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动脉第1段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建中

    目的:观测椎动脉第1段的走行特点,为颈椎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本(男30具,女20具)上,观察椎动脉的起始点和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及其外径.结果:3例起始部位变异(6%),6例入横突孔部位有变异(12%),后者中1例入C4横突孔、5例入C5横突孔.椎动脉的外径在起始部双侧无差异,入横突孔部左侧稍多于右侧.结论:椎动脉的起始部位及入横突孔部位存在一些变异,前路显露及后路螺钉固定时应予以注意以免损伤.

  • 左侧双椎动脉伴进入横突孔位置变异1例

    作者:武永丽

    患者女,41岁.因长期头晕,近日加重而来就诊.查体:血压14.6/10kPa.临床诊断: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彩超所见:左锁骨下动脉发出两条椎动脉(图1),并行一段后,位于后方的椎动脉(LVA2)进入第六颈椎[C6]横突孔,位于前方的椎动脉(LVA1)呈"挥鞭"样走行于C6横突前缘,于第六颈椎与第五颈椎(椎C6-5)间段前后两条血管并为一条椎动脉(LVA)上行入第五颈椎(C5)横突孔而后入颅(图2).右侧椎动脉走行正常.超声诊断:左侧双椎动脉伴入横突孔位置变异.

  • CT诊断颈段椎动脉瘤1例

    作者:都基权;刘禄明;姚辉疆

    患者男,65岁,查体颈椎X线片示骨质增生,CT检查第5颈椎左侧横突孔扩大,邻近部分椎体、左侧侧块及椎弓根骨质吸收,边缘硬化,形成一横断面2.0cm×1.8cm的骨质缺损影,其内呈软组织样密度影,CT值50Hu左右.

  •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及供血不足

    作者:冯立群

    1.什么是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它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入头颅,二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 颈部旋转体位下V2段椎动脉与横突孔相互关系的CT研究

    作者:张超;周涛;舒荣宝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旋转体位下椎动脉形态的变化与横突孔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自2015-01-2017-12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确诊的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颈部中立位、左旋45°位及右旋45°位进行扫描,记录左右侧V2段椎动脉面积、横突孔面积、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椎动脉面积占横突孔面积比.结果 颈部左旋45°位时,左侧V2段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右侧V2段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较颈部中立位时明显减小;颈部右旋45°位下,左侧V2段椎动脉外缘-横突孔外缘距离、右侧V2段椎动脉内缘-横突孔内缘距离较颈部中立位时明显减小;颈部左旋及右旋45°位时,左侧与右侧椎动脉面积占横突孔面积比均较中立位时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管腔狭窄及血流持续不足可能是引起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

  • 测量MRA椎动脉及CT横突孔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理

    作者:韩伟;宋沛松;欧阳甲;齐伟力;孔抗美

    目的测量MRA椎动脉及CT横突孔直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理.方法测量对象分二组:①正常组50例,②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结果正常人MRA椎动脉左侧4.10±0.79 mm,右侧为3.20±0.83 mm.正常人CT横突孔正常值左侧:6.30±0.41 mm,右侧:6.55±0.83 mm.椎动脉型颈椎病异常椎动脉直径1.70±0.81 mm.椎动脉型颈椎病CT横突孔直径:5.78±0.60 mm.结论椎动脉本身受压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但是椎动脉无受压及横突孔无狭窄也不能完全排除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考虑某些特殊原因.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椎全切和椎体重建治疗颈椎肿瘤——附二例报告

    作者:张桃根;平安松;蔡林;胡超;雷军

    累及椎体及附件的颈椎恶性肿瘤,由于椎动脉穿行于横突孔内,肿瘤位置深在,手术风险较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所以手术治疗棘手.本文介绍我科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2例累及椎体和附件颈椎肿瘤的患者,并对该部位肿瘤进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椎全切加重建,现报道如下.

  • 下颈椎椎动脉与横突孔大小及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胡铁波;马维虎;蒋纬宇;夏华杰;王国平

    目的:观察下颈椎椎动脉与相应节段横突孔之间的位置关系,探讨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方法:筛选50例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要求椎动脉检查正常、颈椎无明显畸形.测量横断位图像中C3~C7左右两侧椎动脉与相应横突孔的有关数据,即横突孔的大横径(W)、大矢状径(H),椎动脉直径(AL),椎动脉与横突孔的内(M)、外(L)、前(A)、后(P)边缘的短距离,椎动脉到椎弓根的短距离(h),椎动脉面积(AVA),横突孔面积(AF),并计算椎动脉占相应横突孔的面积百分比(AVA/AF).结果:所有测量指标同一性别同一节段左侧与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5的M及C6的L男性大于女性(P<0.05)外,其他各指标同一节段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C3到C6横突孔的W、H和AF均呈逐渐增大趋势,C7横突孔变异较多,H及AF小.C3~C6的M均小于L(P<0.01),C3、C4及C5平面A小于P(P<0.05),C6平面P小于A(P<0.05).h在C3小,为0.5±0.2mm;C7横突孔无椎动脉通过,相应平面上h长,为7.3±2.7mm.AVA/AF从C3到C6逐渐减小,C3大为35.7%±15.7%,C6小为27.4%±12.8%.结论:椎动脉在下颈椎相应横突孔中有相对"宽裕"的空间.椎动脉位于相应横突孔的内侧,C3、C4及C5平面椎动脉偏前,C6平面偏后.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时,C3推动脉损伤的风险大,其次为C6,C7小.

  • 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况

    作者:闫明;王超;王圣林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体侧方第6~第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行于延髓腹侧,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椎动脉与颈椎有着密切的关系,颈椎的横突孔保护着椎动脉,但颈椎的的病损也可以危及椎动脉.随着颈椎外科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手术操作或内置物置入过程损伤椎动脉是椎动脉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1-3],尤其在椎动脉有变异的情况下,损伤的几率会明显增加.

  • 未经寰椎横突孔走行的椎动脉变异1例报告

    作者:菅凤增;陈赞;凌锋

    椎动脉不经横突孔直接走行在寰椎(C1)后弓下方,迂曲走行引起临床症状的病例非常少见,文献中仅检索到2例报告[1、2].但Tokuda等[3]在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在无骨结构异常的患者中,有0.7%的椎动脉走行在C1后弓下方,在合并寰枕融合及Klippel-Feil综合征的患者中,这种异常高达19.1%.我们在颅颈交界区手术解剖学研究中,发现1例未经横突孔直接沿寰椎后弓下方走行进入椎管的椎动脉.结合文献,对这一异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 伴齿状突及寰椎骨折的枕骨髁骨折1例报告

    作者:郭永飞;王新伟;陈德玉;袁文;赵定麟

    患者男性,28岁.因车祸致昏迷0.5h、枕颈部疼痛3h入院.患者驾驶轿车时为避让前方停靠车辆撞倒路中间隔离带驶入逆行车道,与相向行驶之卡车相撞而致伤.伤后昏迷约半小时后清醒,感枕颈部疼痛剧烈,伤后约3h到达我院急诊.查体:神志清楚,回答问题流利正确.体温36.8℃,血压125/70mmHg,心率72次/min,右眼外侧有5cm长皮肤撕裂,视力正常.心肺及腹部无异常体征,颅脑CT未见异常.枕后隆突下方偏左侧压痛明显,无上肢放射痛.躯干及四肢深浅感觉存在,四肢肌力5级,各腱反射对称无异常,病理征阴性.颈椎X线片提示枕颈部结构紊乱,椎前阴影无增宽,颈椎序列正常,未见明显骨折脱位征象(图1).枕颈部CT扫描示左侧枕骨髁翼状韧带附着处撕脱骨折,骨折块轻度移位:寰椎左侧横突孔前后向骨折,骨折块移位明显,横突孔形态改变(图2).急诊清创缝合右眼外侧皮肤撕裂伤,费城颈托颈部制动,卧床留观,并给予抗感染治疗.行枕颈部三维CT检查,发现合并有齿状突骨折,骨折线位于基底部,无移位(图3).患者因经济原因不愿手术,给予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后诊断:(1)左枕骨髁骨折(Ⅲ型);(2)齿状突骨折;(3)寰椎左横突孔骨折;(4)右眼外侧皮肤撕裂伤.3个月后随访时诉枕颈部疼痛缓解,去除固定之石膏.再次行枕颈部CT三维重建示骨折已愈合(图4).

  • 枢椎横突孔与椎弓根螺钉植入解剖学研究

    作者:菅凤增;陈赞;凌锋

    目的 通过解剖研究对枢椎(C2)横突孔与椎弓根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椎弓根螺钉植入过程中如何避免误入横突孔.方法 C2骨性标本23个,分别观察横突孔在C2内的走向及与椎弓根、椎弓根峡部的关系,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结果 根据椎动脉进入的方向,C2横突孔可以进一步分为椎弓根外侧的椎弓根段、向后外走行的弯曲段及上关节突下方的关节突段.横突孔弯曲段与椎弓根内上缘的距离D为决定螺钉能否植入的关键,分别为右(6.6±1.4)mm、左(7.0±1.8)mm,小于5mm的有3侧,占6.5%.D与椎弓根宽度P、及横突孔弯曲段上关节突的厚度T负相关(P<0.01),据此横突孔与椎弓根的关系分为五种类型:Ⅰ.P及T均较大,占21.7%;Ⅱ.P及T均居中,占56.5%(26/46);Ⅲ.P居中但T较小,占13.0%(6/46);Ⅳ.P及T均较小,占6.5%(3/46);V.P较小但T居中,2.2%(1/46).结论 6.5%的情况下,即Ⅳ型横突孔,由于横突孔弯曲段与椎弓根内上缘的距离D太小,不适合螺钉植入.其他情况下,选择椎弓根内上缘作为进钉方向,均可安全植入椎弓根螺钉.

  • 颈切割伤致椎动脉断裂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救治成功1例

    作者:邓素雅;韩晓宪;冯亚高

    患者男,29岁。因刀砍伤左侧颈部,致伤口出血不止、左上肢活动受限,在当地填塞纱布止血4小时来我院。查体:面色苍白,神志尚清,血压10/6kPa,左侧颈部有一斜形伤口,有活动性出血,肩关节不能上举、外展,肘关节不能屈曲,伸肘正常,腕关节及手指活动正常,颈5、6支配区刺痛消失,上肢其他部位感觉正常,Horner征阴性,左侧膈肌活动明显减弱。诊断:①椎动脉损伤;②臂丛上干损伤;③左侧膈神经损伤。入院后即行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急诊在全麻下行清创探查术:沿左侧颈部切口,游离两侧皮瓣,牵开,取出填塞纱布,伤口呈喷射状出血,继续压迫止血,向两侧扩大伤口,见胸锁乳突肌,前、中斜角肌、肩胛舌骨肌断裂,沿断裂的肌间隙充分显露创底、伤口深及骨质,冲洗伤口,在持续吸引下,发现C5、C6左横突孔处出血,椎动脉在C6横突孔处断裂,C5、C6神经根于根干移行处断裂。用咬骨钳咬除部分横突显露椎动脉,多次用止血钳钳夹横突孔处并缝扎,出血仍不止。用明胶海绵填塞横突孔处仍无效果。后用异体松质骨骨块0.5cm×0.5cm×0.3cm(山西医用组织库),填塞C6横突孔处,使椎动脉近断端止血;远断端用止血钳夹后缝扎止血。充分显露C5、C6神经根与上干,向两断端游离,修剪断端后缺损达1.2cm,于头偏位,用8/0无损伤缝合线将断裂的C5、C6神经根与上干部对端缝合,术中未找到腔神经近端。术毕于头偏左侧位头胸石膏固定,术后给予抗炎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伤口一期愈合,3周后折除石膏。经随访8个月,三角肌肌力3级,屈肘功能恢复,臂外侧皮肤痛觉恢复,肘关节以下运动感觉功能均正常。

  • 枢椎软骨黏液样纤维瘤一例

    作者:赵殿辉;高欣;仇敏洁

    患者女,23岁.颈部酸痛、活动受限伴左手麻木1周.体检:颈部僵硬,C1~3棘突压痛.左手3~5指触觉和痛温觉减退,四肢肌肉略萎缩,肌张力轻度增高,肌力普遍在IV级左右.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对称性活跃,Hoffmann征可疑阳性.腹壁反射减退.双侧膝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阴性.会阴部和肛周感觉减退,肛门反射迟钝.CT表现为枢椎齿突、椎体溶骨性破坏,骨破坏区CT值约32 HU,破坏区内可见骨性间隔,无明显钙化,边缘清晰,部分边缘有轻度硬化,破坏累及左侧横突孔,枢椎外形完整,无明显膨胀,寰枢关节无明显脱位(图1,2).X线平片病变显示欠清晰.术前CT诊断:枢椎良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可能.

  •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螺旋CT、彩超及颈椎横突孔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伟中;贾立红;袁光;李珑

    目的:运用螺旋CT及彩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横突孔的直径及椎动脉的受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二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量对象分两组,其中,正常组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18~65)岁;椎动脉型颈椎病组43例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小45岁,大86岁,平均(68.3±12.7)岁.结果:正常人彩超椎动脉左侧为(6.10±0.79)mm,右侧为(6.20±0.83)mm;正常人CT横突孔正常值左侧为(6.30±0.41)mm,右侧为(6.55±0.83)mm;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T横突孔直径左侧为(4.78±0.60)mm,右侧为(4.86±0.64)mm.43例中,右侧狭窄18例,左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9例.结论:颈椎体骨质外压性病变压迫致使椎动脉狭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螺旋CT及彩超二者结合,其优点为:①具有无创性,患者易接受;②不仅可以准确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而且可以明确狭窄的原因,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椎动脉扭曲对颈椎横突孔解剖形态影像学改变的影响

    作者:闫廷飞;孙璟川;范丽;望云;杨勇;陈德玉;史建刚;史国栋

    目的 探究椎动脉扭曲与横突孔解剖形态的改变规律.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颈椎增强CT确诊为椎动脉扭曲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其他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椎动脉扭曲及先天性横突孔狭窄、椎动脉缺如、椎动脉瘤等畸形、口腔内假体伪影导致测量困难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测量观察组椎动脉扭曲邻近节段及对照组各节段的横突孔面积(TF)与椎动脉截面积(VA),测量扭曲节段内径段长度、椎动脉长度并计算该段椎动脉扭曲系数(s)数据,分析患者影像资料及基本临床信息.结果 观察组受累节段中C4节段为(25.91 ±10.13) mm2、C6节段TF为(31.93±17.91) mm2,高于对照组[(22.11±8.67) mm2,(27.19±7.89)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F与VA、s均呈正相关;观察组平均年龄(68.25±12.03)岁、血压(45例)及女性比例(39例)高于对照组[(61.32±11.32)岁,23例/2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4、C6节段横突孔的面积可受累于椎动脉扭曲而扩大,可能与C6和C4横突孔周围骨质易发生退变有关,高龄、高血压及绝经期女性是横突孔扩大的危险因素.

  • 颈交感神经分布研究进展

    作者:陈栋;李中实;石东平;赵景鑫

    邹振生通过观察发现国人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孔,后周围环绕十分丰富的交感神经丛,提出交感神经的刺激可能是导致椎动脉痉挛的主要原因[5].孙宝珍通过对100例主要症状为眩晕、呕吐的颈椎病患者与100例健康人的颈椎CT对照研究,测量其各椎体横突孔的大内径作为参考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无统计学差异,故认为此类患者不完全存在因骨赘形成所致狭窄.相反,横突孔周围骨质的改变引起椎动脉压痕的出现,往往是骨赘发生过程中椎动脉张力长期作用在骨质上形成的代偿性结果.这一结果充分阐明了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不是以往传统学说认为的那种是由颈椎横突孔本身骨赘形成所致狭窄造成的,而是由横突孔周围钩突及上关节突骨赘形成累及横突孔间接变窄压迫刺激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脑缺血缺氧而致眩晕[6].

  •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分析研究

    作者:张静;陈东芳;陈颖;吴茂文;周静炜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大致为颈椎因素、椎动脉原有因素等,包括如动脉硬化性狭窄及血管先天畸形,并涵盖了椎动脉发育纤细、走向异常以及神经性因素等.本文详细介绍了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供血不足之间关系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对于正常横突孔影像及椎动脉走行、横突孔位置改变、横突孔狭窄以及横突孔周围结构变化导致的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行详细分析,并用实例说明横突孔原发、继发性狭窄,或者是由于横突孔周围结构退变所导致椎动脉扭曲、受压变窄以及交感神经兴奋,甚至是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均可以致使椎动脉供血不足.由此提出任何导致横突孔狭窄、错位的因素都可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

  • 消炎止痛液横突孔内注射治疗慢性腰腿痛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徐华泉;徐义熙

    目的 观察分析消炎止痛液横突孔内注射治疗慢性腰腿痛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主诉有下腰痛和腰腿痛病人64例,并分别经过CT、MRI和X线腰椎摄片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骨质增生.将样本随机分成两组,即消炎止痛液组(38例)和中药混合组(26例),采用腰椎横突孔内药物注射,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结果 消炎止痛液组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中药混合组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4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7%和84.62%.组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两个月跟踪疗效评定,消炎止痛液组优良率为92.11%,中药混合组优良率为73.08%,两组治疗的远期效果比较.消炎止痛液组明显优于中药混合组(P<0.01).结论 两组药物腰椎横突孔内注射治疗慢性腰腿痛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效果,而消炎止痛液的近期疗效和远期效果都优于中药混合液.

  •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作者:李春永;潘妍婷;白惠荣

    1椎-基底动脉系的解剖 双侧椎动脉的起始,右侧是从主动脉弓分出的无名动脉分出,左侧椎动脉是由主动脉弓分出的左锁骨下动脉分出,都在上行过程中从颈椎第六横突孔内上行,至第二枢椎出横突孔绕过环椎进入颅内,发出第一分支为内听动脉,进入内耳,发出第二支为小脑下后动脉,供应延髓、小脑下部及后外侧部.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