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常钩突内外侧面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的观察

    作者:王晓燕

    目的 观察正常钩突内外侧面粘膜嗜酸性粒细胞数日.方法 对接受鼻内镜手术无慢性鼻-鼻窦炎症状17个病人20侧钩突的内外侧面粘膜通过HE染色、Chromostrope 2R特染光镜下观察二者组织病理学的不同.结果 钩突内侧面粘膜固有层中均未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正常钩突内外侧面黏膜中未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正常钩突内外侧面黏膜杯状细胞的观察

    作者:王晓燕;张罗;范尔忠;李颖;张盛忠

    目的 观察正常钩突内外侧面粘膜炎杯状细胞数目,方法对接受鼻内镜手术无慢性鼻-鼻窦炎症状17个病人20侧钩突的内外侧面粘膜通过HE染色、阿利辛蓝-过碘酸-雪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schiff,AB-PAS)特染光镜下观察二者组织病理学的不同.结果 钩突内侧面粘膜上皮层中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少于外侧面.结论,正常钩突内外侧面黏膜上皮层中杯状细胞数目存在差异.

  • 鼻窦CT指导额隐窝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毕永华;汪永干;胡春玖;陈惟虎;林忠明

    目的 探讨术前CT检查在鼻内镜下额隐窝周围气房开放术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4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6例(67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1~ 65岁;鼻窦炎15例,上颌窦、筛窦炎伴额窦炎29例,筛窦炎、蝶窦炎伴额窦炎2例.术前鼻窦CT检查清晰显示额隐窝区气房结构及钩突附着部位,依据钩突附着部位,确定鼻内镜下额隐窝开放术式.结果 46例(67侧)中,钩突头端附着于眶内侧壁37侧(55.2%)采用DrafⅠ型术式,钩突附着颅底19侧(28.4%)采用Draf ⅡA术式,钩突头端附着于中鼻甲根部11侧(16.4%)采用扩大鼻丘气房入路额窦术式.手术中均顺利开放额隐窝,显露额窦口,无眶内或脑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2年,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0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1例复发.结论 钩突附着部位是寻找额窦口的重要解剖标志;术前CT检查可定位钩突附着部位,因而对额窦开放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 胰腺钩突部局灶性回声减低:正常变异或是肿瘤

    作者:陈香梅;崔立刚;王金锐;贾建文;陈文

    目的 总结胰腺钩突部局灶性低回声区的声像图特点和分布规律,为该现象与同部位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0例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胰腺钩突部回声减低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其中3例患者进行了胰腺超声造影检查,2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其余5例患者在1个月后进行了超声随访.结果 10例患者均在胰腺钩突部显示三角形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锐利,范围约(2.5~3.7) cm×(0.7~1.3) cm×(2.9~3.8)cm(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其余胰腺实质呈均匀高回声.3例超声造影患者钩突部低回声区增强模式与其余胰腺组织相同,未见异常增强或廓清;2例MRI检查患者胰腺均未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其余5例患者1个月后随访低回声区范围未见明显变化.10例患者均排除占位可能,考虑为局灶性脂肪沉积缺失所致.结论 超声检查发现胰腺钩突部低回声区而不伴钩突形态改变及其他占位效应时,需要考虑局灶性胰腺脂肪沉积缺失可能.超声造影检查、MRI或超声随访可明确诊断.

  •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黎明;王昭法;王永;周东晓

    目的 通过对鼻腔外侧壁的观察、测量,为鼻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干颅骨标本上进行各数据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应用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中,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有效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测量数据应用于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有效治愈率.

  • 鼻内镜手术中保留钩突40例临床分析

    作者:吕凌燕;周宣岩;张骞;翟付敏

    目的 探讨保留钩突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意义,保留钩突的FESS更符合鼻腔生理特点.方法 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下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经典钩突切除术.结果 随访6个月,实验组治愈3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保留了鼻腔的正常结构,使手术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的气流特征,减少了鼻窦黏膜炎症的复发机会.

    关键词: 鼻内镜 钩突 鼻窦炎
  • 保留钩突在鼻内镜鼻窦手术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作者:宋向阳;刘宏;郝志鹏

    目的 通过对完整保留或部分保留钩突的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观察,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临床.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0月-2013年5月确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完整保留或部分保留钩突的鼻内镜鼻窦手术,对照组行经典的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钩突,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观察组(45例)治愈18例(40.00%),有效9例(20.00%),无效18例(40.00%);术后继发中鼻道严重粘连22例(48.88%).对照组(45例)治愈35例(77.78%),有效9例(20.00%),无效1例(2.22%),术后无中鼻道严重粘连.结论 完整保留或部分保留钩突的鼻内镜鼻窦手术,适用于Ⅰ型Ⅰ期和Ⅱ型Ⅰ期病例,Ⅰ型Ⅱ期病例应谨慎选择,不适用于Ⅱ型Ⅱ期及以上病例.

  • "撬门式"钩突切除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刘小龙;张少杰;梁勇

    钩突的切除常作为鼻内镜手术学习的第一步或手术的开始步骤.是否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钩突对于初学者信心的建立或整个手术进程的顺.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钩突并不都是特征明显的.钩突偏曲的出现率在16%[1] ,尤其是慢性鼻窦炎患者或鼻腔、鼻道长期占位性病变患者,因肿物压迫或上颌窦内负压从而导致钩突外移,甚至陷于上颌窦腔内.初学者甚至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在面对复杂的鼻腔情况进行钩突切除时均可能因判断失误导致并发症的产生.本文通过介绍一种新的钩突切除的手术入路,以期大限度降低钩突切除的掌握难度和操作风险.

  • “钩突优先切除”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钱祝银;高文涛;蒋奎荣;吴峻立;陈建敏;郭峰;陆子鹏;卫积书;苗毅

    目的 探讨“钩突优先切除”技术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采用先切除胰腺钩突而后再切断胰颈的“钩突优先切除”的PD患者资料.结果 共收集19例患者,其中壶腹周围腺癌5例,胰腺癌11例,十二指肠侵袭性纤维瘤病1例,主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IPMN)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各1例.术中发现3例(21%)患者存在异位或副肝右动脉.11例胰腺癌中7例见胰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3~7个,平均4.8个;8例见神经侵犯.所有病例的NI6组淋巴结阴性,胰腺断端、胆管切缘、十二指肠切缘和腹膜后切缘等均阴性,全部病例符合R0切除.平均门静脉的阻断时间为16 min.平均手术时间约4h.无术中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平均失血量约600ml.术后未见顽固性腹泻的发生.结论“钩突优先切除”的PD给术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精确和全程可控的胰头切除方法.

  • 平山病患者与非平山病患者钩椎关节在CT上的形态学差异

    作者:唐冲;孙宇;潘胜发

    目的:研究平山病患者和非平山病患者钩椎关节在CT上的形态学差异,提出平山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骨科诊治的平山病患者32例作为病例组,均为男性,年龄16~37岁,平均19.4±4.1岁;发病年龄14~27岁,平均16.8±2.5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31.7±23.7个月。选取同期因急性颈痛于我院急诊就诊且颈椎CT正常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亦均为男性,年龄12~26岁,平均19.1±4.3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GE-PACS系统上选取两组患者通过C3~C7横突孔中心的颈椎CT冠状截面图片,分别测量各节段左右两侧如下指标:①钩突基底宽,椎体上缘的延长线上钩突内外侧缘的间距;②钩突高,钩突尖至椎体上缘延长线的垂直距离;③钩突间距,双侧钩突尖间的直线距离;④钩突倾角,钩突与椎体上缘的夹角;⑤下终板倾角,被测量椎体下终板与同一椎体侧边的夹角。结果:平山病患者C3~C7同一节段左右两侧的钩突基底宽、钩突高、钩突间距、钩突倾角、下终板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山病患者C3~C7之间的钩突高及钩突间距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钩突高C6高、C4低,其递减规律为C6>C5>C7>C3>C4,同时钩突间距则表现为C3~C7逐渐增宽;钩突基底宽、钩突倾角、上椎体下终板倾角(除C3外)在C3~C7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取左右两侧均值为相应节段的钩突基底宽、钩突高,并计算左右两侧钩突倾角总和、下终板倾角总和及相应节段的倾角总和之差(即钩突倾角总和-下终板倾角总和),再计算均值及标准差。平山病患者C3~C7的钩突基底宽、钩突间距以及钩突倾角总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同一节段钩突高度和上位椎体下终板倾角总和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倾角总和之差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山病患者可能存在钩椎关节发育异常,表现为钩突的相关指标发育不平衡,同时具有较矮的钩突以及较小的下终板倾角,继而引发的颈椎不稳定在平山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范围与颈椎体解剖标志定位的关系

    作者:许营民;崔青;楮定坤;杨中华;董占引;赵保辉

    临床上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路减压手术时往往行一个或多个椎体的次全切除.但手术中真正做到充分减压并不容易.我们对12具人体颈椎骨骼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发现颈椎前路减压范围与颈椎(C3~C7)的钩突解剖标志关系密切,且容易辨认定位.

  • 腹腔镜前入路静脉优先与右后入路动脉优先联合切除钩突的优势

    作者:黄鹤光;林荣贵

    随着腹腔镜胰腺手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国内部分胰腺中心已逐渐开展.钩突切除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影响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R0切除等,如何较好处理钩突切除仍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难点之一.目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钩突切除的方法众多,各有利弊.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前入路静脉优先联合右后入路动脉优先的方法切除钩突,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肿瘤的R0切除率.在临床实践中该入路优势明显,安全可行.

  • 成人窦口鼻道复合体区钩突及邻近结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万宏燕;杨瑜;王振常

    目的 分析螺旋CT冠状位片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区钩突及其邻近结构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200侧)行眼眶CT受检者,采用64层螺旋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组后处理技术重组出连续的冠状位标准化图像,选取标准层面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钩突角度(43.2±10.8)°,钩突高度(8.1±2.2) mm.钩突角度与筛泡大横径成正相关(r=0.429,P<0.05),钩突高度与筛泡大横径成负相关(r=-0.377,P<0.05).上颌窦口含气通道宽度与钩突角度成负相关(r=-0.316,P<0.05).结论 钩突角度内偏可引起上颔窦口含气通道狭窄,黏膜病变是关键因素.

  • 钩突影像解剖学测量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

    作者:谷京城;刘宏伟;胡志;曹隆和;崔颖;曲成晶

    目的 研究鼻窦CT冠状位片钩突影像解剖学测量及其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分析73例(146侧)经鼻窦CT检查者的资料,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CS2选择冠状位片观测钩突上端的附着部位、钩突高度、钩突角度,并对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将不同附着类型钩突的高度和角度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钩突上端附着部位有4种类型,分叉型(41.1%)、中鼻甲型(26.03%)、纸样板型(17.8%)和颅底型(14.38%).4种类型鼻窦炎患病率有显著差异.鼻窦炎组钩突高度及角度与鼻窦炎积分间显著相关.结论 钩突的解剖因素与慢性鼻窦炎关系密切.

  • 多排CT多平面重组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

    作者:陶建华;王振常;张罗;鲜军舫;李静;葛文彤

    目的 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观察钩突上端的附着方式对额窦引流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200侧)临床提示为鼻及鼻窦炎患者的鼻窦螺旋CT,应用MPR技术重组出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以连续的冠状位重组图像为主来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结果 钩突上端有3种附着位置,分别为眶内壁、前颅底和中鼻甲.①200侧中,12.5%(25/200)钩突上端仅有1个附着位置,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多,占7.0%(14/200):钩突上端有2个附着位置占70.5%(141/200),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和中鼻甲多,占50.5%(101/200);钩突上端有3个附着位置的占17.0%(34/200).②88.0%(176/200)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有附着点时,其中88.6%(156/176)的额窦开口于中鼻道;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无附着点时,额窦均开口于筛漏斗.⑨200侧中,1.5%(3/200)额窦未发育;79.2%(156/197)额窦引流到中鼻道;20.8%(41/197)额窦引流到筛漏斗.④200侧中,89侧存在额窦炎,其中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额窦炎发生率为50.0%(78/156);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额窦炎发生率为26.8%(11/41),经X2检验,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鼻窦炎发生率高于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结论 运用MPR技术可以多方位连续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和方式,为内镜额窦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 钩突对鼻腔及上颌窦气流力学的影响

    作者:熊观霞;黎建峰;詹杰民;江广理;容亮湾;许庚

    目的 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探讨钩突对正常鼻腔的气流走向、压力、流速、分布和对鼻窦气流交换的影响.方法 在正常成人鼻窦CT扫描基础上,使用Fluent 6.1.22软件模拟出正常人鼻腔、鼻窦结构和切除钩突后的鼻腔、鼻窦结构,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分别计算切除钩突前后左侧鼻腔-鼻窦的气流流速、压力、分布和迹线.结果 ①切除钩突前后,气流在鼻腔主要通道的压力和分布没有变化:总鼻道和中鼻道气流量分别占鼻腔气体总流量的50%和30%;②切除钩突前后,鼻腔气流速度均在总鼻道快、中鼻道次之,气流大速度出现在左鼻阈与下鼻甲前端之间的区域,而气流迹线变化不大;③切除钩突前,钩突附近区域吸气和呼气时的流速无差异;钩突被去除后,该区域的气流速度增加,且呼气相的速度明显比吸气相大;④切除钩突后,上颌窦内的气流量增加.结论 从气流力学的角度认为,钩突结构主要影响钩突附近区域的气流速度和上颌窦的气流交换,而且这种影响与钩突的形态结构有关.

  • 钩突对上颌窦气流交换的影响

    作者:江广理;许庚

    目的 通过观察3种钩突形态下(位置与形态正常、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和完全切除)鼻腔中烟雾进入上颌窦的方式、上颌窦内烟雾密度和上颌安内烟雾完全交换所需要的时间,探讨钩突对上颌窦气流交换的影响.方法 经鼻内镜检查,选择鼻腔结构正常且上颌窦自然开口通畅的,钩突位置与形态正常、钩突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的两种成人尸头标本各6个.全面开放上颌窦前壁并用透明塑料替代密封上颌窦前壁.从前鼻孔或喉咽接人自制烟雾发生器,导入模拟正常成人呼吸频率和潮气的烟雾,通过透明的上颌窦前壁,用高清摄像机分别摄录3种钩突状态下上颌窦内烟雾充盈和消散的方式,记录上颌窦内烟雾完全交换所需的时间.结果 钩突位置与形态正常的标本,在正常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情况下,烟雾进入鼻腔后立刻经上颌窦自然开口进入上颌窦,在窦内以漩涡状形式迅速充盈和弥散,完全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1.4±1.4)s.钩突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的标本,烟雾进入上颌窦速度明显减慢,没有漩涡样充盈的运动方式,完全交换所需的时间为(24.2±1.6)s,与钩突位置与形态正常的标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1).完整切除钩突后,烟雾进入上颌窦均明显减慢,时间大于30 s[(35.0±3.5)s],而且达不到钩突存在状态下的窦内充盈浓度.在钩突形态正常组,把保留钩突和切除钩突两种状态作比较,保留钩突较切除钩突的上颌窦内气流消散时间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1).钩突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组,把保留钩突和切除钩突两种状态作比较,保留钩突较切除钩突的上颌窦内气流消散时间为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P<0.01).结论 位置与形态正常的钩突具有保证上颌窦气流交换的生理功能.发育不明显或位置外移的钩突可减少上颌窦气流交换.切除钩突之后,将明显影响上颌窦气流的进入和弥散.

  • 保留或重塑钩突的内镜鼻窦手术

    作者:许庚

    目的 探索新的内镜鼻窦手术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生理学特征,更加符合结构重建的内镜鼻窦手术理论.方法 3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行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每例患者的左侧采用保留或重塑钩突形态的鼻窦开放手术作为实验组,右侧用经典鼻内镜手术作为对照,手术后按照主观症状恢复情况和鼻内镜下局部状态综合评价疗效,重点观察保留或重塑钩突之后,上述结构能否恢复正常形态、是否会影响相关鼻窦的引流、以及病变鼻窦是否可以得到与经典鼻内镜手术相同的近期转归.结果 患者术后6个月时开始随访,初步结果表明:①保留或重塑的钩突能够维持原有或正常解剖学形态,不影响相关鼻窦的引流;②开放的鼻窦和窦口全部隐藏于钩突保护之下不能直视;③各鼻窦引流通畅、双侧鼻窦黏膜恢复的时间与状态一致,未发生因保留钩突而影响局部形态学转归的现象.④手术后6~12个月,患者对双侧症状改善没有自我感觉方面的差异.结论 ①保留或重塑钩突的鼻窦开放术维护或重建了鼻腔原有结构,可对开放的鼻窦具有保护并防止吸入气流的直接冲击的作用;②实验组的术腔形态可获得与对照组相同的近期转归效果;③该手术方式与手术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只适合钩突结构和形态基本正常或无明显改变的慢性鼻窦炎病例,其手术适应证的确定还需要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术经验的进一步积累以及远期疗效资料的积累来证实.

  • 基于容积CT的成人额隐窝气房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万宏燕;杨瑜;王振常

    目的 通过容积CT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对额隐窝气房影像解剖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对100例(200侧)行眼眶CT受检者,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及MPR后处理技术重组连续的标准化图像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钩突上段有3种附着位置,分别为眶内壁、颅底和中鼻甲,其中与眶内壁的关系为密切,发生率为94.0%,与眶内壁可有0~3个附着点.钩突上段参与构成额隐窝气房,其中鼻丘气房发生率为94.0%;额气房发生率为46.0%,Ⅰ型33.0%,Ⅱ型4.0%,Ⅲ型8.0%,Ⅳ型1.0%.结论 容积CT及MPR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钩突上段及诸多额隐窝气房的形态、大小、排列结构,为临床鼻内镜手术的实施提供以骨性结构为标志的径路图.

  • 部分保留钩突与全切钩突对鼻内镜术后术腔黏膜的转归对比

    作者:钟伦坤;谢朝琼;陈波;刘伟;张艳灵

    目的 比较鼻内镜手术中部分保留钩突与全切钩突对鼻窦术腔黏膜的转归影响.方法 将4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右侧鼻腔为试验组,左侧为对照组,试验组为经鼻内镜部分保留钩突的鼻窦开放术,对照组为经鼻内镜全部切除钩突的经典FESS术式.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治愈:试验组38例(88.4%),对照组36例(83.7%);好转:试验组6例(11.6%),对照组8例(16.3%).术后2个月门诊鼻内镜检查术腔黏膜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筛窦及或中鼻道黏膜囊泡样水肿分别为3例和l0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保留钩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放的术腔在手术后受到气流的直接冲击,减少了气流中夹带的治病物质直接进入鼻窦,减少了术腔黏膜转归阶段发生的新生病变,对鼻腔、鼻窦黏膜的良性转归有积极的影响.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