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陕西医学杂志

陕西医学

陕西医学杂志

Shaanxi Medical Journal 섬서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0-7377
  • 国内刊号: 61-110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40
  • 曾用名: 陕西新医药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陕西医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杨世兴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成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0例体会

    作者:张超;高纬;唐红;秦萍;贾丽;米生健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已经广泛在临床开展,但是成熟期白内障的超乳手术仍然具有一定困难。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60例成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体会总结如下。

  • 泮托拉唑肠溶胶囊联合多潘立酮混悬液、达喜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作者:刘争辉;张成明;刘力

    2013~2015年我院对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泮托拉唑+多潘立酮混悬液+达喜治疗,现将观察结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9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女20例,男3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6.2.2±3.5岁,病程3月至4年,平均病程0.3±2.3年;对照组49例,女20例,男29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38.3±0.3岁,病程4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0.3±2.0年。99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诊断符合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8周内有促动力药或质子泵抑制剂服用史者;同类药物有过敏史者;严重心、肝、肾疾病。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20例

    作者:杨勇;李燕琴;赵留存;杨京可;周克斌;韩生禄;董小鑫

    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单侧小儿鞘膜积液患者20例,均采用单孔腹腔镜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早期肠内营养对中晚期肺癌合并肺炎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静;康红刚;王丽萍;王彦文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制剂对中晚期肺癌合并肺炎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86例肺癌合并肺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EN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百普素)200~300 g/d+普通饮食,连续服用14 d以上;对照组进食普通食物。两组应用抗生素级别相同。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7d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指标和血液学指标,记录抗生素应用时间及患者治疗过程中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天EN组的白介素‐6(IL‐6)和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EN 组的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AA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N组发生腹胀、腹泻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6例,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应用时间:EN组6.41±1.28d,少于对照组的9.32±2.25d(P<0.05)。结论:肺癌合并肺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肠内营养制剂能提高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的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 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研究

    作者:费国策;许立新;张斌;刘岗;颜华儒;崔威;张勇鹏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人工关节置换组140例和PFNA内固定组140例。结果:PFNA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周围疼痛例数均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FNA内固定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长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PFNA内固定组优良率高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PFNA内固定较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 局部穿刺冲洗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55例

    作者:王荣霞

    目的:研究局部穿刺冲洗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11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疗法,即在青霉素钠与地塞米松等抗炎治疗的基础上,行切开引流术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局部穿刺冲洗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时间为6.5±1.4d,低于对照组的治疗时间13.3±2.5d(P<0.05);研究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10.5±0.7d,低于对照组的伤口愈合时间21.7±1.5d(P<0.05);研究组患者瘢痕大小为0.3±0.1cm,小于对照组患者的瘢痕大小1.5±0.5 cm(P<0.05)。研究组患者复发率及二次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局部穿刺冲洗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疗效确切,创口愈合时间短、瘢痕较小、复发率及二次感染低,值得应用及推广。

  •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比较

    作者:袁江红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 )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ESDN患者127例,根据不同透析方式分为血液透析组(n=76)和腹膜透析组(n=51),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透析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素、血磷、血红蛋白、总蛋白、血肌酐与透析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组舒张压、收缩压、总蛋白、血白蛋白均高于腹膜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组出血、心功能不全、内瘘阻塞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组,脑梗死、转换透析方式、腹膜炎发生率低于腹膜透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组>65岁患者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腹膜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均是治疗ESDN的有效手段,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年龄在65岁以上的患者1年生存率高于腹膜透析,但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均有明显不良事件发生,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透析方案。

  • 不同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生殖系统及性功能的影响

    作者:任小霞;汤晓秋;王艳君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行子宫全切除术对患者生殖系统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100例,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50例和开腹组50例,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子宫全切除术,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全子宫切除术。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生殖激素以及卵巢激素水平,同时对患者的性功能进行评分,并记录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LH及FSH的水平在术后6个月时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P与E2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开腹组患者的变化程度显著高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性功能均有所影响,但两组各项性功能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的卵巢功能均有影响,而腹腔镜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更小;但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性生活质量无影响,且均具有一定安全性。

  • 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介入化疗和静脉化疗对比研究

    作者:张国英

    目的:观察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介入化疗和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划分为新辅助动脉化疗组(NAIT )和新辅助静脉化疗组(NVCT ),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NAIT 组临床总有效率85.0%(51/60)高于NVCT 组的66.7%(40/60)(P<0.05)。NAI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16/60)低于NVCT 组的70.00%(42/60)(P<0.05)。N A I T组2年生存率83.33%(50/60)与N V C T 组的75.00%(45/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化疗相比,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新辅助介入化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心脏超声在定量评估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功能中的应用

    作者:麻友键;李志勇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行PCI治疗的280例(PCI组)及未行PCI治疗的12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接受常规的抗血小板、抗凝、调脂、降压、扩张冠状动脉等药物治疗。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分析冠心病受试者PCI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变化。结果:PCI组术前左室整体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EF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个月和6个月LVESV低于同期对照组的LVESV值(P<0.05);PCI后1个月和6个月EF值高于同期对照组的EF值(P<0.05)。两组受试者治疗前相应心肌节段达小收缩容积的时间包括 T m sv‐16SD、T m sv‐16Dif、T m sv‐12SD、T m sv‐12Dif、Tmsv‐6SD、Tmsv‐6Dif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 后1个月和6个月 Tmsv‐16SD、T m sv‐16Dif、T m sv‐12SD、T m sv‐12Dif、T m sv‐6SD、T m sv‐6Dif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PCI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受试者的左心室功能及收缩同步性;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在PCI后预后评估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 血栓弹力图监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意义

    作者:卢静;庄贵华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 EG )监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及90例体检老人进行 T EG检测,同时与常规凝血检测指标比较。并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T EG各检测值及治疗后4周各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酶形成时间(K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检测值亦缩短(P<0.05)。而且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 R值、K 值缩短,治疗后 R 值、K 值延长,治疗前α角、血栓大弹力度(MA)、凝血指数(CL值)延长,治疗后α角、MA值、CL值缩短(P<0.05)。 TEG与常规凝血检测部分指标存在有相关性,R值与PT、PT‐INR呈正相关,与APT T无相关性,与FIB呈负相关(P<0.01)。K值与血浆纤维蛋白(FIB)、PT‐INR呈正相关(P<0.01)。结论:TEG作为一种全面、灵敏、快速的凝血功能检测手段,可监控凝血全过程,反映凝血、纤溶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老年脑梗死的治疗中可评估人体整体的凝血系统。同时可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相互补充。

  • 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张景锋;卢永昭;李奇;闫丽娟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进行诊断。结果:对照组45例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后,S T‐T改变检出24例,检出率为53.33%;心律、心率失常检出7例,检出率为15.56%。观察组48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主动脉扩张检出9例,检出率为18.75%;主动脉弹性退缩检出21例,检出率为43.75%;E/A<1检出27例,检出率为56.25%。观察组左室肥厚检出率为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89%( P<0.01)。观察组左房肥厚检出率为72.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56%( 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检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等情况,有利于早期诊断。

  • 介入加外放射与单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王天平;王俊

    目的:比较介入加外放射与单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划分为单纯介入组与介入加外放射组,各36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纯介入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4.4%,明显低于介入加外放射组的66.7%( P<0.05);单纯介入组平均生存期为10.1月,低于介入加外放射组13.0个月( 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介入治疗,介入加外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更优,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STEMI介入治疗后早期ST 段回降幅度与远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岳黎明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2h内ST段回降幅度对早期心肌再灌注的临床意义及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首次STEMI患者,于发病12h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记录介入术后2hST段回降幅度,以术后2hST段回降幅度≥50%为A组(97例,占64.7%),<50%为B组(53例,占35.3%)。PCI术后2周,评估梗死区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以观察早期心肌再灌注;术后1年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评价远期预后。结果:PCI术后2周,A组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情况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5),B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PCI术后早期ST段回降幅度可反映心肌再灌注的微循环情况,并对远期临床预后有指导意义。

  • 关节镜下爱惜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16例

    作者:易智;刘时璋;史纪元;姬乐;凌鸣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爱惜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收集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16例,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爱惜邦缝线经胫骨结节内侧骨道穿入,于前交叉韧带止点围绕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块交叉捆扎固定。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判定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随访病例16例,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2.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无不稳症状,术后参照Lysholm评分90~100分,平均95.2分。结论:关节镜下爱惜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愈合良好,避免再次取内固定物手术损伤,并可早期功能锻练。

  • 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CT 、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张婉;刘辉;刘金道;王江峰

    目的:探讨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C T 及M 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C T及M RI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9例为囊实性型,3例为实质性型。9例囊实性病例中均无出血,4例表现为大囊,6例有钙化,5例灶周无水肿、4例水肿较轻。3例实性病灶,2例有明显钙化灶且瘤内有流空大血管,1例伴有出血。结论: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发病率低且误诊率较高,但肿瘤在影像学表现上有一些特征性,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 内镜下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作者:王成;金瑞;张霞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方法:经胃镜检查确诊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7例,根据镜下采取治疗方式分为钛夹治疗组(59例)及药物治疗组(48例),对比分析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及再出血率的差异。结果:①两组即时止血率钛夹组100%,高于药物组的77.1%( P<0.05);②钛夹组有5例发生再次出血,药物组即时止血成功37例中9例再出血,钛夹组再出血率8.5%(5/59)低于药物组的24.3%(9/37)( P<0.05)。结论:内镜下金属钛夹是一种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其止血准确、快速、效果好,操作相对简单。

  • 鸡尾酒疗法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樊珊;马玉卓;李水霞;孙艳

    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超前镇痛效果。方法:5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研究组采取鸡尾酒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超前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超前镇痛总有效率92%,与对照组80%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息痛VAS评分、活动痛VAS评分、血浆炎性因子浓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鸡尾酒疗法可以作为膝关节置换术后超前镇痛优选方案而加以推广使用。

  • 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鼻炎36例

    作者:任蓉;陈鹏;段学军

    目的:观察灭菌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变应性鼻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采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喷药治疗,对照组36例仅行鼻腔喷药治疗,3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症状完全缓解15例,基本缓解18例,效果不明显3例,有效率91.7%(33/36);对照组症状完全缓解11例,基本缓解16例,效果不明显9例,有效率75.0%(27/36);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灭菌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 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5例

    作者:杨瑞林;李博

    目的:分析在CT定位,软通道置入引流的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治疗组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比效分析两组病例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创穿刺清除术可使患者治愈率增高,后遗症减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成年人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者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作者:刘萌;曹彬

    目的:探讨成年人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者血清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方法:75例成年人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病毒感染分为单一支原体感染和合并病毒感染两组。检测并比较支原体肺炎患者及12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75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合并病毒感染者19例(25.33%)。与对照组比较支原体肺炎患者急性期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患者MCP‐1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单一支原体感染患者(P<0.05)。结论:成年人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MCP‐1和IL‐8表达显著升高,提示混合感染者存在更加严重的炎症反应。

  • 同型半胱氨酸与帕金森病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会琪;王海过;何剑波;姚力;沙娟娟;翟洁敏;郭强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帕金森病(PD)及帕金森病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75例PD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记录,行U PD RS Ⅲ运动状态评分及 H‐Y分期评定,并设25例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对象均行M oCA认知功能测评,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检测,分析与PD和PD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结果:P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 Hcy水平高,叶酸水平低,认知功能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患者认知损害的发生率为41.33%(31/75),PD认知功能损害组(A组)较PD无认知功能损害组(B组),年龄大,受教育年限短,U PD RS Ⅲ运动状态评分高,H‐Y分期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分析,起病年龄、维生素B12水平与M oCA评分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P>0.05),0.274(P>0.05);受教育年限、叶酸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P<0.05),0.742(P<0.01);年龄、UPDRSⅢ、H‐Y分期、血浆 Hcy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7(P<0.05),-0.795(P<0.01),-0.582(P<0.01),-0.614(P<0.05)。结论:年龄大、PD运动症状重、H‐Y分期重及Hcy水平高,叶酸水平低,是PD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高是PD认知损害的保护因素,其中 Hcy水平高,叶酸水平低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代谢紊乱及细胞因子对肥胖儿童血压的影响

    作者:王玲;尹春燕;肖延风;贴迎春;郝会香;户晓婷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代谢紊乱及体内炎性因子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单纯性肥胖儿童263例,按照是否存在血压升高,将其进一步分为肥胖高血压组以及肥胖血压正常组。并检测血脂、血糖、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脂联素等代谢指标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儿童相比,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酯,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升高(P<0.05);高血压组儿童血清中 TNF‐α、hs‐CRP、瘦素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脂联素显著低于血压正常组(P<0.05)。胰岛素、TC 与SDS‐DBP显著相关(r=0.201,0.291;P<0.05);hs‐CRP与SDS‐SBP及 SDS‐DBP呈显著正相关(r=0.303,0.285;P<0.05);脂联素与SDS‐SBP及 SDS‐DBP呈显著负相关(r=-0.393,-0.317;P<0.05)。结论:代谢紊乱及炎性因子在肥胖高血压的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可以促进血压升高。

  • 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脑血管病预后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嘉;郑重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对脑血管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入院治疗时的SEP及BAEP ,对患者进行治疗情况随访并判断患者的预后,分析不同神经电生理分级与预后的关联性。结果:①SEP分级为Ⅰ级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占64.00%,好转者占32.00%,植物状态者仅占4.00%,无死亡者;Ⅱ级患者中,预后良好者占4.55%,好转者占72.73%,植物状态占13.64%,死亡者占9.09%;Ⅲ级患者中,良好者仅占4.76%,好转者占38.10%,植物状态占23.81%,死亡者占33.33%,不同S E P分级患者的预后情况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647,P<0.01)。②B A E P分级Ⅰ级患者中,预后良好者占70.83%,好转者占29.17%,无植物状态及死亡者;Ⅱ级患者中,良好者占4%,好转者占72.00%,植物状态占12.00%,死亡者占12.00%;Ⅲ级患者中,无预后良好者,好转者占36.84%,植物状态及死亡者各占31.58%,B A E P不同分级的患者预后情况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53,P<0.01)。结论:SEP、BAEP与患者预后情况具有关联性,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作为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情况的早期判断依据。

  • 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化疗后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峥;陈洪志;董济民;马小斌;林帅;康华峰

    目的:评价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化疗临床获益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乳腺癌肝转移患者53例,给予多西他赛、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疾病控制患者给予卡培他滨2000 mg/(m2· d)维持治疗,连用14 d ,21 d为1周期,直至PD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主要观测指标为至疾病进展时间(T T P)和有效率(RR),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53例患者247周期化疗,中位化疗数为4周期。其中CR 7例(13.21%),PR 22例(41.51%),SD 15例(28.30%),PD 9例(13.21%),RR为54.72%(29/53),疾病控制率(DCR ,DCR=CR+ PR+ SD)为83.02%(44/53)。给予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至PD ,中位T T P为9.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手足综合征。结论: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采用含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达到缓解或稳定后给予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TTP明显延长。

  • 胃镜下扩张联合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临床研究

    作者:武阿丽;张亚飞;吴兵;王丽;张召;潘伟康

    目的:探讨胃镜下扩张联合局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顽固性良性狭窄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胃镜下单纯沙氏扩张器扩张组24例,胃镜下扩张联合单次局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组32例,胃镜下扩张联合两次局部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组33例。术后随访1年,比较3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胃镜下单纯扩张组24例,平均需要接受胃镜下扩张4.42±2.33次;单次注射组32例,平均需要接受胃镜下扩张3.25±2.24次,明显低于单纯扩张组( P<0.05);两次注射组33例,平均需要接受胃镜下扩张2.22±1.23次,明显低于单纯扩张组( P<0.05)及单次注射组( P<0.05)。治疗4周后,单纯扩张组取活检病理见较多肉芽组织及大量瘢痕纤维形成;单次注射组有少量肉芽组织、瘢痕形成;两次注射组肉芽组织及瘢痕纤维较前两组增生不明显。结论: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采用扩张联合瘢痕形成高峰期前黏膜下注射曲安奈德能有效降低吻合口再狭窄发生率。

  • 终末期多囊肾患者行腹膜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冯婷;梁衍;王晓明;金刚;李振江;闫晓辉

    目的:探讨终末期多囊肾患者行腹膜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治疗满1年的多囊肾病腹膜透析患者18例,及同期年龄、性别与多囊肾病组匹配的肾炎腹膜透析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3月、透析12月时尿量、血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白蛋白、血红蛋白、每周尿素清除指数(k t/v ),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腹透相关性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间基础的尿量、肌酐、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3月、透析后12月与其腹膜透析前的肌酐、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透析后3月的尿量、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k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后12月的尿量、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kt/v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膜透析管置管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术后未出现管周渗漏、透析管移位、大网膜包裹、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腹膜炎及出口感染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多囊肾患者,特别是存在残余肾功能时,腹膜透析可以作为其首选的透析方式,多囊肾本身也并非腹膜透析的禁忌证。

  • 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甲状腺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钰;李小燕;宋民喜

    目的:比较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甲状腺功能特点,以期探讨甲状腺功能与PCOS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方法:153例PCOS患者,按不同表型分为4组,比较各组及非PCOS的对照组不孕女性甲状腺功能及影响因素。结果:PCOS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有高雄激素血症表型的PCOS组,有更高的TSH水平(3.80±1.43μIU/ml至4.08±1.42μIU/ml)和更高的亚临床甲减发病率(35.7%~39.1%),但排除了HO‐MA‐IR的影响后,不同表型组PCOS的TSH水平即不再有组间差异(P>0.05)。结论:PCOS患者的亚临床甲减患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合并有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不同表型PCOS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没有明显区别。

  • 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顾瑞香;徐鑫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根据术中喉返神经是否显露分为显露组(64例)和未显露组(48例);术中根据患者病变范围的不同进行广泛性切除手术或保守性切除手术。结果:112例中术后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9例(8.0%),其中显露组患者4例(44.4%),未显露组患者5例(55.6%);术后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4例(3.6%),均为未显露组患者。未显露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高于显露组(P<0.05)。结论:喉返神经显露在甲状腺手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风险。

  • 微创钉棒联合椎体支撑块治疗胸腰段骨折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建华;李万年;鲍义章;陈勇;王元顺;陈佳明

    目的:探讨微创钉棒联合椎体支撑块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微创钉棒治疗,观察组接受微创钉棒联合椎体支撑块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6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 V H%)、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PVH%)、矢状面指数(S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S)、内固定失效率及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VH%、PVH%、SI、JOAS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AVH%、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钉棒联合椎体支撑块治疗胸腰段骨折,虽比单纯微创钉棒手术时间更长,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预后。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对角膜表层上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小东;程钰;李宏松;赵俊宏

    目的: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患者角膜表层上皮细胞变化及其与角膜神经知觉关系的相关性。方法:诊断单眼HSK的非急性期复查患者50例(100只眼),和50例未患过HSK健康体检者(100只眼)。行角膜知觉、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并对共焦显微镜图像进行分析、记录。结果:HSK患者患眼角膜表层上皮细胞数为1287.78±102.54cells/mm2,其密度显著低于对侧眼角膜表层上皮细胞数的2425.18±202.13cells/mm2和健康对照者角膜表层上皮细胞数2435.23±224.3cells/mm2(P<0.05)。HSK患者患眼角膜表层上皮细胞面积为606.62±198.23mm2,较对侧眼角膜表层上皮细胞面积415.36±58.13mm2和健康对照者角膜表层上皮细胞面积409.21±63.20mm2,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K患者患眼角膜知觉正常8例(8只眼),角膜知觉轻度异常34例(34只眼),角膜知觉重度异常8例(8只眼),角膜知觉度与HSK患者的角膜表层上皮细胞密度呈负相关(r=-0.90,P<0.05),与HSK患者的角膜表层上皮细胞面积呈正相关(r=0.81,P<0.05)。结论:HSK导致角膜表层上皮细胞密度降低,通过细胞体积增大来代偿,这些改变与角膜神经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 血清VEGF与SE-选择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薛晓辉;马庆祥

    目的: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VEGF与SE‐选择素的浓度并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增值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0例(A组),非增值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0例(B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C组),正常对照组30例(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VEGF与SE‐选择素的水平,比较各组之间差异,并分析各组血清VEGF、SE‐选择素、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的相关强度。结果:VEGF与SE‐选择素水平比较:A组高于B组、C组、D组(P<0.05);B组高于C组、D组( P<0.05);C组高于D组( 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VEGF与SE‐选择素之间具有正相关性,VEGF和SE‐选择素与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也均具有正相关性。结论:在糖尿病患者早期检测血清VEGF与SE‐选择素水平,阻断VEGF与E‐选择素高表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对早期防治DR具有重要的意义。

  • 加长 PFN 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部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黄小俊;佘刚;张文凯;陈天健;乔俊;薛健康;郭恒志

    目的:探讨加长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Ⅱ(PFNA‐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部粉碎性骨折(ITCF)的疗效。方法:实施加长PFNA‐Ⅱ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老年ITCF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老年ITCF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卧床、下地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及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但隐性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髋关节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长PFNA‐Ⅱ内固定术治疗老年ITCF疗效显著,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 射频消融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香转;付婷;晋雅凌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所致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136例无生育要求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宫颈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射频治疗后当月止血率达95.7%,3个月总的治愈率92.65%,6个月总的治愈率9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选择、宫腔形态、年龄与治疗效果有关。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难治性异常子宫出血疗效可靠,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式。

  • 白血病相关基因M LAA-34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性探讨

    作者:张鹏宇;罗静;赵璇;张龙进;雷博;蒙欣;田玮;陈银霞;张王刚

    目的:探讨白血病相关基因MLAA‐34表达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患者疾病特征的关系,及对M5患者化疗缓解率和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应用 RT‐PCR 方法对58例M5患者、12例正常健康人骨髓细胞MLAA‐34 mRNA 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分析MLAA‐34与M5患者的相关性。结果:M5患者的MLAA‐34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MLAA‐34高表达组患者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更高,异常核型的比例明显升高;M5患者CR后M LAA‐34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M5复发患者,MLAA‐34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初发时的水平;MLAA‐34高表达组对化疗反应性差,CR率低,中位生存时间短。结论:MLAA‐34是和M5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相关基因,其高表达是M5患者的一个高危预后因素。

  • 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海霞;刘景萍;梁永平;胡健;赵西凤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CC患者100例,运用免疫组化法(SP)测定其病灶组织与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并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峰值强度(PI),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HCC106个病灶超声造影特征为“快进快退”,进一步分析TIC是上升支陡直,达峰值比较迅速,病灶峰值强度比癌旁组织的峰值强度更强。病灶组织PI平均值为45.73±9.52dB,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I平均值18.91±7.16dB(P<0.05);病灶组织MVD平均值为51.56±11.7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MVD平均值19.85±8.32(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HCC病灶里面存在丰富的微血管,但是在癌旁组织里面则发现的微血管比较少。病灶组织及癌旁组织PI与MVD计数呈现正相关的关系(r=0.791,P<0.05)。结论:HCC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血管生成呈正相关,可通过超声造影峰值强度评估患者微血管密度,也可为HCC临床诊断及预后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骨搬移术后并发症25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永锋;杨团民;李鹏飞

    目的:探讨骨搬移术并发症的形成及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5骨搬移术后出现不同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出现下肢力线偏移,占骨搬移术后并发症的60%;3例出现骨折端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占12%;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占8%;2例病理性骨折,占8%;2例膝、踝关节僵硬畸形,占8%;1例出现血管闭塞,占4%。结果:骨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中,下肢力线偏移发生率高,其次为骨搬移术后再骨折,足下垂,踝关节畸形发生,骨折端感染。结论:手术方案设计不严谨,搬移过程中没有及时了解下肢力线情况;术中清创不彻底,过早负重,截骨面不平整,骨折端对合欠佳,搬移骨块存在旋转及内外侧力线偏移未及时纠正等均为骨搬移术后常见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严谨、全面的术前设计方案,术中炎性病灶组织彻底清除,截骨面尽可能达到平整,搬移过程中及时了解下肢力线情况等措施,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早期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合并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小莹;张志达;张瑭

    目的:探讨对卒中后合并抑郁患者进行早期抗抑郁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卒中后合并抑郁患者116例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治指南进行常规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发病后即给予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共服用6个月,对照组未给予抗抑郁药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月、治疗3月、治疗6月,对两组患者采用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FMA)测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测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状态、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及健康状况问卷(SF‐36)量表评定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患者第1月末、第3月末、第6月末FM A 评分、M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两组SF‐36总分及各项评分治疗第1月末、第6月末较治疗前均有提高( P<0.05,P<0.01),治疗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和健康变化等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合并抑郁早期给予抗抑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20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唐红;张超;程随涛;高纬;秦萍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S发病年龄24.5±12.2岁;葡萄膜炎发病年龄28.5±13.1岁。其中12例患者先确诊为AS后就诊于眼科,8例患者以葡萄膜炎首诊于眼科后确诊为AS。其中单侧葡萄膜炎12例,双侧8例,15例有反复葡萄膜炎发作病史。化验检查HLA‐B27阳性者19例,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骶髂关节炎,髋关节受累3例,8例(40%)血沉升高,13例(65%)C反应蛋白升高。葡萄膜炎评分为5.8±1.8,强直性脊柱炎活动度评分ASDAS‐CRP1.71±0.91,ASDAS‐ESR1.73±0.81,葡萄膜炎评分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AS伴发葡萄膜炎多累及青中年男性,易复发;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葡萄膜炎严重程度与AS病情活动不一定相关。

  •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220例动态排粪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唐安军;蔡关科;李小燕;王虎;周毅

    目的:通过实时动态排粪造影探讨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影像特点。方法:将220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不同组别排粪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男性发病率25.07%(96/383),女11.53%(124/1075)。男性中≤30岁发病率44.44%(24/54),30~50岁27.27%(27/99),>50岁21.43%(45/210);女性中≤30岁发病率77.77%(42/54),30~50岁50.50%(50/99),>50岁15.24%(32/210)。结论: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发生在功能性便秘继发盆底解剖结构异常的早期阶段。

  • 慢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5例临床分析

    作者:姚静;廖丁莹;郑玉萍;刘倩影;王肖华;程磊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视神经数缺血患者15例26眼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全身检查情况和疾病史,并行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视野检查,眼压检查、房角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①15例患者均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②OCT 检查视乳头形态有4种,分别为:视杯深陷扩大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视杯深陷扩大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正常,筛板前组织肿胀,视杯形态正常但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③视野损害方式有3种,分别为:生理盲点扩大,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视野缺损,生理盲点扩大伴周边视野缺损。④ FFA 中视乳头荧光有低荧光,杯底着染和荧光正常多种方式。⑤ICGA中85%的患眼视乳头位于脉络膜分水岭中,73%的患眼有脉络膜充盈迟缓。结论:脉络膜分水岭的位置和脉络膜循环不良可能是慢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

  • PCT、IL-6和C反应蛋白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关系

    作者:冯冠男;李吉

    目的:探讨PC T、IL‐6和C反应蛋白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50例(PPROM组),同时选取因社会因素而行选择性剖宫产的正常孕妇50例(对照组)。PPROM 组按照是否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28例)和非绒毛膜羊膜炎组(2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静脉采血5 ml ,PPROM 组阴道抽取羊水3 ml ,对照组在行剖宫产术时抽取羊水5 ml ,分别测定 PCT、IL‐6和C 反应蛋白水平。结果:PPROM 组血清及羊水中PCT、IL‐6和CRP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组血清及羊水中PCT 和IL‐6表达均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组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孕妇血清及羊水中CRP的水平无差异。结论:PCT 和IL‐6是评估胎儿和新生儿感染炎症的佳指标,新生儿血及羊水中PC T 和IL‐6是早产儿胎膜早破合并胎盘绒毛膜羊膜炎早期预测的敏感指标。

  •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作者:梁蓓;叶寰;李晓鹏;薛天娇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376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老年危重症患者,按是否发生CRBSI分为对照组330例和感染组46例。结果:37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有46例导管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3.7%;其中血流感染6例(1.8%),导管定植40例(11.94%);46例感染组患者的气管切开、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营养、住院费用及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白蛋白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46例共分离菌株52株,革兰阳性菌25株(48.1%),革兰阴性菌22株(42.3%),真菌5株(9.62%)。结论: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感染机率逐渐升高,在对导管感染的防治中,预防为关键,其次是加强置管的无菌操、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减少CRBSI的发生。

  • 射频热凝加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观察

    作者:程涛;全健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加臭氧治疗与常规保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射频热凝加臭氧治疗与常规保守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射频热凝加臭氧治疗组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射频热凝加臭氧治疗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组。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8例临床观察

    作者:辛梦玺;庞苗苗;卫凌;张培国;贾建章;韩妮妮;伊立;杨盼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孔镜手术系统和脊柱内镜系统行椎间盘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按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进行评分,末次随访时还根据改良M acnab标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0~120 min ,平均90 min。术后住院时间12~30 d ,平均15 d。疼痛评分由术前8.75±0.25降到了术后1周的4.12±0.51( P<0.01)和末次随访3.86±0.43( P<0.01)。改良M 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70.2%,患者满意率66.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及远期效果均良好,但需严格掌握手术指证。

  • 下生殖道感染与阴道局部免疫的关系

    作者:何淑莹;贾小文;杨蕾

    目的:探讨 T 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 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细菌性阴道病(B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局部的表达情况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BV 患者、VVC患者和健康女性(对照组)各30例,用ELISA 方法检测3组对象阴道后穹隆灌洗液中的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BV组和VVC组患者阴道灌洗液Th1细胞因子IFN‐γ、IL‐2、IL‐1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VC组IL‐2和IL‐12值明显低于BV组(P<0.05)。结论:BV和VVC患者阴道局部T h1细胞因子减少,T h1/T h2失衡,阴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病原微生物易于繁殖而发生BV、VVC等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

  •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冯瑞;刘颖丽;王平侠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们对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理干预,以期减轻其负性情绪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12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管理

    作者:孙亚利;姚英民;于良

    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1~6月实施根治性外科手术切除的11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和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 外科快速康复理念在择期剖宫产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咏雪;王丽娟;李岐佩

    外科快速康复理念(FTS)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以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1]。近年来,剖宫产呈攀升的趋势,但存在比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恢复慢,发生并发症机会较多,母乳喂养成功率低等缺点。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心肌顿抑的影响

    作者:李欣;郑玉云(综述);杨玉梅(审校)

    心肌顿抑(M S )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发生机制复杂,存在多种学说,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由于其强大的心血管作用,必定对心肌顿抑也存在着某种影响,本文讨论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心肌顿抑各个机制方面的影响,为心肌顿抑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干扰素α1b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93例

    作者:王青利;刘晓娥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联合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86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α1b及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咳嗽、喘息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喘鸣音、粗湿罗音消失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d后检测两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尿白三烯‐E4(LT‐E4)水平。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治疗组的喘息、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喘鸣音、湿性罗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后IL‐4、LT‐E4显著降低,IFN‐γ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IL‐4、LT‐E4显著低于对照组,IFN‐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1b联合氨溴索雾化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临床效果显著。

  • 伐昔洛韦联合咪喹莫特对初发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

    作者:韩丹;张志灵;牟宽厚;赵恩兵;周艳;郑焱;梁艳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初发生殖器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发生殖器疱疹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咪喹莫特组35例,转移因子组45例,单用伐昔洛韦组51例。3组均给予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3次/d,共10d;咪喹莫特组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隔日1次,疗程8周,转移因子组口服转移因子胶囊6 mg/次,3次/d ,疗程8周。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3组疗效及愈合时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12周时分别复发5例(14.29%)、6例(13.33%)和17例(33.33%);24周时分别复发8例(22.86%)、9例(20.00%)和23例(45.10%)。咪喹莫特组、转移因子组12周及24周复发率均低于单用伐昔洛韦组( P<0.05),而咪喹莫特组和转移因子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3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咪喹莫特组9例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伐昔洛韦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初发生殖器疱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应用安全。

  • 胎盘多肽、鹿瓜多肽联合抗风湿类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作者:李铭;高云;于赟;石军

    目的:在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胎盘多肽、鹿瓜多肽,旨在进一步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RA )疗效。方法:RA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10mg,口服1次/d,甲氨蝶呤片5mg,口服2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静滴胎盘多肽8 ml ,鹿瓜多肽24 mg ,1次/d ,连用10 d ,2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DAS28评分及HAQ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ESR、CRP、RF、CCP均有下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盘多肽、鹿瓜多肽联合DMARDs治疗RA提高了临床疗效,减轻了DM ARDs的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依次性和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奥曲肽与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仲敏;陆晓晔;朱长清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与奥曲肽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172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为86例,观察组实施奥曲肽治疗,对照组采用生长抑素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4.42%,观察组93.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均下降,但观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量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采取奥曲肽治疗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PC I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段继源;王光哲;曹艳;乔艳艳;赵娟;王建国;崔治国;冯燕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合并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PCI术后2月服用维持剂量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达到稳态的ACS合并糖尿病患者85例,随机分为胰岛素组43例(A组)和口服降糖药组42例(B组),另设A C S非糖尿病患者40例(C组)为对照,分别比较 PCI术前、术后2月、4月血小板功能指标 CD62P、CD63、MPAR。结果:A、B组患者临床特征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FPG、HbA1C、血小板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月 A、B组FPG、HbA1C、血小板功能指标仍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月A组FPG、HbA1C、血小板功能指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比较血小板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2P、CD63、MPAR互为正相关(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对PCI术后在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有协同作用,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ACS合并糖尿病患者,在PCI术后使用胰岛素强化方案获益更大。

  • 喜炎平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40例临床观察

    作者:豆玉凤;史艳平;雷伟;李丹

    目的:观察喜炎平辅助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加喜炎平注射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 N F )‐α、白介素(IL )‐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和hs‐CRP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可影响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发挥抗炎作用。

  • 阿托西班治疗前置胎盘40例疗效观察

    作者:代维栋;吴怡;苏青

    目的:探讨阿托西班治疗未足月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90例未足月前置胎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静滴阿托西班维持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利托君静滴维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妊娠延迟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37.2±6.7 mim和51.8±10.3 min ,妊娠延迟时间分别为40.25±22.4 d和32.56±7.86 d ,有效率分别为100%、78%,不良反应的比例分别为7.5%和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西班对前置胎盘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利托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纳洛酮联合东莨菪碱治疗小儿重症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作者:王炳征;陈玺;毛云英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东莨菪碱治疗小儿重症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重症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8例。两组均清理呼吸道及吸氧、洗胃、特殊解毒剂的应用、止惊及降低颅内压、补液及利尿、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对照组用纳洛酮静注及维持,治疗组在应用纳洛酮基础上静注东莨菪碱,呼吸好转后逐渐停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高于对照组的73.3%( P<0.05)。治疗组在呼吸衰竭及抽搐控制时间、苏醒时间、重要脏器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东莨菪碱治疗小儿重症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对平稳度过危险期具有重要意义。

  • 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

    作者:刘骥;李正明;卜向飞;金孝东;蒋健;丁涟沭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全麻下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开始前30 min给予1μg/kg右美托咪定,之后维持剂量0.5μg/(kg · h)至术后24 h ;对照组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给予咪唑安定0.1 mg/kg ,返回病房后30μg/(kg · h)维持至术后24 h。观察两组患者镇静效果(采用Ramsay评分)、生命体征(R、MAP、P、SpO2)及相关实验室指标(TNF‐α、CRP、IL‐6及β‐EP)的差异。结果:①术毕及术后24 h、72 h观察组Ramsa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毕及术后24 h、72 h观察组R、P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MAP、SpO2水平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毕及术后24 h、72 h观察组TNF‐α、CRP、IL‐6及β‐E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围手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唤醒较易,有助于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及抑制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

  • 油酸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血清甲状腺素的变化

    作者:钟红平;陈彦香;刘世平

    目的:探讨油酸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大鼠血清甲状腺素的变化规律。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油酸组39只,再分为3 h、18 h和24 h组各13只,对照组11只不做任何处理。油酸组39只SD大鼠尾静脉注射0.17 mg/kg油酸建立RDS大鼠模型,分别于注射后3h、18h、24h检测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结果:油酸3h组、18h组中的FT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油酸3 h组中T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油酸18 h组中T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4、T4甲状腺激素在RDS大鼠3 h、18 h有明显下降趋势,RDS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有相关性。

  • 激活PPAR-γ上调 PTEN抑制人肾母细胞瘤G401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朝;徐泉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人肾母细胞瘤细胞G401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G401,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干预G401细胞,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选择合适的罗格列酮浓度(10μmol/L)干预细胞,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PPAR‐γ、PTEN、T‐AKT、P‐AKT、MMP‐2、MMP‐9蛋白水平变化;RT‐PCR检测PTEN、MMP‐2、MMP‐9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罗格列酮可以显著抑制G401细胞增值,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罗格列酮可以显著抑制G4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罗格列酮可以上调PPAR‐γ、PTEN的蛋白水平,下调P‐AKT、MMP‐2、MMP‐9水平;RT‐PCR结果显示罗格列酮可以上调PTEN的mRNA水平,下调MMP‐2、MMP‐9的mRNA水平。结论:罗格列酮可抑制肾母细胞瘤细胞G401的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上调PTEN、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罗格列酮抑制G40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主要是通过激活PPAR‐γ,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实现。

  • m iR-99b在新辅助化疗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李连香;于翠革;陈丽宏;杨晓梅

    目的:研究miRNA‐99b(miR‐99b)在新辅助化疗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宫颈癌患者55例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后收集肿瘤组织标本行micRNA的提取、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miR‐99b的表达。结果: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miRNA99b表达显著上升,与治疗前表达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通过上调miRNA‐99b表达,实现对宫颈癌的抑制。

  •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早期脊髓内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表达

    作者:苏权;党晓谦;王坤正;时志斌

    目的: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后早期不同时相点脊髓组织内促炎因子TNF‐α、IL‐6及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探讨TNF‐α、IL‐6、IL‐4及IL‐10在脊髓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0 min组、缺血45 min组及缺血60 min组,每组30只。各组再分为处理后2 h、4 h、8 h、16 h、24 h共5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6只。参照Zivin法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每组在2 h、4 h、8 h、16 h、24 h各时相点分别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后立即处死动物,取L2~L5节段脊髓,重80~100 mg ,剥离脊髓组织外膜,-80℃冻存备用,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脊髓匀浆中 TNF‐α、IL‐6、IL‐4及IL‐10含量。结果:各时相点假手术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各缺血组,缺血60 min组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炎因子TNF‐α、IL‐6在2 h时相组即有明显升高,8 h达到高峰,24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抗炎因子 IL‐4、IL‐10亦具有近似的变化规律。结论:促炎因子TNF‐α、IL‐6及抗炎因子IL‐4、IL‐10的共同释放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同步变化规律提示其之间存在一个动态的相互平衡关系。

  • 丹参口服液对口腔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杨洪涛;常维巍;吕林

    目的:通过建立家兔种植体模型,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量,探讨丹参口服液对口腔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将18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只,均在家兔下颌双侧同一位置植入种植体各1枚。植入种植体的同时对实验组的家兔给于复方丹参口服液服用3周,分别于术后7 d、14 d、及21 d取种植体周围组织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两组家兔种植体的稳定性,于术后21 d时处死家兔做骨切片,采用HE染色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骨组织形态学面积测量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经口服复方丹参液治疗后实验组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新骨组织形成量及新生骨面积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口服液能促进口腔种植体骨结合作用,其机制与上调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相关。

  • 白藜芦醇抑制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秦勇;马清涌;党晓燕;孙师元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人胰腺癌M iapaca‐2(PC‐2)细胞构建的胰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组,分别给予3种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干预后处死胰腺癌裸鼠,取出移植瘤,观察其体积、重量的变化情况;HE染色法观察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olt法测定移植瘤组织Bcl‐2、Bax、p53蛋白和m RN A表达水平。结果:Res组移植瘤的体积、重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随着浓度增加变化越明显(P<0.01);3个浓度组白藜芦醇作用于胰腺癌裸鼠后,移植瘤组织中Bcl‐2、Bax、p53蛋白和 m RN A 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随着浓度增加表达水平的差异越明显。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调节Bcl‐2、Bax、p53的表达来抑制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

  • R af-1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尤向辉;兰飞;宋扬;贺新;苏海川

    目的:探讨Raf‐1蛋白激酶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Raf‐1蛋白激酶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raf‐1及干涉核苷酸片段Raf‐1‐siRNA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进而应用MTT法绘制HUVECs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HUVECs转染真核表达载体后,细胞内Raf‐1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而转染Raf‐1‐siRNA后,HUVECs细胞中Raf‐1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阻滞于G1期。结论:Raf‐1蛋白激酶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 外周血 T细胞亚群及 Th17细胞/Treg细胞比值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樊海燕;刘晓莺

    目的:探讨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及 T h17细胞/T reg细胞比值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93例乙肝病毒感染者,包括无症状 H B V 携带者47例,急性乙肝42例,慢性乙肝63例,原发性肝癌41例,同期,选取健康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 h17细胞和 T reg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原发性肝癌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 P<0.05);与急性乙肝相比,慢性乙肝和原发性肝癌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 P<0.05);与慢性乙肝相比,原发性肝癌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 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和原发性肝癌外周血 Treg细胞、Th17细胞和 Th17/Treg比值均升高(P<0.05);与慢性乙肝相比,原发性肝癌外周血 Treg细胞、Th17细胞和 Th17/Treg比值均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不同乙肝感染组患者外周血 Treg和 Th17细胞呈正相关(r=0.410,P<0.05),不同组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和 Th17/Treg比值呈负相关(r=-0.357,P<0.05)。结论:随着乙肝患者病情进展,外周血CD3+、CD4+和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且T h17/T reg比值均升高,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及 T h17/T reg比值监测可为评估乙肝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

  • 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hs-CRP、Hcy、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媛媛;梁荣仙;王敬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hs‐CRP、Hcy、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不同梗死灶组、不同NIHSS程度、不同类型及健康对照组 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P<0.05);中梗死灶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 P<0.05);不同NIHSS程度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重型组 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P<0.05);中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不同类型组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型 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完全型(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OX‐LDL、hs‐CRP、Hcy、D‐二聚体水平变化呈正相关。

  •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IL-17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慧贤;马向明;付庆江;曹立瀛;田园;李振华;高利常

    目的:分析血清IL‐17细胞因子水平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7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及不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HCC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差异,分析影响肝癌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因素。结果:HCC患者血清中的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癌肿的分化程度较低、肿瘤直径较大、发生了远处转移、CA19‐9水平高于37 U/ml和AFP水平高于25μg/L的HCC患者其IL‐17水平较高(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不同CEA水平的患者其IL‐17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分化程度高低、是否发生远处转移、CA19‐9和AFP浓度等是影响肝癌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4个因素。结论:血清IL‐17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 HCC的实验室指标,且对HCC的临床病理分期的鉴别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TP-ELISA、RPR与TPPA检测诊断梅毒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瑛;李军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 P‐ELISA )、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A )3种不同梅毒检测方法对梅毒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2681例梅毒患者,分别对其血清标本用T P‐ELISA、RPR和T PPA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方案分为单项目、双项目和3项目共18种,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在各单项检测方案中T PPA方法的灵敏度(98.13%)和特异度(96.21%)高( P<0.05)。在联合检测中,TP‐ELISA+ RPR+ TPPA 的灵敏度(88.87%)和特异度(99.98%)高(P<0.01);(TP‐ELISA+ TPPA)/(TP‐ELISA+RPR)/(RPR+ TPPA)的灵敏度(87.76%)和特异度(99.17%)也较高(P<0.01)。结论:TPPA 检测方法在辅助梅毒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方案 TP‐ELISA+RPR+ T PPA对梅毒诊断有价值。

  • 川崎病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IL-17A、IL-6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燕;吴守振;刘春风;周南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与IL‐17A、IL‐6水平在川崎病(KD)中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测定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的KD组与对照组GR表达及IL‐17、IL‐6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KD组GRα、GRβ表达及IL‐17A、IL‐6水平显著增加(P<0.05);IVIG治疗后,KD组GRα、GRβ表达及IL‐17A、IL‐6水平较IVIG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②KD组IL‐17A、IL‐6水平分别与 GRα表达正相关(r =0.4163,P<0.01;r=0.3408,P<0.01),与GRβ表达无相关性(r=0.1416,P>0.05;r=0.1669,P>0.05);IVIG治疗后,GRα/GRβ比值明显下降(2.45±0.91,1.47±0.30,P<0.01)。结论:KD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可能会提高抗炎作用。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妇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欣;李万顺;王海宁

    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胶体金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妇人巨细胞病毒(HCM V )特异性抗体IgG、IgM 的价值。方法:纳入862例孕妇,分别采用ELISA法、胶体金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IgG及IgM 抗体水平,并计算3种方法诊断孕妇HCM V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ELISA法、胶体金法及化学发光法检测得HCM V 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0.37%、46.06%、91.88%,ELISA 法及化学发光法的阳性率高于胶体金法(P<0.01);ELISA法、胶体金法及化学发光法检测得HCMV IgM 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9.72%、49.54%、91.07%,化学发光法及ELISA法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胶体金法(P<0.01),化学发光法的阳性率高于ELISA法(P<0.05)。3种方法检测HCMV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化学发光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ELISA法和胶体金法。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妇 HCM V IgG、IgM 抗体水平阳性检出率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高,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北京某高校教师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赵冰;蒋风萍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在高校教工的患病率、男女患病率的差异及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相关性。方法:以1748例体检教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按HUA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HUA组和尿酸正常组,按照年龄和性别统计 HUA的患病率和相关疾病的患病率。结果:H U A总患病率为12.1%,男性为18.6%,女性5.4%。按年龄分层统计,男性患病率高的年龄段为<30岁,患病率为26.67%,女性患病率高的年龄段为>60岁,患病率为10.8%。 HUA组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紊乱、脂肪肝的比例显著高于尿酸正常组(P<0.01)。结论:HUA在高校教工检出率较高,男性和女性 HUA 的患病率有显著差异,已成为危害高校教职工的主要慢性病之一,HUA和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 透析患者临时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调查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杨璐;张赟;李娅;孟梅霞

    目的:探讨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培养导管周边分泌物和血液的方法,分析透析病人导管相关感染的状况。结果:110例透析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6例,感染率23.64%;导管出口部分局部感染8例,全身感染引起菌血症18例。分离病原菌26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3.08%(19/26)。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均>60%;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70%。结论:临时静脉导管在透析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同时提高对导管相关感染标本病原菌的检出率,加强对导管相关感染早期诊断。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叶睿;任力杰

    目的:探讨深圳市罗湖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62例,并给予下肢动脉病变筛查,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6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患病率为25.83%;单因素分析显示,下肢动脉病变与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吸烟、膳食习惯、体育锻炼、并发高血压、并发血脂异常有关(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促进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按程度强弱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病程、血脂异常、体质指数、糖尿病家族病史、吸烟、年龄;而抑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为:运动和受教育程度。结论:下肢动脉病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高血压、糖尿病病程、血脂异常、体质指数、糖尿病家族病史、吸烟、年龄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 ANXA3 mRNA 和Livin mRNA 在胆囊癌和胆囊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郝瑞;张熊;邓睿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3(ANXA3)mRNA和Livin mRNA 在胆囊癌和胆囊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35例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和34例胆囊息肉患者(息肉组)的临床资料,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组织ANXA3和Livin的表达,观察两标志物的变化与胆囊癌和胆囊息肉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ANXA3 mRNA和Livin mRNA表达与息肉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胆囊癌组ANXA3 mRNA和Livin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1)。胆囊癌组中ANXA3 mRNA和Livin mRNA的表达量分别和血清CEA、CA19‐9及CA50具有相关性[( r=0.627,0.593,0.607,P<0.01),( r=0.643,0.610,0.623,P<0.01)]。结论:检测组织ANXA3和Livin的表达有助于胆囊癌和胆囊息肉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

  • S nail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宏培;李俊海;鲁鸣;刘娟妮;闫妍;王健生

    目的:探讨S nail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S nail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S nail在癌旁组织中有19例强表达,强表达率为31.7%;在癌组织中,有47例强表达,表达率为7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P<0.05)。S nail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远处转移等指标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 P>0.05)。并且S nail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相关(P<0.05)。结论:Snail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的转移及预后相关,S nail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 宫颈上皮内瘤变427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苏青;杨瑾;许璐洁;代维栋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病理,为防治CI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27例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IN高发年龄主要在30~40岁,54.80%的患者无临床症状。427例患者中,72.37%例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18.50%例行全子宫切除术,9.13%例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术前经阴道镜下(74.7%)或直视下(25.3%)宫颈活检明确诊断,CINⅠ级患者术后病理与术前宫颈活检病理符合率为82.61%。CINⅡ、CINⅢ级患者LEEP术后病理与宫颈活检的病理符合率均高于全子宫、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后病理与术前宫颈活检的病理符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N早期诊治至关重要,加强对适龄妇女的常规筛查和管理,对于较高级别的CIN患者应先行LEEP,然后根据病理级别、患者的要求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致作者

    作者:

    关键词:
  • 致作者

    作者:

    关键词:
陕西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