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的动态变化

    作者:王冬梅;李凤林;童蓓燕;顾云娣

    目的研究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的动态变化. 方法用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肝贮脂细胞并计量,以图像分析仪测灰度值. 结果正常肝小叶内贮脂细胞呈网架状分布,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数量递减,至第5d时为正常肝的1/3. 结论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动态变化明显不同于肝中毒等损伤后的增殖变化.

  • 肝部分切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再生的关系

    作者:许翠萍;韩德五;张杨;赵元昌;尹镭

    目的:观察肝部分切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动态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假手术组(SO)和肝大部切除组(PH),测定NC组及SO,PH组术后6,12,24,36,48,72,120,168 h血浆ET浓度,同时动态观察残余肝组织的再生情况.结果:PH组大鼠血浆ET浓度在PH后6-72h升高,期间出现2次峰值,第1次在PH后12h,第2次在PH后48h,明显高于NC组及SO组对应时间点(P<0.01),72 h后迅速下降至NC组水平.PH后残余肝质量、肝再生率均出现明显的动态变化,但分别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P>0.05),-0.167(P>0.05);PH后再生肝组织DNA合成S期肝细胞的数量、PCNA的标记指数均出现显著动态改变,但分别与血浆ET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P>0.05),0.058(P>0.05).NC,SO肝组织中上述反映肝再生的指标改变不明显.结论:PH后残余肝再生全程中IETM的变化与肝再生程度的变化无关,提示IETM对肝再生程度没有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否定因IETM所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导致对肝再生的影响作用.

  • 生长激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的影响

    作者:龚作炯;吴亚斌;杨丽华

    目的:了解肝大部分切除后再生过程中甲胎蛋白(α-FP)、端粒酶活性(TA)和肝脏组织学、肝功能的变化,探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生长激素治疗对肝细胞再生及甲胎蛋白、端粒酶活性和肝脏组织学、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200g左右大鼠36只并随机分成6组,其中组1进行肝大部分切除后生长激素(GH)治疗;组2进行肝大部分切除后应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治疗;组3仅进行肝大部分切除而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组4、组5、组6均不进行切除手术,但组4和组5分别给予生长激素、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6则不给予任何治疗.1 wk后取材,再生肝组织端粒酶活性采用PCR-ELISA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含量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另外,肝组织还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手术组TA,AFP,ALT,GGT值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两组TA分别为1.33±0.26,0.496±0.054,P<0.01;两组AFP分别为62.9±13.5μg/L,8.9±2.8μg/L,P<0.01;两组ALT分别为1 204±0.57 nkat/L,61.11±15.48 nkat/L,P<0.05;两组GGT分别为10.72±1.58 nkat/L,5.75±1.78nkat/L,P<0.01),而手术组ALB则显著低于非手术组(分别为28.1±3.0g/L,31.4±2.3g/L,P<0.01).组1的ALT显著高于组2和组6(三组ALT分别为82.16±18.5 nkat/L,60.83±7.96 nkat/L,66.67±11.02 nkat/L,P分别<0.01,0.05),组2和组3的ALB显著低于组6(三组ALB分别为28.3±4.1g/L,26.9±2.3g/L,31.8±2.1g/L,P分别<0.05,0.01).组1、组2和组3的TA(三组TA分别为1.56±0.18,1.38±0.10,1.04±0.12)及AFP值(三组AFP值分别为75.9±9.6μg/L,59.6±12.2μg/L,53.1±7.0μg/L)显著高于组4、组5及组6(三组TA分别为0.48±0.04,0.52±0.06,0.48±0.06)(三组AFP值分别为10.3±3.4μg/L,9.6±2.4μg/L,6.9±0.8μg/L)(两指标P值均<0.01).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手术组的残肝和非手术组的肝脏大体组织形态学差异不大,而手术组的再生肝则无典型的肝小叶结构,但可见肝窦,且细胞排列较残肝和非手术组肝脏更密集.结论:促肝细胞生长因子、生长激素能显著促进肝细胞再生,并且促肝细胞生长因子有利于肝细胞膜的稳定性及肝功能的恢复,而生长激素有明显促进白蛋白合成的作用.

  • 肝大部切除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PVE)的临床应用

    作者:邹如海;元云飞;李安华

    肝大部分切除(半肝或三叶肝切除)术后所保存的残余肝脏容积(remnant liver volume,RLV)不足是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4].

  • AFP、GPC3、ZHX2及ZBTB20基因在小鼠肝脏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汤朝晖;全志伟;刘颖斌;章卫平

    目的 探讨小鼠肝脏再生过程中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锌指和同源框2(ZHX2)、锌指蛋白ZBTB20 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0 只C57/BL6 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肝脏再生模型组(肝再生组)和肝微量切除组(肝微切组),各15 只.肝再生组切除肝组织约占肝脏质量的70%;肝微切组切除肝组织约占肝脏质量的5%.分别取两组小鼠肝切除时(0 h)及切除术后2、4、24、48 及72 h 的肝脏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不同时间点甲胎蛋白(AFP)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同时应用RQ-PCR 法检测24、48 及72 h 的肝脏组织GPC3、ZHX2、ZBTB20 mRNA 表达.采用t 检验比较各组AFP、GPC3、ZHX2、ZBTB20 mRNA 表达变化.结果 肝再生组AFP mRNA 术后2、4、24、48 及72 h 分别为0 h 正常肝组织基因表达的(70±20)%、(80±20)%、(90±10)%、(240±40)%、( 870±120)%.72 h 的AFP 基因表达变化与24、48 h 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8.6,P=0.001、0.001),术后24 h AFP 表达开始上升;术后24、48、72 h 的GPC3mRNA 分别为0 h 正常肝组织基因表达的(50±10)%、(120±20)%、(190±50)%.72 h 的GPC3 基因表达变化与24 h 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P=0.01),术后48 h GPC3 表达开始上升;ZHX2、ZBTB20mRNA 在术后24、48 h 分别为0 h 正常肝组织基因表达的(50±10)%,(60±10)%和(70±20)%,(50±10)%.72 h 的ZHX2 升高(120±30)%,与24、48 h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P=0.04、0.04).72 h的ZBTB20 升高(140±30)%,与24、48 h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9,P=0.04、0.01).结论 小鼠肝大部切除术后肝脏再生启动,AFP、GPC3 基因可能在肝脏再生中参与了细胞增殖的主动调控,转录抑制因子ZHX2、ZBTB20 mRNA 在肝脏再生中表达下调,对AFP、GPC3 启动子的转录抑制作用下降,从而促进肝组织再生,对肝脏再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四例

    作者:黄刚;马曾辰;钦伦秀;汤钊猷

    本组共4例,女3例,男1例,年龄37~52岁,平均46岁.2例因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就诊,1例体检发现,1例偶然发现.肿瘤位于肝右叶3例,肝左叶1例,其中1例靠近肝门,直径2cm~10cm,病程13d至5年.1例有血吸虫病史,均无肝炎病史,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史,实验室检查均正常.B-US 4例,肿瘤呈高回声光团2例,界清3例,回声不均匀2例,其中1例内部呈网状结构.彩色Doppler超声3例,肿瘤血供丰富,均测及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RI 0.4~0.5,1例同时见静脉血流.增强后血流明显增多.CT 4例,平扫肿块呈低密度影3例,不均匀2例,界清3例,内见软组织影2例,脂肪成分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影3例.MRI 2例,平扫肿块呈短T1(不均匀1例),长T2信号,T1加权像低于肝实质信号,周边见脂肪信号,T2加权像肿块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后短T1变成长T1,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脂肪信号区亦强化.99mTc-PMT 2例,1例诊断肝血管瘤,另1例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手术:均为单发,1例肿瘤巨大者(10cm×9cm×7cm)向肝表面突出,与膈肌广泛粘连,余均位于肝实质内,2例行右肝部分切除,1例行右肝大部切除(肿瘤巨大者),1例行肝左外叶切除.切面呈灰黄色、红褐色等.包膜完整1例,无包膜1例.病检肿瘤由脂肪细胞、血管及平滑肌细胞组成,伴出血者3例.免疫组化HMB-45(+).

  • Nestin增强部分肝切除小鼠模型肝再生增殖能力的研究

    作者:纪小珍;李振林;贾俊双;安靓

    目的 探讨巢蛋白(nestin)基因过表达对小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转基因小鼠肝脏中外源基因nestin的表达情况.使用Brdu标记法比较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肝脏在不同状态下(静息状态、肝叶切除后24 h、肝叶切除后72 h)肝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结果 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证实转基因小鼠肝脏中存在nestin 的高表达状态.在静息状态下,野生鼠和nestin过表达的转基因鼠肝脏BrdU标记率几乎为零,两者无明显差异;但在肝大部切除的情况下,nestin过表达的转基因鼠有更多的细胞进入增殖状态,增殖能力较野生鼠明显增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4 h:t =2.996,P=0.024;72 h:t =2.915,P=0.027).结论 nestin过表达对静息状态下的肝脏增殖无影响,但可增加损伤修复情况下肝脏的再生增殖能力.表明nestin过表达对静止期细胞作用不明显,但在一些病理或刺激状态下nestin可以通过促进DNA的合成而加速细胞的分裂增殖.

  • 大鼠肝再生过程中caspase-8的表达与时间相关性

    作者:路国勇;寸向农;杨开明

    目的:观察大鼠肝再生过程中caspase-8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手术组35只,10%水合氯醛麻醉后行70%肝大部切除;假手术组35只,正常对照组5只.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各自分为7个亚组,即手术完成后分别饲养大鼠3h、6h、24 h、3d、7d、11d、14d后处死,切取残肝,称重;正常组直接切取肝,称重后取材进行组织学处理,石蜡包埋,切片,做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不同时间点caspase-8的表达及分布.结果:caspase-8蛋白阳性产物呈棕黄色,主要分布于细胞核.手术组caspase-8表达趋势为术后3h阳性细胞表达率开始上升,术后7d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但14 d时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术后3hcaspase-8表达开始上升,到24 h时达峰值并开始下降,11d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中,存在着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早期细胞凋亡活性的升高可能为手术应激反应所致,后期持续增高的细胞凋亡则可能与肝再生终止和肝组织结构重塑的调控有关.

  • 鼠肝大部切除术后肠粘膜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之斌;王炳煌;张炳彦;郭永章

    目的探讨肝大部切除术后空、回肠粘膜固有层细胞免疫能力的变化.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8组,第1组:假手术6h组(n=6);第2组:切除肝脏70%后6h组(70%HP 6h组)(n=6);第3组:假手术12h组(n=6);第4组:70%肝切除后12h组(70%HP 12h组)(n=6);第5组:假手术24h组(n=6);第6组:70%肝切除后24h组(70%HP24h组)(n=6);第7组:假手术72h组(n=6);第8组:70%肝切除后72h组(70%HP 72h组)(n=6).冰冻切片后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70%肝切除后空、回肠粘膜固有层CD3+、CD4+和CD8+的数量变化.结果70%肝切除24h后,T淋巴细胞总数CD3+及CD4+和CD8+亚群的数量下降,提示70%肝切除后肠粘膜固有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结论这可能为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之一.

  • 术前门静脉栓塞技术与临床

    作者:罗中华;孙立军;贺洪德;宦怡

    对肝大部切除术的患者行手术前门静脉栓塞(PVE),可使未栓塞侧的肝组织增生肥大,增大肝脏体积,从而提高肝癌的切除率,降低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故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柃塞已日渐成为外科肝大部切的莺要的术前处理.本文就术前选择性门脉栓寨术的技术及临床相关问题如:相关解剖、入路、栓塞剂的选择、PVE病理生理,适应及禁忌症,联合治疗及门静脉栓塞后肿瘤的生长等予以探讨.

  • 生长激素对肝大部切除术后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梁道明;石刚;陈嘉勇;张毅;林劼;赵辉;林丰

    目的:探讨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生长激素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为临床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保护肠黏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和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组,后两组切除肝左叶和右叶;各组连续用药6 d,分别于术后第1,2,3,5和10天取回肠组织行光镜形态学观察及图像分析检测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并对回肠黏膜上皮细胞行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e cell nucleus antigen,PCNA)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取心脏血4~6 ml,检测内毒素.结果:肝大部分切除术后第1,2天,内毒素明显升高,而rhGH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5天,回肠黏膜明显萎缩,绒毛变薄;黏膜上皮细胞PCNA明显下降(P<0.01).应用rhGH 3 d后,回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PCNA度均增加(P<0.01);术后第5天,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黏膜屏障受损,应用rhGH可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血浆内毒素水平.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的影响

    作者:吴亚斌;龚作炯;杨丽华

    目的:了解肝大部切除后再生过程中甲胎蛋白(AFP)、端粒酶活性(TA)、肝脏组织学、肝功能的变化,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治疗对肝细胞再生及AFP、TA、肝脏组织学、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200g左右大鼠24只并随机分成4组,其中组1进行肝大部切除后应用HGF治疗;组2仅进行肝大部切除而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组3和组4均不进行切除手术,组3给予HGF治疗,组4则不给予任何治疗.1周后取材,再生肝组织TA采用PCR-ELISA法检测,AFP含量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另外,肝组织还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肝大部切除手术可使ALT明显升高(F=8.01,P<0.01),并可导致GGT增高(F=9.71,P<0.05)而使Alb降低(F=6.28,P<0.05),而HGF能显著降低ALT(F=18.56,P<0.01)和ALP(F=6.28,P<0.05).手术和HGF均可导致TA(F手术=391.04,P<0.01;FHGF=29.59,P<0.01)及AFP升高(F手术=452.19,P<0.01;FHGF=18.23,P<0.01).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手术组的残肝和非手术组的肝脏大体组织形态学差异不大,手术对照组不论是再生肝还是残肝均有一定量的空泡变性,而手术组的再生肝则无典型的肝小叶结构,但可见肝窦,且细胞排列较残肝和非手术组肝脏更密集.结论:HGF能显著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利于肝细胞膜的稳定性及肝功能的恢复.

  •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2在小鼠肝再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

    作者:袁方超;龚建平

    目的 探索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2(serine hydroxymethyl transferase 2,SHMT2)在小鼠肝再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及其对小鼠肝再生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 SPF级C57BL/6小鼠120只分为肝切除组(2/3 PH)、假手术组(SHAM)、腺病毒干扰组(siSHMT2)及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每组30只;肝切除组下设1、3、5、7、9d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小鼠肝切除之后分别取1、3、5、7、9d的肝脏组织及血清,采用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SHMT2及其下游分子甘氨酸脱氢酶(glycine dehydrogenase,GLDC)的变化规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浓度.取注射腺病毒干扰SHMT2第5天的肝脏组织,通过Westernblot和观察荧光强度,确定转染效果,并检测血浆中ALT和AST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结果 SHMT2及其下游分子GLDC在小鼠肝再生的后第5、7天表达高,qPCR检测结果显示,SHMT2第5天的表达量是第1天的1.63倍(P<0.05).在干扰SHMT2之后,小鼠第5天再生肝脏的质量由(0.79±0.13)g降低至(0.63 ±0.ll)g(P <0.05),再生度由(36.37±2.21)%降低至(31.33±1.92)%,肝指数由(3.76±0.44)%降低至(3.13±0.29)%,并且肝功能指标ALT由(70.00±9.52) U/L升高至(154.15±16.49) U/L,AST由(140.09±32.85) U/L升高至(403.41±68.63) U/L(P<0.05),PCNA阳性率从(53.6±2.3)%降低至(39.0±3.2)%(P<0.05).结论 SHMT2在肝脏再生的后期高表达,促进残肝的再生,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肝脏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提高三磷酸腺苷水平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