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

    作者:李子燕;叶放蕾;张巧玲

    目的 探讨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耳石复位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87例PC-BPPV患者,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颈椎病或肥胖的病人选择PRM法(颗粒复位法),余病人随机选择PRM或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结果 46例患者行PRM法治疗,41例患者采用Semont法治疗.前者治愈41例,好转4例,无效1例,后者治愈37例,好转2例,无效2例.随访至今,复发21例,复发率24.13%,其中复发1次15例,2次3例,>2次3例.复发后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PRM法及semont法治疗PC-BPPV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值得广泛推广.

  • 195 补中益气汤对位置性眩晕的疗效

    作者:

  • 颈部肌肉触发点针刺为主治疗位置性眩晕33例

    作者:张永红;刘初容;符碧洲;梁鲁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50%~70%属于原发性,亦称特发性,无明显病因;30%~50%属于继发性,常继发或并发于迷路炎、前庭神经炎、头外伤、偏头痛、梅尼埃病发作期、突发性耳聋、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1].由于任意一个头部动作或体位改变,颈部肌肉都会有非常明显的收缩,而且有研究报道[2]颈部肌肉触发点可以引发多种头面部症状,考虑颈部肌肉的力学因素是否可能是位置性眩晕的又一个关联因素.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颈部触发点为主治疗位置性眩晕33例,现报道如下.

  • 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成林;于漾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由于受"位置性眩晕"的影响,传统的推拿手法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制约.近年笔者采用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探析

    作者:杨仁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实际效果,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6例,入选病例均接受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入选病例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总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分别为77.54±23.21分、73.95±41.02分、75.24±41.52分、76.44±21.12分、72.51±18.54分、73.39±20.26分、81.14±26.04分、79.54±15.24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值得进一步应用。

  • 外半规管阻塞术治疗位置性眩晕的效果

    作者:朱德民

    报告1例应用外半规管阻塞术治疗位置性眩晕的患者。患者女,63岁,因位置性眩晕11个月于1998年11月10日就诊。当病人处于右侧或左侧侧头位时出现眩晕,持续时间约30秒。当病人处于右侧侧头位时,眩晕症状较重,不能在此体位入睡。病人无听力减退、耳鸣、头痛、运动失调、肢端麻木等症状。临床资料:患者发育良好,耳鼻喉检查正常,听力图正常,颞骨放射学检查、血细胞计数、血清学检查正常。平衡功能检查:平……

  • 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作者:姜丹泉;孙建军

    用回顾门诊病历的方法探讨了32例患有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PPV)患者的治疗方法。HC-PPV是一个综合症,病因可能是从位于内淋巴尾部或水平半规管前支内的囊斑上分离的耳石碎片,当病人头位恰巧摆动到病变侧时,这些碎片刺激壶腹部,产生位置性眩晕和水平眼震。症状包括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头位改变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潜伏期很短(几……

  • 茎突过长变位与眩晕头痛三例

    作者:董学武;郭庆胜;郭英杰;于恒

    例1 男,36岁.主诉:向右转头时反复出现眩晕2年多,求治于多家医院,被诊断为"梅尼埃病"、"位置性眩晕",但治疗效果不好.于2001年9月23日来我院就诊.无耳鸣、耳聋以及咽部异物感.双耳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均正常.咽部检查双扁桃体Ⅰ°大,指诊发现右侧扁桃体窝内可触及到条索状物,转头时出现眩晕感,但无眼震发生.茎突三维重建CT显示:右侧茎突长达38.7 mm,其尖部抵近颈椎旁间隙(图1),诊断为茎突综合征.2001年10月9日行部分茎突切除术,切除茎突长达14 mm.术后转头时无眩晕发作,随访2年多至今无复发,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 李氏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张昊;李进让;郭鹏飞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观察李氏复位法治疗BPPV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4月诊治的258例行李氏手法复位的单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根据受累半规管的情况行李氏手法复位治疗,观察并分析远期疗效。本组资料中,后半规管BPPV72例(27.9%),水平半规管BPPV120例(46.5%),“上半规管”BPPV66例(25.6%)。结果258例患者随访1周后痊愈196例(76.0%),有效45例(17.4%),无效17例(6.6%),总有效241例(93.4%);随访3月后痊愈209例(81.0%),有效15例(5.8%),无效15例(5.8%),复发19例(7.4%),总有效224例(86.8%)。其中经1次李氏手法复位后痊愈者163例(63.2%),有效80例(31.0%),无效15例(5.8%),1次复位总有效率为94.2%。各种类型半规管BPPV患者之间的远期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李氏手法复位法对BPPV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且不需要判断眼震的有无及方向,操作简洁,过程迅速,可在临床应用。

  • 氟桂利嗪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桂娟;顾能荣;何平;钱晓琼

    目的 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96例原发性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愈率两组基本相同.治疗4wk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共计有8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9.6%,其中治疗组为2.2%,对照组为18.4%.结论 Epley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杨燕珍;黄静辉;余怀生

    目的 探讨Epley与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手法治疗(Epley加Semont联合复位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8例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疗有效率为83.3%,其中单纯组为78.3%,联合组为88.0%.无效患者继续重复相应手法治疗,至第三次复诊时统计总治疗有效率为93.8%,其中单纯组为91.3%,联合组为96.0%.随访3个月,共计有7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14.6%,其中单纯组为21.7%,联合组为8.0%.结论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 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作者:王英歌;潘黎静;顾晰;张榕;林有辉;林少莲;陈曦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分析发病因素及治疗手段,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门诊诊断为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16人,分析发病因素、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手法复位、体位训练及药物辅助治疗后,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发作.结论 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耳缺血、运动及活动减少有关,我们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疗效满意.

  • 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区永康;郑亿庆;陈玲;杨海弟;梁象逢;许耀东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4年4月-2006年3月就诊的BPPV病人131例,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分析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结果 (1)后半规管BPPV 94例(71.8%),随机分组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各47例.(2)水平半规管BPPV 29例(22.1%),水平向地性眼震者16例,另13例为水平背地性眼震者,自行或采用Gufoni疗法后转换为水平向地性9例,方向不能转换4例.采用barbecue翻滚和/或强迫侧卧体位疗法.(3)前半规管BPPV 6例(4.6%),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4)混合型BPPV 2例(1.5%),行上述相应半规管的疗法.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85.5%(112/131),3个月后92.4%(121/131).结论 BPPV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不同半规管及不同发病机理类型,并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 李氏复位法治疗水平离地性眼震BPPV的短期疗效

    作者:邹世桢;李进让;王志斌;吕霞;田丛哲;崔丽萍;田师宇

    目的:探究李氏复位法对水平离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7月确诊的43例向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和30例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均采用李氏手法复位治疗,将每次门诊治疗计算为1个周期,每个周期进行2次相同复位法治疗,中间间隔5至10分钟,3天后及1周后复查,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3天及1周的向地眼震患者复位有效率分别为83.7%和95.3%,离地性眼震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6.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李氏复位法对治疗离地性眼震HC-BPPV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便,过程迅速,可在临床应用。

  • 轻嵴帽:解释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的新理论

    作者:唐小武;黄秋红;区永康

    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一类特殊性眼震表现为持续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irection-changing positional nys?tagmus,DCPN),没有潜伏期和疲劳性,患侧头位偏转时出现零平面。不同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暂性向地性DCPN,而与持续背地性DCPN发生机制相反,轻嵴帽理论被用来解释这一具特征性的眼震。本文对轻嵴帽及其DCPN特征、可能病因、发生机制假说、治疗与预后、及与BPPV的相关性等进行综述。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熊彬彬;吴子明;刘兴健;张素珍

    目的 分析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131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回顾性分析13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51例,女80例,年龄20~82岁,平均47.7岁,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75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39例,单侧水平嵴顶结石BPPV4例,前半规管BPPV1例,混合型BPPV8例,主观性BPPV3例.其中,原发性BPPV103例,继发性BPPV28例.结论 BPPV患者有其白身的临床特征,通过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实践.

  • 军事训练伤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4例诊治分析

    作者:薛海龙;李仓霞;段立欣;井艳丽

    外伤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称外伤性耳石症,是由于头部受外伤致耳石脱落,临床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后出现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性阵发性眩晕,具有短暂性、发作性、变位性、潜伏期、疲劳性等临床特征.2008年1月-2016年1月,我们对军事训练伤后BPPV 24例,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 作者:

    关键词:
  •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研究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确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00例。分组为a、B.c、d四组,各50例。a组应用epley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B组行Barbecue翻滚耳石复位法;c组行半规管semont摆动法,d组行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Brant-daroff习服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复发率及总有效率等指标。比较四组患者经过不同复位方式治疗后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显示四组患者手法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均较显著(P>0.05);所有患者为疾病病程越长,复发几率越高。结论使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确切。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减轻疾病痛苦。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并降低复发几率,促进疾病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管石复位术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跌倒的影响

    作者: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肖桂荣

    目的 研究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管石复位术(PRM)后能否减少跌倒发作.方法 回顾性研究过去5年中因BPPV跌倒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进行相应的PRM.消除位置性眩晕和眼震后,患者接受1年期随访,并观察跌倒次数.采用Wilcoxon's检验比较复位前后跌倒次数.结果 147例患者入组,后半规管121例,水平半规管18例,前半规管8例.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Lempert法复位.患者经PRM后跌倒次数减少,所有患者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后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水平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前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RM能减少BPPV老年患者跌倒发作.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