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位埋线合拔罐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作者:田小刚

    腰椎间盘巨大突出物是造成非手术治疗该症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像学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超越上、下腰椎椎体后下、上缘,向后超过椎管前后径1/2为巨大突出.我科收治37例该症患者进行穴位埋线配合拔罐治疗,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与椎间盘镜手术有关的下腰椎解剖学参数的研究

    作者:涂意辉;杨安礼;蔡丰;黄河清

    目的:观测与椎间盘镜手术有关的下腰椎解剖学参数,为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30~50岁正常成年志愿人员共72例,通过普通X线腰椎正、侧位摄片及CT扫描,对下腰椎的解剖参数进行了观察.结果:L3~5椎板下缘厚度分别为(0.95±0.14)cm、(0.85±0.12)cm及(0.8±0.09)cm,L3~S1黄韧带的厚度分别为(0.35±0.01)cm、(0.35±0.01)cm及(0.35±0.01)cm,L3~S1黄韧带在上位椎板附着部位距此椎板下缘的距离分别为(0.93±0.12)cm、(0.65±0.08)cm及(0.62±0.08)cm,L3~5硬膜外腔的大小(中央)分别为(0.51±0.08)cm、(0.3±0.04)cm及(0.15±0.03)cm,L3~5椎板下缘距椎间隙的距离分别为(-0.43±0.12)cm、(0.52±0.15)cm及(0.98±0.13)cm,L3~5椎板的宽度分别为(2.83±0.27)cm、(3.25±0.26)cm及(4.61±0.31)cm,L3~5椎板的倾斜角度分别为(65.78±5.27)°、(45.53±3.84)°及(32.35±2.76)°.结论:了解与椎间盘镜手术有关的下腰椎解剖学参数,有利于椎间盘镜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设计.

  • 下腰椎上关节突及椎弓峡部相关解剖结构测量

    作者:阮彩莲

    目的 采用影像学的方法测量下腰椎中的上关节突以及椎弓峡部的相关解剖结构,并分析新型腰椎后路植骨术操作过程中的安全范围以及其与患者的身高、体重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腰椎正侧位X线片正常的成年人300例,男女各150例,采用Digimizer软件测量第3~5腰椎(L3 ~5)椎体的上关节突的宽度、长度、深度、峡部深度、植骨长度以及绝对深度,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的升高、体重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男、女上关节突的宽度、长度、深度以及峡部的深度和绝对深度与患者的体重和身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植骨床的长度与身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与体重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采用影像学法测量下腰椎中的上关节突以及峡部的相关解剖结构,能够为腰椎后路植骨手术操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 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下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戴梦玲;刘观燚

    下腰椎(L3~5)骨折在胸腰椎骨折中仅占4%[1],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往往需要前路减压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但由于前后联合入路,创伤大,出血多,因此,要求术中及时补充血容量.宁波市第六医院对这一类术中出血多的手术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临床疗效满意.

  • 突发负荷变化条件下躯干肌肉运动控制策略

    作者:李哲;王健

    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病因构成复杂,病理机制各异.理论上任何接受神经末梢支配的腰椎结构、椎间盘、肌肉、韧带和神经根等都有可能成为疼痛的起源部位.流行病学和生物力学研究指出,多数情况下腰痛的发生与腰椎受到突然的、不可预知的外部负荷改变的作用有关[1].失足滑倒、绊倒、坠落以及弯腰用力提拉重物等突发事件均被证实是导致急性腰痛的主要外界因素,这些因素既可直接造成下背损伤,又能增加腰痛复发的概率[2].因此,在受到这些突发性的外部负荷改变时,腰椎稳定肌及其中枢运动控制采用何种活动模式和控制策略来维持腰椎稳定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脊柱稳定性理论基础上,探讨突发负荷改变条件下腰椎稳定肌的反应策略,为腰痛的预防和诊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邵高海;钟斌;李波;王群波

    目的 探讨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及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退变性下腰椎手术失败45例再手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失败原因包括非医源性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临床疗效评价参照邹德威"0-9"分临床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优良率为88.58%.结论 退变性下腰椎再手术必须是定位准确,病因与前次手术密切相关,尽可能保留椎弓根的完整性,减压彻底,良好的植骨融合,尽可能恢复脊柱正常负重力线.

  • 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

    作者:周忠;陈学明;王万明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骶髂关节脱位,同时腰椎行后路椎管减压,而后椎弓根钉系统同时固定腰椎和骶髂关节.结果 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X线片示骶髂关节脱位复位满意,骶髂关节均获融合,功能评价采用Pohlemann骨盆骨折评分:优6例,良2例.结论 本手术方法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合并下腰椎疾患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法.

  • 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治疗下腰椎骨折

    作者:崔崟;王子平;易存国;陆耀刚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治疗下腰椎(L3-5)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8例采用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治疗下腰椎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及随访(取钉后)时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管大小均显著恢复,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 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固定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能达到骨折复位、愈合、椎板减压、椎管塑形良好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

  • 后路短节段固定加减压融合治疗下腰椎创伤性滑脱

    作者:周田华;汤逊;徐永清;林月秋;潘险峰;江慕尧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SRS系统内固定加减压融合治疗下腰椎创伤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下腰椎创伤性滑脱12例,采用椎弓根钉SRS系统复位内固定加减压融合治疗.结果 术后9例完全复位,2例残留Ⅰ度滑脱,1例残留Ⅱ度滑脱.术后随访1~34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优9例,良3例.结论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SRS系统加减压融合治疗下腰椎创伤型滑脱,具有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不干扰邻近正常椎间节段等优点.

  •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谭家昌;徐鸿育;杨有猛;李文恒;黄成建

    目的 探讨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损伤特点和评价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直接复位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直接复位内固定联合应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爆裂性骨折24例.结果 平均随访17.3个月,骨融合率达100%,患者均得到满意的复位,复位率达96.4%.近期内无明显矫正丢失,椎管矢状径达到正常范围.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按Charles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87.5%.结论 对不稳定的下腰椎爆裂性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重建术既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维持矫正效果,又能增加植骨融合率,是治疗严重创伤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理想术式.

  • 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

    作者:蓝旭;许建中;罗飞;刘雪梅;葛宝丰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对2-5结核15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1~2年,无结核复发或内固定障碍等,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 一期前路清除腰椎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效果显著,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腰椎稳定性.

  •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下腰椎椎管及神经根管改变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顾洪生;李振宇;刘尚礼;肖建德;阎洪印;田长庆;马若凡;周文钰;郭伟壮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植入后,下腰椎神经根管、椎管的径线及容积改变,以其为合理的ADR植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别行ADR置换,观察术后JOA与ODI评分、椎间隙活动度、椎间孔径线改变以及椎间孔、椎管的容积变化.结果ADR术后JOA与ODI评分明显改善,椎间隙与椎管径线与容积显著增加,腰椎节段的稳定性与功能恢复.结论人工椎间盘植入后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有效地恢复椎管及神经根管径线与容积.

  • 经X线引导下腰椎小关节注射施沛特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建国;刘建林;强永乾

    腰椎小关节炎症及退行性变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原因之一,施沛特在消除关节炎症,营养和保护关节软骨方面,具有肯定疗效.自1998~2003年开展了X线引导下腰椎小关节注射施沛特治疗慢性腰痛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Moss Miami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下腰椎骨折

    作者:金以军;赵晓峰;吕佐;樊良

    自2002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后路Moss Miami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下腰椎(L3~L5)骨折2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下腰椎Cage应用用适应证探讨(附39例报告)

    作者:戴加平;徐荣明

    随着对脊柱疾病的进一步认识、Cage作用原理的了解,椎体间融合逐渐被广大骨科工作者所赏识并且在各种腰椎疾病手术中尝试,我院从1999年4月引进美国Sofamor Danek 公司生产的椎间融合器Cage应用临床39例,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本文就Cage植入适应证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27~62岁,平均42岁,根据临床症状X线、MRI诊断:原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腰4.5间隙16例,腰5骶1间隙13例);其中椎间隙狭窄合并一侧或双侧下肢痛26例;腰椎退行性变动力位X线片椎体间位移大于3 rmm 15例;30%以内轻度椎体滑脱4例;腰椎失败综合症再手术3例.

  • 后路减压融合AF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郭立新;马远征;刘蜀彬;王国柱

    下腰椎(L3~5)骨折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与胸腰段骨折相比其解剖和生物力学有其特殊性,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不尽相同,以往文献报道较少[1]。1996年11月~1998年9月,笔者对24例不稳定型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了后路神经减压、AF系统内固定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随访2~4年,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 分期后路短节段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

    作者:张宏其;李劲松;郭超峰;林旻中;高琪乐;郭虎兵;陈筱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钉钩棒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8年2月共收治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1岁,平均7.8岁.术前腰椎局部前凸角- 18°~4°,平均-8.6°±7.4°.均无明显的腰椎后凸畸形.病变累及一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7例,累及3个椎体1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5例.均采用一期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局部前凸角,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53个月,平均41.0±7.8个月.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5°~11o,平均8.8°±1.7°,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10°,平均7.3°±1.7°,较术后无明显角度丢失(P>0.05).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仍为D级,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获得满意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无明显后凸畸形的儿童下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钉钩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下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想;洪毅;唐和虎;张军卫;白金柱;姜树东;关骅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18~63岁,平均32.7岁.入院时1例无神经损伤,4例根性损伤,1例圆锥损伤,8例马尾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3例、D级2例).L3骨折7例,L4 5例,L5 2例,矢状位Cobb角-20°~12°,平均为-4.1°.8例患者合并多发骨折(其他部位稳定脊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1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2例).1例L3爆裂骨折马尾神经C级损伤患者行侧前方入路L3椎体切除、椎间自体髂骨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其余13例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12例)或椎体间(1例)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影像学及步行能力评价.结果:手术时间3.5~7h,平均5h.术中出血量600~2200ml,平均1258ml.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时Cobb角为-27°~7°,平均-12.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28.6%)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腰背痛于术后2年时取出内固定,术后腰背痛部分缓解:1例初次前路手术后下肢痛明显,半年后再次行后路椎管探查,术后下肢痛部分改善;1例冈初次后路手术后骨折复位欠佳,肛周麻、痛,3个月后再次行后路探查、神经根粘连松解,术后症状部分缓解.随访24~42个月,平均34.1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性损伤者肌力均恢复1~2级;圆锥损伤者可实现大小便自控;马尾神经损伤者5例出现1~2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恢复,3例无变化.末次随访时Cobb角有平均1.7°前凸角度丢失,但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13例患者实现骨性融合;1例可疑假关节形成,因无腰背部疼痛未处理.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在借助/不借助支具的情况下均具有社区内行走功能.结论:下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以后路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虽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但术后腰背部疼痛和下肢及肛周疼痛有可能导致较高的再手术率.

  • 经腹直肌内缘腹膜后入路行L3~S1结核病灶清除术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目的:探讨旁正中切口经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人路行下腰椎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8年10月~2006年1月,采用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入路对32例L3-S1结核患者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8~64岁.结核病灶累及部位:L3~L4 2例,L3~L5 5例,L4~L5 5例,L4~S1 13例,L5~S1 7例.6例伴硬膜外脓肿.23例在前路病灶清除术前先行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病椎显露时间平均23min,显露过程平均出血量45ml.无手术死亡,无感染,无神经损伤并发症,2例术中腹膜撕裂,成功修补后无并发症.1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中,除1例椎体间可疑假关节外,其余病例均获骨性融合.结论: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内侧缘腹膜后入路可满意显露病灶,操作简便,对支配腹直肌的神经血管损伤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下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手术入路.

  • 成人下腰椎神经根与椎板骨窗之间CT容积再现技术成像特点与意义

    作者:李光;王冰;吕国华;李亚伟;张年凤;廖华之

    目的:观察正常成人下腰椎神经根与对应椎板骨窗之间CT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成像的影像学特点,为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技术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从2011年9月~11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选取60例正常成人的下腰椎CT片,男32例,女28例,年龄20~59岁,平均40岁.将64排螺旋CT平扫下腰椎的三维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下获得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成像,确定神经根起始点位置,在前后位上以神经根起始点为参照,与对应椎板骨窗之间进行VRT成像,测量以下参数:椎板骨窗的上下径及左右径,神经根起始点与相应椎板骨窗的椎板上缘及上下关节突内侧缘(椎板骨窗的外侧缘)垂直距离,神经根起始点与相应椎弓根上缘垂直距离,神经根与硬膜囊夹角(根囊角),以及神经根起始点至相应椎弓根下缘的直线距离和垂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均获得了下腰椎神经根起始点与椎板骨窗对应的清晰图像.根据神经根起始点与椎板骨窗位置对应关系分为四型:即上缘内型、上缘外型、下缘内型和下缘外型.各相邻节段神经根测量参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椎板窗的上下及左右径均逐渐增大,L4~S1的神经根起始点至椎板上缘的距离逐渐增大,与上下关节突内侧缘的距离逐渐增大,根囊角逐渐减小,神经根在椎管内的直线投影距离逐渐增长,神经根起始点至椎弓根上、下缘的距离逐渐增长.结论:VRT技术可快速、直观显示下腰椎神经根与对应椎板骨窗之间的空间关系,能为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隙入路技术应用提供指导.

13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