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王涛;刘丰雨;杨思东;王辉;魏海醌;丁文元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 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鍵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cm,并进行Meta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用优势比(OR)衡量影像学参数.结果 经筛选,共10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851例,术后551例发生PJK,发生率为29.8%.融合到S1、术前SVA≥5cm、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与发生PJK的各研究间均无明显异质性(I2=0、19%、0,P值均>0.10),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到S1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12,95%CI1.57~2.87;Z=4.87,P<0.01);术前SVA≥5cm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53,95%CI1.24~5.18;Z=2.55,P=0.0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PJK(OR=2.86,95%CI1.73~4.13;Z=4.44,P<0.01).结论 PJK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的数据提示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和术前SVA≥5cm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

  • 脊柱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涛;王辉;魏海醌;刘丰雨;丁文元

    目的:总结脊柱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新研究进展。方法以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incidence、spine 和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病率、脊柱为关键词,分别在 PubMed、万方数据库查阅2000年1月—2015年5月有关 PJK 畸形的文献,分别对 PJK 的生物力学影响因素、影像学参数、诊断角度、分型、临床因素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脊柱手术中近端横连的使用可降低 PJK 的发生。手术时年龄>55岁、腰椎前凸角>30°、术前胸椎侧弯角>30°、术前胸椎后凸角>30°、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改变>30°、T5~12胸椎后凸角>40°、前后路联合和后路手术可能是 PJK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JK 诊断的角度问题及 PJK 翻修的手术指症尚无统一意见。结论PJK 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脊柱的生物力学、影像学参数、临床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JK 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kyphosis

    作者:贺宝荣;许正伟;闫亮;郝定均;刘团江;郭华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术,观察其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6.4年。87例中,24例(27.6%)术后发生PJK(PJK组),且在随访过程中,有加重的趋势,其中3例局部疼痛明显,1例再次手术;余63例归入非PJK组。末次随访时,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17.5°±2.6°,非PJK组为7.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PJK发生率为27.6%,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

  • 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郑波;王飞;张志成;赵晓峰;黄道余;李放

    目的 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随访有完整资料的患者66例,平均随访3.2年,其中12例发生PJK(PJK组),其余为非PJK组.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4,P<0.05).两组患者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63,P<0.05).PJK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JK角显著大于非PJK组(t>3.862,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OR=5.328,95%CI:1.110~25.581)、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OR=6.239,95%CI:1.157~33.648)、术前PJK角>10°(OR=5.789,95%CI:1.075~31.183)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PJK角大于10°,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及骨质疏松是腰椎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

  • 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研究现状

    作者:潘爱星;海涌;陈小龙;郭徽

    青少年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而对于成人脊柱侧凸患者来讲,由于多合并有躯干的失平衡,重建脊柱平衡显得尤为重要[1],尤其以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意义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和保留脊柱运动节段的需要,骨科医师越来越多地采取选择性后路节段性融合的手术策略,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2],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 )和近端交界性失败( 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 )的发生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文献报道, PJK 占脊柱畸形术后并发症的13%[3],长期随访发现因 PJK 或 PJF 而进行翻修手术的发生率高达9%[4]。因此,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对患者矢状面平衡的恢复极其重要。但是目前对于脊柱畸形术后 PJK 的定义、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分类等仍未被广泛认识。笔者全面回顾目前关于脊柱畸形术后 PJK 或 PJF 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 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对比分析

    作者:杜长志;孙旭;李松;徐亮;王斌;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目的比较胸椎及胸腰椎后凸型休门病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 )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后路内固定矫形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60例休门病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年龄为13~24岁,平均(17.6±4.1)岁。根据后凸顶椎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胸椎组(顶椎位于 T9及以上)和胸腰椎组(顶椎位于T10及以下),其中胸椎组25例,胸腰椎组35例。于站立位全脊柱 X 线片上测量全脊柱大后凸 Cobb’s 角( global kyphosis,GK )、近端交界角( 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 )、胸椎后凸角( thoracic kyphosis,TK )、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rsis,LL )、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和上端固定椎(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 )-C7矢状面距离参数,对比两组间PJK发生率和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31.1±11.9)个月。胸椎组和胸腰椎组GK矫正率分别为(39.8±10.5)%和(48.6±14.4)%( P=0.012),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丢失分别为(4.2±7.1)%和(9.3%±8.6)%( P=0.018)。术后随访中,19例发生了术后PJK,发生率为31.7%,常见的原因为PJK I型(后方韧带破坏型)。其中胸腰椎组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胸椎组(42.9%vs.16.0%,P=0.027)。2例因进展性PJK接受支具治疗,1例因PJK伴顽固性背痛进行翻修手术。自术前至术后,胸腰椎组UIV-C7矢状面距离绝对值始终大于胸椎组。胸腰椎组的UIV位置和融合节段均显著低于胸椎组[ T (6.0±1.9) vs. T (2.7±1.1),(10.2±1.8) vs.(12.4±0.9),P<0.001]。UIV使用钩的PJK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椎弓根螺钉患者(80%vs.27.3%,P<0.001),使用卫星棒者无一例发生PJK。结论休门病后凸畸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31.7%,主要发生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UIV位置低及使用钩、过大的后凸矫正率和UIV-C7矢状面距离等可能是胸腰椎后凸患者并发PJK的主要危险因素。

  •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退变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磊;陈萧霖;曾岩;陈仲强;齐强;郭昭庆;李危石;孙垂国;张心灵;买硕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肉的退变程度与后路长节段同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2例DLS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0例)及无PJK(non-PJK)组(42例).影像学评估包括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椎旁肌肌量(肌肉与椎体/椎间盘横截面积比值)以及肌肉-脂肪指数(肌肉与皮下脂肪的平均信号强度之比).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PJK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及随访时腰痛VAS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RS-22).结果:本组患者PJK发生率为19.23%.患者手术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患病时长、糖尿病、截骨及椎间融合、固定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骨密度T值在PJK组及无PJK组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骨矿盐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较低、术前胸腰段后凸角(TLK)较大、术中胸椎后凸角(TK)矫正过大、上端固定椎(UIV)位于T12-L1、术后即刻交界性后凸角(DJA)过大、术前骶骨倾斜角(SS)较小、术后PJA变化值较大、腰背伸肌群脂肪退变明显可能与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SS<25°(OR=1 2.902,P=0.046)、术后即刻PJA增大≥3.6°(OR=21.940,P=0.015)、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OR=11.749,P=0.019)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PJK患者的随访腰痛VAS及SRS-22功能状态评分较non-PJK组差.结论:DLS术后发生PJK患者,术前腰椎椎旁肌肌量较低、脂肪退变明显.术前SS<25°、术后即刻PJA增大≥3.6°、腰背伸肌肌肉-脂肪指数≥27.6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意义

    作者:赵师州;钱邦平;邱勇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表现形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矫形手术且随访大于2年的133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5例,年龄35.1±9.8岁(18~63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截骨方式和椎体融合节段.术前、术后及每次随访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并测量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骨盆投射角(pelvicincidence,PI)和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HA将患者分为HK组和非HK组,利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结果:133例患者平均随访3.6±2.2年(2.0~15.0年),11例发生PJK,平均在术后随访3.7年(0.3~15.0年)发生,PJA从术前5.5°±9.7°进展至21.2°±9.5°.PJK组手术年龄低于非PJK组(P<0.01),PJK组行SP0人数比例高于非PJK组(P<0.01).PJK组术前PJA和SVA均低于非PJK组(P<0.05).两组间TK、LL、SS、PT和P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1例PJK患者中,有3种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2例)、压缩性骨折(3例)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6例).末次随访时,1例假关节PJK患者自发性愈合,1例AS胸椎后凸畸形自然进展的PJK患者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予以随访观察.结论:AS术后PJK表现形式包括假关节、压缩性骨折和AS胸椎后凸畸形的自然进展.初次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术前PJA及SVA影响PJK的发生.

  •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萧霖;曾岩;陈仲强;于淼;袁磊;齐强;郭昭庆;李危石;孙垂国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H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上端固定椎(UIV)位置、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F)、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1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方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 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 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 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 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 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2≥5°例数(100.0% 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2增长≥3°例数(90.9% vs 46.9%,P=0.016). 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1>9°、术前SS<25°和术后即刻PJA2增大≥3°是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BMD<0.850g/cm2、UIV位于T11-L1、术前TLK≥15°和术后即刻PJA2≥5°是发生PJK的潜在危险因素.

  • 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旭;陈曦;陈忠辉;朱泽章;朱锋;刘臻;钱邦平;王斌;乔军

    目的 探讨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61例;年龄3~10岁,平均(5.0±1.7)岁.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局部后凸角(SK)及近端交界角(PJA).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截至2016年6月,术后平均随访(32.8±10.3)个月(24~ 73个月).19例患儿发生了PJK,其中15例于术后3个月内发生,常见类型为Ⅰ型(后方韧带破坏).PJK组患者术前TK>40°(9/19)、融合节段>4个(13/19)和SK矫正>30°(9/19)的发生率均高于非PJK组(22.2%、37.6%、13.7%)(x2=7.259、6.375、12.368,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术前PJA、腰椎前凸角、上端固定椎位置及SVA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JK组术前PJA为7.5°±2.9°,术后3个月PJA为21.3°±4.3°,10例患儿接受支具治疗,至末次随访时PJA为20.6°±3.7°,未见后凸进行性加重.结论 低龄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PJK可能主要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术前后凸畸形、后凸过度矫正及后方韧带损伤是其预后因素.

  • 矢状面骶骨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发生交界性后凸的临床意义

    作者:易红蕾;韦葛堇;魏显招;王飞;蓝思彬;段明阳

    目的 明确矢状面骶骨后上角铅垂线与远端融合椎的距离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从2005至2008年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手术的AIS患者.排除标准: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融合椎低于L4.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钉钩混合手术,翻修手术,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共有88例纳入,分为三组,PJK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DJK(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组,对照组.PJK定义为融合节段上端的椎体(UIV,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的下终板和其近端相邻第二个椎体的上终板延长线的夹角改变大于10°.DJK定义为远端融合椎(LIV,lowest intrumented vertebrae)上终板到远端融合椎相邻一个椎体的下终板之间的角度改变大于5°.选择没有其他任何并发症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年龄、Risser征、上胸弯、主胸弯、矢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远端融合椎和矢状面骶骨铅垂线(SSVL,sagittal Sacral Vertical Line)的距离.结果 其中15例在随访中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列为PJK组.8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列为DJK组.将3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的随访超过2年的病人作为对照组.PJK组、DJK组和对照组三组在术前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术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及矢状面矫正度数的差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PJK组年龄及Risser征均较对照组小,冠状面主胸弯及近胸弯角度均较对照组小,而且术前矢状面近端后凸角度较对照组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和SSVL在术后和末次随访之间的距离PJK,DJK和C组之间是明显不同的.当LIV的中点落于SSVL线腹侧容易出现PJK,而LIV位于SSVL线的背侧时,则容易出现DJK.结论 如果下端椎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腹侧,可能增加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相反,如果位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背侧,容易继发远端交界性后凸.所以,术后下端椎与矢状面骶骨铅垂线可能预测近端或远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曦;邱勇;孙旭;陈忠辉;徐亮;李松;朱泽章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1,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接受后路矫形手术、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03例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9例,女54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局部后凸角(SK)、主弯Cobb角及近端交界角(PJA),记录PJK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4.97±14.47)个月,22例发生了PJK,其中16例于术后6个月内发生,常见的类型为Ⅰ型(63.64%)和Ⅱ型(27.27%).PJK组术前PJA为7.42°,术后6个月为21.83.,末次随访时为23.82°.12例患儿接受支具治疗,1例行翻修手术.PJK组患者术前TK>60°、SK矫正>40°、UIV位于T3-5和T8-9的发生率均高于非PJK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前PJA、LL、UIV固定方式及融合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K>60° (OR=3.758,P=O.032)、UIV位于T3-5或T8-9 (OR=5.837,P=0.03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术后PJK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术前后凸畸形、UIV位于T3-5和T8-9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其预防

    作者:王天昊;赵永飞;王征;王岩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行胸腰段截骨矫形手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观察其矢状面参数及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观察时间点包括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结果 所有5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其中4例(7.4%)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其余大部分病例在随访期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均有增大趋势.在末次随访中,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23.7°±4.3°),非PJK组为(10.4°±5.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胸椎后凸角度、术前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及截骨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为7.4%,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前TK较大,术前PJA大于10°以及矫形手术需较大的截骨角度.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