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经侧块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阮建伟;范顺武;方向前;王海宝;乔黎桠;陈滔;赵小平;韩建华

    目的:评价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寰枢椎不稳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7-62岁,平均38.6岁.均实施后路复位,Maged法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14例患者共植入经关节螺钉28枚.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9-3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3.8~15.8分,平均(14.50±0.66)分.改善率平均(76.12±4.94)%.术后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法固定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良好方法之一,无须加用结构性植骨和辅助内固定,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植骨即可实现有效的骨性融合.

  • 不同长度的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侧位X线片评价

    作者:徐荣明;夏华杰;刘观燚;马维虎;阮永平;孙韶华;黄雷;蒋伟宇

    目的 评价侧位X线片在了解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螺钉钉尖安全位置的作用.方法 选用7具尸体颈椎标本,从C3、4~G5、6直视下依次置入经关节螺钉,分别置入螺钉钉尖仅为四层皮质固定(0 mm)和超出皮质2、4、6 mm各42枚,分别摄标本侧位X线片.根据X线片.将每个椎体分为前Ⅰ、Ⅰ、Ⅱ、Ⅲ和Ⅳ区.逐一记录螺钉钉尖在X线片上相应椎体各区的位置.结果 共有87枚螺钉位于前Ⅰ区,其中42枚是当螺钉钉尖为四层皮质固定时(100%);37枚是当钉尖超出下位椎体上关节突侧前方皮质2 mm时(88%);8枚是当钉尖超出4mm时(19%).共有71枚螺钉位于Ⅰ区,其中5枚是当钉尖超出2 mm时(2%);34枚是当钉尖超出4 mm时(80%);32枚是当钉尖超出6 mm时(76%).10枚位于Ⅱ区的螺钉均是当钉尖超出6 mm时的投影.没有发现螺钉钉尖位于Ⅲ区和Ⅳ区.不同长度的经关节螺钉钉尖在侧位X线片上的投影位置在颈椎各节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评价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中不同长度的螺钉钉尖安全位置方面,侧位X线片有一定意义.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理想长度的钉尖位置应该位于前I区.

  • 经关节螺钉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作者:颜滨;李振宇;闫洪印;余铮;陈扬

    目的 探讨及评价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经关节突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17例,其中单节段固定12例,双节段5例.改良Klekamp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以上位节段侧块背面中心点偏内侧1 mm、偏下方1 mm为入钉点,外倾20~25°,下倾35~4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颈椎基本达到完全复位,无椎动脉及颈髓损伤等并发症,均达到了骨性愈合.结论 下颈椎经关节突螺钉置入简单,安全性高,生物力学固定融合性能好,适应范围广泛,是传统后路固定融合方法的创新与补充.

  • 改良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魏新建;曹飞;张福华

    寰枢椎不稳可导致高位颈脊髓压迫,甚至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急性脊髓损伤,危及生命.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复位和固定.解除颈脊髓压迫,维持上颈椎的稳定.自2005年4月~2009年11月笔者采用改良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Magerl技术)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拔出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红勇;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胡勇;顾勇杰;林华杰;许楠健;吕荣坤

    目的 比较两种胸椎经关节螺钉与椎弓根钉的拔出强度.方法 5具新鲜胸椎标本(T1-12),分别游离成6个节段,一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钉(TAPS)固定,对侧行经关节肋骨螺钉(TARS)和椎弓根钉(PS)固定.结果 胸椎TAPS的平均拔出强度为(535.3±241.4)N,稍大于PS的平均拔出强度(504.7±218.4)N,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TARS的平均拔出强度为(469.7±173.7)N,明显小于TAPS和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0.020).结论 胸椎TAPS拔出力优于PS,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果.

  • 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应用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徐荣明;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下颈椎不稳患者28例,均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运用Klekamp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其中经关节螺钉作为锚钉结合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使用21例,单独应用经关节螺钉固定7例,其中联合前路手术13例,均行植骨融合术.结果:共置人86枚经关节螺钉,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等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3年,平均17个月.1例患者的1枚螺钉术后1个月出现松动,经加强外同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固定可靠及经济等优点,值得更广泛使用.

  •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童杰;季伟;周若舟;黄志平;刘社庭;朱青安

    目的: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 °,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徐荣明;刘观燚;马维虎;毛路;孙韶华;黄雷;应江炜;蒋伟宇;王以进

    目的:比较下颈椎三柱损伤后单独经关节螺钉固定(TAS)、经关节钉棒系统固定(TRS)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LRS)的三维稳定性.方法:12具新鲜颈椎标本,制成C4/5、C5/6节段三柱损伤模型,分别进行单独经关节螺钉(TAS组)、经关节螺钉钉棒系统(TRS组)和侧块螺钉钉棒系统(LRS组)三种方法固定,在非限制性和非破坏性的实验条件下测试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的稳定性.结果:TAS组和TRS组在各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的均数均显著小于完整标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S组在旋转运动中的ROM和NZ与完整标本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TRS在各个方向稳定性明显优于LRS组(P<0.05).TRS在前屈运动中的ROM和NZ与TAS组比较有所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中,TRS组稳定性明显优于TAS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颈椎三柱损伤选择经关节固定技术时以钉棒形式固定稳定性更好.

  • 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严望军;章允志;周许辉;张咏;李家顺;贾连顺;黄会龙

    目的:对枕寰枢复合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上枕寰枢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0例中国成年人枕骨髁和寰椎干燥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对12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进行枕寰枢后部结构解剖学观察.结果: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咬合成寰枕关节,枕髁关节面呈内倾.其中枕髁关节面舌下神经管间距为9.66±1.13mm,枕髁关节面的前后径和横径、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前后径、侧块上关节面横径、侧块与后弓移行处侧块厚度均在5mm以上.新鲜尸体标本观察发现,椎动脉第三段恒定行走于椎动脉沟.第1颈神经背侧支和第2颈神经背侧支与寰椎侧块下关节突后方几乎无交叉,并有一定的活动度.结论:寰枕关节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密切相符;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 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 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金属螺钉置入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作者:康建平;冯大雄;王清;钟德君;李骏;叶飞;王松

    背景:对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单纯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椎间盘切除或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行均不能彻底完成脊髓减压和脊柱三柱稳定.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正常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每具分别制作以下两种模型:①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对照组).②经后路C3~C7单开门和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及下颈椎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植骨、ORION内固定模型(实验组).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移位角度均小于对照组(P < 0.001).提示:①在生物力学实验中,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突节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对抗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的作用力更强,颈椎可获得更可靠的稳定性.②下颈椎前路固定联合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对抗颈椎前屈运动时力学稳定性更为强大.

  • 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

    作者:严望军;黄会龙;周许辉;张咏;李家顺;贾连顺

    目的:为国人提供枕寰枢复合体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寻求枕寰枢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依据和可行性.方法:测量枕骨髁和寰椎干燥标本;观察新鲜尸体标本的枕寰枢后部结构.结果:枕髁关节面舌下神经管间距约9.66mm,两侧枕髁前端间距约14.93mm,枕髁关节面内倾角,左侧约12.5°,右侧约11.6°.枕髁关节面的前后径和横径、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前后径、侧块上关节面横径、侧块与后弓移行处侧块厚度均在5mm以上.椎动脉第3段恒定行走于椎动脉沟.第1、2颈神经背侧支与寰椎侧块下关节突后方几无交叉,并有一定的活动度.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在解剖可行,其理想入钉点在寰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的中点,螺钉指向枕骨髁前上方.

  • 枕寰枢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严望军;周许辉;张咏;李家顺;贾连顺;袁文

    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进钉点植入角度、钉角度和螺钉长度.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指征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在20例含有完整寰枕关节的干燥骨性标本上,直视下进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在头尾侧和侧位X线片上测量理想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30例正常成年人的寰枕关节进行三维CT重建,同时测量后路寰椎关节经关节螺钉钉道角度的可调范围.12例新鲜枕颈部标本进行后路枕颈部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行正、侧位X线片和三维CT重建,以验证螺钉位置.结果干燥标本模拟X线片测量,寰枕关节螺钉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呈上倾,在冠状面上呈内倾,钉道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内倾角为20.0°±2.6°.螺钉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依据三维CT重建后测量,钉道方向与矢状面上倾角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9.6°±2.0°,与冠状面的内倾角也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0.4°±3.4°.齿突与枕髁前方高点间距为9.80~17.7mm,平均(13.43±1.93)mm.寰枕关节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枕关节,未进入神经管.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钉道长度和钉道角度允许有一定的可调范围.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视为一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理想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在具体临床应用时,强调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并配以较高的手术技能.

  • 后路枕颈部4种螺钉技术的应变电测研究

    作者:刘海燕;严望军;周许辉;杨国标;曾伟明

    目的:比较枕颈部后路4种不同植入方式的螺钉在施加生理载荷时所承受的应力,评价各自在生理环境中的机械性能。方法对16例新鲜人体枕颈部标本(含Oc~C3),采用后路枕寰枢复合体经关节螺钉固定和SUMMIT系统枕颈固定。对固定后的经寰枕关节螺钉(Oc~C1组)、经寰枢关节螺钉(C1~C2组)、枢椎椎弓螺钉(C2 PS组)和枕骨螺钉(Oc Screw组)在生理载荷下三维六自由度运动时,运用应变电阻测定法测定4种螺钉的应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侧屈状态下,电测法测得的4种螺钉局部应变均接近于0。在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运动时,随着加载载荷增大,测得的应力均逐步增大。在前屈和旋转时螺钉不同程度承受拔出应力,在后伸时,螺钉所受的为压应力。枕骨螺钉(Oc Screw组)在屈伸和旋转运动状态下,在所有3种载荷下所承受的应力均大于其它3种植钉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环境下,枕骨螺钉承受的拔出应力大,其可能更易出现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具体应用时应结合临床实际。

  • 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余洋;蔡贤华;张美超

    采集1例健康成年男性枕骨髁-枢椎的断层CT图像,利用Mimics10.0、Freeform5.0、Ansys10.0软件建立枕骨髁-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通过单元结构的删减建立枕颈部不稳定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植入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行枕颈固定.结果显示,建立了具有较高仿真度的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模型共有91 134个节点和58 037个单元.表明建立的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以用于相关试验研究.

  •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作者:崔学文;田纪伟;袁文;李家顺

    [目的]对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总结.[方法]3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经Anderson-DAlonzo分类Ⅱ型31例,Ⅲ型2例,无Ⅰ型病例.所有患者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9例同时行Gallie法内固定.[结果]术后进行颈椎正侧位片随访6~52个月(平均7.9个月),32例获牢固骨性愈合,融合率97%.[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 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明;蔡贤华;黄卫兵;张中;李世梁

    [目的]探讨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的临床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取30具国人干燥枕颈部标本,测量与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相关的解剖径线及钉道参数;并以此类数据为依据,在所测量的干燥标本上模拟行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经X线摄片检查内固定位置并测量钉道实际角度.[结果]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呈后倾,在冠状面上呈外倾.左右两侧钉道角度大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理想外倾角为(18.15±3.70).,理想后倾角为(24.20±+4.91).,理想钉道长度为(34.45±2.9) mm;模拟行内固定验证,术后影像学及直视下检查结果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枕寰枢关节,角度均在此范围内,无穿出骨质者.[结论]采用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行枕颈融合内固定在解剖上是可行的.

  • C2/3经关节螺钉固定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刘景发;吴增晖;夏虹;昌耘冰;章凯;麦小红

    目的:研究C2/3侧块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可行性,为颈椎后路钉板固定在枢椎提供新的螺钉锚点.方法:利用20例配套颈椎干骨标本,测量枢椎和第三颈椎侧块的宽度和高度.设定C2/3侧块关节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即进钉点在头尾方向上位于枢椎侧块的中下1/3交界处,在内外方向上位于枢椎侧块的中央,螺钉穿枢椎侧块经由C2/3侧块关节进入C3侧块;进钉方向与人体矢状面平行,并与C2/3侧块关节面呈90°角,测量螺钉分别在枢椎和第三颈椎侧块内的长度.结果:枢椎侧块的平均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4.83mm和9.63mm;第三颈椎侧块的平均宽度和高度分别是13.86mm和11.27mm.螺钉在枢椎和第三颈椎侧块内的平均长度分别是6.24mm和9.70mm,螺钉总长平均15.94mm.结论:经C2/3侧块关节进行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以作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的补充方法.

  • 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临床解剖学测量

    作者:孔庆毅;李家顺;贾连顺;陈德玉;纪荣明;宋滇文

    目的:测量国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相关参数,明确固定时解剖学允许的大前脱位程度.方法:对20套正常成人尸体标本的寰枢椎进行解剖,观察枢椎横突孔的形状、椎动脉在孔内的走行情况;测量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相应指标.结果:枢椎横突孔形状各不相同,椎动脉的走行也有相应的差异.测量进钉大角(53.78±4.29)°;标准角(42.84±2.42)°;下限角(32.75±3.45)°;小角(26.09±1.51)°;标准角位置的钉道长(38.81±0.85)mm,大脱位位置的钉道长(44.20±3.09)mm;脱位的移位距离(8.93±4.17)mm;占关节面矢状径的百分比(50.01±18.20)%.结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植入角的佳角度为与水平面成(42.84±2.42)°;寰枢椎前脱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仍允许经关节螺钉的植入.由于个体差异明显,临床上宜重视术前影像学资料的分析.

  • 寰枢椎后路两种四点内固定技术三维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胡勇;何贤峰;徐荣明;马维虎;赵卫东;梁栋柱

    寰枢椎后路双侧经关节螺钉加Apo-fix椎板夹固定(简称经典四点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具有可靠的力学稳定性,且术后的骨性融合率较高[1].我们通过测试Magerl螺钉+C1双侧椎板钩组合C2椎板交叉螺钉固定(简称改良四点内固定技术)三维运动范围,并比较两种四点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对改良四点内固定技术机制作初步探讨.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