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隐漪;王长德;刘晓丽;马先军;肖辉;杜青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指在头位改变时出现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半规管疾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患者的20%左右[1],近年来通过应用新的治疗技术--耳石手法复位法,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应用此技术治疗BPPV患者82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 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4例临床观察

    作者:胡爱君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分析64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Dix-Hallpike试验阳性,眼震时间<1 min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眼震时间>1 min患者采用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评价疗效,3个月内随访。结果:46例患者1次复位治愈,10例患者2次复位治愈,4例患者3次复位治愈,无效4例。结论: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可取得立竿见影效果。

  • 基层内科门诊头晕患者的临床病因分析

    作者:马青山;韦桂玲

    目的 探讨基层内科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构成,提高对头晕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2015年5月—2016年4月就诊于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医医院脑病科和人民医院内2科合计213例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构成年龄段和性别分层分析.结果 ①年龄段分层:中老年人头晕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前4位病因,20~39岁组依次为BPPV 11例(28.2%)、高血压9例(23.1%)、贫血7例(17.9%)、精神源性5例(12.8%);40~59岁组依次为高血压37例(37.4%)、BPPV 27例(27.3%)、PCI 14例(14.1%)、贫血和精神源性均5例(5.1%);≥60岁组依次为BPPV 24例(32.0%)、高血压23例(30.7%)、PCI 14例(18.7%)、精神源性7例(9.3%).②性别分层:高血压相关性头晕患者中男性更为多见(P<0.05),而精神源性眩晕与贫血眩晕则以女性更为多见(P<0.05);PCI相关头晕患者中,也是男性所占比例居多(P<0.05);而BPPV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不明的头晕患者,则以女性多见(P<0.05).结论①基层内科门诊头晕病发病特点多样化,病因较复杂,高血压、BPPV、PCI是常见的病因;②BPPV、PCI、精神源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都是需要基层医生值得重视和提高其诊疗水平的重要病因;③临床诊断的关键仍然是对头晕相关性疾病全面系统的认识.

  • 眩晕宁片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武继涛

    目的:探讨了眩晕宁片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就诊的53例患者采用眩晕宁片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治疗组为94.3%;对照组复发率为40.0%,治疗组为17.1%.结论:眩晕宁片治疗BPPV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更低的复发率.

  • Epley手法复位治疗垂直半规管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吕文;邵宇权;胡兴越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眩晕常见的病因之一.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1],在内科、神经内科和急诊室常可见到,占所有眩晕症的40%~50%,占周围性眩晕的60%.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1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有关.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或前倾、后仰时出现,通过Dix-Hallpike试验可诱发出眩晕和眼震.目前BPPV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组胺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和镇静剂等,但仍有较多患者疗效欠佳,症状甚至长达1月至数月.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至少1/3患者在首次发作1个月后还可有不断的发作[1].Epley基于管石理论(canalolithiasis)提出了手法复位法治疗BPPV.本文旨在通过Epley法和常规抗眩晕治疗的对比研究,了解Epley法治疗BPPV的临床疗效.

  • 管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蔡秋芳;马海蓉;何小刚;王凌之;阚丽娟;盛丽琴

    目的:观察管石手法复位治疗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溯观察我科118例住院患者,将经手法复位治疗与仅采取普通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缓解率76%,对照组60.5%。治疗组43例(13.3%)经一次复位后1天内症状缓解出院,对照组只有2例(4.6%)。结论管石手法复位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治疗。

  •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不同手法复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路娟;陆伯华

    目的 比较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即颗粒复位法)和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 将50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耳石复位组,26例)和Semont法(Semont组,24例)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耳石复位组复位总成功率和首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3%和38.5%,Semont组分别为62.5%和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Epley耳石复位组复位成功所需次数较Semont组少(P<0.01).结论 改良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PC-BPPV患者的复位总成功率及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Semont法,且安全、易操作,有一定推广价值.

  • 颈性眩晕——神经科医师的旧识新知

    作者:樊东升

    眩晕是一种临床症状,它不仅涉及神经内科,而且更多地涉及到神经耳科.眩晕常见的病因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与颈椎疾病有关的眩晕,我们称之为颈性眩晕.在这里,我们对颈性眩晕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做一简要介绍.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否需要辅助药物治疗

    作者: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思辩赛是集交流、研讨、探索于一体、形式新颖的专业学术活动.2011年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打造了“第一届杨森杯眩晕思辩赛”这一新颖的学术平台,以“我思我辩、精彩无限”的风采吸引了大批临床医生的关注.继第一届思辩赛在全国各地获得热烈反响之后,2012年“第二届杨森杯眩晕思辩赛”再次如火如荼地展开.3月17日的首场比赛就定在乍暖还寒的泉城济南,辩题是“治疗特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PPV)是否需要辅助药物治疗”.而在随后的3个月里,大连、南京和石家庄的临床医生也先后在各地围绕同样的主题开展了激烈辩论.

  • 不同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及原因分析

    作者:吴照红;周雪芳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疗效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6年12月30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156例,施行Epley复位手法;B组144例,施行Semont管石解脱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率并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 B组患者首次疗效、1周疗效及1个月疗效均明显好于A组(χ2=4.371、5.294及4.542,P均<0.05);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BPPV复发率均较高.

  • 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期疗效研究

    作者:李进让;邹世桢;田师宇;田从哲

    目的 研究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耳鼻咽喉科门诊经Dix-Hallpike试验及Roll试验,确诊为单侧PSC-BPPV管结石症患者93例,应用改良Semont方法治疗,观察复位后3 d和7 d有效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眩晕、恶心症状,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复位治疗.93例应用改良Semont复位法复位,3 d随访,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72、16和5例,治愈率77.4%,总有效率94.6%;1周随访,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84、5和4例,治愈率90.3%,总有效率95.7%.结论 改良Semont复位法治疗PSC-BPPV可靠有效,可以作为治疗PSC-BPPV的有效补充.

  • 多半规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鄢慧琴;王豪;吴春花

    目的探讨多半规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2例诊断BPPV患者,通过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同时出现相对应的复合特征性眼震,诊断多半规管BPPV,并进行复位治疗.结果多半规管BPPV162例(10.8%),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者74例(45.7%),双侧后半规管48例(29.6%),后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20例(12.3%),双侧外半规管10例(6.2%),外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6例 (3.7%),双侧前半规管4例(2.5%).多半规管耳石与头部外伤明显相关,多半规管BPPV比单半规管BPPV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及复位次数.结论多半规管BPPV中常见的是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多半规管BPPV通过复位治疗效果好.

  • 继发性和原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症状的比较

    作者:胡进;傅伟达;尤克;陆霞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继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和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分数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继发性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确诊为BPPV并行耳石复位术成功复位的196名患者,根据BPPV的病因,将患者分为继发性BPPV组(73例)和原发性BPPV组(123例),比较2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复位前病程、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DHI分数.结果 性别、复位前病程和年龄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更高(65.75% vs.49.59%,P<0.05),继发性BPPV组比原发性BPPV组有更长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11.54±4.15)d vs.(9.21 ±4.54)d,P<0.05],且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DHI分数更高(18.44±6.67 vs.14.79±6.00,P<0.05).结论 继发性BPPV组较原发性BPPV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DHI分数更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更重视继发性BPPV患者的治疗,尽早干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BPPV患者生活质量.

  • Epley法治疗PC-BPPV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谢康;杜双文;高继君;寿广丽;蒋宏俨;李有中

    目的 评价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Epley法加体位限制)与对照组(仅给予体位限制),分别进行治疗,采用痊愈、改善、无效的标准定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痊愈率为82.76%、93.10%、100.00%,而对照组同期为15.56%、24.44%、60.00%;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有效率为96.55%、100.00%、100.00%,而对照组同期为53.33%、68.89%、88.8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应用Epley法加体位限制治疗PC-BP-PV,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体位限制治疗.

  •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

    作者:郑艳娟;李梓音;潘安枝

    目的 探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耳石复位法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13例应用耳石复位法治疗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耳石复位治疗BPPV的护理特点与疗效.结果 本组13例,通过耳石复位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在2周内痊愈、改善12例,有效率90.3%.BPPV患者感受明显视物旋转,程度剧烈的躯体不适,往往不被确诊,而常常接受活血化淤、改善循环、钙离子拮抗剂、抗眩晕等治疗,也无任何改善,患者多有焦虑、恐惧情绪,耳石复位治疗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复位过程中因可诱发眩晕、恶心、呕吐,产生惊恐、喊叫,甚至导致生命体征波动.复位治疗后体位的摆放,可能再出现眩晕、位置性眼球震颤,需要再次或改变手法复位,可能出现头昏、头痛等.疾病知识教育、心理支持、复位环境准备、复位治疗观察支持配合、与患者家属沟通等等的全程护理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提高了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和耳石复位治疗BPPV的疗效.结论 护理贯穿从接触患者到出院指导全过程,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给予心理指导和支持,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确保了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

  • Epley复位后体位对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敏初;沈和平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眩晕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所有眩晕的250%[1].其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1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2],男女比例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

  •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逍遥散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作者:任浩;陈杰

    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逍遥散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西比灵胶囊+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逍遥散+手法复位治疗,2组患者在初诊时、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DHI量表评分测定.结果 治疗组DHI量表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眩晕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症型大部为痰浊上扰,患者多伴有肝郁气滞之焦虑、抑郁症状,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逍遥散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丛集发作伴头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莞莹;舒可

    目的:分析丛集发作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伴发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丛集发作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伴头痛住院治疗患者头痛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加重和缓解因素以及丛集发作眩晕中与头痛相关的功能障碍。结果在观察的152例BPPV患者中,53例(34.8%)伴头痛。根据国际头痛分类标准,8例(15%)为无先兆的偏头痛,14例(26%)为伴颈项肌肉痉挛的紧张性头痛,23例(43%)为不伴颈项肌肉痉挛的紧张性头痛,6例(11%)为颈源性头痛及2例(4%)头痛分类不明。结论 BPPV患者经常伴发头痛,第一是紧张性头痛,其次为偏头痛,第三为颈源性头痛,BPPV患者伴头痛是加重患者抑郁的独立相关因素。

  • 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效果观察

    作者:仲永根

    眩晕是外周迷路或中枢前庭通路失常的临床表现,是一种常见的症候群.我们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眩晕,并与山莨菪碱治疗做比较,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及分组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眩晕患者98例,分为倍他司汀治疗组(治疗组) 50例和山莨菪碱治疗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18~70岁,平均40.5 岁;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0例(40.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5例(30.0%),梅尼埃病8例(16.0%),前庭神经元炎4例(8.0%),不明原因3例(6.0%).对照组年龄16~71岁,平均39岁;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各14例(各占29.2%),梅尼埃病11 例(22.9%),前庭神经元炎5例(10.4%),不明原因4例(8.3%).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等相似.

  •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48例

    作者:王长德;陈隐漪;邵凤阳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又称耳石症,发病率为每年107/10万,占所有眩晕的20%[1],容易误诊为其它类型的眩晕,治疗主要采用手法复位(管石复位),我科自2004年8月引进此项技术后,到目前已筛选并治疗此类患者48例,均取得痊愈,现报道如下.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