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窦CT指导额隐窝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毕永华;汪永干;胡春玖;陈惟虎;林忠明

    目的 探讨术前CT检查在鼻内镜下额隐窝周围气房开放术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4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6例(67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1~ 65岁;鼻窦炎15例,上颌窦、筛窦炎伴额窦炎29例,筛窦炎、蝶窦炎伴额窦炎2例.术前鼻窦CT检查清晰显示额隐窝区气房结构及钩突附着部位,依据钩突附着部位,确定鼻内镜下额隐窝开放术式.结果 46例(67侧)中,钩突头端附着于眶内侧壁37侧(55.2%)采用DrafⅠ型术式,钩突附着颅底19侧(28.4%)采用Draf ⅡA术式,钩突头端附着于中鼻甲根部11侧(16.4%)采用扩大鼻丘气房入路额窦术式.手术中均顺利开放额隐窝,显露额窦口,无眶内或脑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2年,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0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1例复发.结论 钩突附着部位是寻找额窦口的重要解剖标志;术前CT检查可定位钩突附着部位,因而对额窦开放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 068额窦冲洗

    作者:黄东辉;刘伟

    额窦病变的诊治仍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非内镜鼻外科中,额隐窝位置隐蔽,解剖复杂,其内侧颅骨壁与筛动脉接近,且这些结构常见解剖变异.尽管内镜技术可在直视下操作,并有多种鼻内进路,容易进入额隐窝,但在术中寻找额窦口及术后防止狭窄的护理中,仍存在弊端,在近一些刊物已有手术并发症的报告.许多文献报道一种较为完善可行的方法,即鼻内镜下行额筛房切除术后保留鼻额管,然而,手术仍有失败,个别病例后需要进行脂肪填塞窦腔.

  •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作者:周兵;韩德民;刘华超;黄谦;张罗;刘铭;张永杰

    目的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01例(562侧),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280例(479侧),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250例(421侧)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203侧(48.2%);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218侧(51.8%).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前者属Ⅰ型203侧(48.2%),后者属Ⅱ型218侧(51.8%).结论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 额隐窝区域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张罗;韩德民;葛文彤;倪鑫;鲜军舫;王先忠;周兵;李平栋

    目的 通过观察正常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特征,加深对额隐窝区域部分重要解剖标志的认识.方法 选择49例(98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患者,对头部行16排螺旋CT扫描(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 mm,层距0.3 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层厚0.625 mm,窗宽+2000 HU,窗位+200 HU).观察CT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终末隐窝、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比率.结果 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4%(92/9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65%,64/98)或两个附着点(35%,34/98).钩突后上端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3%,52/98),也可附着于中鼻甲(9%)或颅底(3%).钩突后上部的两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24%),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0%),仅1侧(1%)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87%(85/98)的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额气房的出现率为33%(32/98),其中Ⅰ型多见(23%)、Ⅱ型(2%)和Ⅲ型(7%)少见,未见Ⅳ型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分别为31%、7%和14%.结论多排螺旋CT实现了单次扫描、多平面(多角度)、多参数重复成像,为有效地辨认额隐窝区域复杂的局部解剖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 鼻内镜额窦手术

    作者:张罗;韩德民

    额隐窝的局部解剖学相对复杂、对术者的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对手术器械和图像监视设备的要求也较高,处理不当可导致较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这些因素决定了经鼻内镜额窦手术是当前鼻外科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鼻内镜额窦手术在国外的发展简史、手术分型、手术径路和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 额钻在鼻内镜下额窦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秋萍;季俊峰;李泽卿;王天友;江满杰;汤健

    由于额窦开口位置隐蔽难辨,额隐窝区域解剖复杂且有很大变异,因此额窦开放手术一直是鼻外科的难点.传统的鼻外径路手术易留面部瘢痕,且难以保证手术疗效.对于部分手术医师来说,鼻内径路手术辨认额窦开口不仅困难,且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即使在鼻内镜帮助下,额窦开放手术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近年来我们采用额钻来定位难辨性额窦开口,在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经额部小切口-鼻内镜额隐窝开窗联合入路治疗开颅术后额窦脓肿

    作者:董建平;刘正言;罗志伟;董庆汉;董辉

    自2000-2005年,我科与耳鼻喉科协作,采用经额部小切口-鼻内镜额隐窝开窗联合入路治疗开颅术后单纯性额窦脓肿5例,报道如下.

  • 关注额窦,提高额窦内镜手术的疗效

    作者:史剑波;赖银妍

    额窦手术一直是鼻内镜手术的难点,主要问题是额隐窝和额窦口狭小、解剖变异大,手术操作困难,局部黏膜容易损伤.目前国内外鼻内镜下比较成熟的额窦手术主要手术方式分别为Draf法、Wormald法、Friedman法及Stammberger法及改良Lothrop法等,以及扩大鼻丘气房入路扩大额窦开口的手术方式.仔细阅读CT,分析额隐窝的病理特征和解剖变异,保护额隐窝的可逆性黏膜完整,对于复杂额窦尽量扩大额窦开口,术后规范用药等是获得良好手术疗效的重要保证.

  • 额隐窝的影像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季俊峰;王秋萍

    额隐窝属于筛迷路的前上部分,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对其解剖的深入了解是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基础.随着CT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能显示更精细的解剖结构,从而为从影像学角度来研究额隐窝的解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工具.文中就近年额隐窝影像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额隐窝 影像解剖学
  • 新区额隐窝区域CT影像学对鼻内镜外科的指导意义

    作者:周汝环;曹峰;李坤军;张雁冰;邵成奇;徐明安

    目的 通过观察额隐窝区域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对额窦疾病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意义.方法 选择62例患者做冠状位鼻窦多排螺旋CT扫描,观察影像学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结果 鼻丘气房出现率67.7%,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或2个附着点,钩突后上部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也可附着于中鼻甲或颅底,钩突后上部的2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额泡气房Ⅰ、Ⅱ型(40.3%)多见,Ⅲ和Ⅳ 型(12.9%)少见,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5.6%.结论 多排螺旋CT能良好地显示额隐窝解剖结构,为额窦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解剖信息.

  • 482例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前后的护理

    作者:李良珍;蔡庄兰

    鼻腔外侧壁结构复杂,它有钩突、筛泡、半目裂孔、筛漏斗、额隐窝,而额隐窝为额窦鼻额管开口引流处,半目裂孔有前阻筛窦和上额窦开口引流处.上鼻道有后阻筛窦开口.蝶筛隐窝位于上鼻道的后上方,为蝶窦开口引流处.

  •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额窦炎

    作者:韩开亮;孔娟

    目的:探讨额窦炎经鼻内镜行额窦功能保全性开放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慢性额窦炎和鼻息肉患者56例、108侧,术前鼻窦CT扫描均证实为额窦炎.依据钩突附着方式确定额窦引流通道,术中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开放额窦口.结果:56例、108侧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对额窦开口狭窄者行扩大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内镜下观察额窦开口保持通畅102例.结论:鼻内镜下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能够保持额窦开口长期引流通畅,此手术是治疗额窦炎的有效方法.

  • 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1例报告

    作者:李雪盛;钱进;刘亮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70%,约占全部鼻腔鼻窦肿瘤的0.5%~4%.内翻性乳头状瘤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有术后复发及恶变倾向,我科收治1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恶变复发,报告如下.患者,女,56岁.分别于2009年7月及2012年5月在当地医院行“鼻内镜下鼻腔乳头状瘤切除手术”.本次因“鼻阻伴头痛2个月”于2013年5月31日来我院求治.入院后鼻内镜检查发现:左侧鼻腔术后改变,额隐窝处可见肿物生长,触之质脆,易出血.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额窦内软组织影充满窦腔.病理提示为鳞状细胞癌.遂行眉弓、鼻内联合进路,完整切除肿物,刮除其附着处黏膜,磨除肿瘤附着处表层骨质,术毕.

  • 慢性额窦炎诊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楚士东;李志春

    随着额窦周围引流系统研究的深入以及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的发展,额窦炎的治疗效果逐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现就其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00例尸头额隐窝气房正常变异及额窦引流通道分析方法

    作者:吴彦桥;郑伟明;李九胜

    目的 探讨中国人额隐窝气房变异种类及额窦引流通道类型,指导鼻科医生安全开放额窦.方法 100例尸头标本行解剖前薄层轴位CT扫描,按照额隐窝气房分类及“搭积木”式额窦引流通道分析方法,分析额窦引流通道,并通过解剖得以证实.结果 中国人额隐窝气房发育变异较大,包括前方外侧的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内侧的额窦间隔气房;后方的筛泡、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100例标本中,鼻丘气房发生率95%;鼻丘上气房发生率为32%;鼻丘上额气房发生率为l9%;筛泡上气房发生率为53.5%;筛泡上额气房(额泡气房)发生率为22%;额窦间隔发生率为23.5%;额窦引流通道形式有多种,按出现情况,从多到少为:前内侧型(右侧34例,左侧35例);前方型(右侧18例,左侧17例);内侧型(右侧14例,左侧13例);前外侧型(右侧10例,左侧10例);后方型(右侧6例,左侧7例);外侧型(右侧6例,左侧5例);直接型(右侧3例,左侧5例);后内侧型(右侧3例,左侧4例);夹缝型(右侧2例,左侧0例);后外侧型(双侧均有1例).结论 采用额隐窝气房分类法,按照“搭积木”方式分析额窦引流通道,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可以帮助鼻科医生术前了解额窦引流通道形式,术中安全、彻底开放额窦.

  • 额窦引流通路的薄层断面解剖在额窦手术中的意义

    作者:仲艳霞;王启荣;汤煜春;刘树伟;梁辉;古林涛;张永波

    目的:应用鼻腔额窦的薄层断面解剖图像,追踪额窦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钩突及其他的相关数据,为额窦的鼻丘径路及钩突径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鼻部连续断面图像,不同层面上观察额窦的解剖边界及引流通路,测量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气房前壁、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额隐窝为一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鼻丘气房前壁中心与中鼻甲根部前端间距离为(7.12±0.74)mm,前壁厚度为(0.47±0.09)mm,钩突水平部根部厚度为(1.27±0.22)mm,与钩突根部连接处的鼻泪管内侧壁的厚度为(1.71±0.08)mm.结论:通过额窦引流通路的薄层解剖,可获得较精确的鼻丘气房前壁及钩突等重要结构的相关数据,为额窦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

  •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3D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鹏;张艳红;韩晓东;杨贵;蓝建平;赵海亮;邱书奇;甄宏韬;高起学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 mm,扫描层厚2 mm,层距-1 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形成3D模型.观察该模型上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并对额窦和鼻腔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确测量.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状态的鼻腔-鼻窦气房结构模型,在其额隐窝部位可以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结构,并对所有患者额窦、鼻丘气房以及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结论:借助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得到鼻腔-鼻窦内气房3D结构模型;同时可对其中的重要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并对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为手术提供了可靠指导.

    关键词: 额窦 解剖学 额隐窝
  • 额隐窝区域结构立体影像研究

    作者:王鹏;韩晓东;杨贵;张艳红;蓝建平;赵海亮;邱书奇;甄宏韬;高起学

    目的:对测试对象鼻窦区域行螺旋CT扫描后,将额隐窝区域内重要的含气结构行三维重建,对其中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参数.方法:选择30例因病接受鼻窦CT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 mm,扫描层厚2 mm,层距-1 mm),通过工作站对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形成3D模型.对该模型上各种气房的结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进行观察及分析,对额窦和鼻丘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相对精确地测量,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重建后的额隐窝立体模型上可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气房结构以其相互间的空间排列关系,并对其自然形态以及额窦引流模式有了直观的印象.鼻丘气房的高度为(9.45±3.60)mm,前后径为(8.08±3.37)mm,额窦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6.98±6.82)mm、(26.86士9.45)mm,额窦底与鼻丘气房顶部之间的距离为(7.80±3.36)mm.结论:借助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了额隐窝区域气房3D结构模型;该模型对认识和界定额隐窝区域各种气房结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获得的相关参数可为额窦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CT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鹏;徐勋华;李伟;赵平;甄宏韬;高起学

    目的:通过观察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特征.对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82例(164侧)患者,对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 mm,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图像重建.观察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概率.结果: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87.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89%)或2个附着点(11%).钩突后上部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4.9%),也可附着于中鼻甲(30.5%)或颅底(3.0%).钩突后上部的2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样板和颅底(15侧,9.2%),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4侧,2.4%).额气房的出现率为40.3%,其中Ⅰ、Ⅱ型(30.5%)多见,Ⅲ型和Ⅳ型(9.8%)少见,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为4.3%.结论:额气房在额窦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20例报告

    作者:徐颖;冯云海;朱华斌;叶海波

    目的:探讨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例(24侧)慢性额窦炎患者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术前鼻窦CT尤其是矢状位重建明确病变范围、来源及其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9个月,手术有效率为90%.除2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外,余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安全可行,未见颅内、眼眶等严重并发症.术前明确定位导致额隐窝阻塞的病变气房;遇到难以辨认的额窦和额隐窝,应意识到手术的潜在困难;术中注意保护隐窝口黏膜;术后加强换药、冲洗、氧喷雾治疗,以提高手术疗效.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