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钉道的测定

    作者:章允志;严望军;刘海燕;周许辉;李家顺;贾连顺

    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枕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片上测量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角度和长度.结果: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钉道长度,结合后路C1-C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先天性寰椎枕骨融合1例报告

    作者:赵宇航;郭磊;江波

    患者女性,43岁.因滑倒头枕部着地即感颈部疼痛,活动部分受限,次日来诊,经检查、摄片,门诊以"第6颈椎右侧附件骨折可能"收入院.入院检查:T 36.7 ℃,P 70次/min,R 17次/min,BP 105/75 mm Hg,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无异常,颈项部肿胀不明显,颈椎生理弧度存在,两侧颈项肌有压痛,C5,7棘突有压痛,击顶试验阳性,颈部活动受限.四肢肌力无异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关键词: 寰枕关节 融合
  • 正骨按摩和半导体激光治疗寰枢椎半脱位对比分析

    作者:宋志平;李建辉

    我们以按摩外劳宫穴和肩背部腧穴解除寰枢关节囊或韧带的卡压、颈椎拔伸复位手法正骨、半导体激光照射颈部消肿止痛的方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116例,同时发现部分治愈病例寰枢关节的解剖关系并未恢复,报道如下.

  • 按摩和牵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218例分析

    作者:李建辉

    我们近年来以按摩外劳宫穴和肩背部腧穴解除寰枢关节囊或韧带的卡压、枕颌吊带牵引复位的方法治疗寰枢椎半脱位218例,报道如下.

  • 急诊患儿寰枢椎半脱位156例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张春琰;张玉勤

    我院2010-01-2011-02共收治156例小儿寰枢椎半脱位的患儿,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5例,女61例,年龄2~12岁,其中2~5岁21例,5~10岁96例,10岁以上39例.上呼吸道感染引起73例,颈部感染11例,轻微扭伤38例,无明显诱因34例,均无神经症状.

  • 枕颈CD在上颈椎疾患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夏虹;刘景发;尹庆水;吴增晖;徐国洲;潘刚明;刘少喻;林本丹

    枕颈区域的不稳,包括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不稳,如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以及上颈椎的畸形等,患者常表现为高位脊髓受压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当保守的方法,如颅骨牵引、头颅双向牵引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时,需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及C1、C2椎板切除减压,前路经口寰椎前弓及齿状突切除减压.这样,上颈椎的稳定性就成为术后疗效的关键.为了解决枕颈不稳,我们自1998年利用枕颈CD对21例不同原因引起枕颈部不稳的患者行前路和/或后路减压术,对其中4例外伤性寰枢椎爆裂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枕颈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诊断

    作者:周海涛;王超;闫明;党耕町

    目的:了解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发病和诊断特点.方法:回顾3例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病例,特别是其诊断过程和影像学资料,了解早期获得正确诊断的思路.结果:3例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患者均未在急诊得到正确诊断,在观察咽后壁肿胀情况、动态观察X线平片、行CT尤其是三维重建CT检查后得到诊断.结论:平片观察枕颈区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对可疑病例进行CT检查特别是三维重建CT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

    关键词: 寰枕关节 脱位 诊断
  • 寰枕融合下的颅颈交界区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尹一恒;余新光;王鹏;孟春玲;张剑宁

    目的 探讨寰枕融合下颅颈交界区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采用Mimics软件对一例健康成人的枕颈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获得寰椎、枢椎和部分枕骨的点云数据,导入Abaqus 6.8软件建立正常结构的枕寰枢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改变正常模型参数建立寰枕融合模型.对正常模型和寰枕融合模型分别给予加载1.5N·m静态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4种生理运动,分析其运动特征、关节应力及韧带变形情况.结果 在1.5N·m的力矩下,寰枕融合模型与正常模型相比,寰枢间前屈运动角度从13.55°减小到11.88°,后伸角度从13.22°增加到15.24°,侧屈角度从4.05°增加到4.23°,旋转角度基本不变;寰枕融合后前屈时,寰齿关节应力从1.59 MPa增加到3.28 MPa,尖韧带、覆膜和翼状韧带变形量分别增加129.1%、157.6%和75.1%.结论 寰枕融合破坏了生理条件下的寰枢运动模式,使寰枢间的运动范围、关节应力及韧带变形发生较大变化,寰枢关节不稳定在屈曲运动时明显.

  • 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结核

    作者:高延征;邢帅;高坤;张敬乙;余正红;施新革;王华文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12年4月施行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治疗的8例上颈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9 ~ 65岁,平均(43.5±13.2)岁.根据寰枢椎骨质破坏情况,采用不同的枢椎固定方式(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使用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评分(JOA)、颈椎残障指数(NDI)行神经功能评价并计算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随访过程中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结果 术后12个月8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12 ~ 18个月结核病变均达到临床治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10.5±2.0)分提高至(15.6±1.1)分(P<0.05);NDI由术前的(29.9±6.2)分降至(8.6±1.6)分(P<0.05).末次随访时,按Odom's标准评价,优6例(75.0%),良1例(12.5%),可1例(12.5%).结论 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寰枢椎融合术,配合恰当的植骨方案及局部应用抗结核药物,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而且可获良好的稳定性,是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一种可靠方式.

  • 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

    作者:刘策;周定标;余新光;乔广宇;孟祥辉

    目的 研究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分析23例寰枕融合患者颅颈交界CT数据.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后,CT数据传送至由Amira软件和UNIX操作系统构成的三维可视化工作站,于工作站虚拟环境下分析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点.结果 23例患者的46支椎动脉中44支三维影像重建满意,其中43支的解剖学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Ⅰ型:经融合的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之间的独立骨孔入颅;Ⅱ型:经融合或未融合的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入颅;Ⅲ型:于融合后的枕骨大孔结构与枢椎关节间部之间入颅,同侧寰椎后半弓未发育或无明显残余后弓结构.另外1例特殊者,未经枢椎横突孔,于枢椎与C3之间入椎管.结论 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多以几种有规律的方式入颅,入颅方式的不同与患者间骨性畸形的细节差别有一定关系,并且提示了寰枕融合胚胎期的病理变化过程差异.

  • 成人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二例报告)

    作者:许尚臣;张凯宁;邢毅;张虎;赵光宇;庞琦

    目的 报告2例成人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病例,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1例为58岁女性,进行性四肢无力10年;t例为18岁男性,进行性四肢无力半年.头颅CT和MRI示寰枕后脱位,斜坡下部压迫延髓,伴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手术包括:经口咽人路切除斜坡下部、颅骨牵引及二期经后路颅颈固定融合.结果 术后四肢肌力改善,延髓减压充分,小脑扁桃体复位,脊髓空洞缩小.结论 三维重建CT和MRI是诊断非创伤性寰枕脱位的好方法,前路减压联合后路颅颈固定融合对治疗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安全有效.

  • 不同类型咽后瓣的血供与神经支配

    作者:蒋灿华;翦新春;漆光平;罗学港

    我们采用解剖与血管造影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咽后瓣血管和神经的来源与分布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咽后瓣手术的设计与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①头颈尸体标本16例,经双侧颈总动脉与甲状颈干(或甲状腺下动脉)插管, 10% 氨水灌洗3次后用铅丹乳胶液进行灌注。灌注良好的标志为大血管充盈饱满,注射器内芯出现“反弹”[1]。②双侧颈部纵行切口,逐层暴露至颈鞘,用小血管钳分离颈动脉的各分支与颈静脉的各属支。平外耳廓上下1/2交界水平自后向前用钢锯并辅以骨剪于寰枕关节处离断颈椎。在 Topcon手术显微镜下,逐层剥离覆盖于咽后壁的筋膜,观察咽后壁血管与神经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③于咽后壁上分别模拟上、下蒂型及双蒂型咽后瓣手术,观察咽后瓣血管与神经的供应情况。④完整取下咽后壁组织,X线摄片检查,对比观察解剖与造影所显示的血管影像。

  • 正常颅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影像研究

    作者:郝彩仙;刘筠;王金月;许亮;钟进;乔辉;刘振兴;程金宝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CCJ)韧带结构的影像特点,优化该区域韧带的检查方法 及序列.方法 各选取51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分析CCJ韧带结构的CT和MRI表现,并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比较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及质子密度加权脂肪饱和序列(PDFSAT)对CCJ韧带的显示效果.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正态秩变换,然后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CT和MRI均能清晰显示除寰枕前膜(仅在MRI上显示)以外的CCJ韧带结构及其毗邻结构,其中MRI更具优势.寰枕前膜在MRI上显示率为100%(51/51),齿突尖韧带在CT和MRI上显示率分别为29.4%(15/51)、43.1%(22/51),寰枕后膜-硬膜复合体、覆膜-硬膜复合体、横韧带及翼状韧带在CT和MRI上的显示率均为100%(51/51).2名医师对于PDWI的评分结果 M均为5.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0 P>0.05);PDWI明显高于T1WI(M=3.0分)、T2WI(M=3.0分)、T2*WI(M=1.0分)、STIR(M=1.0分)及PDFSAT(M=3.0分),P值均<0.01.结论 MRI在显示CCJ韧带结构方面优于CT,PDWI为CCJ韧带的佳MR成像序列.通过对正常CCJ韧带的影像学研究,能够为该区各韧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寰椎沟桥与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相关性的多层CT血管成像

    作者:万平华;王本星;廖余胜;高代平;张福康

    目的:探讨寰椎沟桥与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病例原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中对寰椎椎骨及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沟桥位置、形态及沟桥与椎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对椎动脉V3段血管管径、形态、走行等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613例头颈部血管CTA检查病例,157例共195侧发生沟桥。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103侧,其中合并沟桥69侧,按侧计算其发生率:总体为8.4%(103/1226),合并沟桥侧为35.4%(69/195),无沟桥侧为3.3%(34/1031)。合并沟桥侧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发生率高于总体及无沟桥侧(χ2=215.679,P=0.001)。同时,椎动脉异常发生率还与沟桥数量、位置及形态有关,在复合桥发生率(57.1%,12/21)高于单纯桥(32.8%,57/174)(χ2=4.873,P=0.027)、在单纯桥中的边桥(68.8%,11/16)高于后桥(27.2%)及侧桥(36.4%)(χ2=11.357,P=0.030)、在不完整型沟桥构桥突端口尖锐者(64.2%)高于圆钝者(14.6%)(χ2=26.813,P=0.001)、不完整吻状突型沟桥对吻口间距与椎动脉管径差值较小者高于较大者(χ2=9.212,P=0.010)、完整型沟桥沟桥孔孔径较小者(87.5%)高于孔径较大者(28.6%)(χ2=18.193,P=0.001)。结论沟桥的存在明显增加了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异常发生风险;沟桥发生的数量、位置、构桥突形态都对其发生率有影响。

  • 颅颈交界处损伤的影像表现及其漏、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龚洪翰;况红妹;彭德昌

    颅颈交界处是指头颅与颈部的过渡区域,主要解剖结构包括枕骨、寰椎、枢榷及各种韧带等,由于强健的韧带维系和灵活的骨性关节结构,颅颈交界处的损伤临床少见,但并不罕见,多由车祸或高空坠落造成,且多在现场立即死亡,能够存活来诊者寥寥无几.颅颈交界处涉及3组关节及9条韧带.3组关节是寰枕关节、寰齿关节和椎间关节(寰枢外侧关节),后两者均属寰枢关节;9条韧带包括前纵韧带、十字韧带(包括横部和竖部,横部又称寰横韧带)、顶盖膜、寰齿韧带、翼韧带、齿状尖韧带、前枕寰膜、后寰枕膜和项韧带.当作用力来得突然而迅猛,力量集中时,则可引起此处损伤,包括骨质的损伤(骨折)、韧带的损伤(脱位)或复合伤等.

  • 寰枢关节半脱位非手术治疗发展现状

    作者:李松明;孙晓天

    寰枢关节半脱位,由Corner在1907年首先报道,此后虽有Wortzman等学者不断潜心研究,迄今为止寰枢关节半脱、寰枢关节紊乱、寰枢关节错缝等病名概念比较模糊、无统一确切的认识,尚属同一病症。半脱位是指相互吻合关节周围的韧带和关节囊遭到破坏,致使关节失去正常的吻合的解剖关系发生异常移位。寰枢关节半脱位指寰枢关节的关节囊,寰枢前、后膜,覆膜,特别是寰椎横韧带遭到部分破坏,使寰椎前弓后面与齿状突前面之间及寰椎横韧带前面与齿状突后面之间失去正常解剖关系。本病以寰枢关节为中心,以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病变所产生的病症。临床上以头向健侧偏斜前倾,患侧颈部压痛明显,颈椎活动受限,颈部被动活动时剧烈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疼、恶心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 枕颈后外侧入路齿状突切除治疗寰枕部畸形

    作者:许营民;崔青;陶晓冰;张建华;李海清

    目的:探索治疗寰枕部畸形的新的手术入路.方法:采用经枕颈后外侧入路齿状突切除治疗寰枕部畸形4例,一期达到前方、侧方及后方的减压并后路植骨枕颈融合,术后Holo背心头环外固定.结果:本组病例获效满意,无病情加重,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感染,术后随访10个月~5年6个月,感觉恢复接近正常,四肢肌力明显增加,肌张力降低,能自己行走.结论:经枕颈后外侧入路行齿状突切除术野清楚、操作简单、减压充分,经枕颈后外侧入路是治疗寰枕部畸形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

  • 枕颈部后路不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严望军;蔡斌;陈语;李家顺;贾连顺;杨国标;曾伟明

    目的 评价不同内固定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12具新鲜人体枕颈部标本,在标本完整、枕寰枢不稳、枕颈部植骨块钛缆固定(A组)、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B组)、SUMMIT枕颈部内固定系统固定(C组)五种状态下,依次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试其OcC1、C1,2节段的运动参数.同时对固定后的OcC1经关节螺钉(OcC1TA组)、C1,2经关节螺钉(C1,2TA组)、枢椎椎弓螺钉(C2IS组)和枕骨螺钉(Oc Screw组)在生理载荷下三维六自由度运动时,运用电测法测定四种螺钉的拔出应力,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OcC1节段,B组在屈伸运动中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显著大于C组.在侧屈和旋转运动中,A组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明显大于B、C组.在C1,2节段,B组各方向运动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明显小于A组.B组在旋转运动中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均显著小于C组.电测法结果显示,侧屈状态下所有螺钉局部应变均接近0;前屈和旋转时螺钉承受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后伸时螺钉承受压应力.Oc Screw组在屈伸和旋转运动状态下,所承受的任何载荷应力均大于其他三种置钉方法.结论 枕颈部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和SUMMIT枕颈内固定在控制旋转和侧屈的稳定性上有优点.枕骨螺钉承受的拉应力大,生理环境下枕骨螺钉可能更易发生松动和断裂.

  • 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严望军;周许辉;张咏;李家顺;贾连顺;袁文

    目的明确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具包含完整寰枕关节的干燥骨标本,于直视下经寰枕关节置入克氏针固定后拍摄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角度和长度.对30名健康成年人的寰枕关节行三维CT重建,测量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内固定螺钉角度的可调范围.对12具新鲜枕颈部标本行后路枕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然后拍摄X线片并行三维CT重建,以明确螺钉位置.结果经寰枕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上倾,冠状面呈内倾,左右两侧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三维CT重建显示上倾角的可调范围为24.9°~74.6°,内倾角的可调范围为0.7°~40.5°.在新鲜标本上按照上述角度进行后路枕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枕关节,无进入神经管者.结论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时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固定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较好的枕颈融合方法.

  • 一期后路松解复位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

    作者:徐韬;甫拉提·买买提;买尔旦·买买提;郭海龙;盛军;邓强;盛伟斌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一期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和关键技术.方法 自2000年7月至2015年6月共收治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12~56岁,平均(35.2±13.8)岁.记录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摄正、侧及动力位X线片并行MR和CT检查.其中寰枕融合14例,C2,3融合7例,小脑扁桃体下疝6例,脊髓空洞积水6例,高颈髓内软化灶8例.临床表现为头、颈部疼痛15例,颈部活动受限13例,短颈或后发际低9例,头颈部倾斜12例,肢体麻木或感觉障碍14例,四肢无力、行走困难13例,四肢腱反射活跃16例,共济失调13例.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经寰枕或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通过X线片、MRI和(或)CT观察减压和固定情况至植骨融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评价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应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90~210 min,平均145 min;出血量150~350 ml,平均175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94个月,平均(44.47±33.44)个月.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8.06分;术后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5.20分,改善率为77.2%,优良率为100%.术前Ranawat分级Ⅱ级1例、ⅢA12例、ⅢB4例;术后Ⅰ级13例、Ⅱ级4例.术前Chamberlain线(CL)、Wackenheim线(WL)、Mc-Gae线(ML)、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分别为(12.52±5.17)mm、(6.59±3.04)mm、(6.96±4.32)mm、(9.88±1.93)mm和115.35°±12.40°;术后改善为(2.0±3.67) mm、(-3.06±1.85)mm、(-1.76±2.88)mm、(1.17±1.18)mm和136.76°±11.44°.植骨于术后6~15个月融合,平均9.5个月.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各1例.结论 一期后路松解复位手术治疗BI合并IAAD安全有效,术前认真评估、合适的适应证选择及复位技术的应用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