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

    作者:顾志谦;庞清江;余霄;陈良;郭宗慧

    目的:探讨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8例38足.根据Sanders分类,Ⅱ型15足,Ⅲ型23足.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载距突固定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5~55岁,平均(38.56±8.03)岁,每例均有1枚螺钉拧入载距突;载距突未固定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9~53岁,平均(42.35±8.29)岁,螺钉未拧入载距突.通过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及术后Maryland足评分、VA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3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术后均恢复了B(o)hler角,重建了距下关节.术后1年Maryland足评分,载距突固定组平均88.61±7.59,载距突未固定组平均82.40±9.24,载距突固定组评分高于未固定组,足功能恢复更好.术后1年VAS评分,载距突固定组平均13.39±11.47,载距突未固定组平均22.50±13.10,载距突固定组术后VAS评分更低,足痛更少.结论:使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固定强度大,稳定性高,术后疼痛少,功能恢复更好.

  • 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冰;朱爱祥;朱裕成;杨春;马军;乔风雷;王清源;王德广

    目的 探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 3D图像观察标本载距突形态,分析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载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载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载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 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载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载距突重叠,影响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 ±1.21°、MSCT测量30.47° ±1.54°和X线测量30.17° ±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 ±1.82°和30.52° ±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8,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载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载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载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载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透视和术后摄片分析螺钉置入效果,为载距突相关临床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新视角.

  •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作者:吴可春;胡牮;王迎春

    跟骨骨折是创伤骨科中常见病,多发病.跟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和关节内骨折,而关节外骨折又分为前结节骨折、跟骨结节骨折、内侧结节骨折、载距突骨折、跟骨体骨折.本组病例均为跟骨体骨折.随着工业、建筑业突飞猛进发展,高处坠落伤逐年增加,跟骨骨折病人也逐年增加.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7年4月间共收治跟骨体骨折12例,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4个月-35个月.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载距突螺钉导向器在跟骨载距突螺钉置钉中的应用

    作者:王小平;胡世锵;陈路遥;黄俭;吴玮伟;韦展图;屠玉民

    背景: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时准确置入载距突螺钉可获得佳固定效果。但由于跟骨复杂的解剖特点和术中有限的X线透视效果,完成载距突螺钉的准确置钉工作难度极大。而准确置入载距突螺钉的方法仍存较大争议。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时使用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载距突螺钉的准确置钉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42例(4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男35例,女7例;年龄15~67岁,平均38.9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2足,Ⅲ型19足,Ⅳ型7足。所有手术均采用跟骨外侧入路,术中使用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置入跟骨载距突螺钉。术后复查X线与CT,验证螺钉置入载距突的准确性。
      结果:42例患者术后随访7~28个月,平均17.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21足,良19足,可8足,差0足;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平均为87.8分,优良率83.3%。共置入53枚载距突螺钉。1枚螺钉从跟骨后关节面内下方露出部分螺纹,1枚螺钉从载距突前方穿出,1枚螺钉穿出载距突关节面进入距跟中关节,1枚螺钉远端一半螺纹在载距突下方露出,余49枚螺钉位于载距突内;螺钉置入精确率为92.5%(49/53)。
      结论: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能辅助术者从跟骨外侧入路准确完成载距突螺钉置钉。

  • 先天性跗骨间融合1例报道与文献回顾

    作者:陈峰;高鹏;张保中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5岁,主诉右足踝疼痛3年,长时行走、跑跳时右踝内下方明显酸痛不适,易扭伤,症状反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查体可见:右内踝尖下方可及一质硬肿块,距下关节活动度下降。X线及CT提示: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骨性增生突起(图1)。诊断为右足跟距骨性融合(未完全,以下简称骨桥),此为跗骨间融合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予以手术切除骨桥,术中注意保护胫后肌腱和踇长屈肌腱(图2A、2B)。骨桥完全切除后(图2C),填塞自体脂肪组织,缝合切后并予以石膏托固定制动3个月,之后积极功能锻炼。患者恢复良好,功能正常。

  • 急性踝关节复合体损伤的诊治

    作者:姜保国

    踝关节复合体由踝关节的骨性结构及其韧带结构共同组成。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①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与外踝;②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③骨间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程度来说,骨间韧带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腓前韧带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浅层和深层两部分组成,浅层跨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两个关节,而深层只跨越踝关节一个关节,但是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浅层分成四束,分别为胫舟韧带(位于前方,发自内踝前丘前缘,进入舟骨背面内侧,可能也有部分止于距骨)、胫距后浅韧带(发自丘间沟,止于内侧距骨结节和载距突)、胫跟韧带(位于胫弹簧韧带的深层,起自内踝前丘内侧表面,止于载距突内缘)和胫弹簧韧带(位于浅层,起自内踝,垂直向下,止于弹簧韧带的浅层并形成为其主要部分,是三角韧带浅层中坚强的部分),其中胫弹簧韧带和胫舟韧带是恒定存在的。三角韧带深层由胫距后深韧带(发自内踝丘间沟,止于距骨关节面下方的内侧面)和胫距前深韧带(发自内踝前丘和丘间沟,止于距骨内侧关节面前部以远处)组成,前者是唯一恒定存在的。

  • 载距突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那磊;王培;丁华杰;孙勃;姜洪涛;高君;王维;于昌玉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骨折累及距下关节[1],距下关节不同程度的破坏将影响患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对于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治疗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复位后关节面并利用钢板有效固定,预后优良率达3/4[3]。通过外侧入路对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时,大多需要参照与距骨保持正常关系的内上骨折块[4],复位后如何将螺钉通过跟骨外侧壁钢板准确的固定在内上骨折块的载距突上并且将副损伤程度降低到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

  • 跟骨关节内骨折中载距突骨折移位发生率及对手术复位的影响

    作者:张开;苗晓燕;杨晶;申晓宇;闫金成

    目的:研究载距突骨折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发生率、移位程度和方式,探讨载距突骨块与距骨间的解剖对位关系,以及载距突骨折对术中复位和固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311例新鲜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跟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三个平面CT扫描。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系统分类,把所有患者分为有载距突骨折组和无载距突骨折组,比较2组之间骨折移位程度。将骨折块与距下关节面间成角超过10°和任意平面错位超过3 mm定义为移位。结果311例(347足)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57.9%(201/347)存在载距突骨折。76.6%(154/201)的载距突骨折为冠状位骨折线,其次12.9%(26/201)为矢状位骨折线,6.5%(13/201)的载距突为粉粹性骨折,此外还有2%(4/201)的为“T”形或倒“T”形骨折线和1%(2/201)为水平位骨折线。10.9%(22/201)载距突骨折错位程度≥3 mm,18.4%(37/201)载距突骨折成角≥10°。结论载距突骨折后内侧骨块与距骨不能完全保持解剖关系,发生成角和错位的几率较大,跟骨骨折时载距突能与距骨维持原有解剖对位关系的传统理论不成立。术中骨折复位时螺钉置入可能导致骨块分离,甚至使跟骨后关节面塌陷成角。术前应评估患者载距突完整性和解剖对位情况,跟骨骨折存在载距突骨折移位或粉碎性骨折时,可能会影响术中骨折复位和固定,必要时根据情况选择内外侧联合入路。

  • 跟骨关节内骨折中载距突骨折移位对手术复位及固定的影响

    作者:吕平

    目的 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中载距突骨折移位对手术复位以及固定的影响.方法 选择126例新鲜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跟骨矢状位、冠状位以及轴位进行CT扫描,依扫描结果将其分为载距突骨折组和无载距突骨折组.对2组患者的骨折移位发生情况及手术复位及固定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载距突骨折组的错位总发生率为29.87%,无载距突骨折组为14.29%,差异显著(P<0.05).载距突骨折组的骨块与矢状位和冠状位的成角度数超过10°的概率分别为9.09%,27.27%,无载距骨突骨折组分别为0.00%,12.24%,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前,应对解剖对位以及载距突的完整程度进行检查,可就患者的情况选择内外侧联合入路,进而提升复位成功率,促进跟骨关节功能的恢复.

  • 跟骨载距突投照法

    作者:牛俊荣

    我院曾经遇到一位足外伤病人,初诊要求拍摄足正、斜位X光片,影像诊断未见异常;数日后仍疼痛,复诊拍摄跟骨外侧位,影像结果仍未见异常.观察病人压痛点,似在距骨、跟骨、骰骨临界处,再结合两次所摄X光片,发现距骨、骰骨骨质结构清晰完整,而跟骨载距突因与距骨前下缘重叠无法正确诊断.

  • 对足踝内侧骨性三角进行解剖测量在确定载距突位置方面的意义

    作者:周晓宇

    目的:探讨对足踝内侧骨性三角进行解剖测量在确定载距突位置方面的意义.方法:选取38例成年人的足踝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标本的内侧软组织完全移除,观察其足踝内侧骨性三角的解剖关系,初步探寻解剖定位载距突的方法.结果:女性的载距突位于内踝结节正下方偏外侧(26.94±1.32)mm、舟骨粗隆后方偏外侧(29.97±1.93)mm处.男性的载距突位于内踝结节正下方偏外侧(28.81±1.40)mm、舟骨粗隆后方偏外侧(32.59±1.75)mm处.结论:载距突的位置处于舟骨粗隆后方偏外侧、内踝结节正下方偏外侧,男性和女性在载距突的定位距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进行跟骨固定术时,可通过内踝结节和舟骨粗隆的位置对载距突进行体表定位.

  • 采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冯鹏;丁涛;王伟;唐一仑;张晨

    目的:探讨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内骨折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骨折固定方法而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开口后观察骨折程度,并对关节周围平整性进行修复,如需固定可借助克氏针,部分可运用牵引手法等进行修复.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常规抗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HSS评分比较,实验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能够提高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 跟骨载距突镙钉导向器固定载距突的准确性

    作者:刘丙根;庞清江;余霄;郭宗慧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镙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的准确性.方法:成人新鲜防腐足部标本30例.2.5mm克氏针,沿跟骨载距突镙钉导向器植入载距突内,每足1根,观察克氏针植入载距突情况.结果:在植入载距突的30根克氏针中,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下,29枚均从载距突的中间通过,精确率达96.7%.结论:载距突镙钉导向器,能明显提高克氏针从载距突中间通过的准确性,减少载距突镙钉位置偏差导致人为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

  • CT测量指导跟骨载距突锁定钢板置钉的价值

    作者:吴卫东;桂鉴超;倪建坤;徐浩;朱立帆;张晓剑

    目的 探讨CT测量指导跟骨载距突锁定钢板置钉的价值.方法 通过CT测量40例正常跟骨外侧壁与载距突各螺钉固定点的空间位置,确定由载距突向外侧壁置钉的角度及长度,在跟骨标本上置钉,评价螺钉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跟骨外侧壁底部长度(62.28±4.98) mm,外侧壁前方高度(24.70±2.56) mm,外侧壁距下关节面长度(23.83±2.11) mm.载距突基底部长度、高度和斜度分别为(22.05±1.84) mm、(9.51±0.93) mm和(49.28±4.61)度.载距突锁定钢板由内向外置钉后,前螺钉前斜角(16.30±3.17)度、上斜角(7.96±3.23)度、长度(42.59±2.91) mm;中螺钉后斜角(0.03±3.28)度、下斜角(8.11±2.68)度、长度(40.90±2.72) mm;后螺钉后斜角(9.22±2.74)度、下斜角(4.78±3.34)度、长度(41.17±2.80) mm.在10例跟骨标本置钉均未穿透关节面,X射线摄片位置满意.结论 跟骨载距突可向外侧壁安全置钉.CT测量跟骨载距突与外侧壁空间关系可为载距突锁定钢板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采用跟骨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附47例报告)

    作者:陆洲;裘晓冬;任雅春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1],治疗不当极易导致患者后期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2]。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重建跟骨的高度、长度及宽度[3,4]。跟骨骨小梁的分布特点为跟骨内、后、上部致密,外、前、下部稀疏,载距突部骨质、内侧骨皮质均较厚且致密,这一特点为钢板螺钉内固定提供良好适应性,达到恢复跟骨解剖形态[5]。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科采用跟骨解剖钢板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47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 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顾志谦;庞清江;余宵;郭宗慧

    目的 探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采用AO跟骨锁定接骨板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 Ⅱ、Ⅲ型)患者按螺钉有无固定载距突分为A组(20例,患者均有1枚螺钉固定载距突)及B组(25例,螺钉未固定载距突),通过两组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影像学测量指标的变化量以及Maryland足部评分来比较术后疗效.结果 A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的变化程度明显小于B组.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后的关节面更为稳定,距下关节疼痛发生率更低,疗效更好.

  • 跗骨窦封闭治疗跟痛症120例

    作者:杨功旭

     1996~1999年采用跗骨窦注射曲安缩松和利多卡因治疗跟痛症120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130足,其中110例为单测,10例为双足。男40例,女80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月~2年;每例均摄足跟侧位片,其中有骨赘者100例。疼痛程度分4个等级:0级,完全不痛;1级,行走时疼痛出现,静息时即消失;2级,静息时已有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跛行,静息后能缓解;3级,静息时疼痛显著,行走时不能超过15min。治疗前所有病人疼痛程度均在2级以上。  治疗方法 本组120例均采用跗骨窦注射曲安缩松和1%利多卡因。  每次注射曲安缩松40mg+1%利多卡因共3~4ml;双侧痛者,以显著侧注射为主,差别不显著者每侧20mg曲安缩松+1%利多卡因共3-4ml。每两周注射1次,单侧者1月(共治疗两次)为一疗程,双侧者1月半(共注射3次)为一疗程。本组病例治疗均为一疗程。注射方法:跗骨窦口位于外踝前下方,直径约5mm,由跟骨沟与距骨沟相对组成,由后内斜向前外,呈漏斗状,管长1.5cm,其内侧开口恰在内踝之下,载距突之后,体表以外踝尖之前,趾总伸肌起点之后为标志[1],以7号针,5ml注射器抽药后在标志点向后内刺入约3cm,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射。

  • 足踝内侧骨性三角的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冰;王德广;周星娟;王海;臧德华;庄巧华;龚健;史册

    [目的]研究内踝、舟骨作为载距突定位标志的方法,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向载距突置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40具成年足踝标本去除内侧软组织,观察和测量内踝、舟骨与载距突之间的解剖关系及距离,找出载距突解剖定位方法.[结果]内踝、舟骨和载距突都位于足踝部的内侧,构成足踝内侧骨性三角.经内踝结节的垂直线与经舟骨粗隆的水平线相交于足踝部内侧,过该交点的冠状线经过载距突中后1/3处.男性载距突在内踝结节下方(29.03±1.37) mm,在舟骨粗隆后方(32.73±2.17) mm;女性的分别为(26.51 ±2.11) mm和(29.69±1.89) mm.[结论]术前和术中以内踝结节和舟骨粗隆作为体表标志,可以对载距突进行准确体表定位.根据这种位置关系,指导自跟骨外侧壁向载距突准确置入内固定螺钉,增加跟骨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 跟骨距骨桥6例报告

    作者:闻亚非;闻善乐

    跟骨距骨桥,即跟骨的载距突向后上方增大,并与距骨体内侧缘向内下增大的骨块形成桥状连接而得名.它是一种先天性足部畸形,在临床上虽非罕见,但常常被忽视.作者自1976~1985年,先后收治6例,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作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 跟骨距骨桥一例

    作者:望运灿

    病例资料患者,男,47岁.诉左内踝下方一包块20余年,行走或久立后隐痛3年余.20多年前该足曾疼痛(未就诊).查体:左内踝下方可扪及约3cm×3cm骨性包块,边界清晰,无活动,无压痛,足内翻活动受限.X线正位片示左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明显向内凸出,二者之间见一窄缝.侧位片示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密度增高,跟距关节面增浓,后关节间隙变窄,距骨头变扁,距骨后端呈鸟喙状(图1).跟骨轴位片示跟骨载距突向内凸出,边缘清晰(图2).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