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钉道的测定

    作者:章允志;严望军;刘海燕;周许辉;李家顺;贾连顺

    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枕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片上测量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角度和长度.结果: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钉道长度,结合后路C1-C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Axis内固定系统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全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周劲松;雷伟;孙宏慧;吴起宁;宋宗让

    目的探讨Axis内固定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行后路融合、Axis内固定术.随访7~46个月,平均20个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脊髓功能按JOA 17分法评定,改善率78.6%.结论 Axis内固定系统可提供及时、强有效的节段性固定,提高融合率,预防单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失稳导致的高位脊髓损伤加重.

  • 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C1 Jefferson骨折的数字化设计及意义

    作者:陈宣煌;林海滨;张国栋;吴长福;蔡涵华;朱俊腾

    枕颈融合手术内固定治疗C1 Jefferson骨折具有一定风险,其骨折的三维重建及复位有助于了解伤情,虚拟内固定过程有助于选择、处理内固定钢板,从而制订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缩短手术进程,减少手术风险。目前CT重建骨折三维模型在技术上已颇为成熟,但影像医师只能提供固定角度的三维重建图像,对于动态的三维模型的只能在CT工作站上观察,不能进行骨折虚拟复位以及三维测量,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骨科医师的需要。得益于电脑硬件、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个人电脑已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完成骨骼三维重建工作,利用软件不但可以重建复杂骨折三维模型,尚可进行骨折块的复位,设计数字钢板、螺钉并完成虚拟内固定,乃至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虚拟状态下的骨折复位、内固定将为现实手术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极大避免术中的误判和遗漏。作者按照AO分类标准[1]在1具颈椎标本上制作成功上颈椎C1 Jefferson骨折模型,并将标本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软件中对骨折模型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Cervifix系统及螺钉,并进行虚拟内固定,效果良好。这种方法亦可为其他部位复杂骨折参考。本文对方法学上的实践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 颅骨牵引联合短节段枕颈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

    作者:梁必如;严坚强;孙奎;李大刚;吴俊哲

    目的 探讨颅骨牵引联合短节段枕颈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06-07-2012-03收治的13例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中维持颅骨牵引,固定后行颗粒状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较好复位,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术后神经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颅骨牵引联合短节段枕颈融合治疗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颗粒状植骨可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 枕骨板障间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平元;欧军;苏小桃;卢政好

    目的 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11例.结果 11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6个月.术前脊髓压迫症3例,术后均有不回程度的改善,所有病例均在3~6月内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等,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枕骨板障间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是一种固定可靠、操作简单、临床效果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

  • 单纯手术与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的比较研究

    作者:范国涛;杨雷;方良勤;谭俊铭;邱一华;谢静

    目的 比较单纯手术与手术加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6-01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60例,行单纯手术治疗24例(对照组),手术结合抗风湿药物治疗36例(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Ranawat分级.结果 60例均获得3~70(27.4±8.8)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Ranawat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上颈椎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症状改善,而手术结合抗风湿药物治疗具有更良好的临床效果.

  • 枕颈后路棒与钢板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寰椎暴裂骨折(附七例临床报告)

    作者:王学文;蔡程;孙亢

    目的 探讨枕颈后路棒与钢板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寰椎暴裂骨折的安全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对7例寰椎暴裂骨折行枕颈后路棒与钢板系统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C2置入椎弓根螺钉,C3置入侧块螺钉后套入上述系统,将枕颈部置于中立位后再将钢板固定于枕骨上.结果 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除头颈旋转功能受限外无其他不适.复查X片示内固定物位置佳.结论 枕颈后路棒与钢板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寰椎暴裂骨折具有安全、有效及疗效好的优点.

    关键词: 寰椎 骨折 枕颈融合
  • 手术结合Halo-vest外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永民;申勇;黄玉国;王旭;刘英;曹秦辉

    目的 探讨手术结合Halo-vest外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成人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23例无手术并发症,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3~4个月达到骨折愈合,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3~5个月达到骨性融合,颈椎活动部分受限.枕颈融合术后4~6个月达到骨性融合,颈椎活动明显受限.结论 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并结合Halo-vest外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重建钢板螺钉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王春;刘成招;刘清平;周之平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螺钉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重建钢板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结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经5~18个月的随访,全部病例3个月达到骨性融合,未见钢板折断、拔钉、断钉等.JOA骨髓功能评分分别提高2~5分.结论运用重建钢板行枕颈融合固定是一种较方便、牢固、经济的方法.

    关键词: 重建钢板 枕颈融合
  • 枕颈交叉棒临床固定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作者:马向阳;杨进城;邱锋;许俊杰;夏虹;吴增晖;尹庆水;刘景发

    目的 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经口前路松解,然后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直接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结果 11例均成功采用枕颈后路交叉棒固定,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术后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CT复查显示无复发脱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的特点,但应用时间和例数有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比较.

  • 侧块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

    作者:邓长康;张功礼;王波;余永桂;黄振华;杨显泉;施永彦;漆白文

    Hangman骨折指发生在枢椎的椎体至椎板之间的骨折,以往均采用C1、2或枕颈融合.术后患者颈部旋转、屈伸活动受限,近来内固定技术有很大发展,外科治疗效果亦有很大提高[1].自2003~2004年采用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治疗Hang-man骨折11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SUMMIT枕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严盈奇;龚遂良;张炳祥;戴加平;童春民

    目的 探讨SUMMIT枕颈固定系统经颈椎弓根内固定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不同原因引起上颈段不稳(新鲜骨折5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 本组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颈椎弓根内固定SUMMIT枕颈固定系统固定可靠;注意术中精确定位,仔细操作,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经前路枕颈融合术斜坡置钉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季伟;赵浩增;王向阳;徐华梓;池永龙;林焱;黄其杉

    目的:探讨经前路枕颈融合术斜坡置钉的影像学参数.方法:2006年5月~2011年4月在我院行颅颈区多层螺旋CT扫描的患者中,排除:(1)<20岁;(2)术后CT扫描;(3)枕颈部解剖异常,如先天性颅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等;(4)肿瘤、外伤或感染患者.共有30例患者入选,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4岁,平均38.8岁.将30例患者的颅颈区CT扫描原始数据输入MXV工作站,进行多平面二维重建(MPR),重建好的图像保存于PACS系统并进行分析测量:在矢状位上确定颅底斜坡佳进钉点A2再作水平线即为A线,斜坡高点水平线即为C线,两线中点等距水平线即为B线,三线上分别有3个相距为3.5mm(即Zephir钢板螺钉孔直径)的进钉点,A线3个点作为佳进钉点,B线3个点为候选进钉点,C线3个点为极限进钉点;在其矢状位图像上测量每个进钉点分别以水平角度(HA)、垂直角度(VA)以及极限向上倾斜角度(LA)进钉的安全角度和螺钉长度范围,并测量颅颈区内固定钢板或钛笼所需的折弯角度.结果:斜坡置钉相对安全的进钉范围呈一个不规则的梯形区域,在分别以A、B和C线的点为进钉点、以佳进钉角度(VA)进钉时,平均钉道长度为(7.57±1.38)mm、(10.13±2.46)mm和(15.60±3.12)mm,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重建矢状位图像测量斜坡螺钉结果显示,29例患者在B线达到了VA,13例在C1和C2达到VA,12例在C3达到VA,其中1例在C1达到VA而在C2和C3处未达到,1例在C1和C2处达到但C3处未达到VA.矢状位图像测量中佳进钉点、候补进钉点及极限进钉点的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为130.19°±8.00°、125.23°±13.24°和85.72°±24.33°,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固定钢板或者钛笼所需的折弯角度为121.36°~140.18°(130.19°±8.00°).结论:经前路枕颈融合术在颅颈区斜坡置钉内固定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并且存在一个安全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范围.

  • 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作者:魏富鑫;刘少喻;王乐;梁春祥;龙厚清;孙海兴;崔尚斌;潘鹤海;黄阳亮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8~63岁,平均37.5±18.7岁.术前单纯表现为颈肩痛3例、头晕1例,余均存在脊髓损伤症状. 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3±2.1分;颈髓延髓角108°~121°,平均108.9°±8.1°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7~28d,平均14.7±8.1d.当齿状突满意复位后,维持牵引3~5d,行后路枕颈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固定3个月. 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 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8个月,平均43.0±19.6个月,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 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17分,平均15.1±1.6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2%. 未次随访颈髓延髓角为125°~141°,平均133.3°±9.3°,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1例 . 结论: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 数字化三维重建模拟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

    作者:娄桢祺;马维虎;王扬;李国庆;阮超越;赵华国;蒋伟宇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萱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 ~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位、感染、肿瘤、畸形及退行性变,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模拟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枕骨髁长、宽、高、进钉点至枕骨内侧缘和颅底部的距离,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枕骨髁螺钉进钉长度、头倾角、内倾角及与枕骨切线间的切线角,比较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共模拟置入100枚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大体观察均无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和枕骨髁内外侧壁的损伤.男、女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进钉点参数、置钉后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距颅底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 1.67mm、11.27±1.21mm、10.72± 1.13mm、5.37±0.10mm及2.95±0.47mm,女性分别为21.07± 1.43mm、10.64±0.81 mm、9.62±0.95mm、5.05-±0.10mm及3.04±0.48mm,女性枕骨髁长、宽、高及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显著性小于男性(P<0.05),进钉点距颅底垂直距离与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后男性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长度分别为3.90°±2.01 °、12.45°±4.73°、28.15°±4.53°、22.47± 1.48mm,女性分别4.19°±2.01°、11.25°±4.61°、30.00°±4.70°、21.59±1.62mm,女性进钉长度较男性短(P<0.05),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及内倾角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倾角与切线角间存在正相关性(r=0.519,P<0.05),与其余置钉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国人女性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男性存在差异,枕骨髁三维重建下模拟螺钉置入显示男女性枕骨髁均可安全容纳螺钉置入固定,理论上切线角可结合进钉点及内倾角指导枕骨髁螺钉的安全置入.

  • 颈前咽后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

    作者:高延征;邢帅;高坤;张敬乙;余正红

    目的:探讨颈前咽后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上颈椎结核患者共21例,均伴有寰枢关节、寰枕关节严重破坏且寰椎侧块破坏无法置钉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40.4±9.5岁(26~54岁),寰椎结核4例,寰椎并枢椎结核7例,均行颈前咽后路病灶清除并一期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枢椎椎弓根破坏情况,2例采用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采用双侧椎板螺钉固定,6例采用一侧椎板螺钉和一侧椎弓根螺钉混合固定.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并随访其神经功能(JOA评分)、枕颈部VAS评分、植骨融合情况、复位程度及并发症.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39.5±13.1个月.术后9例获解剖复位,2例达部分复位;术后4个月10例达到骨性融合,1例出现部分植骨吸收,经对症治疗,于术后6个月获骨性融合.术后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JOA评分由术前的8.4±1.3分上升到末次随访时的15.0±1.3分(P<0.05),枕颈部疼痛症状也由术前的6.7±0.6分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0.64±0.6分(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咽后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结核临床疗效可靠,病灶清除彻底,内固定牢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牵引与后路枕颈复位固定治疗寰椎枕骨化并颅底凹陷症

    作者:彭新生;潘滔;陈立言;李佛保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加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枕颈复位固定治疗寰椎枕骨化合并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6年2月共收治5例寰椎枕骨化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34.8岁.患者均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症状,JOA评分平均9.4分.颈髓延髓角平均109.4°.4例合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复位2~4周,当寰枢前后脱位复位达50%及齿状突垂直复位达4mm后行多轴螺钉-棒系统枕颈复位固定.术后均给予硬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术后颈髓延髓角平均增加32.4°,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6个月,均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评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75.0%.结论:术前牵引加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枕颈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枕骨化合并颅底凹陷症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行枕颈融合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章文杰;倪斌;王健;蒋涛;陶春生;任中武;王明飞;郭翔

    目的:寻求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可行性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正常国人行枕寰枢区三维CT重建,测量与内固定有关的解剖径线长度及角度大小,观察舌下神经管与枕骨髁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以测得的数据为依据在8具人体干燥枕寰枢标本上行螺钉内固定,三维CT检查内固定位置.结果:枕骨髁关节面的宽度为11.23~17.08mm,后1/3宽度为3.74~5.69mm,寰椎上关节面的长度为11.65~20.71mm,枕骨髁高度为4.30~10.62mm,舌下神经管的位置相对恒定,表明枕颈部解剖结构适于行前路枕颈融合术;内固定后三维CT检查未见毗邻组织损伤.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行枕颈融合在解剖上是可行的,舌下神经管与枕骨髁的位置关系相对恒定,但少部分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骨髁的后外侧,会使进针变得危险.

  • 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程杭清;马维虎;王扬;娄桢祺;徐顶立;李国庆;阮超越

    目的: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作枕颈不稳模型,枕骨髁螺钉的置钉固定建立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三个模型枕骨1.5N.m的屈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分析比较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内固定模型的运动范围改变,评价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效性.结果:在C0~C1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4.13°±0.71°、7.60°±0.43°、3.77°±0.27°、5.42°±0.44°,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23.57°±2.26°、11.96°±1.44°、5.21°±0.29°、7.13°±0.67°,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7.53°±0.77°、3.79°±0.64°、2.56°±0.34°、0.89°±0.31°;而在C0~C2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9.72°±0.71 °、17.62°±0.97°、7.55°±0.51° 、51.46°±3.11°,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30.57°±2.32°、23.85°±0.91°、9.37°±0.55°、68.91°±6.25°,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11.30°±0.66°、9.19°±0.63°、5.12°±0.59°、7.39°±0.76°.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大于正常模型,正常模型的活动度大于固定模型.结论: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充分证明了该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严望军;章允志;周许辉;张咏;李家顺;贾连顺;黄会龙

    目的:对枕寰枢复合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上枕寰枢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0例中国成年人枕骨髁和寰椎干燥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对12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进行枕寰枢后部结构解剖学观察.结果: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咬合成寰枕关节,枕髁关节面呈内倾.其中枕髁关节面舌下神经管间距为9.66±1.13mm,枕髁关节面的前后径和横径、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前后径、侧块上关节面横径、侧块与后弓移行处侧块厚度均在5mm以上.新鲜尸体标本观察发现,椎动脉第三段恒定行走于椎动脉沟.第1颈神经背侧支和第2颈神经背侧支与寰椎侧块下关节突后方几乎无交叉,并有一定的活动度.结论:寰枕关节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密切相符;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8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