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 중화신경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8925
  • 国内刊号: 11-53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5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如祥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后组颅神经及相关结构MRI研究

    作者:张伟国;陈现红;赵涛;张绍祥;陆兵勋;张雪林;刘正津

    目的通过正常人体后组颅神经及相关结构的研究,为颅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健康志愿者120例行后组颅神经及周围结构MRI检查并进行相关影像学测量.结果后组颅神经均不同程度存在血管压迫现象(右侧:16%、左侧:10%);双侧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之间的距离男性大于女性(P=0.013<0.05),并与个体的发育有关系;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与脑干正中矢状位之间的夹角与年龄关系非常密切,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采用MRI扫描序列获得的正常人体后组颅神经及相关参考值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断面影像学依据.

  • 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防治

    作者:许赤;陈规划;杨扬;郭英;陆敏强;蔡常洁;李华;易述红;汪根树;易慧敏;张剑;赵辉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临床特点,探讨其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5月的肝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为395例病人做了406次肝移植.7例颅内出血,发病率1.8%(7/395),发生时间2周内5例,1例治愈;29天和40天各1例,均治愈,死亡率57.1%(4/7).6例病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3例高血压,3例术中出血大于15000 mL.结论颅内出血是肝移植术后近期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颅内出血原因是多因素的,应采用减少术中出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血压、抗菌素治疗和开颅手术等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肝移植 颅内出血
  • 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诊治

    作者:王文浩;杨少春;陈文彬;林国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方法.方法对近两年来临床工作中发现的27例外伤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V)证实,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首剂20万U,每日增加5万U.大剂量达100万U.结果19例再通,7例建立侧支循环,1例死亡.结论对临床工作中出现的腰穿颅内压大于300mmH2O的病例、跨窦骨折的病例、病情平稳后又出现反复(如头痛加剧、呕吐等)而复查头颅CT无异常的病例,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形成.MRV成像是脑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方法.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小儿脑动静脉畸形100例报告

    作者:吕务军;关健伟;胡继良;吴耀晨;樊伟强

    目的探讨应用γ-刀治疗小儿脑动静脉畸形(AVM)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择100例经手术/DSA/MRA证实的1至14岁脑AVM患儿,应用γ-刀治疗并总结效果.结果随访平均18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复查结果判断预后,总有效率为93.7%.结论γ-刀治疗小儿脑AVM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的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严谨治疗方法,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黑色素瘤抗原-1,-3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赵时雨;楚胜华;袁先厚;江普查;李志强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黑色素瘤抗原(MAGE)-1、-3基因作为胶质瘤的免疫检测和治疗、基因治疗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2例胶质瘤、6例正常脑组织、5例脑脓肿、10例脑膜瘤组织标本中MAGE-1、MAGE-3 mRNA的表达. 结果脑胶质瘤中MAGE-1、MAGE-3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5%、55.8%,MAGE-1及MAGE-3 mRNA同时表达22例(42.3%).正常脑组织、脑脓肿和脑膜瘤均不表达MAGE-1和MAGE-3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MAGE-1、MAGE-3 mRNA的表达均与病理级别和病人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直径无关(P>0.05).MAGE-1的表达与MAGE-3的表达有关(P<0.05). 结论基于MAGE-1和MAGE-3基因在胶质瘤中的高表达率,可利用这两种蛋白作为靶分子进行免疫治疗,同时也可作为一种临床有用的随访指标.

  • ICAM-1、MMP-9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余惠平;杨卫忠;石松生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2例胶质瘤组织中ICAM-1、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ICAM-1在82例人脑胶质瘤蜡块组织中全部呈阳性表达,72例MMP-9呈阳性表达,阳性率87.80%,实验对照为脑外伤手术减压的脑组织11例未见ICAM-1、MMP-9表达.ICAM-1、MMP-9阳性表达水平在胶质瘤高度恶性组高于低度恶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ICAM-1和MMP-9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存在相关性(r=0.436).结论ICAM-1和MMP-9在胶质瘤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演变,并由此推测ICAM-1与MMP-9联合检测会更好地对脑胶质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

  •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刘伟;丰育功;徐志明;王伟民

    目的探讨下丘脑、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为减少术后中枢性尿崩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观察2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第三脑室前部、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室旁核和视上核的血供来自于前交通动脉的穿支,该区域自外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后交通动脉的穿支;垂体柄的血供来自于垂体上动脉;神经垂体的血供来自垂体下动脉.结论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可分为3组:(1)前组:主要来自前交通动脉附近发出的穿动脉;(2)外侧组:来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后交通动脉发出的穿动脉;(3)下组:发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垂体下动脉.了解这些血管的分布,可减少在鞍区肿瘤手术时对这些血管的损伤,避免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

  • 维甲酸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效应

    作者:侯天勇;伍亚民;张玉波;龙在云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维甲酸对神经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效应.方法分离、培养胎龄14d的Wistar孕鼠的神经干细胞,通过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比观察维甲酸的促增殖效应;运用神经微丝200(NE-200)和神经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对维甲酸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组化染色,通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胞核,计数各种分化细胞的比例,并对分化的神经元进行胆碱能表型鉴定.结果维甲酸的增殖效应明显弱于bFGF,但其具有明显的促神经元生成的分化效应,并表达递质,在分化第24天,500 nmol/L的浓度使分化的神经元占分化的总细胞数的90.80%.结论维甲酸具有显著的促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的效应.

  • MTRR A66G、MS D919G、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徐恩;邓兵梅;陈盛强;谢海峰;陆雪芬

    目的探讨MTRRA66G、MSD919G、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36例脑梗死(CI)患者和70例对照,用PCR-RFLP方法分析其MTRR、MS和MTHFR基因型.结果CI组和对照组的MTRRA66G多态性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645,P=0.439);CI组与对照组相比,MS D919G各基因型的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040,P=0.595);两组的MTHFRC677T各基因型的频率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x2=1.399,P=0.497).结论通过实验推测MTRRA66G、MSD919G、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不是CI的独立遗传危险因素.

  •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形态学的变化

    作者:尹方明;张勇;卢丽玉;张玲;李铁林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形态学的变化以探讨其主要死亡性质.方法切断并原位吻合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L6脊神经节作光镜和电镜观察,观察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光镜下,损伤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染色质浓染;电镜下,细胞膜内陷,分割细胞内容物成凋亡小体;而对侧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均一、无变化.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有死亡,其胞体的形态学变化符合细胞凋亡特征.

  • PDGF-B与IL-1α对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MMP-1 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兵;浦佩玉;张建宁;高永中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与白介素-1α(IL-1α)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组织抑制因子(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RT-PCR方法,研究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在使用PDGF-B及IL-1α的情况下,MMP-1、2及TIMP-1 mRNA表达的情况. 结果正常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有MMP-2与TIMP-1mRNA的表达,但没有MMP-1 mRNA的表达,单独使用PDGF-B或IL-1α不能诱导MMP-1的表达,但是同时使用即可诱导其表达.结论在病理情况下,PDGF-B与IL-1α协同作用诱导MMP-1表达,降解胶原蛋白,推测是颅内动脉瘤生长塑形机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 纤维连接蛋白促进人神经球内干细胞的迁移

    作者:尹国才;栾佐;闫凤青;钱阳明;屈素青;胡晓红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成份纤维连接蛋白(Fn)对人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方法用Fn包被培养孔,于细胞球转种后的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和240 h各时间点动态观察神经球细胞的迁移变化,测量细胞迁移的远距离,计算迁移速率,用荧光免疫技术检测迁移细胞的特异性表型标志,计算一定视野内nestin+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同时,平行观察含胎牛血清(FBS)培养诱导的迁移.设立多聚赖氨酸(Ply)包被组以及空白组作为实验对照.结果Ply包被组以及空白组均无细胞迁移发生,FBS组和n组的细胞球有细胞从球体向外迁移,二者迁移速率均在前48 h达高峰,但迁移方式不同.Fn组迁移的细胞分化不明显,细胞分裂相多见,nestin+细胞占(30.60±8.06)%,而FBS组迁移出来的细胞成进行性分化梯度,偶见有nestin+细胞,外周边缘区域GFAP+星形胶质细胞是其主要细胞群.结论Fn在体外可促进人胎脑神经干细胞的迁移.

  • 他汀类药物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研究进展

    作者:段大志;杨德斌;马存根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疾病.根据已证实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与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的遗传联合[1],以及对免疫调节治疗的临床反应,认为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MS的治疗选择很有限,治疗方法包括促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血浆交换等,及近年批准的干扰素β(IFN-β)制剂、格拉默(glatiramer)和盐酸米托蒽醌(novantrone).

  • 去骨瓣减压术在Ⅳ、Ⅴ级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手术后的应用

    作者:郭新宾;赵丛海;田宇

    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变之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发病,尽管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仍然较差,特别是Ⅳ、Ⅴ级动脉瘤患者,虽经积极治疗,预后仍不良,致残率和病死率相当高.如何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度颅脑损伤、脑梗死等患者中应用产生的良好效果逐渐被认可,特别是人们对其作用机制认识的加深[1-3],一些神经外科医生对应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Ⅳ、Ⅴ级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产生兴趣[4,5],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手术时机及适应证,也无成熟的经验报道.

  • 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调控机制

    作者:汪洋;王大勇

    突触是由神经元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接触而形成的作为信息传递的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将神经信号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而神经递质释放的主要特点就是由Ca2+内流触发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释放神经递质.本文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骨髓源性干细胞:神经修复的新热点

    作者:邓镇;姜晓丹;徐如祥

    中枢神经损伤或发生不可逆病变后,临床治疗主要是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移植,但治疗效果不满意,功能很难得到恢复,致使神经生物学家在神经修复的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努力,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疗法.1989年Temple[1]对大鼠胚胎脑组织进行培养,证实这些组织细胞可以发育成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1992年Reynolds和Weiss[2]首次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随即,移植干细胞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纷纷建立,并在修复动物中枢神经损伤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然而,这两种干细胞都存在着来源、取材及道德伦理问题.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骨髓源性干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BMDSCs)被证实同样能够分化为神经[3-5]、肝[6]、心脏[7]、内皮[8]及肌肉[9]细胞.这些发现提示来自成年骨髓的细胞具有比以往所认为的更大的可塑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能够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形成完全不同的细胞表型.随后的报道证实骨髓干细胞的移植的确能够改善神经损伤动物的功能.但所涉及到的这种跨胚层分化及其机制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的争论.

  • 脑胶质瘤浸润性和抗血管增生治疗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这和其高度浸润、侵袭特性相关.当临床上发现脑内实体性占位时,瘤细胞已向周围正常脑组织广泛浸润、扩散,开颅手术只能切除可见的肿瘤实体占位,不能根除全部的肿瘤细胞.脑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脑内血管以及肿瘤新生血管关系极为密切,抗血管增生治疗有可能对抗脑胶质瘤侵袭、转移,使其变成真正的局部占位病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切肿瘤实体占位后实际的临床效果,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

    作者:吕明;吴中学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血管内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技术逐渐成熟,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m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独立生活的机会[1].血管内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

  • 脑部无反应性结核病一例报告

    作者:王辉;胡维维;高明勇;张良运;梁英锐

    患者,男性,25岁,农民,未婚,因头部外伤1月,头痛1周,于2004年3月28日入院.当时头部碰伤未就医,一周前出现左侧头痛,伴呕吐及右手1~3指麻木.过去史无特殊.入院检查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头部无伤痕,颈软,神经反射及感觉正常,心肺及腹腔脏器无特殊.入院诊断:左顶叶脑挫伤;脑胶质瘤待排.入院后体温、血压、白细胞正常,肝脾淋巴结不肿大.PRP(-),抗HⅣ(-),HBsAg(-),HBcAg(-).胸片:双肺微小砂粒状高密度阴影,考虑肺泡微石症的可能.CT示左顶叶脑挫伤.MRI见双顶叶多发性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病灶,0.5cm×0.5 cm至2.3 cm×0.7 cm大,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多发性斑片状和结节状强化灶,周围见水肿带围绕(未见强化),中线居中,脑室正常,拟多发性转移瘤.

    关键词: 无反应性结核病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GDC栓塞术后并发Terson综合征一例

    作者:吕学明;袁绍纪;张荣伟;刘子生;孙希炎;王同力

    患者,男,57岁,于2005年1月31日15时突然剧烈头痛、恶心伴有呕吐,即呼救护车送我院,途中病人意识不清,伴尿失禁.急诊CT检查示:脑池及部分脑沟裂高密度影呈铸型,以鞍上池为著,脑沟变浅,侧脑室略大,中线居中.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及遗传病史.查体:血压180/130mmHg,中度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4mm,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2mm,光反射存在.神经系检查:四肢肌力Ⅴ级,右侧巴彬斯征阳性,颈强直(+).入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 儿童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王新军;赵忠伟;寿记新;单峤;李培栋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儿童颅咽管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中肿瘤全切除30例,近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近全切者术后辅助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1例获随访17月~8.1年,平均4.8年.效果良好者28例,需生活照顾者3例,MRI/CT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儿童颅咽管瘤有效的治疗措施;额颞-眶入路能明显缩短到达肿瘤的距离,能显著提高颅咽管瘤手术切除效果.

  • 去骨瓣减压术后的环池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欧英雄;杨本生;赵鹏洲;谭社练;方胜;赵伯端

    目的探讨环池在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94例患者手术前后CT扫描变化,分析环池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环池受压减轻组中62例死亡9例,无改变或加重组中32例死亡19例.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的环池改变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动态观察环池的变化是必要的.

    关键词: 环池 去骨瓣减压
  • 垂体腺瘤经蝶窦显微手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勇;尹方明;瞿文军;李志超;林劲芝;蔡军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的手术途径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2004年68例垂体腺瘤经蝶手术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术前行蝶窦断层Ⅹ片、CT及MR检查,充分地了解蝶窦的气化程度和蝶窦的分隔.其中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7例;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53例;经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8例.结果全切除48例(70.6%),大部分切除18例(26.5%),部分切除2例(2.9%).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发生;暂时性尿崩症2例,无永久性尿崩;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无手术死亡.随访1 3年内分泌症状56例中,28例恢复正常,20例改善,8例同术前.结论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显露理想,适应于各种类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省时、简捷,尤其适应于中小型垂体腺瘤;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显露理想,但有创伤大、耗时长等缺点.术前熟悉蝶窦的分隔是预防经蝶手术"迷途"的关键.

  • 难治性外伤性癫痫的外科治疗42例分析

    作者:陈利锋;柯以铨;张新伟;王松青;徐如祥

    目的探讨难治性外伤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接受外科手术并得到有效随访2年以上的外伤性癫痫病人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所有病人均行术前MRI检查,在偶极子定位下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或仅有先兆31例,极少发作(≤3次/年)3例,手术效果满意率81.0%;发作明显改善(减少≥75%)5例,无明显改善(减少<75%)3例,手术效果不满意率19.5%.术后平均随访25.5月.结论对难治性外伤性癫痫行偶极子定位下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赵刚;尹方明;李林;王伟民;粱军潮;贺道华;王伟中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118例颅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108例痊愈,3例长期昏迷,7例死亡.72例术后2~36个月期间影像随访,无变化者63例,复发8例,1例栓塞后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但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 重度头颌面部合并伤34例抢救体会

    作者:戴兵;杨魁元;陈善诚;陈孝芳

    重度头颌面合并伤是颅脑外伤中时常遇到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合并伤.它是在颅脑外伤的基础上合并颌面骨的骨折及大量出血.患者多因昏迷、呛咳反射减弱、失血性休克导致误吸、缺氧及脑灌注障碍,容易造成神经、呼吸、循环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迅速加重病情,直接危及生命.脑灌注压(CPP)高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利的[1].

  • 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及自体血清治疗亚急性硬膜下和硬膜外及慢性硬膜外血肿

    作者:丁常云;丁常聪;陈钰;刘盛君;虞德明

    亚急性硬膜下、硬膜外和慢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的常见类型.目前临床上尚无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常以开颅清除血肿为主要治疗手段,给病人造成较大损伤,同时也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精神负担.我科自2000年至2003年对该类血肿采用锥颅或钻孔置管引流,从管中注入尿激酶和自体血清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血肿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吴立平;张代龙

    我院自1995年5月至2005年2月对经头颅CT证实、血肿定位后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在24~48 h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血肿腔置管引流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误诊为颅内肿瘤卒中的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四例报告

    作者:郄福忠;邢立举;王晓民;于坤;王智;王凯;郑艳明

    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hematoma,CEICH)是由Hirsh等[1]于1981年首先报导,因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颅内肿瘤卒中极为相似,易误诊,往往需手术后明确诊断.我科自1999年至2004年共诊治4例,现将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如下.

    关键词: 脑内血肿 慢性
  • "脑死亡"不等于"植物人"辨

    作者:张天锡

    "脑死亡"与"植物人"的表现各异,两者有天壤之别,临床上不易混淆."脑死亡"不能起死回生."植物人"在精心护理下则能坚持多年存活下来.但近年来每有"脑死亡者复活"、"国外拟诊脑死亡而国内轻易复苏"、"脑死亡15年后因植物状态拔胃管与否告上法庭"等等骇人消息报道,使人啼笑皆非,瞠目结舌.之所以会发生类似笑谈,缘起于对医学定名之不求甚解,以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CAM受体标记检测及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作者:王春华;金维哲;姜晓丹;刘月霞;徐如祥;蔡颖谦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受体作为大鼠骨髓源性干细胞检测标志,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培养不同时段的细胞,获得细胞表面特异性超微结构.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脑源性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维甲酸持续诱导培养,在诱导培养后第6、8、10和12天应用SABC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CAM受体表达情况:并对诱导培养后的细胞进行AFM扫描,检测细胞表面的形貌结构.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NCAM受体在诱导培养后第10天已经有表达.细胞超微结构的扫描测定显示细胞表面平均粗糙度在(11.2±1.5)nm,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发育不同时段的细胞表面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中央部表面粗糙而周边部光滑,细胞周边部均存在云雾状结构.结论NCAM受体可以作为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表面标记;AFM超微结构的明确,为进一步鉴定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提供可能.

  •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国栋;李维平;付友增;王建中;伍建明;高永中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无创检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52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TCD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血压(MABP).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MABP与ICP、CP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I、RI与ICP正相关系数分别为PI:r=0.881(P<0.0001);RI:r=0.789(P<0.0001),ICP和CPP与PI、RI、Vd、Vm、MABP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I与ICP,CPP与PI、MABP关系为密切(P<0.0001).结论无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可实时反映ICP和CPP的变化,可作为ICP和CPP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安全、价廉的特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脑灌注压

  • 兔骨髓基质细胞核移植的初步研究

    作者:尚江华;徐如祥;姜晓丹;雷安民;邹雨汐;秦玲莎;滕晓华;郑行;崔胜

    目的通过建立骨髓基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为进一步从克隆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分离培养出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并用于治疗性克隆等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超排获得的兔成熟卵母细胞去核后,将同种的单个骨髓基质细胞核注入其内;电融合后,经离子霉素(ionomycin)和6-甲氨基嘌呤(6-DMAP)激活,用10%胎牛血清(FBS)的TCM-199进行体外培养直至囊胚阶段.结果实验对147个卵母细胞去核,去核成功率为70.75%(104/147);注核后有82.69%(86/104)的卵细胞保持形态完整:重构后的体细胞-卵母细胞质复合体经电融合后的融合率为56.79%(46/81);激活后的重构胚于体外培养后分裂率为65.22%(30/46),囊胚率为17.39%(8/46),获得的囊胚有62.5%(5/8)进入孵化阶段;孵化出来的细胞贴壁生长并向周围扩展,显示了具有向下一阶段发育的潜能,为从囊胚内细胞团细胞中分离并培养出胚胎干细胞提供了可能.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以兔成体体细胞的骨髓基质细胞为核供体,经克隆技术生产出囊胚并从中分离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可行性.

  •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13例报告

    作者:刘承勇;杨开军;漆松涛;俞方毅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002年到2005年共完成了13例帕金森病的双侧丘脑底核DBS,根据STN解剖学定位,靶点的理论坐标值是X=11~13 mm,Y=0~-2 mm,Z=0~4 mm,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双侧丘脑底核植入刺激电极,并于锁骨下方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结果随访时间为6个月到3年,3例震颤为主病人的症状完全缓解,即震颤完全消失;僵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者的症状缓解程度达90%以上,其中以四肢肌肉僵直的效果较好,运动迟缓也有明显缓解,但是有1例病人双侧肢运动协调性差.所有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有较明显改善,如便秘、流涎、出汗和浮肿等均有改善.结论DBS治疗帕金森病,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似的进步.它可以明显地缓解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对运动迟缓、僵直和震颤等均有较理想的效果.

  • 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作者:邱炳辉;方陆雄;张永明;漆松涛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实施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32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期间检测血生化指标和氮平衡,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进行统计和预后判断.结果病人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氮平衡、并发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滴注的鼻饲胃肠道营养辅以部分肠外补充的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维护胃肠功能、减少感染、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都有意义.

  • 额、枕部直接冲击导致脑挫裂伤的力学机制研究

    作者:何黎民;卢亦成;吴建国;王伟民;刘平;陈学强

    目的分析额、枕部直接冲击时脑组织的应力响应,探讨颅脑直接冲击导致脑挫裂伤的力学机制.方法利用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8个不同方向额、枕部冲击载荷下脑组织应力应变响应,图形输出脑表面应力计算结果,分析不同载荷下,脑组织应力改变范围及大小,总结脑挫裂伤致伤机制.结果直接冲击作用于顶颅时,其造成冲击方向上脑表面von Mises应力升高,这包括冲击对侧脑的表面.上述计算结果与临床额、枕部冲击伤的影像学发现相一致.背向前、中颅底或枕部后颅窝骨壁的冲击可造成相应区域脑表面应力显著升高.结论由于颅骨、脑组织材料特性不同,在冲击中的两者变形不一致,即颅骨先变形先停止,脑组织后变形后停止,这造成颅骨与脑组织在冲击方向上发生显著相对位移,导致脑表面应力改变,当应力改变超过脑组织耐受时出现脑挫裂伤.这是脑挫裂伤的一种致伤机制.

  • 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作者:隋昕;李铎;朱春雷;夏文斌

    目的探讨延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3例病人,他们都曾经接受过3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血压均没有被很好地控制.术前经头DSA、MRI检查,提示左侧延髓腹外侧区有血管压迫,均进行了Ⅸ和Ⅹ颅神经入脑区的MVD,并且对术前术后的血压及激素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3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下降.结论有这样一组原发性高血压,他们的高血压与延髓腹外侧的血管压迫有关,而且可能通过延髓MVD被治疗.

  • 飞速发展的世界神经外科学-记第13届世界神经外科大会(下)

    作者:曹勇;赵继宗

    (续上期)四、功能神经外科(一)癫痫的手术治疗(孙振荣综述)本次大会上有十几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癫痫的手术治疗.共同的结论是:(1)对于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外科治疗是有效的;(2)在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过程中,术前评估,特别是对癫痫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术前评估手段分为无损伤性和损伤性两大方面.无损伤性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头皮脑电监测、MRI、ECT或PET、MEG.损伤性检查主要为大脑皮层电极监测、皮层下电极监测和神经核团监测.通过术前资料的综合评估,不但可以完成手术方案的选择,也可以大致推断手术后的效果.

中华神经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