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 중화신경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8925
  • 国内刊号: 11-53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5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如祥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介入治疗

    作者:程树来;任安洲;段传志;钟朋标;李铁林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 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 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 分流失败小儿脑积水的神经内镜治疗

    作者:吕务军;关健伟;李在雨;李钢;樊伟强;王海东;吴耀晨

    目的 探讨小儿分流调整失败后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应用单纯内镜手术方法,对6例脑室-腹腔分流调整失败患儿进行分流管调整术,脉络丛烧灼术,第三脑室造瘘术.结果 5例先天性梗阻性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占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堵塞患儿,应用神经内镜技术进行治疗,手术过程顺利;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时间2~7 d;随访6个月至24个月病情明显好转,脑积水改善,分流管通畅.结论 神经内镜对脑室-腹腔分流调整失败患儿进行治疗,具有微创、安全、准确、并发症少、经济等优点,是神经外科较好的治疗方法.

  • 99Tcm-TRODAT-1 SPECT与131I-epideprideSPECT显像对早期帕金森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孔岳南;苏敬敬;谢惠君;张致峰;蒋雨平

    目的 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DAT)99Tcm-TRODAT-1 SPECT显像与多巴胺D2受体(D2R)131I-epidepride SPECT显像在早期帕金森病(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早期未经替代治疗的PD患者分别接受脑DAT 99Tcm-TRODAT-1 SPECT与多巴胺D2R131I-epidepride SPECT断层显像,利用感兴趣区技术计算纹状体与枕叶、额叶的放射性比值(ST-OC/OC和ST-FC/FC). 结果 PD患者起病肢体对侧脑DAT比值ST-OC/OC和ST-FC/FC比同侧均降低,双侧ST-OC/OC较对照组均降低.PD患者起病肢体对侧脑D2R比值ST-OC/OC和ST-FC/FC比同侧均增高.PD患者起病肢体对侧脑DAT比值ST-OC/OC与患者病程呈负相关,起病肢体对侧脑D2R比值ST-OC/OC与患者年龄及UPDRS运动评分呈负相关. 结论 人脑DAT 99Tcm-TRODAT-1 SPECT 显像与D2R131I-epidepride SPECT显像均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

  • 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江;黎国雄;王传湄;甄云;周育瑾

    目的 探讨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合并天幕裂孔疝形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皖2002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该类患者11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天幕裂孔切开术;对照组55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不行天幕裂孔切开术. 结果 治疗组脑积水、术后脑梗塞、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幕裂孔切开术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颅脑核磁共振定量研究

    作者:陈俊抛;何国军

    目的 测量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患者颅脑MRI片上的海马结构(HF)、胼胝体(CC)、侧脑室(LV)、外侧裂(SL)、白质疏松(LA)体积,建立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提高区分AD组、VD组与老年健康对照组(NC)间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GE 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对AD组、VD组、NC组各20例进行颅脑扫描,根据体视学的卡瓦列里原理,构建测试网格,对HF、CC、LV、SL、LA体积进行测量,建立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 结果 AD组、VD组HF、CC体积均显著小于NC组,LV、SL、LA体积显著大于NC组;AD组的HF、LA体积均显著小于VD组.Fisher判别函数示判别总符合率为83.3%,AD组为95%,VD组为75%,NC组为80%. 结论 测量颅脑MRI的HF、CC、LV、SL、LA体积,建立判别函数,对AD、VD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张剑宁;章翔;曹卫东;李侠;郭庆东;李兵;姬西团;刘恩渝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1月共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2~65岁(平均41岁).36例共计38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动脉瘤大小3~60 mm,其中3~7 mm 9个,8~14 mm 17个,15~24 mm 7个,≥25 mm 5个.术前破裂出血 30例,其中14例形成脑内血肿;6例因其它疾病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所有病例经DSA检查,部分病人同时行MRA或CTA检查,其中2例病人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而CTA则清楚显示动脉瘤.4例病人合并有其它部位动脉瘤,2例为双侧镜影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0个,分叉部近端7个、远端1个.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打开侧裂,依动脉瘤部位,逆行或顺行沿大脑中动脉主干(支)寻找分离动脉瘤,并夹闭之.结果 全部38个动脉瘤均用一个或多个动脉瘤夹夹闭,其中8个大或巨大动脉瘤同时摘除血栓并切除大部瘤体以解除其占位效应.术后恢复良好28例,发生偏瘫失语7例(因局部脑梗塞所致),死亡1例.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防止术后发生脑梗塞造成患者神经功能障碍.

  • 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向宇;徐如祥;许平;柯以铨;杨志林;叶衍娟

    目的 研究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摆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适应证、相关问题和成功经验.方法 对我科22例松果体区肿瘤采取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且与我们使用侧俯卧位和俯卧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治疗17例结果相比较.结果 所有39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7~52岁,平均22.6岁.病理性质:生殖细胞瘤17例,胚胎癌4例,内皮窦瘤2例,绒毛膜上皮癌1例,良性畸胎瘤8例,恶性畸胎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皮样囊肿2例.所有39例肿瘤主体均位于直窦延长线以下,上界不超过此线1cm,且肿瘤主体也位于中线,两侧偏离中线均小于3 cm,适合选用幕下小脑上入路.选择俯卧位和侧俯卧位17例,骨窗大小为7 cm×8 cm类圆形,结果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脑室积血11例,小脑肿胀5例,昏迷3例,死亡3例.选择坐位手术22例,骨窗大小为4 cm×5 cm类椭圆形,结果全切21例,次全切1例;仅1例发生小脑肿胀,无脑室积血,无严重致残和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颅内积气2例;术中气栓1例,及时发现并经过适当处理得到缓解.术后存活患者根据病理性质选择放疗和(或)化疗.结论 适合幕下小脑上入路的松果体区肿瘤选择坐位有明显的优势,体位摆放、辅助办法和麻醉措施得当可以明显减少静脉气栓发生或得到及时缓解,同时可达到缩小了骨窗减少创伤的目的.

  • 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国军;张建林;张修宝;苏吉春;宁波;于春江

    目的 探讨鞍区Rathke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诊半年~7年,术后26例头痛患者中24例得到不同程度缓解,24例视力视野障碍患者中22例得到改善. 结论 鞍区Rathke囊肿临床症状多样,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MRI检查的诊断价值优于CT.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 神经内镜下脉络丛烧灼术的并发症研究

    作者:张喜安;彭玉平;漆松涛;樊俊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脉络丛烧灼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行神经内镜下脉络丛烧灼术的脑积水患者的术后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高热4例,短暂性的动作性震颤2例,癫痫发作1例. 结论 该术式容易出现术后的发热反应,脑室置管外引流可减轻发热反应.烧灼脉络丛根部时应注意避免持续电凝,以保护毗邻的神经血管结构,防止脉络丛与电凝器粘连出血.

  • 辛伐他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小锋;刘慧;张国忠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作用.方法 将连平县人民医院2003年3月~2005年3月1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病例均给以常规治疗并静脉注射尼膜地平):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组)64例,给予口服或者鼻饲辛伐他汀20 mg,每日2次;对照组(常规治疗组)64例,给予安慰剂口服,每日2次.14 d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行头颅CT等检查.结果 14 d的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治疗组为4例,对照组11例,二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口服辛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早期支气管镜配合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并气道误吸的应用

    作者:樊勋;程小曲;于朝群;简洁玲;黄荣姬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配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致呼吸衰竭(呼衰)并气道误吸治疗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致呼衰并气道误吸的患者于伤后3 h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下经纤支镜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观察术前、中、后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吸气峰压(PIP)、吸氧浓度(FiO2)变化.结果 32例患者均术程顺利,未发生并发症.术中HR、BP、PaO2、OI较术前无改变(P>0.05),术后FiO2较术前显著减少,HR、PaO2、OI明显好转(P<0.01).经治疗无一例出现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结论 经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配合机械通气治疗,对防止吸入性肺炎及阻塞性肺不张的发生,预防和纠正低氧血症,保证脑供氧,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微创外科治疗

    作者:李志立;黄光富;张天;袁利民;刘卫东;陈勇;陈隆益;唐健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 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 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 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干预作用

    作者:梁辉;杨期东;高小平;胡美伦

    目的 观察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狭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术后24 h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19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17例.采用免疫浊度法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浆CRP含量.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RP含量显著升高(P<0.0);术后4周治疗组CRP显著降低(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致血清CRP升高,辛伐他汀可降低CRP含量,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可应用于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 孪生子患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与卵型鉴定

    作者:李才明;张成;卢锡林;张鸿炼;柳太云;冯善伟

    目的 研究孪生子患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临床特征与卵型鉴定.方法 对一对患单纯型HSP孪生兄弟的临床特点和症状进行分析并跟踪随访,同时作孪生子卵型鉴定.结果 (1)孪生子均缓慢起病,步态不稳,下肢笨拙,上下楼困难,逐渐发展为双下肢痉挛性不完全性截瘫;(2)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腱反射亢进,髌、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屈性病理反射阳性;(3)16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均相同,提示为同卵双生.结论 孪生子同患单纯型HSP的临床特点与一般HSP无异,作16个STR位点的PCR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孪生子的卵型.

  • 六例被长期误诊的脑实质内生殖细胞性肿瘤的MRI特点

    作者:田成林;蒲传强;黄旭升;吴卫平;张家堂;黄德晖;杨飞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生殖细胞性肿瘤(GCT)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被长期误诊的脑实质内GCT患者MRI的动态变化,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次MRI平扫和1次增强扫描.结果 初次MRI检查4例表现为软化灶,2例表现脱髓鞘样改变,无占位性病变;5例患者在确诊时出现占位性病变,分别位于基底节区和胼胝体,囊性变多见,病灶有明显增强;5例患者出现病灶侧大脑脚萎缩,3例出现病灶侧的皮层萎缩,多数在首次MRI检查时已出现.结论 脑实质内GCT早期常无占位性病变,容易导致同侧皮层和大脑脚的萎缩,往往到晚期才出现占位性病变,是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

  • 成人室管膜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

    作者:郭双平;李青;马福成;王映梅

    目的 探讨成人室管膜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30例发生于成人的室管膜瘤,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学特征.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症状有所不同.标本常见的病理表现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形成,瘤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周围无细胞核区.部分标本还可见室管膜裂隙和室管膜菊形团.17例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大部分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和肿瘤细胞对中型丝(vimentin);部分瘤细胞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室管膜菊形团的腔面,呈线、点状分布.结论 室管膜瘤是一种有特殊组织结构的神经上皮肿瘤,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血管周围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掌握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

    作者:梁秦川;高国栋;王学廉;李维新;郭效东

    目的 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 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 结果 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 结论 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FMR1基因敲除鼠感觉皮质功能柱树突棘修剪发育的研究

    作者:张爱武;易咏红;姜涛;孙卫文

    目的 研究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缺失对感觉皮质功能柱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从纯合子鼠血液提取DNA,对FMR1基因片段进行扩增,电泳观察结果.并选用子代幼龄FMR1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共16只,按基因型和年龄分为1周龄FMR1基因敲除型组(KO1),1周龄野生型组(WT1),4周龄FMR1基因敲除型组(KO4),4周龄野生型组(WT4),每组各4只.采用快速Golgi染色法分别观察不同发育时间段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神经元的功能柱中心和周边两个方向上树突分支、树突棘密度和长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幼龄FMR1基因敲除鼠树突棘密度显著增高(P<0.05)而长度无变化,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中心朝向的树突棘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而周边朝向的树突棘密度KO1、KO4分别高于WT1、WT4,并且主要表现在距胞体10~80μm段的密度异常(P<0.01). 结论 FMRP缺失导致树突棘密度增高和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树突棘修剪异常,并且树突棘修剪和树突修剪的机制不同.

  • 人类GAD67基因扩增及pEGFP-C2-GAD67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刘智良;马宏伟;姚志彬;徐如祥;张世忠;王娆

    目的 扩增人类谷氨酸脱羧酶(GAD)67基因,并构建pEGFP-C2-GAD67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采用反转录PCR方法对来自人类脑组织cDNA中编码GAD67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插入PUC57克隆载体,经Xho Ⅰ和BamH Ⅰ双酶切出GAD67基因片段,再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后构建pEGFP-C2-GAD67重组载体,经PCR扩增、酶切后测序鉴定. 结果 人类GAD67基因扩增产物大小为1 785 bp,编码594个氨基酸残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鉴定表明为正确重组子,PCR正确扩增出目的条带.与GenBank中人类GAD67基因序列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分别达99.78%和99.66%. 结论 人类GAD67基因克隆后,可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C2-GAD67,为进一步该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癫痫提供了实验基础.

  • C6细胞和星形细胞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迁移分化的不同影响

    作者:高宜录;李传友;高树梓;林社裕;刘梅

    目的 观察C6细胞和星形细胞在体外对神经干细胞(NSCs)迁移和分化是否有不同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调节NSCs迁移、分化的因子打下基础.方法 取处于指数生长期的C6细胞、星形细胞分别与NSCs限定区域培养,观察NSCs的形态变化和迁移方向.并用二者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和无血清培养基分别加入"Transwell Inserts"细胞培养系统的下室,培养室的上室加NSCs悬液,共培养36 h,光镜下计数位于培养系统中间膜上的细胞球数,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 与C6细胞共培养的NSCs 向 C6细胞生长的方向迁移,而与星形细胞共培养的NSCs则呈分化现象.C6细胞的上清引起神经球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细胞的上清和无血清培养基(P<0.01),星形细胞的上清则明显引起NSCs突起生长. 结论 C6细胞主要引起NSCs迁移,而星形细胞主要引起NSCs分化.

  •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观察

    作者:郭富强;李晓佳;陈隆益;杨红;代红源;韦永胜;黄雨兰;杨友松;孙红斌;徐玉川;赵冬冬;唐健;杨正林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取靠近血肿旁约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 h以内组6例、6~12 h组7例、12~24 h组5例、24~72 h组6例、72 h以上组6例;取7例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6 h以内6例,6~12 h 1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组织病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和Tunel、促凋亡相关基因(Bax)、抑凋亡相关基因(Bcl-x)的表达情况. 结果 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6 h以内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h组损伤较轻,12~24 h组损伤较重,24~48 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免疫组化显示:TNF-α蛋白和mRNA及IL-1β和IL-6 mRNA表达于12~72 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降低.Tunel、Bax蛋白和mRNA表达在12~72 h达峰值(P<0.05,P<0.01).Bcl-x蛋白及mRNA表达在12~72 h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TNF-α蛋白和mRNA、IL-1β及IL-6 mRNA的表达与Tunel、Bax蛋白和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Bcl-x蛋白和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并与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相致.

  • 脑出血大鼠脑组织IGF-1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储照虎;费世早;马领松;周向阳;吴家幂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ICH)后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未抗凝血注入大鼠基底节区以制备ICH模型;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ICH组及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以制作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IGF-1免疫组化染色及TUNEL染色. 结果 ICH后2h血肿周围脑组织表达IGF-1,24h达表达高峰,7d时恢复正常;TUNEL染色阳性细胞于ICH后8h开始出现,3d时达高峰,7d时仍有表达;给予外源性IGF-1后,凋亡细胞显著减少,与同时点ICH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结论 ICH后IGF-1可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ICH后继发性脑损伤.

  • 新生大鼠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分化特性

    作者:石德金;郭英;梁朝峰;胡黎平;李燕

    目的 建立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离、培养方法,观察其生长、增殖和分化特点.方法 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新生大鼠海马、室管膜下区分离NSCs,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传代观察.采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技术,观察鉴定NSCs及其分化结果.结果 分离获取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原代及传代培养均可形成细胞克隆,克隆中的细胞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显微镜下观察见典型的于细胞特征,诱导后可分化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上法分离培养的细胞为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NSCs,可诱导分化为终末神经细胞.

  • 大鼠脑挫伤后Nogo-A mRNA表达水平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希高;郭阳;黄涛;劳溢权;康凯夫;林发牧

    目的 观察大鼠脑挫伤后Nogo-AmRNA在神经组织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取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各5只.1组设为正常对照组,其余6组分别在脑挫伤(自由落体打击脑损伤)后12、24 h及3、9、15、21d处死,取脑组织提取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正常及各损伤组Nogo-A mRNA的相对水平. 结果 脑组织中Nogo-A mRNA表达量在损伤后12 h开始出现明显升高(0.1373±0.0009),24 h表达稍有下降(0.1067±0.0008),3 d后再次上升(0.1220±0.0010),至第9天达到高峰(0.1762±0.0007)并维持于较高水平,至伤后15 d(0.1397±0.0005)缓慢下降,伤后21 d(0.0129±0.0002)恢复至伤前水平.结论 中枢神经损伤后,Nogo-A在抑制神经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作者:康德智;林建华;余良宏;雷盛民;吴朝阳

    目的 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 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 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 大鼠GLUT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李方成;李军亮;吴中华;张培峰;黄文林;刘然义

    目的 构建携带大鼠葡萄糖转运体3(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GLUT3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获取大鼠GLUT3基因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穿梭质粒pShuttle中构建穿梭质粒pShuttle-GLUT3,经酶切后与线性化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no-X体外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酶切线性化重组腺病毒质粒后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重组腺病毒在293细胞中反复扩增数代后,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的方法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鉴定重组的腺病毒.结果 经DNA测序和PCR分析显示GLUT3 cDNA序列正确.成功筛选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GLUT3后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包装出重组病毒,包装后冻融细胞行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腺病毒包装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GLUT3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

  • 基因重组BDNF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与功能鉴定

    作者:马蕾蕾;苏丹;季爱民

    目的 构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以获取高产量、低成本、高纯度且具有生物学活性的BDNF蛋白.方法 以人的全长BDNFcDNA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成熟区BDNF的cDNA,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BDNF cDNA克隆到质粒pET-30a(+)中,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LysS,经IPTG诱导表达后,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取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另,噻唑蓝(MTT)法检测重组蛋白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 扩增出的人BDNF cDNA片段克隆进了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核酸测序鉴定,得到了正确的重组质粒pET-BDN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纯化后的蛋白经考马氏亮蓝染色呈单一条带;用抗BDNF的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明目的蛋白获得了表达.基因重组BDNF蛋白能够促进PC12细胞增殖.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基因重组人BDNF的原核表达载体,基因重组人BDNF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和纯化,所获得的基因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 ET-A在脑血管畸形血管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现伟;孙青芳;卞留贯;沈建康;赵卫国

    目的 探讨内皮因子受体A(ET-A)mRNA在脑血管畸形血管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 对14例脑血管畸形和8例正常脑血管标本分别提取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ET-AmRNA的表达,然后行DNA电泳鉴定,并进行光密度扫描,半定量计算ET-AmRNA的表达.结果 在脑血管畸形血管中ET-A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脑血管中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脑血管畸形血管与正常脑血管中ET-A mRNA表达有差异性,为研究其在病理情况下的作用作了前期工作.

  • 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卉;张成;熊符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vstrophy,DMD)是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1],由位于Xp21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y)基因突变引起dystrophy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该病主要见于男孩,发病率约3/10万活男婴.女性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所生男孩50%发病.患者一般3~5岁发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和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随着病情逐渐加重,12岁丧失行走能力,20岁左右因呼吸肌萎缩、无力,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2].对症治疗、支持治疗、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矫形治疗虽可预防及适度改善关节的畸形和挛缩,却未能有效的阻止病程的进展.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而言,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不少学者用骨髓或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模型鼠,其病理、生理、生化、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

  • 脑片培养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作者:任萍;张愚

    早在1907年Harrison首次通过完善悬滴培养法进行神经系统培养,人们开始通过体外培养对神经领域进行探索.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从改进培养容器,培养条件及培养操作技术方法等多方而进行革新,发展了一系列神经系统体外培养的方法,使细胞或组织能够长期体外生存并保持功能,进一步进行观察、研究和操作.

  • 海马苔藓纤维发芽与颞叶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娆;徐如祥

    颞叶癫痫是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主要类型,约有40%的人类癫痫起源于颞叶,这与海马结构独特的神经元环路及纤维联系有关.海马结构中异位突触的形成被认为与颞叶癫痫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海马结构的突触重排中,研究多而且被充分证明的就是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现就海马MFS的形态学特性、诱发因素、出芽机理及其与颞叶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

    作者:时霄冰;郎森阳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额叶癫痫(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epilepsy,ADNFL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1994年首先由Schefier等[1]描述,夜间成串的运动症状发作为显著的临床特征.1995年Steinlein等[2]首先发现其致病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由基因变异引起的特发性癫痫综合征.本文对其临床特点、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慢性难治性丛集性头痛的深部脑刺激治疗

    作者:费小瑞;牛朝诗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一种剧烈的爆炸样原发性疼痛,位于一侧眼眶、球后和额颞部,并伴有同侧眼球结膜充血、流泪、鼻塞及Horner综合征等[1,2].此病人群发病率为(2~6)/10 000[3],年龄20~50岁,平均约30岁[4],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约10%的CH病人可发展为慢性CH(chronic cluster headache,CCH)并且持续1年以上不消退[6].对于急性发作的CH药物或者吸氧等治疗作用尚可,而对于一些难治性的CCH药物效果欠佳,外科使用三叉神经毁损术效果也不理想[7],且并发症较多.自用深部脑刺激术(deep brain stjmulation,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收得良好临床效果以来[8],一些学者尝试用DBS来治疗CCH,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现就CCH的诊断、病理生理、DBS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伴脑性瘫痪一例报告

    作者:方素珍;李宏;伍先飞

    患者男,21个月,因全身松软伴反复抽搐、间断发热21个月入院.第2胎第1产(第1胎为人工流产),足月顺产,无明确产前及产时高危因素.生后即发现全身松软,第二天因发热伴抽搐1次转入NICU,查优生指标均为阴性,予以抗感染治疗,调节箱温及止痉等处理,18 d后好转出院.但患儿仍间断发热,多在炎热季节及太阳直晒时,易高热,服用退热药效果差,物理降温或进入阴凉地方热易退.平素汗少,偶见前额部皮肤有少量汗液.中高热时曾突发全身性强直性抖动十余次,可自行缓解.6个月时仍不会抬头,在外院就诊予以补钙、锌等,效果差.目前患儿仍不能独坐,不会站立.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遗传病史.查体:T 37.5℃,体重12kg,身高78 cm,营养好,皮肤弹性好.头颅五官无畸形,毛发稀疏,乳牙稍细小.精神神经系统检查:正常面容,表情丰富,喜欢与人玩,逗其能大笑,能发出些单音,认知尚可.视物跟踪好,双耳对声音定向反应稍差.头控好,能支撑坐.俯卧位双臂支撑欠佳,不会双手支撑,不会爬,不能完成卧位与坐位间的转移动作.双下肢随意运动少,扶站时负重差.双手抓握可.

  • YL-1型针应用于血肿微创清除术并发颅内积气的防治研究

    作者:黄艺洪;王延平;由行;廖全忠

    目前对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锥颅钻孔血肿碎吸术并发颅内积气的原因及治疗报导很多,但对采用YL-1型系列针具进行的微创血肿清除术继发颅内积气的临床分析报导较少.我院自2002年以来采用YL-1型系列针具,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微创术治疗63例,术后并发颅内积气13例.治疗过程中予恰当手法和方法处理,疗效良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36例

    作者:陈传民;郑希涛;曹义仁

    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 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是指颅内疾病导致肾脏钠及水排出量增多,临床表现为低钠血症、尿钠尿量增多及低血容量的一组综合征.以往文献报道CSWS多发生于颅脑损伤、颅内肿瘤及其术后.为探讨CSWS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本文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各种急性脑血管病518例进行顺序跟踪观察,其中36例并发CSWS,报道如下.

  •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意义初探

    作者:卢银平;董继华;刘朝;管世鹤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近年发病有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其发病原因至今未明,病毒感染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易导致儿童感染,为此我们对86例TS儿童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HCMVpp65抗原与血浆HCMV DNA定量检测,以期探讨HCMV感染与儿童TS的关系.

中华神经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