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东旭;王庆海;王雪静

    目的:探究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收治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无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21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梗死与特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脑血管解剖结构异常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 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作者:郝玉贵;刘斌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3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和构音障碍;常见的临床体征为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和闭目难立征;23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0.8%,病情恶化18例,恶化率7.6%,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结论: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诊断具有协助作用;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具有年龄较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的特点,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 误诊病情的法律分析

    作者:祝永根

    2011年11月8日,患者李某因咳嗽、难以入睡、食欲不振等原因去被告某医院诊治,经医院诊断为脑后循环供血不足、陈旧性脑梗塞、老年性脑改变、支气管炎、颈椎病等,于当日办理入院治疗手续。住院期间医院对患者进行改善血液循环、消炎等治疗33天,不见好转。2011年11月28日,患者向医生反映上腹难受、有痛感,医院未进行详细检查,给李某开了治胃病的药。2011年12月9日,患者办理出院手续。2011年12月18日,患者感到病情加重,吃得越来越少,没有精神,就去某中心医院诊治,经诊断为右肺鳞癌,2012年1月27日正式办理住院手续。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李安;赵卫;胡继红;潘文秋;王滔;倪慧霞

    目的 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8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8个行支架辅助栓塞,1个行Onyx胶栓塞,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同时闭塞.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0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6个.术后6个月随访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6个,近全栓塞4个,部分栓塞1个.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5例,1分3例,2分1例,1例死亡为6分;出院后3~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38例,1分1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具有特殊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且复杂动脉瘤较为常见,对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后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介入治疗的应用

    作者:刘一之;金泳海;朱晓黎;邹建伟

    目的 研究后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微导管栓塞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1例后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3天内)的患者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动脉瘤腔栓塞术,针对手术成功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患者恢复情况以及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1例患者接受了急诊栓塞术,共栓塞动脉瘤12个.手术成功率100%,致密填塞率83.3%,死亡1例.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急性期微导管栓塞术可有效降低急性期动脉瘤二次出血发生率.

  • 深低温停循环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赵悦;高静;宋秀棉

    直径超过2.5cm的颅内动脉瘤称为巨大动脉瘤,其患病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5%.由于此类动脉瘤体积巨大且不规则,因而给外科治疗带来困难,死亡和致残率约在2%左右.后循环引起的动脉瘤相对少见,几乎不到全部动脉瘤的15%[1].少数病例动脉瘤掩盖载瘤动脉及其穿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下夹闭动脉瘤,可以使动脉瘤皱缩,在没有出血危险的情况下确定其解剖特点,成功夹闭动脉瘤[2].我院于1999年12月至2004年9月共实施了3例深低温停循环下后循环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现将3例手术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基于影像学诊断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状状;李常新;张晓芳;吴晓巍;王婧;赵晓霞;王少帅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病并于太原市三所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其头颅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前、后循环脑梗死,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6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后循环脑梗死885例(33.05%),前循环脑梗死1793例(66.95%)。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构成比在后循环组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分别为32.9%vs.26.7%,P=0.001;47.0% vs.40.4%,P=0.002),而前循环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组(7.1% vs.4.6%,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前循环脑梗死而言,后循环脑梗死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OR)=1.29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9~1.555]和高脂血症(OR=1.275;95%CI:1.074~1.555);而目前吸烟(OR=0.826;95%CI:0.665~0.998)和心房颤动(OR=0.686;95%CI:0.468~0.993)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联性较后循环脑梗死更显著。结论前、后循环脑梗死之间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后循环脑梗死关系更密切,而吸烟和心房颤动倾向于前循环脑梗死。

  •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杨洁;华扬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有25%为后循环缺血性(posterior cerebral ischcmic,PCI)病变引起.PCI导致的卒中预后较差,对患者预后及正常生存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CI发病原因中以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为主,以椎动脉起始段为好发部位.

  • 主动脉夹层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雄京;刘国仗;刘力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简称AD)系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血管壁分层.其主要的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系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约有70%~90%的AD患者并存高血压[1];其它易患因素包括Marfan氏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狭窄、妊娠、主动脉粥样硬化及创伤等[2,6].

  • 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学进展

    作者:里程楠;郑军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系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血管壁分层的一种具有致命危险的主动脉疾病.根据美国1980年前的资料估计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约5~10例/百万[1],但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实际发病率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值.从理论上讲,所有破坏主动脉中层结构的因素均可导致主动脉扩张、动脉瘤的形成,并终导致壁内血肿、主动脉夹层或夹层破裂.文献中报导的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和易患因素很多,本文将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学进行归纳总结.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后循环和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

    作者:曾秋棠;蒋桔泉;曹林生;聂绍平;刘小青;李正佳;朱长虹;曹卫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是近年来治疗晚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方法,可以单独应用或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改善心绞痛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但其对长期心脏功能的影响及远期预后却有不同的结论,多数临床研究认为TMLR不能改善长期心脏功能及远期预后.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犬模型,在心肌梗死区行KTP激光打孔,通过测量血液和心脏组织中的肾素活性(RA)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含量,研究TMLR后循环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变化,探讨TMLR影响远期预后的可能因素.

  • VEST体疗仪在心脏术后预防肺部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魏艳艳;石丽;吴荣;贺红霞;代琦

    目的:探讨VEST体疗仪;在心脏术后预防肺部感染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121例心脏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60例,实验组6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胸部体疗(人工扣背排痰),实验组采用VEST体疗仪进行肺部震动排痰,且两组同时应用抗生素、面罩雾化吸氧、定时翻身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内的排痰效果、排痰量、肺部感染、患者的耐受程度、舒适度、护理人员的操作感受,以及应用VEST体疗仪前后循环指标(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CVP等)、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气指标的变化。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范振东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88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0例(56~79岁)和高龄组48例(≥80岁)。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同时于病后4周采用Rankin量表进行预后分析。结果高龄组患者发生房颤、肢体乏力及头晕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预后不良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危险因素方面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差异,并且患者预后效果相对较差。

  •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

    作者:彭雅卓;武剑

    目的:通过不同年龄分层和性别分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心脏检查、颅内外血管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病因学检查。并排除其它方面病理因素的干扰。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病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从而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结论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特征的CTA 研究

    作者:陈晶;程立山;宋宏杉;张立志;宋立强;孙雪;徐树军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和非糖尿病(NDM)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血管病变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8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是否有2 型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96 例)和非糖尿病(112 例)2 组,均行颈部和头部64 排CTA 检查,血管管腔狭窄>30%者纳入研究.结果:(1)在208 例患者中,血管狭窄总阳性率为74%(154/208),其中DM 组为92.7%(89/96),NDM 组为58%(65/11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M 组患者血管狭窄轻、中、重度和闭塞者分别为12(13.5%)例、23(25.8%)例、37(41.6%)例和17(19.1%),NDM 组患者血管狭窄轻、中、重度和闭塞分别为27(41.5%)例、25(38.4%)例、10(15.4)例和3(4.6%)例,轻度、重度和闭塞患者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颅外血管狭窄分布情况,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DM 组为29(16.3%)例,NDM 组为37(28.5%)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DM 组为45(25.3%)例,NDM 组为24(18.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颅内血管狭窄分布情况,大脑后动脉狭窄DM 组为78(43.8%)例,NDM 组为20(15.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DM 组为49(27.5%)例,NDM 组为19(14.6%)例,基底动脉狭窄DM 组为27(30.3%)例,NDM 组为8(1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DM患者比较,DM 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更加严重,且更多累及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的颅内段和基底动脉.

  • 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的关系

    作者:卢万俊;仇圣刚;彭剑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PCI)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排除椎 -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3例,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PCI组88例和非PCI组8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椎动脉迂曲、椎动脉优势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情况.分析影响PC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两组患者除颈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年龄、性别、各类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73例患者中,椎动脉迂曲者79例,椎动脉优势70例.椎动脉迂曲者中,PCI组占63.6%(56/88),非PCI组占27.1%(23/85);椎动脉优势中,PCI组所占比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58.0%(51/88)和22.4%(19/85)].上述两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CI组中椎动脉迂曲合并椎动脉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73.2%(41/56)和47.8%(11/23),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迂曲(OR=5.24,95%CI:2.461~20.877,P=0.000)、椎动脉优势(OR=3.68,95%CI:3.31~12.75,P=0.025)及颈椎病(OR=3.45,95%CI:3.79~16.55,P=0.003)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椎动脉迂曲与PCI的发生相关,椎动脉迂曲常常与椎动脉优势现象同时存在.颈椎病、椎动脉优势和椎动脉迂曲可能均为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应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评价合并大脑后动脉病变的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

    作者:王莉;段炼;杨伟中;龙亚红;暴向阳;赵峰;咸鹏

    目的 分析合并大脑后动脉(PCA)病变的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异常灌注情况.方法 共纳入27例合并PCA病变的烟雾病患者,根据DSA检查结果,判定27例患者54侧的半球的铃木分期,及54支PCA的病变程度.27例患者均接受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术(SPECT)检查,记录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核区3~4个感兴趣区的平均局部脑血流量(rCBF),用各个脑区rCBF与小脑的rCBF的比值作为各个脑区rCBF的相对值.判定PCA病变程度、不同铃木分期对各脑叶rCBF相对值的影响. 结果 ①随着PCA病变程度的加重,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核区的rCBF相对值均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顶叶轻度PCA病变的rCBF相对值(74±6)高于中度(63±9)、重度病变(60±17) PCA的rCBF相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枕叶轻度PCA病变的rCBF相对值(72±7)高于中度(65±9)、重度病变(60±15) PCA的rCBF相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不同铃木分期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核区rCBF相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各脑叶的rCBF相对值随着PCA病变程度加重而下降,但与铃木分期的病变程度无关.脑血管后循环病变可能是影响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水平的重要因素.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伍健伟;何伟文;梁建峰;江顺婷

    目的 探讨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分析前、后循环狭窄患者疗效的差异. 方法 纳入药物治疗无效、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7例(前循环组63例,后循环组24例).观察治疗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结果 ①87例共置入86个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8%.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事件5例(5.7%).前循环组3例(3/63,4.8%),后循环组2例(2/2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75例通过DSA或电话获得随访(86.2%;前循环组58例,后循环组17例),平均15(12 ~48)个月.随访期6例(6/75,8%)发生缺血事件,卒中、TIA各3例,其中前循环组卒中和TIA各2例,后循环组各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62例(71.3%;前循环组48例,后循环组14例)术后1年行DSA检查.术后1年血管狭窄率为(23±10)%,与术后即刻的(29±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1例(11/62,17.7%)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前、后循环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8.8% (9/48)、14.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循环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中,术后残余狭窄率>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患者所占的比例均高(7/9,2/2). 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再狭窄率相对较高;前、后循环部位病变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

  •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的关系

    作者:龚涛;陈海波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POCI)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关系.方法对117例经MRI证实的PO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单病灶临床表现、多病灶临床表现和不能定位临床表现;根据MRI的检查结果,将POCI病灶分为单病灶病变、多病灶病变.结合MRI检查,分析POCI患者的临床表现,了解POCI的临床特点.结果117例患者中,有27例临床明确诊断为单一病灶.其中临床诊断为枕叶病变者8例,MRI结果显示枕叶病变者6例;小脑6例,MRI证实者4例;中脑1例,延髓7例,脑桥5例,病灶在后3个部位的临床诊断与MRI的结果完全相符.117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多病灶病变者38例,其中36例MRI显示为多病灶.117例患者中,24例伴有嗜睡或昏迷等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MRI显示其中22例为多病灶.结论POCI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诊断POCI的帮助较大.与枕叶、丘脑及小脑相比,中脑、脑桥及延髓局部损伤的临床表现与MRI的检查结果相符性更好.

  • 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相似性病变的研究现状

    作者:赵峰;段炼

    烟雾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前循环的疾病,但是有证据表明,30%~58%的病变也涉及到后循环[1-4].起初大家对后循环的关注主要是其血运重建在烟雾病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其丰富的侧支循环对脑循环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可以保护缺血的脑组织;但是过度扩张的代偿血管容易破裂,引起脑出血.随后的研究显示,后循环作为重要的侧支供血,一但被病变累及后,血流灌注将降低,从而引起新的脑缺血症状.近年来,后循环在烟雾病中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并且有研究显示,大脑后动脉(PCA)逐渐狭窄以至闭塞的病变过程与脑梗死发生的频率和部位间有显著相关性[2].目前,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用各种手术的方式来治疗因后循环病变引起的脑缺血症状.

230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