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底凹陷症患者治疗中过伸过屈位CT的应用价值

    作者:屈小琴

    目的 探讨颅底凹陷症患者治疗中过伸过屈位CT扫描的应用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8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过伸过屈位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颅底骨质、寰枢关节及侧块关节CT表现.结果 7例伴有寰枢关节脱位或不稳及枢椎上关节面倾斜,其中5例过伸过屈位CT显示单侧或双侧侧块关节对合不良.11例无脱位及枢椎上关节面倾斜,过伸过屈位CT显示双侧侧块关节对合良好.结论 过伸过屈位CT可以较好地显示颅底骨质情况,枢椎齿突、寰枢关节、寰枢侧块关节的移位情况,以及观察枕骨大孔、后颅窝的狭窄程度,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指导.

  • MRI对于颅底凹陷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贾守强;李娜;陈颖

    颅底凹陷症是枕骨大孔区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本病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对于该病的X线平片及CT的研究报导较多[1,2],而对该病的磁共振诊断报导较少.本文笔者选取了21例先天性颅底凹陷症患者,进行了MRI扫描并与CT、X线平片进行了比较,认为MRI目前应作为颅底凹陷症首选检查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本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17~42岁,平均27.5岁.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9例;项部及上肢疼痛5例;四肢麻木无力、眼球震颤1例;大、小便障碍2例;步态不稳2例;吞咽困难2例.全部病例均行MRI、CT及X线平片检查,部分病例经手术证实.

  • 枕颈交叉棒临床固定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作者:马向阳;杨进城;邱锋;许俊杰;夏虹;吴增晖;尹庆水;刘景发

    目的 建立枕颈交叉固定棒固定技术并介绍其临床应用.方法 对自2011-01-2012-12诊治的上颈椎疾患筛选出11例,包括可复性寰枢椎脱位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例,颅底凹陷症3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症患者先行经口前路松解,然后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直接行后路枕颈交叉棒固定植骨融合.结果 11例均成功采用枕颈后路交叉棒固定,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术后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个月,X线片、CT复查显示无复发脱位,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的特点,但应用时间和例数有限,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评价比较.

  • 颅底凹陷症1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作者:叶菲;杨烜;胡银;朱京华

    颅底凹陷病例在我所少见,作者近来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朱某,女,60岁,住干休所。间断头晕1年余加重1天于2012年4月10日就诊。患者1年来劳累时发生头晕,行走困难,无耳鸣,经过吸氧、使用扩血管药物、理疗和对症治疗好转。近来发作频繁,不能做扭头动作,转动越来越困难,经常颈部按摩和理疗,逐渐出现上肢肌力下降。既往有颈椎病史,无梅里埃病史。体检: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神清,精神欠佳,语言清晰,自主体位,颈部短粗,颈部前屈、后伸活动度可,左右屈活动度可,左旋活动受限,右旋活动度可。心肺腹无异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4+级。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四肢及躯干部感觉正常。辅助检查:头部MR,无异常。颈椎MR平扫+增强示:(1)颅底凹陷症;(2)寰椎右侧侧块、前弓、枢椎占位,考虑骨源性肿瘤可能性大。(3)颈椎骨质增生;(4)颈3、4椎体融合畸形。初步诊断:(1)颅底凹陷症;(2)寰椎关节脱位;(3)右侧寰椎侧块破坏性质待查。治疗: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钢板复位融合内固定+后路颈椎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活检提示:软组织有增生并异形,考虑为内生性软骨瘤。现佩戴颈围,头晕症状消失,自觉体力恢复,肌力恢复正常。

  • 经口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

    作者:石亮;夏虹;尹庆水;艾福志;王建华;潘刚明;王新宇;马丽敏;陈育岳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11年7月共收治75例颅底凹陷症患者,其中3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男9例,女23例,年龄23~74岁,病程6~372个月.12例伴Arnold-Chiari畸形,7例伴寰枢椎脱位,1例伴寰枕融合畸形,2例伴颈椎病,1例伴Klippel-Feil综合征.均有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JOA评分3~15分,ASIA分级B级4例,C级8例,D级20例.术前脑干脊髓角103.4°~137.5°,平均123.3°±6.4°,脊髓空洞体积0.10~15.10cm3.均采用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TARP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脑干脊髓角改变情况,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脊髓空洞改变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诉颈部不适感,2例患者诉咽喉部不适感,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拆除内固定行后路寰枕融合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随访12~25个月,平均15个月,脑干脊髓角恢复至145.6°~165.3°,平均161.3°±5.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到10~16分,平均13.8±1.8分,平均改善率为58.1%;15例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1年MRI复查显示30例脊髓空洞体积缩小或消失,1例脊髓空洞无改变,1例脊髓空洞变大.随访期间内固定无移位,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口寰枢椎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脊髓空洞症不仅能使齿状突获得解剖复位,解除脊髓压迫,还可使脊髓空洞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治疗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目的:探讨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对策.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9例在外院接受后颅窝减压手术术后症状加重的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入院时患者均有站立或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JOA评分7~11分,平均7.8±2.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枕骨大孔周围大部分骨质均被咬除,且均有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向上脱入枕骨内并压迫脑干和延髓,脑干脊髓角105°~138°,平均125°±11°.均采用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JOA评分,计算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在颈椎MRI片上测量脑干脊髓角,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硬脊膜破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0~26个月,平均14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为13.7±1.8分,改善率为64.1%;脑干脊髓角改善至148°±1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2.1分,改善率为71.7%;脑干脊髓角维持良好.8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左右复查CT均显示植骨达到骨性融合;1例患者随访期间头部外伤致内固定松动,再次翻修,随访10个月植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颅窝减压术不能解决寰枢椎脱位造成的脑干前方压迫问题,不适合治疗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可以将寰枢椎脱位有效复位,恢复枕颈交界区域的有效椎管直径,纠正脑干脊髓角度,可以作为后颅窝减压失败后的补救手术.

  • 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作者:魏富鑫;刘少喻;王乐;梁春祥;龙厚清;孙海兴;崔尚斌;潘鹤海;黄阳亮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12年6月共收治12例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8~63岁,平均37.5±18.7岁.术前单纯表现为颈肩痛3例、头晕1例,余均存在脊髓损伤症状. 术前JOA评分5~12分,平均8.3±2.1分;颈髓延髓角108°~121°,平均108.9°±8.1°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7~28d,平均14.7±8.1d.当齿状突满意复位后,维持牵引3~5d,行后路枕颈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颈托外固定3个月. 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 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98个月,平均43.0±19.6个月,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个月. 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JOA评分为8~17分,平均15.1±1.6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8.2%. 未次随访颈髓延髓角为125°~141°,平均133.3°±9.3°,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按Epste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可1例 . 结论:术前牵引后路枕颈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 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

    作者:马泓;吕国华;王冰;李磊;旷磊

    目的:探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效果。方法:5例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患者接受一期前路经颈内镜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治疗,其中类风湿关节炎2例,原发性颅底凹陷症3例。所有患者均有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术前行颅骨牵引后摄片证实复位失败,采用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及神经功能情况,随访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8个月(12~40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显著的脊髓功能改善,无并发症发生。前路术中内窥镜视野下可见寰齿关节韧带挛缩及疤痕组织增生,经松解后所有患者均取得寰枢关节解剖复位,患者术前齿状突高点高于McRae 线5.02~7.02mm,平均5.79±0.75mm,术后为-9.89~1.53mm,平均-3.18±4.19mm(P<0.05);术前颈髓延髓角105°~139°,平均127.2°±11.58°,术后恢复至141°~164°,平均152.8°±9.60°(P<0.05);术前VAS评分4~7分,平均5.4±1.1分,术后改善至1~2分,平均1.6±0.5分(P<0.05);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2.3分,术后提高至13~17分,平均15.2±1.6分(P<0.05),改善率为80.5%;术前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术后较术前提高1~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内窥镜下松解复位后路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垂直脱位的治疗手段。

  • 颅底凹陷症的分型及其意义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艾福志;吴增晖;马向阳;章凯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的分型方法,为其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颅底凹陷症患者70例,均行颅骨正侧位X线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椎CT和头颈部MRI检查,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统计各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Chiari畸形、枢椎上关节面倾斜及脊髓空洞的例数,测量枕骨斜坡角、齿状突顶点到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和齿状突顶点到枕骨大孔连线的垂直距离,观察脊髓受压情况,记录手术方法.结果:20例为稳定型颅底凹陷症,其中合并Chaiari畸形18例(90%),合并脊髓空洞15例(75%);50例为不稳定型,其中合并Chiai畸形2例(4%),寰枕融合46例(92%),枢椎上关节面倾斜37例(74%),脊髓空洞43例(86%).稳定型枕骨斜坡角为168°±5°,不稳定型为133°±11°,无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枕骨大孔线的垂直距离为0.5±0.3mm,不稳定型为-6.9±2.9mm,有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为-4.8±4.2mm,不稳定型为-5.6±3.7mm,无统计学差异(P>0.05).20例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2例、后方受压11例、前后方均受压7例,均采用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50例不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44例、前后方均受压6例,均采用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可以将颅底凹陷症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这一分型方法对于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类型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学和临床特点,从而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块状骨支撑植骨治疗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

    作者: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晖;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 (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 3.0~15.6mm (9.3±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 (0.46±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13°),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 (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 2.3±2.1 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 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的关系

    作者:孟阳;刘浩;戎鑫;陈华;娄继刚;王贝宇;邓宇晓;丁琛

    目的:评估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合并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患者枕颈角(O-C2角)与下颈椎曲度(C2-7 Cobb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21例于我院因BI合并AAD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41.6±10.7岁);病程4个月~18年(4.3±3.9年).于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O-C2及C2-7 Cobb角(C2-7角),并计算O-C2角及C2-7角的变化量dO-C2角和dC2-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根据O-C2角的大小,将21例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为10°≤O-C2角≤20°组、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观测手术前后不同O-C2角组C2-7角的差异,分析手术前后O-C2角与C2-7角的相关性.结果:21例患者中,12例患者固定节段为C0-C3,9例患者为C0-C4.随访时间为10~32个月(18.3±6.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较术前平均增大6.3°,C2-7角较术前平均减小6°,手术前后两指标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6例(28.6%)患者O-C2角在10°~20°间,12例(57.1%)<10°,3例(14.3%)>20°.O-C2角<10°组C2-7角显著大于O-C2角10°~20°组及>20°组(P<0.05),O-C2角10°~20°组与>2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0例(47.6%)患者O-C2角在10°~20°间,4例(19.0%)>20°,7例(33.4%)<10°,O-C2角>20°组C2-7角显著小于O-C2角10°~20°组及<10°组(P<0.05),O-C2角10°~20°组与<1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与C2-7角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术前r=-0.732,P<0.05;术后r=-0.603,P<0.05);dO-C2角及dC2-7角亦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0.721,P<0.05).结论:BI合并AAD患者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关系密切,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时需监测枕颈角的固定角度,若枕颈角过大有可能导致术后下颈椎曲度出现代偿性减小.

  • 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建华;夏虹;尹庆水;艾福志;吴增晖;马向阳;章凯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同斯我院影像数据库中55例无枕颈畸形患者上颈椎CT资料作为对照.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寰椎侧块的前高Ha、后高Hp、外侧高度Ho、内侧高度Hi、侧块的矢径A和横径B,观察并测量硬腭后缘投影点到寰椎侧块下缘的高度d等参数.并以寰椎侧块中下1/3的水平线与内中1/3垂线的交点作为侧块螺钉的模拟进钉点,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寻找合适的钉道方向,测量钉道的外倾角α和上倾角β,螺钉理论钉道长度L等.按照上述设计方案,所有患者接受了经口咽前路寰枢椎脱位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TARP).术后CT扫描观察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实际外倾角α2和上倾角β2,螺钉长度L2等,并与影像学测量数据对比.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测量术前、术后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结果:寰枕融合组寰椎切面的形态与对照组形状相似,测量寰椎侧块的横径为14.5±3.4mm,纵径为19.3±2.6mm,均小于对照组(P<0.05).侧块前、后、外、内高度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后高差别尤为明显(P<0.05).寰枕融合组的硬腭投影点明显偏下,投影点与侧块下缘的距离均值为4.7± 1.7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6±2.4mm (P<0.05).该组病例手术顺利,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110枚,其中2枚螺钉偏外指向椎动脉孔,3枚螺钉偏内部分穿破侧块内侧缘,并呈切线进入椎管内,但未引起神经症状,其余均位于侧块内.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8.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时恢复至15.9±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6.0±0.8分.脑干脊髓角由术前127°±11°改善至156°±14°(P<0.05).结论:经口咽前路侧块螺钉技术用于合并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症是可行的,采用该技术的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治疗颅底凹陷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 先天性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与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的关系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目的:通过对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影像学观察和测量,探讨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在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2月治疗的50例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观察组),行颅骨正侧位摄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椎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统计其中寰枕融合、C2-3融合、寰椎侧块楔形变、枢椎上关节面斜坡化的例数.并从医院数据库调用相同年龄性别分布的50例正常人的头颅影像数据作为对照.测量两组人群的枕骨斜坡角(α)、齿状突顶点到Chamberlain线的距离(a)、齿状突顶点到枕骨大孔的距离(b)、硬颚后缘投影点距离寰椎侧块下缘的距离(h)、颈脊髓脑干角(β)等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50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40例(80%)合并寰枕融合(C0-1),28例(56%)合并C2-3融合(其中1例为C2-3-4)融合,20例同时合并C0-1、C2-3融合(40%),49例合并寰椎侧块楔形变.观察组α平均131°±11°,对照组平均135°±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a、b、h及β值分别为-8.6±3.7mm、-5.1±2.3mm、4.8±1.8mm及129°±15°,对照组分别为6.9±2.9mm、9.6±3.7mm、17.7±2.3mm及156°±1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可以导致枢椎齿状突高位,这可能是形成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基础;寰椎侧块楔形变及枢椎上关节面斜坡化可造成的寰枢关节结构性不稳;C0-1和/或C2-3融合导致C1/2之间的应力集中和寰枢关节的运动负荷增加,这可能是引发寰枢椎脱位的另一重要解剖因素.

  • 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

    作者:王文军;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姚女兆;王程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患者均有脊髓受压症状,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为7~12分(9.6±1.9分).寰齿间隙(ADI)为3.5 ~ 14.2mm(8.4±3.2mm),齿状突顶部超出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DCL)为4.5~14.2mm(8.9±3.3mm),脑干延髓角(CMA)为118°~152°(135.4°±11.3°),脊髓有效空间(SAC)为4.3~9.2mm (6.3± 1.7m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改良Halo-vest支架头颅-双肩撑开牵引复位1~2周;均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棒-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直至植骨融合,采用JOA评分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95min(132.2±33.9min);出血量80~200ml(122.2±43.4ml).1例术后出现切口皮下感染,经局部换药伤口愈合;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局部换药、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引流1周后愈合.术后ADI 2.5±1.5mm,DDCL 0.9±1.7mm,CMA 154.4°±9.2°,SAC16.3±1.98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2枚C2椎弓根钉进入横突孔,但未发生椎动脉损伤与压迫.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11.7±4.7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2~16分(14.3±1.4分);术后3~9个月(5.0±2.1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有效方法.

  • 牵引与后路枕颈复位固定治疗寰椎枕骨化并颅底凹陷症

    作者:彭新生;潘滔;陈立言;李佛保

    目的:评价术前牵引加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枕颈复位固定治疗寰椎枕骨化合并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6年2月共收治5例寰椎枕骨化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34.8岁.患者均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症状,JOA评分平均9.4分.颈髓延髓角平均109.4°.4例合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复位2~4周,当寰枢前后脱位复位达50%及齿状突垂直复位达4mm后行多轴螺钉-棒系统枕颈复位固定.术后均给予硬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术后颈髓延髓角平均增加32.4°,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6个月,均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JOA评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75.0%.结论:术前牵引加后路多轴螺钉-棒系统枕颈复位固定是治疗寰椎枕骨化合并颅底凹陷症的简单、安全、有效方法.

  • 颅底凹陷症的分型及治疗进展

    作者:张宝成;蔡贤华;黄卫兵;康辉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以颅颈交界区复杂骨结构畸形为基础的神经脊髓压迫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多与胚胎发育过程形成的扁平颅底、枕颈融合、Kleip-Feil畸形等有关[1],也可能与寰枢椎失稳后代偿有关[2],多表现为寰枢椎脱位,齿状突向后、向上陷入枕骨大孔,压迫脑干或延髓,引起颈部疼痛,四肢乏力、感觉麻木等神经症状。对其发生机制、分型的了解,有助于外科治疗策略的选择,笔者就近年来颅底凹陷症的分型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寰椎陷入型颅底凹陷症1例报告

    作者:王建华;夏虹;尹庆水

    颅底凹陷症(又称为颅底陷入症)是一种发生于颅颈交界区域的少见病和疑难病.临床上,颅底凹陷症以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陷入枕骨大孔为多见,而寰椎陷入型的颅底凹陷症比较罕见.我们收治1例儿童寰椎陷入型颅底凹陷症患者,报道如下.

  • 家族性Chiari畸形Ⅰ型三例

    作者:张楠;张建

    例1 女性,24岁,先证者。因“左上肢疼痛10年余,枕、颈及左肩部疼痛10 d余”于1999年8月4日入院。查体:左偏身C2~T6水平痛、温觉减退,触觉正常。颅颈部x线侧位像检查:齿状突高出Chamberlain线约5 mm。颅底脊柱MRI检查:小脑扁桃体下端尖削,位于枕骨大孔平面以下约10 mm处;C2~T9脊髓中央纵向单个囊腔,呈长T1长T2信号。诊断为Chiari畸形I型;C2~T9脊髓空洞症;颅底凹陷症。行颅后窝、C1-3椎板减压术。术后3个月随访,左上肢疼痛和枕、颈及左肩部疼痛均消失,左偏身C2~T6水平痛、温觉改善。

  • 颅底凹陷寰枢椎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哲;范涛;赵新岗;盖起飞;邱军;赵思聪;Zhao Sicong

    颅底凹陷是颅颈交界区骨质发育异常所致的复杂畸形,表现为齿状突向后上移位突入枕骨大孔,常合并寰枕融合、寰齿间距增大、寰枢椎侧方关节畸形、C2~3融合等;同时也常合并神经结构异常,如: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这些复杂的畸形常伴随颅颈交界区稳定性的破坏,其中寰枢椎失稳是该病症状产生与加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寰枢椎结构及稳定性的分析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颅底凹陷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对颅底凹陷寰枢椎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

    作者:龚会军;王兵;周厚俊;严琪;李经辉;陈晔;余化霖;杨蓉;李科琴

    目的 探讨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颅底凹陷症患者9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9 ~51岁,平均37岁.测量Chamberlain线值、McRae线值、Wackenheim clival线值、寰齿前间距(AID)、Klaus height指数及延脊髓角度.9例均为原发性颅底凹陷症,行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术+枕颈植骨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3个月~3年.结果 除1例临床症状无改善外,其余8例症状明显改善,经MRI复查对比,所有病例后颅窝容积均有扩大,对延髓腹侧受压成角度的患者受压明显改善,脊髓空洞的患者空洞明显缩小.结论 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术+枕颈植骨固定融合术,手术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