管.在临床上常见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突出可使盘黄间隙、椎间管狭窄.硬脊膜鞘粘连使鞘内腔狭窄.腰神经根的血供障碍,可致神经根水肿增粗等.由于压迫累及腰神经可引起腰腿痛.在腰神经通道结构上的任何改变均可导致压迫腰神经,现将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下腰椎上关节突及椎弓峡部相关解剖结构测量

    作者:阮彩莲

    目的 采用影像学的方法测量下腰椎中的上关节突以及椎弓峡部的相关解剖结构,并分析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范围以及其与患者的身高、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腰椎正侧位X线片正常的成年人300例,男女各150例,采用Digimizer软件测量第3~5腰椎(L3 ~5)椎体的上关节突的宽度、长度、深度、峡部深度、植骨长度以及绝对深度,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的升高、体重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男、女上关节突的宽度、长度、深度以及峡部的深度和绝对深度与患者的体重和身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植骨床的长度与身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与体重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采用影像学法测量下腰椎中的上关节突以及峡部的相关解剖结构,能够为腰椎后路植骨手术操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兰家平;汤逊(通讯作者)

    应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经由Fole和Smith于1997年首次报道以来[1],它是利用一套特殊设计的设备,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区”(即神经根、上关节突及椎体上缘之间的区域),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以达到马尾神经和神经松解、减压的方法,为微创可视化手术。我国自1999年引进该技术后,已有数百家医院开展这一技术,其创伤小、出血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其满意的疗效已为广大脊柱外科医师所认同。

  • 下腰椎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学测量

    作者:焦力刚;奚春阳;徐公平;周磊;陈纪宝;闫景龙

    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对下腰椎的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观察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术中安全操作范围及其与体重及身高的相关性.方法:搜集门诊体检25~40岁正常成年人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序列正常,腰椎正、侧位片显示腰椎无侧凸、畸形、旋转,腰椎骨质无异常)男、女各120例,其中,男性身高157~190cm,平均173.63cm,体重50~95kg,平均76.61kg;女性身高150~174cm,平均162.17cm,体重45~80kg,平均59.07kg.用digimizer测量软件对L3~L5椎体正位片上上关节突的长度、宽度及侧位片上上关节突的深度,峡部深度、绝对深度,植骨床长度等进行测量.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分析L3~L5各椎体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和峡部深度,绝对深度,植骨床长度等是否与身高体重具有相关性.结果:男性和女性L3~L5椎体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峡部深度,绝对深度及植骨床长度平均为1.04±0.26cm和0.98±0.25cm、0.74±0.16cm和0.72±0.19cm、2.30 ±0.24cm和2.17±0.24cm,0.92±0.12cm和0.84±0.11cm,1.23 ±0.18cm和1.16±0.18cm,2.06±0.20cm和2.01±0.17cm.男性及女性的上关节突长度、宽度、深度及峡部深度,绝对深度与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植骨床长度与身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影像学测量可以较为准确的获得下腰椎上关节突及峡部相关解剖学数值,为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劈骨操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地数据支持.

  • 腰椎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毗邻关系的CT观察

    作者:杨晋才;张黎明;尹鹏;刘畅;丁一

    目的:通过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测量腰椎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距离,为临床经皮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下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多层螺旋CT连续断层扫描的60例健康志愿者,排除既往有腰椎疾病史及腰椎手术史者,男、女各30例,年龄21~73岁(50.8±13.2岁).将扫描得到的CT图像进行MPR,测量L1~L5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分别与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之间的短距离.结果:①L1~L5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距离在男、女性之间以及左右两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间距离从L1~L5逐渐增大,但仅相差约1 mm,其中L5出口神经根与S1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的距离大,分别为3.9 1±0.50mm、4.67±0.57mm、5.77±0.56mm;③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尖部、前缘中点及根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神经根与上关节突距离大值为神经根与上关节根部的距离,分别为LI 4.29±0.20mm,L2 4.36±0.27mm,L3 4.61±0.44mm,L44.92±0.39mm,L5 5.77±0.56mm;④L1~L5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距离从尖部至根部逐渐增大,根部与尖部的距离差值范围为0.92±0.31 mm~ 1.86±0.57mm,呈近端窄远端宽的“梯形”.结论:腰椎椎间孔内出口神经根与上关节突之间的“骨-神经间隙”在三维空间内呈近似平行或近端窄远端宽的梯形;在椎间孔内置入脊柱内窥镜工作通道时为避免对出口神经根的损伤,应适当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

  • 常见脊柱病的整脊疗法讲座第十四讲胸椎后关节紊乱症、岔气和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作者:吕选民

    第一节胸椎后关节紊乱症胸椎后关节紊乱症是指上个胸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个胸椎的上关节突构成的关节,因受外界旋转力向侧方偏离,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脊柱病。又称“胸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胸椎后关节错缝”。多发生在第3~8胸椎,以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多见。

  • 常见脊柱病的整脊疗法讲座第十二讲颈椎关节脱位、寰枢关节紊乱症和项背肌筋膜炎

    作者:吕选民

    第一节颈椎关节脱位
      颈椎关节脱位是指上位颈椎的下关节突向前滑移,与下位颈椎的上关节突正常解剖关系被破坏,形成的半脱位或脱位。颈椎的关节面较平,关节囊较为松弛,外伤时容易出现半脱位。

  • 颈交感神经分布研究进展

    作者:陈栋;李中实;石东平;赵景鑫

    邹振生通过观察发现国人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孔,后周围环绕十分丰富的交感神经丛,提出交感神经的刺激可能是导致椎动脉痉挛的主要原因[5].孙宝珍通过对100例主要症状为眩晕、呕吐的颈椎病患者与100例健康人的颈椎CT对照研究,测量其各椎体横突孔的大内径作为参考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故认为此类患者不完全存在因骨赘形成所致狭窄.相反,横突孔周围骨质的改变引起椎动脉压痕的出现,往往是骨赘发生过程中椎动脉张力长期作用在骨质上形成的代偿性结果.这一结果充分阐明了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不是以往传统学说认为的那种是由颈椎横突孔本身骨赘形成所致狭窄造成的,而是由横突孔周围钩突及上关节突骨赘形成累及横突孔间接变窄压迫刺激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而致眩晕[6].

  • 应用CTA图像分析颈椎钩突及上关节突对椎动脉的影响

    作者:宋明;万业达;何岸苇;张琳;刘竞艳

    目的:分析椎动脉与相邻颈椎(C)钩突及上关节突的关系,对钩突增生影响椎动脉的程度进行初步判定.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行颈CTA检查的患者61例.沿椎动脉走行方向分别对左、右侧椎动脉行多平面重组,在冠状面观察钩突与相邻椎动脉的关系,通过旋转重组后图像的角度得到上关节突的矢状面图像并观察上关节突与邻近推动脉的关系.C3~C7处冠状面测量钩突突向椎动脉外点到颈椎中线的距离(L)、钩突所在稚体中份宽度一半(M),并计算L/M值.依据椎动脉移位情况将C3~C6处钩突增生程度分为Ⅲ度,Ⅰ度:椎动脉无移位;Ⅱ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Ⅲ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结果:(1)所观察的610处钩突中,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有68处(11.1%,68/610),以C6钩突为多见(48.5%,33/68),C3钩突为少见(4.4%,3/68).上关节突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共41处(6.7%,41/610),以C4、C5上关节突多见(92.7%,33/41),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多于因上关节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的影响(x2=12,P<0.01).(2)除C3之外,C4~C7左右侧L/M值无差别.(3)右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40处,L/M值为0.996±0.104;Ⅱ度共13处,L/M值为1.084±0.080;Ⅲ度共11处,L/M值为1.252±0.124.左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30处,L/M值为0.980±0.060;Ⅱ度11处,L/M值为1.044±0.056;Ⅲ度15处,L/M值为1.200±0.060,3种程度的增生左右侧钩突个数均无差别.结论:颈部CTA检查可以准确地判定椎动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钩突增生较关节突增生更易影响椎动脉.L/M的计算可用于判定钩突增生对相邻椎动脉的影响程度.

  • 松解乳突副突韧带治疗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46例

    作者:苑克进;李亚萍

    本文旨在寻求-种治疗腰背痛的有效方法。根据患者椎旁肌紧张,且棘突、椎旁小关节有压痛,深压时可向主诉痛点放射,并结合患者等比例腰椎正位X线片来确定治疗点,即上关节突外缘与同位腰椎横突上缘交点的皮肤投影。然后经治疗点用7号长针分别寻找小关节后外缘和横突根部并注射消炎镇痛液5ml。用3号小针刀在原治疗点按穿刺针的方向与深度分别切割并剥离乳突副突韧带的起止端2~3刀,针下有松动感后出针刀。针刀松解后肌注速尿20mg/d,连用3d。两周后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5.6%。 腰神经后内侧支卡是引起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我们采用个体化定位方法,通过小针刀松解乳突副突韧带的起止端,解除了其对腰神经后内侧支卡压,达到根治腰背痛的目的。本法与腰神经后支深部冷冻、手术切除、脊神经后支酚甘油毁等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副作用轻等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李栋;尹芸生;郭昊宇

    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是指由于退行性变使椎骨出现变位致使连续性延长,以致上位椎体及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在下位椎节上方向前移位,但椎弓完整无峡部崩裂.该病早由Junghanns[1]提出,并称之为"假性腰椎滑脱".1955年Newman[2]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概念做了完整的阐述,后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对本病提出分类.

  • 以上关节突确定正常成人胸椎椎弓根置钉参数的影像学测量

    作者:卢政好;李吉鹏;周菁华;王卫国

    背景:现有的胸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技术均以上关节突或联合横突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点,以假想的横断面和矢状面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角度,诸位学者描述不一.由于患者术中体位的影响和术者主观判断的偏差,易出现螺钉误置,产生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目前,临床上选择一个单一的不受患者体位影响且容易判断的骨性标志作为胸椎椎弓根置钉进钉点和进钉角度的参考,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三维重建 CT 图像的测量探讨正常成人胸椎以上关节突作为单一解剖标志确定椎弓根置钉参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的对应关系.方法:选取30例正常成人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后的T1-T12特定CT图像上直接测量以下参数:①基础参数:包括进钉点至中线距离、上关节突外缘至中线距离和上关节突基底宽度.通过基础参数间接计算进钉点参数,包括横向点突距、进钉点比率和纵向点突距,即进钉点至上关节突外缘的水平距离及其与上关节突基底宽度的比率和进钉点至上关节突基底的垂直距离;②进钉角度参数:横向轴突角和纵向轴突角,即横断面和矢状面上椎弓根轴线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夹角;③进钉深度参数:螺钉安全长度,即椎弓根轴线上进钉点至椎体前缘骨皮质的距离.统计每组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比较各节段统计数据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维重建CT技术,可以成功获取T1-T12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经上关节突基底且平行于双侧椎弓根轴线的横断面和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的图像;②基础参数:T1-T12左右两侧进钉点至中线距离分别为(14.6±2.6) mm 和(14.5±2.5) mm,上关节突外缘至中线距离分别为(15.7±1.9) mm 和(15.7±2.0) mm,上关节突基底宽度分别为(8.8±1.3) mm和(8.8±1.1) mm.每一参数左右两侧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43,0.214,0.467);③置钉参数:T1-T12左右两侧横向点突距分别为(1.2±1.3) mm和(1.3±1.4) mm,进钉点比率分别为(14.3±17.0) %和(13.6±16.1) %,纵向点突距分别为(3.4±0.8) mm和(3.3±0.9) mm,横向轴突角分别为(92.4±4.7)°和(92.6±5.0)°,纵向轴突角分别为(91.8±4.1)°和(91.7±3.6)°,螺钉安全长度分别为(40.7±4.8) mm和(40.4±4.6) mm.以上每一参数左右两侧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3,0.084,0.310, 0.265,0.241,0.175);④以上结果提示,正常成人胸椎以上关节突作为单一解剖标志确定椎弓根置钉参数简单可行,前者与后两者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上选择置钉参数的方法.

  •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江宏健

    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作者将目前国内外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论述如下.1 定义早于1782年比利时产科医生Herbinaux报道在接生时发现L5滑脱使骨盆出口狭窄,导致难产.1854年Killan用希腊文spondylo-listhesis(椎体-移位)对脊柱滑脱进行命名,提出了脊柱滑脱概念,原意是指有峡部裂的脊柱滑脱(isthmic pondylolithesis).1957年Taillard[1]定义为"由于关节突间连续断裂或延长而引起椎体与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向前移位."

  • 颈胸段后路固定的实验与临床

    作者:杜正通;袁文

    颈胸段后路内固定可靠,现将螺钉固定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解剖特点 颈胸段作为前曲的颈椎和后突的胸椎的交界处,为应力集中的部位;又为大活动量的颈椎和活动量很小的胸椎的过渡点,受到很大的剪力. Alexander[1]等对颈胸段 CT横切层作解剖测量发现,从 C5~ T3侧块 (或横突 )矢状径逐渐下降,可能与越向下肌肉附着越少,逐渐退变致使侧块或横突变得扁长;椎弓根基底部和峡部宽度均在 C7~ T1处宽,可能与该处的脊髓粗大有关;椎弓根长度、椎体矢状径与横径以及椎板厚度从 C5~ T3均变大,这与到胸椎椎体越来越大相适应.但从 C5~ T3椎弓根内侧壁与脊髓或硬膜囊的距离呈减少的趋势,这与下颈椎和上胸椎组成臂丛的发达的神经根有关;而后方椎板与脊髓的距离是逐渐增大,与脊髓变扁有关. JEFFREY[2]等对 C6~ T4的解剖变化进行测量、发现上关节突与上终板面所成的矢状位角, C6~ C7和 C7~ T1的差别分别为男性 7.0°、 6.6°,女性 8.9°、 7.2°;左右侧相差 >10°的多见于 T1.

  • 经皮冷冻脊神经后支治疗腰痛

    作者:曾宪明;张小宁;殷庆强

     腰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及诊断众说不一,仍无完论,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卧床休息、口服、肌注镇痛剂,肌松剂,封闭及各种理疗等方法,效果均不够理想。于1996年8月~1999年10月,我们为323例患者进行了脊神经后支的冷冻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脊神经后支的应用解剖 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后支主干短,仅0.5~1.0cm即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上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1.5cm处。下腰段分支点约在椎间孔外2.0cm处。内侧支较细,跨横突根部纤维骨孔向下绕过下位椎骨上关节突外缘,经乳突副突间骨纤维管,呈树状分支分别至棘突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3个椎骨平面,由后正中线附近穿出深筋膜至皮下。外侧支较粗,紧贴横突背部骨沟,在骶棘肌内向下外背侧迁曲穿行,也有分支到同位和下位小关节,主干下降一个椎骨,由骶棘间沟穿出,在髂腰肌表面穿出腰背筋膜至皮下。外侧支L1~L5脊神经通常自上而下,由外向内依次排列。L1~L2外侧支经过髂脊至臀,L3可达股后窝上方,L4~L5越过髂脊,骶髂关节至骶后。相邻腰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之间互相交通,有的多次交通,其类型有:后外侧支之间交通,后支与外侧支间交通,后内和外侧支间交通,后内侧支之间交通。这种复杂神经网络和多节段重叠分布模式,带来腰痛主观定位不太明确,同时提出某支脊神经后支破坏时,不会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1]。

  • 颈椎多椎体骨折脱位1例诊疗体会

    作者:王小斌;李宏涛;李翔

    患者,男,37岁,河北霸州人,于2005年4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小时不慎从约2m高处坠下,自诉头部着地,当时失去知觉,被同伴送医院途中清醒,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无四肢活动障碍,无大小便失禁,门急诊拍片检查以"颈6、7骨折合并脱位"收住院,查体:颈6、7棘突及棘突旁压痛明显,颈部屈伸活动受限,CT检查诊断为颈6椎体轻度前滑脱,颈7左侧上关节突、左横突骨折,颈6、7左侧小关节半脱位.X线示左第一肋骨骨折,左桡骨远端骨折.

  •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瑞;孙兆忠;房清敏;任佳彬;王红艳;郑振阳;刘鑫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在建立工作通道时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共396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下同)患者.随访时间2年2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3个月,剔除67例失访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行术区关节突关节三维CT+重建,根据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分为微量磨削组(磨削程度<25%)、少量磨削组(磨削程度25%~33%)、中量磨削组(磨削程度33%~50%)、大量磨削组(磨削程度>50%)共4组;采用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临床改善率、腰椎不稳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即刻VAS评分分别为(1.33±0.57),(1.69±0.51),(1.81±0.67),(2.12±1.0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VAS评分分别为(1.26±0.35),(1.65±0.16),(3.72±0.65),(4.79±1.43),其中中量、大量磨削组VAS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两年JOA评分分别为(24.37±1.78),(24.81±1.88),(18.62±3.71),(19.57±4.16);术后2年临床有效率分别为微量磨削组93.42%,少量磨削组95.89%,中量磨削组77.78%,大量磨削组50.00%,中量、大量磨削组有效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椎不稳发生率:术后2年微量磨削组3.29%,少量磨削组4.79%,中量磨削组44.44%,大量磨削组75.00%,中量、大量磨削组腰椎不稳发生比例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手术中,上关节突磨削程度超过33%时可影响腰椎稳定性,并出现相应症状,应尽量减少对上关节突的磨削.

  • 颈椎侧块的形态生物力学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吉立新;综述;陈仲强

    1 颈椎侧块的形态及生物力学颈椎的侧块位于椎体的后外侧、椎弓根和椎弓的结合部,由分别向头侧突出的上关节突和向尾侧突出的下关节突组成,左右各一。相邻节段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小关节,并将侧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骨性柱状体。双侧的小关节和侧块同前方的椎体及椎间盘一起构成颈椎的椎间关节并形成三个相互平行的骨性圆柱,这种结构形成了颈椎稳定的基本框架〔1〕。有关侧块的详尽解剖学测量数据尚未见报告。Howards观察到相邻侧块中心间的距离平均为13mm,螺钉在侧块内以向头侧15°、向外侧30°进入,深度为10~11mm时不会触及神经根〔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侧块的高度和前后径长度。脊神经根从侧块前方通过,它是侧块周围的重要结构之一,从侧块后方中点到神经根的平均距离为5.6mm〔3〕。脊神经后枝是围绕侧块的又一重要结构,Ebraheim发现脊神经后枝平均高度从C3(2.2±0.6)mm到C7(1.2±0.2)mm渐趋减小,脊神经后枝到上关节突尖端的平均距离在C5大(7.4±1.6)mm,而在C7小(5.5±2.9)mm,脊神经后枝与侧块上关节面的夹角范围是23.3°±14.3°到29.8°±11.2°〔4〕。

  • 脊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潘显明;胡修德

    Killian在1854年首先使用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一个椎 体在相邻的下一个椎体之上向前或向后滑脱”,其常见的病因是椎弓不连或称峡部裂,常 见的部位在L5S1。但直到近20年,才逐步认识了脊椎滑脱症的各种病因,建立了正确的 分类方法,Wiltse提出的分型很有临床意义:Ⅰ型,发育不良型:为S1上关节突或椎弓 有先天性缺损。Ⅱ型,峡部型:病变在关节突间(峡部)。Ⅲ型,退变型:继发于已长期存在的退 变性关节炎,由于关节突和椎间盘的不稳定而发生滑脱。Ⅳ型,创伤型:椎弓根、椎板和关 节突(不包括关节突间部)的急性骨折。Ⅴ型,病理型: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成骨不全、畸 形性骨炎等的椎弓根病损。为决定平行位移的程度,Meyerding提出滑移分度如下:Ⅰ度滑 脱为0~25%的移位,Ⅱ度滑脱为25%~50%,Ⅲ度滑脱为50%~75%,Ⅳ度滑脱为大于75%以上 的 移位。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将滑脱超过100%称为Ⅴ度滑脱。Tailard测量L5在骶骨上移 位 的数据,用百分率表示。由于脊椎滑脱者S1椎体上缘常呈园拱形,不易确定前后径,将 此 方法稍作修改,沿S1椎体背面划一条线,此线恒定容易判断,可作为重复测量的基线, 经 过骶骨的宽处向基线作垂线,并以骶骨宽处(B)作为分母,从L5椎体后下角向B作垂 线,测出滑移距离(A),以A/B求出滑移百分率。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