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陕西医学杂志

陕西医学

陕西医学杂志

Shaanxi Medical Journal 섬서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0-7377
  • 国内刊号: 61-110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40
  • 曾用名: 陕西新医药
  • 创刊时间: 197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陕西医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杨世兴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IC P脐血不同胆汁酸水平对胎儿心肌损害影响研究

    作者:邱洪涛;曹引丽;董莉洁

    目的:测定ICP新生儿脐血不同TBA水平与心肌酶表达及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探讨ICP新生儿脐血TBA对胎儿心肌造成损伤的阈值。方法:选择剖宫分娩的ICP孕妇84例,根据脐血TBA浓度分为3组,19例TBA>10μmol /L为高TBA水平组、40例TBA6~8μmol /L为TBA水平组、25例TBA 4~6μmol /L为低TBA水平组。测定新生儿脐血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cTnI)、心电图检查。结果:ICP新生儿脐血不同 TBA 浓度与CK ,cT-nI、心电图的变化有相关性,胆汁酸值越高,血清心肌酶活性也越高,心电图异常增多。结论:脐血胆汁酸随着母血胆汁酸升高而升高,脐血心肌酶也随之升高,心电图异常增多,脐血TBA6~8μmol/L时对胎儿的心肌细胞已经有毒性作用,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提示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ICP血TBA浓度为25~40μmol/L 孕妇,应根据孕周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来决定分娩时间和方式,以避免胎儿进行性心肌损害和胎死宫内的可能。

  •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对异位妊娠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玮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异位妊娠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40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共10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共140例患者。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患者输卵管畅通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71.5±13.8min ,略长于观察组64.5±11.5min ,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输卵管畅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9±6.7ml、23.3±4.9h、6.5±2.1d、57.0%、5.0%,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术的22.4±7.4ml、11.2±5.3h、4.2±1.3d、89.2%、1.4%,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相对于开腹手术,显著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输卵管疏通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超声造影显像特征、血浆脂蛋白α水平与脑梗死

    作者:符莹莹;薛辉;李静;武冬;王顺达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实时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血浆Lp(α)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48处斑块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依有无急性脑血管病将其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斑块内造影特点、血浆Lp(α)浓度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增强率高于对照组(P <0.05),病例组斑块内造影剂持续时间、增强强度及血浆Lp(α)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01);斑块增强强度与血浆L p (α)浓度正相关( P <0.001)。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斑块内造影增强情况;斑块造影显像特点结合外周血中Lp(α)浓度有助于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 β-防御素2、bcl-2蛋白、雌激素受体及芳香化酶在牙龈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惠杰

    目的:探讨β-防御素2、bcl-2蛋白、雌激素受体及芳香化酶在牙龈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手术切除牙龈瘤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研究对象的β-防御素2、bcl-2蛋白、雌激素受体及芳香化酶的表达。结果:观察组HBD-2表达率为60.00%,观察组HBD-2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bcl-2蛋白表达率为53.33%,强阳性表达的有4例、重度阳性表达的有5例、弱阳性表达的有7例,而对照组虽有5例弱阳性表达,但表达率仅为25.00%,观察组bcl-2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阳性表达率为50.00%,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阳性表达率为33.33%,芳香化酶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β-防御素2、bcl-2蛋白蛋白、雌激素受体及芳香化酶在牙龈瘤组织中表达均明显增加,可作为牙龈瘤疾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指标。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许峥嵘;卫志锋;武艳丽;胡丽梅;张秋子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ELISA法测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GDF-15浓度,分析其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结果:各个分期糖尿病肾病患者GDF-15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并且随糖尿病肾病分期增加而递增。相关分析显示GDF-15与尿白蛋白mAlb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F-15与糖尿病肾病存在直接关联。结论:GDF-15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慢性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龚根强;李勃;党新文;帖小妮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胆结石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11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B超检查,了解慢性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率,根据是否有胆囊结石的发生分为胆结石发生组和胆结石未发生组,对可能影响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率的病人社会学特征和疾病特征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分析,探讨慢性肝炎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率为2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炎患者胆结石发生组的年龄、饮酒史和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胆结石未发生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总胆固醇是肝炎患者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肝炎患者的胆结石发生率较高。较大的年龄、较高的总胆固醇数是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胆结石的危险因素。

  • 糖化血红蛋白对妊娠期糖尿病母婴结局的预测价值

    作者:胡艳梅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妊娠期糖尿病(GDM )患者母婴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0例GDM 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与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HbA1c对GDM 患者新生儿发生巨大儿、先天畸形及产后糖代谢异常的预测效果。结果:巨大儿组与非巨大儿组,产后糖代谢异常组与正常组,先天畸形组与正常组 H bA1c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逐步回归分析后,HbA1c与GDM 患者新生儿发生巨大儿、先天畸形及产后糖代谢异常均有相关性(P均<0.05);经ROC曲线分析后,HbA1c预测GDM 新生儿发生巨大儿的曲线下面积为45.8%(P>0.05),预测GDM 新生儿先天畸形的曲线下面积为47.9%(P>0.05),预测GDM 产后糖代谢异常的曲线下面积为67.7%(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具有预测价值,对新生儿发生巨大儿及先天畸形无预测价值。

  • LEEP和冷刀锥切术CKC治疗CINII-CINIII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丽娜;邢秀月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II-III (CINII-CINII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单纯性CINII-CINIII患者进行研究,宫颈环形电切术为LEEP组,冷刀锥切术为CKC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率、切缘阳性率、术后累积腺体阳性率、锥切面积及锥高、病变情况、病变深处到切缘的距离、术后复发情况、术后妊娠情况、随访情况等。结果:LEEP组较CK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切口愈合更快(P<0.05),其余指标均无差异(P〉0.05)。结论: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其中LEEP组患者整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更少,操作更简单、直观,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 不同麻醉药物对幕上脑肿瘤患者诱导麻醉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作者:赵蕊;张康秦

    目的:分析对幕上脑肿瘤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麻醉药物进行诱导麻醉后对患者颅内压以及脑灌注压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60例幕上脑肿瘤患者,按麻醉时对患者采用麻醉药物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ICP以及CPP的变化情况。结果:在ICP水平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诱导麻醉前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5)。但在开骨瓣后,所有患者的IC P均呈现降低状态,但与诱导前相比,水平仍然高。在开硬膜后所有患者的ICP水平与诱导前持平。在CPP水平的比较上,试验组CPP水平除开硬膜后呈上升状态外,其他时刻的CPP水平与诱导前相比均呈明显的下降状态(P<0.05)。对照组患者所有时刻的CPP水平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插管后即刻、15min以及切皮和开骨瓣后四个时间点的CPP水平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在幕上脑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麻醉诱导后,患者的ICP会出现上升状况,而CPP则降低。而不同的麻醉药物对两者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相比于芬太尼而舒芬太尼的影响程度更加显著。

  •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高压氧促进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彩虹;杨美玲;葛昌甫;张新虹

    目的:研究肛肠病术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高压氧对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肛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上药,1次/d。观察组除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给予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0.20MPa(2ATA)。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创面治愈时间、术后第3、8、16、28天的创面疼痛情况、创面渗出情况及肉芽生长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观察组在术后第3、8、16、28天的创面疼痛、创面渗出及肉芽生长情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肛肠病患者术后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高压氧治疗相比单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在缓解疼痛、组织生长等方面的疗效显著,且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安全性较高,可为肛肠病的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多发性骨髓瘤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冬雯;郑炜;杨瑛;孙莹;邱立丹;练诗梅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损害表现,总结其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以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总结其超声心动图征象,并与正常对照组的心脏超声进行对比分析,回顾其病程中的心脏损害表现。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超声心动图征象表现多样,其中左房增大、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观察组的左房内径(LAD )、升主动脉内径(AO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病程中存在心脏损害者13例,占28.9%;死亡9例,其中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4例,占44.4%。结论:心脏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病程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对临床工作者尽早识别多发性骨髓瘤的心脏损害、调整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帮助。

  • 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分析及治疗研究

    作者:杨军辉;李佳;李宁;汪毓君;喻莉

    目的:对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分析及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为经治疗后死亡的患者,对照组为经治疗后存活的患者。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结局相关变量,并对呼吸急性窘迫综合征死亡的患者进行死亡原因对比。结果:经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器官年龄、住院时间、器官功能不全数目、SOFA评分以及转入ICU 时APACHEⅡ评分等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对于死亡人数的死亡原因统计后发现,死于脓毒性休克的人多,其次是心功能衰竭死亡的人较多,而死于肝脏衰竭的人少。结论:经过实验研究后发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病死率极高,其中由于心功能衰竭和脓毒性休克死亡的人数较多,但是由于肝脏衰竭而死的人数少。因此,在进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时要对心功能衰竭、脓毒性休克以及肝脏衰竭等并发症提前做好预防治疗工作。

  • 探讨超声检查在诊断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景锋;李文龙;顿国亮;张红艳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腕管综合征(C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患侧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CTS组,健侧腕部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腕管处正中神经的内部结构、回声、有无局限性膨大,取横断面及纵断面测量所有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横断面积(CSA )、扁平率(FR)、肿胀率(SR)。结果:正中神经受压处变细,束状结构不清晰,腕横韧带近端即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局限性肿大,回声减低,42例C T S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比较,患侧正中神经CSA、FR、SR较健侧明显增大,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中神经CSA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γ=-0.482)。结论:超声能动态观察正中神经卡压征象及其周围结构情况,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杰;门可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血液透析的106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45例出现不同部位院内感染的患者设为感染组;61例未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设为未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2.45%,其中以肺部感染为常见。两组患者之间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年龄、住院天数、合并心衰、每周透析时长、血肌酐、低蛋白血症、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而性别、透析时长、KT/V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应该采取一体化治疗加强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正规抗感染、规律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必要时及时作病原学检查严防滥用抗生素。积极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 帕金森病植物神经功能测定及意义

    作者:康蓓;杨谦

    目的:探讨帕金森(PD )患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变化特点。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PD患者30例及正常对照组25例,记录患者流涎、便秘、立-卧位血压等植物功能障碍症状,测定P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交感皮肤反应潜伏期、心率变异指数;应用H-Y分级、U PDRS评分、U PDRS运动评分[1]判断PD病情程度。结果:① PD患者便秘发生率53.33%,流涎发生率66.67%,立卧位低血压发生率6.67%,皮肤交感反应异常率46.67%,心率变异指数异常率80%。PD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异常率为66.67%,植物神经测定异常率为90%;②PD组皮肤交感反应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心率变异指数(除valsalva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③PD组运动症状严重侧肢体与对侧肢体皮肤交感反应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随着疾病的进展,SSR潜伏期逐渐延长;⑤不同 H-Y分级PD患者心率变异指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可逐渐加重。测定SSR潜伏期及 HRV 指数更能灵敏的检测出PD患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 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B型钠尿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红玉;王佳;孙晓靖;杜鹏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11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存活组( n=67)和死亡组( n=43)。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24 h取静脉血行PCT 及BNP测定,并比较患者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结果:2组入院时PCT、BNP及APACHE I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4 h ,存活组PCT、BNP及APACHE II评分均下降,死亡组均上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PCT、BNP及APACHE II评分均低于死亡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CT (r=0.521,P=0.013)、BNP(r=0.452,P=0.029),均与APACHE II评分呈统计学相关。PCT 及BNP联合检测对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性为89.4%,特异性为91.6%。结论:PCT 及BNP联合可提高脓毒症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CT 及BNP持续上升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瞬目反射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刘燕

    目的:分类回顾分析渭南市中心医院肌电图室自2010~2014年95例行瞬目反射检查患者的结果。方法:通过对各波形、潜伏期、侧间差等因素分析,总结三叉神经、面神经的周围性损害以及脑干病变时B R的异常改变,探讨瞬目反射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结果:95例患者73例异常,异常率76.8%。结论:电刺激所诱发的瞬目反射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定位意义,协助判断面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对多发性硬化及中枢性眩晕患者,BR与BAEP协同应用可提高脑干病变的早期发现并协助定位诊断。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眨眼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干眼症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研究

    作者:白淑玮;李凤至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干眼症患者89例,其中糖尿病干眼症患者42例(DM 组),非糖尿病干眼症患者47例(非DM 组),比较两组间泪液破裂时间(BU T )、泪液分泌实验、泪液渗透压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泪膜破裂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评分和泪液分泌试验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渗透压和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量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表达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角膜染色评分和泪液中IL-8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809,P=0.000)。结论: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其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角膜染色、泪液渗透压),其可能与泪液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 不同封药方法根管治疗老年根尖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作者:全茂伟;杨香菊

    目的:探讨与对比不同封药方法根管治疗老年根尖周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160例老年根尖周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根管治疗,治疗组以氢氧化钙+甲硝唑棉捻封药,对照组以木榴油棉捻封药。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有效率为85.0%,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封药后的急性反应发生率为7.5%和22.5%,治疗组的急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封药后的疼痛程度经轶和检验分析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氢氧化钙结合甲硝唑封药在根管治疗老年根尖周炎患者的应用能有效缓解疼痛,减少急性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总体疗效。

  • 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患者与肾损害的关系

    作者:寇惠娟;韩振华;董新;王新宏;马瑞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纳入338例高血压患者测定空腹尿酸水平,分为HUA组和尿酸正常组。进行血糖、血脂及肾损害标记物等检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HUA高血压患者的尿素氮(5.9vs5.1mmol/L,P〈0.05)、血肌酐(81.3vs68.3μmol/L,P〈0.001)、胱抑素C(1.2vs0.9mg/L,P〈0.001)及尿微量白蛋白(33.0vs11.1mg/L,P〈0.001)水平均高于尿酸正常组(n=255),而eGFR水平(72.9vs84.9mL/min,P〈0.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尿酸与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及尿微量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胱抑素C、病程及血尿酸是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鱼海;张建军;张会平

    目的:总结分析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的临床病状、诊断以及治疗情况。方法:选择80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为散发病例,出现隐匿性起病,进行期病情加重,患者中31.25%发病症状表现为运动减少四肢强直,95%表现为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在患者发病初期有26例被误诊为帕金森病和老年性痴呆。共44例患者服用改善代谢、脑功能的药物、神经保护剂及对症治疗,患者眼球为未出现改善状况,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结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是一种以中老年为发病群体的散发性疾病,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C T、M RI等检查技术有助诊断。

  • 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研究

    作者:王锋刚;王天昶;吴磊;王浩;刘秋芳

    目的:分析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71例,按照中国2008分期标准进行T、N和临床分期。采用Kaplan-M 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5年随访率97.3%,总生存率68.5%,无远处转移生存率74.9%。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水平、侧数、包膜侵犯及T分期与总的生存有关( P=0.006、0.035、0.038、0.000);淋巴结水平、侧数、数目、包膜侵犯及咽后淋巴结与远处转移相关( P=0.000、0.000、0.015、0.017、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水平、侧数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P=0.021、0.029)和总生存率( P=0.005、0.010)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咽后淋巴结、包膜侵犯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44、0.047)。结论:颈部淋巴结的水平、侧数是影响远处转移和总生存的预后因素。咽后淋巴结、包膜侵犯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 哮喘儿童布地奈德持续吸入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3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晓岚;赵龙;刘翠翠;王宁;马彩玲

    目的:探讨持续吸入布地奈德对儿童哮喘的疗效及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IL-23)影响。方法:选择200例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并选择200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比哮喘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IL-23的水平以及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23的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清IL-23水平 M 值为2.4 m g/L ,Q25~ Q75为1.2~5.6g/L ;哮喘组相应指标为15.3mg/L、6.1~28.7g/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23水平M 值为15.3mg/L ,Q25~Q75为6.1~28.7g/L ;治疗后,相应指标为2.5mg/L、1.5~5.7g/L ,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L-23参与了哮喘发生发展,持续吸入布地奈德可以提高哮喘儿童的疗效,且能调节血清中IL-23水平,值得进一步研究。

  • 高频超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赵萍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A组,130例健康体检者为B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高频超声技术检查,比对两组颈动脉各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差异情况,记录其斑块回声结果、斑块发生率及分布情况等。结果:①A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8.5%,明显高于B组的24.6%,对比差异明显(P<0.05);B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合计165枚,以颈动脉分叉处为集中,左侧发生率为28.4%,右侧发生率为41.8%,明显高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②A组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等部位内膜中层厚度值均明显高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③A组的165枚斑块中硬斑块102枚(61.8%),软斑块63枚(38.2%),与B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可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准确率及有效率。

  • 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13例临床分析

    作者:薛芸;侯双兴;刘学东

    目的:探讨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及诊治特点。方法:对13例以冻结步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3例患者中,正常颅压性脑积水和宾斯旺格脑病各1例,分别对美多芭和司来吉兰反应好,冻结步态改善30%~50%;1例肝豆状核变性,驱酮治疗后冻结步态改善60%~70%;3例以冻结步态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诊断为原发性进展性冻结步态,单用司来吉兰冻结步态改善50%~70%;4例帕金森病对美多芭反应好,冻结步态改善60%~80%;2例帕金森综合征和1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需综合应用美多芭、司来吉兰、改善血液循环等药物使冻结步态改善30%~60%。结论:冻结步态可作为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原发性进展性冻结步态患者应用司来吉兰效果好,其他伴随冻结步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病因治疗为主。

    关键词: 运动障碍 冻结步态
  • D-二聚体检测在下肢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张宏;雷广宇;胡景阳

    目的:探讨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的术前、术中、术后检查D-二聚体的必要性以及其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对四肢骨折病例512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6例。对于观察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7d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7d加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观察组术前、术中、术后均检查D-二聚体,术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设定D-二聚体血浆浓度>20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将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检验2种方法在诊断方面的一致性。结果:检查组术前患者D-二聚体血液浓度有256例均增高,将持续升高患者列为血栓高危人群,术前常规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发现血栓18例,术前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后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活血化瘀治疗、2周后抗凝治疗,检查组未出现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手术后D-二聚体持高不下,警惕深静脉血栓,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发现血栓10例,随后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均未出现肺栓塞等致病性疾病。对照组:术前术后均未检查D-二聚体,术前术后未行双下肢血管超检查,术前术后患者共发生肺栓塞10例,抢救并治愈8例,1例麻醉后翻身过程中死亡,1例手术后死亡。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早的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测定对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经皮锁定钛板治疗PILON骨折的效果与机制分析

    作者:蔺广生;刘涛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钛板治疗PIL O N骨折的效果与机制。方法:Pilo n骨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选择经皮锁定钛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相较对照组,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少(P<0.05)。两组住院期间皮肤坏死、创面感染与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经过调查,治疗组的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对照组为84.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锁定钛板治疗PILON 骨折,患者所受创伤少,能较好的恢复踝关节功能,且远期并发症较少,值得应用。

  • 心率震荡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沈丽萍;徐春红;熊望琼

    目的:探讨心率震荡(HRT )在不同级别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变化规律,分析 HRT 与左心功能指标(LVEF、LVEDD ),心率变异(HRV )指标(SDNN、SDANN、RMSSD)的相关性,从而评估心衰程度。方法:选择CHF患者(心衰组)120例,非CHF患者(对照组)120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分组,心功能Ⅱ级55例,Ⅲ级43例,Ⅳ级22例。患者行24h 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 HRV 的各组值,心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HF组TO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F组 T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CHF程度的加重,TO、TS的改变更加显著,TO值越来越高,TS值越来越低。CHF 组 TO 与 SDNN、SDANN、rMSSD、LVEF值呈负相关,与 LVEDD 呈正相关;CHF组TS与SDNN、SDANN、rMSSD、LVEF值呈正相关,与LVEDD呈负相关。TO与TS无相关性。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且随着心衰严重程度加重,心率震荡变钝越明显。

  • 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危险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延;杨小娟

    目的:探讨血清中抗M 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和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性,以及抗体滴度和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了128例患者,半定量检测被试者血清中抗M 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定量检测被试者血清中抗M 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结果:血清中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病人血液中特异性存在,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中抗M 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明显减少。结论:血清中抗M 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的存在或许可作为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生物学标记物并用于评估病情。

  • 咪唑安定和异丙酚联合用于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联合镇静麻醉的效果观察

    作者:朱敦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联合异丙酚在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中的镇静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异丙酚镇静麻醉,实验组在对照基础上联合咪唑安定麻醉,比较两组镇静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 HR和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1时HR与MAP ,与 T0比较(P<0.05);实验组 T1时 HR和MAP ,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P<0.01);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P<0.01)。结论: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过程中在异丙酚镇静麻醉基础上联合咪唑安定效果理想,该方案镇静起效快,恢复清醒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

  • 成人法乐氏四联症临床治疗47例

    作者:祝恒山;席晓;方汉军;吴涛

    目的:探讨成人法乐氏四联症(TOF)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成人 TOF患者47例,在中低温循环下行T O F根治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平均用时219.84±47.26min ,体外循环时间90.68±29.13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55.52±23.58min ;手术死亡3例,病死率6.38%;其余44例患者术后早期均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至7年,N Y H A均恢复至Ⅰ~Ⅱ级,未见死亡病例。结论:成人TOF的根治手术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围术期给予积极正确的处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THA的风险及近期疗效评价

    作者:卫穗转;李银太

    目的:探讨并评价2型糖尿病(TDM )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7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T HA )的患者资料,将合并有TDM 的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余3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风险及近期疗效。结果:①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P〉0.05);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发生深部感染、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术后髋关节功能以及假体影像学检查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拆线时间、术后是否输血、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心血管异常表现、术后并发感染,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以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及MRI表现及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景治涛;崔启韬;李龙;王鑫;刘佳;班允超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10年间进行显微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颅底软骨肉瘤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结果:颅底软骨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或颅神经受压症状。CT 示边界清楚的形态不规则肿物,边缘有钙化,其中高密度钙化多见,MRI表现为 T1像多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像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出现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11例病例诊断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另4例为黏液型软骨肉瘤。结论: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与颅底重要血管神经关系密切,病理诊断是其确诊的主要方法。

  • 单向活瓣补片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勇新;许锁春;王海晨;陈强;郭锋伟

    目的:评价单向活瓣补片矫治先心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伴双向分流的效果及预后。方法:65例CHD+PH患者,采用单向活瓣技术修补畸形。观察术后疗效并随访。结果:术后24h内死亡3例,1周内死亡1例。随访3~120个月,远期死亡3例;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p [65.2±5.1mmHg]较术前 Pp[80.3±7.6mmHg]明显降低(P<0.05),术后动脉血气 PO2[71.4±3.8mmHg]较术前PO2[58.2±4.6mmHg]明显升高(P<0.05);术后心功能及6min步行实验(6MWT)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技术治疗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腹腔镜手术在腹部闭合性创伤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宏方;刁伟强;胡旭辉;赵金成;陈浩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腹部闭合性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85例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剖腹探查组和腹腔镜探查组,剖腹探查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探查组采用腹腔镜探查结合中转开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差异。结果:对腹腔镜探查组统计结果显示,42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为进行特殊手术处理即康复,所占比例为9.5%;22例患者经过腹腔镜处理免于进行开腹手术,占52.4%;有16例患者中转开腹,占38.1%。对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比较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探查组的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剖腹探查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探查术在腹部闭合性创伤中可以诊断明确,疗效安全有效。

    关键词: 腹部损伤 腹腔镜
  • 改良T管引流与传统硬脑膜下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效果比较

    作者:孙峻峰;熊东胜;高强;郑维涛;李康;赵鑫;康宁

    目的:探讨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颅骨钻孔手术治疗中,改良 T 管引流相比传统硬脑膜下引流的优劣。方法:本次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颅骨钻孔手术167例,分为2组,改良T 管引流组96例,传统硬脑膜下引流组71例,统计比较了2组患者在术后残余积液及积气量、引流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以评估治疗的效果。结果:改良T管引流较传统硬脑膜下引流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术后残余积液、积气量减少,留管时间由3~5d减少为2~3d ,住院时间由12~14d减少为9~10d。结论:改良 T 管引流相比传统硬脑膜下引流术后残余积液、积气量小,有利于脑组织膨复,缩短引流管保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完全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许刚;张云锋;李康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C-VATS)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24例,患者均行完全胸腔镜根治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病理学资料,统计其并发症情况,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4%。影响完全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预后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病理分期、分化水平、辅助放化疗、淋巴清扫移除枚数以及站数。结论:完全胸腔镜根治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重视。

  • 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灌注液吸收对机体影响的研究

    作者:孙文;余良;孙航;周春辉

    目的:通过观察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EM S )手术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生化和相关激素的变化,研究分析EM S术中灌注液吸收对机体的影响。方法:选取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60例,行EM S术,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电解质、红细胞压积、血肌酐、肾素、血浆渗透压、血红蛋白、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变化,以及术中平均动脉压、外周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的变化。结果:灌注时间越长患者的心率也随之加快,灌注前心律为78.4±10.1次/min ,术中120min为82.9±15.8次/min ,术后基本不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前和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外周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渗透压、血清K+、Cl一、肾素和血肌酐较术前变化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a+、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术前术后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EM S术中患者对灌注液吸收的量与灌注时间呈正相关。血流动力学、血肾素和血生化会随着灌注液体的吸收发生一定的变化。

  • 胎膜早破并发胎盘早剥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冯群燕;肖梅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并发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选择24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胎盘早剥者49例(观察组),其中合并胎膜早破者30例,其余因素者19例,非胎盘早剥者196例(对照组)。收集这些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相对于非胎盘早剥者,胎盘早剥者的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及产褥感染率明显增高( P<0.05),而胎膜早破是胎盘早剥的主要诱因,远高于其他因素。本研究胎膜早破致胎盘早剥率为61.2%(30/49),而其他原因导致的胎盘早剥率为38.8%(19/49)。结论:胎膜早破并发胎盘早剥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妊娠期出血性疾病之一。而胎膜早破是诱发胎盘早剥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师必须加以重视,对于胎膜早破的病人要密切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早诊治,减少一系列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 经股骨距防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

    作者:任军龙;杨雷刚;涂忠民;董舒;解俊杰;高大龙;赵昕;李若飞;刘刚

    目的:探讨经股骨距防旋克氏针配合DHS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2例伴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规入路置入D H S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及螺钉,在远折端大转子股外侧肌附着点前内下1cm处皮质斜向后内上,经近折端股骨距坚硬皮质钻入一枚直径2.5cm克氏针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40~75min ,平均50min ,术中出血量150~400ml ,平均230ml ,骨折愈合时间3~5月,平均3.5月。术后随访时间12月至2年,平均16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旋转畸形愈合、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髋内翻畸形。根据 Baumgaertner′s 骨折复位质量评价标准,优18例(81.81%),良3例(13.64%),可1例(4.5%),差0例(0.00%),总优良率95.45%。根据Harris评分标准,22例患者髋关节功能的评分85~96分,平均评分91±3.27分。结论:经远折端大转子前下皮质斜向近折端股骨距皮质钻入克氏针,配合DHS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达到骨折端两侧皮质内固定,可有效控制疏松的骨折近端,防止近折端疏松髓腔内轴向内固定物固定不牢造成的旋转,对抗张应力,防止髋内翻,操作方便,疗效满意。

  • 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在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刘珂欣;何乾峰;何娟;南岩东

    目的:探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在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应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对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管理病例196例。结果:行机械通气时间段内共实施床旁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868次,平均每例实施4.43次;其中23次(2.65%)发现有人工气道异常。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气道管理后,患者血气指标 PO2、PCO2、SpO2和呼吸力学指标 PIP、Cdyn、RAW均显著改善(P<0.05)。178例治疗有效,有效率90.82%(178/196);纤维支气管镜留取下呼吸道痰标本,培养阳性率为64.3%;31例镜下止血成功;16例患者镜下成功清除异物;25例气道内肿瘤经活检全部明确病理诊断。并发症包括一过性氧饱和度下降、心律失常、自发性气胸等。结论: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能够及时发现人工气道异常状况,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及呼吸力学指标,并能够辅助诊断或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高亚军;刘峰;高晓嵘

    目的:探讨脑白质微结构改变和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4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认知功能状态将其分为3组,A组(26例)认知功能正常,B组(18例)认知功能轻度障碍,C组(10例)认知功能重度障碍,另选择26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上述对象的脑白质微结构进行检测,结合认知功能评分分析蛋白质微结构改变同帕金森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左侧枕叶、左侧前扣带束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B组的左侧额叶、颞叶、前扣带束和胼胝体膝部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的左侧额叶、颞叶白质、左侧扣带前束、胼胝体压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系数分析提示左侧额叶、右侧颞叶、两侧扣带前束和胼胝体压部的FA 值同认知状态呈反比。结论:蛋白质微结构的部分改变可能是造成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阎振红;朱芳;丁明岩;赵含章

    目的:对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实施化学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分别实施化学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心脏超声技术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情况以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对象重度二尖瓣反流人数所占百分比(7.14%)与治疗前研究对象重度二尖瓣反流人数所占百分比(35.71%)相比明显较少,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对象的室间隔厚度(IVS)、射血分数(EF)、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与治疗前研究对象的IVS、EF、LVOTPG相比明显较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实施化学消融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应用。

  • 150例儿童脑电图睡眠顶尖波特点的初步探讨

    作者:高艳琼;延华;金瑞瑞;郭向阳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睡眠脑电图顶尖波的其他特点,以便更好的区别睡眠顶尖波及病理性的棘尖波。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脑电图室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的150例儿童长程(8~24h )视频脑电图,将被检者根据是否诊断癫痫分为两组。对两组被检者睡眠脑电图的非快速动眼睡眠Ⅰ期(N REM Ⅰ)的标志性波顶尖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从分布部位而言,两组被检者顶尖波出现的部位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从分布时间而言,两组被检者顶尖波出现的时段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在儿童癫痫患者还是正常儿童对照者顶尖波都具有以下特点:①顶尖波除了出现在中线及双侧中央、顶脑区外,在双侧额、额后脑区导联明显;②NREMⅢ期、NREMⅣ期睡眠中仍可见到少量的顶尖波;③在轻度思睡状态下也会见到类似顶尖波的发放。

  • 性传播疾病患者心理状态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晓晴;杨侠;惠海英;孙彦;苏亚妮

    目的:探讨性病患者心理状态及其与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病例组70例,对照组60例。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所有受试者心理状态,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受试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性病患者在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状、敌意、精神性等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05);病例组患者外周血CD4+及CD4+/CD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05)。结论:性病患者存在广泛的心理障碍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心理障碍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 探讨黄体酮对孕妇黄体功能不全所致的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华;张红英;袁宁霞;车虹彩

    目的:探讨黄体酮对孕妇黄体功能不全所致的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全部患者采取孕康口服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黄体酮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β-HCG及其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41%(41/100)、78.0%(78/1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β-HCG水平分别为2024.2±431.2mIU/ml、2120.4±501.3mIU/ml,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β-HCG水平分别为12145.1±383.1mIU/ml、18996.5±415.3m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β-HC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有少数出现头晕以及胃肠道反应,后逐渐消失,并未出现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对黄体功能不全导致的先兆流产孕妇治疗效果优于孕康口服液,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

  • 胡蜂蛰伤187例救治分析

    作者:廖涛;刘明

    目的:探讨胡蜂蜇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近5年来接诊救治的187例胡蜂蜇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胡蜂蜇伤后的临床表现,救治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①187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3.8岁,多数(51.3%)患者蜇伤部位在3~5处,且多数(70.1%)患者在1~3h内就诊。留院时间为5~13d(平均7.6d)。②常见临床症状为剧烈疼痛、焦虑、烦躁不安、心悸、胸闷。37.4%的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心肌损害。③治疗方案主要为激素抗过敏,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等。对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积极采取血液透析治疗。其中,在蛰伤1~3 h内就诊的14例患者,肝肾功能受损经积极治疗均痊愈。④除5例死亡外,其余182例患者均存活。其中165例临床治愈,17例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结论:胡蜂蜇伤需尽早救治,积极进行蜇伤局部处理,给予抗过敏,补液利尿,减轻重要脏器心、肝、肾功能损害。监测血尿常规,凝血系列,肝肾功和心肌酶等指标,短期内有肝肾功损害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冠心病易患因素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贺欣荣;郭明贤

    目的: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冠心病易患因素间的关系。方法:评估并比较这几个体重相关的参数和SDP、DBP、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相关性。结果:WC和WHR和冠心病易患因素的P值相对于BMI较小。结论:WC和WHR较BMI与冠心病易患因素的相关性更好。

  • 盐酸帕罗西汀对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作用研究

    作者:汪昆

    目的:分析盐酸帕罗西汀用于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5%,观察组为94.0%,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HAMD评分、NIHSS评分和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帕罗西汀用于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罗何婷;张金培;薛常虎;杨海霞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以及血浆粘度等指标下降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4%和94%,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用于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贾丽君;任宏涛;黄珊;梁亮;宋玲琴;尹晓然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厄洛替尼与贝伐单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探索肺癌治疗新模式。方法:将选取的76例晚期未经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每日单纯给予150 m g厄洛替尼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即厄洛替尼150mg/d ,贝伐单抗15mg/kg。21d为1周期,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毒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FS :(15.7±1.5)月 VS (8.1±0.9)月;DCR:92.10% VS 65.79%;ORR:65.78% VS 47.37%;毒副反应发生率:65.79% VS 94.74%。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厄洛替尼治疗中加用贝伐单抗可提高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慢阻肺稳定期疗效观察

    作者:张永庆;苗毅;尚立群;陈瑞琳;杨淑梅

    目的:探讨对吸入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D )的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观察组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疗程均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稳定期 COPD患者肺功能疗效肯定,优于单纯应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可使COPD得到良好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利巴韦林联合黄芪颗粒预防婴幼儿柯萨奇病毒急性发热感染时合并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探讨

    作者:刘迎宣;王雅楠;方庆梅;王亚梅

    目的:探讨婴幼儿柯萨奇病毒急性发热感染,早期使用利巴韦林联合黄芪颗粒,预防合并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机制与功效。方法:从门诊婴幼儿患者中选取CV-RNA 阳性,其中发热当天已用上述药物的46例作为预防组;发热3d后首次来就诊,此前只作过对症处理,来后用同样方法预防的52例为对照组,停药时两组都作cT nI与cT nT检查对照分析。结果:预防组cT nI、cT-nT 各有3例(6.5%)阳性,对照组12例(23.1%)cT nI阳性,13例(25%)cT nT 阳性,两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婴幼儿柯萨奇病毒急性发热感染,早期使用利巴韦林联合黄芪颗粒,能减少合并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中枢组胺能神经介导七氟烷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探讨

    作者:何淑英;罗福荣;陈志能;梁勤玉;余文洁

    目的:探讨中枢组胺能神经与七氟烷麻醉后发生的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只健康的雄性大鼠,均行抑制性训练和记忆测试,其中,15只(B组)未进行麻醉,15只(A组)仅采用七氟烷麻醉,15只(C组)麻醉后于抑制性训练前注射使用BMI,15只(D组)麻醉后于记忆测试前注射使用BMI,60只大鼠均在实验后处死并行组织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对比分析四组大鼠在抑制训练时和记忆测试时进入潜伏期的情况,以及四组大鼠脑源性神经影响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抑制性训练时,四组大鼠进入潜伏期的时间均无明显差别;记忆测试时,A组大鼠进入潜伏期时间较之B组明显更短,D组较之C组明显更短;另外,A组大鼠BDNF的表达水平低,B组高,C组和D组较之A组均明显更高(P<0.05)。结论:中枢组胺能神经与七氟烷麻醉后发生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相关性,激活组胺能神经的活性,终可减轻认知功能障碍。

  • 细胞蜡块在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应用

    作者:丁彩霞;黄颖楠;张娟;陆建荣;孙瑞芳

    目的:探讨细胞蜡块及免疫组化方法在浆膜腔积液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34例浆膜腔积液标本,制作液基细胞学及细胞蜡块,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R ,Vim ,CK5/6及D2-40在间皮瘤中有重要价值,CK7,CK20,Villin ,TTF-1,NapsinA ,CDX-2,MUC-2,CA125,ER , PR ,GCDFP-15及mammaglobin在判断肿瘤来源有特异性作用。结论:细胞蜡块在恶性浆膜腔积液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 有氧运动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实验研究

    作者:米志宽;韩继明;阮彩莲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延缓效果及其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大鼠45只进行试验,建立衰老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只,每天常规饲养;运动A组15只,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游泳运动1h ;运动B组15只,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游泳运动2h。训练3个月后,分别对三组大鼠检测大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的含量,并记录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运动A 组相比对照组的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有所升高,丙二醛有所降低,提示运动可延缓脑组织衰老;运动B组相比对照组的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更明显,丙二醛明显降低,提示延缓程度与运动强度有相关性。结论:长期适量的有氧运动训练可增强抗氧化能力,减少自由基损伤,对延缓大鼠脑组织的衰老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 有氧运动 衰老 大鼠
  • 陕西安康地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周桂智;李洁;毛娅;陈学前;唐甦;刘奇;刘小花

    目的:探讨导致老年患者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断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我院就诊的648例被明确诊断为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联合痰标本细菌培养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九联检两种检验方法,检测病原体感染情况,并对检测标本阳性的菌株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培养法分离出58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0.7%;九联检法检测余下60例痰培养未检测出病原菌的患者的血清,检出9种不同致病病原菌;本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女性构成明显高于男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体分布复杂,细菌占主要成分,乙型流感病毒等非细菌病原体感染亦占有相当比重,临床上应结合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特点,应用痰培养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九联检联合检测,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

  • THBS1在高原不同胃粘膜病变中表达的临床分析

    作者:贺春兰;张梦兰;王海燕;贺菊香;苟笑丹;李菊英

    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spondin THBS),是一种糖蛋白,在正常情况下由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 HBS1参与了多种生理及病理活动,在炎症、肿瘤及血管形成过程中起者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不同胃粘膜组织病变与T HBS1基因的关系。本课题研究了青海高原地区慢性胃炎患者、胃癌患者和正常胃粘膜中T HBS1的表达情况,报道如下。

  • 大龄腭裂患者咽后壁瓣修复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刚

    腭裂整复手术终目的是恢复良好的腭咽闭合及正常语音功能[1],而大龄腭裂患者由于裂隙大、软腭发育差、软腭短小等原因术前已形成病理性语音,即便行常规的“腭裂成形术”也难以获得良好的语音功能[2]。尽管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学者也都提倡在语音发育开始前即出生后12~18个月进行腭裂整复术,但因各种原因而错过佳手术年龄的大龄腭裂患者仍占很大的比例。现对我院口腔科收治的68例大龄腭裂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 上尿路结石ESWL治疗后肾包膜下血肿5例

    作者:康峰;张武合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治疗尿路结石于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少,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做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首要方法。由于冲击波能造成肾组织的损伤,碎石术后常有不同并发症的发生[1],因此防治并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对医生来说尤为重要。而 ESWL治疗后肾包膜下血肿为较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国外有报道因肾包膜下血肿肾切除病例,我院自2005年8月至2015年4月以来,我科运用HK .ESWL-108A型碎石机行ESWL治疗上尿路结石27000余例,共引起肾包膜下血肿5例,现报道如下。

  • 改良经末节指骨两侧隧道缝合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作者:李家庚;王强;李刚;魏登科

    骨性锤状指为手外科临床常见病,受伤原因多为指端遭到撞击,远指间(DIP)关节瞬间被动屈曲,而同时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保持伸直位,使伸肌腱Ⅰ区受到猛烈拉伸,造成末节指骨基底背侧伸肌腱止点撕脱骨折。骨性锤状指对患指的外形及功能均有一定影响,除局部肿胀疼痛外,如长时间得不到治疗,由于伸肌腱中央束的牵拉,可导致鹅颈畸形[1]。由于受到伸肌腱的牵拉,撕脱的骨块一般移位明显,保守治疗很难将骨块复回原位,效果不佳。目前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较多,但均有一些不足,如骨块复位不理想,锤状指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等问题[2]。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我科对15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改良经末节指骨两侧骨隧道缝合法[3]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手术室规范化整体护理模式在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作者:吴越;韦延强;马元春;姚岚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化应用,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责已从单一的手术期配合进展至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在围手术期中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及相应的机体非特异性生理反应,手术室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整体护理模式,并应用于围手术期全过程。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进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化整体护理应用于围手术期,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护理
  • 颈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护理45例

    作者:白艳红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对施行颈椎后路手术45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科化验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

    作者:孙晓敏

    护士是血液标本采集的执行者[1],种类繁多项目复杂的化验是血液科护士和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及时准确的化验是血液病患者确诊疾病及治疗疾病的重要事项。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血液科患者化验标本不合格现象较常见,因此影响了某些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也影响了医疗病历的完整性和临床护理质量。品管圈活动是实现成本降低,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2]。我院血液科自2014年4月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化验标本留取合格率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 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抗脂浊能力

    作者:薛伟

    目的:分析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及其抗脂浊的能力,了解该种方法的特点和脂血在其测定中的干扰程度。方法:根据NCCLS文件,对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进行正确性实验、血浆样本测定和抗脂浊实验。结果:在D-二聚体水平<1.5μg/ml时D/C、D/3两种检测模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乳糜1200浊度对D-D浓度的免疫比浊结果具有负干扰且浊度在1200~4800范围内其负干扰成一次线性趋势。结论: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样本乳糜浊度较大时应充分考虑到甘油三酯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采取措施进行校正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 长链非编码RNA在人类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晋平(综述);何丽洁;王汉民(审校)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证实:在人类的基因序列中只有2/3的序列被反转录,其中仅有不到2%的核酸序列用于编码蛋白,非编码RN A数量远远大于编码RN A。而在非编码RN A 中,绝大多数是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其在多个层面上参与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现就长链非编码RN A的调节机制及其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近况

    作者:李欣;郑玉云(综述);杨玉梅(审校)

    心肌细胞在短暂缺血后,血供恢复而心功能却延迟恢复的状态称为心肌顿抑。引起心肌顿抑的原因很多,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存在多种学说,目前对心肌顿抑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由于心肌顿抑的机制各异,因此其防治措施也存在多种形式。本文是对近年来有关心肌顿抑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心肌顿抑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陕西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