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大隐静脉穿刺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程田志;刘荣志;贺生;徐国昌

    新生儿大隐静脉穿刺术是临床儿科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对于肥胖、脱水、休克的患儿,头皮静脉往往显露不明显,增加了穿刺的难度,而大隐静脉是全身大的浅静脉,该静脉经过内踝前方时位置表浅而恒定,因此大静脉穿刺或切开术是临床采血、输液的常用操作技术.临床资料与大隐静脉穿刺或切开的报道甚多[1,2],而与之相关的解剖资料较少[3].本文对16具新生儿尸体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 "医圣"张仲景

    作者:甄雪燕;王利敏;梁永宣

    "仲景"生平晋代王叔和撰<脉经>,其序言中首次提到张仲景:"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这是古籍中早出现仲景的名字.此后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这也是关于张仲景较早的记载.魏晋时期,张仲景的著作已经对王叔和、皇甫谧等晋代医家产生一定影响.

  • 王叔和《脉经》文献研究探析

    作者:陈婷

    王叔和<脉经>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晋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晋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该书的研究,或著于目,或版于世,或撰于文.本文从书目著录、影刻复刻、论文阐述三个方面,对<脉经>一书历代文献研究进行梳理,旨在对今后<脉经>的研究有所裨益.

  • 浅析王叔和《脉经》中针灸学术成就

    作者:权春分

    <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脉学专著,集魏晋以前脉学之大成,书中详细论述了经络系统和辨证取穴的临证经验,尤其重视脉诊与脏腑经络辨证结合、针药并用,对后世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脉经>中<金匮要略>条文的研究

    作者:崔锡章

    <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脉学专著,作者为魏晋时期的医学家王叔和.由于在这部著作中总结并汇集了魏晋之前脉学理论的高成就,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又由于它是"本诸<内经>、<素问>、<九灵>及扁鹊、仲景、元化之说,裒次而成”(<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而在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佚医书的珍贵资料及传世医书的丰富内容,成为我们辑佚及整理校勘现存古医籍不可多得的著作.

  • 《脉经》之阴阳脉法浅析

    作者:孙闵;孙冰;殷晓轩;郑灿磊;张丽

    《脉经》继承和发扬了前人“脉分阴阳”的方法,以“阴阳”为纲,贯穿脉理、辨证及治疗的始终.文章剖析《脉经》部分条文,得出:《脉经》“寸口脉法”的确立为“脉分阴阳”奠定了基础;其脉、证相应,应用脉象分阴阳,为证候、病机属性诊断提供了简便的鉴别方法,并与治法及方药选择相对应,弘扬了仲景“平脉辨证”.“寸口脉法”“脉分阴阳”“平脉辨证”三者丝丝相扣,形成了系统、完整的“阴阳脉法”脉学体系.而“脉分阴阳”是贯穿整个脉学体系的灵魂及主线,为后世学习脉法提供了方法要领.

  •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作者:杨文喆;张再良

    《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后,与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直接相关.《脉经》中1/3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大部分文字,所以我们一般把《脉经》当作《伤寒杂病论》现存的一种版本.《脉经》中所收载伤寒和杂病的内容,符合对张仲景著作的“撰次”.其内容包括“可与不可”“杂病”“妇人病”,此与林亿等校正的《金匮要略方论》序所言王洙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结构接近一致,即《脉经》可能展示了张仲景原书的结构与框架.

  • 《内经》与《脉经》人迎寸口脉法之辨析

    作者:黄英恒;李瑞

    《内经》与《脉经》均记载了人迎寸口脉法,但两者区别较大.通过分析推理《内经》《脉经》及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发现《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既可提取盛虚紧代等脉象,亦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盛虚判断经脉脏腑病变;而《脉经》人迎寸口脉法实质与后世寸口脉法一致,即通过候诊寸关尺各部虚实判断脏腑经脉病变.

  • 《脉法赞》文本性质与学术思想初探

    作者:谢洲;沈澍农

    《脉法赞》为关于诊脉法的短篇韵文,收录于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进行中医脉学史整理、研究独诊寸口法的重要早期文本.故从文体风格、思想内容等角度时《脉法赞》的撰作年代、文本性质、学术源流各方面进行考证和探讨,认为其系汉末魏晋之际所撰对“脉法”文书进行总结的文字,内容或与涪翁《诊脉法》相关;其时中医寸口诊脉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寸口分部与脏腑对应关系的确立有很大贡献,其学术思想与扁鹊学派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 论"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作者:黄俊南;王彦晖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上有重要地位,"独取寸口"是现代中医临床诊脉的主流方式.这一方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诊察脉象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揣度人精神形体、五脏六腑的变化.要有效地运用这一诊法,了解寸口脉的分部及其内在含义和前提条件.故拟就《脉经》提出的"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进行探讨,并对目前常见的关于此语的释义进行分析切磋.笔者认为这句话从"精神与形体的关系"这一新角度进行理解,或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关键词: 脉经 脉诊 中医诊断
  • 《脉法赞》脉学用语刍议

    作者:谢洲;沈澍农

    《脉法赞》收录于王叔和《脉经》,是早期有关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故结合历代学者论述,对文中一些存在争议性的内容(“官”“府”“关前一寸”“人迎”“气口”)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官”指左手脉所主与血关系密切之脏,“府”指右手脉所主与气关系密切之脏;“关前一分”位属寸部,为关部入寸之分界,又可代指寸脉;“人迎”“气口”在早期对比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的进程中,经由“阳明-心”及“太阴-肺”的中介,所指由颈、腕部脉搏动处变为左寸心之部与右寸肺之部,这属于脉学用语的“概念移植”现象.

  • 紧脉脉象之我见

    作者:庄欣

    根据文献和临床观察,对目前中医诊断学教材所描述的紧脉体象特征提出质疑,认为紧脉不仅脉形紧急,而且脉率快.紧脉的体象特征应是数而绷紧.

  • 论《脉经》对针灸的学术贡献

    作者:郑桂芝;孙冰;张丽;郑灿磊;胡申;孙闵;于斌

    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脉学经典著作,它集魏晋以前脉学文献之大成,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使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更为紧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脉经》不仅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针灸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向前发展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故通过对王叔和《脉经》原文的梳理,总结其对针灸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经络腧穴理论;详细整理了经脉证候和主治病证;强调经络辨证,即提出脉针相应理论,发展了刺灸方法的临床应用,注重针药并用.

    关键词: 脉经 脉学 针灸
  • 谈弦滑脉

    作者:胡玉群;刘水

    近读《中医杂志》2000年第9期傅文胜同志《脉弦滑质疑》一文,受益匪浅,然对其观点有不敢苟同处,兹不揣卑陋,草此数语,以资切磋。傅文胜同志以为弦滑脉不能同时相兼,其理由如下:(1)对脉象分辨须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以位分脉有浮沉等脉,以数分脉有迟数等脉,以形分脉有弦滑涩等脉,以势分脉有虚实洪等脉,这四个方面即为脉象的四个特点,作者认为相兼脉是具有四个不同特点的脉组合而成。并说:“而具有共同特点的脉象是不能组成相兼脉的”。并举浮沉、迟数、弦滑、虚实不能同时出现为佐证。(2)从《脉经》中对弦脉滑脉的描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有效率”。“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应指。”认为二者脉形截然不同,绝不可同时出现。(3)通过《脉经》关于弦脉和滑脉与其它脉相兼而出现的脉象一一罗列,得出结论:“纵观《脉经》以上所述,并未见有弦滑脉一说”。但其引滑脉相兼脉时有:“……关上弦滑而大小不均是病方欲进……”。此与上文自相矛盾而作者不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4)经过上述论证,认为弦滑脉同时出现不妥,具有位数形势不同特点的脉象才能组成相兼脉。并说弦滑脉《脉经》不载,“然其始于何种医籍,何时以讹传讹,误传至今,尚需今后加以研究考证。”

  • 自拟方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体会

    作者:黄大跃

    <脉经>云:"肝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治疗肝胆病,当宗条达疏通为原则.在临床治疗肝胆管结石中,总结出如下方药:金钱草30g、大黄20g 、鸡内金15g、郁金20g、木香15g、柴胡15g、枳实15g、虎杖15g、芒硝15g、元胡15g、川楝10g、龙胆草10g、茵陈20g、前仁20g(包煎)、甘草10g、琥珀6g(冲服).熊去氧胆酸2 片,3次/d.

  • 经股动脉经导管置入国产主动脉瓣围术期护理

    作者:阎秀英;郝云霞;于欣;郭凤娟

    目的:总结我院首9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置入国产主动脉瓣装置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12月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后临床护理经验。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5.00±10.75)岁。平均住院日(17.60±11.50)天,接受经导管置入国产主动脉瓣装置。护理方面:术前①完善各种检查,其中包括:常规血化验、超声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室及大血管造影、CT、核素心肌显象、冠状动脉相应治疗,改善全身功能状态。②护理团队的准备:其中包括护士长排班安排、应急班的预案。③术后房间、仪器、物品准备,准备单独房间,并设明显标识。房间规格按保护性隔离监护要求或根据病情配置。④患者准备:包括心理、身体准备。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及沟通,注意心衰改善情况及术前用药。术后①神经系统护理与神智观察。手术是在局麻下进行的,患者术后是在清醒或半清醒状态下回到病区。护士首先观察患者神志。护理时,加强与患者沟通,轻声细语的安抚患者,并做好安全护理如拉上床档,注意配合做好头颅CT检查及血气分析,观察是否有脑卒中的相关病状,做好镇静等药物治疗。②循环系统护理与补液治疗。首先检查各种管路是否通畅,特别是中心静脉置管、临时起搏器导线是否顺畅,固定是否牢固。然后连接多参数检测仪了解血压高低,术后血压应维持在不低于术前血压20~30 mmHg。观察心电示波,判断是窦性心律还是起搏心律,记录临时起搏参数。遵医嘱进行快速补液,好以两条液道同时输入为宜。补液速度是根据失血量、中心静脉压、BP、肺部听诊情况、尿量、及留置尿管中外流尿液速度进行调整。③呼吸系统护理与预防感染。护士在各项护理操作时一定遵守无菌原则。减少探视,有呼吸道感染、体温过高的家属一定不要来探视。探视时一定带口晕。喂饭前后等护理时一定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液洗手。患者饮食前后用制霉菌素漱口。每日按时应用抗感染及解痉化痰药物,叩背排痰。④消化系统护理与营养支持。根据临床化验、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种类及结构,必要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⑤尽早功能锻炼,利于肺功能恢复。

  • 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主干1例

    作者:曹祥;罗贵清;刘燕;黄洁健;梁志强;乔德成

    病儿 女,16岁.活动后心慌,气短半年.胸骨左缘2、3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可闻及4/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X线胸片示肺血轻度增多.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右冠状动脉严重扩张迂曲,左冠窦内未见冠状动脉开口.升主动脉根部造影及右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右冠脉及其分支严重迂曲扩张,造影剂从右冠状动脉经过怒张的交通支进入左冠状动脉后汇入肺动脉主干(图1).诊断: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主干.

  • 论《脉经》症状表述的语言特色

    作者:崔锡章

    <脉经>是我国早的脉学专著,由汉末晋初人王叔和编纂而成.由于该书系统总结了晋代以前的脉学资料,发展了脉学理论,被历代视为经典之作.特别是收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大量内容,不仅在文献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脉经 症状 特色
  • 林亿校注<脉经>删方考

    作者:崔锡章

    <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脉学理论专著,也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奉诏校定整理的重要医书之一,作者为三国时魏太医令王叔和[1].林亿在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校勘<伤寒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校勘<金匮要略>之后,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校注<脉经>.由于<脉经>卷七、卷八、卷九基本为<伤寒论>的内容,可以说前边的工作已为<脉经>的整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自晋室东渡,南北限隔,天下多事,于养生之书实未皇暇,虽好事之家仅有传者,而承疑习非,道将丧真",再加传本不一,仍给<脉经>的校注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关键词: 脉经 校注 方剂
  • 论王叔和对脉学的贡献

    《脉经》是西晋太医令王叔和集3世纪以前脉学精华而成的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从此构建了中医脉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医脉学、诊法、辨证、治疗及古医学文献保存上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6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