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毒性肝炎诊断和分型探讨

    作者:郭雁宾;刘德恭;汪俊韬;常德成;孟欣;郎振为

    目的提出慢性和重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和分型意见.方法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对895例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临床和病理对照结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①慢性肝炎临床仍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但其PTA值相应改为正常~71、70~61、60~51;A/G值改为正常、1.5~1.3、1.2~1.0;ALT、BIL、γ球蛋白值可以保持不变;白蛋白值可以从慢性肝炎临床分型的参考指标中删除.②急性重型肝炎可分为早期(水肿变性为主型)、晚期(坏死为主型);亚急性重型可分为腹水型、昏迷型和混合型.针对既无昏迷又无腹水,PTA在60%、50%左右者可添加前期型.③亚急性和慢性重型仍可同时分为早、中、晚三期.④将亚急性重型的病程期限延长至半年.⑤慢性重型肝炎可分为Ⅰ(典型慢性肝炎型)、Ⅱ(肝硬化型)、Ⅲ型(慢性肝炎或携带者基础上急性肝衰竭型).结论原1995年的方案基本可行.

  • 慢性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张新力;陈重;苏颖;周艳贤;施源;董政;田江克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HB)与慢性丙型(HC)病毒性肝炎超声表现的差异及与病理的联系.方法应用B超检查130例HB和106例HC患者,观察其肝脏声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并作对照研究. 结果 HB声像图显示肝脏回声增粗、增强、或条索样不均匀表现,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P<0.001),HC声像表现以回声细微、致密为主,与病理改变高度相关(P<0.001).两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程度都不相同(P<0.001).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理特征的鉴别诊断.

  • 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白蛋白与肝组织病理损害关系的研究

    作者:邹正升;辛绍杰;李保森;赵景民;刘志国;毛远丽;邢汉前;沈宏辉;齐心;陈德永;陈菊梅

    目的研究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与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酶速率法,测定13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力及白蛋白,同时采用比浊法测定他们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在慢性肝炎轻度至中度,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较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的百分率更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01;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各项指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01;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彼此间相关系数为0.720~0.778(P均<0.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较白蛋白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能更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和储备功能,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它们均与肝脏的病理损害呈明显的负相关.

  •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作者:赵景民;王松山;孙艳玲;周光德;刘平;孟二红;辛绍杰;张泰和;王福生;毛远丽;李莉;李迎新;张鸿飞;张玲霞;陈菊梅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理.方法对26例治疗前AIH患者的血清和穿刺肝组织进行血清学、病理学及临床观察分析,并采用IAIHG(1999年)标准进行评分;采用多种树突状细胞(DC)标志性抗体,以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组织中DC的变化进行观察,并对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与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作观测,另取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组织各10例,正常肝组织5例作对照.结果 26例AIH中Ⅰ型和Ⅱ型分别占80.8%(21/26)和19.2%(5/26),累计评分均值分别为18.6±1.4和19.1±2.1.Ⅰ和Ⅱ型比较,平均年龄、血清平均ALT、AST及γ-Glo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或P<0.01或P<0.05).26例AIH肝组织均呈活动性慢性炎症改变,其中界面炎/碎屑坏死(PN)100%,桥接坏死(BN)Ⅰ型57.1%,Ⅱ型80.0%(P<0.05),显著性小叶内炎Ⅰ型95.2%,Ⅱ型100%,玫瑰形肝细胞Ⅰ型71.4%,Ⅱ型100%(P<0.01),小叶中央区融合性坏死Ⅰ型33.3%,Ⅱ型80.0%(P<0.001),明显的浆细胞浸润Ⅰ型95.2%,Ⅱ型20.0%(P<0.001).阳性DC弥散或聚集分布于汇管区及肝小叶内,尤其在AIH肝组织活动性病变区,Ⅰ型85.7%(18/21),Ⅱ型5/5,并见DC及淋巴细胞"包围"肝细胞,部分肝细胞表面及胞质呈HLA-DR阳性表达,而对照组肝细胞无或极少有HLA-DR表达.AIH肝组织活动性病变周围α-SMA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TGF-β表达增强.结论 AIH具有较特异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DC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可能在AIH的发生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在我国AIH临床类型可能以Ⅰ型为主,Ⅱ型较少,二者临床、血清学及病理学上有差异.

  • 19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及其与血清HBV DNA、HBeAg、ALT关系的研究

    作者:赵登蕴;覃亚勤;唐杏明;刘贵章;郑伟;农恒荣;宋家骏;谢秋燕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及其与血清HBV DNA、HBeAg、ALT关系.方法 对194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HBV免疫组化检查,并检测肝功能、血清HBVM和HBV DNA.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组的肝组织G2、G3~4、S2、S3~4发生率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SO组与S1~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G0~1组与G2~4组、HBc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HBVDNA含量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sAg表达为"+"者与"++~+++"者血清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达S1或(和)G2以上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40 U/L组占28.57%.40-80 U/L组占53.33%,81~400 U/L占80.15%,>400 U/L组占77.88%.结论 血清HBVDNA与肝组织HBcAg表达有一致性,与肝内HBsAg无关,HBV DNA含量低可能是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高,ASC和轻度肝损害者应争取肝活检,以及时判断肝组织病理程度和治疗时机.

  • 乙型肝炎肝组织Fas,FasL和HBV抗原的表达

    作者:王慧芬;胡瑾华;朱克顺;张玲霞;王松山;王林杰

    目的评价Fas和FasL介导细胞凋亡在乙型肝炎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FBV抗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62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Fas、FasL和HBsAg、HBcAg,并以6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 Fas/FasL在正常肝组织内无表达;Fas主要在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质内表达,58例阳性(93.5%);FasL在肝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和肝细胞质内均可见到,37例阳性(59.7%)。结论 Fas/FasL的表达程度与肝组织活动性炎症程度密切相关;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乙型肝炎时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Fas/FasL表达程度与肝内HBV抗原HBsAg、HBcAg无明显相关性。

  •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含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冼永超;杨景毅;徐茹;黄成军;吴洛琳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 (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 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 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前后临床及病理研究

    作者:肖和杰;石次国;张爱萍;李平;范中善

    目的 观察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5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对照组12例仅用常规护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恢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 COPD急性加重患者肝功能损害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高铁婴;王敏娜;赵立涵;孙亚雄

    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肝功能损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衰患者肝功能情况.结果:死亡组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发生率高于生存组(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重度异常发生率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COPD急性发作合并呼衰患者肝功能异常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慢性HBV携带者与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肝组织病理比较分析

    作者:纪民;王素兰;祝英华;林海燕;梁恩富

    目的:研究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病理特征.方法:分析比较24例慢性HBV携带者及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病毒载量和ALT的变化.结果:24例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及纤维化,炎症G分级与纤维化S分期与CHB轻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HBV携带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炎症及纤维化,且与CHB轻度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 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茜

    水飞蓟宾(silybin)是水飞蓟素(silymarin)中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是经典的肝损伤修复药物,但由于其几乎不溶于水和油脂,生物利用度低,吸收量不稳定,大大降低了临床疗效[1].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lecithin)具有不溶于水、丙酮,但溶于脂类溶剂如氯仿、石油醚、正己烷、苯、已醚的特性.为了提高水飞蓟宾的生物利用度,增进其疗效,作者合成了水飞蓟宾-磷脂酰胆碱复合物(silybin-phosphatidylcholine compound,SPC),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2].SPC具有既不同于水飞蓟宾,又不同于磷脂酰胆碱的性质,其脂溶性介于二者之间.本实验考察SPC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肝脏损害临床分析

    作者:程光清;蔡凯乾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162例腹泻患儿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肝功能,并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肝功异常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LT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肝脏损害,≤1岁患儿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

  • 依托咪酯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的影响

    作者:高洁;邹俊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分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加氯化钠溶液(B组)、缺血再灌注加依托咪酯(C组)和假手术对照组(D组).各组于再灌注后30、60 min测定肝组织和血浆中ET-1.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于再灌注后30 min及60 min时,肝组织和血浆中ET-1均呈上升,但C 组的上升程度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结论:依托咪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甲亢合并肝损害临床治疗观察

    作者:付留俊;李涛;刘国红;杨海燕

    目的:探讨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肝损害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分析28例甲亢性肝病(A组,肝功能异常组)的临床特点,并与32例甲亢患者(B组,肝功能正常组)相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结果:甲亢出现肝损害患者与甲亢的病程、甲亢的严重程度和患病年龄有关,以治疗甲亢为主.结论:甲亢性肝病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治疗肝病的同时应积极治疗甲亢,才能使肝损害得到很好的控制.

  • 甘利欣注射液治疗甲亢性肝损害疗效观察

    作者:耿华昌

    目的:观察甘利欣注射液治疗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甲亢性肝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GGT、ALP、TBIL均有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结论:甘利欣注射液能短时间内使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 肝损害ALT升高的Graves病5例分析

    作者:罗崇文;陈迎春

    1 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15~42岁,平均33.5岁.主要临床症状:疲乏、纳差、腹泻5例,心悸3例,怕热2例,体重减轻3例,失眠2例,肝功能检查5例,ALT均升高,为126~204U/L(正常值5~40U/L),余肝功指标正常.乙肝标记物检查5例,全阴性4例,抗-HBs阳性1例.腹部B超检查5例,肝脾未见异常4例,胆囊息肉1例.院外治疗情况:5例均行保肝治疗2~3个月,长1例6个月.

  • 老年性甲亢合并肝损害20例分析

    作者:王炘;詹志刚

    对我院2001-01~2005-05收治的老年性甲亢合并肝损害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13例,年龄60~72(平均64.7)岁,病程2个月~1 a.既往无长期大量饮酒史,否认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史,发病前均未用过损害肝功能药物.

  • 成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45例分析

    作者:陈锐

    我县2005年发生局部麻疹流行,对2005-01/2005~06我科收治的成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4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26例,年龄18~50岁,平均30.4岁.均符合麻疹诊断标准[1],并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乙醇性因素所致的肝损害.曾接种麻疹疫苗者30例,接种史不详15例.

  • 抗结核药物致急性严重肝损伤误诊10例分析

    作者:马平和;周秀莲;韩双

    目的:通过对在抗结核药物联合化疗中出现急性严重肝损害临床误诊分析,以增强医务工作者对抗结核药物致严重肝损害的认知与警惕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00-01/2008-02联合化疗的463例结核病患者中10例因严重肝损伤而被误诊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预后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4例误诊为淤胆型肝炎,5例误诊为重型病毒性肝炎,1例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论:抗结核药物联合化疗所致严重肝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老年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为防止误诊,在抗结核治疗中应密切检测肝功能,防止严重肝损害的发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误诊2例分析

    作者:路世孝

    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Ⅰ°SS)肝损害误诊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58岁.因血清转氨酶反复增高10 a,进行性乏力、消瘦、黄疸2 a,于2005-05入院.患者于10 a前始双下肢反复出现紫癜样皮疹,ALT、AST反复中度增高,间有低热,轻度口干、眼干.先后在多家医院住院,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阴性,自身抗体检测除RF阳性外其余阴性.诊断为隐原性肝炎,主要给保肝等治疗,停药后易复发.进行性乏力、消瘦、腹胀、黄疸2 a.体查:恶病质,全身皮肤黏膜黄染.牙龈出血,舌干裂.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征阳性.肝掌,双下肢膝以下压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WBC2.7×109/L,PLT 29×109/L;ALT 488 U/L,AST 352 U/L,ALB 20 g/L,GLB 25 g/L;ANA弱阳性,RF>80 IU/ml.腹部B超:肝硬化,中等量腹水.滤纸试验、角膜染色、唇腺活检等检查阳性.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硬化(失代偿期).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甲泼尼龙24 mg/d,晨顿服;白芍总苷600 mg,3次/d,口服.1个月后症状缓解,转氨酶明显下降.2个月后因继发感染死亡.

163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