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颈腰痛杂志

颈腰痛

颈腰痛杂志

The Journal of Cervicodynia And Lumbodynia 경요통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7234
  • 国内刊号: 34-111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117
  • 曾用名: 颈腰痛;颈肩腰腿痛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颈腰痛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李嘉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童迅;秦小虎;孙凌梅;彭文娟;张文秀;程俏;宋一平

    目的 探讨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随访4~12月,平均6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6.2±1.3分,术后1周1.5±0.6分,术后3月1.0±0.4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5.1±12.6,术后1周18.4±6.3,术后3月12.5±2.9,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 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近期手术效果优良.因其不受髂棘影响,特别对于高髂棘、不易从侧方椎间孔入路治疗的患者,减少了对神经根的损伤,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及失败率.

  • 早期联合固定对上肩胛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苏登;阳波;米宁;叶永杰

    目的 探讨早期联合固定对上肩胛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SSSC)的临床疗效,为临床SSSC双重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4-01于我院治疗的SSSC双重损伤患者50例,其中28例行锁骨、肩锁关节及肩胛颈骨折联合内固定,22例行单纯锁骨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试验组28例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灵活性与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前伸外展和内外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系统评分评定结果显示试验组总评分为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er疗效评分显示试验组患者优良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09% (P<0.05).两组术后对患者并发症的随访发现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结论 早期联合固定对上肩胛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是临床上SSSC的可靠治疗方式之一.

  •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和针刀松解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柳围堤;薛开禄;田苗;张芳

    目的 探究膝骨关节炎经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60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用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作为治疗手段的组别是治疗组,每周进行一次治疗,对照组用针刀松解术治疗,持续治疗时间5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总体疗效,以及SF-36健康调查问卷8个维度和WOMAC积分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50.0%、42.8%,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5.7%.治疗后,两组WOMAC积分及疼痛、关节僵硬程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均有显著改善.结论 膝骨关节炎经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

    作者:周德春;程跃;吴庆鸣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0-02-2014-04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19例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28~75岁,平均51.5岁;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2例;均有颈痛、颈部活动受限,但无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伤后6~21 d,平均12 d,行一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植骨内固定术,3例一侧椎动脉高跨者用椎板钉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骨折复位、内固定及并发症,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价骨折复位、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骨折复位满意.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4.2±4.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7.5±2.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2.4)个月.手术后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自术前的平均(7.5±1.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寰枢椎不稳、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植骨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近期临床疗效肯定,但对寰枢椎的旋转活动有一定影响.

  •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及复发率研究

    作者:黄莉华;白跃宏;马峥

    目的 观察SDS9900颈椎脊柱减压系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12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SDS9900颈椎脊柱减压系统及动态干扰电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颈椎牵引及动态干扰电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elinico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患者VAS评分及CASC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好转,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SDS9900颈椎脊柱减压系统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提高颈椎功能,并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且复发率低.

  • 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椎体内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张海洁;王德春

    目的 研究胸腰椎骨折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伤椎椎体内植骨联合治疗对患者疗效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资料选取本院2015-03-2016-03收治的胸腰椎骨折106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根据临床所用不同治疗方案分成2组,将行常规入路治疗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伤椎椎体内植骨联合治疗5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两组治疗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治疗后24 h、1周VAS评分均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率1.69%较对照组21.28%低(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伤椎椎体内植骨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优化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且减轻腰背疼痛感与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骨不连的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钱冰;郝定均;郑永宏;钱立雄;李厚坤;李汉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骨不连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估.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2我院行PKP或PVP治疗并完成随访的44例椎体压缩性骨折骨不连患者.通过对患者后凸角(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re scale,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随访24-35个月,平均28.3个月.经过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的高度和后凸角度得到了很好的纠正.但是,通过长时间的随访发现恢复高度的椎体进行性的压缩(P<0.05)和后凸角度的再加重(P<0.05).术后患者的VAS和ODI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VAS和ODI在术后的2年均有增加.结论 NVF的患者椎体内存在真空、假关节、或椎体内的水征现象,椎体成形术可能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和长时间维持稳定.术后存在进行性的椎体压缩现象.因此,笔者强烈推荐对PKP或PVP手术后的病人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PKP或PVP治疗NVF的更远期疗效.

  • 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新型头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娟;高晓平;陈和木;李键;王冬

    目的 比较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新型头枕与原头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理疗及非手术脊柱减压新头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理疗及及非手术脊柱减压原头枕治疗.所有患者均行10次牵引治疗,对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NDI及颈椎曲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次牵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ND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椎曲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椎曲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手术脊柱减压新头枕对颈椎曲度的改变作用明显优于原头枕,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 军校青年学员下腰痛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赵海恩;李东升;张京;刘建军;吴赪

    目的 明确青年学员中引起腰背部疼痛的确切病因,并采取针对病因的具体治疗方案.方法 收治2014-01-2015-12月在我部就诊、经过3个月保守治疗后效果缓解不明显的腰腿痛患者,对该类患者行进一步的物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确诊,找出确切的致病因素并对症治疗.结果 共纳入患者95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5例,年龄18-25岁.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影响学检查,结合患者的症状,各病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腰背部肌肉劳损53.7%(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4.7%(14例),腰椎骶化或者骶椎腰化9.5%(9例),椎间盘源性腰痛8.4%(8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3%(6例),脊柱隐裂6.3%(6例),双侧骶髂关节不对称1.0%(1例).结论 青年学员腰痛的原因很复杂,常见的原因是腰背部肌肉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腰痛症状时,建议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 腰痛 体格检查 确诊
  • 重复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徐小青;史传岗

    目的 探讨首次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有效间隔2周再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否优于疼痛加重后再次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5-01-2016-01,于我科疼痛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配至A和B组,每组40例.A组为首次治疗有效,间隔两周后再次硬膜外注射.B组为首次治疗有效,疼痛加重后再次行硬膜外注射.分别观察A组和B组治疗前VAS评分;A组连续注射后患者疼痛加重再次注射时间,以及B组单次注射后至疼痛加重再次注射时间.结果 A组需要再次注射的平均时间是(7.85±1.21)个月,B组是(4.59±1.53)个月.A组注射后VAS评分<3分的持续时间是(8.46±1.53)个月,B组的时间是(5.65±1.25)个月.A组与B组相比在再次注射时间和VAS评分<3分的维持时间有着显著的优势.结论 首次治疗有效间隔2周重复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疼痛加重后再次注射的疗效.

  • 双侧开窗减压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症

    作者:罗辉耀;苗立冬;吴昊

    峡部裂腰椎滑脱症是导致患者下腰痛、间歇性跛行及下肢根性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腰椎病变,随着对该病深入研究及脊柱外科领域生物力学和手术技术发展,有效的减压、复位、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肯定.2012-07-2016-04,我院采用双侧开窗减压钉棒固定单枚融合器(Cage)联合打压植骨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症.21例患者得到8-84月随访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对比

    作者:王兴平;杨武军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椎体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可致病患肢体麻木、椎间无力及出现尿频、尿急等[1]临床病症,为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困扰.前路椎间减压融合术(ACDF)自问世以来就广受关注,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但经过临床实践的变革发展,行ACDF治疗的椎间融合装置也出现了相应改变,从初的植入骨块、到椎间融合器(Cage)直至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 ACIF)的变革性发展[2].Zero-p ACIF是近年才研制出的新型椎间融合固定系统,集支撑、融合及固定等多种共变功能于一体,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显示3,4],Zero-p ACIF拥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在临床中已被推崇与应用.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指经影像学检查病患存在2个节段连续或不连续椎体节段病变,相关文献针对应用Zero-p ACI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报道较少.鉴于此,笔者对采用Zero-p ACIF和采用传统钛板+Cage两种不同固定治疗的合计39例患者的近期疗效展开了对比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 多模式镇痛对老年脊柱融合术后镇痛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苏晗

    对于脊柱融合术后疼痛患者[1],以往多单独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良反应多.为减少由单独大剂量使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多模式镇痛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镇痛中[2].为进一步探讨多模式镇痛方法在老年脊柱融合术后的应用价值,此次研究对68例行脊柱融合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分别给予多模式镇痛及常规镇痛,旨在为老年脊柱融合术后探寻有效的镇痛方法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内固定后出现反复下腰痛原因分析

    作者:李少辉;王平均;连文文;孙宇;胡强;欧华西

    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选用的标准术式之一[1],尽管腰椎融合术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痛苦,但由于各级医院和外科手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滑脱椎体不能完全复位、椎间植骨不愈合、融合椎体邻近节段的退变等原因,导致术后反复下腰痛的患者越来越多,给患者及医生带来很多困扰,现就退行性腰椎滑脱内固定后出现反复下腰痛的原因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09-2015-11期间,共收治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共189例,其中行腰椎滑脱脊柱内固定手术123例,21例出现术后的反复下腰痛,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1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6岁,均采用国产椎弓根螺钉+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其中椎间融合器融合17例,单存椎间植骨融合4例,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复下腰部疼痛.

  • 显微镜辅助下应用Mast-Quadrant可扩张通道系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孝丰;吴艳华;王慧敏;郭俊彪;邓晓强;陈文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终则需要行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性手术创伤大,对脊柱后柱结构破坏大,部分患者术后可出现顽固性腰背痛.而显微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ery lumbar discectomy,MSLD)由于在获得与常规开放手术同等疗效的前提下具有切口小,组织创伤小,术野清晰,减压彻底,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1].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一直是爱乐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2].Mast-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借助其扩张的工作通道,进而精确到达手术区域,在直视下完成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3].无论是显微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还是Mast-Quadrant可扩张微创通道系统都具有相应的优势,尤其是对患者正常组织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那么将两者相结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纯椎间盘突切除术是否会更加微创,进一步减少并发症,进而加快患者术后恢复,2014-03-2015-06我科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显微镜辅助下联合Mast-Quadrant可扩张通道系统椎间盘切除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水中步行训练对治疗踝关节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盈盈;吴玉玲;蔡涵;朱思奇;沈良册

    踝关节损伤是青壮年中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目前许多临床医务人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患者失去了佳的治疗时机,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在日后则会反复出现扭伤,严重影响关节功能[1].本研究针对踝关节损伤患者给予水中步行训练,发现患者肢体功能显著改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09-2015-10在我院康复中心收治住院及门诊的踝关节损伤患者46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有扭伤或外伤史;(2)损伤部位疼痛,出现活动功能障碍;(3)局部检查发现患者肿胀、压痛明显、肌肉局部僵硬;(4)踝关节X线摄片未出现骨折或移位;(5)无严重的心脑脏器疾病;(6)都能按要求锻炼;(7)无其它关节部位损伤.通常根据韧带损伤情况分为3级:1级为轻微的韧带损伤,轻度肿胀,踝关节功能轻度或未受损;2级为韧带不完全损伤,中度肿胀,踝关节功能有中度受损;3级为韧带完全断裂,存在明显肿胀,踝关节功能丧失,踝关节不稳.本研究排除损伤程度为3级且需要手术的患者.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剑火;陈勇忠;温建锋;龚衍丁;王娟美

    虽然颈椎外科手术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但脊髓神经损伤仍是外科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术中脊髓损伤的发生率为2%-3.7%[1].神经电生理监测是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的一个重要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脊柱脊髓手术中也开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减少或避免脊髓神经损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2-5].我院自2013-05-2016-08对81例颈椎手术采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 悬吊训练技术(SET)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梁鲁波;张新斐;刘初容;莫昊风;王铮辉;高瑞麒

    失稳性颈型颈椎病是由于退变所致的颈椎结构功能减退,以致在生理载荷下出现颈椎失稳.因其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病理损伤较轻、愈后良好等特点,近年来,常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论述[1].笔者采用悬吊训练技术(SET)结合肌肉力量技术治疗失稳性颈型颈椎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符合失稳性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X线片显示颈椎过屈、过伸位颈椎节段不稳,相邻椎体水平位移>3.0 mm,及角位移>11°;②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头痛、头晕等症状;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发生交界性后凸的临床意义

    作者:易红蕾;韦葛堇;魏显招;王飞;蓝思彬;段明阳

    目的 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钉钩混合手术,翻修手术,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共有88例纳入,分为三组,PJK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DJK(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对照组.PJK定义为融合节段上端的椎体(UIV,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的下终板和其近端相邻第二个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的夹角改变大于10°.DJK定义为远端融合椎(LIV,lowest intrumented vertebrae)上终板到远端融合椎相邻一个椎体的下终板之间的角度改变大于5°.选择没有其他任何并发症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年龄、Risser征、上胸弯、主胸弯、矢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远端融合椎和矢状面骶骨铅垂线(SSVL,sagittal Sacral Vertical Line)的距离.结果 其中15例在随访中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列为PJK组.8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列为DJK组.将3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的随访超过2年的病人作为对照组.PJK组、DJK组和对照组三组在术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术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矢状面矫正度数的差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PJK组年龄及Risser征均较对照组小,冠状面主胸弯及近胸弯角度均较对照组小,而且术前矢状面近端后凸角度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和SSVL在术后和末次随访之间的距离PJK,DJK和C组之间是明显不同的.当LIV的中点落于SSVL线腹侧容易出现PJK,而LIV位于SSVL线的背侧时,则容易出现DJK.结论 如果下端椎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腹侧,可能增加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相反,如果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背侧,容易继发远端交界性后凸.所以,术后下端椎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可能预测近端或远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 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

    作者:田天;谭荣;陈晓明;张晔;崔凯;刘涛

    目的 观察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活动度的变化.方法 2012-07-2015-01我院行22例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术,年龄27-55岁,平均42.3岁,置换节段C4-55例,C5-6 10例,C6-77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结果 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局部曲度均较术前改善:颈椎整体曲度术前(0.9l±9.77)°,术后(4.9l±10.67)°,脊柱功能单位角术前(0.23±5.17)°,术后(5.73±4.45)°,置换节段前柱高度术前(34.07±3.29) mm,术后(35.73±3.46)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obi-C置换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和置换节段局部曲度均较术前改善,保留了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增大.

  •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

    作者:吴李勇;王越;苏盛辉;王春

    目的 探讨后入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脊柱外科2011-03-2015-05收治的26例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全部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测术前、术后初期(3天内)、末次随访(术后1年左右)时胸腰段Cobb角、腰背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以及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级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下腰痛JOA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28~58°、平均(40.28±5.66)°,术后2~10°、平均(6.12±3.76)°,平均畸形矫正率86.2%,下腰痛JOA评分标准术前评定为(10.38±1.56)分,术后评定为(22.76±2.23)分,腰背痛VAS评分术前5~8分,平均(6.72±0.33)分,术后2~4分,平均(2.93±0.64)分,以上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6例C级5例改善至E级,1例为D级,16例D级15例改善至E级,1例仍为D级;至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角度不明显(1~3°),平均(1.85±0.68)°,平均矫正丢失率3.8%,与术后初期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左右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可重建胸腰段矢状面生理曲度,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改善临床症状.

  • 经皮单平面螺钉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邱大权;张文志;李旭;段丽群

    目的 探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10-2013-01在本院采用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对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中期随访的影像学指标、腰背疼痛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4例中,38例获得22~44个月随访,平均30个月.本组手术时间(55±15) min,术中出血量为(40±15) ml,切口长度(90±5.5)mm,术后住院时间(5±2)d.术后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均较术前缓解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中期随访时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未损伤神经根.术后无感染、断钉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经皮单平面螺钉对伤椎直接复位及固定,在即刻固定、改善和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维持较好,且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方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 保守治疗促进腰椎间盘突出后突出物重吸收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鸣;莫文;姜宏;俞鹏飞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症状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未经规范的保守治疗,而直接选择了手术.事实上,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突出物的重吸收现象及其理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但保守治疗方法繁多,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重吸收现象有无影响尚无确切证据.本文着重就各种保守治疗对突出物的重吸收的可能机理作一整理.

  • 冻结肩的治疗进展

    作者:钱洪;赵建宁;包倪荣

    冻结肩是一种高发病率的肩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然而关于冻结肩的病因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此病的诊断标准及其治疗措施的选择仍停留在凭医师经验选择的阶段上.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针对此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措施的探索及研究,以期望能够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本文将就其治疗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治疗颈髓脑脊液漏1例

    作者:许海晨;周忠

    本院于2016-01对1例颈椎外伤致脑脊液漏患者行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填塞修补,报告如下.1 案例介绍患者,男,28岁,未婚,因“车祸致四肢无力麻木5h”于2016-01入院.入院诊断:颈髓过伸伤伴四肢瘫(C3-4),入院即予甲强龙冲击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术中见后纵韧带撕裂,脑脊液从破裂后纵韧带裂口溢出,咬除后纵韧带探查见硬脊膜左侧缘破裂,无法直接修补,遂予胶原蛋白海绵压迫填塞,术中确切无脑脊液渗出.术后第2天发现引流管引出澄清液体,引流管口及切口少许澄清液体渗出,以MRI检查确认脑脊液局部集聚,予延长引流管时间、预防感染、甘露醇脱水消肿、醋甲唑胺减少脑脊液生成.至术后第6天引流出脑脊液量仍大于30 ml.于第一次术后第7天再次手术治疗.

  • 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损伤一例

    作者:李涛;张同会;徐彬;杨楚枫;徐峰

    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的症状,马尾神经损伤既是LDH症状也是并发症之一,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马尾神经损伤的典型特征是出现鞍区感觉、括约肌功能、性功能三大障碍[1-6].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马尾神经综合征(CES)患者,应该尽可能的早期手术,有利于马尾神经的功能恢复和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减压对患者脊柱稳定性破坏大,损伤大.我院2015-11-02日在微创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损伤患者l例,现报道如下,以供交流和学习.

    关键词: 内窥镜 腰间盘突出
  • 快速康复外科在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倪娟;张佳;王丽平;冷楠楠;朱冬梅

    目的 探讨在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0-07-2015-06行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概念的再认识

    作者:祁冀;赵德强;李义凯

    目前多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血管内外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表现出以头晕或眩晕为主的症状群.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国际上尚无这一概念,故学科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逐渐深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念对临床诊疗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有限.而且临床应用也较混乱,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那么这一概念是否已经过时,应该被“后循环缺血”代替?本文旨在论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念演变、病理机制和临床应用等,并结合研究现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颈腰痛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