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价值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张开勇;庄园;詹红生;张明才;石印玉

    目的 根据影像学资料客观分析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62例门诊颈椎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nmunication systems,PACS)软件进行椎体旋转及棘突偏歪的测量.结果 颈椎上颈段椎体旋转角度明显大于下颈段椎体旋转角度,且以左旋者较多;颈椎椎体的旋转发生率自C2至C7逐渐减小;颈椎棘突偏歪率自C2至C7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棘突偏歪角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就单个椎体而言,C6、C7椎体旋转角度和棘突偏歪角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触诊或X线平片发现的颈椎棘突偏歪,需要结合CT等影像学资料,才能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

  • 从颈椎病论治肩胛骨内缘痛症25例

    作者:张文琮;俞曾强;章小平;马泽仁

    肩胛骨内缘痛症临床并不少见,多认定为"肩胛肋骨综合征"或"肌筋膜炎",民间有称为"凤尾伤",因其疼痛长期反复发作而给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笔者从颈椎病论治,用颈椎颌枕带牵引加自拟肩胛痹痛汤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5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9例,女6例;年龄大55岁,小24岁,平均38岁;单侧痛症16例,双侧痛症9例;病程短2个月,长4年3个月.1.2 临床表现 25例均无肩胛部明确外伤史,发病以来一侧或双侧肩胛骨内缘或内下缘疼痛,以酸胀痛为主,偶有抽掣痛,劳累后或天气变化时加重,其中14例合并同侧颈肩臂部疼痛,疼痛部位压痛点含混不清,屈颈试验阳性.肩胛部X线平片均无病理改变,颈推正侧位X线片不同程度出现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前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棘突偏歪、项韧带钙化或椎间失稳等退行性改变.25例均经中西药物或理疗、局封等治疗,其中1例曾行局部肌筋膜切除,疗效均不佳.

  • 健康人群脊柱应力状态研究

    作者:王立东

    目的:研究健康人群棘突偏歪同时棘突旁压痛不对称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性别组棘突偏歪同时棘突旁压痛不对称发生率的差别.方法:对500例被调查者棘突偏歪合并棘突旁压痛进行检查,其中男268例,女232例;年龄26~54岁,平均39.6岁.按不同年龄段分组,26~34岁178例,35~44岁185例,45~54岁137例.采用三指触诊法结合棘突两侧压痛对比的方法.结果:被调查的500例均可查到棘突偏歪并棘突两侧压痛不对称,发生率100%.棘突偏歪合并棘突两侧压痛不对称发生的节段、数量、方向各不相同.不同年龄组棘突偏歪并棘突两侧压痛不对称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棘突偏歪并棘突两侧压痛不对称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被凋查人群脊柱两侧应力均不对称,脊柱应力不对称的节段、数量、方向有较大差异.不同年龄组脊柱两侧应力不对称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女性脊柱应力不对称明显高于男性.

  • 右椎动脉颅外段闭塞案

    作者:王玻

    王某,男,56岁,初诊日期:2005年6月3日.主诉:头晕、行走不稳、恶心1年余.1年前自觉天旋地转、突然晕倒,急送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期间做多排CT报告:颈椎右侧段椎动脉未显影.脑血管外周血管彩超报告:右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门诊治疗11个月,血管闭塞无改善.来我院就治.查体:神疲乏力,面目虚浮,面、颈和背部呈紫黑色,颈部膨隆,头颈前倾,舌质紫暗,苔厚腻微黄,脉沉弱.颈7棘突偏歪.

  • 针刺为主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58例

    作者:郭春媛;朱清明

    1一般资料58例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18~64岁,以青壮年居多;病程短半天,长5天.既往有腰痛史40例,无腰痛史18例.X线检查:脊柱侧弯,棘突偏歪,排除腰椎间盘突出.

  • 腰椎棘突偏歪征与歼击机飞行员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及飞行结论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冯宇;王飞;高燕;于东睿;刘连江;杨文东;孔德良;冯天有

    目的 为了明确腰椎棘突偏歪征与飞行能力恢复状况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确定飞行结论参考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2006年9月—2013年4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空军总医院中西医结合正骨治疗科住院治疗的31例歼击机飞行员诊治资料,确定治疗前后腰椎健康等级,并对其中医学鉴定为飞行合格(13例)和暂时飞行不合格(7例)的飞行员进行随访,通过χ2检验分析治疗后腰椎健康等级与飞行能力恢复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飞行结论中飞行合格组与飞行不合格组腰椎健康等级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0,P=0.00),随访结果中飞行合格组与飞行不合格组腰椎健康等级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0,P=0.00).结论 根据腰椎棘突偏歪征制定的腰椎健康等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歼击机飞行员的飞行能力恢复状况具有相关性,有助于确定飞行结论.

  • 腰椎棘突偏歪对椎管内麻醉穿刺角度和途径的影响

    作者:严晚生;徐国海

    目的 旨在探讨腰椎棘突偏歪对椎管内麻醉穿刺的影响,提高腰椎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损伤及神经损伤,以达到改进腰椎麻醉穿刺的角度和途径.方法 选择需行下肢手术的患者100例,麻醉穿刺方法均选择L3~4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麻醉前均做腰椎CT(L3~S1)检查,对L3下缘和L4上缘棘突偏歪斜角度进行测量,以腰椎后缘做切线EF,垂直于该直线的切线OG(O点为腰椎棘突的轴线与垂直于切线EF的直线位于椎管后缘的交点),测量棘突轴线与OG的夹角(∠AOG);测量棘突顶点(A点)与两侧椎弓根的夹角(∠EAF).A组以所测得的L3下缘和L4上缘腰椎棘突偏歪角度的平均值进行穿刺麻醉;B组以传统的棘突体表定位按照直入法进行穿刺麻醉,麻醉操作均由同一名主治医师操作,同时由另外一名麻醉医师记录麻醉穿刺所需时间,变换方向次数和患者在穿刺过程中有无酸胀、异感、下肢触电感和下肢运动,并对麻醉效果进行分级.结果 腰椎棘突在正常人群中都存在一定角度的偏歪,以腰椎棘突偏歪走向为穿刺途径,穿刺针角度改变范围控制在40度之内的安全范围,可提高腰椎麻醉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神经损伤发生率.结论 腰椎棘突偏歪对采用体表棘突间隙定位直入法进行腰椎麻醉穿刺存在一定影响,术前行CT检查腰椎棘突偏歪可以更好的指导腰椎麻醉穿刺,以腰椎棘突偏歪走向为穿刺途径,以棘突顶点与两侧椎弓根夹角为穿刺针的可调角度范围,减少穿刺损伤,提高麻醉穿刺的安全性.

  • 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286例疗效观察

    作者:肖蕾

    笔者近年在部队医院从事临床工作3年,发现许多部队官兵及一些体力劳动者患腰椎后关节紊乱症而引发腰痛,但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延误了治疗,病情缠绵难愈。笔者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28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其疗效观察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52例患者,男254例,女198例,年龄小16岁,大48岁。病程短半月,长12年。临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6例,对照组166例。1.2 诊断标准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为依据。  1)有腰部扭伤或劳累史。  2)单侧或双侧腰肌酸困、痛感,时有向臀部、骶尾部放散感。  3)多数患者晨起晨腰痛加重,轻微活动后减轻。  4)相应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重者脊柱活动功能受限。  5)X线检查关节突关节错位或棘突偏歪,关节突骨质密度增加变尖。

  • 牵引手法配合药物治疗颈椎性失明

    作者:铁维增;王磊

    颈性失明或颈性视力障碍是颈椎病的一个症状.由颈椎退行性变或外伤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使视神经功能失调,出现视力下降或失明.我科1997~1998年共收治颈椎病 300例,其中 5例均因剧烈外力而致颈性失明.依据棘突偏歪进行定点旋转复位法和坐式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后.视力均恢复在1.5,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 按摩治疗腰椎后小关节紊乱症115例

    作者:吕士金;张立春

    1995-05~1999-11,我们用按摩手法治疗腰椎后小关节紊乱症115例,效果明显,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15例中,男80例,女35例;年龄小21岁,大42岁;病程短3 h,长1周.临床特点:以中青年男性、非体力劳动者多见;起病突然,腰痛剧烈,以脊椎后伸及侧弯活动受限明显,甚则不敢呼吸及大声说话;骶棘肌痉挛,棘突偏歪,多以L4-5或L5S1棘突旁开1.5~2 cm处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

  • 手法治疗小儿寰枢椎自发性旋转半脱位

    作者:王秉松;郭林现;李德伟

    自 1996年至今本院共收治小儿寰枢椎自发性旋转光脱位患者 18例 , 报道如下 . 1 对象与方法 男 11例 , 女 7例 , 年龄 5~ 13岁 , 平均 8岁 , 病程 0.5 h~ 0.6个月 . 发病前有上感史 14例 , 急性扁桃腺炎 3例 , 化脓性中耳炎 1例 , 其中 6例合并颈淋巴结肿大 , 2例发病 2次 , 两次发病分别相隔 3个月~ 1年 . 均无明显外伤史 . 临床表现 : 本组所有患者均为颈部歪斜 , 下颌歪向一侧 , 头前倾 , 强迫体位 . 触诊 C2棘突偏歪 (左偏 7例 , 右偏 11例 ), 颈部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受限 . 合并颈痛 10例 , 头痛 3例 , 头晕、恶心 3例 , 视物模糊 2例 , 均无颈髓压迫症状 . X线检查 : 本组患儿 13例拍摄颈椎张口正位及侧位片 , 5例因拍片不配合而行 CT扫描 . 结果显示寰齿间距增宽均 >4 mm, 宽 7 mm, 齿突与寰椎侧块不对称 , 侧位片 11例示寰椎两后弓不重叠而成环状 .

  • 定位旋转扳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作者:王仲斌

    1 资料与方法本组胸椎小关节紊乱35例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19~57岁,,病程1d~4个月,均为门诊患者.临床表现为胸背疼痛,酸胀,痛无定处,呼吸、咳嗽时症状加重等.有牵拉扭转不慎的外伤史.触诊可有胸背肌张力增高,僵硬,棘突偏歪,棘间隙,棘突旁韧带剥离感,局部压痛明显,病程短者只有胸椎棘突偏歪,棘旁按压酸胀.

  • 针刺结合俯卧冲压法治疗C6~T3脊柱后凸90例

    作者:谭福柱;董清平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7例,女53例;年龄18 -50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5 - 10年.90例受累颈胸椎棘突,椎旁均向后凸,且有明显压痛、叩击痛,椎旁软组织呈条索状,用拇指触及棘突偏歪10例,向后凸80例.经颈胸椎X线片诊:C6、C7、Tt、T2、T3脊柱向后凸伴有椎体后缘增生81例,椎间隙变窄棘突偏歪、小关节增生9例.

  • "定点短距"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

    作者:李少平

    1临床资料102例患者中,男75例,女27例,年龄为20~50岁,40岁者居多,其中有明显外伤史者42例(41.2%),无明显外伤史者60例(58.8%).病程短者半年,长者3年.均经X线正侧位片检查确诊.102例患者中,患椎棘突偏歪者82例,上下棘间距离不等者90例,X光摄片见腰椎生理弧弓度降低或消失者102例,椎旁压痛者98例,脊柱侧变畸形者68例,腰椎侧突者95例,伴有椎间狭窄和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者75例.

  • 介绍一种新的颈部旋转复位法

    作者:钱万才;潘中恒;高薇

    一些颈部的劳损或损伤所致的颈椎小关节紊乱,在临床中主要靠手法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摸索出一套治疗该病的改良旋端法,自1997年7月应用至今,疗效满意,现将本手法介绍如下:1 手法与操作  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后,以颈3棘突左偏为例。术者左拇指抵压于颈3棘突左侧,准备向右推顶:右拇指抵压于颈3横突上,准备向前推顶;术者双手之另四指均前伸于面颊部,食中指分开夹持下颌骨以端托头部。复位时,将患者头部前屈30°并略偏向右(健)侧,松开颈后关节以利于复位。然后将其头部向左旋转,当双手拇指感到旋转应力传递到指下患椎时,瞬间发力,以一个向左、向上的脆劲端提扳动,同时左右拇指一右顶,一前推,协同用力,完成复位(如图1)。感到指下患椎轻微错动并伴清脆的关节归位声,触诊压痛减轻或消失,棘突偏歪纠正,同时患者立感症状缓解,示手法成功。2 讨论2.1 颈部劳损或不良外力等因素作用于颈椎小关节,可使其相对位置关系发生细微错动;或在椎间盘退变时其高度、体积变小后,使小关节受到不良应力影响,致其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异常[1]。由其所继发的一组颈部或颈源性症状。临床中主要用手法治疗。2.2 改良旋端法克服了传统颈部推拿手法[2]在应用中定位点不易找准,用力角度、方向不易控制的缺点,利用患椎棘突、横突、及下颌骨三处力的支点共同作用于患椎(如图2),定位明确有效。术者双手食中指分开夹持下颌骨以端托头部,这有利于掌握头部的屈度及旋转角度,所以其复位成功率及安全性均高于传统颈部推拿手法。

  • 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

    作者:方军;张凤清;方萍

    我院1991年7月~1999年12月,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328例患者住院32例,门诊296例;男213例,女115例;年龄小6岁,大74岁,平均385岁。根据胡有谷[1]CT片水平分区法:中央区16例,旁中央区245例,外侧区67例。其中伴黄韧带肥厚和侧隐窝狭窄12例,伴椎体后缘骨块离断7例。腰痛16例,腰痛伴有一侧下肢痛261例,腰痛伴有双下肢放射痛27例,下肢痛24例。脊柱侧弯213例,腰椎生理弯曲度消失134例。椎旁区痛并向下肢放射286例,臀肌及小腿肌肉萎缩183例,股四头肌萎缩27例。屈颈试验阳性27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06例,皮肤感觉异常168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181例。病程短7天,长6年,平均1年3个月。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确诊。诊断标准除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外,腰部触诊均发现有病理性棘突偏歪指征[3]。2治疗方法2.1分筋理筋揉按法用拇指指腹或肘部在臀上皮神经、臀中肌、梨状肌体表投影点处作拨、按、推、压,由轻至重,以病人不感难受且局部略充血为度。2.2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采用坐位旋转复位法。将拇指置于偏歪棘突一侧,患者前屈30°~45°,侧偏(同侧)45°,行定点旋转复位[4]。2.3深部按压法用拇指于棘突旁的明显压痛并放射至下肢痛点,由轻至重按压3~5min,以下肢麻痛感逐渐减轻为度。2.4神经根牵拉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置于患肢膝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踝部,使患肢屈髋屈膝,旋髋3~4圈后,将患肢直腿抬高至90°,并尽力背伸踝关节,然后依同法活动健侧,反复3次。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