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GD多肽(224)、蛇毒和17β-雌二醇对破骨样细胞骨吸收活性的影响

    作者:薛延;谭辉;蔡尤伯;鱼锋;唐建国;井健

    目的探讨RGD多肽(224)和ED-71对骨吸收的作用. 方法将RGD多肽(224)、蛇毒提取物(Ech)和17β-雌二醇(E2)分别加入破骨样细胞(OLC)与象牙骨片共培养体系中. 结果 10-7mol/L RGD、Ech及E2均有不同程度使骨吸收陷窝数目减少,面积缩小和空洞减少的作用. 结论 RGD-多肽(224)Ech和E2能不同程度抑制OLC骨吸收活性.

  • RGD多肽修饰的改性PLGA仿生支架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增殖及分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长文;郑启新;郭晓东;全大萍;赵洁

    目的:探索RGD多肽修饰的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粘附及分化情况.方法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ulfo-LC-SPDP将GRGDSPC多肽共价结合到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以未接多肽的改性PLGA材料做对照,取第三代MSC接种到材料上,培养1d、2d、3d、4d后比较材料上的细胞密度来反映细胞的增殖程度;取第三代MSC接种到材料上,培养4h、12h后沉淀法定量检测粘附的细胞数,培养24h后摄光镜图像比较粘附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并用FITC连接的鬼笔环肽对细胞骨架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的组织情况;取第三代MSC接种到材料上,用成骨性培养基培养7d、14d、21d,检测细胞中ALP活性来了解MSC分化情况.结果:培养1d、2d、3d、4d后细胞的增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培养4h、12h后实验组细胞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24h后细胞的粘附质量、细胞骨架的组织情况也较对照组为好;培养14d后实验组细胞表达显著高的ALP活性.结论:RGD多肽修饰对细胞增殖无明显促进作用,但能提高改性PLGA支架材料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性,对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 RGD多肽修饰多孔钽对MG63成骨样细胞-钽界面形态及成骨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甘洪全;王茜;张辉;刘鑫;邓华民;宋会平;王志强;李琪佳

    目的:通过观察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 polypeptedes,RGD)多肽表面修饰多孔钽对MG63成骨样细胞-多孔钽结合界面形态变化以及相关成骨因子表达的影响,评价RGD修饰多孔钽对钽-骨界面骨整合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直径10 mm、厚3 mm的多孔钽片通过表面吸附法分别将3种质量浓度的RGD溶液(1 g/L、5 g/L、10 g/L)吸附于多孔钽表面.取第2代MG63成骨样细胞与钽-RGD复合培养成为成骨细胞/钽/RGD复合物,分为4组:未修饰Ta组(对照组),1 g/L成骨细胞/Ta/RGD组,5 g/L成骨细胞/Ta/RGD组及10 g/L成骨细胞/Ta/ RGD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孔钽及复合物外观特征、成骨细胞与Ta/RGD界面的相互作用,测定成骨细胞在 Ta/RGD材料上的黏附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各组成骨蛋白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的表达.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在RGD修饰后多孔钽界面铺展并向孔隙内伸延,分泌细胞外基质覆盖于多孔钽微孔内及界面.24 h、48 h及72 h各组成骨细胞在Ta/RGD材料界面的黏附率均高于未修饰组(对照组),其中5 g/L成骨细胞/Ta/RGD组在48 h的黏附力强 [(68.07 ±3. 80) vs.(23.40 ±4.39) ,P <0.05]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成骨细胞与Ta/RGD复合培养48h成骨细胞OC、FN及F-actin的阳性表达均高于未修饰组,其中5 g/L成骨细胞/Ta/RGD组高于10 g/L组及1 g/L组 [OC:(18.08 ±0.08) vs.(15.14 ±0. 19) ,P <0. 05 ;(18. 08 +0.08) vs.(14. 04 ±0. 61),P <0. 05. FN:(24.60 ± 0.98) vs.(15.90±0.53),P<0.05;(24.60±0.98)vs.(15. 30 ±0. 42),P <0. 05.F-actin:(29. 20 ± 1. 31) vs. (24. 50 ± 1.51),P <0.05;(29.20 ±1.31) vs.(16. 92 ±0.40) ,P <0. 05] . 细胞骨架蛋白 F-actin 呈丝状分布于胞质,沿细胞胞突纵向排列,其蛋白表达高于OC及FN.结论:RGD多肽有利于成骨细胞在多孔钽界面黏附、铺展及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多孔钽界面改建及骨整合.

  • RGD多肽化学修饰聚苯乙烯培养板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王海;梁士民;刘兰霞;庞丽云;张超;葛泉波;朱敦皖

    目的 考察RGD多肽化学修饰聚苯乙烯培养板细胞相容性研究.方法 采用高锰酸钾硫酸溶液对聚苯乙烯表面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羧基位点;水溶性碳二亚胺活化羧基,接枝明胶、胶原和RGD多肽.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动态接触角等研究了RGD化学修饰聚苯乙烯的变化,并考察了RGD化学修饰聚苯乙烯后细胞相容性的变化.结果 XPS结果证实了聚苯乙烯表面N原子的引入,RGD是共价键合在聚苯乙烯表面的.动态接触角下降显著,证明修饰表面的亲水性能提高.在修饰后的聚苯乙烯培养板种植入表皮细胞,结果显示提高了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能力.结论 聚苯乙烯表面进行RGD化学修饰,有利于提高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能力,有望为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高纯度内皮祖细胞提供良好的培养介质.

  •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进展

    作者:袁亚光;樊文广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复习有关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文献,作一总结。结果:使用人工合成三肽序列(RGD)的多肽、生长因子、心房利钠因子和人工肾小管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这些新的治疗可望改善急性肾衰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

  • 不同多肽修饰方法对纯钛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

    作者:王磊;闫凤英;陈建治;王守彪

    背景:理论上推测钛基-微弧氧化陶瓷膜-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多肽的结合模式应具较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目的:观察不同修饰方法固定RGD多肽后,钛基体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增殖。方法:取纯钛与微弧氧化纯钛试件共90枚,分3种方法固定RGD多肽,分别为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与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每组30枚。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组试件表面接枝效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检测试样表面的RGD多肽含量。将3组试件分别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光镜观察各时间点的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3组试样表面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亮点,在单位视野中,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荧光强,提示此组试件接枝了更多的多肽。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试样表面仅含少量或微量多肽,RGD 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含多肽量居中,RGD 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含肽量高。3组试件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细胞生长情况好。表明化学偶联法可以较好地将RGD多肽固定在含微弧氧化膜层的纯钛试样表面,无明显细胞毒性,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增殖。

  • RGD多肽仿生修饰微种植体支抗骨界面结合强度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黎;郑根建;张治汉

    目的:探讨即刻负载条件下,RGD多肽涂层对微型支抗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8只新西兰大白兔,左侧胫骨平行植入2枚附着RGD多肽涂层微支抗种植体,右侧为2枚未经RGD多肽涂层附着处理的对照组.根据种植体即刻负载力值的不同,分为200 g、400 g.种植后 1周、2周、4周、8周分别处死两组实验对象,通过推出实验测试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强度.结果:在200 g、400 g力加载中RGD多肽仿生修饰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第4、8周时,RGD多肽仿生修饰组骨的力学结合强度高于对照组的结合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GD多肽仿生修饰微支抗种植体能够加强微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强度.

  • RGD多肽对MSCs在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支架上黏附行为的调控

    作者:曲志伟;李保强;庄金鹏;闫曦;闫景龙

    目的 研究RGD多肽修饰CS/HA复合多孔支架对于MSCs在支架上黏附的数量及质量.方法 通过原位杂化法制备CS/HA多孔支架并应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将RGD多肽负载到支架表面制备出CS/HA-RGD复合支架并对其表征.分别将从Wistar大鼠提取并培养的MSCs种植到实验组CS/HA-RGD及对照组CS/HA两种支架各10个进行复合培养.4 h后检测其黏附率,3天后应用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状态.结果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吸光度法测定RGD的负载率为67%.应用电镜测得支架的大孔道的直径约为400 μm,而小孔径为3~5 μm.应用酶标仪测定两种支架4 h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黏附率,负载RGD组为(80.7±1.8)%而无RGD组为(54.7±2.6)%.继续培养3天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负载RGD组明显提高了MSCs的黏附数量和质量.结论 RGD多肽具有促进MSCs在短时间内迅速黏附CS/HA复合多孔支架作用.

  • 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吉顺荣;吴闻哲;王浩;张波;刘辰;龙江;虞先濬;倪泉兴;徐近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RGD-BSANP-GEM)对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给药组:BSANP对照组、RGD-BSANP组、BSANP-GEM组、GEM原药组、RGD-BSANP-GEM组.运用MTT法检测给药后24h、48 h和72 h的增殖抑制率.结果:BSANP-GEM组细胞抑制率高于GEM组(P<0.05),RGD-BSANP-GEM组细胞抑制率高于BSANP-GEM组.同时RGD-BSANP-GEM组对胰腺癌细胞株的抑制率与给药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体外RGD环肽能够增加BSANP-GEM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对胰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吉顺荣;张波;吴闻哲;王浩;刘辰;龙江;虞先濬;倪泉兴;徐近

    背景与目的:吉西他滨作为目前临床胰腺癌一线用药,由于其化疗耐药性,化疗效果较差.本研究通过制备RGD偶联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增加其靶向性,探讨其对胰腺癌细胞株BxPC-3和PANC-1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高表达αVβ3受体)和PANC-1(低表达αVβ3受体)为研究对象,各分为6个给药组:对照组、BSANP(白蛋白纳米粒)、RGD-BSANP组、BSANP-GEM组、GEM原药组(吉西他滨)、RGD-BSANP-GEM组.运用PI单染检测给药后24 h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BxPC-3细胞株中,与BSANP-GEM组及GEM组相比,RGD-BSANP-GEM组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且在RGD-BSANP-GEM组凋亡率高:而在PANC-1细胞中,RGD-BSANP-GEM组Go/G1期细胞阻滞的比例和凋亡率低于BxPC-3细胞株.结论:RGD环肽能够增加BSANP-GEM对高表达αVB 3胰腺癌BxPC-3细胞G0/G1期阻滞及细胞凋亡.

  • 9Tcm-3P4-RGD2显像探测肺癌骨骼转移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邵国强;崔璨;罗瑞;孟庆乐;杨瑞;梁凯;赵骏;王峰;王自正

    目的:探讨99Tcm-HYNIC-PEG4-E[PEG4-c(RGDfk)] 2(99Tcm-3P4-RGD2)显像探测肺癌骨骼转移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9月4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99Tcm-3P4-RGD2显像(RGD显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显像)、99Tcm-MDP显像(MDP显像,包括平面和断层显像),同时行SPECT-CT融合显像.所有病灶均以病史、病理检查或6个月以上的影像学随访为终诊断结果.探讨RGD显像对肺癌骨骼转移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45例肺癌并发骨骼病灶122处,成骨性转移病灶102处,溶骨性病灶20处(其中5处尚未出现明显骨质密度改变)良性骨病变51处.溶骨性转移灶对99Tcm-3P4-RGD2摄取(T/NT:6.90±2.31)显著高于99Tcm-MDP(1.18±1.24,P=0.010),RGD显像对溶骨性、成骨性转移灶的探测灵敏度(84.8%和55.9%)分别与MDP显像(25.0%和91.2%)差异显著(P均<0.05),融合CT显像后,两种显像方法对骨转移的诊断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但MDP融合显像对骨转移灶的探测灵敏度(92.6%)和准确性(93.4%)均高于RGD融合显像(78.7%,P=0.008;80.3%,P=0.010).另外,RGD融合显像可对骨骼病变原发肺癌灶和其他转移灶进行有效探测.结论:99Tcm-3P4-RGD2靶向结合肿瘤细胞、破骨细胞的整合素αvβ3受体,在肺癌溶骨性骨转移的早期发现中具有一定优势,是常规骨显像的有效补充.

  • 纯钛表面加载RGD多肽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徐基亮;夏荣;孙磊;胡小晔;刘春;孙子环

    目的 探讨纯钛表面加载RGD多肽进行生物功能化修饰的可行性.方法 借助电化学和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纯钛表面构建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各组钛片进行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培养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处理前后的钛片进行体外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SEM和XPS显示,两步阳极氧化后在纯钛表面形成蜂窝多孔的TiO2纳米管,多巴胺在TiO2纳米管上自聚合成聚多巴胺涂层,同时向外接枝偶联RGD多肽,终在纯钛表面成功形成了TiO2纳米管-聚多巴胺-RGD多肽活性层,体外细胞培养显示,该活性层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 RGD多肽功能化修饰的钛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种钛表面功能化修饰法可望用于改善钛种植体,提高骨结合.

  • RGD多肽修饰的无机小牛骨粉对MC3T3-E1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作者:高媛媛;周子谦;柳慧芬;童昕

    目的:研究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在RGD修饰的无机小牛骨粉上的黏附、增殖及分化.方法:浸泡法制备RGD/Bio-Oss复合材料.MTT法检测细胞1h、2h、3h黏附,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形态,DNA浓度定量分析细胞1d、3d、5d、7d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细胞7d、14d的分化.结果:1h、2h、3h细胞黏附结果Bio-Oss/RGD组明显高于Bio-Oss组及空白对照组;1d、3d、5d、7 d Bio-Oss/RGD组和Bio-Oss组的DNA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都低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分化第14天时Bio-Oss/RGD组的结果明显高于Bio-Oss组与空白对照组.结论:RGD对细胞黏附及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细胞增殖无显著促进作用.

  • RGD多肽修饰的改性PLGA仿生支架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长文;郑启新;郭晓东;全大萍;赵洁

    目的了解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修饰是否能提高改性的PLGA仿生支架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性.方法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ulfo-LC-SPDP将GRGDSPC多肽共价结合到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以未接多肽的改性PLGA材料做对照,取第三代MSC接种到材料上,培养4、12小时后沉淀法定量检测粘附的细胞数,培养24小时后摄光镜图像比较粘附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结果培养4、12小时后实验组细胞粘附率分别为0.17±0.01、0.38±0.02,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8±0.01、0.14±0.01(P<0.01),且24小时后细胞的粘附质量也较对照组为好.结论 RGD多肽修饰的确能提高改性PLGA支架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性.

  • 含RGD序列多肽的188Re标记及其生物分布

    作者:马玉飞;于俊峰;张岚;韩彦江;沈华;尹端沚

    以fac-[188Re(CO)3(H2O)3]+为前体标记了含RGD的环状多肽H-c(RGDyK) (Pc1):75 ℃下反应30 min即可得到标记率和放化产率大于90%的目标产物188Re(CO)3-Pc1.此标记物在小牛血清及磷酸缓冲液(pH=7.4)中稳定性良好,Pc1对U87MG细胞有良好的亲和力,半抑制常数 (IC50) 为84.9 nmol/L.生物分布数据显示,188Re-Pc1在血液内清除较快,且通过肝胆和肾代谢排出体外;在肿瘤内有一定的摄取.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