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中BIS麻醉深度监测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系统性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许婷;张鹏;魏新川

    目的 采用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术中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是否可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方法 检索CNKI、 CBM、 万方、 PUBMED、 EMBASE 以及CENTRAL数据库, 收集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中, 比较采用BIS和传统非脑电监测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分别对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行随机对照研究. 主要研究指标: 术后谵妄发生率、 麻醉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篇2835例患者, 其中3篇共2498例患者比较了BIS监测和依靠临床体征判断麻醉深度对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剩余1篇共337例患者比较了BIS监测和依靠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判断麻醉深度对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显示: 与传统非脑电监测判断麻醉深度相比, BIS麻醉深度监测不能缩短麻醉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但可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结论 择期手术中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可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 脑电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建荣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鹤壁市人民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由颈动脉彩超和电子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CTA)予以确诊.所有患者均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法,从麻醉诱导前至手术结束麻醉清醒,用8导联EEG监测记录.观察和记录手术前后EEG变化情况、相关处理措施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颈内动脉阻断前,有5例患者出现同侧相应导联的低电压变化.颈内动脉阻断后,15例未出现新的EEG改变,而有6例出现了异常变化.其中有2例出现了双侧导联的低电压改变;1例在颈动脉阻断1 min后出现同侧导联的慢波变化,并且伴有快波幅度的轻度降低;1例颈动脉阻断30 s后出现单侧慢波变化合并显著低电压;2例出现双侧持续性慢波合并低电压变化.行相关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后所有患者复查脑部CT,均未见到明显脑部缺血或出血体征或症状.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采用EEG监测可有效提示脑部缺血缺氧,并指导临床医师的手术操作和用药.

  • 心脏骤停后脑功能监测

    作者:王金;唐子人

    心脏骤停后脑功能的监测对复苏成功后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目前脑功能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脑电检测、磁共振技术、经颅多普勒超声等.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及功能的分析,指导临床医生根据条件及需要对脑功能监测的方法进行选择,以提高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重症监护室内脑电监测患者的生存分析

    作者:赵春光;张丽娜;黄立;刘志勇;艾美林;宁杨;艾宇航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内脑电监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的58例神志障碍患者的脑电监测,分析特殊波形以及评分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3.0(MAC)录入以及统计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8例脑电监测患者,分别按照Young评分标准以及Synek评分标准予以评分,共有50例脑电结论回报可见周期样放电或Delta波为主等异常改变,7例患者可见痫性波,脑电监测异常的患者S100p蛋白水平较正常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 (OR:1.08;95% CI[1.03~1.14])、Synek评分>2(OR:0.17;95% CI [0.03 ~ 0.80])、是否出现痫样波(OR:23.70;95% CI [2.02~277.73])以及电节律减慢(OR:8.54;95% CI [1.72 ~ 42.32])与患者的28 d病死率独立相关.结论 行脑电监测的神志障碍的重症患者Synek评分>2、是否出现痫样波以及电节律减慢与其28 d病死率独立相关.

  • Narcotrend脑电监测在经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应用

    作者:刘善发;刘平

    目的:探讨Narcotrend脑电监测在经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采取腹股沟区择期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 T1~T2)和苏醒时间(T3~T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持续时间(T2~T3)和麻醉结束时间(T3)时的脑电监测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呼气未稳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七氟醚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rcotrend脑电监测应用于经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中能够准确的指导七氟醚的吸入量,减少七氟醚的用量,避免出现过度麻醉,有利于麻醉早期恢复的效果。

  • 第四届全国脑电监测和癫(疒间)学习班报名通知

    作者:

    关键词: 脑电监测 学习班
  • 脑电监测与脑血氧定量监测指导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使用转流技术的价值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 min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 min内的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以相对下降值计算:OR=1.40,95%CI:1.02~1.81,P=0.04)。采用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下降值(绝对数值下降5%或较基线参考值相比下降10%)来计算近红外光谱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显示,不论是以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下降值还是相对下降值来计算,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来监测术中脑缺血的阳性预测值均很低(<25%)。

  • 生长性颅骨骨折继发癫痫的手术治疗一例

    作者:韩宏彦;方铁;栾国明

    患者男,14岁.有产钳伤史.3岁时即发现头右顶部颅骨缺损区,约1.5cm×2.5cm大小,未治疗.3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左侧肢体抽搐,偶有意识丧失.入院查体:头右顶可及颅骨缺损区约3cm×4.5cm大小,左侧上下肢较右侧短约3cm、肌肉萎缩、肌力4级、病理征(+).头颅平片见右顶骨折缺损,边缘不规则,骨质增厚;CT及MRI示右顶颅骨缺损,脑室穿通畸形.因病变位于功能区,故手术在全麻术中唤醒及脑电监测下下切除瘢痕肉芽组织,并热灼棘波皮层,修补硬膜后,以钛板做颅骨成形.术后患者恢复好,未出现癫痫发作.

  • 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津生;陈浩;阿里木;薛少杰;董军;阿不都克尤木;陈刚

    癫痫术前评估重要的是确定癫痫的致痫区,我们2004年3月至2009年2月对12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中应用皮层脑电监测技术[1],现报道如下.

  • 针灸与药物相结合救治海洛因中毒后昏迷15天1例报告

    作者:方勇飞;邹晓阳;王勇

    海洛因中毒后长时间昏迷伴重度脑电异常的救治成功率极低[1],我所于1997年运用针刺与药物结合的方法成功抢救了1例海洛因中毒后昏迷15天,脑电监测为重度异常的患者,并帮助其戒除毒瘾,现报告如下:患者陈×,男性,18岁.

  • 重型颅脑损伤应用脑电监测的临床研究

    作者:毛建辉;孙昭胜;相毅;李光杰

    目的 探讨脑电监测及脑电图(EEG)分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评价及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 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脑电监测并将EEG分级和格拉斯哥(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相结合判断患者脑功能变化和预后结果.结果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初次EEG检查全部异常.EEG分级与其对应的GCS评分成负相关(r=-0.795,P<0.01),EEG分级与其对应的GOS评分示亦成负相关(r为-0.583~-0.806,P均<0.01),初次EEG分级与其相应的GO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脑电监测及其EEG分级可从电生理学角度客观地评价重型颅脑损伤脑功能变化,判断患者预后.

  • 癫痫患者行脑电监测的护理

    作者:宗艳红

    目的:对癫痫患者行脑电监测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为后期的诊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收治的癫痫或疑似有癫痫发作病史的患者125例,分别为确诊患者95例,未确诊30例,对全部患者均进行视频脑电监测和常规脑电监测,通过两种监测结果,分析两种方法下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护理,确诊95例患者中采用视频脑电监测癫样放电正常的为88例,占92.6%,常规脑电监测癫样放电正常的为49例,占51.6%;疑似30例患者中采用视频脑电监测癫样放电正常的为29例,占92.7%,常规脑电监测癫样放电正常的为24例,占80.0%;视频脑电监测明显优于常规脑电监测(P<0.05)。结论对视频脑电监测的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能够提高癫样放电诊断正常率,为诊疗及护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依据。

  • 脑电监测联合术式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作者:

    目的 探讨脑电监测下联合手术方式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5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其临床发作类型、体征、EEG、VEEG、CT、MRI、SPECT、认知量表进行术前评估,分别应用以下6种手术方式:①病灶切除术+变性脑组织切除术+MST+胼胝体切开术+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颅狭征浮动骨瓣整复术1例.②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MST 4例.③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前额叶切除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MST 15例.④病灶切除术+变性组织切除术+MST+热灼术32例.⑤MST+热灼术+选择性胼胝体切开术5例.⑥MST+热灼术+双侧海马、杏仁核放射治疗术1例.结果 随诊6个月~11年,根据1996年Engel疗效分级标准:Ⅰ级为26例、Ⅱ级为6例、Ⅲ级为20例、Ⅳ级为6例.Ⅰ级、Ⅱ级32例为临床治愈,Ⅲ级20例为好转,治愈率为55.2%,治愈好转率为89.7%.随访到31例患者智商与术前相比(t=2.706,P=0.011,P<0.05)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根据癫痫放电区域,联合应用多种手术方式给以外科干预.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可以不同程度改善脑认知功能.

  • 脑电监测在癫痫患者间期皮层和皮层下高代谢灶判读中的应用

    作者:牛娜;崔瑞雪;张颖;李方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脑显像呈现高代谢时脑电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共3例无临床发作的间期情况下18 F-FDG PET脑显像呈现皮层或皮层下高代谢的癫痫患者,静脉注射安定抑制皮层放电,在脑电监测确认无皮层异常放电时复查18 F-FDG PET脑显像,并对比两次显像结果。结果病例1为颞叶癫痫患者,在无临床发作时18 F-FDG PET显像除发现右颞低代谢外,右额部分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及左侧小脑局灶代谢增高。脑电监测下抑制皮层放电后的18 F-FDG PET显像示原额叶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高代谢灶消失。表明该患者上述高代谢灶为颞叶外皮层潜在致痫灶亚临床放电所致,同时证实了致痫灶与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之间的神经传导。此例改变了先前单纯前颞叶切除术的临床决策。病例2的间期18 F-FDG PET显像发现右侧大片额叶皮层高代谢,脑电监测下抑制临床下放电后,原皮层高代谢仍存在,原同侧基底节、对侧小脑的高代谢已不明显,证实皮层存在高代谢的基础病变(炎症),而基底节丘脑为继发功能改变,确定了病变性质及范围。病例3为颞叶癫痫患者,临床及脑电无法确定癫痫起源部位,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18 F-FDG PET显像在无临床发作的情况下左侧海马区呈高代谢,脑电监测下在明确的间期状态复查18 F-FDG PET脑显像,左侧海马区仍为高代谢。提示该部位存在基础病变(肿瘤),帮助临床确定手术部位。结论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 F-FDG PET显像呈现高代谢图像时,在脑电监测下确认绝对的间期状态时复查18 F-FDG PET显像,有助于分析高代谢的病因及明确病变范围,帮助作出临床决策。

  • 神经外科手术中脑电监测的应用

    作者:谭郁玲

    脑电活动是客观反映脑机能变化的客观指标,脑电活动有自发脑电和诱发脑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自发脑电及诱发脑电的提取及处理有很大的发展,如自发脑电的提取已发展有动态脑电,数字化脑电,图像与脑电信号同步的数字化视频脑电,功能与形态结合的功能定位脑电.如视、听、体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等的提取均有专门的仪器,它们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近十余年已用于临床,尤其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对促进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促进了此项检测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并在城市大医院里开展,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和多导睡眠图

    作者:路英智;任清涛;吴英丽;宗莉

    一、动态脑电图所谓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EG,AEEG)是指在患者24小时正常活动中进行脑电监测[1],又称动态脑电图监测、24小时脑电监护、便携式数字化脑电记录盒、脑电Holter及Oxford,由英国Quy创立[2].盘状电极由火棉胶固定,导线与带有放大器的腰盒相连,起初为4导,80年代发展为8导.脑电信号记录在标准的录音磁带上,120 min的磁带可记录24小时.如遇发作速揿按键以作为标记.

  • 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皮层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病灶时的镇静深度

    作者:刘清海;王天龙;薛纪秀;赵国光;徐国勋

    癫痫病灶切除术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术中皮层脑电监测是定位和切除致痫病灶的重要手段,能够较清晰地显示癫痫棘波[1].

  • 皮层脑电监测下病灶切除治疗癫痫的体会

    作者:孔德然;李华芳

    1.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8~56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4.6年.癫痫发作形式均为大发作,发作频率每日4次至每月一次不等.

  • 脑卒中后癫痫研究进展

    作者:李姝;李云

    1.脑卒中后癫痫概述
      脑卒中是成人癫痫常见的病因之一[1]。脑卒中后癫痫又称卒中后癫痫(Post stroke epilepsy,PSE)是指脑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在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并排除脑部和其它代谢性病变,一般脑电监测到的痫性放电与脑卒中部位具有一致性[2]。根据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时间可以分为早发型癫痫发作(Early Seizure,ES)和迟发性癫痫发作(Late Seizure,LS),早发型癫痫主要是指在脑卒中后2周内的癫痫发作,而迟发型癫痫发作则指在脑卒中2周后的癫痫发作。急性脑卒中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2~33%,在第一个24小时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在50~78%,而迟发型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在3~67%[3]。

  • 缺血性大鼠昏迷模型的针刺促醒研究

    作者:温春丽;胡风云

    目的:探求针刺三叉神经分布区腧穴对缺血性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为临床寻求一种有效的促醒治疗方法.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静组、针刺组和醒脑静+针刺组,用改良四血管阻塞法[1]建立大鼠全颅缺血性脑损伤昏迷模型,各组给予不同干预后,通过行为学、长程脑电监测对其促醒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寻找昏迷促醒的有效方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醒脑静+针刺组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醒脑静组、针刺组和醒脑静+针刺组的脑电图分级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针刺三叉神经分布区腧穴确实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可以使全颅缺血性昏迷大鼠苏醒.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