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法复位,耳石不再作祟

    作者:陈明莲

    刘女士醒来下床,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赶紧又躺床上休息,可是怎么休息,眩晕、头疼都不能缓解,后来又出现恶心、呕吐.刘女士来到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求治,经过眼震电图检查,确诊为耳石症.让刘女士感到神奇的是,自己心里纠结的症状,却在医生用手三下两下头部转动之后,就消失了.

  •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隐漪;王长德;刘晓丽;马先军;肖辉;杜青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指在头位改变时出现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半规管疾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患者的20%左右[1],近年来通过应用新的治疗技术--耳石手法复位法,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应用此技术治疗BPPV患者82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 眩晕治不好,可能耳石症在作祟

    作者:华骏

    张先生近几天起床、躺下时,尤其是头部向右侧旋转时,就感到头晕目眩,还挺严重的,似乎房子都要倾倒,发作时每次都不敢睁眼睛,更别说走路了.尽管一次持续时间不长,但发作起来真要命.后来,他来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很快被戴上了“耳石症”的帽子.

  •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

    作者:李子燕;叶放蕾;张巧玲

    目的 探讨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耳石复位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87例PC-BPPV患者,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颈椎病或肥胖的病人选择PRM法(颗粒复位法),余病人随机选择PRM或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结果 46例患者行PRM法治疗,41例患者采用Semont法治疗.前者治愈41例,好转4例,无效1例,后者治愈37例,好转2例,无效2例.随访至今,复发21例,复发率24.13%,其中复发1次15例,2次3例,>2次3例.复发后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PRM法及semont法治疗PC-BPPV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值得广泛推广.

  • 种耳朵问题导致眩晕

    作者:印春

    临床上常见的是后半规管的耳石脱落。当病人转动头部时,耳石也跟着在内耳里转动,造成晕眩。这种眩晕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发作时病人却很难受,除了头晕还想呕吐。病人往往是在睡醒后起床时感到天旋地转,不过,头晕的时间很短,可能只有几分钟,听力也不会受损。这种突然眩晕的症状,一般两星期内会消失,但是也有拖延两三个月的。

  • 一躺就晕毛病出在耳朵里

    作者:刘江峰

    刚刚步入中年的孙师傅半夜睡觉的时候向右侧翻了个身,突然头晕起来,有种天旋地转的感觉,奇怪的是,正着身子坐了十来秒就不晕了.可是,一躺下上又开始犯晕,还全身冒冷汗,呕吐个不停.赶紧来到医院急诊科,做了颅脑CT、颈椎X光片、核磁等,都没查出问题.医生怀疑是脑动脉供血不足,输了两天扩张血管的药物也不见效果.后,孙师傅在耳鼻喉科找到了病根.原来他的头晕是由“耳石症”引起的.

  • 管石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蔡秋芳;马海蓉;何小刚;王凌之;阚丽娟;盛丽琴

    目的:观察管石手法复位治疗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溯观察我科118例住院患者,将经手法复位治疗与仅采取普通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缓解率76%,对照组60.5%。治疗组43例(13.3%)经一次复位后1天内症状缓解出院,对照组只有2例(4.6%)。结论管石手法复位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治疗。

  • 耳石信息的传导通路

    作者:尹彦波;迟放鲁

    随着耳石信息的研究深入,临床医生对前庭系统的这一重要领域的认识和了解日益加深。鉴于这些研究有助于临床眩晕病人的治疗,本文重点对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

  •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张桂敏;朱红;邵相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前庭疾病,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60s),潜伏期7~8s,呈阵发性发作,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43例无明显眼震的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其结果与具……

  • 上半规管缺裂出现的Tullio现象

    作者:袁伟;孙建军

    Tullio现象是由眩晕和异常的眼球和/或头部运动联合产生的,这种运动由声音刺激引起。这种对声音的前庭反应由Tullio在1926年研究鸽子的迷路瘘管时首先描述,之后Huizinga在1935年证实。人们提出两个Tullio现象可能的病因:耳石症和半规管刺激。Tullio现象与梅尼埃综合征、先天性内耳异常、感染如梅毒和慢性耳疾、外伤、外淋巴漏和医源性瘘如开窗术等有关。近Minor等报道7例伴Tullio现象患者出……

  • 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作者:姜丹泉;孙建军

    用回顾门诊病历的方法探讨了32例患有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PPV)患者的治疗方法。HC-PPV是一个综合症,病因可能是从位于内淋巴尾部或水平半规管前支内的囊斑上分离的耳石碎片,当病人头位恰巧摆动到病变侧时,这些碎片刺激壶腹部,产生位置性眩晕和水平眼震。症状包括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头位改变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潜伏期很短(几……

  • Brandt-Daroff康复练习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曹效平;顾东胜;袁洵易;黄爱萍;吴子明

    目的:探讨Brandt-Daroff康复练习对2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3年12月间2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包括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21例客观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嘱患者进行Brandt-Daroff练习。结果23例患者练习1周后,痊愈12例,9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2周后复诊,痊愈17例,5例症状明显减轻,1例无效。结论Brandt-Daroff康复练习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取得良好的疗效。

  •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杨燕珍;黄静辉;余怀生

    目的 探讨Epley与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手法治疗(Epley加Semont联合复位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8例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疗有效率为83.3%,其中单纯组为78.3%,联合组为88.0%.无效患者继续重复相应手法治疗,至第三次复诊时统计总治疗有效率为93.8%,其中单纯组为91.3%,联合组为96.0%.随访3个月,共计有7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14.6%,其中单纯组为21.7%,联合组为8.0%.结论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突发性聋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龚桃根;郑铨艺;柯朝阳;曾凡倩;廖志芳

    目的 研究突发性聋并发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眩晕、眩晕特点和变位试验结果确诊是否并发BPPV,分析突发性聋并发的BPPV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与同期59例原发性BPPV进行比较.结果 28例全聋型突发性聋并发BPPV,BPPV发病均在突聋后1周内,常见类型是水平半规管BPPV,其次是后半规管BP-PV,而原发性BPPV常见类型是后半规管BPPV,其次是水平半规管BPPV;突发性聋并发的BPPV手法复位的治愈率和复发率与原发性BPPV相似.结论 突发性聋并发的BPPV常见类型是水平半规管BPPV,其次是后半规管BPPV;其手法复位的治愈率和复发率与原发性BPPV相似.

  • Otoconin90蛋白在豚鼠内耳的表达

    作者:贾宏博;张清俊;谢溯江;郑颖娟;姚钦;陈姗;刘琳;田大为;吴旻

    目的 观察Otoconin 90蛋白在内耳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耳石代谢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正常豚鼠内耳切片各主要部位Otoconin 90表达情况.结果 Otoconin90蛋白不只在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感觉上皮有表达,在与其临近和相对位置的非感觉上皮,以及壶腹、半规管和耳蜗等多个部位均有丰富表达,在椭圆囊和球囊囊腔、半规管内等也有染色阳性物质出现.结论 Otoconin 90蛋白在内耳呈现出“多点”表达的特点,提示内耳多处产生Otoconin 90,可能后转运至椭圆囊和球囊囊斑,在此与钙离子相互作用形成耳石.

    关键词: 耳石 Otoconin90 内耳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综述

    作者:闵密克;韩朝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历史、沿革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1921年Barany提出:由于各种原因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引起的耳石颗粒及内淋巴液流向位于半规管前部的嵴帽,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引发短暂的水平眼震,并伴随眩晕、呕吐等症状。Dix、Hallpike总结bppv一系列特点,根据其特点:1、自限性(未经治疗常于数天-数月后渐愈)故称之为“良性”;2、与体位变化有关,在1952年提出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这个医学术语[1]。1992年,Epley]创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的Epley疗法。以往对BPPV认识不足,多数患者被笼统地冠以“眩晕”的诊断,未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治疗。研究提示:BPPV是外周前庭病变中发病率高的疾病[3],周围性眩晕的患者中有约20%是BPPV[4]。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毕竞韬;刘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眩晕疾病.目前认为椭圆囊耳石脱落移位至半规管是其发生机制,但耳石脱落的原因尚不明确.由于耳石与骨有相似的成份及生理,近年来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BPPV与骨代谢的关系.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总结,分析研究现状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超重错觉的地面模拟

    作者:贾宏博;于立身;毕红哲;王奎年;刘正;谢溯江

    目的观察在超重环境下由于动头或座舱姿态变化所引起的定向知觉,探讨在地面用高级空间定向障碍模拟器模拟超重错觉的可行性.方法用模拟器匀速旋转产生1.6 G的超重环境,12名男性战斗机飞行员分别于俯仰平面内抬头前后和滚转平面内座舱倾斜姿态改变前后报告其定向知觉.结果在俯仰平面,被试者完成抬头动作后,体会到座舱发生了63.8°±48.3°的上仰;在滚转平面,当座舱向左倾斜20°后,被试者体会到座舱向左发生了48.6°±39.4°的倾斜.结论虽然在模拟器上有较强的Cori-olis效应存在,大多数被试者均体验到了超重错觉,在地面用模拟器模拟超重错觉是可行的.

  • 超重环境对斑马鱼仔鱼早期发育和耳石形态学与化学组成的影响

    作者:李小燕;王高鸿;刘永定

    目的 本研究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超重下鱼体的早期发育和耳石变化,探讨了脊椎动物前庭系统对超重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 斑马鱼受精卵在受精后10 h分别置于1 G和5 G重力环境中,观察鱼体发育状态和耳石的形态;使用Zeiss软件比较1 G和5 G下耳石大小;使用EDAX检测耳石微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1)斑马鱼从鱼卵向早期仔鱼发育过程中超重环境影响仔鱼发育,耳石形态在初期显著变大(P<0.01),其后耳石变小;2)EDAX检测表明,耳石中S和Sr含量升高,Na和Ca的含量减少;3)出现矢耳石与微耳石融合的现象.结论 超重环境影响斑马鱼早期发育,耳石的形态与微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导致耳石的功能发生变化.

  • 豚鼠耳石修复再生的超微结构及元素成分动态变化

    作者:贾宏博;谢溯江;郭世俊;田大为;毕红哲;王善祥

    目的 观察成熟耳石损伤后修复再生的形态学和元素变化特点,为深入认识其修复再生的规律和机理提供依据.方法 给予过载刺激(10 Gy 5 min)造成18只豚鼠耳石的损伤破坏,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别观察过载刺激后1 h、2 d、8 d时其椭圆囊囊斑,用X射线显微能谱分析技术(electron probe X-ray microanalysis,EPMA)测量不同形态类别的耳石元素构成.结果 过载刺激后1 h正常耳石形态消失,被大量球状物代替,2 d时球状物逐渐矿化,8 d时哑铃状耳石出现并与矿化球状物共存,此外各时期均可见各种耳石的变性.EPMA结果显示,变性耳石Ca元素含量显著增高和P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另外,球状物在由初期向成熟矿化期转化过程中,表现出P元素含量逐渐增加和Ca元素含量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结论 成熟耳石损伤破坏后可以修复再生,该过程中形态学的变化伴随着元素构成的变化.

9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