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研究kyphosis

    作者:贺宝荣;许正伟;闫亮;郝定均;刘团江;郭华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 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87例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年龄11~20岁,平均14.8岁,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术,观察其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的变化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和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9年,平均6.4年。87例中,24例(27.6%)术后发生PJK(PJK组),且在随访过程中,有加重的趋势,其中3例局部疼痛明显,1例再次手术;余63例归入非PJK组。末次随访时,PJK组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为17.5°±2.6°,非PJK组为7.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PJK发生率为27.6%,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近端融合范围、近端交界区后凸角度、术后全脊柱矢状位平衡以及术前术后矢状面平衡距离纠正程度。

  • 两种矫形方法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兴;邱勇;朱锋;朱泽章;钱邦平;刘臻;郭倞;吕峰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年龄20~30岁,平均23.4岁.均为初次手术,术前无神经损害.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14例患者为A组,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及二期后路矫形术的16例患者为B组.两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年龄、性别比、侧凸类型相匹配.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4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和冠状面平衡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6.7±1.2h和24±18d,B组分别为9.9±1.4h和41±10d,B组均显著长于A组(P<0.05).所有病例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51.3±11.8)%,B组为(64.5±11.6)%,B组显著大于A组(P<0.05);胸椎后凸角、C7中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A组为20.6°±8.4°、1.32±0.65cm,B组为20.4°±6.7°、1.30±0.70cm,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侧凸矫正丢失率为(3.5±2.4)%,B组为(2.8±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一期前路松解、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可以增加侧凸Cobb角矫正率,但是存在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不足.

  • 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两种引流方式的对比观察

    作者:王亮;宋跃明;曾建成;刘立岷;刘浩;李涛;龚全;裴福兴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情况,比较两种引流方式的效 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89例,其中放置皮下引流组(A组)42例,放置肌层下引流组(B组)47例.收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身体质量指数)、术前侧凸分型与主弯Cobb角、术中资料(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输异体红细胞悬液及术中融合节段)、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发热时间与72h体温峰值、术后置管时间及出院时切口愈合等级,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主弯Cobb角、主要侧凸类型比例和术中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平均引流量为26.67±26.61 ml(0~90ml),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0.76±1.34U (0~5U),平均发热天数为2.14±1.39d(0~6d),72h体温峰值为37.95±0.53℃ (37.3~39.3℃),平均置管时间为1.86±0.36d (1~2d);术后B组平均引流量为1343.13±555.41 ml(700~2350ml),平均输血量为红细胞悬液2.44±2.00U (0~5.5U),平均发热天数为1.75±1.24d(0~4d),72h体温峰值为37.82±0.44℃(37.3~38.7℃),平均置管时间为5.13±1.20d(3~7d).两组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发热天数、72h体温峰值及切口愈合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放置皮下引流与肌层下引流相比,前者能够减少术后切口引流量、置管时间及术后输血量,同时未增加切口感染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智发;杨全中;杨晓清;胡文浩;王尧;张雪松

    目的 分析并评估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矫形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矫正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我院112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纽约标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特征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进行诊断.按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分型,纳入研究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在胸腰段后凸区域行VCD单节段截骨.监测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矢状面Cobb角、矢状面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颏额垂线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所有接受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后凸畸形矫正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未发生截骨平面以下完全瘫痪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术前矢状位Cobb角为45°(13°~60°)、矢状面偏移距离为22.4 (14.3~ 29.5) cm、颏额垂线角为42°(25° ~ 63°),术后1周测矢状位Cobb角为5°(0°~16°)、矢状面偏移距离7.9(2.6 ~ 12.5) cm、颏额垂线角10°(4°~1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RS-22量表评分中功能评分为2.42±0.54,外观评分为2.15±0.48,术后6个月SRS-22量表评分功能评分为4.25±0.48,外观评分为4.18±0.5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椎体去骨松质截骨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中可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和稳定,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截骨矫形方法.

  • 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杨佳

    目的 观察探讨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及其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骨二科和骨科各1例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患者的临床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畸形得以矫正,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调查皆为满意.结论 对于脊柱侧弯患者轻者采取保守治疗,弯曲较大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加以针对性的护理配合,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中眼内压变化的监测

    作者:芮琳;华薇

    [目的]观察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中眼内压的变化情况,做好术中眼保护.[方法]全身麻醉后使用笔式眼压计分别于全身麻醉后平卧位10 min (T0)、俯卧位10 min (T1)、俯卧位30 min (T2)、手术结束前10 min (T3)、手术后恢复平卧位10 min (T4)、手术结束后30 min (T5)测量眼内压(IOP).[结果]病人T0时眼内压在正常范围,变换俯卧位后眼内压逐渐升高,在俯卧位30 min时眼内压达到较高水平,并且维持较高眼内压至手术结束前;恢复平卧位后眼内压逐渐降低,T5时眼内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做好术前评估、术前体位的妥善安置和术中不间断的观察和护理可预防眼损伤.

  • 微创手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永才

    目的 比较微创手术(MIS)与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共收治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1例,年龄20 ~30(23.1±2.5)岁.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行MIS的19例患者为A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22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腰顶椎偏距(AVT)和冠状面平衡情况.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4.9 ±2.2)h和(10±7)d,B组分别为(6.9±1.3)h和(25±17)d,B组均明显长于A组(P<0.05).出血量A组为(314±57)ml,B组为(412 ±61)ml,B组明显多于A组(P<0.05).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69.5 ±12.6)%,B组为(53.3±11.7)%,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胸椎后凸角A组为(22.6±8.5)°,B组为(21.4±7.6)°;躯干偏移距离A组为(14.2 ±7.5)mm,B组为(14.0 ±7.9)mm;腰顶椎偏距(AVT)A组为(14.5±12.4) mm,B组为(14.6±12.1)mm.两组患者胸椎后凸角、躯干偏移距离和AVT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事件有6例,A组l例,B组5例,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 MIS技术可以很好地矫正患者的脊柱畸形,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率等方面MIS均优于单纯后路矫形手术.

  • 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中眼内压的变化

    作者:蒋明;蒋忠;马正良;周路阳;张伟

    目的 观察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中眼内压(IOP)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脊柱侧弯患者20例,全身麻醉后使用笔式眼压计分别于全麻后平卧位10 min (T1)、俯卧位10min (T2)、俯卧位30 min (T3)、手术结束前10 min (T4)、手术后恢复平卧位10 min( T5).手术结束后30 min (T6)测量IOP,同时观察各时点MAP、HR、PETCO2、CVP的变化.结果 术中各时点MAP、HR、PETCO2、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时比较,T2~T5时IOP明显升高(P<0.05);与T2和T5时比较,T3、T4时IOP明显升高(P<0.05).结论 患者IOP在俯卧位后逐渐升高,并且维持较高压力至手术结束前,恢复平卧位后IOP逐渐降低至术前水平.

  • 1例脊柱侧弯经后路矫形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李红霞;曾又林

    脊柱侧弯是脊柱的一段或几个节段向侧方弯曲,凸出形成一个弧度,畸形不单侵犯脊柱,胸阔、肋骨、骨盆,甚至下肢的长度都会有变化.严重的病例,还可影响到呼吸功能,弯度特大者会导致截瘫[1].这种疾病治疗比较困难.

  • 胸腰椎半椎体后路矫形术失效原因及翻修策略

    作者:李波;卢曼鹏;王群波;余雨;邵高海

    目的 探讨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术失效原因,并总结翻修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9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术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岁10个月~24岁,中位年龄12岁.结合原始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明确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型半椎体,位于胸段2例,胸腰段5例,腰段2例.翻修术前侧凸Cobb角为(45.4±17.4)°,后凸Cobb角为(29.8±22.0)°.分析初次手术失效原因后制定矫形策略,行后路翻修术,对脊柱畸形进行再次矫正.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2500 mL,平均950 m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呼吸衰竭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单侧下肢麻木,经消肿、营养神经治疗1周后完全缓解.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X线片示术后8~14个月,平均11个月植骨均融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获得的矫形均无丢失.结论 半椎体的处理、固定及融合范围选择、术中矫形操作、内固定物选择均是影响后路矫形术成败的常见因素.总结失效原因并制定个性化翻修策略进行翻修,临床疗效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