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作者:何俐

    眩晕是一种空间定位障碍,是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运动性错觉或幻觉.眩晕(vertigo)一词是从拉丁文"vertere(围绕着旋转)"演变而来.眩晕患者常有周围环境或自身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倾倒、漂浮或自身不稳等.眩晕发病率高,国内统计65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为39%,女性为57%,与国外统计一致[1].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简单地将眩晕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或诊断为"颈椎病压迫血管"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前列地尔及曲美他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淑艳;马双

    椎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的血液供应,尤其是提供全部脑干的血液供应,而老年人大部分眩晕症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不及时诊治后果严重,若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发作时间长可演变为脑血栓,因此,尽快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意义重大。现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的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 TCD 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彭伟英

    目的:研究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丰富临床治疗的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200例,使用COMPANlONⅢ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诊断监护系统检查患者头颈部,观察其诊断准确率。结果:无狭窄18例,诊断准确率9.00%;轻度狭窄95例,诊断准确率47.50%;中度狭窄74例,诊断准确率37.00%;重度狭窄13例,诊断准确率6.50%;患者200例中诊断出182例,总诊断准确率为91.00%。本研究中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与脑CT诊断不相同的椎基底动脉有243支,然而都需认为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成像更敏感。余下的239支椎基底动脉病例分级与成像,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与脑CT的差异较小,表明经颅及周围血管多普勒超声与脑CT相比具有准确率高、敏感性强的优点(P<0.05)。结论:在诊断后循环缺血患者方面, TCD检查诊断具有准确率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TCD 后循环缺血 诊断
  • 椎-基底动脉病变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作者:林磊;宋玉强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 PCI) 患者椎-基底动脉病变情况.[方法 ]对9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CT 血管成像( CTA) 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与NPCI组相比,PCI组椎-基底动脉异常率显著增高,病变多在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多发性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 < 0??05);椎动脉一侧优势、椎动脉颈段、基底动脉及前循环病变情况与NPC 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病变呈多发性,常见的血管病变部位为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高策

    目的 :分析后循环缺血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方法 :抽取73例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后循环病变患者占89.04%,后循环闭塞或者狭窄患者占72.60%,前循环病变患者占28.77%.结论 :后循环缺血主要原因为后循环血管病变,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使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情况得到清晰显示,在后循环缺血病情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较高.

  • 前庭神经元炎误诊为后循环缺血1例分析

    作者:翟钢;胡雅楠

    本文主要就前庭神经元炎误诊为后循环缺血1例进行分析.

  • 中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会芳;冯青根;罗家祺;夏明

    后循环缺血是在各种血管危险因素作用下导致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等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常以眩晕或头晕为首发或主要症状,属中医"眩晕"范畴.随着后循环缺血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研究的不断发展,中西医治疗后循环缺血具有较显著的疗效.本文总结分析国内近年来对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后循环缺血患者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琳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方法:收治后循环缺血患者67例,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进行一般常规治疗,治疗组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疗效显著.

  •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敏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疗程均为14 d.结: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高于对照组的80.3%(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能够改善后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和hs-CRP水平,对后循环缺血具有良好疗效.

  • 后循环缺血发作应用法舒地尔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健;饶源;张岐平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发作应用法舒地尔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意义.方法:将近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患者.A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B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另加盐酸法舒地尔治疗,疗程均为10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PSV[双侧椎动脉的VS(收缩期末峰流速)、VD(舒张期末峰流速)以及基底动脉的VS、VD]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B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且双侧椎动脉的VS、VD以及基底动脉的VS、VD均高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症状,对提高后循环缺血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 基层内科门诊头晕患者的临床病因分析

    作者:马青山;韦桂玲

    目的 探讨基层内科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构成,提高对头晕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2015年5月—2016年4月就诊于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医医院脑病科和人民医院内2科合计213例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构成年龄段和性别分层分析.结果 ①年龄段分层:中老年人头晕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前4位病因,20~39岁组依次为BPPV 11例(28.2%)、高血压9例(23.1%)、贫血7例(17.9%)、精神源性5例(12.8%);40~59岁组依次为高血压37例(37.4%)、BPPV 27例(27.3%)、PCI 14例(14.1%)、贫血和精神源性均5例(5.1%);≥60岁组依次为BPPV 24例(32.0%)、高血压23例(30.7%)、PCI 14例(18.7%)、精神源性7例(9.3%).②性别分层:高血压相关性头晕患者中男性更为多见(P<0.05),而精神源性眩晕与贫血眩晕则以女性更为多见(P<0.05);PCI相关头晕患者中,也是男性所占比例居多(P<0.05);而BPPV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不明的头晕患者,则以女性多见(P<0.05).结论①基层内科门诊头晕病发病特点多样化,病因较复杂,高血压、BPPV、PCI是常见的病因;②BPPV、PCI、精神源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都是需要基层医生值得重视和提高其诊疗水平的重要病因;③临床诊断的关键仍然是对头晕相关性疾病全面系统的认识.

  • 前列地尔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刚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11%(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 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

    作者:张怀东;杨太清;陈丽娟;刘彦书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方法:对符合后循环缺血(PCI)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常规药物加高压氧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药物治疗,14天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有显著疗效.

  • 磁共振DWI与PWI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傈;柳太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后循环缺血(PCI)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与PWI在PCI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寻找诊断后循环缺血的规范方法,提高对PCI的认识.方法: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与30例对照组患者均行DWI与PWI检查,观察DWI信号变化,测量病灶面积;根据PWI各参数变化,了解全脑血流灌注情况,测量并比较同一病灶、同一时间DWI与PWI面积大小.结果:(1)梗死组PWI阳性39例(97.5%),TIA组PWI检查阳性7例(17.5%),PWI在梗死组与TIA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1.026P<0.001).(2)梗死组病灶部位MTT面积>DWI面积34例(85%),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093 P=0.036);病灶部位TTP面积>DWI面积30例(75%)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079 P=0.038).(3)DWI联合应用PWI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灵敏度为100%(40例),其中脑干梗死患者15例,DWI阳性13例,PWI阳性15例.结论:(1)DWI对后循环梗死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在脑干等部位少数病例未能发现梗死灶,对后循环TIA未显示异常.(2)PWI能显示PCI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能发现后循环梗死DWI阴性的血流灌注异常,病灶面积比相应部位在DWI面积大,对部分后循环TIA能显示脑部血流灌注异常.(3)DWI与PWI联合应用对PCI特别是后循环TIA的早期诊治有一定帮助,有助于了解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 前、后循环血流量及其比值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价值

    作者:李宏建;万金萍;夏斐;李其元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血流量及其比值在诊断后循环缺血(pCI)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2例经神经内科经诊断的PCI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和MRI诊断结果分为梗塞组(2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组(37例),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测及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内径以及时间平均血流速度(Vm),并计算前、后循环血流量及两者的比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梗塞组患者前、后循环血流量分别为213.6±43.1ml/min、43.7±21.2ml/min,前、后循环血流量比值为5.6±0.9;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前、后循环血流量分别为225.8±53.5ml/min、68.2±31.3ml/min,前、后循环血流量比值为3.8±0.7;对照组前、后循环血流量分别为219.6±58.1ml/min、69.5±28.4ml/min,前后循环血流量比值为3.1±0.5,三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后循环血流量降低的同时前、后循环血流量比值也增高,这对PCI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后循环缺血的MRA与临床分析

    作者:张金萍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现在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和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1].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认识其临床表现、病因和发病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MRA在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是肯定的,本研究采用MRA检测后循环缺血,并探讨其临床特征.

  • 吴中朝从“颈部三风穴”论治眩晕经验

    作者:王骐

    吴中朝教授认为眩晕多由于外邪侵袭,肝胆经病变,肝风上扰所致,但同时一定夹杂三焦和其他脏腑病变,致使水液气血运行失常,经络阻滞,进而导致眩晕.其发病机制可总结为邪风中络、内风扰络、痰风阻络.治法主要为散风、熄风、化风,形成了以风池、风府、翳风为主穴的“颈部三风穴”针刺治疗眩晕方案,临床疗效显著.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作者:伍超;李志彬;王红胜

    目的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200 ml,早晚各1次,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监测2组患者有无发生皮肤过敏、腹泻等药物不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作用.结论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可明显改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作用.

  • 关于益气养阴法治疗1例难治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报道

    作者:周为;张婷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症状包括:头昏、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1、2],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中"眩晕"的范畴,因本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疗效不佳,而笔者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疗效确切,故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 风池穴阴中隐阳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周丹;高智颖

    目的 观察风池穴阴中隐阳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长沙市中医院(长沙市八医院)针灸康复科病房2016年6月—12月收治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号.采用随机化分组.随机分为针刺手法+西药组(A组)、常规西药组(B组)、普通针刺+西药组(C组),每组20例.三组均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A组、B组、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0%、90%.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于B组(P<0.05).结论 运用"阴中隐阳"手法针刺双侧风池穴改善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该手法优于单一西药及普通针刺加西药治疗.

595 条记录 1/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