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光多普勒图像诊断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作者:阎广晖;韦正翔

    激光多普勒图像诊断系统 ( LDPI ) 是上世纪末医学诊断仪器的新成果之一.它能非侵入性的检查人体浅表组织的血流灌注的动力学变化,从而完成对组织微血管血流灌注的客观的、量化的二维空间检测.本文介绍了它的基本原理、结构和特点及其在烧伤整形外科、皮肤病学、创伤修复、血管活性药物开发研究等学科的应用 .

  • 以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汉方汤剂对倍他米松诱致瘀血证小鼠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

  • 穴位埋线局部刺激效应动态变化的激光多普勒微循环研究

    作者:刘小燕;刘汉平;张鹤鸣;梁波;万秋娥;刘颂豪

    目的:在体、动态分析穴位埋线后经穴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的规律,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局部刺激效应的时效特点.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获取右侧上巨虚(ST37)埋线前后多个时间点足三里(ST36)、上巨虚(ST37)、下巨虚(ST39)的微循环血流灌注(PU),比较分析不同穴位之间及同一穴位埋线前后不同时间PU值的差别.结果:①埋线前及埋线后第8天,埋线侧3个穴位的PU值无显著性差异,从埋线后即刻至第7天,ST37的PU值显著高于非埋线穴位ST36和ST39(P<0.01);非埋线左侧3个穴位的PU值无显著性差异;埋线穴位ST37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呈现二次函数的特征(P<0.01).②右侧ST37埋线后不同时间点的PU值明显高于埋线前(P<0.01);在埋线前及埋线后第8天,两侧ST37的PU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其余时间点,右侧ST37的PU值显著高于左侧(P<0.0l).③埋线后即刻至埋线后第6天,ST37右-左PU差值显著高于非埋线穴位ST36、ST39的差值(P<0.01).结论:埋线能引起埋线穴位的血流灌注量显著增加,持续时间约7d,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呈现二次函数的特征.从穴位的血流灌注量来分析,埋线疗法对穴位的刺激效应约为7d.

  • 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方法对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效果的比较

    作者:李顺月;张栋;王淑友;马惠敏

    目的:比较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两种方法改善人体体表血流灌注作用的强弱,了解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显示针灸效应的效果.方法:对20例健康人外关穴分别施以电热针和激光照射前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对其前臂和手部体表血流变化予以显像,分析体表血流分布与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在外关穴分别予以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后,两组前臂、手背和手指都有血流灌注增加的效果,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大范围地显示出治疗的效果;(2)电热针治疗后血流增加以指尖和局部针刺点部位为主;激光穴位照射后,则以手背部整体血流增加显著.结论:电热针和激光穴位照射都可以引起体表微循环的增加,但刺激方法不同,针刺的效果和产生效应的部位也有所不同.

  • 基于激光多普勒的耳穴穴区血流灌注特征研究

    作者:任大鹏;吴雪洋;杨雪;潘洪飞;范秀东;任晓楠;李春日

    目的:观察耳穴穴区的血流灌注特点,整理分析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提供耳穴穴区特征证据.方法:以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多普勒观察耳穴各区的血流灌注并分析整理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结果:左右耳血流量比较,左耳血流量(217.31PU)略高于右耳(2t4.43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分区血流量比较,三角窝区血流LSMEAN值(257.97PU)大,耳屏区血流LSMEAN值(156.75PU)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大分区分为4份:血流值小区-耳屏区,血流值较小区-对耳屏区、耳轮区,血流值较大区-对耳轮区、耳垂区,血流值大区-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小分区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区的血流分布不连续且50区即脾穴血流值高.结论:耳廓各穴区血流灌注与血管微循环分布密切相关,且各区的血流灌注有明显差异,其中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的血管分布密集,血流灌注高,耳轮区和耳垂区次之,耳屏区、耳轮区甚之,耳屏区很少有血管分布,血流灌注低.健康成年人耳廓的血流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为耳穴的分区提供理论基础.

  • 艾灸内关穴对经皮氧分压与近端体表血流相关性影响

    作者:李顺月;王淑友;唐丽梅;白晓东;张栋

    目的:观察艾灸内关穴前后对内关穴经皮氧分压(tc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aCO2)以及近端体表血流的影响,探讨艾灸前后对二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艾灸内关组,每组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进行血流检测和血氧分压仪检测tcPaO2、tcPaCO2.结果:正常组tcPaO2、tcPaCO2和艾灸组tcPaCO2呈逐步递减趋势,而艾灸组tcPaO2在灸30 min时达到大值,总体为先上升后下降;正常组和艾灸组大小鱼际血流量均呈逐步增加趋势;正常组内关穴区的tcPaO2和tcPaCO2分别与大、小鱼际部位的血流均呈直线相关,而艾灸内关组均无相关性.结论:艾灸对局部组织和周围组织的代谢均有调节作用,能够提高体表组织的能量代谢率,有利于促进组织间的物质代谢.

  • 微循环检测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双磊;侯晓彤

    1929年,Krogh《毛细血管的解剖和生理》的发表,拉开了人们对微血管研究序幕.微循环的病理改变在重症患者脓毒血症、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等病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重症患者的监护、治疗过程中,微循环的检测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1].本文主要就目前微循环检测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及微循环检测对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烧伤休克犬肠黏膜血流量动态监测方法的研究

    作者:车晋伟;胡森;吴静;王国强;杜颖;耿世佳

    目的:建立一种可动态监测实验动物肠黏膜血流量的方法.方法:8只成年雄性Beagle犬,无菌手术行十二指肠造口置管和动、静脉置管术,24 h后给予丙泊酚短时静脉麻醉,凝固汽油燃烧制成35%TBSAⅢ度烧伤模型,烧伤后30 min按Parkland公式进行静脉液体复苏,在烧伤前和烧伤后2、4、8、24、48、72 h共7个时间点将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的光纤探头通过造口置入十二指肠腔,测量十二指肠黏膜血流量(DMBF),同时采用张力测定法测量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采用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CO),统计学方法分析DMBF测量值与PgCO2 和CO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十二指肠造口术均一次成功,动物死亡率为零.烧伤后2 h DMBF下降了24%,随后逐渐恢复,至72 h仍较伤前降低16%;PgCO2伤后迅速升高,伤后2 h较伤前升高138%,然后缓慢降低,72 h仍较伤前升高67%;而CO变化不明显.烧伤后动物DMBF与PgCO2呈负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r=-0.807 5,P<0.05),DMBF与CO无统计学相关性(r=0.117 1,P>0.05).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肠黏膜血流量监测法简便易行,测量结果符合动物烧伤后病程生理变化,可信度较高,适用于犬、猪等大型动肠黏膜血流量的连续监测.

  • 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股动脉闭塞症

    作者:梁雪梅;马学毅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实验性股动脉闭塞大鼠的疗效.方法:选取12只雄性Wistar大鼠,结扎断离双侧股动脉,心脏抽血,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0.5~2×107/ml),右侧后肢行单个核细胞移植(A组),左侧后肢为注射生理盐水对照(B组).分别在移植当天、移植后14d和28d行双下肢激光多普勒扫描,然后处死动物取双下肢肌肉组织,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FⅧ)检查.结果:①A组移植后28天与14天相比,血流量明显增加,分别是2.6±0.16和2.34±0.26,P<0.05;移植后无论14d还是28d,A组较B组下肢血流量均有显著增加:移植后28d A组(2.6士0.16),B组(2.12±0.15),P<0.05;移植后14d A组(2.34±0.26),B组(2.06±0.19),P<0.05;②A组下肢毛细血管数目显著多于B组,28d A组和B组分别为8.86±1.59与5.46-±-1.06(P<0.01).结论: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移植可以显著增加缺血部位血流量和毛细血管的密度,提示单个核细胞在活体缺血环境中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

  • 应用鼻腔体积测量法和微操作仪引导激光多普勒流量法对正常人与变应性鼻炎病人鼻内泼尼松治疗前后进行鼻内组胺试验研究

    作者:

  • 鼓室成形PORP植入术后鼓膜振动特性研究

    作者:张颖;王杰;李永新

    目的:观察鼓室成形部分人工听骨(PORP)植入术后不明原因气骨导差增大病例的鼓膜振动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11例不明原因气骨导差,其中气骨导差大于20 dB有7耳,剩余4耳气骨导差小于等于20dB。应用激光多普勒测振仪(Laser Doppler Vibrometer,LDV)行鼓膜振动测试研究。招募青年受试者30耳行鼓膜振动测试作为对照组。分析鼓膜脐部振动传输函数(鼓膜脐部振动速度与鼓膜表面声压比值)差异以及与纯音测听气骨导差值相关性。结果气骨导差大于20dB的7耳鼓膜脐部振动传输函数曲线较正常值低,且气骨导差值越大越低于正常值;气骨导差小于等于20dB的4耳鼓膜脐部振动传输函数曲线接近正常值,且气骨导差值越小越接近正常值。结论 LDV可以检测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振动,鼓室成形PROP植入术后不明原因气骨导差形成可能与鼓膜有效振动减小有关。

  • 2型糖尿病患者前臂皮肤微循环检测分析

    作者:李瑞娟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前臂皮肤微循环改变并探讨其与糖尿病病程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其中短病程组(病程≤5年)20例,长病程组(病程≥15年)17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用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的方法,以左前臂皮肤为测定点,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记录阻断前、中、后的皮肤微血流值.结果 短病程组的皮肤微血流大值(PUmax)明显高于长病程组(28.90±9.00比20.35±7.28,P<0.01);短病程组的皮肤微血管反应性充血速率明显大于长病程组(2.63±1.44比1.68±0.89,P<0.01).而正常对照组与短病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中,PUmax及充血速率均与DM病程呈负相关(r分别为-0.506,-0.443,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前臂皮肤微血管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加重.

  • 电针和艾灸对局部组织温度及血流影响的联合观察

    作者:马惠敏;白晓东;王淑友;李顺月;唐丽梅;张栋

    目的 通过联合使用红外热像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电针和艾灸引起的小腿穴区皮肤温度和微循环灌注变化进行观察,了解针灸对下肢局部温度与血流灌注的效应.方法 分别对10例健康人电针和艾灸足三里穴,应用红外热像、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丰隆穴、下巨虚穴和皮肤高温区的温度及皮肤微循环灌注的改变,并进行温度和血流值的定量化分析.结果 电针后,小腿外侧面3个分析区域温度变化较小,升温在0.13 ~0.23℃之间,各观察时点均无统计学差异;艾灸后,所观察的3个分析区升温较高,在1.33 ~3.22℃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停灸后仍有一定升温.不论电针还是艾灸,施治后对所分析区域的血流灌注均有明显增加,电针组在0.14 ~0.17 PU之间,艾灸组在0.19 ~0.39 PU范围,2组各时间点与前对照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时,所观察的小腿区域血流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相关性(P<0.05).结论 电针和艾灸对下肢穴区血流灌注作用十分显著,并且艾灸提高组织温度的作用比电针更强;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代谢活动是针灸主要作用机理之一.

  • 高压氧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腹部器官损伤的作用

    作者:任添华;牛驰;原标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致腹部器官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缺血2 h再灌注1 h动物模型并分为3组,即A组(假手术组)、B组(I/R模型组)、C组(HBO治疗组).观察实验动物肝、胰、肾及回肠微血流变化;记录血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平均荧光强度和CD62p的阳性率.结果 与B组比较,C组肝脏及肾脏微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上述各脏器组织病理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有缓解.与A组比较,B组CD31、CD61及CD62p均升高,其中CD31和CD62p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CD31、CD61及CD62p均有下降趋势,其中CD31和CD62p下降尤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HBO治疗可显著减少急性下肢I/R大鼠模型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和CD62p的表达,有助于减轻下肢I/R继发腹部器官损伤.

  • 猫脑缺血时脑不同位置血流变化的比较

    作者:石广志;张淑珍;张绍东;罗芳;翟晶

    应用猫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计算机控制的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持续监测猫脑不同位置在脑缺血时的血流变化.结果: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后,猫脑颞叶和枕叶的脑血流迅速下降,分别为正常值的21.44%和 23.61%;并在2 h内缓慢下降,终分别为正常值的15.74%和9.96%,除2 h点外,二者无显著差异.提示:猫局灶性脑缺血时,其枕叶和颞叶的血流变化无显著差异.

  • 烧伤深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召利;屈学民;龙开平;张晓军;刘渊声

    烧伤深度诊断技术是烧伤创面诊断的重要技术,为医生尽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依据.综述了烧伤深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荧光检测技术、激光多普勒技术、近红外热成像技术,光谱技术及新研究成果.随着烧伤深度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烧伤患者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临床治疗.

  • 激光多普勒监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血流的护理

    作者:毛瑞

    对2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实施激光多普勒脑血流监测.整个监测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无感染病例.

  • 白及与川乌配伍对大鼠卡拉胶模型血流速度和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庞坦;李小锦;庄朋伟

    [目的]检测白及与川乌单独给药及配伍给药对卡拉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模 型 镇痛效果以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3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 常 对 照 组(4只),模 型 组(6只),白 及 组(8只),川 乌 组(8只)及 白及 川 乌 配 伍 组(8只).除正 常 对 照 组 外,其余大鼠左足底给予0.1 mL卡拉胶造模.1 h后分别单独给予对 照 组和模 型 组 生理盐水,其他3组 分别给予白 及 提 取 液2.25 g/kg、川 乌 提 取 液2.25 g/kg和白 及 川 乌 提 取 液 配 伍2.25+2.25 g/kg.于给药后1 h和3 h应用压痛仪测量大鼠对 机械性疼痛的反应,以及 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观察卡拉胶导致的大鼠炎症足的血流变化.[结果]2.25 mg/kg川 乌 提 取 液 可以降低大鼠炎症足的疼痛程度,2.25 mg/kg白及 提 取 液 能显著降低大鼠炎症足的血流速度(P<0.05).白 及 与川 乌 的提 取 液 配 伍(2.25+2.25)g/kg,既能降低大鼠炎症足的疼痛程度,又能降低血流速度.[结论]白 及 可以降低卡拉胶大鼠炎症足的血流速度,但川 乌 对 此无影响.川 乌可以降低卡拉胶大鼠炎症足的疼痛程度,但白 及 对 此无影响.川 乌 白 及 配 伍 应用,未见明显"相反"作用出现.

  • 脑梗死急性期局部血流量变化及电针干预效应研究

    作者:石磊;杜元灏

    [目的]观察脑梗死发生后双侧脑皮质血流量变化规律以及电针的干预效应.[方法]采用Longa的腔内线栓法复制大鼠脑梗死模型,以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动态监测双侧脑皮质血流量,连续记录6h,比较脑梗死后30 min和1、2、3、4、5、6h各时相脑皮质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及电针的干预效应.[结果]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即刻,梗死半球局部脑血流量显著下降,模型对照组局部血流量下降至(25.18±1.87)%,在MCAO后30 min~6 h,血流量比值维持在这一水平,有上升趋势但本组各时相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干预组在MCAO即刻局部脑血流量急剧下降至( 23.46±1.24)%,电针干预后,平均上升至(46.96±1.61)%,平均升高幅度为20%.在MCAO后各时相,电针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流量比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电针干预组局部血流量显著升高,但仍然低于梗死前水平(P<0.01).MCAO即刻,梗死灶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模型对照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 86.55±1.46)%,在MCAO后30 min~6 h内,随时间延续,血流量维持梗死即刻水平,有小幅波动,但本组各时相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干预组在MCAO即刻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86.70±2.21)%,电针干预后,血流量上升至(97.46±3.28)%,维持这一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干预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在MCAO后30 min和1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MCAO后2、3、4、5、6h局部血流量比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电针干预组局部脑血流量比值平均高于相应模型对照组.[结论]电针干预可显著提高MCAO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并且电针干预可同步提高梗死灶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量,由此可增加梗死区周围脑血流灌注.

  • 蒙医点穴反射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海涛;袁红丽;王青春

    目的 观察基于激光多普勒技术的蒙医点穴反射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蒙医点穴反射疗法治疗,疗程结束后,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疼痛程度等临床症状评分,对比观察两组肩关节疼痛度和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并比较两者的总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疗效71.79%,观察组总疗效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动态、可定量”的激光多普勒技术可作为评价规范化蒙医点穴反射疗法的技术手段,规范化蒙医点穴反射疗法治疗肩周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