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异氟醚及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关系

    作者:郭雪梅;曾建英;朱发龙

    目的:探讨异氟醚及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我院麻醉科随机抽取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9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所有患者均例行择期腹部手术和下肢手术,患者在麻醉前均不使用术前药,然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0~1.56mg/kg、芬太尼2.5~5.0μg/kg、维库溴铵0.1~0.2mg/kg 等,接着例行机械通气、确保患者 PCO2处于正常范围,本组患者需要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组,A 三组,B 组,C 组,针对异氟醚及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各组患者,术后脑氧饱和度与术前脑氧饱和度相比,其明显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手术期患者,只要脑氧饱和度有浓度不低于50,就可以减少术后短暂认知功能变化。

  • 无创近红外组织氧监测仪对胎粪吸入综合征脑氧饱和度的观测与分析

    作者:李志光;叶文芳;吴小梅;黄岚;丁海曙

    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出生后会出现呼吸窘迫、组织缺氧及酸中毒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导致大脑及其它器官功能的损害.有关对MAS患儿脑组织氧合状态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应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提供无创组织氧监测仪,利用其对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在近红外波段具有不同吸收谱特性的原理,在国内外首次监测MAS患儿出生后病程不同时相对脑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的变化,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沈伟军;于布为

    无创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监测是运用近红外光谱学方法,对大脑局部区域混合血液进行氧饱和度测定,藉以评估脑组织氧代谢状况的一种非创伤性监测技术[1].具有应用范围广、不受温度和搏动血流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等特性,能够及早发现所测定脑区的氧供需平衡状况和脑血流变化情况,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其监测原理、在某些特殊手术中的应用以及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珊珊;李恩有

    脑氧饱和度监测是目前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方法。脑氧饱和度的降低与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储备能量下降,脑氧平衡更容易被打破,脑氧饱和度的实时监测能够为老年患者围术期提供脑循环监测,有利于麻醉计划的调整,指导术中用药,降低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现对脑氧饱和度监测原理及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体外循环期间不同血气管理方法对脑组织血流和氧代谢的影响

    作者:贾在申;谢海秀;孙志全;刘媛;李蛟;侯晓彤

    目的:比较两种血气管理方法,对中浅低温双瓣膜置换体外循环期间,大脑血流速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24例中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双瓣膜置换患者,使用CDI500进行连续血气监测.分别于以下5个时间点:麻醉诱导后(T1),体外循环转机10min时(T2),当鼻咽温降至25℃时,使用α稳态管理并校正血气15min后(T3),后改用pH稳态管理并校正血气15min后(T4),停机后10min(T5),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和近红外线光谱仪,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脑氧饱和度,评估不同血气管理方法的脑保护效果.结果:与T1相比较,T2、T3脑血流速度和脑氧饱和度均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3相比较,T4时间点大脑血流速度和脑氧饱和度稍有升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浅低温体外循环期采用pH稳态血气管理并未明显增加大脑血流速度和氧供.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脑氧饱和度变化研究

    作者:刘亚光;韩丁;欧阳川

    目的: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通过监测体外循环前、中、后脑氧饱和度(SctO2)并结合其他血流动力学生理参数,研究患儿体质量与SctO2的相关性,以及手术矫治前后、改良超滤前后SctO2的变化.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45例,中位年龄1.01 (0.2,5.1)岁、中位体质量8.15(4.0,18.4)kg,中位身高76.2(52.0,109) cm、中位体表面积(BSA)0.39(0.24,0.74) m2,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方式.常规体外循环技术,停机后采用改良超滤.记录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在切皮前(T1)、开心包(T2)、体外循环开始5min(T3)、停机前5min(T4)、停机时(T5)、改良超滤结束(T6)、术毕(T7)记录各时点SctO2,在T1、T2、T5、T6、T7点记录HR、SBP、DBP、每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心排指数(CI)、脉压差变异(PPV)、压力升支大速率(dp/dtmax)、心动周期效率(CCE)、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患儿SctO2在T1、T2、T3、T4、T5、T7点与年龄、体质量、身高、B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SctO2在T4、T5两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4与T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5点比较,T6点SBP、DBP、CI、SVI、CCE、dp/dt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PV、SVRI明显下降T5点(P<0.01),T5、T6两点SctO2的变化值与CI、SVI的变化值有明显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0.361、0.380,P<0.05).与T2比较,T6点CI、Sct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tO2与年龄和体表面积有密切关系.体外循环,特别是脱离体外循环前后对脑氧供产生不利影响.改良超滤使脑氧供明显增加并恢复到体外循环前水平.

  • 室间隔缺损和法乐四联症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氧饱和度对比研究

    作者:韩丁;刘亚光;欧阳川;汪晓南;潘守东;罗毅;李稼

    目的:使用Fore-Sight近红外光谱仪比较室间隔缺损(VSD)和法乐四联症(TOF)患儿心脏手术中区域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变化.方法:选择3~36个月龄患儿共60例,其中VSD组28例,TOF组32例.在麻醉诱导后(t0)、切开心包(t1)、体外循环全流量后5 min(t2)、脱机前5 min(t3)、脱机时(t4)、改良超滤结束(t5)、术毕(t6)记录各时点rScO2、脉搏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量指数、心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动脉压力升支大斜率(dp/dt max).结果:(1) 两组患儿: rScO2均在脱机时(t4)处于低点,与t0点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0.05);t5时rScO2、每搏量指数、心指数、dp/dt max 较t4时均显著增加(均P<0.001).(2) TOF组患儿:组内t5和t6与t0相比,rScO2及SpO2均显著增加(P均<0.05);与VSD组比较,TOF组t0~t2时rScO2显著降低(P均P<0.05),改良超滤后rScO2增加比率更大(P<0.05); t0和t1时点rScO2和SpO2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5及r=0.64, P<0.01).(3) 患儿总体样本年龄、体重与rScO2在t0、t1、t3、t4、t5和t6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改良超滤后心指数增加和rScO2增加成正相关(r=0.41, P<0.05),且两者增加量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30;r=-0.34,均P<0.05).结论:rScO2与年龄和体重有密切关系.与VSD患儿比较,TOF患儿在双心室矫治术前脑氧供低下,经矫治术其脑氧合明显改善;改良超滤使机体血流动力学状况和rScO2得到改善,其中TOF患儿和年龄较小的患儿受益更大.脱离体外循环前后易发生脑氧降低,临床应加强脑氧供-需平衡的维护.

  •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对老年肱骨干骨折患者脑氧饱和度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静;宋海涛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老年肱骨干骨折患者麻醉后脑氧饱和度及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因肱骨干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27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全麻)和对照组(采用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每组136例,比较2组患者入室(T1)、麻醉准备(T2)、手术30 min(T3)、手术结束(T4)4个时间点脑氧饱和度,以及治疗前1 d、治疗后1 d和3 d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各指标得分.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 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睁眼时间、苏醒评分、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以及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同时点脑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P=0.11),研究组不同时点脑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0).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患者T2[(64.82±9.87)%vs(72.56±9.80)%]、T3[(62.03±11.05)%vs(70.23±11.25)%]和T4[(69.20±9.47)%vs(72.47±9.88)%]时间点脑氧饱和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1 d和3 d的常识、领悟、算术、相似、数字广度、填图、木块图、图片排列、图形拼凑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降低患者认知功能和脑氧饱和度的时限较短,具备一定的用药安全性,可用于老年肱骨干骨折患者,术中应密切观察并稳定患者的脑氧饱和度.

  • 静吸复合依达拉奉麻醉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与围术期脑氧饱和度数值的关系

    作者:贾宝森;汪东昱;刘合年;张铁峰

    目的:探讨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与静吸复合依达拉奉麻醉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入院择期行腹部及下肢手术的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6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依达拉奉1组(E1组:30mg依达拉奉溶于100ml 0.9%NaCl)、依达拉奉2组(E2组:60mg依达拉奉溶于100ml 0.9%NaCl)和空白对照组(C组:100ml 0.9%NaCl),每组20例,麻醉后手术中30min静脉点滴完成。麻醉前均不用术前药,入室后给予阿托品0.5mg,缓慢静注丙泊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在正常范围,监测术中的rSO2变化。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连线测试及凹槽拼板测试来评定3组患者术前24h,术后4,8,12,24h的认知功能变化。结果(1)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者术前MMSE、连线测试及凹槽拼板测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2组和E1组患者术后认知测试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P<0.05),术中3组患者的rSO2数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在静吸复合麻醉中的应用,能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能与其独特的神经保护,消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提高中枢对于缺血低氧的耐受力有关。

  • 顺行性脑灌注联合脑氧饱和度监测在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文宇;王加利;肖苍松;骆荩;李佳春;张涛;马兰

    目的探讨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ACP)联合脑氧饱和度监测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期间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 DHCA 大血管手术13例(男9例,女4例)的病历资料,5例行单纯 DHCA,8例行 DHCA +SACP,13例手术期间均实时监测患者脑氧饱和度、连续血气分析,体外循环前脑氧饱和度值为基础值。结果13例 DHCA 患者均存活,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单纯 DHCA 组脑氧饱和度随停循环时间延长下降,停循环期间脑氧饱和度低值(45.4%±2.1%)显著低于基础值(60.1%±1.9%)(t =11.6,P <0.001)。 DHCA +SACP 组停循环期间脑氧饱和度水平稳定。停循环期间脑氧饱和度低值(59.3%±3.2%)与基础值(62.1%±2.4%)无统计学差异(t =1.98,P >0.05)。结论脑氧饱和度监测可实时反映停循环期间脑功能状况,SACP 联合脑氧饱和度监测可在 DHCA 期间提供充分脑保护,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

  • 搏动体外循环增加小儿脑氧供及改善组织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举;杨九光;刘晋萍;李守军;闫军;孟颖;王旭;龙村

    目的 通过观察大脑局部脑氧饱和度(ScO2)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的改变,判定小儿体外循环(ECC)期间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对脑氧供和组织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40例行一期根治手术的典型法洛四联症患儿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n=20)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n=20).PP组患儿在心脏阻断期间用Jostra HL20型人工心肺机行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NP组ECC全程均采用传统滚压泵平流灌注.每位患儿的ScO2从麻醉诱导后一直持续监测到返回ICU 6 h.采集不同时点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水平,通过血流动力学的持续观察对比搏动ECC的效果.结果 在PP组通过有创血压监测即可观察到有效的搏动灌注效果,PP组在心脏阻断期间的脉压差(ΔP)明显高于NP组(P<0.01).PP组ScO2在心脏停跳阶段高于NP组,且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患儿返回ICU 2 h.ET-1水平在ECC结束时PP组低于NP组(P<0.01),且持续到ICU 8 h.PFH浓度在心肌阻断开放时、ECC结束时及ICU 2 h PP组均高于NP组(P<0.05).结论 大脑局部ScO2对ECC期间脑氧的变化非常敏感.搏动ECC可以通过提高脑氧供并改善组织微循环来实现其趋于正常生理的灌注特性,但是在紫绀型患儿中搏动灌注有增加血液破坏的风险.

  • 体外循环中苯肾上腺素和灌注流量对脑氧代谢的影响

    作者:常昕;徐凌峰;郭震;孙林;邹良建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低血压期间,使用苯肾上腺素和提高灌注流量两种方法对术中脑氧代谢和术后认知功能、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列入拟研究对象的择期CPB下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年患者共50例,CPB开始后5 min内流量达2.6 L/(min·m2)仍不能使平均动脉压(MAP)≥50 mm Hg者随机分为D组(n=25)和F组(n=25),分别给予苯肾上腺素和提高流量处理.观察处理前后的MAP,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2),全身氧供(DO2),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svO2)变化以及血神经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变化,观察术后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并行认知功能问卷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基础临床参数无统计学差异.对低血压给予处理后,两组MAP都有显著提高,但D组提高更多.F组的提高流量措施使rScO2、DO2及SsvO2显著提高,而D组的药物处理没有影响rScO2、DO2及SsvO2.在给予干预措施后,F组rScO2、DO2及SsvO2显著高于D组.两组患者术后GFAP、BUN、Cr水平及认知功能评分无差异.结论 CPB中发生低血压时,提高灌注流量比使用苯肾上腺素更有利于脑灌注;通过近红外光谱脑氧监测rScO2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2例

    作者:易端;郑清;曾鸿;郭向阳

    脑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我院2014年1~12月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结果显示脑氧饱和度监测准确实时反映脑血流及脑供需平衡关系的变化,指导围术期用药调整,优化麻醉计划,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 脑电监测与脑血氧定量监测指导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使用转流技术的价值

    作者: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 min内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 min内的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以相对下降值计算:OR=1.40,95%CI:1.02~1.81,P=0.04)。采用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下降值(绝对数值下降5%或较基线参考值相比下降10%)来计算近红外光谱监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显示,不论是以脑组织氧饱和度的绝对下降值还是相对下降值来计算,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来监测术中脑缺血的阳性预测值均很低(<25%)。

  • 磷酸肌酸钠对静吸复合麻醉下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贾宝森;汪东昱;刘合年;王爱国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磷酸肌酸钠麻醉下老年患者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与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行择期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磷酸肌酸钠组1(C1组,气管插管开始后15min内静脉滴定1g磷酸肌酸钠)、磷酸肌酸钠组2(C2组,气管插管开始后15min内静脉滴定2g磷酸肌酸钠)和空白对照组(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组20例.麻醉前均不用术前药,入室后给予阿托品0.5mg,缓慢静注异丙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CO2在正常范围,监测术中脑氧饱和度的变化.术中采用1MAC的七氟醚复合静脉泵注异丙酚6~8mg/(kg.min)和瑞芬太尼0.2~0.4μμg/(kg.min)维持麻醉,间断静注顺阿曲库铵0.07~0.10mg/kg维持肌松.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连线测试(Trailmaking Test)及凹槽拼板测试(Grooved Pegboard Test)评定3组患者术前24h及术后4、8、12、24h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MMSE、连线测试、凹槽拼板测试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2和C1组患者术后认知测试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3组患者脑氧饱和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静吸复合麻醉中应用磷酸肌酸钠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脑氧饱和度与体感诱发电位在颈动脉内膜手术中的监测作用比较

    作者:刘培中;贾宝森

    目的比较脑氧饱和度(rSO2%)和体感诱发电位(N35)对全麻下颈动脉内膜手术术中脑血供变化的监测作用.方法记录1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患者围手术期rSO2%、N35及认知功能变化,常规监测MAP、HR与SpO2.结果在夹闭和开放颈动脉时,rSO2%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患者未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结论在颈动脉内膜手术中rSO2%要比N35波幅更早地发现由于脑氧的变化而产生的脑血供改变,rSO2%在反映脑区的血流灌注变化方面明显优于体感诱发电位.

  • 作者:

    关键词:
  • 严格血压管理策略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作者:王云珍;于斌;韩如泉

    目的:观察严格血压管理策略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20例,年龄49~75岁,术前测定基础血压。术中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调控目标:阻断前(T1)期血压维持在基础血压水平;阻断(T2)期血压维持在基础血压的+10%~+20%水平,且 SBP<160 mmHg(1 mmHg=0.133 kPa);解除阻断(T3)期血压维持在基础血压的-10%~-20%范围。记录麻醉诱导前10 min(T0)、手术后20 min(T1)、颈动脉阻断即刻(T2)、颈动脉阻断15 min( T3)、颈动脉开放即刻( T4)、颈动脉开放10 min( T5)、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 T6)时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BIS)和双侧脑氧饱和度(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结果 T0、T1、T2、T3和T4时间点的MAP分别为(94±9)mmHg、(94±14) mmHg、(105±10) mmHg、(102±14) mmHg和(84±12) mmHg,阻断期 MAP较基础水平提升约11%(P<0.05),解除阻断后MAP较基础水平降低11%(P<0.05);术侧rSO2在以上各时间点为(70±4)%、(65±3)%、(64±5)%、(67±4)%和(69±4)%,T2期的rSO2较基础值降低(P<0.05),但T2、T3和 T4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非术侧比较,术侧rSO2在T3和T4点明显降低(P<0.05)。手术侧及非手术侧颈动脉阻断前后rSO2下降<20%。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严格的血压调控能维持患者良好的脑氧供需平衡,防止脑缺血的发生。

  • 腹腔镜和后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无创脑氧饱和度的影响

    作者:刘清海;王天龙;黄兵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后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无创脑氧饱和度(cerebral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SCTO2)的影响.方法 纳入知情同意的腹腔镜结肠癌手术(L组)及后腹腔镜肾癌手术(R组)患者,排除脑卒中、颈动脉狭窄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FORE-SIGHT近红外光仪监测SCTO2,双侧电极对称贴于患者额部,采集两侧数据取平均值.麻醉采用依托咪酯静脉诱导,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机械控制通气初始参数为吸入氧浓度(FiO2)=1.0、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5次/min,气腹前调整潮气量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于35 mmHg水平.二氧化碳气腹压力设定为14 mmHg.麻醉期间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并行血气分析.记录入室时(T0)、气腹前(T1)、气腹30 min (T2)的SCTO2、pH、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etCO2、平均动脉压(MAP)、红细胞压积(HCT).结果 L组24例,男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14)岁;R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平均年龄(64±9)岁.两组患者T2时的PaCO2较T1时均明显升高(P<0.05),且R组明显高于L组(P=0.000);两组T2时的SCTO2较T0、T1均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SCT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患者T2时PaCO2与PetCO2的差值为13.0 mmHg.结论 腹腔镜与后腹腔镜手术中产生的高碳酸血症使脑氧饱和度升高,并且在短时间内升高水平一致.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状态下脑氧饱和度观察

    作者:齐一莎;李天佐;王小轶;丁秀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睡眠期间脑组织氧合变化.方法 选取因夜间睡眠时打鼾并疑有睡眠呼吸障碍就诊行睡眠监测患者73例,受试者进行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同时行脑局部氧饱和度(rSO2)监测,持续时间7h.依据整晚睡眠监测所得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将受试者分为4组,分析清醒与睡眠期及不同睡眠时相rSO2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49例受试者完成研究.①所有受试者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rSO2在清醒状态下分别为(96.44± 1.07)%、(66.32±1.65)%,睡眠期间分别降至(93.74±2.86)%、(64.98±2.00)%,P< 0.001,各组从清醒到睡眠期,SpO2、rSO2呈现出相似的降低趋势.②中度OSAHS组睡眠期SpO2低于AHI正常组、轻度OSAHS组(P< 0.05、P<O.01);重度OSAHS组清醒期SpO2及睡眠期SpO2、rSO2均低于其他3组(P均<0.05).③中、重度OSAHS患者SpO2、rSO2下降幅度在快动眼睡眠期大于非快动眼睡眠期(中度OSAHS组P<0.05,重度OSAHS组P<0.001).④各睡眠时相脑氧饱和度下降幅度与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显著相关(非快动眼睡眠期r=-0.911,P<0.001;快动眼睡眠期r=0.872,P<0.001).结论 因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及低通气致OSAHS患者睡眠期脑氧饱和度低于清醒期.近红外线光谱技术为评价OSAHS患者睡眠期间脑组织氧供需平衡提供了无创、有效的监测方法.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