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病理生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 중국병리생리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4718
  • 国内刊号: 44-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98
  • 曾用名: 病理生理学报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暨南大学《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陆大祥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44及其变异体V6的测定

    作者:金可可;蒋仲荪;陈少贤;徐正;龚永生

    目的: 探讨测定粘附分子CD44及其变异体V6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可溶性CD44S(sCD44S)和可溶性CD44V6(sCD44V6)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CD44S、CD44V6的表达.结果: NSCLC患者血清CD44S、CD44V6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P<0.05, P<0.01).原发肺鳞癌(SCC)和腺癌(ADC)细胞的CD44S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组的CD44V6表达率均低, 差异无显著.NSCLC原发癌细胞表面CD44S、CD44V6表达与其血清的可溶性含量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提示血清CD44S、CD44V6水平可作为鉴别NSCLC 和肺良性疾病的辅助指标.

  • 不同来源的人CD34+造血细胞形态学与细胞化学研究

    作者:熊玉宁;杨科;刘抗援;王景文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的人CD34+造血细胞形态学与细胞化学.方法:采用CD34 Multisort Kit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纯化出CD34+造血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涂片进行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过氧化物酶(POX)、糖原(PAS)、苏丹黑(SB)及萘酚AS-D氯乙酸酯酶(CE).结果:CD34+造血细胞的纯度≥98.8%,形态大小略大于正常淋巴细胞,PAS、CE、SB及POX均呈阴性.结论:不同来源的人CD34+造血细胞形态学与细胞化学相似.

  • 蒺藜总皂甙对AMI家兔血清SOD和MDA变化的影响

    作者:曲娴;刘建平;赵素文;胡景新

    目的和方法:采用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蒺藜总皂甙(TTLS)对AMI的治疗作用.结果:和普萘洛尔的作用相同,所用不同剂量TTLS均能明显保护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明显减少丙二醛(MDA)的含量,二者呈高度负相关.结论:TTLS对家兔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机理与其保护SOD的活性和减少MDA的含量有一定关系.

  • 肺脏的水孔蛋白家族

    作者:陈;王京生;李学军

    90年代以来,作为膜上水分子通道的水孔蛋白(aquaporins,AQPs)家族克隆成功[1,2],对自由水被动跨膜转运机制做出更加形象而深入的解释.肺脏的许多生理功能都有水分子运动的参与,同时许多肺脏疾病,如哮喘、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也涉及肺内水运动平衡的紊乱.因此肺内水孔蛋白的分布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日益受到重视.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类
  • M受体亚型和胃肠道平滑肌功能

    作者:王斌;程峰涛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参与的各种活动主要通过突触后膜两大受体系统发挥作用,即烟碱型受体(N受体)和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其中M受体属3磷酸鸟苷结合蛋白(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调节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如神经信号的传递、心血管活动、平滑肌收缩以及内、外分泌功能等.自1978年以来5种M受体基因的被克隆,使M受体的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

  • 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的通气功能检测

    作者:唐艳;黄瑾;安刚;林树青

  •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大鼠肝、心肌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作者:陆松敏;刘建仓;万志红;贾后军;李萍;杨鹤鸣

    目的:研究海水浸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肝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 0只,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0);平原失血性休克组(n=10);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n=10).测定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和肝细胞线粒体H+-ATPase、琥珀酸脱氢酶、C a2+-Mg2+-ATPase、质子转运及线粒体总钙的变化.取心室肌和肝脏各6g ,制备线粒体和亚线粒体,线粒体及亚线粒体制备按差速离心法;H+-ATPase采用定磷法;SDH采用氯化三苯四唑法;MDA采用国产试剂盒;Ca2+-Mg2+-ATPase活性测定采用蒋纬莹法加以改进;亚线粒体质子跨膜转运的测定采用荧光探剂ACMA(9-氨基-6-氯-甲氧基吖啶)标记法;若测定ATP引起的跨膜[H+]转运,则先加入呼吸链阻断剂氰化钾(1 mmol/L)以阻断细胞色素C到氧的电子传递,测定时先进行ACMA激发波长[EX]和发射波长[EM]的扫描,记录荧光强度和荧光淬灭时间;线粒体钙含量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液动力学,心肌和肝细胞线粒体H+-ATPase、琥珀酸脱氢酶、Ca2+-Mg2+-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平原休克组.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心、肝线粒体H+-ATPase活性分别降为对照值的78%和76%;海水浸泡SDH值降为对照值的42%;Ca2+-Mg2+-ATPase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63%和70%;肝、心肌组织钙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97、1.70倍;肝细胞亚线粒体测定质子跨膜线粒体内膜转运能力,ACMA大荧光淬灭幅度△Amax稍有减少,ATP激活的荧光淬灭时间显著延长(P <0.01),以NADH诱导的荧光淬灭时间也显著延长.亚线粒体质子转运能力与平原休克组无显著差别.结论:线粒体是机体能量代谢、ATP合成和水解的重要部位.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心肌、肝线粒体酶活性下降,线粒体总钙升高,伤情比平原显著加重.

  • 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与钙通道变化及其阿片受体的调控作用

    作者:胡德耀;开丽;王中峰;刘良明

    目的: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及钙通道变化的关系及其阿片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按以前我们报导的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及用急性酶分离法分离肠系膜动脉2-3级分支的血管平滑肌单个细胞,将细胞悬液滴加在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盖玻片上使细胞贴壁,用"全细胞”(whole-cell)膜片钳记录Ca2+通道电流.使用Fluo-3-AM为一种脂溶性钙荧光指示剂,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扫描系统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Ca2+ ]i变化.结果:1. 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期(休克后2.5 h)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Ca2+通道活动呈抑制状态,Ca2+电流密度显著减小,Ca2+内流减少,通道开放表现低水平模式. 2.非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naloxone及δ、κ、μ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Nor-BNI ,B-FNA均可以明显加强休克血管低反应期内Ca2+通道活动,使Ca2+电流密度显著增大,Ca2+ 内流增加.3.PKC阻断剂H7抑制PKC活性后各阿片受体阻断剂的上列作用显著减弱,甚至不出现增加钙通道活动的影响.证明阿片受体阻断剂的该作用是通过激活PKC信号分子引起的.4.naltrindole,N or-BNI,B-FNA及NE均可增加正常大鼠血管平滑肌[Ca2+]i,部分[Ca2+ ]i升高也表现为钙振荡现象.5.休克后3 h,给予上列药物升高血管平滑肌[Ca2+ ]i的作用也存在,但与正常动物相比,明显减弱.6.将naltrindole,Nor-BNI,B-FNA分别与NE伍用于失血性休克 3 h后的血管平滑肌,它们都能明显加强NE所致的[Ca2+]i增高,即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Ca2+通道活动抑制,从而导致Ca2+ 转运功能障碍,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与阿片受体激动有关,即阿片受体通过抑制VSMCs中的Ca2+通道活性而介导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因而将阿片受体阻断剂与血管活性药物伍用,是减轻血管低反应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 多发骨折合并休克43例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李伟;杨晓飞;赵建彬

    我院自1995-2000年间共收治多发骨折合并休克病人43例,经过正确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均取得了优良效果。 我们对多发骨折合并休克的43例病人,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 吸氧,保证组织、器官供氧。(2)病人平卧位,头略放低,减少活动。(3)建立多个静脉 输液通道,快速输入晶胶体溶液,扩充血容量。(4)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心电 图、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电解质等。(5)生命体征平衡后,简单骨折早期内固定,复 杂骨折外固定或简单内固定制动,二期处理。通过上述措施,43例多发骨折合并休克病人均 度过危险期,无1例出现各组织、器官功能衰竭情况。 通过本组病人的诊断治疗,我们体会到休克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病人的顺利康复至关 重要。休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首先是创伤和失血所致全身应激反应、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 灌注不足和缺氧。从而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改变。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自由基大 量产生,进而引起微循环障碍或衰竭,细胞代谢障碍,能量代谢障碍和酸中毒,终导致组 织细 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功能和结构改变,细胞死亡,多个器官的急性能量危机和功能障碍。休克 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化验检查:(1)皮肤苍白、湿冷,由失血过多引起 毛细血管收缩,供血量减少所致,面部明显。(2)盗汗,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自主神经反应 。(3)神志淡漠,脑组织缺氧所致。血压下降,血流量减少引起脉搏微弱。(4)呼吸急促 ,中枢性缺氧引起。(5)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与呼吸过度有关。(6)收缩压过低,小于13 .3 kPa。(7)脉压差小于4 kPa。(8)尿量少于25 mL/24 h。(9)中心静脉压偏低。( 10)血气 分析呈代谢性酸中毒表现。本文认为多发骨折合并休克病人的治疗重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病死病残率,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的生命和功能。

  • 钙激活钾通道参与重症失血性体克大鼠肠系膜细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的超极化

    作者:赵桂玲;潘秉兴;黄绪亮;赵克森

    目的:血压降低、血管反应性低下是导致创伤、脓毒性等休克病 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 室曾提出了致血管反应性降低的细胞膜超极化理论,并报道了ATP敏感钾通道在血管反应性 低下中的作用:认为随着休克的发展,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加重,ATP耗竭,细胞内乳酸堆 积,从而激活了ATP敏感钾通道,使细胞膜超极化,血管舒张。除ATP敏感钾通道外,在微动 脉平滑肌细胞中还有两种钾通道,即:内向整流钾通道(Kir)和钙激活钾通道(Kca)。 其中钙激活钾通道(Kc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上尤其丰富,而且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肌 源性调节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本文目的在于进一步阐明钙激活钾通道在休克大鼠肠系膜细动脉平滑肌细胞膜超 极化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雌雄兼有,体重200+10 g。大鼠以13.3%乌拉坦+0. 5 %氯醛糖肌肉麻醉,双侧股动脉插管,一侧用于测量血压,另侧用于放血,血压维持在38-40 mmHg 2 h,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对照组只做手术,不放血。手术毕的动物放血除死 ,立即取 肠系膜动脉置于0℃的HPSS(mmol/L:NaCl l30,KCl 5,CaCl2 l.5,MgCl2 l.2,HEP ES l0,G1ucose l0,pH 7.2-7.4)液中,小心剥去周围脂肪组织,分离出肠系膜A2、A3 动脉(直径约 80-150 μm),平衡30 min后,用1 g/L Pronase E 37 ℃温浴消化15-30 min,机械吹 打出单个平 滑肌细胞。细胞悬液滴入17 mm×17 mm的盖玻片上,细胞贴壁后,将盛有细胞的盖玻片用浴 槽液 冲洗后放入浴槽中,选用舒张态、边缘清晰的细胞进行膜片钳实验。膜片钳实验采用细胞贴 附式和内面向外式的单通道电流记录法。电极液成分为mmol/L:KCl l40,MgCl2 l.0, HE PES l0,EGTA 0.5,CdCl2 0.3,pH7.2-7.4,根据需要加入不同的CaCl2以调节自 由Ca 2+浓度;浴槽液用生理的HPSS液。由于电极液与细胞内液无K+浓度梯度,而浴槽液为 生理溶液,根据公 式I=g(Vm-Vp)(其中I为单通道电流,g为电导,Vp为电极电压,Vm为静息膜电位),用细胞 贴附式记录时,当电流为零时,Vp等于Vm,即可通过所给予的电极电压算出细胞的膜电位。 实验采用的电极电阻为8-10 MΩ,封接电阻大于2 GΩ,放大器(CEZ-2400,NIHON KOHDEN , 日本)探头反馈电阻为50 G,低通滤波频率为2 kHz,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用Pclamp7.0(A xon ,美国)。结果:1.Kca通道的鉴定:实验记录的通道具有电压依 赖性、高度的K+选择性、对胞外TEA 的敏感性和胞内Ca2+浓度的依赖性,据此可以鉴定实验中所记录的通道为钙激活钾通 道。2. Kca通道的变化与休克后细胞膜电位超极化:对照组(n=7)的I-Vp曲线 方程式 为I=0.073Vp+2.8528;而休克组(n=8)为I=0.058Vp+4.5672,由此算出正常组肠系 膜平 滑肌细胞膜电位为-39.0 mV,休克组为-78.4 mV。静息(钳制电压为零)时,休克组KC a通道电流(3.36±l.17 pA)明显高于对照组(2.27±l.86 pA)。结论和讨论:由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1.在重症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 系膜细动脉平滑肌细胞膜发生了超极化:2.Kca通道参与了休克时细胞膜的超极化 。 测量膜电位的方法有多种,如细胞内直接记录法、荧光标记法等。曾有报道在脓毒性休 克和失血性休克时动脉平滑肌细胞膜发生了超极化,我室前期工作也证明失血性休克大鼠肠 系膜平滑肌细胞膜发生了超极化,但对于超极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一直没有阐明。本文采用的 膜电位记录法不仅阐明了休克后细胞膜电位产生了超极化,从而引起血管平滑肌反应性降低 ,同时也证明,Kca在休克后膜电位的变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组织量HO-1表达的变化

    作者:史中立;凌亦凌;姚玉霞;张爱子;周君琳;谷振勇;黄新莉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内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 1),后肢缺血-再灌注(I-R) 2 h、6 h、12 h、18 h、24 h,后肢I-R18 h+ZnPP(HO-1活性抑制剂锌原卟啉)各组.夹闭双侧股动脉根部 4 h,开放2-24 h,制备I及I-R各组模型,I-R18 h+ZnPP组,再灌注6 h、12 h时经股静脉注射 ZnPP(每次5 μmol/kg).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HO-1mRNA表达的变化, 以HO-1与β-actin(内参对照物)mRNA逆转录扩增产物电泳谱带的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HO -1mRNA 的半定量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HO-1蛋白在肝内的生成与分布;应用ZnPP抑制HO-1活性后,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比色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结果:(1 )N组肝组织HO-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104±0.006,S组为0.163±0.011,I组为1.2 85±0.083,均较N组显著升高,P<0.01;肢体I-R后肝组织HO-1mRNA表达上调,I-R1 2 h至峰值,此后回降,I-R 2 h、6 h、12 h、18 h和24 h各组的表达量依次为1.833±0. 048、1.847±0.048、3.781±0.132、1.875±0.077和0.742±0.036,均较N、S组显著升高(P<0.01), I-R 2 h、6 h、12 h和18 h各组与I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N、S和I组可见散在分布的 HO-1阳性肝细胞,I-R组大部分肝细胞呈HO-1阳性.(3)I-R18 h+ZnPP组肝组织病变较I-R18 h组加重,肝血管明显收缩,肝细胞严重水肿.(4)I-R18 h+ZnPP组与I-R18 h组相比,SOD 活性下降,MDA含量增高(P<0.01).结论:肢体I-R后肝内HO-1表达上调,表达HO-1的主要是肝细胞,抑制HO-1活性使肝损伤加重,肝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表明HO-1的诱生具有抗氧化保护效应.

  • β-内啡肽及其受体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作者:文爱清;刘良明;胡德耀

    本文通过研究β-内啡肽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β-EP通过何种阿片受体亚型介导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抑制中作用,以期从神经- 内分泌-免疫网络角度探讨创伤后免疫紊乱的机制.实验以正常大鼠脾细胞为靶细胞,以代表T细胞免疫功能的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IL-2的分泌及IL-2R的表达为观察指标,采用离体实验的方法,分别用β-EP抗血清、δ、κ高选择性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NTI)、Nor -BNI、及μ相对选择性受体拮抗小剂量naloxone(NAL)为工具药进行研究.实验首先通过测定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同时相血浆β-EP对脾细胞增殖功能、IL-2分泌及IL-2R表达的影响, 进一步观察休克血浆经β-EP抗血清预处理后对脾细胞功能的作用,以证明β-内啡肽是否直接参与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受抑中的作用.实验第二部分用1-1000 nmol/L的NTI 、 Nor-BNI及1-100 nmol/L NAL体外作用于含休克血浆的脾细胞培养体系,观察脾细胞功能的变化,以探讨β-EP通过何种受体介导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细胞免疫抑制中作用.结果表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即刻(0h)至休克后6 h血浆β-EP水平显著升高,休克血浆非常显著地抑制正常大鼠脾细胞功能,休克血浆β-EP含量与脾细胞增殖功能、IL-2分泌及IL-2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β-EP抗血清显著降低休克血浆对脾细胞功能的抑制,结果直接证实了β-E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免疫抑制中有重要的作用.δ、κ受体拮抗剂NTI、Nor-BNI剂量依赖性地显著逆转休克血浆对脾细胞功能的抑制,小剂量NAL无作用,提示创伤性休克后β-EP可能主要通过与δ、κ受体结合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未观察到与μ受体有关.

  • 快速减压后动物微循环和血细胞形态改变及高压氧治疗的效用

    作者:蔺世龙;刘景昌;辛佩珠

    目的: 探讨快速减压后动物微循环和血细胞形态改变的特点及其高压氧暴露治疗后的效用. 方法: 大鼠、豚鼠和家兔共70只,雄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高压氧治疗组.用Zies s显微镜及TV录象系统检测了动物血细胞形态变化,用微循环显微镜观测了动物微血管形态结构改变.用ABS铸型技术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动物患减压病时肺微血管形态结构改变.实验时,动物置于加压舱内,加压至60 m或100 m,暴露60 min或6 min,然后快速减压至常压, 形成急性减压应激损伤.高压氧治疗组,快速减压损伤后30 min,再将动物置于小型高压氧舱, 呼吸纯氧,暴露60 min,然后用5 min减压出舱,观察动物微循环和血细胞形态改变.对照组动物仅放置在加压舱内观察,不进行加、减压处理.结果: 快速减压后 ,红细胞呈明显畸形变化,可由正常的凹面圆盘状畸变为多角形、四边形或不规则形状.畸形红细胞数量可由正常对照值的12%增加至90%.白细胞表面纹理增粗、伪足形成,血小板聚集,呈现激活状态 .并可见脂肪斑块与血细胞凝聚,并有血栓形成.高压氧暴露后,畸形的红细胞有一定程度恢复,红细胞畸形数量可减少至28%,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高压氧暴露后,血栓开始消散,白细胞、血小板呈现相对稳定状态.显示了高压氧对快速减压所致的血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实验还观察到,快速减压后,微血管明显痉挛,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减少,组织缺血区明显.微血管中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栓塞和微小血栓,白细胞、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紧密粘附,形成不完全梗塞病灶.肺血管中有气栓形成,大部分肺组织毛细血管被小气泡填塞.血管铸型研究显示,肺血管中有空腔形成,多处肺毛细血管梗塞.显示快速减压后,肺毛细血管有较多气泡栓塞.而快速减压动物经0.25 mPa高压氧暴露60 min 后, 微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气泡缩小,未见白细胞、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形成的血栓病灶 ,亦未发现微小血栓.表明高压氧暴露不仅有利于减压病气泡的消散和排除、增加局部组织血液灌流,而且对减压应激损伤所致的细胞激活,进而形成血栓具有延缓作用.结论: (1)动物快速减压应激损伤,除了由于减压时溶解于组织中的惰性气体未能安全脱饱和形成气泡栓塞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外,而且还与血细胞和微血管形态结构改变密切相关:(2)高压氧暴露具有缩小和消散减压应激损伤动物的减压气泡,减少血栓梗塞病灶和增加局部组织血液灌流的作用.

  • 三七皂甙Rg1、Rb1对大鼠脑缺血、缺氧损害的保护及机理研究

    作者:武凡;康格非;陆松敏;柏干荣;李伟文

    目的: 本文研究缺血再灌流时大鼠脑损害及脑细胞凋亡规律以及与转录因子的关系,探讨三七皂甙Rg1、Rb1对脑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及实验分组: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Rg1组、Rb1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流模型,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麻醉后仰卧固定,取颈正中切口,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并剪断颈外动脉,剪口将尼龙线栓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到大脑前动脉起始处,阻断自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流向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Rg1组、Rb1组分别于手术后立即腹腔注射Rg1、Rb1.(2)标本收集及检测指标:采集大脑标本及血清标本,Tunel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测定TNFα、sPLA2、cPL A2 、PGE2及c-fos、c-jun表达的变化以及Rg1、Rb1对其影响.结果: (1) 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仅偶见Tunnel阳性细胞.缺血再灌24-48 h凋亡细胞数位于高峰,再灌60 h,可见凋亡细胞数量下降.(2) 正常及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的c-fos、c-jun阳性细胞,缺血再灌0.5 h 在大脑皮层、海马可见阳性细胞,24 h达高峰,Rg1、Rb1明显抑制缺血再灌后c-fos、c -jun的蛋白表达.(3) 大鼠血清TNFα、sPLA2在缺血再灌12 h达高峰,PGE2呈双相变化,峰值分别在0.5 h和12 h,此后处于平台期.Rg1、Rb1明显抑制血清TNFα、s PLA2、PGE2水平.(4) Rg1、Rb1对sPLA2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脑切片可见有少量sPLA2蛋白表达,缺血再灌12 h sPLA2表达达高峰.Rg1、Rb1组sPLA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Rg1、Rb1可抑制sPLA2的蛋白表达.讨论和结论: Rg1、Rb1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脑皮层、海马细胞的凋亡和脑损害, 其机理在于:(1)抑制c-fos、c-jun的蛋白表达,阻断刺激信息的传递;(2)抑制PLA 2基因的表达;(3)抑制TNFα水平,阻止TNFα诱导脑神经细胞凋亡及阻止TNFα参与众多的细胞因子形成的网络系统;(4)抑制sPLA2活性及蛋白表达,sPLA2直接或通过脂类介质参与脑细胞凋亡与坏死过程,是神经元损伤的重要原因.

  •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的救治探讨

    作者:陆松敏;刘建仓;李萍;郭素清

    磷脂酶A2的抑制剂磷酸氯喹预处理治疗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和正常动物,大大延长 和提高了动物在海水中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失血性休克动物浸入海水中1.5 h,死亡率50% ; 而磷酸氯喹组存活率100%;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在15℃海水中存活时间平均为1.5 h , 而磷酸氯喹存活时间可达4 h,平均存活时间大于2 h。磷酸氯喹组血压、呼吸显著优于海 水失血性休克对照组,磷酸氯喹组PLA2、MDA、LDH均明显下降。 1 人工膜脂质体是细胞膜的保护剂,可提高动物存活率。人工膜脂质体 可改变血液流变学,其用药剂量以5-10 mg/kg可使流变学基本恢复正常。 2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剂量探讨:实验比较了输一倍、二倍、 三倍失血量的平衡 盐复苏效果,结果说明输一倍失血量的平衡盐液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输二、三倍失血量平衡盐 液者。输三倍失血量平衡盐液者出现淹溺肺。说明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不可按平原休克的常 规治疗方法进行,要避免大容量复苏,以防加重心肺负担,造成心衰;快速输液会造成心肌 痉挛死亡。 3 腹腔升温给液:为了减轻低温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的心脏负荷,同时 又能慢速给液和复 温,研究证明腹腔给予38℃二倍失血量的平衡盐液可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对于海水浸泡后血 压高于50 mmHg者,仅此措施加保温就可存活。从而为抢救大批伤员提供较好治疗方法。 4 小剂量高渗NaCl和小剂量高渗醋酸钠的疗效:研究结果证明小剂量高 渗NaCl轻度加重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的高[Cl-]血症,但血气和血液动力学尚有所 改善。而复方高渗 醋酸 钠则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酸中毒和血气,输入醋酸钠不会加重高氯酸血症,又可提供 一定的能源。 5 保温服可大大提高和延长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存活率和存活时 间。运用漂浮器材和不漏水的保温材料,动物可在海水中存活6 h以上。 6 对于海水浸泡后血压低于20 mmHg的动物必须采用吸氧、接呼吸机 和复温,不吸氧也复 温者,输液或不输液均死亡,存活率为0;而给氧复温者存活率大大提高。 7 呼吸兴奋剂和升压药: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出水后,心率慢、呼 吸抑制、血压低, 在此条件下给予呼吸三联和循环三联(按临床用药剂量),引起动物急速死亡。大体解剖见 动物心肌痉挛,呈石头般坚硬。提示,低温海水浸泡后心肌顺应性差,心肌电兴奋性急速提 高,给予升压药反而会造成心肌挛缩。 从这些结果,我们在《海战中休克伤员早期救治指 南》一书的休克篇章中指出: 1)低温海水浸泡的特点是体温下降、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心肌顺应性差,存活率下降,因此海水浸泡低体温、低心率 时不能立即大量输液,否则易造成心衰死亡。所以液体复苏应用小剂量生理盐水或5%的糖盐 水,腹腔升温输液和小剂量高渗醋酸钠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输液速度要慢,待体温恢复、 血压上升、心率加速后才可按陆上常规原则补液。心功能不全者要控制给液量。2)海水 浸泡伤员线粒体功能恶化、组织细胞能量耗竭、神经传导速度慢、神经肌肉常出现僵直、瞳 孔散大、呼吸抑制,重者昏迷。动物死亡时均先停止呼吸, 后停止心跳。呼吸停止、血压 为零时,如及时供氧,血压还可回升,因此复温、给氧是抢救中的第一需要。3)海水浸泡 失血性休克动物微循环灌流不足,内脏缺血重于陆上。低温时组织再灌流损伤不十分严重。 但要防止复温后的再灌流损伤和后期死亡,防止脑功能损害及其它并发症。4)复温成功 者按平原休克救治。

  • 阿片受体对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调控作用

    作者:胡德耀;开丽;刘良明

    目的:研究阿片受体是否参与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对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药物血管低反应性的调控作用.方法:Wistar大鼠氨基甲酸乙酯和氯醛糖im麻醉,股动脉放血,MAP达3.73-4.26 kPa,维持3 h,每隔0.5 h iv NE 6 μg/kg,观察MAP的升高幅度及休克后血管反应性的时相变化,进一步于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内选择多个时相点,iv NE 6 μL/kg或(和)阿片受体阻断剂,观察升压幅度,了解阿片受体的调控作用.结果:(1)休克早期持续约0.5 h左右, N E升压作用明显强于休克前或对照组(P<0.01), 提示休克早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 其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高; (2)休克持续1-3 h,NE的升压效应逐渐降低,与相应时相点、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1, P<0.05),证明机体进入失代偿阶段,对缩血管剂的反应性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确实存在血管低反应性的问题;(3)在血管低反应期间,将NE与上列各种阿片阻断剂伍用,均能明显升高MAP,伍用比单用NE或阿片阻断剂升压作用明显增强 ,提示δ、κ、μ型阿片受体均参与调控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的血管低反应性调控.结论: 本文证明失血性休克存在代偿期及失代偿期,前者对儿茶酚胺缩血管药物的反应性升高,后者下降,即出现低反应性.δ、κ、μ型阿片受体都参与调控其低反应性.伍用阿片受体阻断剂与儿茶酚胺对抢救低反应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有益.

  • 内毒素的跨膜信号转导及其在失控性炎症反应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蒋建新;朱佩芳

    大约20年前,人们还曾认为LPS诱导宿主细胞的激活是由于其分子上的脂质A 残基 插入靶细胞浆膜内所致(2),但这一观点随着近年来炎性细胞表面和血循环中能与LPS结合 的蛋白质分子的发现已发生变化。目前普遍认为,LPS的作用是通过这些分子或受体介导的 ,现已发现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存在多种LPS受体,如: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CD14、TLR2、TLR4、β2整合素、L-selectin等,这些受体构成了自身与非自身识别 的重要分子基础,是机体调控LPS诱导炎症反应的始动环节。CD14 CD14是一种55kD糖蛋白,有膜结合CD14(mCD14) 和可溶性CD14 (sCD14)两种。mCD14主要 表达在单核/巨噬细胞表面,中性粒细胞表面也有少量分布,对LPS有高亲和力。sCD14分布 于血浆中,由mCD14脱落或细胞分泌产生, sCD14是LPS作用于CD14阴性细胞如内皮细胞和上 皮细胞的重要途径。LPS与CD14结合需要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参与,LBP属于急性期 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病理应激时(如内毒素血症、失血性休克),不仅肝内合成显著 增多,肝外组织也能合成,提示LBP在局部和全身LPS反应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LBP与LPS具 有高亲和力,在LPS与CD14间发挥重要的转递作用,是LPS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的重要载体蛋白 。创伤/休克时体内LBP/CD14上调可能是休克增敏LPS作用的分子机制。mCD14是LPS的敏感受 体,低剂量LPS即可与CD14结合,使单核/巨噬细胞激活。mCD14是一种GPI锚着膜蛋白,缺乏 跨膜区和胞内区,因此mCD14本身不能直接转导LPS信号,需要细胞膜上其他信号转导分子的 参与,目前发现与之有关的分子有:β2整合素,L-selectin,Toll-like 受体等。LPS刺激 时,巨噬细胞膜上的CD14可能与上述信号转导分子结合,进而将LPS信号转入胞内。也有研 究显示, CD14可介导巨噬细胞摄取LPS,进而LPS在胞内被降解、灭活,不引起细胞激活, 这种防御作用不需要细胞膜上信号转导分子的参与。因此,mCD14除作为介导细胞激活的重 要受体外,也可参与巨噬细胞清除、灭活LPS的防御作用。清道夫受体(SR) SR是一种带有胶原结构的三聚体膜蛋白,能结合多种多价离子配体,如被修饰的脂蛋白 、LP S等。SR可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如巨噬细胞、肝细胞和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表面SR有两种 亚型: MSRI 和MSRII,以MSRII为主,两者在生物学活性上无明显差异。 SR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通过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SR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胆固醇沉积的重要受体。近年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表面SR 还是参与宿主早期防御的重要受体,是单核/巨噬细胞清除LPS的一条重要的非炎性途径。SR 表达下调可能是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防御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机制。 SR和CD14虽分别与巨噬细胞清除LPS和LPS激活巨噬细胞有关,但两者间仍存在一定的功能联 系。研究结果显示,采用ox-LDL(一种SR配体)预处理Kupffer 和肺泡巨噬细胞,可明显增强 LPS对细胞的激活作用,表现为TNFα释放增多。抗CD14单抗能完成抑制ox-LDL增强LPS的激 活 作用。SR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对内毒素休克的耐受性显著降 低。说明SR对LPS的清除作用可能是机体调控LPS诱导炎症反应的内源性机制。Toll样受体 Toll样受体(TLR)是1998年发现的,因其与果蝇Toll分子高度同源,故称其为Toll样受体 。目前已发现10种,分别为TLR1-10,这些分子均由胞外区、跨膜段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 属于I型跨膜受体。胞外区主要包括十几至二十几个串联的富亮氨酸重复基序(leucine-ric h repeats, LRRs),是识别和结合微生物或其产物的主要部位。胞内段由Toll同源结构域 (Toll homolgy domain, TH)和分子羧基端长短不同的短尾肽(0-22个氨基酸)组成。TH 与IL-1R胞浆结构区有高度同源性,TH区又称为Toll/IL-1R(TIR)同源区,它是Toll样蛋白 和IL-1R向下游进行信号转导的关键元件,该区域的突变和序列缺失将阻断信号向下转递。 Toll样受体对微生物及其组织成分的识别是有明显的选择性,与LPS作用有关的TLR主要是TL R2和TLR4。早期研究显示,TLR2可能是一种介导LPS诱导细胞激活的受体,但近年研究发现 ,TLR2敲除不影响小鼠对内毒素的反应性。目前认为,TLR2在LPS的信号转导中不发挥重要 的生理作用,TLR2对LPS的反应可能与LPS制剂中的杂质以及体外细胞转染的高表达有关。TL R2虽不是识别LPS的重要受体,但在介导革兰阳性细菌激活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LPS 及其诱生的细胞因子能上调巨噬细胞表面TLR2,提示TLR2虽不是启动LPS反应的重要受体, 但可能作为“二级受体”在促进失控性炎症反应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 TLR4是目前研究多的与LPS跨膜信号转导有关的受体。研究发现,TLR4基因与LPS基因位于 同一个区域。C3H/HeJ 和C57BL/10ScCr两种小鼠均为LPS低反应性动物,两种动物的TLR4基 因均存在明显突变。将C3H/HeJ巨噬细胞转染人和正常小鼠的TLR4基因后,细胞即获得对LPS 反应的能力。将正常小鼠的TLR4基因突变,由其分离出的巨噬细胞和B细胞对LPS刺激无反应 ,这种现象与C3H/HeJ小鼠巨噬细胞的LPS反应非常相似。此外,将细胞的TLR4基因进行显性 失活,几乎可完全阻断LPS信号。因此,目前认为,TLR4是介导LPS诱导细胞激活的敏感受体 。 血管内皮细胞存在TLR4mRNA及其蛋白表达,内毒素刺激可明显上调TLR4及其mRNA表达,阻断 TLR4可抑制内毒素对内皮细胞的激活作用,提示TLR4也可能是内毒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 受体途径。Β2整合素和L-selectin 业已研究证实,β2整合素和L-selectin是白细胞表面的重要粘附分子。但近年研究发现, β2 整合素和L-selectin能与LPS结合,与CD14相比,这种结合需要高剂量LPS,不需要血清或LB P参与。将CD11c/CD18基因或L-selectin转染到不表达该基因的细胞中,可使细胞具有对LPS 反应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低亲和力LPS受体。此外,研究发现,白细胞膜上的β2整合素通 过顺式作用与细胞膜上的其他受体分子结合,作为信号转递分子发挥作用,这些受体主要为 GPI锚着的受体分子,如CD14、CD16b、CD87等。 综上所述,LPS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较为复杂。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LPS相关受体 ,这些受体在不同时期或/和不同阶段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感染早期,机体主要通过一 些高亲和力或敏感性LPS 受体(如SR、CD14、TLR4,我们称之为“一级受体”)识别LPS。 一方面,通过防御性受体如SR,单核/巨噬细胞迅速清除、灭活LPS,使机体免受损害;另一 方面,LPS可通过效应性受体如CD14、TLR4,使细胞激活,启动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由于C D14是一种GPI锚着膜蛋白,自身无信号转导能力,在与LPS结合后,CD14迅速与细胞膜上其 他具有信号转导能力的LPS相关受体如TLR、β2整合素、L-selectin等结合,形成受体复合 物,并将LPS转递给这些信号转导分子,引起细胞激活。TLR2、β2整合素、L-selectin等为 低 亲和力LPS受体,由LPS诱生的细胞因子或/和LPS本身可上调这些受体表达,从而作为“二级 受体”在促进LPS诱导的促炎症和抗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终导致炎 症反应失控。大剂量LPS可同时通过“一级受体”和“二级受体”激活细胞,造成爆发性失 控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引起脓毒性休克和死亡。TLR4可能是LPS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受体途 径。因此,脓毒症时,单核/巨噬细胞表面防御性受体如SR下调、兴奋性受体如CD14、TLR4 、TLR2等的上调,可能是细胞由早期的防御性(清除、灭活LPS)转化为后期的效应性(释 放大量的炎症和抗炎症介质)的重要机制。单核/巨噬细胞表面LPS相关受体可能是有效干预 LPS诱导失控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重要的治疗环节之一,以细胞膜受体为潜在的治疗位点, 寻找增强机体防御功能、遏制细胞因子过度产生的措施,可能对于解决失控性炎症反应的临 床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 重症休克难以治疗的机理

    作者:赵克森

    重症难治性休克(irreversible shock)是目前休克研究的主攻目标之一 。1985年我室 曾报告重症休克治疗后微血管方面的两种现象(Microvas Res 1985, 30:143):一为重 症休克治疗后微血管流量不易恢复,出现大循环(血压)和微循环(流量)不同步恢复的现 象;另一为重症休克时微血管对升压药物反应性减低,治疗后血压呈进行性下降。重症休克 治疗后微循环流量曲线不易回升,动脉血压曲线进行性下降成为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十多 年来全军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对这两种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系列的研究。 在血液流量曲线研究方面,查明白细胞粘附微静脉和嵌塞毛细血管是重症休克治疗后微 循环流量不易恢复的重要原因。报告了重症失血性休克骨骼肌中微静脉白细胞粘附数可增加 13-20倍,嵌塞的毛细血管接近1/4,白细胞粘附阻塞使血流阻力明显上升(血管导数下降 为 失血前的23.2%)。阻力上升和血压下降共同导致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流量不足失血前的1/ 10。应用研制的白细胞图象分析系统,报告了休克时流变学上3类白细胞(轴流、附壁滚动 、贴壁粘着)分布转移的曲线。查明了休克时壁切应力下降和粘附蛋白功能增强是白细胞粘 着的主要原因。得到了失血性休克时,白细胞粘着数与壁切变率下降之间的回归方程。烧伤 性休克时,白细胞粘着发生在代偿期(血压下降之前),它的发生与壁切应力下降关系不大, 而与粘附力增强有关。用荧光抗体共聚焦技术和细胞液流室技术查明,休克时白细胞粘附蛋 白(β-integrin)的表达量有的可以增高;有的无明显变化,而是由于蛋白构型的改变使 其粘附功能增强。在诊断方面,测定白细胞激活的NBT试验可作为休克预后的指标之一。在 烧伤、创伤、休克以后NBT阳性率持续升高者,预后不良。在治疗方面,应用粘附蛋白单抗 (LFA-1,Mac-1,ICAM-1)可以减少白细胞粘附数,但动物(大鼠、兔)的存活时间并无明 显延长。应用中药虎杖甙能明显提高重症休克动物存活率。它有减少白细胞粘着、扩张微血 管、增强心功能、恢复脉压等多项功能。随着脉压的恢复,在毛细血管开口处出现脉动血流 ,冲走停滞嵌塞的红、白细胞,使微循环血流恢复。据此阐明恢复脉压治疗重症休克的重要 性,提出了重症休克既要改善微循环,又要增强心功能的治疗原则。 在动脉血压曲线研究方面,查明血管平滑肌超极化是重症休克血管对升压药物反应性下 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该项研究首先建立了酶性快速小动脉平滑肌分离方法。用小动脉条和快 速分离的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证明,休克早期平滑肌细胞轻度去极化,带来反应性升高;后期 平滑 肌细胞明显超极化,引起反应性下降。用膜片钳和荧光探针共聚焦技术查明,休克后期ATP 缺乏引起ATP敏感钾通道(KATP)开放是引起细胞膜超极化的重要原因,而平滑肌细 胞内酸中毒(H+)和过量NO形成的自由基(OONO-)也促使KATP通道激活。近年 还证明 钙激活 性钾通道(Kca)活化也参与超极化的发生。细胞膜超极化会抑制电位依赖性钙通道 (POC)和减 少细胞的外钙内流。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刺激时,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不足( 比正常低50%),从而引起收缩反应下降。基于上述结果,用药物拮抗KATP通道开放( 优降糖),阻抑OONO-生成(tiron),中和细胞内H+(NaHCO3),有可能防治平滑肌 细胞膜超 极化 和恢复血管反应性,从而提出了血管反应性恢复剂治疗重症休克这一新概念。40只失血性休 克大鼠试验证明,休克后期先给优降糖为主的反应性恢复剂,使血管对升压药物反应有所恢复 ,再给多巴胺,能显著提升平均动脉压。随着血压上升,微循环血流量亦明显恢复,带来重 症休克动物存活率的升高。然而血管反应性恢复剂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才能用于临床。

  • 绞股蓝总皂甙对休克家兔心肾ATP酶活力的影响

    作者:唐朝克;胡弼;文格波;廖端芳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内毒素休克家兔心肾ATP酶活力的作用 。方法:家兔29只,体重(2.1±0.2) kg,雌雄不拘,由南华大学动物部提供。动 物随 机分为3组:(1)对照组(n=9):经耳缘iv NS 5 mL*kg-1, 10 min后再注射N S 0.9 mL*kg-1。(2)内毒素组(n=10):经耳缘iv NS 5 mL*kg-1, 10 min后再注射内毒素4 mL*kg-1。(3)GPS组( n=10 ):经耳缘iv 1% GPS 5 mL*kg-1, 10 min后再注射内毒素4 mL*kg-1。家 兔静脉麻醉,颈总动脉 插管,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血压。各组动物均观察10 h或至动物接近死亡时处死动物 ,然后开胸取心,剖腹取肾,进行ATP酶活力测定。结果:1.GPS对注射内 毒素的家兔平均动脉 血压的影响 内毒素组家兔在第4、6 h血压都明显低于实验前和对照组,而GPS组在第4 h 与对照组比较血压没有明显差异,在第6 h出现下降但没有内毒素组那么明显。2.GPS对注 射内毒素家兔心肾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见表1。 讨论:本实验观察发现GPS对内毒素引起的家兔血压下降具有保护作用,有作者研 究显示内 毒素可明显降低心肌的功能,引起舒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从而导致血压降低,GPS可能通 过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及抑制舒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而起到保护血压的作用。注射内毒素引 起的休克家兔心、肾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明显下降;胶股蓝总皂 甙组心、肾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明显高于内毒素组。注射内毒素 引起家兔休克,使家兔心、肾血流量下降,心、肾细胞有氧代谢障碍,ATP合成和储备均降 低,进而引起Na+、K+-ATP酶和 Ca2+-ATP酶活力明显下降。由于GPS对内毒素引起的家兔血压下降具有保护作用 ,使家兔心、肾血流量下降不明显,而起到保护Na+、K+-ATP酶和Ca2+-ATP酶 活力的作用。结论:GPS对内毒素引起的家兔血压下降和Na+、K+-ATP 酶和Ca2+-ATP酶活力具有保护作用。

  • 犬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血液动力学变化

    作者:李辉;鹿尔驯;虞积耀;王育红;孙笑非;王大鹏;马聪

    目的: 由于海水的高渗和高碱的特殊性质,从理论上推测,胸部开放伤经海水浸泡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有别于普通胸外伤.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所致实验动物血液动力学变化,为研究救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犬开放性气胸海水浸泡的实验模型,于实验动物的右胸第4肋间作一个0.5 cm的切口,进入胸腔后置入直径0.5 cm的塑胶管并固定于胸壁以保证胸腔与大气相通.实验动物致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海水浸泡组(n =10).对照组犬于致伤后直接观察,海水浸泡组犬于致伤后立即放入人工配制的海水中(按照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提供的我国东南沿海海水主要成分配制).于伤前及入水后0. 5 h、1 h、2 h、3 h、4 h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嵌压、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结果: 对照组在观察期间除1例(死亡时间3 h 30 min)外全部存活 ,死亡率10%.海水浸泡组在观察期间1例存活超过4 h,其余9例均于海水浸泡后25-70 mi n ,平均(45±25)min死亡,死亡率90%.海水浸泡组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明显重于对照组并且变化非常急剧,平均动脉压伤后迅速升高,平均升高25%,但浸入海水后15 min平均动脉压开始下降,并且在短时间内进行性下降直至死亡(P<0.05).肺动脉嵌压明显增高,平均升幅为55%,而后继续升高,高值为伤前的2倍(P<0.01).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伤后均明显下降并且迅速恶化,与伤前基础水平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变化,其血液动力学变化与单纯胸外伤明显不同,海水浸泡组出现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肺动脉嵌压升高,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明显下降,说明实验动物不但存在周围循环功能障碍,而且同时存在肺充血性水肿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能单单以胸腔内液体压迫纵隔来解释,提示海水浸泡造成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与全身高渗性脱水、肺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直接相关.海水灌入胸腔后,伤侧的胸内压明显增高,造成对健侧肺的压迫,使健侧肺的呼吸运动受到明显抑制.同时心脏及大血管受到压迫,造成静脉回流受阻,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输出量下降,因此短时间内引起机体血液动力学的进一步紊乱,终导致死亡.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的作用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张君岚;史中立;王建钦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 thase,iN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夹闭大鼠腹主动脉下段造成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后肺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4 h再灌注8h组(I/R) 、Sham+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组和I/R+AG组.后两组于再灌注2 h或相应的假手术时间点给予舌静脉注射iNOS阻断剂-AG,前两组给予等量溶剂处理.分别以Northern blotti ng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肺组织中iNOS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以硝酸还原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NO代谢产物NO-2/NO-3含量的变化;以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al 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检测肺组织学变化和肺组织湿重和干重之比(wet-to-dryw eight ratio,W/D)的变化.结果: I/R组肺组织出现水肿、出血和炎症细胞(主要是多形核白细胞)聚集等病理变化.与sham组相比,I/R组肺组织中MDA含量、W/D以及NO-2/ NO-3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Northern blotting检测显示I/R组肺组织中iN O S mRNA表达增强,免疫组化检测,可见I/R组肺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增强,阳性颗粒几乎遍布所有肺组织. 与I/R组相比,I/R+AG组肺组织中NO-2/NO-3含量、MDA含量以及肺组织W/D均显著降低( P<0.05),肺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明显减轻.Sham组与sham+AG组之间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讨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大鼠双侧后肢肢体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肺损伤的发生,同时伴有肺组织中iNOS表达和NO生成增多,应用iNOS阻断剂-AG减少NO生成,可显著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肺损伤,表明肺组织中iNOS的诱生以及NO的过量生成具有损伤作用,参与介导了此种肺损伤的发生.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iNOS表达的上调以及NO的过量生成参与介导了此种肺损伤的发生.

  • 过氧化氢对乳鼠心肌细胞核仁结构的损伤及HSP70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慷慨;肖卫民;蒋磊;邓恭华;尢家碌;肖献忠

    目的:采用体外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为模型,观察过氧化氢(H 2O2)对心肌细胞核仁结构的损伤作用以及HSP70对核仁结构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向体外培养的新生Wista r大鼠心肌细胞中加入含0.5mmol/L H2O2的无血清DMEM培基,观察3 h后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采用甲苯胺兰(Toluidin blue)对核仁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核仁的结构变化,并采用电镜进一步观察核仁超微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经42℃,30 min热休克预处理(HSR)并恢复6 h后,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HSP70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应激状态下的分布变化.并观察HSR对H2O2所致LDH释放率及核仁结构变化的影响 .经脂质体导入HSP70反义寡核苷酸以阻断HSP70的表达,观察其对热休克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 .结果:0.5 mmol/L H2O2引起心肌细胞LDH释放率明显升高(57.55% ±3.18% vs Ctrl: 8.93%±0.38%, P<0.01), 光镜下核仁染色颗粒数增多, 电镜下核仁结构松散、核仁组份分离、碎裂 .热休克预处理导致心肌细胞中HSP70表达明显增加,并使H2O2所致心肌细胞LDH释放率明显降低(21.68%±2.68% vs H2O2: 57.55%±3.18%, P<0.01)、核仁损伤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2O2可引起HSP70从胞浆到胞核,再到核仁的移位.HSP70反义寡核苷酸的导入明显阻断了热休克预处理时HSP70的表达,并明显阻断了其对心肌细胞LDH释放率(43.70%±3.24% vs HSR±H2O2: 21.68%±2.68%, H2O2:57.55%±3.18%, P<0.01)及核仁损伤的保护作用.讨论:H2 O2可能通过引起蛋白质变性和聚集以及影响RNA聚合酶活性、rDNA模板活性,或者通过激活c aspase-3系统,进而激活某些DNA或RNA核酸内切酶,从而导致核仁结构受损.应激时HSP70 进入核仁以后,可能通过发挥其分子伴娘功能,与H2O2所致变性或聚集的RNA聚合酶、核糖核蛋白等结合,促使其复性或解聚,从而保证正常的细胞转录功能,维持核仁的正常结构; HSP70还可能在细胞浆内直接或间接抑制caspase-3的活化,或在核仁中与活化的caspase-3 或其下游活化物结合而阻止caspase-3系统对核仁的损伤作用.上述结果提示:H2O2可导致心肌细胞核仁结构损伤,HSP70表达及其向核仁的移位对上述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血管平滑肌细胞依钙钾通道对血管反应性的调控作用

    作者:开丽;胡德耀;王中峰;刘良明

    目的:本文研究失血性休克与血管平滑肌依钙钾通道的关系以及阿片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按我室以前的实验方法复制Wistar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休克后40 min及3 h活杀大鼠, 用急性酶分离法分离肠系膜动脉2-3级血管分支平滑肌单个活性细胞.将细胞悬液滴加在事先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盖玻片上使细胞贴壁,用inside-out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技术记录BK Ca电流.结果:(1)在休克代偿期(即休克后40 min),BKCa 活动显著降低,表现为通道的开放时间缩短,开放概率(Po)明显低于正常.Po变化主要系慢关闭常数(Ics)增大所引起, 由此推算出单位电导相对显著减小(P<0.05),而在休克失代偿期(休克后3 h)BK Ca变化与代偿期相反,即BKCa活动显著增强,开放时间延长,Po明显高于正常,Ics减小,单位电导增大.(2)非特导性阿片受体阻断剂大剂量Naloxone及δ、κ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 indole,Nor-BNI在休克后3 h明显下调BKca的过度活动,表现为Po及开放频率(Fo)显著下降,平均开放时间显著缩短,平均关闭时间显著延长,Ics明显延长.Naloxone与Naltrendo le及Nor-BNI所不同的是,前者电导值减小,后者电导值无变化.(3)μ受体阻断剂对依钙钾通道无影响.结论:结果提示,依钙钾通道参与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的调控.δ、κ阿片受体阻断剂及非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通过抑制BKCa过度活动而抑制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一氧化氮对一氧化碳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金国华;张君岚;王俊霞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一氧化氮(NO)对一氧化碳(CO)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夹闭大鼠腹主动脉下段造成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后肺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4 h再灌注8 h组(1/R)、sham +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组和I/R +AG组.后两组于再灌注2 h或相应的假手术时间点给予舌静脉注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阻断剂-A G,前两组给予等量溶剂处理.分别以Northern blotting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肺组织中诱导型血红素氧化酶(hemeox yg enase-1,HO-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一活化蛋白-1(act ivator protein-1,AP-1)的两个亚单位-c-fos和c-jun的免疫组化染色的变化;以CO血氧检测仪检测动脉血内碳氧血红蛋白(COHb)水平变化;以硝酸还原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NO代谢产物NO-2/NO-3含量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肺组织中NO-2/NO -3含量和血内COHb水平显著增高(P<0.05),肺组织中HO-1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 肺组织中c-fos和c-jun的免疫组化染色亦显著增强.与I/R组相比,I/R+AG组肺组织中N O-2/NO-3含量显著减少(P< 0.05),同时血内COHb水平、肺内HO-l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c-fos和c-jun的免疫组化染色均显著减弱.讨论我室研究已证实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iNOS和HO-l表达以及NO和CO的生成显著增多,并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iNOS阻断剂-AG减少NO 产生后对CO的影响,发现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iNOS的诱生以及NO的大量生成能够促使CO产生增多;通过对HO-l表达的检测表明,NO对CO的影响是通过调控HO-l表达所实现的,而AP-l可能参与了NO对HO-1表达调控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iNOS诱生以及NO的过量生成具有上调HO-l表达使CO产生增多的作用,核因子AP -l可能参与了NO对HO-l调控的信号转导机制.

  • 急性缺血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6基因的表达研究

    作者:柏干荣;陆松敏;武凡;李伟文;刘建仓;李萍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缺氧大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引起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造成急性缺血缺氧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 kPa,维持低血压2 h,造成急性缺血缺氧,分别于失血性休克后2 h、3 h、5 h 活杀动物.(2) 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测定:活杀动物后取回肠5 cm,制备肠上皮细胞悬液 ,并将细胞数调至1×109/L,用异腈酸胍盐酸盐法提取细胞总RNA.紫外测定RNA纯度和含量,并进行RNA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以鉴定其完整性.RT-PCR法使用宝灵曼试剂盒.上游引物:5' -AAACGAATAACCCTTGAGAATC-3' ,下游引物:5' -TGGTGGGTCATTATGTGTTATC-3', 特异扩增715 bp大鼠线粒体ATPase6cDNA片段.(β-actin作对照).PCR反应体系为50 μL ,包括10 μL cDNA,2 μL上游引物,2 μL下游引物,5 μL 10 ×Taq酶 buffer,4 μL dNTP,3.6 μL MgCl2,22 μL DEPC水.扩增条件:95℃变性40 s,55℃退火30 s ,72℃延伸36 s,30个循环后,再在72℃下延伸9 min.扩增产物行电泳照像分析.PCR 产物为715 bp.结果:大鼠肠线粒体ATPase6mRNA在急性缺血缺氧后2 h 表达显著减少,并随休克加重而加重.讨论:能量代谢降低是线粒体损伤的重要指标.线粒体重要功能是氧化磷酸化,即底物被呼吸酶氧化,并与之相偶联的磷酸化酶系统从而释放ATP,推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ATPas e6基因是编码ATP合成的F1F0-ATPase复合物的一部分,因此,研究ATPase6基因改变在能量代谢的改变中是十分重要.我们的研究发现:失血性休克晚期,ATPase6基因表达减弱,与在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时F1F0-ATPase早期升高,晚期降低,质子转运下降,ATP缺乏是一致的.我们在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 ATPase6基因测序研究中发现缺血缺氧时存在硷基突变及编码氨基酸的改变,进而影响F1F0-ATPase蛋白的功能和ATP的合成.故失血性休克后,如何保护线粒体功能,尽早改善缺血缺氧是救治的关键.结论:失血性休克后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在肠道损害中起一定作用,其产生与休克后急性缺血缺氧有关.

  • 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酸碱失衡类型初探

    作者:孙业祥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病人在休克期(伤后1-3 d)发生酸碱失衡类型的变化,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机理.方法: 随机抽取72例严重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0%-97%,平均72%±18%,三度面积16%-85%,平均38%±22%),用含肝素的注射器采集患者的股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同时用不含抗凝剂的注射器采集患者的股静脉血作电解质测定,两个标本同时送检,同步检测 .利用酸碱失衡的四步判断法(见烧伤患者高氯性三重酸碱失衡的判断及其机理的探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8):744-748)对同步血气与电解质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结果:全组患者除6例酸碱失衡类型属正常外,其余66例中,单纯性酸碱失衡类型28例,双重性23 例,三重性15例.在单纯性酸碱失衡类型中,以代谢性酸中毒(代酸)多,共14例,其余依次为呼吸性碱中毒(呼碱)12例,呼吸性酸中毒(呼酸)2例.在双重性酸碱失衡类型中,则以呼碱并代酸为主,共ll例,其余依次为呼酸并代酸5例,代酸并代碱3例,呼碱并代碱2例, 呼酸并代碱与混合性代酸均为l例.在三重性酸碱失衡(TABD)类型中,以呼碱并代酸并代碱多见,共13例,而呼酸并代酸并代碱较少,共2例.其中,以高AG代酸的TABD为主,共12例 ,高Cl-代酸的TABD比较少,只有3例.此外,代酸、呼碱并代酸、呼酸并代酸、代酸并代碱和高AG性TABD的AG值的升高有高度显著性(P<0.01).讨论:(1)烧伤早期大量的体液丢失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组织乏氧代谢增加,大量酸根离子堆积而导致高AG代酸.如果大量输注等张NaCl溶液(如生理盐水),使血中Na+、Cl-浓度同当量增加,血Cl-浓度显著增加,从而使HCO-3浓度相应降低而发生高Cl-性代酸.(2)烧伤患者因精神紧张、疼痛刺激使呼吸深快、通气过度而发生呼碱;当伴有吸入性损伤或发生呼吸衰竭时,肺通气不畅,CO2 潴留导致呼酸.(3)临床上为纠正代酸不适当应用碱性药物(如NaHCO3),易矫枉过正,引起代碱与混合性酸碱失衡.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的酸碱失衡类型非常复杂,几乎包括了各种类型的酸碱失衡,以代谢性酸中毒、呼碱并代酸以及呼碱并代酸并代碱为主,其中的代酸主要为高 AG代酸,三重性酸碱失衡并不少见.

  • 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方以群;方健;刘景昌;陈文笔;李斌;陈勇

    脊髓损伤为主要外伤的一种,在平、战时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及伤残率.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其中高压氧用于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提高高压氧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高压氧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进行了高压氧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从组织病理学、脊髓组织Glu、内源性阿片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方法:实验用SD大鼠,采用Allen's打击法,用7.5 g的砝码从10cm高处垂直打击,造成脊髓中度损伤.随机分组,分别进行高压氧治疗、激素治疗及激素结合高压氧治疗,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及单纯损伤对照组.结果:(1)正常对照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神经细胞形态正常,分布均匀,细胞膜、细胞核正常,组织间隙正常,单纯损伤组示组织出血,组织疏松水肿,细胞空泡变性,部分细胞细胞核固缩、消失,神经纤维溶解、消失 ;经不同处理后,以0.25 mPa高压氧组及0.25 mPa高压氧+激素组脊髓组织恢复明显, 其组织水肿减轻,空泡变性减轻,神经细胞形态恢复,结构完整.(2)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中Glu含量明显升高,经不同处理后,除氮氧混合气组外,均有所下降,其中以0.25 mPa高压氧组和0.25 mPa高压氧组+激素组下降明显,与损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0.25 mPa高压氧组与0.1 mPa纯氧组比较及0.25 mPa 高压氧组+激素组与单纯激素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相一致.(3 )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中内源性阿片肽(DynA和β-ET)含量明显升高.经不同处理后, 除氮氧混合气组外,脊髓组织Dyna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0.25 mPa高压氧组及0.25 mPa 高压氧组+激素组下降明显,可降至正常水平.损伤后3 h与24 h组比较,虽然单纯损伤24 h 组DynA含量较3 h组显著上升,但其他处理反而下降,低于对应的3 h组.损伤后,脊髓组织内β-ET含量也显著增加,损伤24 h后较3 h下降明显,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经不同处理后 ,氮氧混合气组和单纯激素治疗组下降不明显,与损伤组无显著差异,其余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以0.25 mPa高压氧组和0.25 mPa高压氧+激素组下降为明显.结论:( 1)高压氧通过抑制Gl u、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治疗急性脊髓损伤;(2)治疗效果以0.25 mPa高压氧佳;(3) 高压氧结合激素治疗可进一步减轻脊髓组织的损伤,促进损伤的恢复.

  • 作者: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have continued to produce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recent times, in acutely injured patients as well as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 despite advances in antibiotic therapy and in the cardi ovascular and pulmonary support for these patients. This emphasizes the ne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syndrome in the critically ill or injured patients. The present knowled ge of the mechanisms of septic pathogenesis clearly indicates involvement of mod ul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the cells of body's immune defense system, namely, monocytes/macrophages,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and lymphocytes. Most of su ch knowledge has been derived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 animal models of se ptic injury, or from studies of immune-system cells, in vitro. Clinical stud ies have also supported the role of immune perturbations. Yet, to date, very few the rapeutic approaches are available to effectively counter the sepsis-related immu ne disturbances. Functional modulations in the immune system cells, in the injured/septic hos ts, can exert not only adaptive/beneficial effects but also profoundly adverse effects on the non-immune-system cells such as endothelial, epithelial, neurona l, endocrine, neuro-endocrine, smooth muscle, skeletal muscle, and cardiac muscl e cells. The primary functional modulation in the immune-system cells after inju ry or with critical illness is activation of such cells via molecules from pat hogens, for example, lipopolysaccharide from gram negative organisms, lipoteic hoic acid/peptidoglycan from gram positive organisms, or zymosan from fungi. Suc h pathogenic molecules activate monocytes and tissue macrophages to result in th e expression and release of cytokine mediators (TNFα, IL-1, IL-6, IL-8, and IL- 10), as well as certain lipid mediators (PGE2, LTB4, PAF). While these media tors could play a host-defense role in support of the host via containment/destr uctio n of the pathogens, they could also exert detrimental effects in the host and co ntribute to ho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Some of these mediators (TNFα, IL-1, IL-6, IL-8, LTB4, PAF) have been shown to be “pro-inflammatory”,and to potenti al ly exert a harmful effect on non-immune cell systems such as endothelial cells, epithelial cells, and muscle cells. Among the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TNFα a nd IL-1 could play major harmful role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injured ho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Mediators, IL-10 and PGE2 have been shown to be “an ti-inflammatory” and to potentially contribute to a dreadful state of immuno-s uppression in the injured hosts, which can also lead to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hi ch is worse, a harmful pro-inflammatory phase or harmful immuno-suppression ? Or Which occurs first, a harmful pro-inflammatory condition or a harmful immuno-su ppression? These are questions which can not be definitively answered for the g eneral population of critically ill/injured patients.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 e tha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 would vary from one patient subset to anot her patient subset. Thus, whether to treat the patient with a putative anti-pro- inflammatory agent or with a putative anti-anti-inflammatory agent remai ns unresolved for the general sepsis patient population. Paradoxically, TNFα, IL-1, and other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under certa in circumstances may serve as natural “blockers” of immuno-suppression or “pr omoters” of immune stimulation. This may be true in the case of some of the se ptic patients. Understandably, these patients should not be treated with anti-pro-inf lammatory ag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mediators such as PGE 2, IL-10, and certain other naturally occurring antagonists of TNFα and IL-10 a ctions (TNFα, and IL-1 receptor antagonists) could not only be producing a cert ai n level of immune-suppression but also serving as important feed back controller of the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Thus some of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anti-I nflammatory agents could indeed serve as adaptive/beneficial “anti-pro-inflamma tory”, therapeutic agents in certain subset of sepsis patients. Although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effective therapeutic control of the sep sis syndrome could be achieved via appropriate modulation of the cells of the I mmune system, at the present time we do not have an immune therapeutic regimen w hich can singly be efficacious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s eptic complication. This implies that befor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psis p atients, the patients must be identified, by some diagnostic procedure, as to wh ether they need an anti-pro-inflammatory therapy or an anti-anti-inflammatory th erapy. Thus, although immuno-therapy of sepsis remains promising, its efficacy a waits further investigative work particularly through clinical studies in sepsis patients.

  • NO、CO在LPS诱导的离体兔肺动脉舒张反应下降中的作用

    作者:黄新莉;凌亦凌;朱铁年;孟爱宏;邢邯英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所致离体肺动脉反应性张力变化与肺动脉内源性一氧化氮( NO)、一氧化碳(CO)的关系.方法:制备离体兔肺动脉环.①对照组,培养基中加入生理盐水溶剂;②LPS组,培养基中加入LPS 4 μg/mL.两组孵育7 h,检测肺动脉环对10-6 mol/L新福林(PE)的收缩反应及对l0-6 mol/L乙酰胆碱(ACh)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 抑制剂氨基胍(AG)和N+-硝基-L-精氨酸(L-NNA),血红素氧合酶-l(HO-1)抑制剂锌卟啉原(ZnPP)预孵育20 min后,肺动脉环对PE及ACh反应性的改变.结果:①LP S孵育7 h时肺动脉环对ACh的内皮依赖性舒张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不影响肺动脉环对PE的收缩反应;②两组用10-4 mol/L AG、10-5 mol/L ZnPP预孵育20 min后,LPS组对 ACh的舒张百分比显著降低,对PE的收缩值显著增加(均P值<0.01),对照组对ACh的舒张百分比均无显著改变. 10-4 mol/L-NNA预孵育20 min后,两组对ACh反应均表现收缩,对PE的收缩反应较孵育前(对照)均显著增加(P<0.01),而与AG孵育后的PE收缩值比较,LPS组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显著增加.讨论:内皮源性NO在血管张力的调控上起重要作用,ACh为内皮依赖及受体依赖性舒血管物质,内皮源性NO介导其舒张反应.实验结果表明,LPS孵育后,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显著降低,对PE收缩反应无明显变化,提示LPS可能直接损伤了肺动脉内皮细胞功能, 如抑制cNOS活性,妨碍NO生成与释放;AG预孵育后LPS组对PE收缩显著增强,提示,LPS可引起iNOS诱生;ZnPP预孵育后LPS组收缩反应显著增强,ACh舒张百分比下降,溶剂对照组收缩反应也增强,但ACh舒张百分比与孵育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CO参与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血管张力的调控.结论:①LPS可导致离体兔肺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减弱;②LPS对肺血管的损伤作用与NO有关,提示LPS可使内皮cNOS活性下降,CO在LPS损伤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其与NO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八肽胆囊收缩素逆转内毒素休克大鼠心功能衰竭及机制研究

    作者:赵晓云;凌亦凌;孟爱宏;王秋红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改善内毒素休克(ES)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探讨CCK-8逆转E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4组.(1)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 mL;(2)LPS组,静脉注射8 mg*kg-1 LPS;(3)CCK组,静脉注射 40 μg*kg-1 CCK-8;(4)CCK+LPS组,静脉注射40 μg*kg-1 CCK-8,10 m in后再注入LPS(8 mg*kg-1).右颈总动脉插管测定左室内压峰值(LVP)及心率(HR),左室收缩与舒张期内压变化的大速率(±LVdp/dtmax ),股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尾静脉穿刺注射药物.取左室心肌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单独静脉注射CCK-8,计数HR5 min显著下降为(340±15)次/min,10 min后恢复正常(381±22) 次/min;测量MAP、LVP 和±LVdp/dtmax在30 s后开始增加,3-5 min达到高峰为(16.58±1.07) kPa, (18 .73±0.50) kPa和(+723.52±55.95)/(-507.05±30.24) kPa, 持续约15 min恢复正常 (14.20±1.38) kPa, (17.07±1.62) kPa和(+641.38±32.88)/(-419.67±46.41) kPa.静脉注射LPS后5 min HR明显增加(395±12)次/min ,10 min后基本恢复,而在20 min是迅速下降至低水平(313±18)次/ min, 30 min后有所回升 , 至2 h稳定于稍低水平; MAP, LVP和±LVdp/dtmax较对照组快速持续下降, 2 h时下降为(7.16±0.59) kPa、(7.60±0.68) kPa和(+298.01±25.52)/(-166.96±19.25 ) kPa; CCK+LPS组 HR在10-20 min是轻度增加, 30 min后HR恢复正常,30 min内MAP、LVP和±LVdp/dtmax下降幅度与LPS组无显著差异,30 min后即迅速回升,至120 min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0.71±0.45) kPa, (11.70±1 .26) kPa和(+446.04±67.18)/(-347.90±136.98) kPa (P<0.01).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CC K-8可明显减轻心肌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血液瘀积.讨论:整体预先注射CCK-8(40 μg*kg-1)可明显缓解心率的快速变化,逆转ES大鼠MAP、LVP、+LVdp/dtmax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心肌细胞保护作用.(2)CCK-8可对抗ES大鼠的阿片肽心血管抑制效应.(3 )CCK-8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逆转LPS所致胞浆内钙离子浓度降低,恢复心肌细胞收缩力.结论:单独静脉注射CCK-8可短时间内引起心动过缓,MAP上升和心肌收缩力增强;预先注射CCK-8可以明显缓解心率的快速变化,逆转ES大鼠心功能衰竭及顽固性低血压,是其发挥抗ES的主要机制.

  • 高渗氯化钠、高渗醋酸钠对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萍;陆松敏;刘建仓;李伟文;柏干荣;卢青军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小剂量高渗氯化钠和小剂量复方高渗醋酸钠对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的血浆钾、钠、氯和血气的影响,以为海水浸泡战创伤休克的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 动物模型 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渗NaCl组、复方醋酸钠组,每组10只.实验前禁食过夜自由饮水,3%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麻醉,行股动、静脉插管,一侧股静脉插管供给药和输液用,另一侧股动脉插管快速放血至6.5 kPa,造成失血性休克,维持低血压 30 min后,将大鼠浸于15℃低温海水中40 min或血压下降为6.5 kPa时,将动物取出给药. 对照组给生理盐水4 mL/kg;高渗NaCl组给7.5% NaCl 4 mL/kg;复方高渗醋酸钠组给3.5 % NaAc和2.0% NaCl复方4 mL/kg;观察动物血压、呼吸、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并分别于伤前、失血性休克即刻和给药后30 min、1 h、2 h、3 h抽取动脉血液标本0.4 mL测定血气和血浆 K、Na、Cl.结果: (1)休克3 h对照组存活率为20%、复方高渗醋酸钠治疗组和高渗氯化钠治疗组存活率为 100%,高渗盐治疗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血气:休克动物血液p H下降、缓冲碱和剩余碱及CO2结合力下降、PCO2升高,给药后血气明显改善,尤其是给药30 min后;高渗醋酸钠组和高渗氯化钠组血液pH、PCO2均优于休克对照组(P<0. 05),高渗醋酸钠组又优于高渗氯化钠组(P<0.05).(3)小剂量复方高渗醋酸钠组和高渗氯化钠组.Na\,Cl均比对照组升高(P<0.01)、K略为上升; 高渗醋酸钠组低於高渗氯化钠组.以上结果表明高渗醋酸钠在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方面明显优于高渗氯化钠.讨论:失血、休克、海水浸泡是海上作战后勤保障中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证明高渗醋酸钠对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高渗氯化钠,可明显改善血压,改善血气和酸中毒,减轻了高氯酸血症,其机理可能与高浓度钠离子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限制血流进入肌肉组织,从而保证了生命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有关.醋酸钠有缓冲碱作用,可有效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防止高渗氯化钠所引起的高氯性酸中毒的危险.结论: 高渗醋酸钠和高渗氯化钠对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有一定治疗效果,复方高渗醋酸钠比高渗氯化钠能更有效地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柏干荣;陆松敏;李伟文;武凡;刘建仓;李萍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 kPa,分别在休克2 h、3 h、5 h活杀动物.(2) 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 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 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 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 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 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 10 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 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 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 h后为明显,先分布于绒毛顶端, 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 休克及复苏后不同组织循环及代谢改变的差异与其损伤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肖南;刘志刚;陈风;刁有芳;田昆仑;刘韧

    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由于结构与功能不同,在损伤后其反应也不尽相同.创伤及失血性休克后,不同的组织器官在损伤时间及损伤程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探讨肠、心和骨骼肌在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循环和代谢改变的差异与其损伤敏感性的关系.实验用Wi star大鼠126只,颈动脉放血至MAP 40 mmHg,维持90 min后回输失血及2倍失血量的平衡盐液,观察休克前,休克未及复苏后不同时间肠、心和骨骼肌组织血流量(荧光微球法)、能量代谢(高效液相色谱法)、肠粘膜上皮增殖(3H-TdR掺入法)及组织MDA、SOD和XO的改变. 结果发现休克后,回肠、心肌及腓肠肌血流量分别减少40%、26%及50%;充分复苏后,心肌血流量迅速恢复,肠血流量恢复至伤前的71%-81%,骨骼肌仅58%.休克后,肠、心和骨骼肌ATP含量明显降低,分别伤前的32%,31%和63%,复苏,心肌和骨骼肌ATP含量迅速升高 ,肠则恢复较慢.休克和复苏后早期,肠上皮增殖明显受抑,复苏后12 h明显升高,72 h达高峰,7d恢复正常.同时,休克及复苏后,肠组织XO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其脂质过氧化程度较心肌和骨骼肌更为明显.本实验结果说明肠、心肌和骨骼肌在休克和复苏后循环及代谢改变存在明显差异.心肌因血流维持较好,能量代谢恢复快,因而在休克及复苏后损伤相对较轻;骨骼肌血流量降低虽然明显,恢复也慢,但因其能量恢复较快, 代谢需求低,SOD保持较好,故损伤也较轻;而肠组织由于血流量减少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能量代谢恢复慢,复苏后肠粘膜上皮增殖增强,对氧的需求量加大,加之SOD降低及X O升高,因而即使充分容量复苏后,仍容易受到缺血缺氧性损伤.

  • 八肽胆囊收缩素改善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晓云;凌亦凌;孟爱宏;单宝恩;艾洁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改善内毒素休克(ES)大鼠心肌损伤的变化,探讨CCK-8逆转ES心功能衰竭及顽固性低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4组:(1)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 mL;(2)LPS组 , 静脉注射8 mg*kg-1LPS;(3)CCK组,静脉注射40 μg*kg-1CCK-8;(4) CCK+LPS组,静脉注射40 μg*kg-1 CCK- 8,10 min后再注入LPS(8 mg*kg-1).股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尾静脉穿刺注射药物.分别测定2 h、6 h心肌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用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 ) 含量.结果:(1)MAP变化:对照组MAP为(14.20±1.38) kPa,静脉注射LPS 后MAP快速持续下降,75 min降至低谷为(7.16±0.59) kPa;CCK+LPS在CCK注入20 min时M AP下降幅度与LPS组无差异 ,20 min后即迅速回升,至120 min仍持续在较高水平(10.71±0.45) kPa,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2)SOD活性变化: 2 h、6 h对照组SOD为(60.51±2.23)×103 U/L和(55 .97±4.96)×103 U/L,LPS组心肌组织匀浆中SOD活性则明显下降为(48.69±2.3 0)×103 U/L和(34.49±4.69)×103 U/L,CCK+LPS组较LPS组SOD活性则明显回升为(56.19±1.83)×103 U/L和(41.95±7.44) ×103 U/L.(3)MDA含量变化: 2 h、6 h对照组MDA为(3.43±1.76) μmol/L和(3.68±1.58) μmol/L,LPS 组心肌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明显上升(19.71±3.02) μmol/L和(36.18±5.26) μmol/L ,CCK+LPS组较LPS组MDA含量显著下降为(0.39±2.43) μmol/L和(15.10±2.12) μmol /L.(4)NO含量变化:2 h、6 h对照组NO为(37.96±1.85) mmol/L和(41.98±6.59) mmol/L,LPS组心肌组织匀浆中NO含量明显上升(73.45±8.93) mmol/L和(105.4±3.61) mmol/L, CCK+LPS组较LPS组NO含量显著下降为(60.91±3.15) mmol/L和(70.37±7.68) mmol/ L.(5)TNF-α含量变化: 2 h对照组心肌组织匀浆中为(320.81±110.63) ng/L,LPS 组TNF-α含量明显上升为(1 599.08±227.03) ng/L,CCK+LPS组较LPS组TNF-α含量显著下降为(863.54±123.19) ng/L.(6)IL-1β含量变化: 6 h对照组心肌组织匀浆中为 (163.10±80.20) ng/L,LPS组IL-1β含量明显上升为(620.66±144.57) ng/L,CCK+LP S组较LPS组IL-1β含量显著下降为(282.07±92.68) ng/L.结论:预先注射CCK-8可以减轻ES大鼠心肌氧化损伤,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产生,影响NOS活性,使NO合成下降,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恢复心肌收缩力,是其逆转ES心功能衰竭及顽固性低血压的主要机制.

  • CCK-8减轻内毒素休克大鼠脾脏和肺脏损伤

    作者:孟爱宏;凌亦凌;丁春华;王建欣

    目的: 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大鼠内毒素性休克(ES) 的低血压及脾脏和肺脏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与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NOS)和MDA /SOD含量及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 使用生理多道记录仪,观察尾静脉注入LPS(8 mg/kg iv)复制的大鼠ES模型、LPS注入前10 min尾静脉注入CCK-8(40 μg/kg iv)、单独注入CCK -8(40 μg/kg iv)或生理盐水(对照)的四组大鼠血压的改变,应用光镜观察给药后30 min 、2 h 、6 h各组脾脏和肺脏结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6 h各组脾脏和肺脏超微结构改变.检测6 h各组血清、脾脏和肺脏NO/NOS和MDA/SOD含量及活性变化.结果:CCK-8可逆转LPS引起的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下降.光、电镜结果显示LPS致肺脏和脾脏中出现炎细胞浸润、凋亡和坏死等征象,CCK-8可减轻LPS引起的脾脏和肺脏超微结构损伤.LPS组血清、脾脏和肺脏NO含量分别增加为对照组的2.6倍、1.5倍和2.1倍,NOS活性分别增加为对照组的3.5 倍、1 .2倍和1.9倍;CCK-8抑制LPS诱导的这种NO含量和NOS活性的增加.LPS组血清、脾脏和肺脏M D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组,SOD活力显著低于其余组;CCK-8+LPS组MDA含量和SOD活力接近对照组.讨论:LPS致大鼠血清、脾脏和肺脏MDA含量增高,SOD活性降低及NO过量生成可能是E S时脾脏和肺脏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SOD/MDA活性和含量是反映氧化损伤的重要指标,NO过量生成进而形成毒性更强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可能是导致脾脏和肺脏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CCK-8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脏器损伤.结论:这些发现提示 CCK-8减轻ES大鼠脾脏和肺脏的损伤,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及抑制NO的过量生成有关.

  • 失血性休克后血管舒缩功能变化

    作者:胡德耀;江其生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动物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变化.方法:Wista r大鼠戊巴妥钠ip麻醉,股动脉插管放血.15 min内使MAP降至40 mmHg,维持2 h,完成休克模型, (S0组)继续保持该血压,维持2 h(S2组)和4 h(S4组).活杀大鼠,迅速取出胸主动脉VSM后,去除内皮,制成3 mm宽血管环,悬于K-H液的浴槽中,37 ℃充入95%氧和 5%CO2混合气.分别进行由NE、KCl、caffiene诱发的收缩实验及VSM环钙敏感性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休克后VSM环对NE的收缩反应在休克后2 h开始下降,证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2)休克后蜕膜VSM环对C a2+的收缩张力在休克后2 h开始下降,说明休克后存在钙失敏及钙稳态的改变.(3 )休克后VSM环对KCl收缩张力下降,说明休克后2 h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受阻.(4)休克后VSM环对P E及caffiene的收缩能力变化.前者休克后4 h下降,后者休克后2 h下降.说明胞内钙释放功能在休克后下降.因为PE及caffiene分别活化IP3敏感性及非敏感性钙池,证明二者在失血性休克后功能都有减退.结论:严重失血性休克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以及钙失敏现象,此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下降,致使血压难以恢复.病程向难治性方向发展.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与钙通道变化

  • 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SR、CD14表达的影响

    作者:秦文利;单佑安;蒋建新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是细胞膜上的一类重要防御性受体, 在LPS 的摄取与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研究显示,内毒素血症时机体在高表达多种致炎与抗炎因子如TNF-α、IL-10的同时,多种组织巨噬细胞的SR表达下调.目的: 研究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SR、CD14表达的影响.[ HTH〗方法:分离昆明种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培养24 h后以不同浓度TNF-α、 IL-6、IL-10刺激不同时间(0、2、4、8、12、16、24 h),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分别检测SR/ CD14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所有实验重复3次.数据(光密度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P<0.01代表差异非常显著.结果:①TNF-α及IL-6单独刺激 AM均能以剂量-时间依赖关系增强CD14的表达,但抑制SR的表达.刺激后2 h可检测到CD14 /SR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P<0.05),随刺激时间增加变化更趋明显,12 h时变化为明显,CD14表达达高峰(P<0.01),SR表达至低谷(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蛋白水平及mR NA水平均有P<0.01),TNF-α浓度在0-100 μg/L范围内及IL-6浓度在0-1 000 μg/L范围内对CD14/SR表达的影响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刺激剂量越大,影响越明显;②IL-10刺激AM 6 h后能增强SRmRNA的表达并部份抑制CD14mRNA表达(P<0.05),刺激16 h对SR/CD14 的影响为明显(P<0.01),免疫组化同样显示出IL-10增强SR的表达(P<0.01),但对CD 14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①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刺激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能以剂量-时间依赖关系从mRNA及蛋白水平上调CD14、下调SR的表达. ②抗炎细胞因子IL-10能以时间依赖关系从mRNA及蛋白水平上调SR表达,同时能在mRNA水平下调CD14表达.

  • 脑缺血再灌期NO分泌与脑"盗血”、"反盗血”反应

    作者:刘磊;林春梅;赵士福

    目的:探讨NO是否参与脑缺血再灌期脑"盗血”与"反盗血”反应.方法 :采用激光多普勒、电化学和超微病理方法分别测量和观察沙土鼠软脑膜微血管管径、NO含量和脑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初期,细动脉呈线状收缩.缺血(50±10) min时,细动脉扩张至大值,此时,NO合成也增加至大值.而后细动、静脉缓慢收缩,至缺血2 h,细动、静脉呈节段性痉挛状态;同时,NO合成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缺血30 min再灌流5 min,NO分泌增加,细动、静脉扩张;缺血2 h再灌流5 min,NO合成减少,细动脉收缩.[ HTH〗结论: 轻度缺血时,NO合成增加,参与"反盗血”反应;重度脑缺血时,沙土鼠微血管EC的结构严重受损,O2-NO通路中断,参与"盗血”反应.

  • ICU中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寿松涛;柴艳芬;崔书章

    目的: 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转归及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高危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住院病人,根据入院24 h内的资料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者归SIRS组,不符合标准者归非SIRS组.SIRS组病人根据有无明确感染灶又分为非感染组和脓毒症组.脓毒症组病人符合脓毒性休克者归入脓毒性休克组.结果: 本组病人SIRS发病率高达74.2%,其中死亡16例(16.3%),非感染性SIRS、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分别为7.6%、28.1%和45.5%.SIRS患者阳性指标越多病死率越高,符合4项指标者病死率达30.3%,符合3项指标者病死率18.2%,符合2项指标者病死率3.7%.SIRS患者中非感染性SIRS、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者MODS发病率依次为16.7%、40.6%和51.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危重病人SIRS的发病率高达74.2%.脓毒性休克病人较非感染性SIRS的死亡率明显升高,入院时的病情直接影响预后.高龄、营养不良、高APACHEII评分等是SIRS、脓毒性休克发生MODS的高危因素.

  • 优降糖、TlRON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实验治疗

    作者:金建秋;黄绪亮;赵克森

    目的:通过全身给予ATP敏感钾通道特异性阻滞剂优降糖和OONO-阻滞剂tiron治疗,探讨重症失血性休克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4只SD大鼠(体重200±1 0 g)制作脊斜肌的微循环观察标本,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经股静脉注射实验药物,随机分为优降糖组,tiron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观察药物对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血压、微动脉血流量和24 h存活率的影响.结果:休克2 h后,微血管NE的反应性显著降低,NE阈值由失血前的(0.16±0.05) mg/L上升到(4.27±1.62) mg/L.治疗2 h后NE阈值,优降糖组降为( 1.78±0.90) mg/L, 说明大鼠微血管反应性得到明显恢复;对照组仍为(4.14±0.90) mg/L.对多巴胺的升压效果 :优降糖组是(25.25±3.25)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25±4.89) mmHg(P<0.05).优降糖组大鼠在输回失去血液后血压稳定升高,治疗2 h后血压为(108.00±9.50) mmHg,24 h存活明显增多 (5/ 8),与对照组相比P<0.01.而OONO-阻滞剂tiron只使微血管对NE反应性部分恢复, 在用药的5 min时NE阈值由(4.30±1.62) mg/L上升到(2.87±0.78) mg/L,24 h存活为(2 /8).对照组动物存活为(1/8).细动脉血流量与正常相比,对照组在治疗2 h后下降89% ,t iron组下降80%,优降糖组下降59%.讨论和结论:1.大鼠失血性休克2 h 后,细动脉对N E反应阈值明显升高,说明重症休克时,细动脉血管反应性确实下降.我室前期研究表明重症休克时细动脉平滑肌细胞KATP开放导致细动脉平滑肌膜超极化,是血管反应性低下的重要原因. 本实验全身应用优降糖能较稳定地升高重症休克大鼠血压,增加细动脉流量,提高血管反应性,并能使休克动物24 h存活率提高50%,说明优降糖是一种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的有效药物. 本实验结果显示,用OONO-阻滞剂tiron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仅部分恢复A3动脉血管反应性,单纯用tiron尚不能明显提高失血性休克动物存活率.结论:优降糖是一种能使微血管反应性恢复的药物,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有较好的疗效,先以优降糖作为血管反应性恢复剂处理,再给升压药物(多巴胺)可明显提升动物血压,并提高动物存活率.

  • 严重创伤合并感染后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清道夫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策;蒋建新;刘大维;陈永华;邱俊;周继红;朱佩芳

    为了研究创伤感染后CD14和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的表达变化在失控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健康昆明种小鼠84只,雌雄不限,体重18-22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组、创伤感染组.创伤组及创伤感染组又分为创伤后2、4、6、9、13 h组,每组4只.创伤组小鼠采用乙醚吸入法麻醉完全后,以自制折骨器在小鼠膝关节上1 cm处夹断双侧股骨,伴软组织损伤及少量血肿形成.创伤感染组动物于骨折后l h,经尾静脉以5 mg / kg剂量注射内毒素(E.coli 026: B6).至相应时间点活杀动物取肝、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和常规病理HE染色法,观察了骨折及骨折合并内毒素血症小鼠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 和SR在伤后2,4,6,9,13 h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肝、肺组织巨噬细胞CD14和SR在创伤后分别呈上调和下调趋势,创伤合并感染后,CD14表达上调和SR表达下调与正常对照组、创伤组相比更加显著(P<0.01),并与肝、肺组织病变进行性加重及死亡率递增呈平行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CD14和S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且创伤感染组肺脏CD14IOD值在伤后9 h 高于肝脏CD14 IOD值(P<0.05),而肺脏SR IOD值在伤后显著低于肝脏SR IOD值(P <0.01), 这表明肝脏枯否细胞释放的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经过肝静脉回流至肺,与肺脏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共同上调CD14的表达及下调SR的表达,肝脏炎症反应级联在肺脏得以放大,肺脏因此成为受损重的靶器官,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发生过程中,肺脏往往先受累,表现为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创伤后,一定程度的CD14上调和SR下调可能是自限性炎症反应的表现.细菌内毒素的继发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级联迅速扩大,导致CD14的显著上调、SR的显著下调,表明以巨噬细胞CD14和SR双向调变为标志的炎症反应渐由"自限性防御阶段”转化为"失控性效应阶段”.因此,有效桔抗CD 14和SR的双向调变策略对于脓毒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

    Cellular energy status is often believed to be crucial in the patho physiology of severe acute diseases involving sepsis or trauma such as multiorgan failure, mu lti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stem, etc. Wit h this in mind increased blood lactate, mainly considered only as a marker or t issue hypoxia is a classical tool used to assess the severity of the illness an d to predict the pejorative outcome. However, during the past years the actual r ole of hypoxia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uch acute diseases with an increased b lood lactate has been questioned.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reased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and poor prognosi s in ICU patients is well documented but it is clearly not a cause-effect relat ionship. It is similar to what occurs in the case of increased blood ketone I n severe insulin deficient state and it would be a major understanding to be lieve that lactate is a toxic compound in acute states. In acute illness, incre ased lactate concentration or lactate metabolism can be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origin in which the role of splanchnic bed is prominent. In the case of strong reduction in oxygen delivery, such as severe shock, it is quite clear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ular energy defect and increased lact ate production. But even in these cases a decrease in lactate metabolism (eithe r oxidative or recycling routes)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septic states, the ro le of blood lactate is a matter of controversy and several reports have e mphasiz ed the fact that hyperlactatemia in sepsis was not due to the oxygen d eficit. It has been shown that mild hyperlactatemia in stable septic patients was due to an impaired lactate clearance rather than overproduction. Besides the main conc lusion that any therapeutic attempts to increase oxygen delivery in such situa tion may not be adapted, another point can be raised concerning the meaning of s uch lactate increase. In fact, increased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in such sta tes might not be a deleterious event but rather an adaptive response, as in th e case of hypoxia.The pathway of lactate metabolism and its regulation has long been known and it s role as carbon shuttle has been extended to all organs and to energy or redox shuttling. Indeed, lactate must be viewed as a key metabolic intermediate betwee n cells or organs for energy metabolism. Erythrocytes, anaerobic cells, produce ATP by the non-oxidative glycolytic pathway with lactate release while liver which produces ATP from β-oxidation, uses this energy to synthesize glucose fr o m lactate. Hence, by recycling the carbons between lactate and glucose, the liv er actually “respire” for the erythrocyte mass. Since almost all cells can be e ither lactate producers or consumers in view of the whole-body energy economy. In the situation of chronic hypoxia, plasma lactate is increased and this is s upposed to be due to an increased peripheral lactate production. An experiment that has been undertaken on liver lactate metabolism with hypothesis that in vivo would lead to an enhanced liver lactate uptake (since recycling gluc ose- lactate was supposed to be increased), surprisingly showed that a very clear inh ibition was located at the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whose transcription was depressed by hypoxia. Hence, the net result of hypoxia on lactate metaboli sm is an increase in the steady state of lactate of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 n due to the inhibition of liver lactate metabolism and the question arises of the metabolic meaning of such increase in lactate.The increase in lactate might be viewed as a key metabolic event permitting to modify the cell metabolism according to the new condition of hypoxia. In norm oxic condi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lactate, release by red blood cells is low and it is mainly recycled via liver gluconeogenesis. In peripheral tissues, su ch as muscle or heart, the main substrate is the glucose which is oxidized to CO2 only a small part being possibly released as lactate. During hypoxia, the co ncentration of lactate is higher, due to the liver inhibition and then in many tissues (muscl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lactate and glucose as carbohydrate s ource for oxidation might be in favor of lactate. This permits to spare some gl ucose for the privileged tissues such as heart. This has been shown in humans w here chronic hypoxia led to an increase glucose in heart.  In acute situation, our recent investigation in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usin g an exogenous lactate challenge, whereby one could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asp ect of lactate metabolism (lactateproduction, lactate clearance) together with other previous similar work (including liver surgery and brain metabolism) showe d that the increased lactate concentration permits an increase of substrate read ily oxidizable even after a transient period of hypoxia or ischemia. Furthermore , by permitting shuttle energy, redox power or carbons from one organ to another , lactate metabolism allows an intra- or interorgan cooperation which in turn l imits the energy failure of one organ by metabolism of another such as the liver for example. Although high lactate is related to poor outcome, this compound I s a “survival kit” rather than a “suicide mode”.

  • 几种寡糖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影响及抗休克作用探讨

    作者:赵智辉;褚健;陈元;高魏;楚燕灵

    目的:探讨几种合成的寡糖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及可能的抗休克作用, 筛选有效的抗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药物.方法:(1)在载玻片上培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分离重症烧伤休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用液流室和显微录像观察在不同切应力条件下寡糖对重症烧伤休克白细胞粘附率的影响.(2)复制重症烧伤休克大鼠模型,一侧颈总动脉插管给予寡糖,观察动物血压变化及存活时间.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TRT-2、TR O-2两种四糖寡糖可显著降低重症烧伤休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P<0.05),使重症烧伤休克大鼠血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其它四种二糖和两种四糖无显著作用( P<0.05).讨论与结论:目前,寻找与粘附分子配体功能相近或更强的物质的工作越来越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粘附分子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移植、肿瘤转移等;二是对与粘附有关的病理过程尚缺乏明确而有效的防治方法;三是粘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逐渐得到阐明;四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粘附分子糖配体日趋成熟和可行.尽管如此,还没有一个疗效肯定的抗粘附药物问世 ,实验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我们用自选设计合成的四个二糖和四个四糖进行了抗重症烧伤休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实验和抗休克实验,发现四个二糖无明显抗粘附作用,而四个四糖中 TRT-2和TRO-2有明显的抗粘附作用,同CD62L单抗相近甚至更好.值得注意的是,有抗粘附作用的寡糖可以显著延长重症烧伤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没有抗粘附作用的寡糖则无此效应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TRT-2或TRO-2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对重症烧伤休克大鼠血压的影响,虽然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动物存活时间统计差异不明显,但单次给药是使血压在较低水平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而多次给药是使血压在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结果:合适结构的寡糖可以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降低,且四糖比二糖的效果要好,有抗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寡糖具有抗休克作用,早期持续给药疗效较好,可延长重症烧伤休克大鼠存活时间.

  • CCK-8抑制内毒素休克大鼠细胞因子的生成

    作者:孟爱宏;凌亦凌;赵晓云;丁春华;艾洁

    目的: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大鼠内毒素性休克(ES)的低血压及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使用生理多道记录仪,观察尾静脉注入LPS(8 mg/kg iv)复制的大鼠ES模型、LPS注入前10 min尾静脉注入CCK-8(40 μg/kg iv)、单独注入CC K-8(40 μg/kg iv)或生理盐水(对照)的四组大鼠血压的改变,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脾脏和肺脏中前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特异性差别.结果:CCK-8逆转 LPS引起的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LPS显著增加血清IL-6水平(3 566.92±686.95 pg/mL vs l28.49±22.06 pg/mL,P<0.01),而TNF-α和IL-1β含量虽然显著增加(27 6.71±8 6.43 pg/mL vs 检测不到和43.19±9.41 pg/mL vs 检测不到,P<0.01) ,但增加幅度低于IL-6.CCK-8显著抑制LPS诱导的血清TNFα、IL-β和IL-6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LPS显著增加脾脏和肺脏的IL-1β含量(分别为5 183.56±84.91 pg/mL vs 1 047.40±21.37 pg/mL和4 04 9.91±613.79 pg/mL vs检测不到,P<0.01),TNF-α和IL-6水平亦有增加但其程度低于IL-1β.CC K-8抑制LP S诱导的脾脏和肺脏的这些细胞因子的增加.讨论和结论: TNF-α、IL-1β和I L-6是重要的前炎症介质,其内源性产生过量可能是全身性感染合并组织损伤和器官衰竭的原因.CCK-8 可能通过某些环节抑制这些炎症细胞因子的过量生成.这些发现提示CCK-8逆转ES可能与其对细胞因子过量产生的抑制作用有关.

  • 内毒素血症时内皮素及受体致肝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

    作者:刘宝华;陈惠孙;肖南;胡德耀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时大鼠肝组织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内皮素受体(endoth elin receptor, ETR)活性变化、mRNA表达以及与肝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9 0只,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10 mg/kg)和内皮素抗体组(内毒素10 mg/kg+1∶2 000 ET-1 抗体2 mL/kg).采用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肝脏原位灌注模型,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了3、6、12和24 h四个时相点肝组织ET-1、ETR活性变化、mRNA表达,肝组织中MDA、ATP、GPT的变化.结果:(1)ET-1的变化:肝组织中内皮素的含量增加6倍;肝组织中内皮素mRNA相对含量增加7.3倍;肝组织中肝小叶中央静脉内皮细胞、肝血窦内皮细胞内反应颗粒密集堆积:内毒素能使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量增加12.3 倍.(2)ETR的变化:肝组织ETR的解离常数(KD)无明显变化,大结合数(Bmax)伤后3 h显著降低,持续24 h;肝组织内皮素A型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 A) mRNA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血窦周围、肝小叶间动脉壁的平滑肌细胞呈阳性反应,颗粒堆积.(3)内皮素在内毒素致肝损伤中的作用:原位灌注肝脏:内皮素不仅使门静脉压升高, 而且导致肝细胞浊肿:在体实验:肝组织中内皮素含量与MDA呈正比,与ATP成反比.在体实验和原位灌注肝脏结果表明内皮素抗体可部分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损伤作用.结论 :内毒素血症时,内毒素能使ET-1含量增加,ETR的大结合数降低.内毒素可能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节ET-1和ETAR的合成.内皮素及受体参与内毒素所致的肝损伤.

  • 交通事故伤的院前急救

    作者:李兴华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车辆剧增,车、人、路三者的矛盾愈加突出。1996年5月我区 开通“120”绿色生命通道后,共出交通事故伤196次,现将院前急救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共358例,男256例,女102例。年龄2个月-86岁。市区居民71例,农民214例,流动人口 143例,驾驶员49例,骑自行车受伤52例,小汽车57例,摩托车107例,车流高峰期137例, 行车前有饮酒史63例,连续驾车8 h以上93例。伤后入院短5 min,长16 h;颅脑损 伤298例,脑挫裂伤85例,脑干出血29例。严重多发伤76例,脊柱外伤179例,血气胸65例, 手外伤216例。2 急救处理与结果 358例均经院前急救处理,病情得到缓解。张力性气胸插管8例,清创缝合30例,心肺复苏19 例,成功1例,29例到达后死亡,均为大型车车祸伤。3 讨论3.1 我市地处豫南,属老城区,大量的自行车挤塞在有限的道路上。我 市邻近107、312国道 ,车辆多、路况差、夜间疲劳、酒后及非司机驾驶多,沿途20-50岁的男性农民和工人是 高危人群。3.2 加强观察处理是保证更多的患者能支持到医院抢救的另一重要 措施。通过无线对讲随时 与院内联系。张力性气胸院前安置的胸腔引流管能明显改善生命体征。颅脑外伤采取建立静 脉通道、吸氧、降颅压、止血等。3.3 院前急救快速反应很重要。我院备有120急救车4辆及专职驾驶员24 h待命。缩短伤员入院时间、及时抢救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Johnson报 道危重病人伤后1 h 是决定其生死的关键时候。我们应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力量,树立全民急救意识。

  • MCI-154抗休克效应的血管机制

    作者:江其生;胡德耀

    目的:我们以前的研究已证明MCI-154抗休克效应的心脏机制为增加肌钙蛋白对Ca2+的敏感性.本文进一步研究MCI-154抗休克效果的血管机制.本实验分2部分.方法:1. MCI-154扩血管作用的体外研究:制备正常大鼠的胸主动脉环,观察10-8-10-10的MCI-15 4对不同浓度的NE,80 mmol/L的KCl,3×10-6MPE及20 mmol/L的caffiene收缩血管的影响,制备蜕膜胸主动脉环,观察在Pca为6的溶液中,MCI-154对Ca2+收缩血管的影响.结果:(1) MCI-154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NE及KCl的缩血管作用,证明对电压依赖性及受体依赖性钙通道有抑制作用;(2)MCI-154剂量依赖性抑制PE及caffiene的缩血管作用,证明对肌浆网上IP 3敏感性及IP3非敏感性钙池有抑制作用;(3)在蜕膜VSM中,MCI-154抑制Ca2+ 的缩血管作用,证明MCI-154降低VSM收缩系统对Ca2+的敏感性.方法:2. 按以前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测VSMC胞浆游离Ca2+肖度,CaM活性,血管组织中CaM、cPKC、calponin在胸主动脉平滑肌中表达,用Western blot杂交分析法进行.结果:本实验证明MCI-154抗失血性休克的血管机制为:(1)降低休克后VSMC胞浆内超载的[Ca2+]i;(2)较早恢复休克后降低的VSMC游离CaM活性;(3)较早恢复休克后降低的VSM组织中cPKC 表达水平;(4)抑制PKC-ζ活化和相对增加calponin-α表达.结论:MCI -154通过抑制PKC活化发挥心肌钙增敏和血管平滑肌钙失敏效应.

  • 小分子HSP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小鼠心肌actin损伤的影响

    作者:刘双;邓恭华;蒋磊;尤家马录;肖献忠

    目的:观察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主要骨架蛋白actin的损伤性改变, 研究心肌组织中两种含量丰富的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αβ-crystallin和HSP25对上述损伤的保护作用,寻找小分子HSP保护心肌损伤的可能靶蛋白.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小鼠心脏灌流模型, 经停灌30 min复灌45 min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的含量;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双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观察心肌细胞中actin的结构变化、αβ-crystalli n及HSP25分布的改变及其与actin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采用适宜浓度的活性氧H2O2在体外损伤心肌组织总蛋白,损伤后蛋白质经离心取沉淀,分别或联合加入αβ-crysallin、HSP25 和 HSc70(组成型HSP70)后,通过Western blot观察其对上述损伤蛋白质中的actin的解聚和复性作用.结果:小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组织MDA含量明显增多(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光镜及电镜下可见明显的细胞结构破坏和肌原纤维损伤:经免疫双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心肌细胞重要骨架蛋白actin的排列发生紊乱和异常 "聚集”,αβ-crystallin和HSP25从胞浆向肌丝移位,其中HSP25与受损聚集的actin存在 "共分布”的现象.经蛋白质体外损伤和保护实验进一步发现,200 mmol H2O2可导致心肌组织蛋白发生变性、聚集及沉淀,而αβ-crystallin和HSP25可使上述蛋白质沉淀物中的actin 重新解聚和复性而出现在上清中,且两者间具有协同的效应,当有HSc70存在时,这种协同效应更加明显.讨论及结论:本研究首次观察到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心肌组织主要的收缩蛋白和骨架蛋白actin发生排列紊乱和异常"聚集”,这种变化可能是导致缺血再灌注心脏心律失常、舒缩功能降低和细胞结构破坏的分子机制之一.本实验证实,心肌缺血再灌注时αβ-c rystallin和HSP25从胞浆向肌丝移位,其中HSP25和actin"聚集物”形成"共分布”关系. 此外,本实验通过蛋白质损伤和保护模型,发现两种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对受损的actin具有解聚和复性作用,且小分子HSP之间及小分子HSP与HSc70之间具有协同的效应.上述发现提示小分子HSP可能在保护心肌损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actin可能是HSP25保护的主要靶蛋白之一.另外,我们近期实验发现在上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αβ-crystallin有与另一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desmin)形成"共分布”的现象.结蛋白是否为αβ-crystallin 保护的主要靶蛋白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不同复苏溶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中性粒细胞CD11a、CD11b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学武;胡德耀;刘良明

    目的:观察不同复苏溶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PMN表面CD11a、CD11b表达的影响 .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0.9% NaCl (NS)、 7.5% NaCl (HS) 、 5% NaCl-3.5% NaA c (HSA)三组,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自股动脉放血,于10 min内使MAP下降至5.07-5.47 k P a,维持90 min.按 4 mL/kg 体重分别注入NS、HS、HSA,5 min内输完.随后输注三倍大失血量的复方氯化钠溶液,40 min内输完.分别于休克前、后、给液后1.5 h 、3 h、 6 h 取血0.2 mL ,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面CD11a、CD11b表达的变化.结果:休克后,各组PMN表面CD11a表达下降,但与休克前比较无显著差别.给液后1.5 h,各组CD11a表达继续下降;给液后3 h ,各组CD11a表达稍有回升;给液后6 h,各组CD11a表达又呈下降趋势,HSA组CD11a表达显著低于休克前水平;各组间于各时相点均无显著差别.休克后,各组PMN表面CD11b表达增加 ,与休克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别.给液后3 h内,各组CD11b表达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增加;给液后6 h,NS组CD11b表达继续增加,HS组和HSA组CD11b表达有下降趋势.各组CD11 b表达于给液后各时相点均较休克前和休克时非常显著增加,HS组和HSA组CD11b表达于给液后各时相点均低于NS组,但无显著差别.结论:液体复苏后,失血性休克大鼠 PMN表面CD11a表达呈下降趋势,CD11b表达呈上升趋势,HS和HSA有减弱这种趋势的作用.

  • CCK-8对内毒素休克大鼠TNF-α表达的影响及其受体机制

    作者:孟爱宏;凌亦凌;赵晓云;单保恩;王建欣

    目的: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内毒素性休克(ES)大鼠脾脏和肺脏的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CK-8的受体作用机制.方法:尾静脉注入LPS(8 mg/kg iv)复制大鼠ES模型、LPS注入前10 min尾静脉注入CCK-8(40 μg/ kg iv)、单独注入 CCK -8(40 μg/kg iv)或生理盐水(对照)的四组大鼠分别于LPS注入后30 min、2 h和6 h 取脾脏和肺脏进行RT-PCR检测TNF-α mRNA表达.LPS注入后2 h、6 h和12 h取脾脏进行R T-PCR检测CCKA/B受体mRNA表达.结果:CCK-8可抑制LPS注入后30 min和2 h引起的脾脏和肺脏TNF-α mRNA表达的上调,注入LPS后6 h TNF-α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LPS注入后2 h、6 h和12 h ES大鼠脾脏CCK-8受体表达较对照组上调,以2 h上调作用为显著.讨论和结论: TNF-α是一个早期的重要炎症介质,由于TNF-α能促进IL-1和IL-6等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引起级链式的炎症反应,引起持续损害,LPS组6 h尽管TNF-α下降,但病理损害仍比2 h明显加重.我室以往研究已证实CCK-8有抗ES的作用.脾脏和肺脏是产生 TNF-α的重要器官,CCK-8能抑制TNF-α的产生,可能通过抑制其转录而起作用.LPS诱导脾脏CCK受体表达增加,属疾病状态下的受体、配体间的正向调节.LPS致机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机体的保护机制,CCKA/B受体表达增加,是该保护机制之一.这些发现提示CCK-8逆转 ES可能与其抑制TNF-α基因表达的作用有关;LPS可上调脾脏CCKA/B受体表达,说明CCK-8保护作用的受体机制.

  • 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作者:刘建仓;陆松敏;李萍;卢青军;郭素清;柏干荣

    目的:探讨21℃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大鼠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及其同平原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比较.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和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运用四道生理记录仪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失血性休克模型:快速放血至50 mmHg,维持低血压30 min.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在21℃室温下观察和测定血液动力学,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浸入21℃模拟海水中(海盐浓度为2.535%), 监测动物入水后10、30、60、180、300 min时及平原失血性休克组相应时相点的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心率显著下降,从伤前时(433±40 ) teats/min,降至入水5 h时的(120±80) teats/min,而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动物5 h时的心率(288±14) teats/min,是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的2.4倍,差别非常显著(P<0.0 1);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浸泡各时相点LVSP、±dp/dt max均较伤前显著下降,并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更加明显,浸泡5 h时LVSP 降为伤前的40%、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同时相值的63%;浸泡5 h时+dp/dt max从伤前10.50± 1.41降至3.20±1.24, -dp/dt max从伤前7.53±1.42降为1.70±1.11,分别为平原失血性休克组5 h时LVSP、±dp/dt max值的56.5%、59.2%、59.4%.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入海水早期血压明显升高,30 min后很快下降,并随着时间的增加下降越明显,浸泡5 h时血压值仅为平原失血性休克组同时相点的57%.结论:21℃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液动力学状态明显恶化,动物心肌电兴奋性、心肌收缩力、心肌顺应性均下降,伤情显著重于平原失血性休克动物,因此在治疗时要更加注意心功能状况和输液速度,防止心力衰竭.

  • 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伟文;陆松敏;武凡;柏干荣;刘建仓;李萍

    目的:定量分析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探讨失 血性 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失血性休克2 h和5 h组,采用计量电镜法观察、生物体视学测量线粒体形 态,用clark氧电极测线粒体 呼吸功能。 结果:失血性休克2 h,线粒体平均截面周长、长径、平均直 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24%、27%、25%、26%、44%,失血性休克5 h,平均 截面面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及其面密度、体密度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00%、45% 、45%、50%、45%、47%、122%,嵴和基质破坏明显。休克2 h组线粒体比表面与正常组比较 下降14 %。 休克5 h组线粒体比表面和数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32%、24%。休克2 h、5 h 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变,休克5 h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比 对 照组减少32%。 结论和讨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发 生显著改变。对休克大鼠肠线粒 体形态学改变的定量分析表明,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线粒体形态主要改变是,线粒体截面 积、周长、长径、短径、平均直径、面密度、体密度、比表面显著增加,数密度下降。定量 说明休克缺血缺氧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发展较快。休克2 h后,线粒体膜尚完整,部分 线 粒体嵴紊乱,有髓样小体、小空泡形成。休克5 h后,线粒体显著肿胀,嵴不规则、溶解、 断裂和消失,在有嵴存在的线粒体,嵴内腔扩大较2 h重,可见较大空泡形成。休克5 h线粒 体数量明显减少。形态变化是功能改变的基础,体视学方法准确反映了休克时线粒体形态变 化过程。 呼吸控制率是表达线粒体功能灵敏的指标。休克2 h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已开始下降, 至休克5 h已下降32%,说明线粒体状态已明显改变,合成ATP能力下降。线粒体为细胞能量 代谢的重要细胞器,三羧酸循环位于基质内,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的部位在内膜,两者 紧 密相连。线粒体的结构与其呼吸功能及能量合成功能密切相关。嵴和基质的破坏,引起线粒 体三羧酸循环破坏,电子传递受阻,氧摄取困难,加上基质内pH改变,ATP合成酶数量减少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线粒体合成ATP的功能。线粒体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是细胞损伤早累及的细胞器之一,是细胞保护的重点。保护 线粒体,消除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可减轻细胞损伤。预防休克后肠屏障功能破坏对继发的 脓毒血症、MODS有重要意义。

  • "填窃熄风方”在防止"二次打击”中作用研究

    作者:惠焕云;陆松磐;陆超贤;陆松敏

    炎症反应是创伤后机体早期变化之一。失控性炎症反应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对 机体构成严重损害。1992年,Deitch提出了“二次打击”假说,认为机体在受到任何一种损 伤后往往处于一种致敏状态,任何一种继发性损伤如感染,即使作用轻微,但只要超过宿主 清除能力,则可引起一系列放大的连锁反应,如细胞因子增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增强以 及微循环紊乱等,从而造成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创伤、休克后脓毒症、MODS可能循以下 途 径发生、发展: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首次打击)一方面引起机体LBP/CD14系统( 内毒素受体)表达上调,使机体对内毒素敏感性增高(致敏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免疫抑 制,肠 道通透性增高以及菌群紊乱等因素,促进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并聚积于局部组织(二次打 击)。组织内毒素通过上调的LBP/CD14系统激活多种炎性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 TNF-α 、IL-I、PLA2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重肠粘膜损伤,促进内毒素移位,致使炎症反应 不断放大、加重,终导致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SIRS和MODS(多器官功能紊乱)。 如何阻止和减轻创伤后内源性内毒素移位及其所致MODS的发生,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受《金匮要略》“中风病”用“填窍熄风”之法,“使旧风去而新风不受”的观点及 中医治疗“血脱(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的启发,提出了“填窍熄风方(大黄20 g,当 归、川芎、龙骨、牡蛎、矾石各10 g)”。以防失血休克胃肠粘膜损伤和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为重点,从多方面、多途径阻止休克进一步发展,制止MODS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黄、当归、川芎单独应用时,均能在某些环节上发挥较好的抗休克作 用。如大黄能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通透性,阻止肠道内毒素吸收,对应激性胃肠 粘膜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大黄、当归、川芎对胃肠粘膜血运障碍均有明显改善作用,都能 清除氧自由基、对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有调理作用,大黄和川芎嗪对许多肠道致病菌有抑制 作用等。 因此运用“填窍熄风方”,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来保护胃肠道细胞,调理细胞 因子的释放,从多层次制止MODS发生,对休克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 外源性一氧化氮对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红素氧化酶-1/一氧化碳的影响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金国华;黄新丽;王秋红

    目的: 观察外源性一氧化氮(NO)供体-SIN-l(3-morpholinosydnonimine,SIN-1)对肺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PASMC)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 genase-l,HO-1)/一氧化碳(CO)信号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贴块法培养大鼠PASMC.分别以终浓度为0.1 mmol、0.5 mmol和1.0 mmol的SIN-l与PASMC孵育4 h,以1.0 mmol的SIN -1分别孵育1 h、2 h、4 h、8 h和16 h.应用RT-PCR检测HO-l mRNA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O-l和AP-l两个亚单位c-f os和c-jun的表达,测定培养基中CO水平.结果:0.1 mmol、0.5 mm ol和1.0 mmol的SIN-1孵育4 h、1.0 mmol的SIN-l孵育1 h、2 h、4 h、8 h和16 h使PASM C HO-1 mRNA和蛋白表达、培养基中CO水平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1.0 mmol的SIN-l使PASMC AP-1蛋白表达在8 h内显著增强.讨论: 目前,CO和NO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血管张力及充足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意义.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浓度NO供体-SIN-1作用不同时间后PASMC的CO和HO-l变化的观察,发现NO可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方式使PASMC的HO-l表达及HO酶活性增强、CO产生增多,表明NO是PASMC HO-l表达的强诱生剂.通过对PASMC AP-l的两个亚单位c-fos和c-jun的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给予NO供体后其阳性染色明显增强,提示AP -l可能参与了NO对HO-1基因调控的信号转导过程.结论: 外源性NO可使P ASMC HO-1表达以及CO的产生增多,核因子AP-1可能参与了NO对HO-l调控的信号转导过程.

  • 654-2治疗冷休克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春华;吴恒义

    为探讨654-2对休克患者肠功能的影响.本文对64例冷休克患者连续应用654-2时胃肠蠕动功能及应激性溃疡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654-2以10-20 mg/1 h,iv,连续用药2 d ,停药后84%以上患者肠蠕动恢复好;但连续3 d用药,停药后80%的患者肠蠕动不能恢复. (2)654-2以10-20 mg/2 h,iv连续2 d,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29.1%;连续用药3 d,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80%.提示:654-2以10-20 mg/2 h,iv,连续2 d,不但对肠蠕动影响小, 而且可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但连续用药3 d,不仅严重影响肠蠕动而且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急剧升高.

  • L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F-actin和VE-cadherin细胞定位和结构的影响

    作者:宋力;黄巧冰

    目 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通过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F-actin和VE-ca dherin的细胞定位和结构变化,从形态学的角度阐述LPS对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方法:将EVC304细胞以1×108/L接种在微孔小皿上,培养至单层铺满皿底开始实验.对VE-cadherin的观察分为正常组、VE-cadherin一抗阴性对照组和LPS l00、200、300、400、500 μg/L刺激组 .LPS各组先用不同浓度的LPS直接刺激细胞30 min,PBS洗3次,2%多聚甲醛固定20 min, 加一抗(Goatpolyclonal l∶100)4℃2 h,而后加VE-cadherin荧光二抗(Rabbit-Anti-Goat-FITC l∶200)4℃ 1 h,PBS洗3次共10 min(避光);对F-actin观察组,先用2%的多聚甲醛、0. 5 %TritonX-100混合PBS液固定和膜打孔20 min、洗涤,罗丹明-鬼笔环肽(2×103 U/ L)染色40 min,P BS洗3次,后用NikonTE300荧光倒置显微镜镜检,Kodak 200胶卷照相.结果:[ HTSS〗1.VE-cadherin的变化:正常组可见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处染色轮廓清晰,可见膜内侧有较弱的染色, 胞浆无染色;低浓度的LPS(100、200 μg/L)对VE-cadherln的细胞分布没有明显影响;300 、400、500 μg/L LPS组可看到细胞间紧密连接处染色明显减少,部分视野细胞回缩,有明显的细胞间隙形成,膜内侧有较强的染色;一抗阴性对照组没有染色.2.F-actin的变化:正常组F-actin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周边,分布均匀、排列整齐,细胞间连接紧密,没有间隙形成;低浓度的LPS(100、200 μg/L)对F-actin的分布及重组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的LPS(3 00、400、500 μg/L)刺激后,内皮细胞周边的F-actin基本消失,出现明显的应力纤维(变粗、变短、紊乱,排列呈明显的极向分布),可见伪足,并伴随细胞间缝隙形成.讨论: LPS(脂多糖)是内毒素的活性成分,作用于细胞的机制很复杂,此前众多学者对LPS作用于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LPS直接对内皮细胞刺激的情况下,真正从形态学的角度着手的很少.本实验从形态学入手,结果表明,LPS在体外高浓度的(大于300 μg/L) 直接刺激下,引起骨架蛋白的重组和细胞内的重新分布,具体表现为F-actin排列紊乱,可见伪足,进而细胞间隙形成:VE-cadherin染色部分缺失是细胞间隙形成的直接证据.结论 :高浓度的LPS(大于300 μg/L)通过某种途径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可影响F-actin和VE-c adherin的重组和细胞内分布.

  • 不同渗透压液体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卢青军;陆松敏;刘建仓;李萍;柏干荣;李伟文

    目的:探讨不同渗透压液体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其变化特点.方法: Wistar大鼠30只,体重(280±25) g.随机分为:淡水浸泡组、等渗盐水浸泡组和人工海水浸泡组.右侧大腿肌肉丰满处应用射钉枪造成贯通伤. 左侧股动脉插管用于放血和观察股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接能量转换器和RM-6200四道生理记录仪.左侧股动脉放血,10 min内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50 mmHg,维持30 min后放入不同渗透压的21℃液体中,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dp/dt/max、左室收缩压 (LVSP)的变化.结果:1.休克后大鼠股动脉MAP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 0.01),入水后5-30 min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1).入水后10 min MAP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等渗盐水浸泡组MAP高于海水浸泡组和淡水浸泡组,海水浸泡组MAP略高于淡水浸泡组.2.休克后大鼠HR 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入水后略有增快,入水后10 min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等渗盐水浸泡组HR显著高于海水浸泡组和淡水浸泡组(P<0.05),海水浸泡组HR高于淡水浸泡组 .3.休克后大鼠±dp/dt/max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入水早期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 0.01),入水后10 min HR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等渗盐水浸泡组±dp/dt/max比海水浸泡组和淡水浸泡组下降显著缓慢. 4.休克后大鼠LVSP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 入水即刻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1).入水后10 min LVSP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其中下降为显著者为淡水浸泡组,其次为海水浸泡组.结论:不同渗透压的液体浸泡可以影响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液动力学,等渗盐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海水浸泡组由于海水的高渗脱水及创面的渗出、吸收等改变机体的渗透压,从而恶化了血液动力学指标.淡水浸泡组血液动力学改变也十分严重,晚期下降迅速,与组织和血浆渗透压的改变密切相关.说明海水浸泡血液动力学下降与海水高渗、高氯密切相关.

  • 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段文卓;宫海民

    目的:利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动物模型,观察休克时机体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从细胞水平上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造成机体缺血缺氧不可逆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家犬制成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分别于休克后30 min、60 min、120 min测定心输出量、肺动脉压力、肺血流阻力等血液动力学指标,于120 min时取其胸主动脉条做离体血管条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和内皮细胞中NO含量和ET含量等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指标.结果: 低血容量性休克后 60 min,以上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变,表现为肺血流阻力升高、肺动脉压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P<0.01),以上指标于120 min时达高值.离体血管条测定表明血管内皮乙酰胆碱依赖性舒张反应明显降低(P<0.05),内皮细胞中NO含量明显减少,而ET含量明显升高(P<0. 01),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明显下降.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展,犬体内内环境迅速恶化,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血流动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致微血管阻塞,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因缺血缺氧而呈收缩状态,内皮收缩因子ET增多,内皮舒张因子NO减少,造成血管阻力增大;血管内皮功能因缺血缺氧严重下降,造成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降低,从而使血管持续处于强烈收缩状态,使组织细胞进一步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 是导致休克向不可逆性发展的重要发病机制.结论:低血容量性休克可造成体内内环境严重恶化,血液动力学变化导致了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功能下降,造成血管收缩致微循环障碍,是导致休克向不可逆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防治休克时要积极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及加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是提高休克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 败血症休克大鼠肾脏血红素加氧酶的变化及作用

    作者:李玉明;张游;张秋实

    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代谢过程中的起始、限速酶,其生理功能为催化血红素降解,生成胆绿素、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和亚铁.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HO的生物学效应并不局限于此,其催化产物同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胆绿素及其还原产物胆红素是目前已知体内强的抗氧化物质.可诱导型血红素加氧酶(HO-1)除受血红素调节外,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均可被诱导产生.败血症休克系由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所致, 通过细菌壁释放的内毒素引起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导致包括肾脏在内的重要器官功能的损伤.调动内源性保护机制、改善重要器官功能已成为败血症休克领域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大鼠败血症休克模型,系统地观察肾脏HO活性和HO-1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探讨HO在脓毒血症器官损伤病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时肾脏血红素加氧酶(HO)的变化及作用.方法:盲肠结扎穿孔法复制大鼠败血症休克模型, 术后9h和18 h测心功能指标及血压,取肾脏测HO活性和MDA含量,Northen blot测HO-1mRNA 表达.腹腔注射锌原卟啉IX(ZnPPIX)抑制HO活性.结果:9 h组心功能指标及血压无明显变化,MDA含量增加43.2%(P<0.05);18 h组血压下降、心功能降低,MD A 含量升高139.6%(P<0.01).9 h组与18 h组HO-1 mRNA表达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6.2 %与9 7.3%,HO活性分别比对照组升高128.6%(P<0.01)与139.9%(P<0.01);应用Zn PPIX后,9 h组与18 h组HO活性分别比未用抑制剂组降低57.4%(P<0.01)与62.0%( P <0.01),MDA含量分别比未用抑制剂组增高43.5%与51.8%.讨论与结论:[ HTSS〗败血症休克时肾脏HO-1 mRNA表达增加、HO活性增强,在此病理过程中HO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HO/CO通路被激活可能在延缓或阻止败血症休克时肾脏受损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占重要地位.

  • 氯胺酮对内毒素休克小鼠存活率的影响

    作者:罗富荣;陈惠孙;肖南

    目的: 研究氯胺酮对内毒素休克小鼠72 h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 LPS组, n=23)、氯胺酮1组(K1组, n=22)、氯胺酮2组(K2组, n=23),各组小鼠均经尾静脉注射LPS(25 mg/kg),K1、K2组分别在LPS注射前30 min肌肉注射氯胺酮 (100 mg/kg),K2组还在LPS注射后1、4、7 h皮下注射氯胺酮(20 mg/kg),观察72 h存活率.结果: 3组小鼠的72 h存活率分别为21.74%、54.53%、69.57% ,K1、K2组值分别显著(P<0.05)、非常显著(P<0.01)地高于 LPS组.结论: 氯胺酮可提高内毒素休克小鼠的72 h存活率,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LPS刺激后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

  • 高渗盐复苏失血性休克的机理探讨

    作者:李萍;陆松敏

    失血性休克是外科常见急症,早期快速扩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的关键.近年来,高渗盐液(HSL)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复苏作用受到广泛关注.HSL具有用量少、效果好等特点.HSL 进入循环后,能使血浆渗透压增高达2400 mOsm/L,是正常血浆渗透压的8倍,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导致血浆容量扩张,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动脉压迅速上升.Younes指出,按4 mL/kg输入HSL,血浆容量可扩张20%,约有400-800 mL 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进入血管内;据报道,在心血管方面当输入HSL后立即引起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与迅速产生的心血管效应有关; HSL对心肌细胞有直接作用;输入HSL后,钙离子向细胞外转移,细胞外液中钙离子浓度增高刺激心肌收缩,随心肌供血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HSL能调节微循环,扩张毛细血管前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微循环的灌注,这样既减轻了心脏负荷,又改善了组织灌注,从而可改善血流动力学; HSL能影响神经体液调节,Loprs认为肺门血管床存在一种特殊的"高容积渗克分子感受器”,当输入HSL 后,肺动脉血液渗透压升高,该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由肺门通过神经传入大脑,再传到血管运动中枢,从而反射性影响心血管系统,引起血液动力学的变化;休克时常影响到细胞钠泵功能,由于间质处于高渗状态,液体反向流动,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水肿,再由于乏氯代谢,酸性代谢产物增多,使细胞的钠泵功能受损,更促使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随液体转移到细胞内,加重组织水肿.HSL可使细胞内水份吸出,血管平滑肌细胞钠泵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使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正常,血容量增加.总之,通过以上作用机理,HSL对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具有起效快、复苏效果好、可使平均动脉压和心输出量升高、心率和外周阻力下降、血浆量上升、尿量增多的效果,生存率明显提高.

  • mtDNA与缺血缺氧性细胞损伤及疾病的关系

    作者:陆松敏

    线粒体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系统和生物合成机构。线粒体与缺血缺氧性细胞损伤和疾病 密切相关。 1 线粒体DNA(mtDNA) 的结构特点 高等动物mtDNA是共价闭合的双链DNA,长度为16.5kb左右。mtDNA是核外遗传物质,按 线 粒体DNA物理结构将其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共37个基因,编码22个tRNA,2个rRNA 和13条多肽; 非编码区即线粒体基因组的控制区也称为D-loop(控制区),占mtDNA的6%左右 。富含A-T碱基,遗传上属高变区。其碱基替换率比mtDNA其它区域高5-10倍,控制mtDNA的 复制和转录。 mtDNA特点:①全部转录,无内含子。② 双链编码,高度浓缩。③ 有多个拷贝,其拷 贝数存在器官组织的差异性。李晓东用定量Southern杂交法测定,发现大鼠骨骼肌的mtDNA 相对含量高,心脑及肝肾依次减少(P<0.05),肝肾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别。④ 一 个基因 执行多个功能。由于mtDNA是游离的,缺少蛋白保护,又处在一个高氧化还原环境中,所以m tDNA比nDNA (核DNA) 突变率高5-17倍,主要表现为缺如、插入和点突变 。其基因损伤是 导致氧化磷酸化中基因突变的主要部位。 2 缺血缺氧对线粒体酶含量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效率影响当缺血缺氧使参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载体、酶损伤或底物缺乏时均会引起线粒体氧化磷酸 化功能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 失血性休克2 h NADH-CytC还原酶显著低于假处理组,3 h NADH-CoQ还原酶 、琥珀酸-CoQ 还原酶、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均明显低于假处理组。细胞色素C、a、b、c1 在 休克时也明显减少,线粒体氧利用能力下降、线粒体内膜改变,细胞色素丢失;失血性休克 线粒体复合体Ⅰ+Ⅲ和复合体Ⅳ、复合体Ⅰ、复合体Ⅱ以及复合体Ⅱ+Ⅲ电子传递活性皆明显 下降。衰竭运动缺血缺氧也可引起心肌线粒体内膜流动性下降、NADH-CoQ还原酶和ATP酶活 性下降。 3 缺血缺氧有关mtDNA变化 Zullo报告慢性脑缺氧时脑组织中mtDNA4977片断缺失率升高,8羟基鸟嘌呤(8-hydroxy guan ine)下降,出现缺血缺氧核苷酸异常。 Sauleda J等报告慢性阻塞肺病患者(COPD)骨骼肌 细 胞色素氧化酶及其呼吸链电子传递终末复合体(COX)的活性增加似乎是通过增加线粒体Ribos ome的数量来调节于转录水平后引起的。曾昭惠等报告:实验性脑缺血小鼠脑线粒体DNA片段 缺失,12只中青年小鼠检出率为零,11只老年缺血鼠检出率为100%。富路等报告扩张性心肌 病17例中4例存在mtDNA7436缺失,一例肥厚性心肌病和一例心梗患者也检出了mtDNA 7436缺失。另外,还有mtDNA10423缺失。 袁祖贻等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活检心肌DNA4977缺失频率为100%,缺失率为0.103%-1.028%之间。mtDNA4977 、 mtDNA7436缺失将影响OXpHOS中5种复合酶中4种复合酶蛋白的编码(复合酶Ⅰ、Ⅲ、 Ⅳ、Ⅴ),OXpHOS受抑制。周林等证 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线粒体ATPase 6基因构象改变,8701位碱基由G变为A(G8701A),编 码 的第59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苏氨酸;(A8708G) ,编码的第61位氨基酸由组氨酸变成了精氨 酸。给HeLa细胞缺氧从135 mmHg降至15 mmHg,mRNA减少>95%,在48 h内和Po2成线性 ,但是rRNAs不变。mRNA在复氧4-6 h后恢复。 4 线粒体DNA和核DNA的协作关系 哺乳动物mtDNA有不同于nDNA的复制和转录系统,但其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仍需nDNA 编码的多肽参与。此外,由核编码的存在于线粒体中的转录因子A(mtTFA)的转录可被核呼 吸因子NRF-1和 NRF-2活化,而这些呼吸因子也能调控核编码的COX 亚基和F1F0-ATP酶 亚基的表达,所以线粒体DNA和核DNA表达是协同的。 ROS可使哺乳动物细胞浆中转录因子NF-κB的无活性形式(由NF-κB二聚体和一个抑制亚基I κB组成)释放出有活性的NF-κB二聚体进入核内,与位于受NF-κB调控的基因上游增强子 结合, 使该基因转录增强。涉及的基因有引起炎症反应的基因、免疫细胞调节基因、分化基因等。 因此,ROS又被称为“逆向调节的第二信使”。另外,在理化及某些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下, 线粒体膜可发生破碎、裂解,导致胞质中游离的mtDNA及mtDNA片段的形成,此时,当胞质 中DNA酶及DNA酶样物质的质和量受到影响时,游离的mtDNA 或mtDNA片段可随机整合到核基 因组中。 目前对细胞内缺氧反应基因(hypoxia responsive genes,HRG)和缺氧诱导因子-1(hy 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有较深入的认识,认为缺氧可诱导HRG的转录增加 ,HIF-1对该过程有调控作用。 5 mtDNA与细胞凋亡、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关系 细胞凋亡的特征是细胞由于降解酶 、水解酶 (蛋白酶、核酸酶)的作用,在近乎正常的细 胞质膜内程序化趋向死亡。线粒体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细胞凋亡早期线粒体跨膜电位(△ ψm)下降,线粒体△ψm 是线粒体电化学梯度(△μH+)主要构成部分,反映了线粒体 内 膜结构情况,有研究表明,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道(PTP)的生成,造成了线粒体内膜通透 性增加,导致△ψm下降甚至崩溃。PTP的作用有自放大效应,打开后可导致线粒体许多功能 产生致命性变化,从而启动了死亡途径 。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十分密切。 线粒体磷脂氢过氧化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在防止细胞氧化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S aikumar证明缺血再灌流可造成电子传递损伤、线粒体通透性改变。CytC释放、氧应激可造 成细胞程序化死亡,这是众多疾病的重要原因。 6 mtDNA多态性 过去20年左右时间里,一直认为线粒体DNA是纯母系遗传,表现为非孟德尔规律遗传。现已 认为,父亲的遗传物质对子代的mtDNA碱基组成同样存在影响,是形成mtDNA,产生个体特异 性的一个机制。目前多用PCR-RFLP来分析DNA多态性。对人mtDNA D环一端347bp的序列分析 资料证明,2个无关个体间,这一段mtDNA序列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只有0.27%(即1/370)。 7 缺血缺氧性mtDNA疾病研究发展趋势 对线粒体疾病的分子遗传机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这些疾病的病因,线粒体基因组的表达 调节,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的相互作用及两个基因组间协调一致表达的机理,并为治疗 提供理论指导。已建立了人类无mtDNA细胞系,即rh0(po)细胞,转线粒体细胞系。它们 在调 查线粒体DNA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分析核背景在突变表型中的作用,研究突变型与野生 型线粒体DNA间的互补及分离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DNA蕊片技术可利用基因表达谱测定 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基因组文库作图及杂交测序等。但还未见有将之运用于mtDNA研究 的相关文献。 机体缺血缺氧严重时,细胞内氧分压也会迅速降低,通过生化改变、自由基介导和钙反常等 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目前,有人设想应用DNA蕊片技术筛选对线粒体相关蛋白起调控作用 的核因子(如NRF),再将筛选的核因子进行转染,从而对线粒体缺氧相关蛋白进行调控,改 善氧利用。如能对这种核转录因子的活化进行调控,则对改善细胞线粒体功能和氧利用,保 护和减少细胞损伤,防治严重创伤早期全身缺血缺氧损害的综合症,防止和降低休克的发生 率和死亡率,无疑具有极重要意义。

  •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致鼠肺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佳乐;曹贵松

    目的:研究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肺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二组,手术组解剖腹主动脉,在肾动脉水平远端阻断120 min后再灌注120 min,对照组不行阻断.取肺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水平.结果:手术组肺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能导致大鼠肺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水平下调.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肾损伤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史中立;凌亦凌;姚玉霞;张爱子;周君琳;黄新莉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肾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I),后肢缺血-再灌注(I-R) 2 h、6 h、12 h、18 h、24 h, 后肢I-R12 h+AG(iNOS活性抑制剂氨基胍)各组.夹闭双侧股动脉根部4 h,开放2 h-24 h, 制备 I及I-R各组模型,I-R12 h+AG组再灌注前20 min,经腹腔注射AG 10 mg/kg.光镜观察肢体I -R及肢体I-R应用AG后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iNOS mR NA表达的变化,以iNOS与β-actin(内参对照物)逆转录扩增产物电泳谱带的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iNOS mRNA的半定量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肾iNOS蛋白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 -)的衍生物硝基化酪氨酸(NT)的生成与分布;比色法测定肾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 结果:(1)S及I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现轻度水肿;肢体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水肿,部分肾小球及球后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堆积有大量破裂的红细胞.(2)N组肾组织i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134±0.015;S组较前者上调,为0.176±0.009,P <0.0 5;I组为0.215±0.012,与N组相比,P<0.01,与S组相比,P<0.05;肢体 I-R后进而上调 ,I-R6 h组表达至高峰,此后回降,I-R2 h、6 h、12 h、18 h和24 h组的表达量依次为0. 342±0.04 2、0.417±0.037、0.384±0.039、0.305±0.011和0.294±0.013,均较N、S及I组显著升高,P<0.01.(3)N、S及I组iNOS阳性细胞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I-R组肾小管各段上皮均呈iNOS阳性反应.(4)N、S及I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内有少量NT阳性产物,I-R组肾小球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密集的NT阳性产物.(5)S、I组与N组相比,I-R 6 h组同S、 I组相比,肾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6)对肢体I-R大鼠应用 AG 10 mg/kg可使肾组织病变减轻.结论:(1)肢体I-R可引发肾组织损伤,肾小管上皮严重水肿是其病变特征;(2)肢体I-R致肾损伤可能包含创伤应激、过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 ,而肾内高表达的iNOS-NO-ONOO-及其介导的过氧化损伤可能是肢体I-R引发肾损伤的重要因素.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史中立;凌亦凌;姚玉霞;张爱子;周君琳;黄新莉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肾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I)、后肢缺血-再灌注(I-R) 2 h、6 h、12 h、18 h、24 h, 后肢I-R 12 h+AG(iNOS活性抑制剂氨基胍)各组.夹闭双侧股动脉根部4 h,开放2-24 h,制备I及I-R各组模型,I-R 12 h+AG组再灌注前20 min,经腹腔注射AG 10mg/kg.光镜观察肢体I-R 及肢体I-R应用AG后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iNO SmRNA表达的变化,以iNOS与β-actin(内参对照物)mRNA逆转录扩增产物电泳谱带的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iNOSm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肝内iNOS蛋白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衍生物硝基化酪氨酸(NT)的生成与分布;比色法测定肾组织MDA含量及SOD 活性的变化.结果:(1)肢体I-R肝细胞呈现明显的水变性.(2)N组肝组织iNO 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91±0.022;S组为0.535±0.038,与N组相比, P<0.01;I组为1.101 ±0.103,与N、S 组相比,P<0.01;肢体I-R后肝内iNOS mRNA表达上调,I-R 6 h组表达至高峰,此后回降,I-R2、6、12、18和24 h组的表达量依次为1.285±0.032、1.372±0.061、0.97 2±0. 055、0.861±0.034和0.803±0.010,I-R2 h、 6 h组与I组相比, P<0.05.(3) 肝内iNOS阳性细胞主要是肝细胞.(4)I-R组肝组织内出现大量NT阳性肝细胞.(5)I-R 6 h组同N、S及I组相比,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6)对肢体I-R大鼠应用 AG 10 mg/kg可使肝组织病变减轻.讨论与结论:(1)肢体I-R后肝细胞出现严重的水变性,肝组织内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增强,提示,肢体I-R可致肝组织过氧化损伤.(2)肢体I-R后肝内iNOS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有ONOO-大量生成,表明肢体I-R后肝内有NO过量生成并介入了肢体I-R引发的自由基反应,iNOS-NO-ONOO-的高表达可能是肢体I-R引发肝损伤的重要因素.

  • Pinacidil对内毒素休克时细胞因子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霍小萍;胡德耀;刘虹;严玉兰;卢是钥;周红;郑江

    目的: 观察pinacidil预防性给药后,内毒素休克小鼠生存保护作用和对大鼠血浆中细胞因子 IL-6、TNF-α的影响作用.方法: ①采用小鼠内毒素休克(17 mg/kg,iv )模型,分别在pinacidil预防性给药(40 μg/kg×2,提前72 h、48 h、24 h,iv,n= 10)和KATP通道关闭剂glyburi de阻断其作用(1.5 mg/kg,iv,n=10)后,观察小鼠24 h生存率;②用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 ,分别在pinacidil预防性给药(25 μg/kg×2,提前72 h、48 h、24 h,iv,n=5)和 glyburi de(1.0 mg/kg,iv,n=5)阻断pinacidil作用后,3 h、6 h、12 h、24 h心内取血制血浆保存 ,ELISA法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浓度.结果: ①Pinacidil给药后内毒素休克小鼠24 h生存率为100%,用glyburide阻断其作用后,内毒素休克小鼠的24 h生存率为0;②应用pinacidil后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IL-6浓度降低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5), 尤其在6 h 后减低非常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1);Glyburide可以在12 h前阻断pinacid il减低I L-6的作用,而在24 h时相点降低非常明显(P<0.01);③Pinacidil可使内毒素休克大鼠血浆TNF-α浓度减低显著(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6 h、24 h减低非常明显( P<0.01) ,在给glyburide后TNF-α浓度在6 h前减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12 h后降低不明显.结论: Pinacidil预防性给药可有效地提高内毒素休克的生存率,并明显降低血浆内细胞因子IL-6、TNF-α浓度.

  • 磷脂酶A2抑制剂氯丙嗪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治疗效果

    作者:陆松敏;刘建仓;李萍;郭素清;陈惠孙

    目的:氯丙嗪可抑制PLA2及脂质,是有希望的抗休克药物.李著、宋双明、杜文华等证明氯丙嗪可提高动物存活率,可抑制血浆和组织PLA2的活性,抑制PGFα、TXB2、PAF,减少组织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使细胞膜、亚细胞膜的膜脂成份PC、PE、PS降解减少,并减少了溶血磷脂的产生,减少膜损伤.关于PLA2抑制剂用于治疗时的作用,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PLA2抑制剂氯丙嗪(chlorpromazini)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方法:Wistar大鼠24只,分为3组,失血性休克对照组(n=8);氯丙嗪组(n=8);补液加氯丙嗪组.失血性休克对照组股动脉快速放血至6.7 kPa,维持低血压30 min后继续观察7 h,记录血压、呼吸及存活率;氯丙嗪组於低血压30 min之后,在5 min之内静脉推注氯丙嗪(0.3 mg/k g),继续观察血压、呼吸及存活率7 h;补液加氯丙嗪组,於低血压30 min之后,先给动物输注二倍失血量的平衡盐液,然后再静脉滴注氯丙嗪.於治疗后7 h活杀动物,取血浆及肝、心、肺、肠组织PLA2测定PLA2、MDA、LDH、LA.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血浆PLA2、LDH、LA、血浆和组织MDA均显著升高,氯丙嗪组和补液加氯丙嗪组给药1 h后PLA2、血乳酸、乳酸脱氢酶下降、血浆和组织MDA含量下降,动物存活率提高,结果说明氯丙嗪不仅可以预防而且可以治疗失血性休克.本文研究了PLA2抑制剂氯丙嗪的治疗作用和给药方式,研究证明其用药方式应先扩容后给药.讨论:氯丙嗪是既亲水又亲油的阳离子药物,此类药物还有氨基类抗生素、乙胺碘咪酮(安律酮)等其它一些药物,如局麻剂、多胺类、丙咪嗪、氨基三环癸烷等也可能会抑制PLA2.这些药物对休克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延迟快速复苏对烧伤休克犬氧代谢的影响

    作者:闫柏刚;杨宗城;黄跃生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犬40% TBSAm度烫伤模型,进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实验研究,24只狗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伤后不补液,观察至动物死亡);延迟均匀复苏组(烧伤6 h后开始复苏,将Eans公式第一个24 h 计算量[2(电解质与胶体各1 mL)×烧伤面积(%)×体重(kg)十基础需要量(50 mL/kg)]在伤后7-24 h内均匀静脉输入:第二个24 h液体用量和种类[1(电解质与胶体各0.5 mL)×烧伤面积(%) ×体重(kg)十基础需要量(50 mL/kg)],均匀输入);延迟快速复苏组(烧伤6 h后开始复苏, 液体用量和种类与延迟均匀补液组一致,不同之处在于伤后7-9 h内即将第一个24 h液体总量的一半快速静脉输入,其余在伤后9-24 h均匀静脉输入;第二个24 h液体用量和种类同延迟均匀复苏组).观察伤前、伤后2、6、8、12、24、36和48 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 (O2ext、碱缺失(BD)和乳酸(LA)的变化.结果:烧伤对照组伤后12-36 h内全部死亡(12-24 h死亡5只,24-36 h死亡3只),其余两组休克期内(48 h)全部存活.烧伤后氧供显著下降,氧摄取率大幅增加,复苏后氧供、氧耗增加,氧摄取率有所下降,尤以快速补液组明显.烧伤后BD、LA大幅升高,复苏后逐渐降低,尤以快速补液组明显,但伤后48 h两组仍显著高于伤前.结论:烧伤后氧供减少,氧耗也下降,复苏后氧供增加,氧耗也相应增加,且随补液快慢而变化,表明烧伤后动物的确存在"病理性氧消耗依赖”关系.伤后机体显著提高了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当代偿不能满足组织有氧代谢对氧的需求量时,无氧酵解增强及大量乳酸产生.对照组乳酸和碱缺失水平持续上升,复苏组尤其是快速复苏后显著下降,表明快速复苏能够迅速补充血容量不足,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显著改善组织的氧供,减少组织的无氧代谢,减轻脏器损害,而达到防治烧伤休克的目的.

  •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心肌微动脉内"微病灶”与外膜炎症

    作者:胡维诚;李莉;陈融;Patti Polinsky;Stephen M Schwartz

    近十年来,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研 究的重要动物模型。一般认为AS病灶只发生在大、中动脉。本课题对60周和2年的ApoE(-/-)小鼠心脏心底部分作连续切片,用改进的Movat法进行染 色,在每一个ApoE(-/-)小鼠冠状动脉的细小分支(直径为30-300 μm)内都发现了在原 位形成的一种病灶,命名为“独立病灶”。这类病灶由若干含有蛋白聚糖基质和脂质的细胞 组 成,表面由内皮细胞复盖。独立病灶全部位于心室壁微小动脉内,又多见于左室壁。独立病 灶长度在20-420 μm,随着病灶增大,基质愈来愈少,而脂质愈来愈多,所有较大的病灶均 位于左室壁。有约一半的独立病灶位于血管分支处和二尖瓣根部心肌内小血管。有些病灶能 够完全堵塞血管。部分病灶部位血管壁变薄。所有存在独立病灶的外膜均有明显的血管周围 炎症,外膜炎性细胞浸润似乎早于病灶出现时间,而且炎性细胞浸润面积大于病灶面积。另 外还发现在一些部位的血管外膜有炎性细胞浸润,但在内膜尚未出现病灶。 比较60周和2岁ApoE(-/-)小鼠心肌微动脉内病灶发现,随小鼠年龄增加,病灶数目无明显 增多,但体积大的病灶增多。在2岁小鼠心肌微动脉内发现了与典型AS病灶极为相似的病灶 ,提示这类病灶为早期AS病灶。按目前认识,动脉内膜损伤是AS病灶形成的始动环节,而本 文报告的AS早期病灶都与动脉外膜炎症密切有关。这就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冠状动脉内皮损 伤与外膜炎症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小、微病灶本身或者由其引发的微小血栓将可能堵塞冠状动脉小分支和/或微冠状动脉, 进而造成“小”、“微”心肌梗塞病灶。目前用于临床的冠脉“搭桥”术和对病灶的“ 旋 切”等方法只能作用于冠状动脉主干。因此研究这些小、微病灶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又有 重要的 临床应用价值。

  • 西拉普利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彭文鸿;王萍;毛宝龄

    目的: 观察西拉普利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 运用血液动力学方法、显微镜观察循环内皮细胞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丙二醛的测定.结果: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压、肺动脉平均压升高(P<0.01), 循环内皮细胞数量增加(P<0.01), 丙二醛升高(P<0.01), 西拉普利治疗后各值下降(P<0.01); 缺氧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下降(P<0.01), 西拉普利治疗后有上升(P<0.01).结论: 西拉普利能降低肺动脉压,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血CEC,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

  • 八肽胆囊收缩素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肺间质巨噬细胞NF-κB活性

    作者:李淑瑾;丛斌;姚玉霞;马春玲;尤红煜;凌亦凌

    目的:内毒素血症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过量炎症介质是导致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的主要病理学基础.肺组织中存在3种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肺间质巨噬细胞(interstitial macrophage,IM)和肺血管内巨噬细胞.近来研究表明,内毒素血症时IM较AM更早受到LPS攻击,其吞噬功能、对补体的趋化作用及产生氧自由基的能力明显强于AM,在肺组织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有效控制肺IM的过度激活将对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 apeptide,CCK-8)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休克(endotoxic shock,ES)作用,可减轻ES大鼠肺、肝、肾组织炎症反应,抑制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 B,NF-κB)活性.原位PCR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显示肺巨噬细胞有CCK受体表达,因此推测C CK-8可能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来干预LPS激活肺巨噬细胞的过程.为深入探讨CCK-8抗ES 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大鼠肺IM为对象,观察CCK-8对脂多糖(lipopolysac charide,LPS)作用下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肺IM,加入LPS ( 10 mg/L)、CCK(10-8、10-7、10-6 mol/L)、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2 mg/L)及溶剂单独或共同孵育2 h.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electrophoretic mot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肺IM NF-κB 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p65、p50在肺IM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 CCK-8(10-8、10-7、10-6 mol/L)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肺IM NF- κB活性,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用丙谷胺预孵育肺IM可拮抗CCK-8的作用;(2)LPS作用2 h,肺IMp65、p50核内表达明显增加,而CCK-8预孵育肺IM则可显著减少p65、p50核移位.结论:CCK-8可抑制LPS诱导的肺I M NF-κB活性,该作用是由CCK受体介导的,在减轻ES时肺组织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 失血性休克对脾免疫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及脾脏在MOF中的可能作用

    作者:周其全;陈玉魁;张峙;张鹏;王玉明

    实验取健康家犬27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休克组、假休克组和休克治疗组 。休克组和休克 治疗组动物分别按Weiggers法复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于休克后和休克治疗后2 h取颈动脉 血 、脾静脉血和脾组织匀浆测定血浆和组织中IgG、IgA、IgM、C3、C4、TXB2、6 kPGF1 α、IL-2 、IL-6、IL-8、TNF含量,取血后,放血处死动物,取脾标本3%戊二醛和1%锇酸双重固定后 制样电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 1.失血性休克后动脉血浆IgG、IgM、IgA水平增高;脾静脉血浆中除IgG降低外,IgM和IgA 水平增高;脾组织匀浆中除IgM和IgA轻度降低外,IgG、C3、C4水平增高。经氧合液复苏后 上述指标均有改善,IgG、IgM水平增高,C3、C4水平降低。 2.失血性休克后动脉血浆中TXB2、6 keto-PGF1α含量均显著增高;休克后脾静脉 血浆TXB2含量显著降低,而6 keto-PGF1α水平增高。切脾对TXB2生成无影响, 而对6 keto-PGF1α 的生成有一定影响。 3.失血性休克后动脉血浆中IL-1、IL-6、IL-8、TNF水平均显著降低,仅IL-2水平增高;休 克后脾静脉血浆中IL-1、IL-2、IL-6、IL-8和TNF水平显著降低;休克后脾组织中IL-1明显 降低,IL-2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IL-6和IL-8介于其他两组之间。 4.失血性休克后脾脏超微结构显示,脾内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肿大,核变圆,胞 浆空泡化,内质网扩张排列紊乱,细胞间质呈空网状改变,部分细胞有不同程度坏死,核固 缩畸形,核膜模糊,巨噬细胞内多见吞噬现象。 以上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对脾脏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 都有一定影响,对脾的超微结构也有不同程度损伤。由此可见,失血性休克可导致脾脏功能 失调和结构破坏,进而造成脾的屏障作用减弱,肠源性毒素乘隙入血,造成除脾以外的多种 器官功能障碍,出现多器官衰竭。所以说脾脏似乎是循环系统一个闸门,失血性休克可以导 致闸门开启,导致过量的毒素和细菌犹如失控的洪水进入血液,造成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

  • 输入肠淋巴液治疗休克的作用及其微循环机制

    作者:牛春雨;赵自刚;张静

    目的: 探讨输入小量肠淋巴液或胸导管淋巴液对重症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及其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60 只,均分为肠淋巴液治疗组、胸导管淋巴液治疗组、白蛋白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均n=l5).Lamson法自颈总动脉放血至血压5.3 kPa,维持1 h,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立即以自动抽注机分别静脉输入无细胞肠淋巴液或胸导管淋巴液(量为失血量的l/5,失血量按全血量的1/3计算),并以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对照组分别输入等量3 .8%白蛋白或生理盐水.通过显微电视录相对比观察休克及治疗过程中各组动物回肠下段肠系膜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变化,并连续记录颈总动脉血压,观察存活时间.结果: 休克时各组大鼠均出现显著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障碍,且随着低血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不论输入肠淋巴液或胸导管淋巴液后,肠系膜一、二级细动脉、细静脉和微淋巴管的痉挛解除,口径均恢复正常;血液流态由休克时的粒缓流、泥流、停流,改善为粒流、粒线流、线粒流; 休克时降低的微淋巴管收缩分数、总收缩活性指数和淋巴管动力学指数均恢复正常;而白蛋白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血液及淋巴微循环障碍未见明显改善,与两个淋巴液治疗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0.05,P<0.01)、但各组的微淋巴管收缩频率均未见显著改善, 且组间无明显差异.此外,输入肠淋巴液或胸导管淋巴液后,血压均显著回升,且明显高于白蛋白及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P<0.01),两个淋巴液治疗组的存活时间也显著长于应用白蛋白及生理盐水者(P<0.01).在两种淋巴液治疗组之间、白蛋白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之间,未见组间差异(P>0 .05).讨论: 肠淋巴液和胸导管淋巴液均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障碍、提升血压和延长存活时间,这种对休克良好的治疗作用是不同部位淋巴液的共性,由于其用量小,结合对照组的观察表明,其治疗作用难以用补充血容量及恢复渗透压解释,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机理.结论: 不同部位淋巴液均有良好的治疗休克作用,其治疗机理与改善血液及淋巴微循环障碍有关.

  • 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应用氨基胍后脑、肝脏及肾脏HO-1表达的变化

    作者:史中立;凌亦凌;姚玉霞;张爱子;周君琳;黄新莉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时,脑、肝脏及肾脏组织内高表达的iNOS-NO是否对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具有诱导作用.方法:对肢体I-R大鼠应用氨基胍(A G)抑制iNOS后,用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测其脑、肝及肾组织HO-1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SD大鼠随机分为I-R 6 h+AG、I-R 12 h+AG两个实验组及I-R 6 h、I-R 12 h两个对照组.通过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根部4 h、开放6 h或12 h,制备肢体I-R 6 h、I-R 12 h组模型,I-R 6 h+AG、I-R 12 h+AG组于去夹再灌注前20 min经腹腔注射AG(10 mg/kg).结果:(1)I-R 6 h组脑组织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645±0.049, I-R 6 h +AG组较前者显著下降(P<0.01), 为0.14 3±0.008; I-R 12 h组为0.808±0.016, I-R 12 h+AG组为0.329±0.014, I-R+AG组较前者显著下降(P<0.01), 为0.412±0.025.I-R 12 h组为1.116±0.085, I-R 12 h+A G组为0. 870±0.040, 两者比较, P<0.01.(2)I-R 6 h组肝组织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 0.605±0.014, 两者相比, P<0.01.(3)I-R 6 h组肾组织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706±0.042, I-R 6 h+ AG组为0.286 ±0.052, 两者相比, P<0.01; I-R 12 h组为1.668±0.065, I-R 12 h+AG组较前者显著升高(P< 0.01), 为3.176±0.109.(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脑、肝及肾组织内HO-1蛋白生成的变化与mRNA表达的变化一致.讨论与结论:在肢体I-R的情况下,脑等远隔多器官的iNOS及HO- 1均表达上调,抑制iNOS活性使这些器官的HO-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提示,在肢体I-R的状态下,远隔多器官高表达的iNOS-NO对HO-1基因表达具有上调性诱导作用.肾有别于脑与肝脏 ,应用AG 12 h后,肾血管内堆积大量破坏的红细胞,而血红素是HO-1表达的强效诱导剂,I -R 12 h+AG组肾HO-1表达上调可能是血红素的上调性诱导作用逆转了AG对HO-1的下调作用.

  • 水浸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犬血液流变学及血气的变化规律

    作者:刘建仓;陆松敏;李萍;卢青军;郭素清;柏干荣

    目的:探讨21℃海水浸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犬血气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健康成年犬21条,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平原休克组( n=10) ,海水浸泡休克组(n= 11).单侧后肢钢珠弹致火器贯通伤后股动脉放血至40 mmHg,维持低血压1 h;海水浸泡休克组动物入21℃模拟海水中.分别于伤前和入海水后1 h、3 h、5 h抽取血标本测定各项指标,并记录各组动物存活时间及5h存活率.平原休克组除不入水外与海水浸泡休克组处理相同.结果:平原休克组动物存活时间显著长于海水浸泡休克组;平原休克组动物5h存活率为70%,而海水浸泡休克组动物5 h存活率仅为36%;海水浸泡休克组动物1 h、3 h 、5 h血液pH、PO2、SO2%值均显著低于伤前,Hb值较伤前显著升高(P<0.05), 血液浓缩 ,并比平原休克组动物3 h、5 h时的pH、PO2、SO2%值显著降低,Hb值显著升高(P<0 .05);平原休克组动物1 h、3 h、5 h血液PCO2值较伤前显著下降,而海水浸泡休克组则显著升高,各时相点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平原休克组及海水浸泡休克组动物TCO2值较比伤前和海水浸泡休克组降低;平原休克组及海水浸泡休克组动物血液BE-EC、BE-B、SBC值均较伤前显著下降, 但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平原休克组及海水浸泡休克组1 h、3 h、5 h全血粘度较伤前均显著升高,但海水浸泡休克组更显著,入水5h全血粘度较平原休克组显著升高(P<0.0 5);平原休克组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均较伤前无大变化(P>0.05),而海水浸泡组较伤前及陆地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① 21℃海水浸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动物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血气、血液流变学的恶化程度显著增加,较陆地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动物的伤情更为严重;②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犬浸泡于21℃海水中的存活时间比陆地犬明显短,存活率也较低;③低温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动物的高死亡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 失血-再灌注对家兔血清NO含量的影响

    作者:韩丽莎;罗学娅;王芳;赵英芳

    目的: NO(一氧化氮)与机体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关.本文通过观察失血- 再灌注时家兔血清N O含量的变化, 探讨NO与失血-再灌注的关系.方法: 健康家兔16只,雌雄不限,体重1.8-2.5 kg, 随机分为失血组、失血-再灌注组,每组8只.家兔以3%戊巴比妥钠30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肝素化后一侧颈总动脉插管连接三通管和血压描计装置(I-V型多导信号分析系统 ).经三通放血使血压在10 min内由正常的16.2 kPa降至5.3 kPa,维持30 min(失血量约占总血量的50%).再灌组在失血后30 min,经颈外静脉快速输入自体血和20 mL生理盐水.两组家兔均在失血前、失血-再灌注后30 min、1 h、2 h颈外静脉取血、分离血清,Griess法测定NO 代谢产物NO-2/NO-3含量,间接反映NO含量,结果以μmol/L表示.统计处理采用t 检验.结果: 失血组 :失血前为11.83±2.02, 失血后30 min、 1 h、 2 h分别为9.88±3.15、 12.53±2 .71、 16.84±4.22, 失血后30 min NO含量明显下降, 1 h, 2 h测逐渐升高, 但只有失血后2 h与失血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失血-再灌组:失血前12.92±3.04,再灌注后30 min、1 h、 2 h分别为6.1 9±2.95、 6.22±3.14、 4.08±5.95, 再灌后各时间点较失血前均有明显下降(P <0.01), 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 1 h、2 h较失血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再灌组与失血组比较, 30 min 、1 h、2 h均下降, 2 h有非常显著(P<0.01).结论: 失血30 mi n, 机体发挥代偿作用,扩血管物质NO含量减少, 交感缩血管物质占优势,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失血1 h、2 h 随着时间的延长, NO含量有所增加, 表明缺血缺氧, 血管活性物质组胺、缓激肽等产生增多, 都可通过释放NO引起血管扩张; 同时缺血缺氧启动凝血, 凝血酶激活NO合酶使NO生成增加. NO即是导致低血压、血管扩张和血管低反应性的主要原因,又可对抗血栓素、儿茶酚胺等介质的缩血管作用,因此与失血后血压进一步下降有关.再灌注后,NO含量则呈逐渐下降趋势, 这主要与再灌注时大量氧自由基产生,细胞内钙超载,使细胞结构、功能损伤有关.NO含量下降与氧自由基的水平升高互为因果,共同促使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

  • p38 MAPK在LPS诱导的小鼠肺组织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阚文宏;闫文生;黄巧冰;姜勇;赵克森

    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LPS)在导致休克的同时,可以诱导多个器官和组织iNOS及一系列细胞因子的表达和产生,这些介质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参与休克过程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到目前为止仍属未知.目的:观察LPS诱导小鼠肺组织iNOS 表达的变化趋势及信号转导通路--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在内毒素休克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方法:1)用不同剂量的LPS对小鼠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 收集血液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液氮速冻保存所有样本,采用Griess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肺组织iNOS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2)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 ,将戊巴比妥钠(60mg/kg)腹腔麻醉的BALB/c小鼠在立体分离显微镜(SMZ-1B,Nikon)下进行一侧颈动脉插管,与4道生理记录仪连接,记录血压.腹腔注射LPS(5 mg/kg),记录血压变化及发生休克的时间.3)用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 203580(12.5 mg/kg和25 mg/kg, 口服) 对小鼠进行处理1 h后,按前述方法复制休克模型,检测血浆NO水平,iNOS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1)未经LPS处理时,麻醉小鼠平均动脉压为(127.5±9 .0) mmHg;LPS(5 mg/kg)处理后小鼠动脉压呈现双峰型进行性下降,6 h后平均动脉压降到(42.0±3.0) mmHg,导致重度休克.2)血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一氧化氮, NO)的浓度, 肺组织中iNOS蛋白及mRNA的表达以及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 LPS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LPS处理4 h后iNOS蛋白和mR NA表达,12-48 h表达显著;其中LPS剂量为20 mg/kg时,在同一观察时间段与其他剂量组相比,iNOS的表达强度大.3)经SB 203580处理1 h后,可以显著降低内毒素休克小鼠血浆NO水平和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并可显著抑制肺组织中iNOS蛋白和mRNA的表达,但是对血压下降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1)LPS可诱导小鼠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升高,肺组织中 iNOS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并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内毒素休克肺组织iNOS表达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提示可以通过抑制信号转导通路来降低iNOS表达及其它细胞因子的产生,可能对内毒素休克时组织损伤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磷酸氯喹预处理对海水浸泡正常和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影响

    作者:陆松敏;刘建仓;李萍;郭素清

    磷脂酶A2(PLA2)是细胞膜的特异性水解酶,PLA2升高 ,意味着膜脂降解,脂解质大量释放 。本研究证明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血浆PLA2为正常对照组的11.2倍, 为原休克组的2 .96倍。说明PLA2升高是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的重要特点。 磷脂酶A2的抑制剂磷酸氯喹预处理治疗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动物和正常动物,大大延长和 提 高了动物在海水中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失血性休克动物浸入海水中1.5 h,死亡率50%;而 磷 酸氯喹组存活率100%;海水浸泡失血性休克组动物在15℃海水中存活时间平均为(86±53) m in,而 磷酸氯喹组存活时间为(150±43) min,长者可达4 h。磷酸氯喹组血压、呼吸显著优于海 水失血性休克对照组,磷酸氯喹组PLA2、MDA、LDH均明显下降。

  • 粘附蛋白单抗解除烧伤休克大鼠微静脉白细胞的粘附作用

    作者:黄绪亮;金春华;黄巧冰;伍湘兵;赵克森

    目的:运用白细胞粘附分子LFA-1单抗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单抗预防烧伤休克 ,探讨微静脉白细胞粘附和嵌塞于毛细血管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体重为190-220 g Wista r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LFA-1单抗组、ICAM单抗组及LFA-1和ICAM-1联合组.麻醉大鼠, 一侧颈动脉和颈静脉分别插管,盐水组和单抗组按0.2 mL/100 g体重在烫伤前15 min分别从肌肉注入盐水和单抗.用80℃热水烫伤大鼠腰部以下躯体30 s,复制烧伤休克模型,按Gray 法制备大鼠脊斜肌活体微循环观察标本,用装备有Leitz长距离镜头的显微电视放大装置观察微循环的变化,电视测微仪测量细静脉的口径和血管长度、白细胞粘着数选择60 μm长度的微静脉进行定量,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测量血流速度,依公式流量=流速/1.6×3.14×口径 2/4, 计算出血液流量,观察存活时间.结果:烧伤后1 h盐水组大鼠微静脉粘着的白细胞开始增多,烧伤后3 h更加明显达(14.4±2.5)个(/60 μm,下同);LFA-1组粘附的白细胞数较盐水组少,烧伤后3 h为(4.3±1.0)个;而ICAM组粘附的白细胞数更少,烧伤后3 h 为(1.2±1.5)个;LFA-1和ICAM联合组则接近正常水平为(0.8±0.6)个,4组动物烧伤后各时间点白细胞粘着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烧伤后1 h各组大鼠V3的流速有不同程度的减慢, 盐水组下降得快:联合抗体组下降得慢,烧伤后各组动物的血管口径变化不大,故血流量的变化与血液流速基本一致.烧伤后1 h各组动物血压都有所下降,烧伤后3 h下降更为明显,而盐水组下降的幅度大,盐水组、LFA-1组、ICAM-1组和联合单抗组动物的存活时间分别为(7.6±1.6)h、(11.9±3.0)h、(17.1±7.3)h和(17.3±6.8)h,单抗组动物存活时间明显比盐水组长,联合单抗组存活时间长,且有一例存活超过24 h.讨论:烧伤休克早期,白细胞大量附壁滚动,进一步粘着于微静脉和嵌塞于毛细血管,这不仅带来微循环的紊乱,还可能释放出TNF、自由基,溶酶体酶、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组织细胞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因此解除白细胞的粘着和嵌塞对防治烧伤休克有着重要的意义.微循环的研究表明,烧伤休克在血压下降之前血流的切应力尚无明显变化,但此时已有明显的白细胞附壁粘着,提示有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力的增加,但休克时LFA-1的表达量并不一定增加而可能通过构型的改变使粘附功能增强.本实验应用LFA-1和ICAM-1单抗预防烧伤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结果表明:LFA-1和ICAM-1单抗都能减少微静脉白细胞的粘着嵌塞,后者好于前者而两者联合使用得到更满意的结果.单抗还能提高血流速度和增加血流量,减缓动物血压的下降趋势,对保护烧伤休克的组织器官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但仍不能存活24 h.结论:使用粘附蛋白单抗能阻断微静脉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减少白细胞嵌塞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达到改善烧伤休克微循环和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从而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

  • 虎杖甙对缺血缺氧平滑肌细胞PKC活性的影响

    作者:金春华;王月刚;黄绪亮;赵克森

    目的:通过观察虎杖甙(PD)对缺血缺氧(模拟失血性休克)平滑肌细胞内蛋白激酶C 活性的影响,探讨虎杖甙抗休克和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性的机制.方法: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DE-52纤维素层析方法初步提纯PKC,用组蛋白ⅢS作为底物,用同位素闪烁计数的方法测量其活性.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单纯PD组(加PD作用2 h, PD终浓度为0.4 mmol/L),缺氧组(按Koyama法复制缺血缺氧模型,平滑肌细胞置于无氧无血清无糖环境培养4 h后收集细胞,不做其它处理),PD治疗组(缺氧组基础上加PD治疗2 h ,PD终浓度为0.4 mmol/L),治疗对照组(缺氧组基础上加等量D-Hanks作用2 h). 结果:对照组平滑肌细胞胞浆PKC活性为(11.08±3.13) fmol*mg-1*min -1,单纯PD处理可使平滑肌细胞胞浆 PKC活性增加,达到(30.02±4.16) fmol*mg-1*min-1,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缺氧损伤后胞浆PKC活性也显著上升为(21.62±3.57) fmol*mg-1*min-1 ( P<0.05),而经PD治疗后胞浆PKC活性下降为(11.52±2.33) fmol*mg-1*min-1,和未治疗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而治疗对照组为(21.39±3.54) fmol*mg-1*min-1,和缺氧组结果相似. 对于胞膜部分的PKC活性 ,结果则略有不同.对照组胞膜PKC活性为(9.49±0.97) fmol*mg-1*min-1 ,单纯PD作用后其活性上升为(17.22±2.07) fmol*mg-1*min-1,缺氧后胞膜PKC的活性下降为(4.74±1.42) fmol*mg-1*min-1,经PD治疗后脑膜活性有所恢复,上升为(9.43±2.02) fmol*mg-1*min-1.讨论:缺氧引起平滑肌细胞胞膜和胞浆PKC活性的改变,缺血缺氧损伤后,细胞浆的PKC活性上升,胞膜部分 PKC活性下降.表明PKC可能介导缺血缺氧引起的损害效应,其损伤机理可能与缺氧引起PKC 激活后转位障碍有关.在体动物实验表明PD可使休克动物收缩的细动脉和细静脉口径增大、增大脉压差、改善微循环灌流,对休克有显著疗效.本实验发现PD对PKC的影响呈现出双相调节特征.对正常的平滑肌细胞使其PKC活性升高,而对缺氧损伤组则使其胞浆升高的PKC活性降低,使降低的胞膜PKC活性升高.缺血缺氧后可能直接激活了胞膜上磷脂酶C等,产生IP 3和DAG,DAG再激活胞浆PKC,PKC的活化引起小血管的收缩,导致休克后的微循环障碍.近来认为,缺血缺氧导致机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脂质氧化物,这些物质可使PKC的激动剂DAG 不易被代谢分解,从而使PKC的活性持续升高,因而加重了机体的损伤.实验中PD可以降低缺血缺氧损伤后升高的胞浆PKC活性,并纠正PKC转位障碍,提示PD的抗休克作用可能与PKC 信号通路有关.由于平滑肌细胞中PKC的激活可使平滑肌细胞内钙调蛋白、肌球蛋白轻链以及胞膜上钙离子通道等发生磷酸化,引起平滑肌收缩和血管张力改变,因此,PD对PKC活性的双相调节作用可能也是其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之一. 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PKC可能介导缺血缺氧引起的损害效应,其损伤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引起PKC激活后转位障碍有关.PD对平滑肌细胞PKC活性起双相调节作用,这可能是PD改善微循环和抗体克的作用机制之一.

  • cDNA微矩技术用于脓毒症小鼠肺组织中差异性表达基因的检测

    作者:李明强;曾邦雄

    目的:本文在小鼠盲肠结扎一穿孔引起的混合感染性脓毒症模型上,首次采用了cD NA微矩阵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脓毒症中肺组织在脓毒症后早期(6 h)和晚期(12 h)的基因表达的改变,以期从基因水平上揭示脓毒症性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并为进一步寻找其新的防治手段打下基础.方法:(1)小鼠混合感染性脓毒症的构建:以小鼠CLP ,构建混合感染性脓毒症模型.(2)CLP后肺组织中差异性表达基因的检测:小鼠分为脓毒症组(A组)及假手术对照组(B组):分别于CLP后6 h、12 h摘取全肺,-70℃保存待测;检测:采用上海联合基因公司提供的含2304个小鼠cDNA克隆杂交点的MCEG 20S型基因芯片;各组不同时点的肺组织标本经RNA提取、mRNA纯化后,经逆转录反应分别合成标记以Cy5(A组)或Cy3(B组)荧光素的cDNA探针;各时点的A、B两组探针混合后分别与上述基因芯片杂交,经严格洗脱后用Sc anArray 5000型激光共聚焦扫描仪:以两种不同波长分别对芯片进行扫描,得到芯片的荧光信号强度数据;以Image3.0软件分析各时点两组间的荧光值之比(R).R>2.0为表达上调,R < 0.5为表达下调.结果:(1)CLP后小鼠肺组织均出现典型的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24 h生存率为40%;48 h的生存率为7.5%;72 h的生存率为5%.(2)在CLP后6 h和12 h, 共筛选出80个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出现差异性表达的已知功能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和下调者各40个;CLP后6 h有23个已知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其中上调者12个,下调者11个;CLP 后12 h,有75个已知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其中表达上调者39个,下调者36个;(3)对以上差异性表达基因按其功能予以聚类分析,发现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涉及到肺组织中一系列功能基因的表达改变,其中包括免疫相关基因、急时相反应与热休克反应相关基因、抗氧化反应基因、细胞骨架相关基因以及多种细胞代谢和信息传递相关基因.它们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的演变,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4)通过对本试验所发现的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遴选出了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或潜在治疗作用的基因.结论:脓毒症中,一系列与炎性反应和细胞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增高.同时热休克反应、抗氧化反应以及与细胞能量代谢和骨架结构相关的基因表达抑制,这可能是脓毒症病理生理改变进行性加重的原因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高效率、大规模地检测脓毒症、AL和MODS时基因表达的改变,高通量筛选与脓毒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有利于从分子水平上澄清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比较不同的干预治疗效果,寻找新的治疗目标和治疗药物.

  • 核转录因子在心肌早期预缺血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云;马浩

    早期预缺血产生于缺血即刻,消失于缺血后2 h,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观察核转录因子(NF-κB)的抑制剂脯氨酸二硫氨基甲酸脂(ProDTC)对兔心肌早期预缺血的影响,以探讨核转录因子在早期预缺血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预缺血组、预缺血加ProDTC和非预缺血组,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用4-0滑线缝穿两道,形成一活结.收紧或松开该活结,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电压力探头测定局部心肌缩短率和变厚率.记录局部心肌功能基础值,阻断冠脉分支5 min,开放5 min,如此反复5次,造成心肌预缺血.预缺血前10 min,预缺血加ProDTC 组将 ProDTC溶解于1 mL磷酸缓冲液(PBS)中静注,然后以ProDTC(15 mg*kg-1*h- 1)溶解于20 mL PBS中在预缺血过程中持续静滴.预缺血组同时间只给与等量PBS.非预缺血组不经历预缺血 ,PBS使用与预处理组相同.心肌局部功能在每次缺血末测定,在第5次冠脉开放末,心脏切下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非预缺血组局部心肌收缩功能随着相应时间点测定无明显变化,预缺血组心肌缩短率和变厚率在前3次缺血末与非预缺血组相比显著减小(P<0.05),但随着缺血次数增加逐渐增大,在第4、5次缺血末与之无显著差异,分别恢复至基础值的85%和82%.预缺血加ProD TC组心肌缩短率和变厚率明显减小,在第3、4、5次缺血末与预缺血组相比显著减小(P <0.0 5),即随缺血次数增加局部心功能无改善.组织病理学预缺血组表现为轻微的心肌水肿和散在的白细胞浸润,预缺血加ProDTC组心肌水肿,白细胞浸润明显,可见膜断裂.讨论: 核转录因子和其抑制蛋白IκB结合,以非活性形式存在于胞浆中 .在缺血刺激下,结合体解聚,NF-κB进入细胞核,和多种基因上启动子(promotor)区的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 ,启动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诱导合成调解炎性反应的蛋白质,也可合成保护性蛋白.由本实验结果推论,在预缺血过程中,随缺血次数的增加,NF-κB激活,导致其抑制因子IκB合成增加,与激活的NF-κB结合,抑制其启动细胞外信号系统,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在预缺血中使用ProDTC能抑制与NF-κB结合的IκB的解离,故能特异地抑制NF-κB的激活,阻断了细胞内保护信号通道,故阻断了早期预缺血这一保护机制.表明NF -κB在早期预缺血保护机制中起调节作用.

  • 大鼠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态性与表达的研究

    作者:武凡;陆松敏;李伟文;柏干荣;刘建仓;李萍

    目的: 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线粒体形态学变化 .用PCR扩增与PUCm-T质粒重组、转入JM109大肠杆菌、Pst 1酶切、提取.用PCR扩增、纯化后测序,进行正常与休克组大鼠线粒体突变分析.用RT-PCR检测正常与休克组大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观察证明在正常组未见大鼠小肠细胞线粒体的异常改变,休克组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髓样结构出现.线粒体ATPase-8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参照"Rattus norvegicus,Wistar r at” mtDNA分析,正常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第7868位碱基A突变为G(A7868G,)占2/6;C7871T ,6/6;7767-7768之间插入G, 1/6.失血性休克5 h 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突变分析:C7 871T,2/3;T7772C, 占2/3;T7863C, 占1/3.7772位氨基酸不变,仍为苯丙氨酸;编码的第7863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成丙氨酸.RT-PCR显示休克5 h 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8基因 mRNA表达比正常大鼠显著减弱(P<0.01).讨论:近年文献报导,肠道是休克的重要靶器官,休克时肠道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下降,但其分子机制尚需探讨.本研究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提示休克时线粒体损伤是肠道细胞损伤的关键.AT Pase6-8基因是F1F0-ATPase 复合物的编码基因,本文检测了6 个转化菌落的肠道线粒体正常DNA ATPase-8的突变点及突变率,证明本Wistar大鼠和Rattus norvegicus,Wistar rat 存在差异,7871位C变为T,7868位存在中性突变,本结果为探讨缺血缺氧时ATPase-8基因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本文报告了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基因及基因表达的改变,证明失血性休克5 h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 8基因的多点突变,及由此突变引起的氨基酸的改变.此改变必然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使ATPase-8功能降低.研究还发现,休克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的mRNA 表达显著下降.提示休克时AT P下降、ATP酶活性下降与ATPase-8基因改变和基因表达显著减少有关.结论: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 8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时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基因改变及表达水平的下降是导致ATPase 酶的质和量发生改变以及能量合成下降的重要原因.

  • 小儿烧伤休克期并发抽搐的相关因素和原因的分析及防治

    作者:刘西贵;杨海萍;刘克勤

    1 一般资料 小儿烧伤后抽搐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及肌张力增高,不停抽动,意识 丧失,牙关紧闭,双眼上吊,口吐白沫,发绀,角弓反张,病情紧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常常发生在烧伤休克期。我院从1990年初至2000年初共收治小儿烧伤697例,发生抽搐者 共32例,均发生在烧伤休克期。按年龄分为7月-4岁为28例,4岁-8岁为4例,8-12岁为0例。 烧伤面积TBSA17%-57/32,其中伴有休克48例,发生抽搐有22例。抽搐发生的时间一般为伤 后8-48 h,但以补液后6-12 h时易发生,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十秒或几分钟不等,长者达 1 h之多。2 相关因素和原因的分析 (1)抽搐与年龄有明显相关,从上述资料看出,发生抽搐的患儿大部分发生在7月-4岁年 龄段,此年龄小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全,神经系统尚未成熟,抑制功能不全,兴奋易扩散,各 种不良刺激均可造成抽搐。 (2)烧伤后休克和休克时间长,而又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者发生抽搐者多,发生的原因可能 与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无氧代谢增强,使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加重了水、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使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高,出现了肌肉的抽搐和手足搐搦。 (3)抽搐常发生在烧伤休克期,尤为补液后6-12 h,低钠血症是主要的原因,其中26 例血Na+在109-130 mmol/L。分析原因其一:在入院前因患儿口渴,大量无节制的饮用不 含盐 份液体所致。其二:入院后医源性的强调小儿尿量和补液量,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液体或在 补液 中晶体液、胶体液、水分等不能合理的交替应用。其三:住院后由于患儿一时的少尿和无尿 ,应用甘露醇、速尿等不适当地利尿脱水造成低钠血症,有时也可引发轻度脑水肿。 (4)抽搐发生多见伴有头面部大面积烧伤的患儿,因头面部神经丰富,烧伤后高度肿胀, 刺激是发生抽搐的原因之一。 (5)高热也是引发抽搐的原因,伤后一般小儿都会出现发热,尤其在烧伤的回收期,大量 的毒素回吸入血,机体反应性的体温增高,一般如体温不超过38℃是不会发生抽搐的。 (6)创面处理,冷热疼痛等刺激也是造成抽搐的原因。3 防治 小儿烧伤后抽搐病情紧急,需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往往效果好,不会留有后遗症,因此防治 小儿烧伤后发生的抽搐,显得更为重要。防治低钠血症尤为重要,合理及时快速的补液,晶 体液、胶体液和水份交替输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严格地控制其出入量,防止低 钠 血症的产生,并注意吸氧、保温和控制体温不得超过38℃,减少和避免不良的刺激,均可防 止抽搐的发生。

  • 磷酸氯喹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治疗效果和治疗条件的探讨

    作者:刘建仓;陆松敏;李萍;郭素清;陈惠孙

    目的:磷脂酶A2(PLA2)是细胞膜特异性水解酶,它以膜磷脂为底物,释放花生四烯酸系列 ,激活和启动脂介质:前列腺素、血栓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脂质过氧化物和溶血磷脂,从而引起休克加重和循环衰竭.PLA2是休克的关键酶.我们已经证明磷酸氯喹(CQ)是 PLA2 的抑制剂,磷酸氯喹预处理可提高内毒素血症动物和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存活率.显著降低血浆、组织、细胞的PLA2活性;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可减少细胞膜和细胞器的膜通透性;可减少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可降低和抑制脂介质的产生;可减少膜脂成份的改变,可逆转膜流动性和微粘度;可改善泵功能.本文旨在探讨磷酸氯喹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治疗效果和治疗条件,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 n=8);失血性休克对照组(n=8);磷酸氯喹治疗组(n=8);补液加磷酸氯喹治疗组 (n=8).测定血压、呼吸、血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磷脂酶A2(PLA2)、血液和组织MDA.结果:失血性休克动物血浆LA、LDH、PLA2、血浆和组织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磷酸氯喹治疗组血浆LA、LDH、PLA2、血浆和组织MDA均显著低于失血性休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静脉直接推注磷酸氯喹(3 mg/kg)血压轻度下降,先输二倍失血量的平衡盐液再静脉滴注磷酸氯喹 (3 mg/kg)治疗,动物血压稳定,呼吸平稳,血液生化指标显著改善,疗效更好.结论: 磷酸氯喹对失血性休克动物有显著疗效,给药方式以先扩容、后给药效果更好 .

  • 蛋白激酶C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中的作用

    作者:黄巧冰;杨滔;宋力;黄绪亮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种钙或/和磷脂依赖性蛋白磷酸化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它能被细胞外生物活性因素(生长因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激活,完成靶细胞蛋白的磷酸化,通过蛋白磷酸化后生物活性的改变而完成细胞外源性信号的应答,构成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许多实验证明蛋白激酶C的激活在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从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对PKC在血管通透性调节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的和方法:1.采用游离灌注的猪冠状微静脉模型,在严格控制生理环境的条件下,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利用荧光比率测定技术,测定了游离猪冠状微静脉的通透性,并观察蛋白激酶C的激活与抑制对微静脉通透性的影响.2.培养单层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用同位素标记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浆和细胞膜的PKC活性,观察PKC在热损伤刺激后激活和移位的情况.3.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PKC激活和热损伤刺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F-actin 的细胞定位和结构变化的影响,从形态学的角度证明PKC对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1.利用PKC的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酯醇(PMA)激活PKC可显著增加血管通透性约至300%.PKC 的特异选择性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BIM)阻断了PMA增加通透性的作用;在单纯PMA 刺激下,Pa值是对照组的290.94%±78.13%(n=7, 血管平均口径D=63.86±3.14 μm), 而在BIM的影响下, PMA只使Pa值升高到对照的139.97%±20.82%(n=7, D=43.25±3 .08 μm).2.用PKC特异性激动剂PMA和热损伤刺激都可以导致ECV-304细胞浆中的PKC的激活和向胞膜移位.未受刺激的ECV-304细胞,胞浆中的PKC活性是43.47 fmol*mg-1*min-1 .明显高于胞膜的 23.12 fmol*mg-1*min-1,提示此时PKC主要位于胞浆.用佛波脂醇(PMA) 刺激可引起胞膜中P KC活性迅速增高,高达48.43 fmol*mg-1*min-1,相应胞浆中的PKC活性则明显下降.用PKC的特异性抑制肽PKC(19-36)可以阻止这种变化.3.PKC激动剂PMA和热损伤作用可使原来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边的F-actin激活呈极向排列,形成应力纤维,并在包膜部位形成板状突起.细胞间出现明显缝隙.用PKC的抑制肽PKC(19 -36)可以抑制上述变化.结论:结果提示,蛋白激酶C的激活和移位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内皮细胞骨架蛋白 ,导致内皮细胞骨架重排,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升高.热损伤刺激可引起PKC的激活和细胞骨架的重排,提示PKC激活在热损伤介导的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中起重要的信号转导的作用.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内毒素血症大鼠CD14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淑瑾;丛斌;马春玲;姚玉霞;尤红煜;凌亦凌

    目的:CD14是宿主识别细菌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的关键受体,以膜结合型(me mbrane-associated CD14,mCD14)和可溶性(soluble CD14,sCD14)两种形式存在.CD14结合LPS的脂质A介导信号传递,诱生大量炎症介质.而LPS又可直接或间接上调CD14的表达, 促进炎症反应,终引起多器官衰竭.应用CD14抗体可明显减轻细胞对LPS的反应,提高内毒素血症家兔的生存率.目前CD14已成为治疗内毒素休克的新靶子.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休克(endotoxic shock,ES)作用,可减轻ES大鼠肺、肝、肾组织炎症反应,降低肺动脉压,提高平均动脉压,改善生存率,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深入探讨CCK-8抗ES作用的机制,本研究观察了CCK-8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组织及血清中CD1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静脉注入LPS(5 mg/kg dw)6 h复制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清中sCD14蛋白的表达,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D14的表达及分布.静脉预注入CCK-8(40 μg/kg dw)和/或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1 mg/kg dw)10 min后注入LPS 6 h,观察上述指标.结果:(1)大鼠血清中sCD14蛋白存在两种分子形式:sCD14α(49kD)及sCD14β(55kD),注入LPS后6 h二者表达均明显增加,静脉预注入CCK-8则可显著抑制其表达,且该作用可被丙谷胺拮抗;(2)对照组大鼠肺组织CD14只表达在巨噬细胞,而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肺组织中,不仅巨噬细胞上的CD 14阳性信号增强,表达CD14的巨噬细胞增多,而且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也检测到CD14阳性信号;静脉预注入CCK-8则明显减少了CD14的表达,丙谷胺可拮抗CCK-8的作用.结论:CCK- 8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组织CD14及血清sCD14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降低大鼠对LPS的敏感性 ,可能是CCK-8抗ES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系膜淋巴循环动力学及iNOS抑制剂SMT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晓;张立平;于桂英;王晓庆

    本实验主要研究内毒素、iNOS抑制剂硫酸甲基异硫脲(SMT)对活体淋巴管运动及iNOS的 表达的影响,探讨iNOS、iNOS抑制剂SMT在急性内毒素血症中对淋巴微循环的作用。 动物选用雄性Wistar大鼠54只,体重200-300 g。将动物分为3组:control组(n =18):股静脉一次推注生理盐水(5 mL/kg体重)作对照。分别在注药后l、3、6 h 各处死6只;LPS组(n=18):股静脉一次推注LPS(5 mg/kg体重),其它处理同control 组;LPS+SMT组(n=18):股静脉一次推注LPS(5 mg/kg体重)和SMT(10 mg/kg体重) ;其它处理 同control组。 动物用20%乌拉坦(7 ml/kg体重)肌肉注射麻醉。腹正中部开腹,取出肠系膜,找出一 条理想的游离淋巴管,置于观察盒中,保温(32℃左右),并定时于肠管上滴加37℃左右的台 氏液以维持一定湿度,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录像。将每只需观察6 h的动物镜下先稳定5 -10 min,作为正常录像,再按分组注药,观察录像6 h后,处死。 根据录像资料,利用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定淋巴管、定部位测量实验用药前及用药后l 、2、3、4、5、6 h各时段各动物淋巴管管径的大小,求得平均口径(d)、大舒张口径(b )、小收缩管径(c)、淋巴管收缩频率(a),计算淋巴管运动指数[收缩指数Index I=(b 2-c2)/b2,总收缩活性指数IndexII=(b2-c2)a/b2,淋巴管动力学指数LD-Ind ex=(b-C)100 a/d2]。 所有动物在处死后,取血静置,取血清,用一氧化氮试剂盒测定血清中NO合量。并取肠 系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1)LPS组的收缩频率、运动指数均比注药前显著降低(P< 0.05),免疫组化染色阳 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阳性细胞为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血浆NO合量显著升高 (P<0.01)。(2)SMT+LPS组的收缩频率、运动指数均与注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及血浆NO含量与LPS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 结果说明:正常条件下,肠系膜淋巴管运动不但受自身节律的调节, 还受NO的调节。LP S作用下,肠系膜淋巴管随时间延长明显扩张,运动减弱,渗出增多,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 关。SMT能抑制iNOS的活性,内毒素血症早期应用选择性iNOS抑制剂,可维持淋巴循环于正 常水平。内毒素血症中,由于iNOS过度表达,导致过量的NO产生,使淋巴管的运动异常。SMT由于能 抑制iNOS,从而抑制了NO的过量产生,使淋巴管运动恢复。这可能为临床上淋巴管循环障碍 及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 心脑通胶囊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作者:高志瑞;韩冬;高申

    目的:观察心脑通胶囊对实验性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心脑通胶囊经消化道给药后,采用心外膜标测和定量组织学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及损伤程度.结果:心脑通可明显减轻由心外膜电图所标测的心肌缺血程度 (∑-ST)及心肌缺血范围(N-ST):明显减小通过N-ST染色所显示的梗塞区.结论 :心脑能对犬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骨髓微环境的病理观察(附血液肿瘤性疾病36例分析)

    作者:魏艾红;肖景文;黄世林

    本文通过骨髓活检取材方法,以Gomori网状纤维染色后状态分组,讨论骨髓微环境中纤 维组织、血管系统的病理改变,对部分血液系疾病治疗用药的指导,及病程、预后的影响。 Gomori染色阴性组:具有血液肿瘤性疾病的各种独立特点。切片基质中未见纤维组织增生。 Gomori染色弱阳性组:可见少量粗纤维条索。HGF染色下纤维组织主要分布在骨小梁旁区。G omori染色强阳性组:弥漫性的粗纤维网格。HGF染色下在骨小梁间区分布短棒状粗大、团状 、粗条索状、细条索状纤维。高倍镜视野6例呈短棒状,可见纤维细胞核、纤维细胞浆膜粗 大坚硬或呈团状。4例呈细棒状,可见纤维细胞核、而脑浆膜条索状较柔和。3组患者均可 见到基质水肿现象。微血管扩张率Gomori染色阴性组轻度扩张为主。Gomori染色弱阳性组有 5例为中重度扩张,而Gomori染色强阳性组微血管扩张更明显。 Gomori染色强阳性组;多数病程较长,同时伴有肝脾肿大等血瘀证特点,在临床上我们应用 中西医药结合,配用大量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收到良效。Gomori染色弱阳性组是在患急、慢性 白血病的基础上,发生了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病程较短,白血病细胞及纤维细胞成分增殖并 存,造成微环境的严重障碍,药物难于到达病所,需用药治疗很长一段时间方能获完全缓解 ,故治疗时不易操之过急。Gomori染色阴性组多为单一的血液恶性肿瘤增殖,发病急,病势 凶。治疗中以大量抗肿瘤药物杀伤之,往往即见成效。基质水肿在切片上的特征是细胞之间 呈现水滴样改变,3组患者属血液恶性肿瘤,白血病细胞或骨髓瘤细胞增殖,均可刺激基质 ,引起组织水肿。在Gomori染色强阳性组基质水肿现象发生率更明显。在治疗过程中,这种 基质水肿可以改善。骨髓内微血管变化是判定造血微环境状态的指标之一,观察3组病例, 患者均可见微血管扩张,其骨髓纤维化好转后微血管扩张更明显,我们认为患病机体通过微 血管扩张,将大量的血液导入骨髓血窦,以提供营养及氧分,改善骨髓屏障的封闭状态,代 偿因纤维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微环境障碍。骨膜损伤在切片上的特征是骨小梁连续性破坏,可 见白血病细胞嵌入骨膜。内皮细胞肿胀现象可见沿微血管壁排列着扁平或柱状细胞。Gomori 染色弱阳性组发生率较高,其血液恶性肿瘤同时伴有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的病例,容易发生骨 膜损伤及内皮细胞肿胀。说明伴有骨髓纤维化时基质的柔韧性不良,组织供氧不足,使血管 内皮细胞产生代谢障碍。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是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而严重地影响造血 功能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血液恶性肿瘤疾病所引起的骨髓微环境损伤,主要涉及到纤维组 织的病理变化,微血管内皮系统、神经纤维、脂肪细胞的状态也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过程,因 此在临床上应密切地关注骨髓微环境,注意选择改善微环境的药物,以达到治愈血液恶性肿 瘤的目的。

  • 感染性休克大鼠肺组织内TNFα、IL-1β表达及行气破瘀汤的调节作用

    作者:崔华雷;谷继卿;王纪龙;王晓晔;田琪

    目的:感染性休克常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病死率高,肺脏是此时易发生损害的靶器官.在此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AM)持续、过度激活,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和全身性损伤.本实验观察了感染性休克时AM表达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情况及中药"行气破瘀汤”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揭示AM激活导致肺损伤的机制,并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90只 ,体重220-260 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3组:①对照组(n=28):开腹后钝性剥离阑尾周围组织后关闭腹腔.②模型组(n=30):阑尾根部结扎,阑尾尖端穿孔,关闭腹腔,成功制作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③中药治疗组(n=32):造模后给予行气破瘀汤( 败酱草、丹皮、桃仁、冬瓜子、大黄、乳香、没药、山甲、皂刺、香白芷、陈皮)4 mL灌胃 ,每日2次.造模后72 h无菌条件下用生理盐水灌洗肺脏,收集肺泡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收获后调细胞浓度至1×109/L,分别加入24孔板内,置37℃,5%CO2孵箱内培养48 h,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因子活性测定.TNF活性以细胞毒效应百分比数(%) 表示.IL-1活性以×103 U/L表示.取各组动物新鲜肺组织块,OCT包埋,液氮速冻 ,制作5 μm厚冰冻切片,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检测TNFα和IL-1的mRNA.结果: 模型组肺泡巨噬细胞分泌IL-1(108 120±10 510 U/L)、TNF(78.06%±4.65%) 的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21 500±3 310 U/L)、7.85%±1.25%,P<0.01)和中药治疗组(58 320±4 210 U/L,43.52%±2.18%,P<0.01).肺组织内IL-1β、TNF α的mRNA杂交信号主要位于组织内浸润的巨噬细胞内.模型组的表达量和表达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结论: 感染性休克时肺泡巨噬细胞处于一种活化状态.这种活化状态,一方面可增强吞噬和杀菌功能,另一方面释放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各种炎症介质,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细胞的损害.中药"行气破瘀汤”具有明确的调节作用.

  • 腹主动脉瘤术后SIRS及S/MODS发生率分析

    作者:胡佳乐;曹贵松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SIRS)及单个/多器官功能障碍 (S/MODS )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病例21例(组1),腹主动脉瘤16例(组2) ,根据术后3 d内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照判断SIRS及S/MODS发生率. 结果:组1 SIRS发生率为14.3%, 低于组2的81.3%; 组1 S/MODS发生率为 4.8%, 低于组2的62.5 %.器官功能障碍主要出现于肺及肾脏.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SIRS及 S/MODS发生率显著高于消化道肿瘤患者.

  • 银茶胶囊的抗缺血和应激耐受作用

    作者:蒋琳兰;刘演波;赵树进

    银茶胶囊(98广制FPGl03号)是我院开发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可对抗多种原 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灌流不足,防护应激诱发的脏器损害,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1 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SD大鼠随机分成5组,设低、中和高剂量银茶胶囊组及阳性对照,按剂量连续给药,记录心 电图,以T波和ST段的变化为指标,比较各组大鼠心肌损伤的程度。各剂量银茶胶囊和硝苯 吡啶组与阴性组比较,均能有效地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但其任何两组 间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2 离体豚鼠心脏灌流的作用 取豚鼠,击头处死,取心脏分别以营养液、含不同浓度银茶胶囊及阳性对照的营养液灌流, 记录冠脉流量和心电图,取出心脏,常温染色,蓝染部分为正常灌流区,红染部分为缺血区 ,白色部分为梗死区,分离各部分,分别称重。银茶胶囊能增加冠脉流量,并在一定浓度下 有减慢心率的趋势,对心表面心电图ST段无作用。3 电刺激小鼠心肌SOD的测定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2组用不同剂量银茶胶囊预防给药,其余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作 对照。2药物组与2对照组建立电刺激模型,刺激完毕后即刻处死,取心脏称重,剪碎,匀 浆后取上清液测SOD活性。电刺激B组SOD活性低于正常组(P<0.05),而加大电刺激强 度的 C组SOD活性显著降低,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用大剂量银茶胶囊则心肌SOD活性 显著升高(P<0.01),恢复至正常。4 乙醇小鼠肝脏SOD的变化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2组以不同剂量银茶胶囊预防给药,3组建立乙醇中毒模型 。24 h后处死,取肝脏称重,剪碎,匀浆后取上清液测SOD活性。大剂量乙醇使肝脏SOD活性 降低(P<0.01),而大剂量银茶胶囊则明显逆转乙醇所至上述改变(P<0.01),使 SOD活性恢复,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结果表明银茶胶囊可拮抗垂体后叶素造成的心肌缺血,减少结扎冠状动脉造成的缺血区 和心肌梗死范围,并能提高机体SOD活性,明显拮抗电刺激所致小鼠心肌损伤,逆转乙醇所 致肝损害。

  • 骨内输液技术在海水浸泡战伤早期救治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赖西南;王丽丽;黄晖

    目的:观察骨内输液技术在海水浸泡犬肢体火器伤合并烧伤时早期容量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肢体软组织炸伤合并15%深II度烧伤的实验犬浸泡于东南沿海海水(水温2 1℃)3-4 h,出水后将骨内输液针插入股骨下端,加压输入格林氏液,监测致伤犬血液动力学、血气以及肝脏氧分压的变化,对照组由股静脉输入格林氏液.结果:由股骨下端加压输液可达20 mL/min,骨内输液后致伤犬动脉血压、心排量以及动脉和组织氧分压的改善与静脉输液无明显差异.结论:骨内输液可应用于海水浸泡战伤的早期救治.

  • MCI-154抗失血性休克效应

    作者:胡德耀;江其生;杜文华

    目的:我室以前的工作已证明MCI-154对内毒素休克、失血性休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补充若干实验.方法:兔30 mg/kg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股动脉插管肝素化,动脉放血至5.33 kPa,维持2 h,回输剩余血及2倍输血量生理盐水.分2组:对照组 (N)给生理盐水,治疗组(M)给0.2 mg/kg MCI-154(溶解在回输的生理盐水中).用彩色频谱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在不同时相点测兔MAP,心脏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血流量及阻力指数(RI).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同兔,在给药完后拔管结扎, 观察12 h、24 h、48 h存活率.部分实验在休克治疗后4 h活杀,取肝、肺、心、肾等器官做光镜检查.结果:结果显示,给MCI-154后即刻MAP、EF、SV有所下降, 但2 h后回升,4 h明显高于N组.给药后肠及肾动脉血流量明显升高,肠、肾、肝RI明显降低,各时相点存活率M组明显高于N组,病理形态变化M组较N组趋于正常.结论:本文证实,MCI-154 对失血性休克动物在充分容量复苏基础上给药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表现在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器官血流量, 加强心脏泵血功能,降低重要器官的损伤,降低死亡率.

  • 不同温度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卢青军;陆松敏;刘建仓;李萍;柏干荣;李伟文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及变化特点.方法: Wistar大鼠30只,体重(280±25) g.随机分为:15℃海水浸泡组、21℃海水浸泡组和31℃海水浸泡组.右侧大腿肌肉丰满处应用射钉枪造成贯通伤.左侧股动脉插管用于放血和观察股动脉平均动脉压.大鼠右侧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接能量转换器和RM-6200四道生理记录仪.左侧股动脉放血,10 min内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50 mmHg,维持30 min后放入不同温度海水中浸泡,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dp/dt/max、左室收缩压(LVSP)的变化及大鼠的存活时间.结果:1. 15℃海水浸泡组大鼠存活时间短,入水后90 min大鼠存活率仅为50%,显著低于21℃海水浸泡组和31℃海水浸泡组(P<0.01).31℃海水浸泡组4 h 存活率为40%,21℃海水浸泡组4 h存活率为75%,两组间存活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0.01). 2.休克后大鼠股动脉MAP显著下降(与伤前比P<0.01),入水后5-30 min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 1).入水后10 min MAP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在入水1 h前各组间MAP无显著差别,入水 1 h后21℃海水浸泡组MAP显著高于15℃海水浸泡组和13℃海水浸泡组(P<0.01),同时3 1℃海水浸泡组MAP亦显著高于15℃海水浸泡组(P<0.05).3.休克后大鼠HR显著下降 (与伤前比P<0.0 1),入水后有所增快,入水后10 min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入水1 h后15℃海水浸泡组H R显著低于21℃海水浸泡组和31℃海水浸泡组(P<0.05),入水后31℃海水浸泡组HR急剧增快, 在入水后10 min、30 min、1 h显著高于15℃海水浸泡组和21℃海水浸泡组.但在入水后2 h 31℃海水浸泡组HR快速下降,显著低于21℃海水浸泡组.4.入水早即刻各组±dp/dt/max 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1),入水后10 minHR达到峰值.15℃海水浸泡组±dp/dt/max随即急剧下降,在入水30 min以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31℃海水浸泡组±dp/dt/max在入水1 h以前显著高于21℃海水浸泡组,在入水2 h以后显著低于21℃海水浸泡组. 5.入水即刻各组LVSP显著升高(与休克时比P<0.01).入水后10 min LVSP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入水1 h后15℃海水浸泡组L VSP显著低于其他两组,31℃海水浸泡组在入水3 h后LVSP显著低于21℃海水浸泡组.结论: 不同温度海水浸泡可以极大地影响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和血液动力学,低温(15℃)海水浸泡可能与机体热量的过分散发,导致体温降低,引起心肌兴奋、传导能力的迅速下降,从而使心肌动力学下降,降低了存活时间.较高温度(31℃)的海水浸泡加重了能量的消耗,造成机体能量供给的衰竭,从而使心肌动力学指标逐渐恶化.认为21℃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液动力学和存活时间影响较小.三种不同温度海水浸泡比较 ,说明低温和高温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损伤更为严重.21℃海水浸泡对火器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大鼠比15℃的冬季海水浸泡和31℃的夏季海水浸泡损伤较轻.但21℃海水浸泡造成了机体血液动力学的下降,必须注意复温和注意输液的速度和输液量,防止心衰的发生.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一氧化碳对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周君琳;凌亦凌;丁春华;史中立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一氧化碳(CO)对一氧化氮(NO )及其衍生物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影响.方法: 夹闭大鼠腹主动脉下段造成双后肢缺血及再灌注后肺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4 h再灌注16 h(1/R )组、 Sham十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yrin,ZnPP)组和I/R+ZnPP组.后两组于再灌注前 15 min或相应的假手术时间点给予舌静脉注射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HO)阻断剂-ZnPP,前两组给予等量溶剂处理.以CO-血氧检测仪检测动脉血内碳氧血红蛋白(COHb)水平变化;以Northern blotti ng检测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mRNA表达的变化;以比色法检测肺组织NOS活性;以硝酸还原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NO代谢产物NO- 2/NO-3含量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血内COHb水平、肺组织中NO-2/N O-3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iNOS mRNA表达以及NT的免疫组化染色显著增强表达.与I /R组相比,I/R+ZnPP组血内CO Hb水平显著减低(P<0.05),肺组织中NO-2/NO -3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iNOSmRNA表达未见显著变化.讨论:我室研究已证实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iNOS和HO-l表达上调、NO和CO的生成显著增多,并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HO阻断剂-ZnPP减少CO产生后对NO的影响,发现抑制HO活性使CO产生减少后 ,肺组织中NO生成增多,表明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组织中HO-1的诱生以及CO的大量生成具有减少NO产生的作用;通过对iNOS mRNA表达和NOS活性的检测表明,CO对NO的影响是通过影响NOS活性而实现的,可能与iNOS mRNA表达无关.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肺损伤时肺内HO-l的诱生以及CO的大量生成具有抑制NOS活性从而使NO产生减少的作用.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量HO-1表达的变化

    作者:史中立;凌亦凌;姚玉霞;张爱子;周君琳;谷振勇;黄新莉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肾内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 I),后肢缺血-再灌注(I-R)2 h、6 h、12 h、18 h、24 h,后肢I-R18 h+ZnPP(锌原卟啉)各组.夹闭双侧股动脉根部4 h,开放2 h-24 h,制备I及I-R各组模型,I-R18 h+ZnPP组,再灌注6 h、 12 h时经股静脉注射ZnPP(每次5 μmol/kg).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HO-1mRNA 表达的变化,以HO-1与β-actin(内参对照物)mRNA逆转录扩增产物电泳谱带的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HO-1mRNA的半定量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HO-1蛋白在肾内的生成与分布;应用ZnPP抑制HO-1活性后,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比色法测定肾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结果:(1)N 组肾组织HO-1mRNA未检出, S组肾组织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33±0.037,I组为0. 549±0.035,与S 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肢体I-R后肾组织HO-1mRNA表达进一步上调,I-R18 h 至峰值 ,此后回降,I-R 2 h、6 h、12 h、18 h和24 h各组肾组织HO-1mRNA表达量依次为1.017± 0.088 、1.322±0.052、1.356±0.073、1.765±0.092和1.443±0.023,与S、I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2)S、I及I-R6 h组髓袢小管上皮细胞呈HO-1免疫阳性,3组相比染色依次加深,I-R12 h组肾小管各段上皮细胞均呈阳性,肾小球等血管内皮呈弱阳性.(3)I-R1 8 h+ZnPP组肾组织病变较I-R18 h组加重,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水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淤积大量红细胞.(4)I-R18+ZnPP组与I-R18 h组相比,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增高,P<0.01 .结论:肢体I-R后肾内HO-1表达上调,表达HO-1的细胞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HO-1出现的部位及范围与损伤的部位及范围有相关性.抑制HO-1活性使肾损伤加重,肾内过氧化反应增强,表明HO-1具有抗氧化保护效应.

  • 虎杖甙对LPS刺激下平滑肌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月刚;黄海潇;金春华

    目的:通过观察虎杖甙(PD)对LPS刺激(模拟感染性休克)平滑肌细胞内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 ,探讨虎杖甙抗休克和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性的机制.方法: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DE-52纤维素层析方法初步提纯PKC,用组蛋白IIIS作为底物,用同位素闪烁计数的方法测量其活性(PKC活性单位用fmol*mg-1*min-1表示).实验分组如下( n=5):正常组(不加任何刺激),LPS刺激组(培养3-8代的平滑肌细胞,加入LPS使其终浓度为100 μg/L,刺激30 min),治疗组(在LPS刺激组基础上加PD,使其终浓度为0.4 mmol/L,作用2 h),治疗对照组(在LPS刺激组基础上加与PD等量的D-Hanks,作用2 h).结果:LP S刺激平滑肌细胞后 ,胞浆PKC的活性显著升高,从正常(6.31±1.10) fmol*mg-1*min-1上升到(12.03±1.96) fmol*mg-1*min-1.经PD治疗后PKC活性下降至(7.7 7±0 .92) fmol*mg-1*min-1,与LPS刺激组相比P<0.05,而未治疗的对照组PKC活性没有恢复,数值为(11.80±2.31) fmol*mg-1*min-1,与治疗组相比P<0.05.对胞膜来说,经LPS刺激后胞膜PKC的活性也上升,其数值从正常的(6. 64±0.76) fmol*mg-1*min-1上升到(10.86±0.76) fmol*mg-1* min-1,与正常组相比P<0.05.经PD治疗后PKC的活性下降为(7.09±1.26) fmol*mg-1*min-1,与LPS刺激组相比P<0.05.不同的是其治疗对照组的PKC活性下降更明显,数值为(4.84±0.84) fmol*mg-1*min-1,与治疗组和正常组相比P值均小于0.05.讨论 :在感染性休克发生过程中,LPS是主要的致病因素.LPS能够广泛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症介质,损害机体细胞,导致中毒性休克.过去认为LPS的刺激损伤主要是通过刺激体内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来引发机体一系列损害的.现在发现LPS可以直接作用于多种组织细胞,比如损伤心肌和平滑肌细胞,造成机体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下降和血管反应性低下等病理改变.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PKC可能介导LPS引起的损害效应,PD对平滑肌细胞PKC活性可起调节作用,纠正LPS引起的PKC活性升高,这可能是PD改善微循环和抗休克的作用机制之一.

  • 休克再灌注后早期UCP-2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作用

    作者:郑文建;肖南

    目的:通过观察休克-再灌注大鼠肠上皮、骨骼肌、心肌细胞线粒体UCP-2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线粒体膜电位(MP)的影响,探讨休克再灌注后不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发生差异性损伤的机制 .方法:取150-220 g Wistar大鼠,复制休克再灌注模型,差速离心法游离肠上皮、心肌、骨骼肌细胞线粒体,用Western blot法测量UCP-2含量,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线粒体膜电位.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假手术)、单纯休克组(40 mmHg 90 min)、再灌注(单纯休克+回输全部失血量及2倍失血量的晶体液)2 h组、再灌注6 h组、再灌注12 h组、再灌注24 h组.结果:(1)失血性休克90 min后,3种组织线粒体UCP-2均有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肠上皮线粒体UCP-2在再灌注后24 h 内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线粒体UCP-2于再灌注后2 h高于对照组,但再灌注后6 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骨骼肌线粒体UCP-2于再灌注后6 h高于对照组,但再灌注后12 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2)在测量MP的各组实验中,加入UCP-2抑制剂GDP后MP均高于无GDP处理组(P< 0.01);(3)休克及再灌注后24 h内,肠上皮细胞线粒体MP均比对照组降低,心肌线粒体 MP于休克及再灌注后2 h低于对照组,于再灌注后6 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骨骼肌线粒体MP于休克及再灌注后2 h低于对照组,于再灌注后6 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再灌注后12-24 h骨骼肌线粒体MP又低于对照组(P<0.05).讨论:近来认为,UCP-2使质子泄漏引起M P降低,其结果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合成效率降低,同时能够降低4态呼吸时线粒体内ROS的产生.本实验也证实,加入GDP抑制UCP-2的质子转运活性,线粒体MP增高.休克导致线粒体UCP-2表达上调,再灌注后UCP-2水平逐渐恢复,但不同组织中UCP-2的变化规律不同,心肌细胞线粒体UCP-2水平恢复较快,骨骼肌及肠上皮恢复较慢,这可能与休克时不同组织的缺血程度不同有关,其结果与MP及线粒体功能的恢复可能有关,这可能是导致休克再灌注后不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发生差异性损伤的机制之一.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UCP-2可能介导休克-再灌注后MP的调节,休克再灌注后,不同组织中线粒体UCP-2的变化规律不同, 可能与休克再灌注后不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发生差异性损伤有关.

  • 失血性休克后调控VSM舒缩功能的信号分子变化及意义

    作者:江其生;胡德耀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及结果:本研究分3部分.1. 调控正常VSMC舒缩功能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以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为实验对象,以测微网测定其长度变化为指标,在K-H液中分别观察PKC特异性激动剂PMA,特异性阻滞剂H7,CaM特异性阻滞剂W-7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为工具药,结果证明P MA可引起HVASMC收缩,H-7可明显抑制但W-7无明显影响,说明PKC活化可引起VSMC的收缩.N E引起HVASMC收缩,H-7、W-7能明显抑制NE的作用.两者伍用对NE的抑制作用更强.故说明在调控VSMC的舒缩功能存在两条转导途径,即PKC途径及Ca2+-CaM途径.2. 失血性休克后VSM收缩的Ca2+-CaM途径的主要信号分子变化:如同前文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分离去内皮的胸主动脉,以流式细胞仪测VSMC的[Ca2+]i及CaM,进行VSM组织中CaM、 CaMKII- α的Western blot杂交,测VSM组织细胞膜及线粒体ATP酶活性,其结果为:休克后VSMC胞浆 [Ca2+]i显著升高,游离CaM下降及总CaMKII-α表达下降,但总CaM升高.VSM组织中Ca2+-ATPase及Na+-K+ ATPase活性下降,但线粒体中上列二酶活性升高.实验结果提示:休克后 (1)细胞内钙超载,它可导致VSM的舒缩功能障碍;(2)VSM中总CaM升高但游离CaM下降, 提示能与胞浆中结合而发挥收缩效应的CaM明显减少;(3)VSM CaMKII-α表达下降,提示其使MLCK、MLC磷酸化而导致VSM收缩的能力下降;(4)细胞膜上ATP酶活性下降更导致胞内钙超载,而线粒体ATP酶活性增强,则更进一步加重线粒体钙超载进而加重功能损伤.3. 失血性休克后VSM收缩PKC途径主要信号分子变化:CPKC在休克后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中的表达下降而calponin-α上升.Calponin-α在各器官中的表达与分布的免疫组化检测证实,在大鼠肝、肾、心实质细胞均不表达,但器官中的动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上列结果提示,G蛋白-PKC途径、Ca2+依赖性CPKC及Ca2+非依赖性PKC-ζ两种机制都参与休克后V SM收缩系统的调控,前者下降表明磷酸化MLC及增加[Ca2+]i能力减弱,收缩力下降 ,后者上升证明抑制肌球蛋白的Mg2+-ATPase活性增加对VSM收缩的抑制能力加强.结论:失血性休克VSM舒缩功能变化有Ca2+-CaM及G蛋白-PKC途径参与调控,后者有Ca2+依赖性CPKC及Ca2+非依赖性PKC-ζ两种机制都参与其调控机制.

  • 氧自由基在家兔低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干预

    作者:王万铁;徐正;林丽娜;金可可;王卫;李东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 ,OFR) 导致脏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家兔低血容量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地塞米松保护组 (II组)和未用地塞米松的非保护组(I组),检测血浆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平均动脉压(MAP)值.结果:休克前2组动物MDA及MAP均无统计学差异.休克90 min时2组动物M DA明显升高(II组为5.31±0.17 kPa, I组为5.27±0.14 kPa, , P<0.01),休克-再灌注后,I I组MDA均逐渐下降,休克-再灌流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5.79±0.72 μmol/L, P< 0.05), 明显低于休克90 min(8.14±0.91 μmol/L, P<0.01)和I组同时相水平(9.30±0 .96 μmol/L, P< 0.01), II组为8.14±0.91 μmol/L, I组为8.06±0.88 μmol/L, P<0.01, MAP均显著下降(I I组为II组MAP逐渐上升,休克-再灌注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11.96±1.63 kPa, P >0.05) ,明显高于休克90 min(5.31±0.17 kPa, P<0.01)和I组同时相水平(8.22±1 .30 k Pa, P<0.01).此外,II组心、肺、肝、肾、肠道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组(P <0.05, P< 0.01).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OFR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休克-再灌注损伤起良好的防护作用 .

  • 电针对大鼠颅脑伤SS-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平;张留保;苏志达;陈泳宏;骆云;盛春宁

    目的:探讨电针对颅脑伤的作用机理.采用颅脑伤模型,电针治伤,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观察电针对颅脑伤时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 ,随机分为:(1)颅脑伤组,(2)颅脑伤+电针组,(3)对照组.分别于8 h、18 h、24 h、 3 d、5 d、和7 d取材.电针选用督脉经穴-百汇和大椎,疏密波,时间15 min,每日一次共 7 d .所有标本经10%甲醛灌注固定,蔗糖脱水过夜,下丘脑、海马冰冻切片,用漂浮法进行SS- mRNA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显色,镜下以测微尺对SS-mRNA杂交阳性细胞数进行计数测定.实验数据采用Origin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大鼠下丘脑SS-mRNA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室周核.在颅脑伤早期(8 h),在下丘脑室周核S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出现下降,尤其伤侧减少明显.在针刺治疗后可见S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恢复.在海马SS-mRNA 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CA4区.颅脑伤时SS-mRNA阳性神经元在海马各区均有分布,且数目及密度有所增加,尤其在CA1区.针刺治疗组可见SS-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较颅脑伤组减少.[ HTH〗讨论:颅脑伤早期(2-72 h)S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室周核分布明显减少.结合资料分析,SS对颅脑伤可能起类似阿片肽的镇痛作用.而在海马SS-mRNA基因表达有所增加,尤其表现在CA1.该结果提示海马SS神经元所能通过增加SS-mRNA基因表达,释放SS兴奋海马的锥体细胞和对GABA抑制,发挥与兴奋性氨基酸相类似的作用而参与颅脑伤的发病机理.经针刺治疗颅脑伤后,下丘脑室周核S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逐渐恢复,而在海马SS-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较颅脑伤组减少,表明电针可能通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中SS紊乱而发挥治疗作用. 结论:1.针刺对SS在颅脑伤中的缓解作用起协同效应;2.针刺对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降低SS-mRNA表达有关.

  • 线粒体DNA损伤与修复

    作者:李伟文;陆松敏

    高等动物线粒体DNA(mtDNA)是共价闭合双链DNA,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共37个基因 , 共编码22个tRNA,2个rRNA和13条多肽; 非编码区L链上有终止结合序列(TAS),H链起点O H,保守序列节段(CSB)Ⅰ、Ⅱ、Ⅲ,L链启动子(LSP)和H链启动子(HSP)等序列,控制mtDN A的复制和转录。mtDNA双链编码,全部转录,无内含子,有多个拷贝,一个基因执行多个功 能。mtDNA比nDNA (核DNA) 突变率高5-17倍。 mtDNA损伤修复与细胞凋亡、衰老关系十分密切。mtDNA损伤包括DNA单链断裂、双链断裂、 碱基修饰、DNA链间交联等。修复是指DNA化学组成和核苷酸序列重新恢复的一种过程。mtDN A中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为普遍,并辅以其它方式修复多种损伤。 如通过尿嘧啶DNA糖苷酶、AP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等完成尿嘧啶和无碱基位点修 复;利用甲酰嘧啶DNA糖苷酶、8-oxodG DNA糖苷酶(mtODE)、腺嘌呤DNA糖苷酶(ADG)和 h Mut γ(变位酶γ)等对mtDNA氧化损伤进行修复;还有转换修复、 错配和烷化损伤的修复 以及重组修复等。如链内交联被认为是通过重组修复机制修复,酵母线粒体光合酶利用光使 DNA中紫外光诱导产生的环苯嘧啶二聚体单体化,大鼠肝脏线粒体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 转移酶切除 mtDNA中O6-甲基-2′-脱氧鸟嘌呤,一些试剂如链尿菌素、亚硝基脲用于 基 因特异分析中证实了mtDNA 烷化损伤的特异性切除。但线粒体缺乏核苷酸切除修复(NER )机制。有人已利用一些纯化酶,如UDG、AP内切酶、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等构建了mt BER机 制,并用于检测不同DNA损伤和揭示线粒体修复的生化机制。弄清什么类型DNA修复蛋白存在 于线粒体,如何调节,如何抵达线粒体等已不十分遥远,这无疑对线粒体疾病的基因治疗有 重要意义。

  • CCK-8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及p38MAPK表达的影响

    作者:孟爱宏;凌亦凌;张君岚;王秋红

    目的: 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脂多糖(LPS)引起的内毒素休克(ES)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MDA含量变化以及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38MAPK表达的改变.方法: 使用生理多道记录仪,观察尾静脉注入LPS(8 mg/kg iv) 复制的大鼠ES模型、LPS注入前10 min尾静脉注入CCK-8(40 μg/kg iv)、单独注入CCK-8( 40 μg/kg iv)或生理盐水(对照)的四组大鼠血压的改变,于LPS注入2 h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获BALF,从中分离肺泡巨噬细胞,检测吞噬白色念珠菌能力的改变,以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表示;分离正常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体外刺激30 min后,免疫组化观察p38MAPK表达的变化.结果:[ HTSS〗 CCK-8可逆转LPS引起的大鼠平均动脉血压的下降.LPS注入2 h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增强,吞噬指数由对照组的2.43±0.41增加到3.80±0.60(P<0.05),CCK-8抑制LPS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但与对照组相比,CCK-8可增强吞噬能力.LPS组BALF中MDA含量显著增加( P<0.05),CCK-8±LPS组MDA含量明显低于LPS组.免疫组化显示LPS可激活p38MAPK,CCK -8可增强p38MAPK的表达.讨论和结论: LPS致BALF中MDA含量增高,提示LPS 刺激下肺泡巨噬细胞激活,吞噬功能增强,引起一系列过强的炎症反应.CCK-8可明显减少BALF中MDA含量,抑制 LPS引起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但本身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其机制可能与p38MA PK途径有关.p38MAPK为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的交汇点.CCK-8可能通过激活p38MAPK途径调节E S大鼠的免疫功能,二者可能存在微妙的平衡.

  • 罗红霉素对大鼠内毒素性血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晓斌;李志超

    目的:探讨罗红霉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动物随机分为⑴正常对照组 (NC),经胃灌入生理盐水10 mL/kg; ⑵内毒素组(LPS),静脉注射lipopolysaccharide ( LPS,2 mg/kg)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5 min后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 ⑶罗红霉素治疗组(Rx),静脉注射LPS 2 mg/kg 5 min后,经胃灌入罗红霉素20 mg/kg.测定各组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肺系数、肺水含量、肺通透性指数 ,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注射LPS后大鼠平均动脉压立即下降,0.5 m in降至低后回升,1.5 h升高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4 h后LPS组大鼠平均动脉压[(56 .64±7.45) mmHg]与NC组比较[(97.94±7.73) mmHg]显著下降(P<0.01) ;而R x组[(103.40±8.56) mmHg]变化不明显(P>0.05).Rx组动脉血氧分压[(8 5 .36±7.67) mmHg]、二氧化碳分压[(42.75±4.24) mmHg]和pH(7.37±0.03) 分别与LPS组[(52.43±8.25) mmHg,(67.38±7.21) mmHg,7.28± 0.06]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Rx组与LPS组相比肺系数(0.58±0.03 vs 0 .67±0.04,P<0.05);肺水含量(78.76±2.13 vs 82.81±3.87,P <0.05);肺通透性指数(6.25±0.74 vs 12.47±0.89,P<0.05)有明显下降,病理学观察Rx组肺组织病变减轻. 结论:罗红霉素能改善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血液动力学变化和气体交换能力,减轻大鼠内毒素造成的肺损伤 ,该治疗作用是否与罗红霉素调节机体细胞炎性因子与抗炎性因子平衡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 用cDNA微阵列研究内毒素休克小鼠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作者:袁开宇;赵震宇;刘瑛;陈广文;尢家马录;肖献忠

    目的:利用cDNA微阵列研究小鼠在内毒素休克早期及晚期肺组织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 n profile)的改变,从基因组水平阐明内毒素休克的发生机制,并试图发现某些未知的内毒素休克相关基因.方法:BALB/c小鼠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0111B4( 15 mg/kg)2 h及20 h后摘取心、肝、肺、肾、脑等组织,Trizol提取总RNA,经反转录及a-32P-dATP掺入合成cDNA探针,与Clontech公司产含1176个基因的cDNA微阵列膜进行杂交并放射自显影, X光胶片经透射扫描仪扫描后用本科室开发的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微阵列中各点阵杂交密度. 结果:1.注射内毒素后小鼠死亡率为59%,其中44%在24 h内死亡.2 .内毒素处理2 h 小鼠肺组织有128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上调>10倍者33个,5-10倍者24个,2-5倍者71个), 并有4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3.内毒素处理20 h小鼠肺组织有51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上调>10倍者16个,5-10倍者7个,2-5倍者28个),并有21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4.内毒素处理20 h与处理2 h小鼠肺组织相比有13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上调5-l0倍者1个,上调2-5 倍者12个),有105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5.在内毒素处理2 h表达明显上调的128个基因中,内毒素处理20 h后有93个明显恢复或下调;有36个仍然上调.6.内毒素处理2 h表达明显下调的4个基因中,内毒素处理20 h后有2个明显恢复或上调;有2个仍然下调.7. 为证实cDNA微阵列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从休克20 h表达增加的基因中选出4个进行RT-PCR 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cDNA微阵列分析结果相符.讨论:内毒素休克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涉及多种组织、细胞的激活及大量炎症介质的表达.以往的研究常限于测定单个或几个炎症介质的表达或分析单一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忽略了多种炎症介质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同时存在及相互作用,难以全面揭示内毒素休克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cDNA微阵列技术 ,首次发现内毒素休克2 h有128个基因表达上调,表明内毒素休克早期是基因表达的活跃期,这些基因改变可能启动和维持了后续的病理生理变化.在休克20 h有51个基因表达上调及21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内毒素休克转入不可逆期的分子基础.目前本室正对上述基因表达变化的意义及内毒素休克小鼠其它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改变做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有助于从基因组水平阐明内毒素休克的分子机制,可能为进一步探讨内毒素休克的干预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 脂多糖注射大鼠肺组织TNF-α、IL-10和c-Jun mRNA的表达及地塞米松的影响

    作者:洪新;毛宝龄;钱桂生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血浆TNF-α含量和肺组织中TNF-α、IL-10、 c-Jun mR NA的表达变化及地塞米松的影响,从mRNA水平探讨这些炎症介质在SIRS中的变化和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颈静脉插管注入内毒素(1 mg/kg)法制备大鼠急性肺损伤( ALI)脓毒症模型.干预组同时注射地塞米松(5 mg/kg).又各分为1 h组和12 h组,到时相点后颈动脉插管放血活杀,立即分离血浆待测TNF-α水平.肺用4%多聚甲醛(PFA)逆行灌注,PFA固定12 h,20%蔗糖/PBS脱水12-24 h,冰冻切片.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TNF -α水平,原位杂交方法照蔡文琴主编的<实用免疫细胞化学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方法 ,略有变动.杂交结果采用Tigar图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内毒素干预后 TNF-α水平在LPS 注射后1 h即显著增高,注射后12 h明显回落;地塞米松干预组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 .LPS刺激1 h后,TNF-α、c-Jun表达显著增强,而此时IL-10只有微弱表达.LPS刺激12 h后,TNF-α、c-Jun表达有所减弱,此时IL-10表达显著增强.地塞米松治疗1 h组,T NF-α、c-Jun表达被显著抑制.地塞米松对IL-10表达没有显著影响.讨论:本研究结果发现,LPS刺激使大鼠肺组织中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很早就开始表达,但随着病程发展TNF- α的表达反而减弱,与所观察到的血浆TNF-α含量的变化有相似的规律.而IL-10的表达与T NF-α的表达呈相反的改变,提示TNF-α表达的这种变化可能与IL-10等抗炎介质的表达增加有关.c-Jun与TNF-α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时相有相似之处.作为参与许多炎症介质表达的转录因子AP-1的主要成分,我们认为c-Jun的表达增加可能与前炎症介质TNF-α等的转录调控有关.糖皮质激素是重要的调节炎症反应的内源性介质.本实验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能抑制TNF-α和c-Jun的表达,但对IL-10的表达基本没有影响,提示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在mRNA水平调控促炎和抗炎介质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这为我们揭示了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新的可能机制.

  • 严重烧伤休克时血气变化及酸碱平衡紊乱

    作者:刘西贵;杨海萍;刘克勤

    目的: 提高对严重烧伤休克患者血气变化的认识,探讨其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发生及发展规律,从而为降低严重烧伤休克的死亡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我院1985年至1999年间1879例烧伤患者中重度烧伤并有休克患者129例作出412例次动脉血气参数(pH、 PaO2、PaCO2和HCO-3)和K+、Na+、Cl的测定以及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 )的测定.129例中男98例、女31例、年龄1-58岁(28.0±16.3).将每次测定的血气参数按各型酸碱平衡紊乱预计代偿公式计算,用Na+-(HCO-3+Cl)求阴离子间隙(AG)值.AG正常值为8- 16 mmol/L,本文AG 18 mmol/L时定为有代谢性酸中毒:△PaCO2=1.5×△HCO- 3+8.0±2. 0;代谢性碱中毒:△PaCO2=0.9×△HCO-3±5.0;呼吸性酸中毒:△HCO-3=0 .35 ×△PaCO2±5.58;呼吸性碱中毒:△HCO-3=0.5×△PaCO2±2.5.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作出正确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结果: 412例次中除35例次(8 .5%)属正常范围外, 另377例次(91.5%)存在不同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其中单纯代谢性酸中毒202例次(49.0%);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98例次(23.8%); 单纯呼吸性酸中毒46例次(11.2%);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22 例次(5.3%).单纯呼吸性碱中毒5例次(1.2%),单纯代谢性碱中毒3例次(0.7%); 代谢合并代碱并呼碱1例次(0.2%).电解质的变化, 412例次中,血K+<3.5 mmol/L 133例次(32.3%) 、3 .5-5.5 mmol/L 178例次(43.2%)、>5.5 mmol/L 101例次(24.5%).血Na+<135 mmo l/L 152 例次(36.8%), 135-145 mmol/L 185例次(44.9%)、>145 mmol/L 75例次(18.2%).血Cl <98 mmol/L 113例次(27.4%)、 98-108 mmol/L 191例次(46.4%)、>108 mmol/L 106 例次(25.2%).AG值升高者>18 mmol/L 245例次(59.4%).讨论: 412 例次动脉血气分析中有377例次存在不同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以单纯代谢性酸中毒常见,其次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也常见.血清电解质紊乱以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为常见.412例次动脉血气分析中还发现PaO2<10.7 kPa 184例次(44 .7% ), 其中PaO2<8.0 kPa 83例次(45.1%).由于严重烧伤后病人肺血流量降低,O2及 C O2弥散功能障碍,肺通气血流比例失常,导致低氧血症.一旦出现低氧血症常提示肺或肺间质水肿,当低氧持续存在时,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快,再加烧伤后疼痛刺激使通气过度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的情况.严重烧伤伴休克,使组织灌注不良,无氧代谢引起乳酸堆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严重酸中毒时,pH值变化0.1-0.2就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器官功能.当p H 值从7.4降至7.0时心输出量将下降50%-60%, 病人出现昏迷.pH值保持在正常水平时死亡率约 5%-10%;pH值每下降0.1-0.5病死率倍增.因为严重的酸血症影响组织细胞代谢和主要器官的功能.因此当pH值为7.20时, 应及时补充碱性药物.AG和潜在HCO-3的变化对判断重度烧伤病人酸碱平衡紊乱也具有重要意义.AG升高必引起等量的HCO-3降低,潜在HCO -3在数值上应为实测HCO-3与△AG之和,因此在估计HCO-3时要考虑引起AG增加的酸性物质消耗一部分HCO-3.重度烧伤休克时的酸碱平衡紊乱是复杂的,正确判断每一时期酸碱失衡的情况对于抗休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单磷酸类脂A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氧自由基的影响

    作者:贾后军;陆松敏;肖南;刘建仓

    目的:探讨单磷酸类脂A(MPLA)对内毒素血症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两部分.首先观察MPLA预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小鼠存活率的影响.第二,选9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30只:(1)假手术组;(2)内毒素血症组;(3)MPLA预处理组. 每组又分成2 h、4 h及6 h 3个时相点.MPLA的预处理剂量为100 μg小鼠.分别于生理盐水或LPS注射后相应时相点取血、肝和肺组织测血浆丙二醛(MDA)以及肝、肺组织MDA,并且行肝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MPLA 3 d前预处理在100 μg剂量时能明显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24 h的存活率(60%:25%, P<0.05).内毒素血症时小鼠血MDA及肝、肺组织中MDA水平早期就显著升高,而MPLA预处理则可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小鼠MDA水平.MPIA预处理可减轻内毒素所致小鼠肝及肺组织的组织病理改变.讨论:氧自由基在组织内的大量积聚并造成组织非特异损伤和脏器功能障碍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氧自由基攻击细胞和细胞器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链式或支链式反应生成一系列脂质过氧化物,从而导致细胞和细胞器膜结构的损伤和功能紊乱.那么,MPLA是否能通过防止氧自由基损伤途径来对内毒素血症(或休克)起保护作用呢?尚未见任何报道.丙二醛(MDA)为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终产物,它的含量高低可以较好地反应氧自由基对组织细胞膜结构的损害程度.本实验结果显示 MPLA预处理可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小鼠MDA水平,并且能明显减轻内毒素血症小鼠肝和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MPLA预处理可以减少甚至完全阻断内毒素血症时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作用,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起到保护作用.结论: MPLA预处理可提高内毒素血症小鼠的存活率并且能抑制MDA的水平以及减轻组织病理改变.

  • p38 MAPK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其对LPS刺激的反应

    作者:姜勇;龚小卫;张琳;秦清和;王静珍;邓鹏;郭爱华;孙学刚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转导通路调节着生长、分化、凋亡、细胞周期、应激反应等多种细胞过程.p38通路是新近鉴定的一条MAP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炎症、应激、细胞周期和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蛋白激酶特定的细胞内定位及其在特定刺激作用下的移位是细胞信号维持特异性转导的重要机制之一.为了探讨p3 8信号转导的过程及其特异性机制,本研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p38 MAPK 4种不同的亚型在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静息和受到不同刺激的条件下的细胞内定位进行了观察,发现未受刺激的静止单核细胞,p38(α)蛋白激酶处于未激活状态,弥漫性地分布于细胞中;单核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受到LPS刺激后,p38( α)由胞浆移位到胞核;LPS 刺激单核细胞15 min后,p38开始出现明显的细胞核移位,于L PS刺激后45 min入核量(核区荧光强度)达到峰值,之后维持于平台期.LPS诱导RAW细胞p 38激酶活性呈一过性增强,在LPS刺激后2 h其活性逐渐恢复到接近基础水平.LPS刺激RAW细胞 p38移位入核明显滞后p38激活过程,提示p38移位后入细胞核依赖于p38磷酸化活化,p38磷酸化活化及由细胞浆移位到细胞核是一系列相继发生的连续事件.用p38-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的转染实验也证实了上述结果.

  •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HO-1表达的变化

    作者:史中立;凌亦凌;李文斌;姚玉霞;张爱子;谷振勇;周君琳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假手术(S),后肢单纯缺血(I),后肢缺血-再灌注(I-R) 2 h、6 h 、12 h、18 h、24 h,后肢I-R18 h+ZnPP(HO-1活性抑制剂锌原卟啉)各组.夹闭双侧股动脉根部4 h,开放2 h-24 h,制备I及I-R各组模型,I-R18 h+ZnPP组,再灌注6 h、12 h时经股静脉注射Z nPP (每次5 μmol/kg).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HO-1 mRNA表达的变化,以H O-1与β-actin(内参对照物)mRNA逆转录扩增产物电泳谱带的积分灰度值的比值,作为HO-1mRNA的半定量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HO-1蛋白在脑内的生成与分布;应用ZnPP抑制HO-1活性后 ,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比色法测定脑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变化.结果: (1)N组脑组织HO-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053±0.004,S组为0.064±0.007,I 组为0.142±0.049,均较N组显著升高,P<0.05;肢体I-R后脑组织HO-1mRNA表达上调,I-R12 h至峰值,此后回降,I-R 2 h、6 h、12 h、18 h和24 h各组的相对表达量依次为0.155±0.028、0.609±0.034、0. 680±0.036、0.481±0.060和0.526±0.052,I-R6 h、12 h、18 h和24 h各组较N、S 及I组显著升高,P<0.01.(2)N、S及I组大脑皮质、海马等区域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HO-1阳性神经元. I-R6 h组大脑皮质可见大量弥散分布的HO-1阳性锥体细胞及少量阳性胶质细胞,海马锥体层细胞呈阳性反应.I-R12 h组大脑皮层及海马区出现大量HO-1阳性胶质细胞.(3)I-R18h±Zn PP组脑组织病变较I-R18h组加重,大脑皮质及海马部分神经元明显水肿,部分神经元核固缩 , 细胞周围出现水肿裂隙.(4)I-R18h+ZnPP组与I-R18h组相比,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增高( P<0.05).结论:肢体I-R后脑内HO-1表达上调,神经元表达HO- 1时相早,但维持时间短,胶质细胞表达HO-1较迟,但维持时间长,胶质细胞是脑组织表达HO-1的主要细胞基础 .抑制HO-1活性后脑损伤加重,脑内过氧化反应增强,表明HO-1具有抗氧化保护效应.

  • 作者:

    Cerebral microcirculatory changes in hypovolemic hypotension we re investigat ed in rats with a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during pulsatile and non-pulsati le flow. The hypovolemic hypotension was induced by reducing the CPB flow-rate. In the non-pulsatile flow, the cardiac beat was stopped using a fibrilator, whi le in the pulsatile flow the cardiac function was retained. The pial microcircul ation was observed and recorded during CPB, using fluorescence videomicroscopy. The arteriolar diameter and red cell velocity were measured based on the recorde d videoimages. The flow-rate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measured diameter and veloc ity data.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w-rate remained almost constant up to 60 mmHg arterial pressure during pulsatile flow. On the other hand, in n on-pulsatile flow, the flow-rate de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arterial pressure, indicating the impairment of microvascular autoregulation. It was suggested th at pulsatile flow has an advantage over non-pulsatile flow in a view-point of ce rebral microcirculatory changes in hypovolemic hypotension. Collaborating researchers: Drs. T. Yamakawa, S. Yamaguchi, Y. Ohnishi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Center, Osaka,Japan)

  • 失血性休克与线粒体损伤及药物保护

    作者:柏干荣;陆松敏

    本文就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损伤,损伤机理及药物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以进一步探讨线粒体损伤在失血性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及防治措施.一、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损伤主要表现为:(1)线粒体超微病理改变:动物实验已证实,失血性休克时可使心肌、肝脏、肠、胰腺线粒体肿胀、空泡、嵴减少和消失、部分线粒体膜不完整、数量减少等病理改变.(2 )线粒体功能障碍:表现为线粒体呼吸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有关酶活性的抑制;线粒体离子调节功能的抑制 ;线粒体内膜脂类组成发生改变 ;线粒体DNA及mRNA表达的改变.线粒体发生上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终导致ATP形成极度减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二、失血性休克致线粒体损伤的可能机理:(1)溶酶体的释放是线粒体损伤原因之一,体外实验表明溶酶体酶对线粒体的呼吸、酶活性、Ca2+转运能力均具抑制作用.(2)缺氧与氧利用障碍:失血性休克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除了与组织低灌流性缺氧有关,可能与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电子传递活性下降致使氧利用能力降低直接有关.(3)细胞酸中毒,细胞酸中毒时会严重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尤其是对NADH呼吸链的抑制.(4)线粒体内膜损伤,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取决于线粒体内膜结构的完整.而内膜损伤会丢失呼吸链的组分及酶的辅助因子,终影响呼吸链的正常运行.(5)抑制剂或解偶联剂 ,机体组织内FFA、甲状腺素等能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在失血性休克或缺血缺氧等病理情况下组织内FFA 明显升高,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6)钙超载:失血性休克后H+-ATP酶活性的降低与线粒体内Ca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线粒体H+-ATP酶活性损伤程度与线粒体内 Ca2+超载的程度有密切关系.(7)氧自由基:氧衍生的自由基参与了失血性休克时的线粒体损伤. 氧自由基与线粒体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主要是丙二醛),后者或直接损伤线粒体膜,使其通透性增加;或与溶酶体释放的酶蛋白相互作用,发生交联反应, 降低膜流动性,损伤溶酶体,使其中的酶得以释放,激活,间接损伤线粒体.三、失血性休克诱导线粒体损伤的药物保护:(1)糖皮质激素,它能直接稳定线粒体膜,或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酸性水解酶的释放而间接保护线粒体,也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而保护线粒体. (2)钙通道阻止剂如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具有抗失血性休克和保护线粒体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升高MAP,从而改善各器官组织血液供应,减少缺血损伤和通过钙通道阻滞作用,阻止失血性休克所致的钙内流,减轻细胞内Ca2+超载,避免了线粒体内Ca2+的过度积聚,从而保护线粒体的功能.(3) 钙增敏剂, 新型钙增敏剂哒嗪酮能延缓线粒体Ca2+超载的进程 ,减轻线粒体H+-ATP酶活性的损伤程度, 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线粒体.(4)莨菪类药物,这类药物中的盐酸莨菪碱、溴丁基东莨菪碱及氢溴酸樟柳碱已被报道具有抗大鼠失血性休克、保护线粒体的作用.(5)外原性SOD:SOD能清除自由基,直接或间接地稳定线粒体膜,改善细胞呼吸功能,增加能量供给,从而促使休克细胞走上良性循环.(6)丹参通过改善微循环,对抗氧自由基的反应性损伤,抑制钙内流,改善线粒体的氧化代谢,恢复组织细胞的能量供应而发挥其治疗作用.(7) 人参皂甙可通过抗自由基和抑制Ca2+内流而保护失血性休克鼠心肌线粒体.(8)川芎嗪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线粒体膜结构与功能的损害,从而保护线粒体.总之,失血性休克对组织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是非常明显的,其损伤机理是复杂的.鉴于线粒体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特殊的功能和地位 ,进一步阐明线粒体的损伤机理,探索和发现具有抗失血性休克、保护线粒体的药物,无疑在防治"不可逆”性休克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 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将a B晶状体蛋白导入心肌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蒋磊;刘双;袁灿;肖卫民;尢家马录;肖献忠

    目的: 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将a B晶状体蛋白(a B-crystallin,a BC)导入心肌细胞,以深入研究其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分子机理,并为将其应用于防治心肌缺血损伤奠定基础.方法: 将人a BC的全长cDNA基因克隆至具有细胞膜通透能力的膜移位序列(membrane-translocat ing sequence,MTS)的下游,构建含GST-MTS-a BC融合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DH5a.经IPTG诱导表达后,裂解细菌,谷胱甘肽亲和层析分离纯化GST-MTS-a BC融合蛋白,采用Xa因子切除GST,纤维素-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MTS-a BC.在检测其分子伴娘活性的基础上,采用异硫氰荧光索(FITC)对MTS-a BC进行标记,加入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基中,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在心肌细胞中的分布.结果: 1.重组的GST-MST-a BC质粒经EcoRI酶切后,可见一4.9 kb的载体及690 bp的a BC基因插入片段 . 经测序证实,重组质粒中的GST-MTS-a BC融合蛋白的序列处于同一阅读框架.2.GST-MTS-a BC原核表达质粒导入DH5a,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后,SDS-PAGE显示50 kD的GST-MTS-a BC诱导表达带.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能分离该诱导表达组分.分离的GST-MTS-a BC被Xa因子切成二段,其一为23 kD的MTS-a BC:另一为26 kD的GST.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证实,GST-MTS- a BC及MTS-a BC均能为人a BC抗体识别.3.MTS-a BC能使变性聚集的肌动蛋白重新解聚,其分子伴娘功能与HSP25大小相当. F ITC标记的MTS-a BC能进入心肌细胞中,而同样标记的a BC及牛血清白蛋白(BSA)均不能进入细胞.讨论: 本研究将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具有膜通透能力的MTS的碱基顺序与a BC的全长cD NA序列融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了MTS-a BC.这种融合蛋白不但具有a BC的分子伴娘功能 , 而且能导入心肌细胞.结论: 1.克隆、表达并纯化了具有分子伴娘活性的MTS-a BC.借助MT S的介导作用,能将a BC导入心肌细跑.2. a BC导入心肌细胞的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保护心肌缺血损伤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研究工具,并为将其应用于防治心肌缺血损伤奠定了基础.

  •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作者:李伟文;陆松敏;刘建仓;武凡;李萍;柏干荣;王正国

    目的:将提取线粒体DNA的碱变性法、Triton法、改进高盐沉淀法加以比较,以得到方便快速提取线粒体DNA的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取回肠上皮细胞样本18 份,每份含3×10?6细胞,每6份分别用碱变性法、Triton法、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线粒体ATPase 6亚基基因PCR扩增产物鉴定所提取的线粒体DNA.结果:3种方法提取线粒体DNA量差别明显:改进高盐沉淀法量多,为(1.26±0.23) μg;碱变性法次之,为(0.52±0.18) μg;Triton法为 (0.31±0.16) μg.A260/A280均大于1.7.说明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 NA具有操作简单,产量多的优点.将改进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用于PCR扩增,测定出了线粒体DNA ATPase 8亚基基因序列,说明该法所提取mtDNA可用于mtDNA测序.讨论和结论: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衰老及程序化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在多种疾病中发现mtDNA突变.对线粒体疾病的分子遗传机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这些疾病的病因,并为治疗提供理论指导.胡义德、Tamura和Palva等用碱变性法提取了人血白细胞、心肌等组织中mtDNA;戴纪刚等建立的Triton法先除去细胞核,再分离提取胞浆中mtDNA.而高盐沉淀法通过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破坏细胞膜、核膜,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游离出核酸,EDTA抑制细胞中DNA酶的活性, 蛋白酶K进一步将蛋白质降解成小肽,加入饱和乙酸钠后,绝大部分线性大分子量DNA和蛋白质在SDS作用下变性形成沉淀,环状mtDNA仍为自然状态,通过高速离心,即可得到mtDNA.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碱变性法操作时间较短,要求条件比较严格,不易重复; Triton法通过核质分离提取mtDNA操作时间短,但产量低,易降解.而高盐沉淀法操作简单,易重复 ,产量多,可依需用量扩大反应体系,使mtDNA质量得以容易控制.

  • 咖啡酸及阿魏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进;王峰;彭澎

    内皮素(endothelin-1,ET-1)是由21个氨基酸所组成的体内缩血管物质,且具有致平滑肌 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其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我们用其拮抗ET-1生物 效应的咖啡酸(caffeic acid,CFA)、阿魏酸(ferulic acid,FLA)对大鼠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作用进行了摸索。目的:观察两种药物对此模型的脑损伤有无保护和修复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伪手术组、CFA、FLA和对照组,大脑中动脉梗塞60 min后再灌注24 h。结果:大鼠大脑染色与非染色重量及其与全脑比、神 经行为评分见表1。 表1统计结果显示大鼠大脑梗塞区重量与全脑总重量比值其大小依次为对照组>CFA组 >FLA组 >伪手术组,伪手术梗塞区重量明显小于各处置组(P<0.01),不给予药品保护的阳 性对照组 其梗塞面远远大于药物保护组(P<0.01)。从实验24 h后大鼠神经行为评分情况来看 ,伪手术 组神经行为基本接近正常,神经行为评分积分大小依次为对照组>FLA组>CFA组>伪手术组 , FLA组和CFA组与未给药的阳性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和P<0.05)。本实验 结果提示CFA和FLA对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CFA和FLA对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缺氧大鼠血循环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

    作者:彭文鸿;王萍;毛宝龄;邹霞英

    目的:观察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循环内皮细胞(CEC)形态学变化.方法:运用多功能显微镜观察CEC的形态学特点.结果: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压、肺动脉平均压升高(P<0.01 ).正常组可见少量散在呈不规则多边形的无核、皱缩、折叠或扭曲状,缺氧组CEC数量增加 (P<0.01),多有核,胞浆丰富,可见3个以上内皮细胞成片状脱落,缺氧越明显,成片脱落C EC越多,缺氧叠加三氯化铁组内皮损伤较单纯缺氧组加重.结论:缺氧组可见 CEC数量增多,多有核,胞浆丰富,缺氧越明显,成片脱落CEC越多.炎症可加重内皮损伤.

  • 银杏叶提取物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根葆;陆晓华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Wista r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内毒素休克模型组和EGb预处理组.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内毒素休克模型组经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20 mg/kg;EGb预处理组在注射内毒素之前给予EGb 10-90 mg/kg,分别观察平均动脉血压,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丙二醛(MDA)水平及实验大鼠6 h存活率.结果:LPS静脉注射可引起实验大鼠平均动脉血压双相降落、第二相血压降落幅度是对照的31.2%±7.8%,持续时间133.4±64.5 min;血清PA F和M 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6 h死亡率为62.5% (5/8).EGb腹腔注射预处理可明显抑制内毒素休克第二相血压降落,降落幅度减小、时程缩短(P<0.05);EGbl0, 30, 90 mg/kg 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由LPS介导的PAF[(24.1±2.2),(16.5±3.1),(8.4±1.9) μg/L vs (28.7±4.2) μg /L]的升高和MDA[(2.8±0.9),(2.1±0.7), (1.3±0.4) nmol/L vs (4.5± 1.1) nmol/ L]的增加(P<0.01);死亡率降至12.5%(3/24).讨论:由内毒素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过程中 ,内源性炎性介质PAF和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和释放起着关键性作用,EGb主要活性成分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的分子中含有多个还原性羧基功能基团,可直接清除、捕获自由基,抑制MDA 等有害物质的形成,银杏内酯也是一种天然特异性的PAF受体阻断剂,可拮抗内源性PAF的产生和作用,从而减轻内毒素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 ,银杏叶提取物可显著改善实验大鼠内毒素休克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降低死亡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释放和对自由基的清除.

  • 地塞米松治疗对犬严重肺冲击伤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单佑安;蒋建新;周继红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犬严重肺冲击伤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研究地塞米松对严重创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四川成年杂种犬15条,体重8.5-16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处理)(9例) 及治疗组(附加地塞米松治疗)(6例),参照本室已建立的犬严重肺冲击伤模型致伤参数,用B ST-l生物激波管致伤动物.伤后对照组给予如下处理:半卧位、鼻导管吸氧(3 L/min纯氧) 、输入10%GS(每 min15滴)、氨苄青霉素l g/d、西地兰0.08 mg,在出现明显低血压的情况下给予多巴胺15 μg*kg-1*min-1静滴.治疗组在以上处理的基础上,分3次给予地塞米松,伤后 0.5 h 5 mg/kg,伤后8 h 5 mg/kg,伤后12 h,1 mg/kg,总量11 mg/kg.记录动物血液动力学改变包括心率(HR)、血压(B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作功(LCW)、每搏量(SV )等指标.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P<0.01代表差异非常显著.结果:1.对HR、BP的影响:与伤前相比,对照组HR、BP在伤后0.5 h呈一过性下降( HR: P<0.01,BP:P<0.05),而地塞米松治疗组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 >0.05);2.对C O的影响:与伤前相比,伤后0.5 h对照组CO明显下降(P<0.01),2-6 h内仍明显低于正常(P< 0.05)、地塞米松治疗组在0.5-6 h显著低于正常(P<0.01),8-12 h仍低于正常( P<0.05).3 .对CI的影响:对照组伤后0.5-8 h CI显著下降(P<0.01),但治疗组只在伤后0.5 h CI显著下降(P<0.01),而2-4 h内与伤前相比P<0.05, 8 h后恢复正常(P>0 .0 5);4. 对SVR的影响:对照在伤后2-11 h与伤前相比差异显著,以4 h差异为显著( P<0.01),而治疗组仅在2-6 h内与伤前相比差异显著,SVR的上升较对照组低.5.对LCW、LCWI、SV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地塞米松能部份改善LCW、LCWI、SV的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结论:地塞米松应用于严重肺冲击伤治疗能有效地防止严重肺冲击伤犬HR、BP的一过性下调,有助于 SVR、CI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不能有效防止CO、LCW、LCWI、SV的下降.

  • 胡黄连甙元对大鼠两次打击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荣;胡德耀;肖南;周学武;李东红

    目的:评价在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液中伍用胡黄连甙元apocynin,对随后发生的脓毒症造成多器官组织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大鼠"两次打击”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七组: 正常对照组,内毒素(LPS)组(iv LPS 150 μg/kg),失血性休克组(BP40 mmHg,45 m in),两次打击组(失血性休克40 mmHg,45 min,iv LPS 150 μg/kg)及两次打击+apo cynin(2.5, 5, 10 mg/kg)组.评价指标采用:(1)大鼠存活时间及存活率;(2)在i v LPS(或NS)后不同时相点(0.5, 1, 2, 4, 6 h)取大鼠血清及肺、肝组织(3 h、6 h ),检测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及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及MDA含量.结果:(1)两次打击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LPS组及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存活时间缩短,8 h,1 d,3 d存活率显著降低;肺、肝组织(3 h,6 h)MPO活力显著升高,肺组织(3 h,6 h)MDA含量显著增多,iv LPS后不同时相点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提示病理模型有效.(2)在休克复苏液中伍用apocynin(2.5, 5, 10 mg/kg),可显著延长两次打击大鼠存活时间,提高存活率,尤中剂量组(5 mg/kg) 效果较理想.(3)Apocynin(5 mg/kg)可显著降低两次打击组大鼠肺、肝组织升高的MPO活力(尤6 h),显著降低肺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iv LPS 4 h,6 h后的血清MDA含量.结论:( 1)胡黄连甙元apocynin具有较理想的两次打击损伤保护作用,显著延长大鼠存活时间.(2)胡黄连甙元apocynin的抗两次打击损伤作用与降低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中性粒细胞在重要脏器(肺、肝)的趋化、粘附、干预中性粒细胞功能有关.

中国病理生理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85 01 02 03 04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