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作者:张汉武

    入秋后,人体腠理由疏松转为致密,阳气开始潜藏于内.气候变化无常,可谓"多事之秋".养生保健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秋季饮食要多点白色

    作者:黄连珍

    平衡膳食要求食物色、香、味、形俱全.食物的颜色摆在首位.天然健康的食物都有健康的颜色,食物的颜色不同,功用是不一样的.人体生理活动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有所不同,因此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体质及季节的需要,在某一特定时期可适当多选择某些食物,更有益于人体健康.

  • 气候变化需防"大雾病"

    作者:崔洁;郭战峰

    入冬以来,大雾黄色警报时常出现.大雾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其形成主要是受较大的空气湿度、适宜的降温和空气中的微粒等条件共同影响.12月和1月是大部分地区的多雾时期,浓雾会给交通运输带来不便众所周知,但是,大雾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却往往被忽略.

  • 有些部位不能“冻”

    作者:常怡勇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方法.“秋冻”不是提·倡冻得瑟瑟发抖,应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要想“冻”出健康,这里还大有学问.三秋“冻”不同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仍高,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此时是“秋冻”的佳时机,尤其是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 “春捂”怎样“捂”?

    作者:钱进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春季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人们早已认识到,过早脱去厚衣服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那么,“春捂”到底应该怎样“捂”呢?下厚上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志恒言》明确指出: “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 性生活与哮喘

    作者:化全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带有哮喘音的呼吸困难症状.诱发哮喘的因素很多,如气候变化、精神刺激、接触致敏原物质等.性生活有时也会成为哮喘的诱发因素.

  • 希望能否从哥本哈根升起?

    作者:薛原

    "不要迷恋'哥(本哈根)',减排只是一个传说."经过彻夜谈判,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早晨8时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

  • 十种体质十种代表

    作者:唐青青

    本文对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加了血虚体质,合为十种体质.大家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体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养生策略.1.平和体质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型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受风、寒、暑、湿邪,及气候变化.

  • 重庆市社区居民对气候变化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和晋渝;罗书全

    目的 了解重庆市社区居民对气候变化的知识、态度、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典型社区,采取多层次单纯随机抽样,抽取18岁及以上、无认知障碍、居住两年及两年以上的常住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结果 在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中,气候变化分别列第七位和第五位;气候变化知晓率72.49%;获取知识途径主要为电视(47.95%)、网络(24.20%)、报刊(17.50%);78.88%社区居民认为目前热浪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严重,81.43%对获得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感兴趣,84.63%愿意参加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的活动,86.61%希望获得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预警预报;64.69%的社区居民能够主动向医疗卫生人员咨询天气变化对健康的影响,88.60%关注天气预报,99.09%使用空调,68.85%会注意适时开窗通风;影响气候变化知识、态度、行为因素为文化程度和平时是否经常锻炼.结论 重庆市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态度,但关注度、相关知识的认知正确率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加强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宣传力度是提高气候变化认识和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 三城市公共卫生人员对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作者:苏丽琴;程义斌;辛鹏举;陈晨;刘静怡;吴珍;李成橙;金银龙

    目的 了解我国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不同地理纬度城市28家公共卫生机构的795名业务科室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结果 气候变化知晓率84.4%,但对气候变化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率仅为43.5%.69.1%可回答3项以上热浪期间慢病患者的注意事项;58.6%可回答5项及以上中暑发生的影响因素;71.1%可回答2项及以上中暑的急救措施.75%以上的调查对象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均持肯定态度,其中84.4%认为对公众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健康教育很重要,但仅38.5%调查对象曾经参加过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的相关活动,55%曾在热浪期间宣传慢病防治知识.大众媒体是获取气候变化及健康影响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专业培训及会议仅占35.8%.结论 我国公共卫生人员在适应气候变化保护公众健康的能力方面亟待提高,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 热浪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作者:吴珍;金银龙;徐东群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强,夏季热浪正在并将继续影响公共卫生安全.本文综述热浪造成的主要健康影响,热浪的易感人群以及如何应对热浪事件,保护人群健康.

  • 2001-2012年北京市API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栾桂杰;殷鹏;周脉耕

    随着北京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空气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关注.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描述方法,描述2001-2012年间北京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及与降雨量、风速、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PI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春季和冬季的月API指数高,夏季低,存在明显的季节性,3、4月的月API指数较高,7、8月的月API指数低;首要污染物中SO2所占的比例在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比例在升高;API指数与降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风速、气温、湿度等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 寒潮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云;金银龙;徐东群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造成人群死亡率和发病率激增.本文综述了极端温度事件寒潮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旨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总结归纳在这些研究中所用的暴露指标和方法体系,比较不同的指标和方法的优缺点,为未来更好的研究寒潮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 广州市气候变化热效应对居民寿命损失年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涛;肖建鹏;曾韦霖;李杏;李志浩;林华亮;杜尧东;许晓君;马文军

    目的 预估广州市在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上升对居民寿命损失年(YLLs)的影响,并分析居民适应能力上升对该热效应的修饰效应.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广州市2011-2013年期间日均气温与YLLs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从广东省气象局获得广州市2030-2039年(21世纪30年代,以下简称2030s),2060-2069年(21世纪60年代,以下简称2060s)和2090-2099年(21世纪90年代,以下简称2090s)期间在RCP4.5和RCP8.5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采用区域模式(RegCM4.0)预估的日均温度数据,以20世纪80年代(以下简称1980s)为基线时间段分别计算未来高温引起超额死亡风险(YLLs),并进一步分析未来居民适应能力增加对上述热效应的修饰效应.结果 在不考虑未来人口和适应能力变化的条件下,两种情景下的未来气候变化均可大幅增加居民的超额死亡风险,且RCP8.5情境下居民的超额死亡风险更高,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2090s期间温度上升引起的年平均YLLs比1980s分别增加了9 285.0和24 549.0.居民的适应能力增加(每十年增加4.6%)可大幅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热效应,例如在RCP8.5情景下,适应能力可分别使2030s、2060s和2090s期间的热效应降低54%、70%和72%.结论 广州市未来气候变化可使居民的超额死亡风险明显增加,且该风险在高排放情境下更加明显,居民的适应能力增加可大幅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

  • 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天气对职业人群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作者:苏亚男;何依伶;马锐;盛戎蓉;马文军;黄存瑞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正在影响职业人群的工作环境.高温天气是重要的职业有害物理因素,不仅会损害职业人群的健康,还会影响其劳动生产率.本文旨在探讨高温天气对职业人群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提出中国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高温天气可通过急性健康事件、慢性健康损害、应激反应等方式影响劳动生产率.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会增加,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职业人群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充分重视.

  •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风险评估和适应性研究亟需加强

    作者:马文军;刘涛;黄存瑞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21世纪将继续升高超过1.5℃[1].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2].我国近100年来年平均气温增加明显,1951-2017年,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3].

  • 气候变化影响霍乱流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鲁茜;阚飙

    气候因素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霍乱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和一定的自然疫源性,气候和环境因素在霍乱的流行和大流行中起驱动作用.霍乱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数学模型显示,气候因素和人群的免疫水平是决定霍乱流行的重要因素,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变化与霍乱暴发流行密切相关.本文从生态学、流行病学、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面概述了气候和环境因素在霍乱流行中起的作用,并阐述了其对霍乱控制的意义.

  • 春来生机旺养肝合宜

    作者:高花兰

    肝脏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寿.春为四时之首,阳气开始迸发.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自然界生机勃发.每到春季,很多人都会出现乏力、眼睛干涩、食欲不振、失眠多梦、易怒焦躁等不适.原因是春季阳气生发,加上初春气候变化反复无常,干燥多风,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将受到影响,易致生理机能失调和多种疾病的发生.春气通于肝,天人相应,故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方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好的基础.

  • 春来,有些皮肤病好缠女性

    作者:董绍军

    春季是气温、气压、气流、气湿等气象要素为变化无常的季节,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尤其是早春时节气候变化反复无常,出现"春季皮炎"的几率很高.因此,女性更应注意皮肤保健.

  • 秋冬天冷,降压药该如何调

    作者:石浩强

    高血压,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引起血压季节性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现有研究证实,气温变化是血压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睡眠性高血压未见季节性差别.在冬季,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且由于冷刺激导致的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是血压上升的内在重要原因.另外,在冬季,由于肾脏的排钠负荷增加,24小时的尿钠排出量也会明显高于夏季,因此只有血压增高才能保证机体排出过多的钠离子,因而冬季血压会相对较高.总之,高血压是一种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

471 条记录 1/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