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载姜黄素的可生物降解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作者:王海鸥;李攀;张良珂;张景勍;凌旭;冉海涛

    目的: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W/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PLGA微球,并对其形态、粒径分布和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制得的姜黄素PLGA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 151 nm,平均包封率为(59.44±4.05)%,载药率为(1.98±0.14)%,71 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77%.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可成功制备姜黄素PLGA微球,体外释药研究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关键词: 姜黄素 PLGA 微球 缓释
  • RGD多肽修饰的改性PLGA仿生支架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增殖及分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长文;郑启新;郭晓东;全大萍;赵洁

    目的:探索RGD多肽修饰的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粘附及分化情况.方法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ulfo-LC-SPDP将GRGDSPC多肽共价结合到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以未接多肽的改性PLGA材料做对照,取第三代MSC接种到材料上,培养1d、2d、3d、4d后比较材料上的细胞密度来反映细胞的增殖程度;取第三代MSC接种到材料上,培养4h、12h后沉淀法定量检测粘附的细胞数,培养24h后摄光镜图像比较粘附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并用FITC连接的鬼笔环肽对细胞骨架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的组织情况;取第三代MSC接种到材料上,用成骨性培养基培养7d、14d、21d,检测细胞中ALP活性来了解MSC分化情况.结果:培养1d、2d、3d、4d后细胞的增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培养4h、12h后实验组细胞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24h后细胞的粘附质量、细胞骨架的组织情况也较对照组为好;培养14d后实验组细胞表达显著高的ALP活性.结论:RGD多肽修饰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促进作用,但能提高改性PLGA支架材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性,对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 肝脏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比较研究

    作者:褚薛慧;施晓雷;冯章启;顾忠泽;丁义涛

    探讨海藻酸钠、壳聚糖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的机械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细胞在其表面的生长规律,寻找合适的肝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分别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观察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及肝细胞在材料表面的活性和生长情况.接种后0.5 h内,肝细胞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材料表面贴壁,生长良好.第二天起,肝细胞在壳聚糖表面逐渐聚集生长,形成聚集体,而在海藻酸钠材料表面无聚集.第三天后,海藻酸钠材料发生溶胀,纳米结构破坏,而壳聚糖纳米支架保持完好.在观察期间,PLGA材料表面一直没有肝细胞黏附.肝脏细胞不能在PLGA纳米材料表面黏附生长;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肝细胞在壳聚糖纳米材料表面能形成球形聚集体;海藻酸钠生物相容性好,但机械稳定性差,容易降解,不能单独作为肝脏组织工程的纳米支架材料.

  • 神经干细胞在PLGA、壳聚糖和明胶膜表面的生长规律

    作者:谭太贵;马景鑑;张文治;苏心;王立凯;冯喜增

    目的探索神经干细胞在PLGA、壳聚糖和明胶膜表面的生长规律,寻找适合中枢神经再生的支架材料.方法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以105/mL密度分别种植于PLGA、壳聚糖和明胶膜表面,观察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情况.结果接种后12h神经干细胞在壳聚糖膜表面呈团簇状贴附,在明胶膜表面24h贴附牢固;第2d起明胶膜表面贴附的神经干细胞周围见有突起的分化细胞;第3d壳聚糖膜表面贴附的神经干细胞周围也见有突起的分化细胞,壳聚糖膜部分溶解,明胶膜完全溶解,第5d分化细胞长满膜表面;观察期内PLGA膜表面无神经干细胞贴附,PLGA膜保持完整.结论神经干细胞不能在PLGA膜表面贴附和生长,在壳聚糖和明胶膜表面贴附和分化良好,壳聚糖比明胶更利于神经干细胞贴附,明胶比壳聚糖更利于神经干细胞分化.PLGA、壳聚糖和明胶都不宜单独作为生物支架材料和神经干细胞共同构建中枢神经工程化组织.

  • 靶向血栓高分子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

    作者:张瑜;郭大静;敖梦;冉海涛;郑元义;赵建农

    目的 制备靶向血栓高分子超声造影剂,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寻靶能力进行研究.方法 以高分子材料端羧基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COOH)为载体,采用双乳化法制备PLGA微球;并用碳二亚胺法将该微球与血栓靶向短肽片段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RGDS)共价结合制备靶向血栓高分子超声造影剂(RGDS-PL-GA);检测该造影剂的理化特性并通过体外寻靶实验,评价其对血栓的亲和性.结果 采用本法成功制备了RGDS-PLGA,其形态规则,呈大小均匀的球形,平均粒径为(1.21±0.27) μm,RGDS携带率25.69%.体外实验显示RGDS-PLGA可以牢固结合到血栓表面.结论 采用双乳化法及碳二亚胺法可以成功制备靶向血栓高分子超声造影剂,该造影剂粒径小,对血栓具有很强的靶向性及稳定性,有望在分子水平为血栓的诊断提供新方法.

  • Ⅰ型胶原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粘附及分化的影响

    作者:刘刚;胡蕴玉;廉凯;郭刚;白建萍

    目的了解高分子多孔立体材料PLGA经Ⅰ型胶原表面修饰后,对骨髓基质干细胞(MSC)粘附及分化的影响.方法抽取成年兔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基质干细胞,以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为培养基.取第三代MSC,分别接种于24孔培养板,其中12孔预先放入包被Ⅰ型胶原的PLGA材料作为实验组,另12孔为未经Ⅰ型胶原修饰PLGA材料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数,了解细胞的粘附情况;检测碱性磷酸酶含量,了解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结果显示Ⅰ型胶原能明显促进MSC在高分子材料上的粘附.6 h和8 h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碱性磷酸酶含量检测显示,Ⅰ型胶原尚能诱导MSC的成骨细胞分化.结论基因胜肽胶能促进MSC在高分子材料上的粘附并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

  • 万古霉素局部微球注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椎间盘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飞

    背景:感染性椎间盘炎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的一个难题。目前针对椎间盘炎的治疗均以抗生素应用为基础。局部应用抗生素在预防椎间盘造影术后感染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单纯抗生素局部注射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需要多次反复穿刺给药,而通过局部注射抗生素缓释制剂可以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并避免相应不良反应。
      目的:采用复乳法制备盐酸万古霉素(V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并评估其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的疗效。
      方法:体外评价VA-PLGA微球的粒径分布、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曲线。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椎间盘炎大白兔行VA-PLGA椎间盘内注射治疗,并与VA静脉注射、空白PLGA椎间盘微球注射进行对照,30天后行X线、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评价疗效。
      结果:微球粒径在(61.57±4.37)μm~(67.45±8.13)μm之间,包封率(60.20±1.61)%m/m~(75.27±1.60)%m/m,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其释放时间在30 d以上。体内实验结果表明VA-PLGA局部注射治疗较VA静脉注射治疗炎症反应强度轻(P<0.05),细菌计数明显降低[(1.02×103±1.22×103)CFU/g比(7.51×104±7.16×104)CFU/g,P<0.05]。此外,VA-PLGA局部注射组所用万古霉素仅约20 mg,而VA静脉注射组每只动物所用万古霉素总量约2.4 g,局部注射组仅用静脉注射组1/120的万古霉素剂量即获得了较优的治疗结果。
      结论:局部注射VA-PLGA缓释微球能有效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在明显降低用药剂量的同时疗效优于静脉注射组。

  • 大鼠脊髓损伤后PLGA支架细胞髓内移植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陈刚;万虹;杨飞;历俊华;屈雪;王身国;王忠诚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NSC)、许旺细胞(SCs)和组织工程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大鼠髓内共移植后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PLGA移植组、NSC/PLGA组和NSC+SCs/PLGA组.体外培养、鉴定胚胎脊髓源NSC和SCs,制备和构建PLGA支架细胞复合体并移植到大鼠脊髓Tq半横断损伤部位,应用HE染色、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形态结构上观察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轴突髓鞘再生及NSC在脊髓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结果 HE染色观察损伤12周时移植材料内可见细胞生长及新生的毛细血管;扫描电镜观察随着时间的延长,PLGA逐渐降解;材料正中横断面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新牛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脊髓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移植的NSC可以在宿主脊髓内存活、迁移并分化成类神经元样细胞和少枝胶质细胞,未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NSC、SCs和PLGA共移植可以在形态学上促进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的修复.

  • 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PLGA支架中共培养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李德志;万虹;扬飞;历俊华;陈刚;屈雪;孙异临;王身国;王忠诚

    目的扫描电镜观察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oly(1actide-co-glycolide acid),PLGA)支架中的生长状态,探讨施万细胞、神经干细胞与PLGA取向支架的细胞亲和性.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待细胞生长良好,移植接种至PLGA支架上,培养9d后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施万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在PLGA支架表面贴附,形态正常,生长良好.迁出神经球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多种形态的细胞紧贴PLGA表面,部分细胞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结论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在PLGA支架中生长良好,PLGA对施万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

  • 修复脊髓损伤的组织工程多孔支架的实验研究

    作者:安晓;史廷春;陈美花;蔡建辉;岳秀艳

    目的 研究一种用于修复脊髓损伤的组织工程多孔支架.方法 采用聚乳酸-基乙酸共聚物[poly(latic-co-glycolic acid),PLGA]作为脊髓支架材料,通过低温快速成形工艺和致孔剂浸出工艺,制备了孔径在300 ~500μm,大孔相互贯通的脊髓支架,然后将雪旺氏细胞种植在此支架材料上研究该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成型支架的宏观孔隙圆润、规则;包含大量无规则的微孔结构,孔隙的贯通性良好,支架平均孔隙率达89.92%;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生物学观察显示雪旺氏细胞在PLGA支架上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结论 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作为修复脊髓损伤的支架.

  • 壳聚糖季铵盐-PLGA包载SAK-HV微球的初步评价

    作者:何石明;付文亮;邹民吉;李丽;金辰;刘青;陈瑶;徐东刚;刘中成

    目的 利用壳聚糖季铵盐-PLGA包载SAK-HV蛋白,克服口服给药的生化屏障.方法 采用双乳剂法制备载SAK-HV/壳聚糖季铵盐-PLGA微球(SAK-HV/quaternized chitosan-PLGA microspheres).以高速离心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载药微球的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和电位.利用荧光显微镜分析微球形态.在模拟人工胃肠液中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并应用SDS-PAGE分析从微球中提取的SAK-HV的结构完整性.采用溶圈法测定从微球中提取出的SAK-HV蛋白的活性.结果 所制备的SAK-HV/壳聚糖季铵盐-PLGA微球包封率为(70.8±2.2)%,载药量为(1.1±0.02)%,粒径为(2.573±0.202)μm,PDI为0.386±0.048,电位为(26.667±2.483)mV.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为球形,较完整均匀.在人工胃肠液中,4 h释放量分别为(36.9±0.8)%和(44.1±0.7)%.SDS-PAGE结果显示,从微球中萃取释放出的SAK-HV未发生蛋白质的不可逆聚集或断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采用溶圈法测定从微球中提取出的SAK-HV溶栓活性保留较高,其活性占比为(60.6±2.1)%.结论 构建的壳聚糖季铵盐-PLGA微球具有作为口服递送SAK-HV蛋白的潜力,为后续口服给药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不同粒径石杉碱甲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分布特性研究

    作者:张瑞华;李丽琴;石童;鹿晓晶;王陈;宋良才;徐建富;王惠芳

    目的 研究不同粒径石杉碱甲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粒径的石杉碱甲纳米粒;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不同粒径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制备了粒径从43.1 nm到316 nm的石杉碱甲纳米粒,载药量从0.11%到2.42%.不同粒径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研究表明,粒径为50 nm左右的纳米粒可以分布于全身各个器官,并能透过血脑屏障,且能起到缓释的效果;粒径为100~300 nm左右的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且较难透过血脑屏障.结论 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低毒的石杉碱甲新型制剂提供了重要参考.

  • 托特罗定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作者:刘文华;潘振祥;李又欣;孙凤英

    目的:考察制备工艺对托特罗定微球的体外性质的影响.方法:采用O/W溶剂挥发法制备托特罗定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采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红外光谱对微球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微球的粒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率等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托特罗定微球光滑圆整,粒径均一.PLGA相对分子质量对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影响较大.脂肪酸能显著改善微球的包封率,但是对体外释放的影响有限.结论:制备工艺参数的变化对托特罗定PLGA微球体外性质影响显著.

  • 新型药用辅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中单体残留量的测定

    作者:帅放文;章家伟;王向峰;张婷;雷玉萍;周宏灏

    目的:建立内标法测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中单体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内标物为乙酸丁酯;色谱柱为DB-5柱(30 m×0.53 mm,5μm);进样口温度为250℃;分流比10:1;载气为氮气;柱温为135℃;检测器为火焰离子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为300℃;进样量为3 μL.结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PLGA中乙交酯与丙交酯的含量,乙交酯与丙交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7.67 ~ 83.30和33.33 ~ 266.70 μg· 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0%和10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和1.0%.结论:经方法学验证,该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适用于PLGA中乙交酯与丙交酯的检测.

  • 环孢素A微球的体外释放影响因素

    作者:赵彬;杨丽娟;王坚成;张强

    目的 以环孢素A为模型药,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PLGA制备微球.并评价微球的体外释放.方法 使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微球,并对微球的外观,粒径和载药量进行评价.通过衡量温度,pH值和表面活性剂等因素筛选体外释放介质.结果 制得的微球外观圆整,粒径统一,平均粒径50 μm左右,载药量为13%.DSC结果表明环孢素A和PLGA有结合作用.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的释放受温度,pH值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加入30%的异丙醇可使微球在2周内释放完全.结论 乳化溶剂挥发法可制备得到质量符合要求的环孢素微球,含30%异丙醇的释放介质是微球体外释放评价的理想介质.

  • 生物降解聚合物支架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制备和应用

    作者:朱艳;鲁莹;钟延强

    目的介绍不同聚合物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方法着重比较了采用PLGA(poly lactide-co-glycolide)等聚合物材料制备组织工程支架几种方法的特点以及支架体内外效应的研究.结果与结论随着新的聚合物骨架材料和骨架制备方法研究的日渐成熟,组织工程学将在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 三种注射用新辅料对Beagle犬类过敏及过敏反应研究

    作者:耿兴超;张琳;宋莹;杨锐;涂家生;黄芝瑛;孙会敏;李波

    目的:研究3种注射用新辅料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DLLA)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能否引起Beagle犬产生类过敏或过敏反应,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Beagle犬于l、3、5d致敏共3次,末次致敏后第14d激发.观察给药后反应症状,检测常规血液学指标、血浆中组胺、IgE、IgG和IgM含量.结果:上述各项指标在首次给药后和激发日激发后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PIGA、mPEG-PDLLA和HP-β-CD在本实验剂量下不能引起Beagle犬产生类过敏或过敏反应.

  • 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体外实时降解和加速降解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红赛;刘曦;于少君;黄永富;岳卫华

    目的:通过对聚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体外实时降解和加速降解的试验研究,考察两种降解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实时降解试验是将PLGA样品浸泡于Sorensen缓冲液中,于37℃条件下放置不同的时间,加速降解试验是将PLGA样品浸泡在Sorensen缓冲液中,于50℃条件下放置不同的时间,到指定时间点时,分离样品和降解液,测试样品主体的抗张强度、质量损失和特性黏度,并测试降解液中降解产物的含量。结果加速降解的质量损失百分比和特性黏度的减小是明显大于实时降解的,实时降解和加速降解的质量损失百分比均呈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实时降解和加速降解的特性黏度百分比呈现对数关系。结论加速降解和实时降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试验发现,加速降解速率约是实时降解速率的3.5~4倍。

  • 肝组织工程支架评价方法研究

    作者:刘巨超;赵云山;刘广民;张博峰;余振定;徐迎新

    目的:以人肝细胞系HepG2作为种子细胞,建立一种细胞支架评价方法,为肝组织工程筛选合适支架.方法:将HepG2细胞接种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3%CS)和丝素(2%SF)上,体外常规培养;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HE染色和尿素氮检测试剂盒对接种在支架上HepG2细胞的生长、分布及功能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培养在3种支架上的HepG2细胞均维持增殖状态,相比之下,丝素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较快,而PLGA和壳聚糖支架上的细胞增殖相对缓慢;培养至第7 d时,组织学检测显示丝素支架上的HepG2细胞分布均匀,教量多;而在PLGA和壳聚糖支架上只能发现少量细胞;细胞功能检测显示丝素和PLGA支架上的尿素合成能力下降缓慢,而壳聚糖支架上的尿素合成能力快速下降.结论:3种支架均具有比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相比较而言,丝素更适合作为肝组织工程支架;该方法可用于批量筛选肝组织工程支架.

  • 丙酸倍氯米松纳米微囊的肺内分布及清除的研究

    作者:肖琅;刘剑锋;杜建民;高亮;于美丽

    目的研究丙酸倍氯米松(BDP)纳米微囊的肺内分布及清除特征,探讨BDP纳米微囊的肺沉积及缓释作用.方法①采用W/O/W乳化法和蒸法去溶剂法,以聚乳酸-聚乙醇酸的共聚物(PLGA)为囊材,制备BDP-PLGA纳米微囊并用扫描电镜测粒径及观察表面特征.②豚鼠雾化吸人3H-BDP-PLGA纳米微囊,取肺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肺内分布.③56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2组(3H-BDP组和3H-BDP-PLGA纳米微囊组).气管内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肺组织,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测放射性剂量.结果①BDP-PLGA纳米微囊呈表面光滑的球形,中位粒径220.4 nm.豚鼠雾化吸入包有荧光素钠的纳米微囊后,下呼吸道末端及肺泡均可观察到沉积的荧光颗粒,并可维持数天.②肺内药物含量,给药后1、15 min,BDP组与其PLGA纳米微囊组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BDP-PLGA纳米微囊组高于BDP组.结论①BDP-PLGA纳米微囊粒径小,雾化吸人后,在外周肺组织有广泛的沉积.②与原型药相比,BDP-PLGA纳米微囊在小鼠体内有良好的释药特征,随着囊壁的降解,逐步释放出药物.延长药物在肺内停留时间,在不增加剂量的情况下,更长时间发挥局部抗炎作用.

131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