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曾铁军;雷文;唐亮

    目的:探究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后正中入路手术60例(对照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60例(观察组),观察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纠正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椎体塌陷纠正率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较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更符合微创治疗理念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常规手术入路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卢泽胜

    目的:比较常规手术入路与椎旁肌(Wiltse)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32例)和Wiltse入路组(2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采用Wiltse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两纽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Wiltse入路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Wiltse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和传统正中手术同样显著.

  • 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小军;陈晶祥;欧阳礼英;黄亚娟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内固定组(传统组,25例)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组(经肌间隙组,27例)。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的 VAS 疼痛评分,术后损伤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相比,经肌间隙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在伤椎高度矫正及局部Cobb角丢失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复位佳、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 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作者:刘岩;吴立君;宋正鑫;毛英夫;刘兵兵;卫力晋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对22例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螺钉复位固定同时经伤椎置入硫酸钙(SC 组)治疗,围术期和随访数据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4例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传统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并椎板间植骨融合( TO 组)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12月时后凸 Cobb 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2月时腰痛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月时,SC 组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后凸 Cobb 角略优于 TO 组,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月时 SC 组 ODI 优于 TO 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前疼痛 VAS无差异,术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 SC 组明显低于 TO 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SC 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优于 TO 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融合了微创理念,结合伤椎置入硫酸钙对塌陷明显的骨折椎体能够更好地维持复位后的形状和改善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许沛荣;肖俊;朱锋;韩旭;武鹏;李新武;姚建;金根洋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4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85.0±12.1)min,术中出血量(210.0±12.8)ml,术后引流量(54.0±12.5)ml.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8~12)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VAS评分(2.4±0.4)分.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拆除内固定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未丢失.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25.3±2.1)分.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不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剥离,使椎旁软组织损伤减轻,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可保护脊柱结构及多裂肌的神经支配,减轻肌肉水肿,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作者:洪江;刘元刚;史洪进;熊朝杰;张沙沙;李祖国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2010年10月应用此法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7例.结果 23例平均随访时间(18.37±8.46)个月,Cobb角从术前22~36°(30.44±3.71)°恢复至术后5~9°(7.30±1.38)°.随访期间椎体高度及Cobb角无丢失,无内置物松动及断钉发生.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对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组织损伤小,腰背僵痛后遗症少.此术式无需特制器械、近似微创、基层医院易行.

  • 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安毅;李晶

    目的 探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联合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4例.结果 术后获随访平均18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0.7°恢复至术后平均6.2°.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百分比由术前的平均55.3%恢复至术后平均85.4%.结论 采用本术式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复位骨折及维持矫正效果,具有肌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明显降低手术创伤导致椎旁肌退变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等优点.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戴世友;栾舰;林勇;赵永生;历强

    目的 比较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6-2012-01选择45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肌间隙组和传统组,分别自椎旁肌间隙和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 肌间隙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 VAS评分以及术后10个月JOA评分等方面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经椎旁肌间隙和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早期疼痛的比较

    作者:朱建福;苏郁;李婷;王旭;王晓露;刘寿坤;缪娟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止痛药应用情况,观察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及早期恢复情况.方法 共纳入33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15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18例(B组).记录2组肌注止痛药用量、口服止痛药用量、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结果 33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A组肌注止痛药总量、口服止痛药用量少于B组,且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较B组短,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术后止痛药的摄人量较少,摄入时间短,有助于减少止痛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从侧面反映经椎旁肌入路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恢复快.

  • 正中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颜程;徐煜;胡汉祥;张小克;陈为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骨折,笔者自2009年4月~2010年8月采用GSS椎弓根钉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42例,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2例,压砸伤8例,交通伤8例.损伤节段:Tu2例,T12 7例,L121例,l2 6例,L32例.爆裂型27例,压缩型11例,高度丢失均≥1/3,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3例,术前常规行X线、CT、MRI检查.伤后至手术平均4d.

  •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窦坤;井辉

    目的 :研究并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组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将这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2组,40例/组,均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选择传统后入路,观察组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2组比较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时间、疼痛评分、伤椎高度、后凸角度.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其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后的伤椎高度均较手术前显著增高(P<0.05),其后凸角度均显著减小(P<0.05),而在手术后,观察组的伤椎高度、后凸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显著效果.

  • 椎弓根钉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植入治疗A型胸腰椎椎体爆裂骨折

    作者:贺杰;孔令松;王云

    目的:胸腰椎骨折,更换一个入路手术,考察与常用手术(正中棘突旁)入路的早期手术效果、再损伤、术后康复差异。方法:自2013年起,半年内我科采用椎旁入路植入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A型椎体爆裂骨折22例。结果:21例患者术口1期获得愈合;1例因未放引流,术区血肿,张力高,引流减压后2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无内固定失效情况。术前Cobb角平均23.6°术后平均3.2°。术前椎体高度丢失率44.8%,术后丢失平均7.2%。结论:对于不计划作椎板开窗减压的A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植入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体,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失血量减少明显,手术创伤小,术后病人痛苦轻,功能锻炼早,积极预防了并发症。

  •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FrankelE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潘文明;杨金华;范胜利;张伟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 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MRI测量及意义

    作者:王洋;武汉;张子言;孙翊夫;李文选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各节段(L1~S1)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探讨该距离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腰腿痛患者,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在MRI上测量每位患者L1~S1各节段在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外缘凸出一点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采用频数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在不同节段的分布特征,比较不同性别与该距离的相关性.结果:L1/2、L2/3、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距离均呈现正态分布,相同节段男女间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L1/2~L5/S1椎间盘水平椎旁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6.17±1.87mm、19.91±2.38mm、24.97±2.96mm、29.85 ±3.45mm、33.56±3.97mm,各节段平均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人腰椎多裂肌与长肌间隙至棘突平分线距离随着节段的升高逐渐缩小,与患者性别无显著相关性,术前MRI测量可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切口的精确定位提供依据.

  • 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学与影像学观察

    作者:王世栋;邓雪飞;尹宗生;王伟;胡勇;朱友志;张禹;韩卉

    目的:观察腰椎周围肌间隙的解剖学与影像学特点,为腰椎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和操作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18具成人尸体湿性躯干标本,一侧行局部解剖观察腰椎周围肌肉及其毗邻结构,另一侧行模拟肌间隙手术入路,观察不同肌间隙的解剖构成及其显露腰椎相关结构的特点;同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腰部MRI与CT图像,观察肌间隙的影像学显示特点.结果:Wiltse间隙位于多裂肌与长肌之间,由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填充,无血管、神经穿行;通过该间隙可清晰显露腰椎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及横突;75.0%的CT片和93.3%的MRI片可显示Wiltse间隙.LIMP间隙位于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由一层薄而透明的筋膜分隔两肌,69.4%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肌支穿行间隙内;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区及椎弓根;41.6%的CT片和56.6%的MRI片可显示LIMP间隙.Watkins间隙位于髂肋肌与腰方肌之间,由腰背筋膜中层及少量脂肪分隔肌肉形成,75.0%标本可见脊神经后支的皮支及伴行血管走行;该间隙可满意显露椎间孔及椎体两侧;63.3%的CT片和86.6%的MRI片可显示Watkins间隙.结论:熟悉腰椎不同肌间隙的形态特点及穿行结构,术前影像学准确观测有助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选择与操作.

  •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陆军海;贝抗胜;熊英辉

    在胸腰椎后方于术入路的应用中,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是一种对椎旁肌肉损失较小,有利于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手术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相比,该入路可以避免椎旁肌的过度牵拉和剥离,防止出现椎旁肌肉缺血变性,具有显露方便、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腰椎综合征和腰背肌无力发病率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该手术方式适用于胸腰椎骨折、腰椎滑脱、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大部分胸腰椎后路手术.本文回顾分析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关于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复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帅;董胜利;张豪伟;韦学昌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复位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32例,对比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与术后相比差异.结果 32个患者手术结果优良,对比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术前与术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复位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矫正和预防脊柱的后凸畸形,而且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但手术范围暴露有限,适应症局限是其不足.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作者:顾海潮;唐镇江;叶国裕;黄信源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性骨折28例,对比术前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与术后相比差异.结果 28例随访,手术结果优良.对比术前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情况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可有效地矫正和防止脊柱后凸畸形,避免晚期腰背痛及迟发性神经损伤等后遗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坚强,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必胜

    目的:探究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68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切口非融合方式进行手术,研究组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病情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痊愈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4.3±14.6) min,短于对照组(128.3±23.8)min;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出血量(79.5±11.6)mL,较对照组(143.5±18.3)mL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26.3±5.2)个月。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脊柱JOA评分为(25.0±3.8)分;对照组患者脊柱JOA评分为(17.0±2.8)分;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伤椎Cobb角由术前(24.6±4.8)°校正至(10.1±2.9)°;对照组患者伤椎Cobb角由术前(25.2±3.8)°校正至(16.3±5.1)°;研究组的治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可以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贺秀峰;吴海龙

    目的 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按显露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28例与传统入路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及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VAS疼痛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在Cobb角矫正、伤椎高度恢复、远期疗效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肯定,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126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