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颈腰痛杂志

颈腰痛

颈腰痛杂志

The Journal of Cervicodynia And Lumbodynia 경요통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7234
  • 国内刊号: 34-111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7
  • 曾用名: 颈腰痛;颈肩腰腿痛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颈腰痛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李嘉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作者:廖国权;吴健;吴成如;俞军卫;袁伟;高升

    目的 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05医院在2010-01-2012-01进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的8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A组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联合双枚椎间融合器.按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随访评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和优良率;测量椎间隙高度变化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按以上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24个月时,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低于A组(t=24.190;P<0.05),但两组椎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的手术并发症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疗效及椎间融合率相当,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患者经济负担更小,但采用双枚椎间融合器患者的椎间隙高度丢失低于单枚椎间融合器.

  • 微量注射泵在细针硬膜外阻滞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雷光春;古锐;曾丽;马小俐;符小瑜;陈玲;彭文茜

    目的 评价微量注射泵用于细针硬膜外阻滞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适合行细针硬膜外阻滞术的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微量注射泵注射组(A组)、传统人工注射组(B组)两组,每组各66例.细针硬膜外穿刺成功后,A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射、B组采用传统人工注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记录两组治疗中并发症、不良反应及治疗后随访满意度.结果 A组的优良率达95%,明显高于B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1.01%)显著低于B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量注射泵用于细针硬膜外阻滞术不仅避免传统人工注药的不足,而且显著提高治疗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

    作者:曹云;彭五四;卿培东;羊东

    目的 探讨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05-2013-07月收治的9例有神经损害的侵袭性脊柱血管瘤患者.9例患者均行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治疗,其中6例患者仅后路减压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分.结果 9例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5分降至术后平均2.3分,术后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复查骨水泥无渗漏,椎管内无占位,所有患者术后肿瘤未见复发、椎体高度未见丢失.结论 开放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侵袭性脊柱血管瘤效果良好.

  • 经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黄钿锋;郑文忠;陈昆;林洪光

    目的 探讨经肌间隙入路改良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mian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分析2010-08-2013-10我院选择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治疗50例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选择L3-4与L4-5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责任节段腰椎不稳者.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患者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根据JOA评分标准,优42例、良8例,平均改善率84.5%.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改良TLIF治疗中老年L3-4,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

  • 不同膝关节腔注射入路的成功率对比及分析

    作者:袁宏杰;马晓亮;吕琳

    目的 比较经不同的穿刺入路行膝关节腔穿刺的成功率和一次进针比例.方法 选取行膝关节腔穿刺患者100名,依次间隔1周行髌骨下方入路、髌骨内侧入路、髌骨外侧入路穿刺.比较三种穿刺入路的成功率和一次进针比例.结果 髌骨下方入路成功率85%,髌骨内侧入路成功率93%,髌骨外侧入路96%.髌骨外侧入路和内侧入路与髌骨下方入路相比,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髌骨下方入路一次进针比例92.94%,髌骨内侧入路59.14%,髌骨外侧入路41.67%.三种穿刺入路间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膝关节腔穿刺,为提高成功率和避免过高穿刺难度,推荐从髌骨内侧方入路行关节腔穿刺.

    关键词: 膝关节注射
  • 循证干预原则用于退变性腰腿痛再手术的术式选择

    作者:李纯志;李梁;柯西江;陈昌伟;徐杏平

    目的 探讨应用循证干预原则选择退变性腰腿痛再手术的术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循证干预原则,根据退变性腰腿痛再手术的成因,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况与职业需求等因素,对12年来172例退变性腰腿痛再手术患者实施各类术式:其中椎间孔镜19例;开窗式突出物摘除22例;后路减压单枚Cage融合40例;后路减压单边固定Cage融合54例;后路减压双侧固定Cage融合38例.通过观察近期直腿抬高实验、临床疗效、椎间融合等指标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44例直腿抬高术前受限者术后明显改善.临床总疗效:优102例(53.30%),良56例(32.59%),可14例(8.14%),差0例.132例施行椎间融合病例中,已融合106例,可能融合26例,无一例未融合.结论 退变性腰腿痛再手术过程中并非一味强调扩大减压、固定融合,具体应遵循循证干预原则个性化地合理选择相应术式以获得满意疗效.

  • 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疗效不佳者给予骶管注射治疗的应用观察

    作者:欧阳伟;周肆华;杨军;于灵云

    目的 对经皮穿刺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PLDD)疗效不佳或复发的患者,采用骶管注射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更好的指导术后病人的治疗.方法 观察分析2010-05-2013-10解放军474医院外四科住院行PLDD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未行上术的患者各6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其临床治愈好转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经皮穿刺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PLDD)术后的患者仍可积极应用骶管注射治疗.其临床疗效比未行PLDD术的效果更好.

  • 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童迅;秦小虎;孙凌梅;吕客;彭文娟;宋一平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10-2013-12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疗效评定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 随访3~18个月,平均6个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5.6±1.1)分,术后1周(2.0±0.5)分,术后3个月(0.7±0.3)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3.5±13.3)分,术后1周(20.4±5.4)分,术后3月(15.1±3.6)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09例,良27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90.7%.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近期效果优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 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林;潘晓东;李隽;明康;周德;黄丽卿

    目的 探讨MSCT血管成像技术对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运用价值.方法 对29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行颈部MSCT椎动脉成像并做了DSA的患者椎动脉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所有病例均行MIP等三维成像.结果 经MSCT血管成像诊断40支椎动脉狭窄,其中重度狭窄10支,中度8支,轻度22支.DSA共诊断39支椎动脉狭窄,其中重度狭窄10支,中度8支,轻度21支.经与DSA椎动脉造影对比,2种方法在狭窄程度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CT颈椎动脉成像可多方位立体显示颈椎动脉的形态、走形及狭窄情况,经MIP等三维软件处理后,可获得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MSCT颈椎动脉成像可作为评价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 综合疗法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分析

    作者:许丽;张富洪;杨磊;维莉莉

    目的 探讨基于银质针、膝关节CPM治疗、运动治疗与物理治疗的综合疗法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康复医学科92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值进行功能评定,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定屈伸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1、2、4、6个月进行随访,且进行相互比较.随着治疗周期增加,患者Lysholm值逐渐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不断扩大,总有效率也在增加.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探寻18F-FDG PET/CT显像在浆细胞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峰;刘东锋;潘贤成;郑涛;石芳;王凯旋

    目的 探讨浆细胞骨髓瘤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间我院行PET/CT检查后,并经临床确诊的36例浆细胞骨髓瘤.结果 PET显像病灶SUV大值2.04~10.41不等,平均值为4.88,其中SUV大值≤5.0的20例、SUV大值5~10的15例、SUV大值≥10的1例,病灶SUV大值≤5.0的发生率与其他区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髓外组织浸润.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诊断浆细胞骨髓瘤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

  • 治脊疗法配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冕;段俊峰;孙建峰

    目的 探讨治脊疗法配合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及治脊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2013-05-2014-06由消化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患者120例,对其进行随机分配.A组(空白组),B组(对照组),C组(治疗组),以上三组同时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通过胃食管返流病调查问卷(RDQ)及内镜对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症状评分及内镜分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体效果上治疗组治愈率40%,愈显率为87.5%,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镜检查上,治疗组的痊愈率为25%,愈显率为65%,总有效率为75%.3组的痊愈率、愈显率及胃镜分级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治脊疗法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脊疗法配合PPI能安全、有效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其效果优于其他两组.

  • 针刀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髌下脂肪垫劳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田有粮;李军;李月;李茜;胡菲菲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髌下脂肪垫劳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原发性髌下脂肪垫劳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针刀松解和运动康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活动痛(VAS评级法)、压痛记分法和JOA评分法进行指标评估,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压痛评分和JOA评分之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行组间比较,以治疗组更好(P<0.05).结论 针刀松解并运动康复训练结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髌下脂肪垫劳损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与不伴裂隙样变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蒋小军;王辉

    目的 临床观察比较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Hasty,PVP)治疗伴或不伴裂隙样变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形成术中符合标准的55例,共分为两组:25例伴有裂隙样变者为A组,30例无椎体内裂隙样变为B组.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1年通过复查X线片对患椎的高度、后凸Cobb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A组3例、B组2例),其中A组渗漏至椎体周围2例,椎间盘内1例;B组渗漏至静脉丛2例.术中无栓塞发生,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均平稳.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患椎的高度、后凸Cobb角均得到改善,以伴有裂隙样变椎体压缩性骨折改善较为显著(P<0.01),且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裂隙样变者术后患椎的高度、后凸畸形改善更明显.

  • Arch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作者:黄长智;林泉;袁燕林;林久灶;曾炜;周长嵩;陈挺霖;方如务;杨效宁

    目的 探讨Arch钛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11-2013-11间20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8例;年龄40~80岁,平均65岁;病程3~28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摄颈椎X线及CT检查所有患者门轴侧椎板均已骨性融合,无"再关门"现象,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无脊髓损伤、血肿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初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 颈椎曲度与颈痛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永富;王志宏;杜婷;王美华;龙松昌;陈柳媚

    目的 探讨颈椎生理曲度的范围,明确颈曲变化与颈痛的关系.方法 试验组为2013-04-06,因"颈痛"到我院就诊的患者110例,对照组为同期无颈痛的体检者110例.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角(CSA),根据角度不同,试验组分为前凸组、前凸减小组、反屈组、S型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颈痛程度.进行疼痛的亚组分析和颈椎曲度与颈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测量对照组颈椎角为(22.21±3.09)°.②实验组亚组间,疼痛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试验组VAS和CSA之间,F显著性检验显示,F=16.502,P=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VAS) =7.266+(-0.037)X(CSA),R2=0.166,相关系数r=-0.427,P=0.000046<0.05.由此可见,颈曲前凸组、颈曲减小组和颈椎反屈组受试者的颈椎角与颈痛程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结论 颈曲变化与颈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于颈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脊椎矫正、颈椎牵引等临床干预提供了参考.

  • 泥蜡疗结合手法对颈型颈椎病干预作用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杨英昕;张维斌;董世龙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应用更加广泛,颈型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迁延日久更易导致椎动脉、神经、脊髓受压病变[1].以往以药物化学治疗为主,笔者将泥蜡疗与手法结合物理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 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CHP与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陈雪冲;张祝秋;刘小勇;王国华

    肩锁关节脱位(AJD)是常见的肩部损伤,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2%~16%,常见于肩部内收时肩外侧着地,直接作用于肩峰,通过肩锁关节传递至锁骨,造成锁骨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Rockwood将AJD分为6型,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对于Ⅰ型和Ⅱ型损伤大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即可获得更好的效果.而对于TossyⅢ-AJD则多采取手术治疗.

  • 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临床近期疗效

    作者:王杰;付谦;李莉

    髌腱末端疾病又称"跳跃着膝",是引起髌前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病因是由于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紊乱,造成髌骨半脱位或倾斜,髌股外侧小关节压力过于集中和磨损,从而导致髌股关节面的软骨水肿、软化进而碎裂,软骨逐渐脱落后裸露处的骨质增生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慢性损伤,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训练和比赛[3,4].

  • 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梅厚东;刘克万

    后循环缺血是以眩晕、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甚则猝倒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也称为颈性眩晕或Barre-Lieou 综合征[1].目前治疗方法繁多,常规单一治疗远期疗效欠佳,久治不愈、反复发作,易导致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本院于2012-01-2013-12采用联合高压氧治疗该类患者96例,现报告如下.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孟俊柏;崇汉卿;曹鹏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一般都由低能量损伤所致,属于稳定性骨折,很少伴有神经损伤,不需要开放手术[1].笔者自2011-01-2013-01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改良肩关节松动技术"肩三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作者:吕志刚;朱俊;胡卫成;荆玮;宁淳睿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常见病证,笔者自2013-05-2014-06在临床中采用改良肩关节松动技术"肩三推"治疗本病,患者容易接受,疗效确切,方法简单,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为2013-05-2014-06来自常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门诊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

  • 三维快速牵引、磁极针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98例临床观察

    作者:罗孟辉;王艳梅;马明祥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间隙内椎间盘受压,引起纤维环破裂,盘内组织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的一种综合病症[1],属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自2001-10-2014-12采用三维快速牵引结合磁极针加复式推拿手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82人次,摸索出一套治疗该病的独特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理想,现将2013-10-2014-08期间29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
  • 低频治疗仪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璐璐;张欢;吕客

    髌骨软化症是以髌骨软骨的软化和破裂等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1].多表现为上下楼、下蹲起立或屈膝久坐时膝关节酸胀疼痛及打软腿.青壮年、中老年(运动员、体育爱好者尤其多见)常见,且处理十分棘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综合治疗为主.我科自2013-10以来采用BZY-A型低频治疗仪治疗骨软化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

  • 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中的区域定位原则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丁宇;乔晋琳;崔洪鹏;付本升;朱腾月;张建军;向东东;杜薇

    目的 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探讨区域定位原则的应用价值,评估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病例42例,对LDH进行临床分型,根据胡有谷区域定位原则,结合影像学特点,制定椎间盘突出致压部位靶点治疗手术方案.分别于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估VAS量表、腰椎疾患JOA量表、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及生活质量SF-36评估量表并评定分值,比较不同时点的治疗结果,计算临床治疗优良率及有效率.结果 根据影像学特点结合胡有谷区域定位方法,将LDH分为中央型、旁侧型、椎间孔型、椎间孔外型、脱出游离型及特殊型,予以个性化微创手术治疗,平均随访(8.7±4.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3.33%,总有效率为95.23%,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5.71%,总有效率为92.86%.随访显示VAS、JOA、ODI及SF-36分值均能维持在较满意水平,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区域定位原则具有临床实用意义,根据LDH类型及突出部位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腰椎椎间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 整合素αvβ3抑制剂RGDfv对人骨肉瘤F5M2细胞系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民;马照雨;王莹;刘建新;韩学哲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vβ3抑制剂RGDfv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GDfv序列肽对F5M2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观察经RGDfv诱导48 h的F5M2细胞中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RGDfv序列肽处理的F5M2细胞增殖受到抑制,OD值明显减少,并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P<0.05 or 0.01);RGDfv处理后的F5M2细胞中,随着RGDfv浓度的升高,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RGDfv序列肽能抑制F5M2细胞的增殖,并通过依赖于Caspase-3的通路诱导骨肉瘤F5M2细胞凋亡.

  • 腰部弥散痛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意义及其神经解剖学原理

    作者:单建林;王飞;杜培;单忠林;李放

    目的 探讨腰部弥散痛症状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意义并分析其原理.方法 前瞻调查2010-01-2013-12我科收治的初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64例,所有患者均行椎间盘造影,术前记录其有无腰部弥散痛.统计椎间盘造影阳性及阴性者,各自的有、无腰部弥散痛的例数.结果 164例中椎间盘造影者阳性129例(78.7%),造影阳性者中有腰部弥散痛者95例(73.6%),无腰部弥散痛者34例(26.4%).在164例椎间盘造影者有腰部弥散痛者106例(54.6%),其中椎间盘造影阳性者95例(89.6%).164例椎间盘造影者中无腰部弥散痛者58例(35.3%),其中椎间盘阴性者24例(41.4%).不同节段腰椎间盘之间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部弥散痛症状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符合腰椎间盘神经传入理论和牵涉痛理论,对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脊柱转移瘤的微创治疗现状

    作者:刘德龙;欧云生

    随着肿瘤相关领域及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理念逐渐发生变化,微创技术已成为脊柱转移瘤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就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脊柱转移性肿瘤微创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优缺点、疗效和并发症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 脊柱 转移瘤 微创 治疗
  • 动态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应用进展

    作者:黎俊;瞿玉兴

    腰椎的动态固定系统是当前脊柱外科非融合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具有保留脊柱运动的特点,并能够有效防止相邻节段的退变.近年来,腰椎动态固定系统的发展日益成熟,越来越多新型动态固定技术运用在腰椎退变的治疗之中,作为传统腰椎融合技术的革新,其临床运用的疗效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本文对部分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

    关键词: 动态固定 腰椎退变
  • 术中O型臂CT导航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罗益滨;顾庆国;陈诚;王占超;姜东杰;时国华;王新伟;袁文

    术中O型臂CT导航技术是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的新成员之一,该技术能提供优质的二、三维成像,清晰显示各骨骼的解剖结构,使得术者能够近乎"直视下"完成操作,且在操作完毕后无需再次透视验证,减少了术者的放射暴露.应用该技术能减少手术时间、出血等并发症,提高骨折复位、椎弓根置钉、螺钉内固定等操作的成功率,目前已经在创伤、关节、脊柱等骨科各亚专业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对侧下肢放射痛个案报道

    作者:宋国昱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但据报道需再次手术发生率为2%~9.2%[1],术后残存腰腿痛为常见并发症,但大多数为同侧,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痛并不常见,我科2014-03收治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痛病例,报道如下.

  • 鳄鱼嘴式椎弓根断钉取出钳设计与临床应用

    作者:倪凤民;宋恒平;陈睿

    椎弓根钉断裂是一腰椎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临床常见并发症[1,2,3,4],断钉尾端失去原有结构以致很难夹持及旋转,由于局部的解剖结构特点,应用现有工具在保留椎弓根完整性或基本完整前提下取出断钉很困难,以较大程度破坏椎弓根结构为代价来取断钉因对患者来说弊大于利而又往往不被医生所采纳.根据我们的临床经历,设计加工了鳄鱼嘴式椎弓根断钉取出钳(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420824041.8),临床使用效果良好,介绍于下.

颈腰痛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