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缝隙连接在颅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有厚;吴一芳;王飞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是细胞间特化的直接提供信息和物质交流的连接结构,通过电、化学偶联对细胞生长、发育和增殖等发挥调控作用,特别是在细胞间快速信息沟通的活动中,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担当重要角色,目前认为是实现细胞间直接通讯的惟一途径。它是细胞间普遍存在的连接方式,介导相邻细胞间电偶联以及小分子物质之间的胞间转移,这种信息和物质的转移被称为缝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1]。

  • 不同多肽修饰方法对纯钛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

    作者:王磊;闫凤英;陈建治;王守彪

    背景:理论上推测钛基-微弧氧化陶瓷膜-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多肽的结合模式应具较好的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目的:观察不同修饰方法固定RGD多肽后,钛基体微弧氧化膜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增殖。方法:取纯钛与微弧氧化纯钛试件共90枚,分3种方法固定RGD多肽,分别为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与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每组30枚。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组试件表面接枝效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检测试样表面的RGD多肽含量。将3组试件分别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光镜观察各时间点的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3组试样表面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绿色荧光亮点,在单位视野中,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荧光强,提示此组试件接枝了更多的多肽。RGD多肽物理吸附修饰纯钛组试样表面仅含少量或微量多肽,RGD 多肽物理吸附修饰微弧氧化组含多肽量居中,RGD 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含肽量高。3组试件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但RGD多肽化学偶联修饰微弧氧化组细胞生长情况好。表明化学偶联法可以较好地将RGD多肽固定在含微弧氧化膜层的纯钛试样表面,无明显细胞毒性,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增殖。

  • 颗粒型环瓜氨酸肽抗原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作者:付琳;裘宇容;姜云飞;夏佳音;王海芳

    目的 探讨颗粒型环瓜氨酸肽抗原的制备方法,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通过碳二亚胺交联法将人工合成的CCP与BSA共价偶联,使偶联产物蛋白大小在70-170 KD之间,经紫外吸收光谱鉴定偶联成功.采用碳二亚胺两步法将偶联成功的CCP与BSA复合物又与聚苯乙烯微球偶联,优化偶联条件,根据蛋白偶联量和偶联效率判断偶联效果.结果 (1)BSA与CCP偶联质量比为1∶1,EDC与NHS用量比为2∶3,偶联pH为6.0,BSA与CCP偶联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BSA与CCP偶联产物在70 KD-170 KD之间,紫外吸收峰有明显左移.(2)微球与偶联蛋白的吸附效率随着EDC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EDC用量达到7.5 mg/ml时,偶联蛋白大效率达到63.66%.(3)随着偶联时间的延长,蛋白偶联微球的效率不断增加,在偶联时间为0.5-2 h内,偶联效率增加快,当反应时间2 h后,反应趋于平衡.(4)对不同偶联反应pH值条件进行筛选,pH为7.5时偶联效果好,pH7.0-8.0为适宜偶联的pH范围.结论 CCP-BSA偶联产物蛋白与胶乳颗粒偶联,当EDC浓度为7.5 mg/ml,偶联时间为2 h,反应PH值为7.5,蛋白偶联效率可达到63.66%.

  • 恶性疟原虫PfEMP1蛋白N-末端片段与铜绿假单胞菌去毒外毒素的偶联构建

    作者:吴慧珍;刘晓;李梦梦;钱锋;徐沪济

    目的 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表面蛋白1(Plasmodiumfalciparum erythrocyte membrane protein 1,PfEMP1)N-末端区段(N-terminal segment,NTS)共价偶联到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去毒外毒素(recombinant exoprotein A,rEPA)上,构建NTS-rEPA偶联蛋白,以提升NTS的免疫原性.方法 用偶联试剂Sulfo-EMCS将马来酰亚胺基团加到rEPA上,利用NTS所携带的1个自由巯基将NTS共价连接到马来酰亚胺化的rEPA上,形成NTS-rEPA偶联蛋白,通过分子排阻层析从偶联反应产物中去除未偶联的蛋白.采用Ellman反应测定rEPA上所携带的马来酰亚胺基团数量以及NTS-rEPA偶联蛋白的偶联比,SDS-PAGE鉴定纯化的偶联蛋白.结果 通过偶联试剂Sulfo-EMCS在每摩尔rEPA上加上了4.3摩尔的马来酰亚胺基团;NTS与马来酰亚胺化的rEPA反应生成了NTS-rEPA偶联蛋白,偶联比为4.1;通过分子排阻层析去除了未偶联的蛋白,得到了纯化的偶联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NTS-rEPA偶联蛋白,为今后针对NTS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用多肽-蛋白偶联方法制备抗恶性疟原虫抗体

    作者:钱锋

    目的 介绍一种多肽-蛋白偶联的流程,并用多肽-蛋白偶联产物制备抗疟原虫抗体. 方法 用化学连接剂Sulfo-EMCS在作为载体蛋白的铜绿假单胞菌重组去毒外毒素(rEPA)上加马来酰亚胺基团,用间接Ellman反应测定载体蛋白上所加的马来酰亚胺基团数量.用马来酰亚胺修饰的载体蛋白滴定Pfs48/45-158多肽[含恶性疟原虫表面蛋白48/45(Pfs48/45)第158~~173氨基酸序列,其N末端带有一个半胱氨酸残基],绘制滴定曲线并用线性回归进行曲线拟合,根据滴定曲线确定理论滴定终点,计算多肽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比(每摩尔载体蛋白所能结合的多肽的摩尔数).用过量的Pfs48/45-158多肽与马来酰亚胺修饰的rEPA进行反应,规模制备Pfs48/45-158-rEPA多肽-蛋白偶联物,偶联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所制备的Pfs48/45-158-rEPA偶联物免疫BALA/c小鼠,制备免疫血清.用ELISA测定免疫小鼠血清抗Pfs48/45-158多肽的抗体效价,用免疫荧光试验(IFA)测定免疫血清识别疟原虫的能力. 结果 通过化学连接剂在每摩尔rEPA上添加约6.94摩尔的马来酰亚胺基团.制备了偶联比约为7.33的Pfs48/45-158-rEPA多肽-蛋白偶联物.偶联物免疫小鼠激发出抗Pfs48/45-158多肽的高抗体应答,免疫血清抗Pfs48/45-158多肽的效价为12 500 ELISA单位(即吸光度A405值为1时的血清稀释度倒数),同时免疫血清可识别疟原虫. 结论 多肽-蛋白偶联是一种可用于制备抗疟原虫抗体的便捷方法,间接Ellman检测、滴定反应和SDS-PAGE分析构成了多肽-蛋白偶联物制备的质控方法,可更好地保证多肽-蛋白偶联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 疟疾偶联疫苗

    作者:钱锋;徐沪济

    很多疟疾抗原在人体中是弱免疫原,化学偶联是一种提升弱免疫原免疫原性的方法,其价值已在疟疾疫苗的研究工作中得到证明.本文介绍了蛋白质偶联的一些常用化学连接剂和载体蛋白,并综述了疟疾偶联疫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疟疾 化学偶联 疫苗
  • 在多孔钛片表面固定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杨国利;何福明;赵姗姗;徐英;周庆;赵士芳

    目的 应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构建一种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固定方法,并与物理吸附和化学偶联法进行比较.方法 55片10mm×10 mm×1mm Ti-6Al-4V片经喷砂、双重酸和过氧化氢热处理后,30片应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固定RGD,并与物理吸附、应用CDI的化学偶联技术固定RGD相比较.场发射扫描电镜(FSEM)观察RGD固定过程中钛片表面形貌情况,荧光显微镜大体观察固定到钛片上的RGD数量.结果 FSEM显示物理吸附和新的固定方法不会破坏钛片的表面形貌,而应用CDI的化学偶联则破坏钛片原有的表面形貌,大小不等的多极孔洞被完全破坏.荧光显微镜图片显示物理吸附固定到钛片表面的RGD较少,而应用CDI的化学偶联和新的固定方法固定到钛片表面的RGD较多.结论 采用层层静电自组装技术有利于将RGD固定到钛表面且不破坏种植体表面形貌,同时可保证数量和结合强度.

  • 人复制蛋白变体胶乳增强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作者:曹娅;华子春;徐根兴

    初步建立了人复制蛋白变体(CIZ1-V)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检测方法,用于早期肺癌的检测.用制备的CIZ1-V多克隆抗体(兔抗)与0.13 μm粒径的胶乳微球颗粒进行化学偶联,研制CIZ1-V试剂盒,并对试剂盒性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IZ1-V试剂盒标准曲线呈线型,相关系数R2 =0.998 8;检测范围为0.20~8.00μg/mL,灵敏度为0.11 μg/mL,检测限为0.20μg/mL.试剂盒对表达纯化所得目的蛋白的回收率范围为98.92%~104.00%,平均100.91%;平均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符合国家检测试剂盒标准.试剂盒和Elisa方法对于表达纯化所得目的蛋白的回收率元显著差异(P>0.05),对1L菌液的CIZ1-V表达量测定结果也无显著差异(P>0.05),为早期肺癌的血清检测做了充分准备.

  • 钛纳米管表面固定成骨细胞特异性多肽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啟坤;宋婷婷;吴齐越;庄艳琴;陈慧敏;吴明月

    目的 探讨在TiO2纳米管表面固定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的方法,为钛种植体表面生物化修饰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 应用多巴胺共价键合将多肽固定在TiO2纳米管基材表面,构建生物活性涂层.结果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荧光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表征,证实钛纳米管表面能够成功固定成骨细胞特异性多肽.结论 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可将成骨细胞特异性识别多肽固定在钛纳米管基材表面,成功构建生物活性涂层.

  •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曲峰;李英霞;宋妮

    几丁质(chitin)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生物多糖,壳聚糖是几丁质的N-脱乙酰基衍生物.由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天然无毒等优点,其作为医药材料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目前,临床使用疗效较好的抗癌药物大多是将其与大分子进行化学偶联制备前体药物,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和刺激性、延长药物分子的作用时间.

  • 钛纳米管表面RGD修饰工艺的初步研究

    作者:曹馨;于卫强;张富强

    目的:通过在TiO2纳米管表面构建RGD(Arg-Gly-Asp)活性肽阵列,掌握钛纳米管表面制备活性肽阵列的工艺方法.方法:通过阳极氧化法在纯钛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研究化学偶联法将RGD组装在钛纳米管表面的工艺.结果: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钛纳米管预处理2 h,然后用交联剂N-琥珀酰亚胺3-马来酸亚胺丙酸酯(SMP)连接钛纳米管上的氨基和RGDC中的硫醇基将RGDC组装在钛纳米管上.结论:使用化学偶联的方法,可将RGD短肽共价连接钛纳米管表面构成RGD生物活性涂层.

  • 低分子量鱼精蛋白介导的天花粉蛋白的抗肿瘤应用

    作者:梁剑铭;曾峰;陈应之;谭娇;陶鹏宇;徐勤;黄永焯

    【目的】研究重组穿膜肽天花粉蛋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利用蛋白重组技术,在天花粉蛋白的C端引入半胱氨酸,并以此作为修饰位点偶联穿膜肽,通过亲和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目的蛋白。以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目的蛋白的生成以及其对还原性物质的响应性。通过细胞摄取实验研究穿膜肽介导蛋白内吞摄取效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穿膜肽天花粉蛋白修饰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成功制备穿膜肽-天花粉蛋白复合物,此复合物具有一定还原响应性。且经过穿膜肽修饰后,天花粉蛋白在HeLa、 MCF-7肿瘤细胞的摄取率明显增强,对HeLa、 MCF-7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也显著提高。【结论】穿膜肽修饰天花粉蛋白可显著提高其抗肿瘤作用。

  • SPDP偶联法制备双特异抗体

    作者:陈浪;袁军;唐俊杰

    双特异抗体(BIAB)的制备主要有三种方法:化学偶联法、杂交瘤法和基因工程方法.其中,化学偶联法可快速、大量生产双特异抗体,这种抗体主要用于免疫检测.化学偶联法通常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将两种完整的抗体或其衍生物直接偶联,二是将两种不同的抗体解离后进行重新组合.

  • 制备GP73多克隆抗体并建立GP73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作者:许春;洪建明;杜晶春;向波;徐霞

    目的 运用胶乳微球标记抗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抗体,并初步建立GP73的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方法 用人工重组GP73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将纯化成功后的抗体蛋白共价偶联到胶乳微球上;优化偶联条件,制备免疫胶乳,建立GP73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测定法.结果 制备的纯化抗GP73多克隆抗体的效价达到16000,用其致敏的胶乳微球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磺酸钠盐(EDAC/NHS)浓度为10 mg/mL、反应溶液为PBS (pH =6)、室温反应3h,偶联率高.所建立的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灵敏度和特异性良好,线性范围在(6.25 ~200) ng/mL,检测下限在10 ng/mL.结论 成功纯化出GP73多克隆抗体,制备GP73免疫胶乳微球颗粒,建立GP73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 脑蛋白水解液对大鼠胶质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作者:刘锐;黄慧玲;闫华;张文治;苏心;只达石

    细胞通讯是多细胞生物的一个基本需要,在复杂的细胞信号传导网络中,缝隙连接是动物细胞间普遍存在的细胞连接方式,通过电、化学偶联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发挥调控作用,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