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霍乱弧菌16SrRNA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张政;刘彩莲;阚飙;刘延清

    利用16S rRNA基因探针分析了某地不同时期分离的88株霍乱弧菌经Bgl Ⅰ消化的16S rRNA基因限制性酶谱,结果发现各菌株的杂交片断范围为2~12 kb,每个菌株有6~9条杂交带不等.88株霍乱菌株可分为9个16S rRNA基因型(RT),其中EVC可分为6个RT,VC O139分为3个RT,认为霍乱流行菌株基因型的变迁可能是引起新一次流行的原因.结合ctxAB基因检测结果,我们认为VC O139与EVC在遗传特征上有相近的特点,但又有所区别.

  • 霍乱弧菌在福州闽江水质中实验室存活观察

    作者:纪惠玲;江建真;徐珊;杨礼荣

    目的观察霍乱弧菌在福州闽江水质中实验室存活状况.方法采集福州市闽江3处不同水域的水样,分装高压后,分别加一定量的0139群和小川型霍乱弧菌,放置于室温,定期观察鉴定,并对在水中存活的菌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霍乱弧菌在福州闽江珀头、亭江入海口水质中实验室存活时间较闽江洪山桥水质中的长,霍乱弧菌夏秋季的实验室存活时间较冬季长,霍乱弧菌0139群较小川型的实验室存活时间长.0139群和小川型霍乱弧菌水中存活后,菌株毒力检测均为阳性.结论霍乱弧菌的存活时间与不同水质,不同季节,不同菌型相关,水中存活后菌株毒力依然存在.

  • 三峡库区腹地首次检出麦氏弧菌

    作者:陈方其;卢亚陵;余天莉;严廷玉;罗太珍

    麦氏弧菌(V.metschnikovii)是11种致病性弧菌之一,因其氧化酶阴性,在检验中常被忽略.国内学者很少有相关报道.这次分离到的麦氏弧菌,从形态学、生物学特征以及系统生化反应上都符合麦氏弧菌的定义.但该菌致病的临床表现与霍乱弧菌引起的症状区别不大,且症状较为严重.为了提示医务工作者注意对该病的诊断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丹东市散发霍乱病例病原学特征及与水体和海(水)产品霍乱弧菌污染间的关系

    作者:陈杰;赖怡湘;刘丽;毛玲玲;耿英芝;刁保卫;张京云;阚飙

    目的 探讨丹东市2004-2005年散发霍乱病例病原学特征以及与水体和海(水)产品检出霍乱弧菌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血清型、噬菌体-生物型霍乱弧菌生化特性、分子分型、聚类分析以及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所有噬菌体-生物型为流行株(1b、1d)的霍乱弧菌均为产毒株,肠毒素基因携带率100%,非流行株均不携带赐毒素基因;PFGE分子分型及聚类分析表明病患分离株与水体及海(水)产品分离株之间存在高度遗传相关性.结论 丹东地区霍乱弧菌致病力较强,水体及海(水)产品霍乱弧菌污染是导致霍乱发病的关键,且已形成污染-感染的恶性循环.不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忽视就诊,加剧了这一循环,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霍乱防制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 一起食源性霍乱暴发疫情的菌型鉴定及药敏分析

    作者:廖国东;陈家图;李柏生;龙彩云;罗雪梅;黄海东

    目的 对霍乱暴发疫情进行霍乱弧菌菌型鉴定及药敏分析,为霍乱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患者、密切接触者和外环境标本进行菌型鉴定,并对菌株进行临床常用的20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共采集45份标本,其中9份患者肛拭子和1份外环境拭子检出01群El Tor霍乱弧菌稻叶型1 d,密切接触者标本中未检出霍乱弧菌;10株霍乱弧菌对20种药物的敏感度完全一致,其中100%耐药的抗生素只有复方新诺明1种,敏感的抗生素有菌必治、庆大霉素等11种,中敏的抗生素有氨苄西林等8种.结论 引起本次食源性霍乱暴发疫情的霍乱弧菌菌型是01群El Tor霍乱弧菌稻叶型1 d;菌必治、庆大霉素等可为抗菌治疗和预防性服药的首选药物,而复方新诺明则不应被选用.

  • 产色素O139群霍乱弧菌环境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作者:王瑞白;阚飙

    目的 筛检霍乱弧菌O139血清群产褐色色素的环境分离菌株并分析其遗传近缘关系.方法 在LBA平板上检测了1992 -2010年分离保存的全国1530株O139群霍乱弧菌的色素产生能力,对其中能够产生水溶性褐色色素的菌株的马尿酸氧化酶基因VC1345进行测序,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基因序列分型分析色素产生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筛选到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16株产色素的非产毒O139群菌株.所有的色素产生菌株具有完全一致的VC 1345基因、相似的PFGE带型,多基因序列分型显示仅有2种型别.结论 分离到的O139群产色素菌株来源于近缘的克隆群,而这些菌株之间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在水体中的持续存在显示其较强的环境生存能力,这些特征提示在霍乱弧菌的环境监测中需提高对这类菌株的关注.

  • 2004-2013年北京市外环境及食品中霍乱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吴晓娜;贾蕾;霍达;严寒秋;窦相峰;钱海坤;李爽;李洁;王全意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外环境及食品中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为人间霍乱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2013年,每月均在全市的16个区(县)采集地表水、游泳池水、养殖池水、水产品、熟食、其他等6类样品,分别进行霍乱弧菌培养,对培养结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养殖池水和其他类别样品的霍乱阳性率高,分别为1.16% (44/3808)和1.48% (61/4135);游泳池水中未检出霍乱弧菌;外环境疫情在北京市集中在城近郊区,呈环形分布;牛蛙和甲鱼检测阳性率较高,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阳性疫情较少,占检测总起数的9.09% (5/55),且均为水产品涂抹疫情.2007年以来,霍乱外环境疫情较少,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呈下降趋势,O1群稻叶型则有所增多.结论 北京市霍乱弧菌污染较轻,且检出菌株也以CT阴性菌株为主,对人体威胁较小.

  • 浙江省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快速检测与毒力基因研究

    作者:罗芸;叶菊莲;金大智;张政;王复甦;徐宝祥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方法,并对浙江省部分地区海水产品中非O1、非O139 群霍乱弧菌及其携带毒力基因开展快速检测.方法 采用三糖斜面、氧化酶实验、粘丝实验、无盐胨水等简单生化进行初筛,对全部结果阳性的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霍乱弧菌外膜蛋白OmpW以及毒力基因ctxA、hlyA和toxR.结果 按照方法用三糖斜面初筛后共有504份样本阳性,其中氧化酶、粘丝和无盐胨水全部为阳性的有434份;有388份样本OmpW PCR结果为阳性,其中ctxA结果均为阴性,toxR阳性hlyA阳性的有225株.结论 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提高了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检出率,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检测成本.浙江省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在海水产品中广泛存在,应对其致病性提高警惕,加强监测.

  • 一起食源性霍乱暴发疫情的病原学检测

    作者:周晓红;徐佩华;陈鸣芳;吴海平

    目的 报告一起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食源性暴发疫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基础上开展了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和病原学鉴定.结果 采集聚餐者肛拭标本52份、外环境检索样本49份,其中10份肛拭标本和1份井水检出 O1群霍乱弧菌小川型,噬菌体-生物分型为15f,毒力基因ctx阳性.48份密切接触者标本中未榆出霍乱弧菌.11株霍乱弧菌生化鉴定结果完全一致,氧化酶试验、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葡萄糖、蔗糖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阿拉伯糖阴性.药敏试验:对阿莫西林、利福平中度敏感,对诺氟沙星、先锋噻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萘啶酸敏感性较强.结论 本次食源性霍乱暴发疫情的病原菌是O1群霍乱弧菌小川型15f,诺氟沙星、先锋噻肟等可为抗菌治疗和预防性服药的首选药物.

  • 广东省霍乱病例与环境来源霍乱弧菌的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李柏生;谭海玲;王多春;邓小玲;陈经雕;王晓梅;钟豪杰;柯碧霞;柯昌文;阚飙

    目的 比较分析广东省霍乱病例及环境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抗生素敏感性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选取2006-2007年广东省霍乱病例及相关来源、环境(珠江水体和海水产品)来源的O1/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血清学、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在菌型分布、药物敏感性、毒素基因携带以及分子分型方面的异同.结果 2006-2007年,广东省共分离各类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170株.其中,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37株,环境来源菌株133株(海水产品来源37株、珠江水体96株).两种来源菌株的菌型构成均以O1群EI Tor稻叶型为主;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以产毒株为主,ctxA毒素基因携带率(83.8%)显著高于环境菌株(4.5%);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以产毒株为主的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对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78.8%,78.8%)高于以非产毒株为主的环境来源菌株(50.6%,13.9%,P<0.05).环境来源菌株对多西环素的耐药率(17.7%)高于病例及相关来源菌株(0%,P<0.05).O139群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0%)高于稻叶型和小川型菌株(8.9%,0%,P<0.01).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聚类分析显示,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之间,O1群霍乱弧菌流行株之间以及其他的O1/O139群霍乱弧菌之间,PFGE型别表现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来源复杂多样,霍乱防控形势严峻,需要密切注意菌株型别变异情况及菌株变异趋势.

  • 2005年中国EI Tor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分子特征分析

    作者:王洪霞;逢波;周海健;刁保卫;张京云;崔志刚;阚飙

    目的 研究2005年中国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 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使用PCR和序列测定的方法对特异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的研究.结果 2005年中国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高度一致并且不同于以往分离的菌株;这些菌株的VSP Ⅱ(Vibrio seventh pandemic island-Ⅱ)区域有相同的由插入序列的插入导致的基因缺失.结论 2005年霍乱弧菌流行优势菌株是一种首次报道的、由VSP-Ⅱ突变菌株引起流行的菌型,其扩散能力较强,应该在今后霍乱的监测中引起注意.

  • 霍乱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唐宋;阚飙

    霍乱毒素是霍乱弧菌分泌的一种不耐热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本文介绍了霍乱毒素和霍乱弧菌产毒株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霍乱弧菌研究进展

    作者:徐潇;阚飙

    霍乱弧菌是引起霍乱的病原菌,并广泛存在于水生环境中.生存环境的恶劣,可以导致霍乱弧菌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hurable,VBNC)状态,使用常规的实验窒检测技术不能检出这种特殊状态的霍乱弧菌,但其仍具有致病性,能够通过动物肠道复苏从而致病.本文从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致病性、转录组表达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霍乱弧菌VBNC状态,并阐述了霍乱弧菌VBNC状态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意义.

  • 霍乱弧菌的分子分型方法

    作者:周海健;阚飙

    在霍乱流行和暴发调查中,追溯传染源和调查传播途径往往需要对霍乱弧菌进行分型分析.对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型和噬菌体一生物分型,是得到菌株基本信息不可缺少的手段.如果想要揭示菌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和进化规律,则需要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本研究对霍乱弧菌的各种分子分型方法进行逐一介绍并加以综合比较.

  • 气候变化影响霍乱流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鲁茜;阚飙

    气候因素对传染病的流行产生重要影响.霍乱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和一定的自然疫源性,气候和环境因素在霍乱的流行和大流行中起驱动作用.霍乱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和数学模型显示,气候因素和人群的免疫水平是决定霍乱流行的重要因素,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变化与霍乱暴发流行密切相关.本文从生态学、流行病学、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面概述了气候和环境因素在霍乱流行中起的作用,并阐述了其对霍乱控制的意义.

  • 霍乱弧菌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赵璇;阚飙;崔志刚;梁未丽

    密度感应( Quorum sensing,QS)系统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细菌细胞通过识别和密度依赖性应答其自身或周围环境中其他菌细胞分泌的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来影响一系列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参与细菌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革兰阴性菌的密度感应现象早发现于海洋弧菌中,本文主要综述了烈性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霍乱弧菌中密度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系统组成、信号传递过程、调节的生理功能及与其他全局性调控因子的相互作用.

  • 霍乱弧菌对肠道中胆盐胁迫作用的反应调节

    作者:高艳;逄波;阚飙

    作为肠道致病菌,霍乱弧菌必须耐受人体内的胃酸、胆盐、高渗和低氧等胁迫条件,才能在肠道定植、繁殖.胆盐由肝脏合成,在胆囊储存并分泌到肠道.其主要作用是帮助脂肪代谢,并有一定杀菌作用.本文综述了胆盐如何作用于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如何感受肠道内的胆盐刺激,并采用何种机制来耐受其杀菌作用.

  • 霍乱弧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作者:陈保立;阚飙

    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海洋及江河入海口环境中.在不良环境中霍乱弧菌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分离方法检测不到,在条件合适时VBNC状态的霍乱弧菌会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本文对近年霍乱弧菌VBNC相关研究做了回顾,以期能够为霍乱弧菌越冬机制以及霍乱的监测提供参考.

  • 一起输入性霍乱弧菌的实验室检测

    作者:赖植发;张勇;陈润莉;周海涛;刘哲民;李波

    目的 分离培养患者粪便标本中的霍乱弧菌并检测其毒力基因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常规方法分离菌株,根据其生化及血清学反应结果鉴定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毒力基因ctxA、ace、tcpA、zot,K-B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到埃尔托生物型6f霍乱弧菌1株,带有4种毒力基因,对多种药物敏感,不产β-内酰胺酶.结论 结果提示该株霍乱弧菌为流行株,对多种常用药物敏感,PCR可较快完成对霍乱弧菌毒力强弱的检测.

  • 一步法快诊霍乱技术现场应用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端;罗隆泽;王淑京;郭守琪;孟凡亮;吕强;张树波;刘红露;冯泽惠;祝小平;袁珩

    本文报告"霍乱一步法快诊试剂"在国内部分地区现场应用及与常规分离鉴定法的比较结果.共观察了79份粪便标本直接使用"一步法快诊"的检测结果及47份标本增菌6-8小时后同样用该法的检测结果.现场考查表明,一步快诊法适用于检查急性期病人,从粪便标本中不仅能查出活菌,还能检查就诊前服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其检出率高于常规培养法(x2=17.25 P<0.005);而增菌后标本的一步快诊法能得到和常规法完全相同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可用于检定轻型病人和健康带菌者,但比常规法简便、快速.

562 条记录 1/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