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沈伟军;于布为

    无创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监测是运用近红外光谱学方法,对大脑局部区域混合血液进行氧饱和度测定,藉以评估脑组织氧代谢状况的一种非创伤性监测技术[1].具有应用范围广、不受温度和搏动血流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等特性,能够及早发现所测定脑区的氧供需平衡状况和脑血流变化情况,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其监测原理、在某些特殊手术中的应用以及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作者:邓志华;袁勇;董剑廷;张励庭;冯力;黄炫生;吴颖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RVOTS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53例需植人永久起搏器患者,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其中RVA起搏28例,RVOTS 25例.随访3~10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LVEF、左室内径缩短分数(FS)、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研究RVOTS与RVA起搏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心室起搏保证在80%以上,与手术前比较,RVOTS起搏时,LVEF、FS、CO、CI分别下降了3.46%±3.89%、1.20%±2.47%、(0.19±1.32)L/min、(0.09±0.52)L·min-1·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5).与手术前比较,RVA起搏时LVEF、FS、CO、CI分别下降了14.27%±5.83%、8.10%±3.79%、(1.56±1.11)L/min、(1.13±0.52)L·min-1·m-2(均为P<0.01),RVOT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LVEF、FS、CO、CI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RVOT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 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动脉僵硬度关系

    作者:方向阳;陆玫;吴金玲;牛红育;高春英;刘淼冰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142例老年患者,以肢体动脉搏动波(PWV)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以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作为认知功能评价指标,MMSE评分总分30分,评分<24分为认知功能障碍.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PWV检查及MMSE评分,根据MMSE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认知功能正常组93例,认知功能障碍组49例.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较认知功能正常组PWV明显增高[(13.3±2.4)m/s与(11.8±2.2)m/s,t=3.775,P-0.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MMSE评分与PWV呈显著相关.结论 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认知障碍 搏动血流
  • 体外循环搏动灌注额外附加能量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郭震;李欣;徐凌峰;常昕;李健;徐志云

    目的 分析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搏动和平流灌注模式下,血流携带能量的大小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本院因单纯心脏二尖瓣病变拟行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PP)和平流灌注(NP)两组,通过能量等效压(EEP)和附加血流动力学能量(SHE)计算搏动和平流两种灌注模式在主动脉阻断后即刻、10 min、20 min、30 min和开放前各时间点血流能量的大小,并检测麻醉诱导后(T1)、主动脉阻断后30 min(T2)、停机后30 min(T3)和术后6 h(T4)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研究搏动灌注能量传递效率对血管内皮功能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 主动脉阻断后,PP组各时段EEP和SHE明显高于NP组;ET-1在T2和T3时点PP明显高于NP组;IL-10在T2、T3和T4时点PP组明显低于NP组;组内比较,各细胞因子与基础值(T1)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术中尿量PP组明显多于NP组[(672.71±310.55) ml vs(397.79±171.74)ml];两组肌酐、尿素氮无显著差异.结论 与平流模式体外循环相比较,体外循环中采用有效搏动灌注赋予血流更多能量,这些能量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影响内皮因子和炎性因子的分泌.

  • 体外循环搏动灌注对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沈耀峰;李欣;郭震;徐美英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搏动灌注对患者脑氧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间在CPB下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0例.主动脉阻断期间P组应用人工心肺机自身的滚压泵通过转速改变形成搏动血流进行灌注,NP组采用常规平流灌注.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诱导后(T1)、主动脉阻断后10 min(T2)、主动脉开放前(T3)、停机后25 min(T4)经桡动脉及颈静脉球部采血行血气分析,测定颈静脉球部氧饱和度(SjvO2)及动脉乳酸.观察手术期间尿量.计算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jvDO2)、氧摄取率(CERO2).结果 P组与NP组比较显示:主动脉开放前P组SjvO2明显高于NP组(P<0.05),而AjvDO2、CERO2水平则明显低于NP组(P<0.05),术中乳酸明显较低(P<0.05);单位时间尿量明显多于NP组(P<0.05).结论 CPB心脏手术采用搏动灌注的脑氧代谢和肾保护作用优于平流灌注.

  • 临床心肺转流中不同血流模式的能量特点分析

    作者:郭震;李欣;徐凌峰;常昕;李健;徐志云

    目的 探讨临床心肺转流中搏动灌注(PP)、平流灌注(NP)血流携带能量的大小和频域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单纯二尖瓣病变拟行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手术的60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PP和NP两组,每组30例.在心肺转流动脉微栓过滤器出口处,利用能量等效压和富裕血流动力学能量计算心肺转流中血流能量的大小,并通过快速傅立叶转换对上述两种人工血流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探讨不同模式血流能量的频域分布特点.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P组阻断后各时段能量等效压和富裕血流动力学能量分别是NP组的1.52~1.62倍和2.03~2.22倍.两组阻断前桡动脉生理性搏动血流能量构成均在40 Hz以内,0~5 Hz低频能量占90%以上;阻断后PP和NP低频谱能比均有所下降,NP组下降更明显.主动脉阻断后桡动脉和微栓两处0~5 Hz、0~10 Hz、0~40 Hz频率范围功率谱密度估计值PP组和NP组的比值分别为9.51、4.68、3.59和3.87、2.69、2.38倍,各个频率范围内PP组血流能量均高于NP组,且频率越低,差异越大.PP和NP组三个频率范围功率谱密度估计值桡动脉处阻断前后的比值分别为2.86、2.83、2.75和14.70、12.74、9.85,PP组各频率衰减稳定在50%左右,而NP组衰减特别是低频衰减明显.PP和NP组三个频率功率谱密度估计值微栓和桡动脉处的比值分别为26.35、33.15、37.36和37.41、54.18、56.64,在从微栓到桡动脉的传导过程中,能量衰竭明显,以NP组为甚.结论 在临床心肺转流中,PP比NP可提供更多能量.PP的能量频率结构和衰减特性与生理搏动相仿,以0~5 Hz的低频能量为主,衰减相对较弱;NP血流能量衰减明显,以低频能量衰减为主.

  • 有创血压波形监测下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初步评价

    作者:郭震;李欣;徐凌峰

    目的 探索桡动脉有创血压波形作为搏动灌注质控指标的可能性,并在此监测下评价搏动灌注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12月需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45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35例.主动脉阻断期间P组在桡动脉波形监测下建立搏动灌注,NP组采用常规平流灌注.将P组形成显著双峰波或单峰波(脉压差>3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病例与NP组比较,检测手术前后肌酐、尿素氮、血尿酸、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术中乳酸、尿量,手术后尿隐血率、心跳自复率、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结果 P组有35例形成显著的双峰波形或单峰波.与NP组比较:术中乳酸较低(P<0.01),单位时间尿量较多(P<0.01),术后乳酸脱氢酶上升幅度(P<0.05)、超敏C反应蛋白(P<0.05)和凝血酶原时间(P<0.01)较低.P组术后血尿酸下降,而NP组上升(P<0.01);尿隐血、手术前后谷草转氨酶差率、心跳自复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设备优化和搏动参数的调控,能建立有效的搏动灌注和能传递;桡动脉有创血压波形监测是方便有效的搏动灌注指标;在桡动脉波形监测下的搏动灌注各项监测指标明显优于平流灌注.

  • 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乳内动脉流量测量分析

    作者:崔仲奇;杨碧波;高峰;刁国华;马旭东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乳内动脉旁路血管血流量的特点.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间78例70岁以上(含70岁)应用乳内动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病人,使用瞬时超声血流测量技术对其乳内动脉平均血流量、搏动指数等指标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 78例病人83根乳内动脉旁路血管平均流量(36.0±21.5)ml/min,平均搏动指数3.50±1.76,血流波形均以舒张期为主.男女性别比、平均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0±23.1) ml/min对(28.0±14.7) ml/min;(3.30±1.50)对(4.10±2.22),P>0.05],但女病人平均流量较男病人偏低,搏动指数较男病人偏高.结论 70岁以上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乳内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对老年病人乳内动脉流量的评价分析应当结合老年病人的病变特点.

  • 低灌注和栓塞的协同作用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角色

    作者:刘俊艳

    1 低灌注和栓塞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发现在20世纪中叶,大部分脑梗死被归因于颅内外大、小动脉闭塞所致的血流减少(低灌注)的确,低灌注是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终发生机制,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患者低灌注在其发病机制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尚无明确数据.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正常人群搏动性眼血流量比较研究

    作者:张铭志;傅智伏;刘晓瑞;郑策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血流变化规律,及其作为诊断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POAG患者100例(100只眼),其中男、女各50例,均取单眼测量.POAG诊断标准:(1)3次不同时间测量眼压值>25 mm Hg(1 mm Hg=0.133 kPa),眼压升高时房角开放;(2)24 h眼压差值>8 mm Hg;(3)典型青光眼性视乳头改变;(4)典型青光眼性视野缺损.正常对照者男、女各50例(50只眼),选择条件:(1)性别相同;(2)年龄相差<5岁;(3)屈光不正,屈光度数差异<±2.00 DS.采用搏动性眼血流量(POBF)测定仪, 测量项目包括搏动性眼血流量、脉搏周期内眼压变化值(IOP PA)、脉率(PR)、大眼压值(Max-Iop)、小眼压值(Min-IOP)、眼压均值[(Max-IOP+Min-IOP) /2次眼压均值 (Ave-IOP)].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测定数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Ave-IOP的变化值及视野检测均值和标准差与POBF的变化值做相关性分析;计算POBF值作为诊断指标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非研究因素有可比性,POAG组POBF值为(9.72±3.47) μl/s, 正常对照组POBF值为(12.04±4.68)μl/s;POAG患者的POBF、PV、PA、Ave-IOP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视野检测均值和标准差与POBF值无相关性(r=0.224, P=0.219).以青光眼POBF值>10.75 μl/s作为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点,其特异性检测值为0.623, 敏感性检测值为0.422.结论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及供血异常是POAG患者发病的原因之一;POAG患者与正常人的POBF参考值交叉范围较大,但其可提供一个心搏周期内血流变化指标,较单纯行眼压测量可获得更多的信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250-253)

  • 飞行时间对飞行员动态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王海音;张清俊;李利;张薇;李丽;许波;王学良;付兆君;杨芬

    目的 探讨飞行时间对飞行员动态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方法 现役飞行员99名,飞行机种包括歼击机和直升机.按飞行时间分为两组:飞行时间≤600 h组,42名,年龄(27.9±4.3)岁;飞行时间>600 h组,57名,年龄(32.5±5.9)岁.对照组为69名健康志愿者,年龄(26.6±4.5)岁.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分别观察受试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以年龄为协变量,对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飞行时间≤600 h组基底动脉和右侧大脑后动脉PI明显增加(t=2.27、2.11,P<0.05),而飞行时间>600 h组右侧大脑前动脉PI明显降低(t=2.07,P<0.05).与飞行时间≤600 h组同侧比,飞行时间>600 h组左侧大脑后动脉的Vs和右侧大脑后动脉的Vd明显增加(t=2.00、2.07,P<0.05);而右侧大脑后动脉的PI明显降低(t=2.51,P<0.05).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未见明显的统计学改变. 结论 长期进行飞行训练能提高飞行员脑血管调节能力,促进血管内皮功能发挥,提高血管顺应性.

  • 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术前TIMI血流的关系

    作者:洪霞;单培仁;胡龙;黄周青;吴高俊;肖方毅;黄伟剑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之间的差别,及其在ACS患者中与术前TIMI血流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年1至6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1例,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NSTE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39例,入选同期50例SAP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发色底物法测量血AT-Ⅲ活性.结果 (1)ACS患者AT-Ⅲ活性明显低于SAP患者(P<0.01).(2)STEMI亚组中,AT-Ⅲ活性水平在犯罪血管术前TIMI血流级别≤2级组明显低于TIMI血流3级组(86%±11%比93%±9%,P<0.05).(3)NSTEMI/UAP亚组中,AT-Ⅲ活性水平在犯罪血管术前TIMI血流级别≤2级组明显低于TIMI血流3级组(85%±8%比95%±8%,P<0.01),且在罪犯血管狭窄程度≥70%组明显低于狭窄程度<70%组(88%±9%比94%±9%,P<0.01).(4)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T-Ⅲ活性水平是预测ACS患者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受损的独立因素.结论 AT-Ⅲ活性的测定为早期筛选ACS高危人群提供指导意义.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李月梅;郝玲;李艳芝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窒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在HI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但窒息后脑血流变化的特点及引起脑病发生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至今仍缺乏能够早期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和判断预后的敏感方法.本研究运用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经颅测定窒息新生儿脑血流速度和指数的改变,不仅可以了解窒息新生儿脑血流的变化,探讨HIE的发生机制,而且对HIE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的体外加速疲劳实验

    作者:李海波;王武军;蔡开灿;邹小明;王振康;梁勇

    目的:测试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的体外耐久性.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6在湖南心脏研究所完成.符合GB12279-90标准.疲劳实验前后进行体外脉动流流体力学实验.实验在20℃恒温条件下进行,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实验液体.以TH-2200型瓣膜体外加速疲劳寿命实验台对6个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进行体外加速疲劳实验,总计4亿次,实验中每2 500万次停机检查1次,每5 000万次测量腱索长度.实验结束时观察瓣膜的大体情况.以TH-1200型人工心脏瓣膜体外脉动流试验台测试瓣膜于疲劳实验前后的流体力学参数,并进行对比,以测试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的耐久性.结果:①瓣膜大体观察:6个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在每个周期的循环中均能够完全开放与闭合,每个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的腱索均处于张紧状态,瓣膜大小瓣间对合严密,无肉眼可见的缝隙.②腱索长度变化:腱索长度随时间(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度逐渐减慢,0.5亿次时平均增加(0.795±0.037)mm,1亿次时增加(0.587±0.044)mm,以后增加缓慢,不超过(0.168±0.021)mm.由实验开始到结束时各腱索总计增加长度均值为1.86 mm.总体上随时间变化腱索增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 025.909,P=0.000).腱索长度增加各腱索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2.119,P=0.067).③平均跨瓣压差:疲劳实验后平均跨瓣压差略高于实验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4.540±1.846),(4.498±1.430)mm Hg,F=0.013,P=0.912].④瓣膜有效开口面积:疲劳实验后瓣膜有效开口面积略高于实验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633±1.077),(2.474±1.074)cm2,F=0.651,P=0.427].⑤瓣膜反流量:疲劳实验后瓣膜反流量低于实验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291±1.028),(2.128±1.250)mL,F=8.606,P=0.007].⑥瓣膜反流率:疲劳实验后瓣膜反流率低于实验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491±2.998)%,(5.147±1.736)%,F=5.849,P=0.023].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二尖瓣具有良好的体外耐久性及流体力学特性.

  • 丁苯酞对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的影响

    作者:袁志俊;李小刚;何晓英;吴勇;李娇红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大脑中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头颅MRI提示中重度LA,经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异常的患者100例为认知功能异常组,同时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中重度LA不伴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100例为认知功能正常组,每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均n=50),分别给予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联合丁苯酞(0.2 g,po,tid),疗程12周.于治疗前后测定MMSE、MOCA量表,事件相关电位P300,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 治疗12周后,认知功能正常组的干预组P300波幅增高、P300潜伏期缩短(P<0.05),PI值降低(P<0.05);认知功能异常组患者的MMSE总分和MOCA总分显著提高、P300电位波幅增高、P300潜伏期缩短、PI值显著降低(均P< 0.05);与对照组比较,认知功能异常组的干预组的认知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5),PI值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异常组两组PI值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认知功能异常组PI值与MMSE总分、MOCA总分、P300波幅呈负相关(P<0.05),与P300潜伏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丁苯酞可协同改善中重度LA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大脑中动脉的PI值.

  • 动脉僵硬度与脑血管病

    作者:黄楚明;付贤;高庆春

    近年来,动脉僵硬度检测备受重视,但其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文章对动脉僵硬度的检测方法及其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包括无症状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影响因素

    作者:黄楚明;高庆春;周燕;杨容坤;李现亮;傅贤;张伟劲;蒲蜀湘;黄如训

    目的 探讨颈-脑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cerebral pulse wave velocity,ccPWV)的测量方法及其与传统测量方法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相关性.方法 136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 ~ 59岁)和老年组(≥60岁),在检测baPWV的同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同步监测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终末段,测量两者心动周期起跳点间的时间差以及两探头间的皮表距离,计算ccPWV.结果 老年组收缩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青年、中年和老年组ccPWV分别为(418±52) cm/s、(489±54)cm/s和(599±58) cm/s,老年组显著快于中年组(t=7.308,P<0.001),中年组又显著快于青年组(t =6.758,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cPWV与年龄(r=0.847,P<0.001)和baPWV(r=0.548,P<0.001)呈显著性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cPWV与年龄和舒张压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293,P分别<0.001和<0.010).结论 ccPWV是一种新型脑血管僵硬度测量方法,与传统测量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搏动指数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测价值

    作者:魏伟民;黄桑;沈庆煜;李素婷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得的搏动指数和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ES)对成功心肺复苏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仍处昏迷状态的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48 h行TCD监测和血清NSE检测.采用ROC曲线评价TCD测得的搏动指数和血清NSE含量对成功心肺复苏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集病例70例,生存组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63±13.28)岁;死亡组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8.00±13.15)岁.生存组性别构成和年龄与死亡组无显著差异.死亡组搏动指数为1.217±0 352,显著高于生存组的0.841±0.163;死亡组血清NSE含量为(130.968±59.634)ng/ml,显著高于生存组的(49.465±26 864)ng/ml(P<0.01).以搏动指数预测患者死亡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P=0.000,95%可信区间0.679~0.908);截断值为1.110时,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2.7%.以血清NSE水平预测患者死亡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P=0.000,95%可信区间0.672~0.885);截断值为56.502 ng/ml时,敏感性为80.8%,特异性为65.4%,阳性预测值为82.5%,阴性预测值为76.6%.结论 TCD测的搏动指数和血清NSE含量可作为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测指标.

  • 孕11~14周妊娠相关蛋白A联合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预测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研究

    作者:蒋艳平;王欣;王维春;王霞妹

    目的:探讨孕11~14周妊娠相关蛋白 A(PAPP-A)联合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预测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价值。方法选择单胎妊娠孕妇176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妊娠结局分为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对比正常妊娠孕妇和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相关蛋白 A 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另选择同期孕8~10周单胎妊娠孕妇14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计算两组孕妇血清 PAPP-A 联合子宫动脉 PI 预测子痫前期时的特异度及敏感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分别为5.95%和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子痫前期孕妇 PAPP-A 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孕妇(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子痫前期孕妇子宫动脉(PI)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P <0.05);PAPP-A 联合子宫动脉 PI 检测时,对观察组孕妇的敏感度为85.34%,特异度为81.22%,对照组孕妇的敏感度为80.64%。特异度为68.18%。结论子痫前期发病前在孕8~10周、孕11~14周时孕妇血清 PAPP-A 及子宫动脉 PI 均有显著变化,但血清 PAPP-A 联合子宫动脉 PI 预测子痫前期在孕11~14周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人工气腹下每搏量变异度及脉搏灌注指数变异用于血容量状况监测的价值

    作者:刘晓梅;傅强;米卫东

    目的 探讨人工气腹状态下每搏量变异度及脉搏灌注指数变异监测容量状态的准确性及诊断阈值.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28例,全麻后连续监测每搏量变异度(SVV)、脉搏灌注指数变异(P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人工气腹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输液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以输液后△每搏量变异指数(△SVI)是否≥15%,将患者分为对容量治疗有反应组(R组)和无反应组(NR)组,绘制SVV和PVI判断扩容效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确定人工气腹下SVV和PVI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诊断阈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VV和PVI判断扩容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1和0.939,SVV的诊断阈值为9.5%,PVI的诊断阈值为14.0%,两者的相关性较好(r=0.74,P<0.01).结论 SVV和PVI均能准确预测人工气腹下全麻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状况,二者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相似,但两者的诊断阈值较正常腹压时相比均有所降低.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