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I对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艳

    目的:评价MRI对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多家三级医院近5年来部分经临床及影像资料证实的成人椎间盘炎患者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40~68岁,平均46.4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18例,大面积烧伤后1例,其余均无明显诱因.临床上均表现为腰痛,活动受限,7例有明显发热等感染表现.MRI检查使用1.5T超导机,脊柱表面线圈,FOV 280mm,矩阵192×256,层厚4mm.行冠状位及轴位FSE序列:T1WI、T2WI及STIR序列T2WI加权像,部分病例加做脂肪抑制T2加权像.静脉注射Gd-DTPA后进行了增强检查.全部病例的MRI影像由多名有经验的医师共同复习,分析了病变的范围、分布及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像、Gd-DTPA增强图像上的表现.比较各种成像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论:MRI对椎间盘炎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是临床上应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 手术和保守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车立新;依力哈尔·沙迪克;谢淑萍;程新平

    目的:比较手术和保守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1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37 ~68岁,平均53.6岁.其中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保守治疗22例(保守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后遗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采用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系统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5 ~40个月,平均31个月.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未出现椎间盘炎复发.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1年及2年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1个月时手术组VAS及ODI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治疗后1年及2年时这2项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术后并发椎间盘炎,需积极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短期内手术疗效优于保守治疗,但长期随访显示保守治疗也可达到满意疗效.

  • 双侧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作者:张洪美;温建民;林新晓;刘劲松;蒋科卫;程灏;李玉兵;翁春华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其治疗机制是椎间盘内减压[1]。影响PLD疗效的两大基本要素是适应症的选择和减压是否充分[1,2,4,5]。那么,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减压是否充分即髓核切除是否足量就成为关键。为了增大髓核切除量,我们自1995年开始应用双侧穿刺法进行PLD术2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在C型臂X光机或CT引导下,应用PL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其中CT引导下3例。男33例,女28例;平均年龄39岁(13~61岁)。61例均有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术前经CT或MRI确诊,无脱出或游离型,不合并椎管狭窄。双侧穿刺27例(32个间盘),其中L3,41例,L4,513例,L5S19例,L4,5+L5S13例,L3,4+L4,5+L5S11例。单侧穿刺34例(38个间盘),L3,43例,L4,520例,L5S18例,L4,5+L5S12例,L3,4+L4,5+L5S11例。单侧穿刺中并发急性椎间盘炎1例(手术时间2.5小时,L5S1),经皮穿刺置管,庆大霉素盐水和灭滴灵冲洗3次,症状消失。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

    作者:张天宏;彭刚;敖竣;陈东峰

    目的探讨术后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收治术后腰椎间盘炎8例,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6例经保守治疗,疗效满意,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病灶清除术.结论椎间盘炎临床以血沉增快和剧烈腰腿痛为主要特征,治疗以保守为主.

  •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7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文诗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发病原因与临床特征,总结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我院1995~2004年发生椎间盘炎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例椎间盘炎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1例因症状重,保守治疗1周无好转而经吸切置管冲洗引流而恢复.结论: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早期诊断,治疗及时,效果良好.

  •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作者:杨德顺;刘振华

    椎间隙感染亦称化脓性椎间盘炎、椎间盘炎等.指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病变.根据发病过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少见.继发性椎间隙感染多继发于椎管穿刺、造影、手术及其他侵袭性操作或邻近软组织感染病灶的扩散.其发病机理存有争论,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即细菌性感染学说、无菌性炎症学说和自身免疫性反应学说.多数学者倾向于细菌性感染,感染途径尚不清楚.

  • 椎间盘炎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连业钦;杨文江;于大威

    椎间盘炎是发生于椎间盘及相邻椎体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椎间盘炎和手术后椎间盘感染,后者发生在椎间盘手术后,是椎间盘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原发性椎间盘炎较少见,临床表现较隐蔽.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重要辅助检查手段,早期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笔者收集我所2007年经临床证实的7例椎间盘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椎间盘炎的影像诊断.

  • 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何仕诚;滕皋军;郭金和;方文;邓钢;吴小涛;朱光宇

    目的研究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例术后腰椎间盘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比较单纯静脉抗感染治疗和早期PLD+静脉抗感染的疗效差异.结果术后发病时间平均为7.6±5.6天;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剧烈疼痛,血沉增快平均为(58.6±18.0) mm/h,C反应蛋白增高平均为(68.2±20.3) μg/ml;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椎间盘水肿,椎间隙变窄和邻近椎体破坏.9例均临床治愈.PLD可迅速缓解腰背痛和缩短住院时间平均达32天.结论术后再发剧烈腰背痛应考虑椎间盘炎可能;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和MRI表现是早期诊断椎间盘炎的重要指征;PLD可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和缩短病程.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任大江;李放;孙天胜;张志成;关凯

    目的 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期探讨有效的预防方法 .方法 对9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CT、MRI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和结论 9例患者在术后8~24 d出现症状,生化检查结合MRI有助于早期诊断.6例患者保守治疗预后良好,3例后路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效果满意.

  • CT引导经腹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感染的预防

    作者:张建明;熊文瑛;邢美卿;张青;从黎;左瑞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较多,介入疗法由于其微创性和有效性,已广泛用于临床,而介入术后椎间盘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感染则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所以介入术后椎间盘感染一直是临床重视的问题,我们对以CT引导经腹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rans abdominal lumbar disktectmy,TAL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97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重点探讨经腹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感染的预防.

  • 激光结合抗生素介入性治疗细菌性椎间盘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韬;李玉民;管宜可;夏勇;刘牛庆;余国春;韩晓斌;任慧勇;王彦明;黄卫国

    目的:探讨激光结合抗生素介入性治疗对兔细菌性椎间盘炎(BD)的治疗效果.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兔,采用侧方入路暴露兔腰椎间盘、在目标椎间盘髓核内穿刺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制作兔BD模型,并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非治疗组、手术治疗组、药物介入治疗组、激光介入治疗组、激光结合药物介入治疗组,每组6只动物.模型组在注入细菌1周后进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MRI检查,并处死取目标椎间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非治疗组在注入细菌后不给予特殊治疗;其他各组在目标椎间盘注入细菌1周后,手术治疗组采用开放清创手术治疗,药物介入治疗组在目标椎间盘内注射盐酸万古霉素溶液,激光介入治疗组使用光纤穿刺目标椎间盘、半导体激光照射,激光结合药物介入治疗组在使用激光照射后随即椎间盘内注射盐酸万古霉素溶液.实验动物发生截瘫即处死取材,其他动物在注入细菌6周后处死,对目标椎间盘的大体像和矢状位病理切片进行BD病理学评分.结果:模型组动物MRI结果显示椎间隙狭窄、核磁信号改变,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33%(5/6只).非治疗组动物的尸解和病理切片显示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组织溃烂、骨性终板破坏及硬化、硬膜外脓肿形成;手术治疗组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体间骨性融合;药物介入治疗组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间盘局部组织炎症和局部骨性终板的破坏及硬化;激光介入治疗组和激光结合药物介入治疗组都表现为在椎间盘内出现激光照射髓核后残留的空洞、局部的炎症表现,但激光结合药物介入治疗组局部炎症的表现和组织破坏较激光介入治疗组轻微,髓核部位被纤维组织所取代.手术治疗组的BD评分为(970±095)分,显著性低于其他各组;药物介入治疗组和激光介入治疗组BD评分分别为(1200±156)分和(1260±097)分,两者均显著低于非治疗组;激光结合药物介入治疗组的BD评分为(1070±116)分,显著性低于非治疗组、药物介入治疗组和激光介入治疗组.结论:激光结合抗生素介入性治疗可以阻止兔BD的病理进程.

  • 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作者:严力生;钮心刚;罗旭耀;钱海平;李国

    目的 探讨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后入路椎间盘病灶彻底清除、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结果 本组获随访12~96个月,X线片示椎间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剧烈的腰痛,血沉及C反应蛋白增高,MR呈异常征象即可明确诊断成人原发性椎间盘炎.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尽早手术治疗可获良好的疗效.

  • 椎间盘炎的感染途径及治疗

    作者:王超平;严照明;詹志川

    椎间盘炎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感染途径绝大多数为医源性侵入性操作所引起,但却是脊椎外科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临床症状非常严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国外报道因手术所造成的病例约占1%~2%[1].近几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手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该病相对多见,对该病的充分认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自1994~2001年共收治该病15例,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 TFC植入术后脊椎间盘炎及外科策略

    作者:郭立新;陈兴;马远征;宋金宝;史操英

    TFC椎间植入术后脊柱感染是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引起的剧烈腰痛和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文献报道极少.1994年来[1],我们共对275名患者实施腰椎TFC植入术,有5名患者术后发生脊椎间盘炎,经过有效治疗所有患者解除了腰背痛.

  • 硬膜外瘢痕组织导致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鹏;李正维

    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腰椎手术患者的比率逐年上升,腰椎术后失败的患者也就越来越多.美国学者Cherkin等[1]统计该病发病率从1982年的100.3/100000上升到1992年的119/100000.我国腰椎手术患者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从定义上讲,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简称FBSS)泛指在行椎板切除术或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仍有腰痛,腿痛或其他不适症状的征候群.基于不同的病理原因与评价标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FBSS的骨科和神经外科医生总结出许多引起FBSS的发病原因.包括术前病人不合理的选择,再发生间盘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小关节功能紊乱、脊椎间盘炎及脊椎炎,技术失误以及硬脊膜瘢痕的形成等.其中硬脊膜外瘢痕是重要原因.由于硬脊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神经,使术后症状复发,严重影响病人的远期效果.Fritsch[2]统计FBSS病人中约有60%为硬脊膜瘢痕组织粘连所致.所以解决硬膜外瘢痕组织导致FBSS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万古霉素局部微球注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椎间盘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飞

    背景:感染性椎间盘炎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的一个难题。目前针对椎间盘炎的治疗均以抗生素应用为基础。局部应用抗生素在预防椎间盘造影术后感染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单纯抗生素局部注射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需要多次反复穿刺给药,而通过局部注射抗生素缓释制剂可以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并避免相应不良反应。
      目的:采用复乳法制备盐酸万古霉素(V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并评估其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的疗效。
      方法:体外评价VA-PLGA微球的粒径分布、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曲线。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椎间盘炎大白兔行VA-PLGA椎间盘内注射治疗,并与VA静脉注射、空白PLGA椎间盘微球注射进行对照,30天后行X线、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评价疗效。
      结果:微球粒径在(61.57±4.37)μm~(67.45±8.13)μm之间,包封率(60.20±1.61)%m/m~(75.27±1.60)%m/m,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其释放时间在30 d以上。体内实验结果表明VA-PLGA局部注射治疗较VA静脉注射治疗炎症反应强度轻(P<0.05),细菌计数明显降低[(1.02×103±1.22×103)CFU/g比(7.51×104±7.16×104)CFU/g,P<0.05]。此外,VA-PLGA局部注射组所用万古霉素仅约20 mg,而VA静脉注射组每只动物所用万古霉素总量约2.4 g,局部注射组仅用静脉注射组1/120的万古霉素剂量即获得了较优的治疗结果。
      结论:局部注射VA-PLGA缓释微球能有效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在明显降低用药剂量的同时疗效优于静脉注射组。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

    作者:张智;汪凡栋;郑佳壮;蔡奇霖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通过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转归.通过术后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25±2.21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36±2.43分,第7天为2.59±2.13分,第14天为2.38+1.13分,末次随访时为1.88±1.21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沉升高,3d后逐渐下降,所有病例CRP术后均明显下降,2~4周时ESR和CRP恢复正常(ESR<15mm/h,CRP<8mg/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诊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病变椎间隙在6~12个月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问盘炎能迅速缓解腰腿痛,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重症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 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

    作者: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朱丽华

    目的:探讨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自1997年7月~2003年3月收治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15例,平均年龄53岁.15例中7例分别合并糖尿病、慢性牙周感染、慢性盆腔炎.全组血沉均升高(48~118mm/h).MRI检查可见局部信号改变,采用静脉抗生素治疗至少1个月,同时卧床,使用止痛剂.3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2例因误诊为腰椎肿瘤或结核,1例因椎旁胀肿形成),术后腰痛立即缓解.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患者腰部疼痛均无复发,X线片显示脊柱稳定.结论: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疾病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非特异,早期诊断较困难,血沉和MRI是较敏感的诊断指标.治疗以早期应用大剂量抗生素,配合制动及对症处理等非手术疗法为主.

    关键词: 椎间盘炎 诊断 治疗
  •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章鹏;杨新明;孟宪勇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易侵袭骨与关节引起感染性病变.当侵袭脊柱引起椎间盘炎或椎体炎时称为布鲁杆菌病感染性脊柱炎或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简称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1932年Kulowski和Vinke首次描述了该病,此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随着布鲁杆菌病从一种主要职业相关性疾病变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BS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为患布鲁杆菌病人数的2%~53%[1~4];复发比较常见,约占6%~10%,而且容易误诊为脊柱结核[1~6].笔者就BS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痛风性椎间盘炎合并腰椎椎体后滑脱1例

    作者:邹云龙;李野;王永琨;黄飞;刘景臣;朱庆三

    痛风是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及沉积在四肢各个关节、软骨及其他组织的尿酸钠晶体为主要临床特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痛风石常发生在耳轮,也见于足踝及手腕等关节连接处,但很少侵犯脊柱.脊柱中痛风石多发生在腰椎(发生率约占56%),其次是颈椎与胸椎[1].目前痛风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组织病理学检查仍为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收治了1例全身多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L4/5椎间隙被痛风侵犯,同时合并L4椎体后滑脱,坐骨神经受累,报告如下.

120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