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理肠中药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范恒;邱明义;梅家俊;沈关心;刘松林

    目的:观察理肠中药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1-2,Bax,Fas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98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7组,分别为乌梅丸组、白头翁汤组、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的结肠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Bax,Fa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AI升高(P<0.01,t=3.835),治疗后AI下降,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生差异(P<0.05,q=4.210vs痛泻要方组或P<0.01,q=5.973 vs乌梅丸组,q=5.986vs白头翁汤组,q=5.905 vs参苓白术散组,q=5.889vsSASP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生差异(P>0.05,q=3.972vs乌梅丸组,q=3.523vs白头翁汤组,q=3.694 ys参苓白术散组,q=3.549 vs痛泻要方组,q=3.727 vs SASP组),理肠中药方、SASP组五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2.96),正常组Bcl-2/Bax>1l,细胞较少发生凋亡,而二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f=3.956vs模型组).理肠中药方、SASP组五组Bcl-2/Bax>1,模型组Bcl-2,Bax,Fas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t=4.573,4.826,4.758),且模型组Bc1-2/Bax<1细胞凋亡占优势,各治疗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F=2.69),而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q=4.98 vs乌梅丸组,q=4.77 vs白头翁汤组,q=4.68 vs参苓白术散组,q=4.56 vs痛泻要方组,q=4.64vsSASP组),各中药组Bc1-2,Bax,Fas蛋白阳性率均与SASP组疗效相当(P>0.05,F=3.19,3.05,S2.97),理肠四方各组比较,Bc1-2,Bax,Fas蛋白阳性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1-2,Bax参与UC的形成,中药及SASP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丁酸钠对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台卫平;罗和生

    目的:探讨丁酸钠对正常及炎症结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杀死SD大鼠.分离其结肠黏膜,悬于Ussing槽中,维持温度为37.0±0.5℃,并通100%O2.黏膜面给予4%乙酸孵育,以Ringer液稀释,并给予大鼠自体血液,浆膜面用Ringer液孵育.(2)分离大鼠的正常及炎症结肠,给予或者不给予丁酸钠,使用TUNEL试剂盒来检测结肠表皮细胞的凋亡.结果:乙酸孵育无丁酸钠组,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率为25.37±2.38;乙酸孵育给予丁酸钠组,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为10.58±1.07,二者相比P<0.05.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未给予丁酸钠组,凋亡率为10.35±1.07;乙酸孵育给予丁酸钠组,凋亡率为3.78±1.07,二者相比P<0.05.结论:丁酸钠能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

  • L-精氨酸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曹斌;李宁;吴文溪;黎介寿

    我们应用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在供肠获取前不同时间点给予供体L-精氨酸(L-Arg),观察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小肠细胞凋亡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柏干荣;陆松敏;李伟文;武凡;刘建仓;李萍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 kPa,分别在休克2 h、3 h、5 h活杀动物.(2) 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 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 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 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 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 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 10 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 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 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 h后为明显,先分布于绒毛顶端, 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