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种植体支抗在错(牙合)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郑军;张型旺;孙凤林;母东亮;杜玉芳;刘丽佳

    目的:研究分析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中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选取了8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4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正畸治疗,研究组使用微钛种植体植入治疗,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一年后,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计算矫正前后头颅侧位片、上中切牙突角、突距差,下中切牙突角、突距差,磨牙移位等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优秀,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的上中切牙突角、突距差,下中切牙突角、突距差均要比对照组高,磨牙移植位置比对照组低,两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时发现,研究组共有5例种植体附近有轻度水肿症,无感染病例,对照组有4例支抗牙伸长,牙龈有红肿表现.结论:错(牙合)畸形选择微种植体支抗矫正的效果突出,支抗强度高,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良好,临床中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 微种植体用于修复治疗前局部牙列矫正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颜莉芳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用于修复治疗前局部牙列矫正的效果.方法:应用微种植体治疗患者16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种植成功,且治疗后并无红肿、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种植体用于修复治疗前局部牙列矫正临床效果较好.

  • 双链法与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正畸牙牙间隙关闭影响的对比观察

    作者:赵婵媛;王杨洋;王鹏;霍峰

    目的 探讨双链法矫治正畸牙牙间隙关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72例不同上下颌牙列间隙的正畸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链法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牙周指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时间分别为(4.19±0.76)、(5.34±0.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P<0.01);尖牙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率分别为5.56%(2/36)、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0,P<0.05).矫治前和矫治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为0.53±0.11、0.83±0.47,对照组分别为0.54±0.17、0.85±0.49,各组患者矫治前后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9、3.586,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探诊深度(SPD)分别为(2.25±0.43)mm、(2.87±0.47)mm,对照组分别为(2.17±0.37)mm、(2.82±0.54)mm,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0、5.958,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出血指数(SBI)分别为0.67±0.36、1.23±0.35,对照组分别为0.64±0.38、1.15±0.21,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2、7.048,P值均<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分别为0.81±0.43、1.62±0.43,对照组分别为0.86±0.21、1.17±0.25,各组患者矫治前后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8、5.697,P值均<0.05).治疗前后两组间GI、SPD、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矫治后6个月PLI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对照组为13.8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0,P<0.01).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双链法可缩短正畸牙间隙关闭的时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

  • 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张梅生;陈学群

    目的 对比观察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与传统口外弓支抗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MBT),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作为支抗,对照组使用传统口外弓.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矫治后头影测量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颌骨硬组织、软组织及牙齿等多方面指标水平[(包括牙合平面与SN平面夹角(OP-SN)、上/下唇突度、颏前点及上下唇突点切线与眼耳平面夹角(Z角)及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垂直距离(U1-NA)、Apg线至上中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Apg-U1)、翼上颌裂后缘至上颌磨牙远中邻面垂直距离(Ptm-U6)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矫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口外弓比较,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微型种植体加强支抗进行矫治,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建立更为良好的咬合关系,颜面部外侧貌更符合美学标准,且能够有效缩短矫治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及负担,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的价值.

  • 用微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上颌全牙列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张春利;王丽卫

    目的:探究微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上颌全牙列矫正治疗II类前牙前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II类前牙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运用微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上颌全牙列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齿槽座角、下齿槽座角、ANB角、U6-X、U6-Y、U6-X角、U1-X、U1-Y、U1-SN角、NLA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U1-X、Ul-Y、U6-Y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且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上颌全牙列技术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支抗较为稳定,不良反应较小的优点,能够给II类前牙前突患者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

  • 微种植体支抗在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其植入角度和长度连续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房玉镇;付欣;孙鲁旻;李东;叶之慧

    目的 通过建立微种植体-上颌骨-上颌牙列-直丝弓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微种植体在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植入角度和长度连续变化对微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影响,为临床微种植体植入角度和长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临床样本一例,采用锥体束CT(CBCT)进行扫描,得到上颌骨及上颌牙列的原始数据,运用三维重建软件,建立出具有较高几何相似性、结构完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微种植体的植入长度设定为7 mm、7.5 mm、8 mm、8.5 mm、9 mm,植入角度设定为45°、60°、75°、90°.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当载荷为200 g(1.96 N)时,微种植体及周围骨皮质骨松质的范·米塞斯(Von-Mises)应力分布.结果 在不同的植入角度下,当微种植体的植入长度基本为8.5 mm时,其所受Von-Mises应力小;当微种植体的植入长度不同时,其Von-Mises应力值小的植入角度为75°.结论 当微种植体的载荷为200 g时,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的佳植入长度为8.5 mm,佳植入角度为75°.

  • J形钩与微种植体支抗矫正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费晓东

    目的 比较J形钩与微种植体支抗矫正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病患者72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组与B组,每组36例,A组采用J形钩进行治疗,B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B组的疗程明显少于A组,B组的上中切牙位置变化显著大于A组,B组上磨牙前移的位置显著少于A组,以上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覆(牙合)变化值明显大于B组,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角安氏Ⅱ深覆(牙合)分别采用J形钩与微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J形钩打开咬(牙合)的效果较好,但是J形钩的限制性较大,微种植体支抗的内收效果较好.

  • 微种植体治疗8例安氏Ⅱ类1分类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武秀萍;李冰;李振强;冯云霞

    安氏Ⅱ类1 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牙齿突度和面型,正畸治疗中通常采用拔牙矫治,内收上前牙占据拔牙间隙,通过牙齿的移动掩饰性矫治上下颌骨间的不调,以获得协调的面型.因此需要较强的支抗,以尽量减少上颌磨牙近中移动,从而充分利用拔牙间隙来大量内收前牙,尽可能改善侧貌.

  • 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失败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邵雯婷;王学金

    本文针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差、松动、脱落导致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失败的相关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在今后的正畸临床工作中对于适应症、微种植体的选择,以及手术过程的注意事项提出理论指导依据.

    关键词: 正畸 微种植体 支抗
  • 下颌第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范星星;赵桂芝;柯杰;郑栋;王蕊;刘璐;刘杨

    目的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利用组牙支抗和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第二磨牙时牙齿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Ansys软件建立3组有限元模型,组牙支抗组和微种植体支抗组为实验组,前牙无整体连续结扎无微种植体组为对照组,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相应力值加载和计算.结果 组牙支抗组支抗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较对照组减小,但相差不大.微种植体支抗组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初始位移增大,但牙根初始位移明显减小,下颌第二磨牙初始位移大于对照组.3组模型中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倾斜伴舌侧扭转运动.结论 在推下颌第二磨牙远移过程中,将前牙整体结扎并未能明显增强支抗,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较强的支抗控制.

  • 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三维有限元研究进展

    作者:于海璐;蔡兴伟;李涛

    近年来,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与传统支抗相比,微种植体支抗体积较小且相对价格低廉、操作简便,能够解决更多疑难病例,但却仍然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微种植体结构设计、骨质量、植体材料、正畸力载荷以及植入角度的有限元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这些因素对于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为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更加高效的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 个体化舌侧矫治器微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作者:蔡留意;林久祥;张月兰;王林

    目的 建立包含eBrace托槽、牙、牙周膜、牙槽骨、弓丝和微种植体在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个体化舌侧矫治器上颌腭部不同位置微种植体滑动法关闭上前牙间隙的生物力学特征做准备.方法 依据eBrace个体化舌侧矫治器的设计特点,基于CT采集的实际数据,先建立实体模型,再构建含有牙、牙周膜、牙槽骨、托槽、弓丝和微种植体6个成分的个体化舌侧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1.根据微种植体植入位置不同,共建立6个有限元模型,微种植体分别位于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2 mm、6mm和10 mm.每个模型包括40个实体模型.2.用10节点四面体单元进行单元剖分,第一个模型(微种植体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牙槽嵴顶2 mm)在网格剖分后有节点741 670个,单元513 925个.其他模型的节点数和单元数类似.结论 建立了包含eBrace托槽、牙、牙周膜、牙槽骨、弓丝和微种植体在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有限元模型构建全面、复杂、真实,几何相似性很强;为下一步分析个体化舌侧矫治器上颌腭部不同位置微种植体滑动法关闭上前牙间隙的生物力学特征奠定了基础.

  • Tomas微种植体矫治力系统竖直倾斜磨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作者:郭冬梅;常少海;胡玲玲;鲁颖娟;叶玉珊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复合矫治力系统竖直倾斜磨牙的影响.方法 对上颌第二恒磨牙向近中、颊侧倾斜的干燥头颅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颌第二恒磨牙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观察计算机模拟微种植体位于不同位置、施加不同的远中向力和根颊向力偶矩时磨牙牙周膜的位移.结果 当微种植体位于第二恒磨牙近中颊侧牙槽骨,进行力学加载时,磨牙产生向远中倾斜、腭侧旋转的趋势;位于近中(牙合)面和近中腭侧牙槽骨,进行力学加载时,磨牙均产生向远中倾斜、颊侧旋转的趋势.结论 合理运用复合矫治力系统可以更有效地竖直倾斜磨牙.

  • 低钙对微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彭惠;张巍;柳洪志

    目的 通过建立低钙动物模型来研究低钙状态对微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实验用健康哈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定量低钙饲料饲养,对照组正常饲料饲养,定期测量血清钙、镁、磷含量及骨密度值,当实验组骨密度值低于对照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即为低钙模型建立成功,即可进行微种植体的植入.植入后再分别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分为A组:即刻加力组、B组:6周后加力组、C组:8周后加力组及D组:10周后加力组,以镍钛弹簧施力1.47N,于施力当天拍摄X线片,力值持续4周后进行标本制备、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 实验组A组6枚种植体全部松动、脱落,种植失败;其余各组种植体在植入和施力后稳定性均良好,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4组、实验组B、C、D三组均形成骨结合,且结合程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结论 低钙实验组在微种植体植入后不可进行即刻加力,需等待"二期负载",且随着"无负载愈合期"的延长,其骨结合程度增强,稳定性增强.

  • 微种植体植入颧牙槽嵴区域的风险分析

    作者:张倩倩;侯凤春;于艳玲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人上颌颧牙槽嵴区域的骨量,分析微种植体植入过程中穿通上颌窦或损伤牙根的风险.方法 采集60例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上颌颧牙槽嵴区域的不同层面、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植入微种植体时的骨量,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颌颧牙槽嵴区域的有效骨量小在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层面为(2.27±1.72) mm,大在第二磨牙近中颊根层面为(7.24±2.51) mm.从第一磨牙远中颊根层面到第二磨牙近中颊根层面,有效骨量呈递增趋势.结论 ①上颌第一、二磨牙间到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区域更适合微种植体的植入;②在上颌颧牙槽嵴区域植入微种植体支抗,有较大的穿通上颌窦和损伤磨牙颊根的风险,建议在术前拍摄CBCT进行风险评估.

  • 正畸微种植体初始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包雪梅;陈岩

    自1983年Creekmore将钴铬合金微螺钉应用于临床正畸支抗至今,学者们历经28年的潜心研究证实——正畸微种植体能够提供可靠的正畸支抗.可靠支抗有赖于微种植体良好的稳定性,而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又是微种植体骨整合后提供坚强支抗的首要环节.因而,自正畸微种植体问世至今,其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正畸学术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正畸微种植体初始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微植体支抗高牵引钩个性化舌侧系统矫治成人双颌前突硬组织变化初步研究

    作者:王晨曦;陈畅;陆兴龙;蔡留意;杨建浩;张月兰

    目的 探讨微植体支抗高牵引钩个性化舌侧系统矫治成人双颌前突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Brace个性化舌侧系统进行矫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于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的腭侧牙槽骨植入微种植体,植入高度距牙槽嵴顶约6mm.在侧切牙远中的弓丝上安放高度为6mm的高牵引钩,微种植体与牵引钩间加力进行前牙的内收治疗.在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将两次头影测量的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测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8例患者矫治结束后,磨牙和尖牙关系中性,覆(牙合)覆盖正常.头影测量结果显示SN-OP(°)增大、U1-SN(°)、U1-PP(°)、U1-NA(mm)、L1-NB(mm)、L1-MP(mm)、OB(mm)减小,U1-L1(°)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微植体支抗高牵引钩个性化舌侧系统可以内收前牙,改善硬组织突度,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是矫治成人双颌前突的有效手段之一.

  • 影响微种植体稳定性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作者:张容秀;柯杰

    支抗的控制在正畸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支抗分为强支抗、弱支抗和中支抗.临床上弱支抗和中支抗相对容易获得,而强支抗的获得一直是一个难题.1983年Creekmore和Eklcnd[1]首次报道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患者上颌,压低上颌切牙,取得了满意效果.微螺钉种植体能够提供可靠且稳定的支抗,自此支抗的控制变得相对容易.但是微植体的失败率也随着微植体的应用而增加,微植体成功率的高低主要由松动率体现.影响微植体种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很多,本研究将从植入部位和角度、植入方法、力值加载时机、种植体的设计、口腔卫生维护等方面作一综述.

  • 不同植入角度及载荷方向对微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于海璐;蔡兴伟;马龙;杨永进;李涛

    目的 探讨下颌骨中微种植体不同植入角度及载荷方向对支抗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与载荷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包含正畸微种植体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植入角度为30°、60°、90°时分别植入微种植体,分析在4种不同方向2N作用力下微种植体应力、颌骨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 植入角度为60°时应力和位移的水平均较小,植入角度为60°载荷方向为45°时微种植体应力达小值27.06 MPa,骨皮质应力达小值3.234 MPa;微种植体载荷方向对微种植体及骨皮质应力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植入角度对微种植体、骨皮质应力和位移影响较大,对支抗稳定性影响显著,60°为微种植体较适宜的植入角度;微种植体载荷方向对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 青少年与成人正畸患者腭部植入部位骨皮质密度的CBCT研究

    作者:孟庆芳;吾尔古力·阿不都热依木;侯军衡;热那古丽·伊那木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评价并测量青少年与成年患者腭部骨皮质密度,为临床微种植体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选择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6年3—6月在此期间进行治疗的青少年(60例)和成人患者(60例)进行CBCT扫描.将所有患者的腭部进行骨皮质密度测量,将得出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组(613±27)HU小于成年人组的骨皮质密度(733±5)HU,(P<0.01);同组患者男性骨密度大于女性骨密度;所有患者腭骨两侧面的骨密度(733±21)HU都要比中间区域骨密度小,即青年组前侧(632±21)、(607±19)HU,后侧(524±17)、(497±11)HU比中间区域的(632±23)、(601±30)HU小;成年组前侧(942±33)、(709±23)HU,后侧(598±32)、(549±21)HU比中间区域的(801±16)、(689±25)HU小(P<0.01).结论 利用CBCT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对牙槽骨腭部骨皮质密度进行测量,具有无创性、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优点.

170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