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围术期三低状态进展

    作者:程新琦;顾尔伟

    全麻三低状态是指手术中同时出现平均动脉压(MAP)<75 mmHg,脑电双频谱指数(BIS)<45和肺泡低有效浓度(MAC)<0.80.三低状态是否是预测患者不良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仍存有争议,相关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围术期患者的细微改变都可能影响长期的预后,本文就各相关要素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增强对围术期管理精细化、个体化重要性的认识.

  • 咪达唑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七氟醚MAC值的影响

    作者:黄思渐;徐军美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及七氟醚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值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30例, 年龄36~58岁, 体质量指数18~25 kg/m2, ASAⅠ或Ⅱ级. 按密闭信封法分为2组, 七氟醚组(S组, n=16), 七氟醚+咪达唑仑组(SM组, n=14). 两组都采用8%七氟醚进行诱导, 诱导开始后S组和SM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和咪达唑仑0.1 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 患者意识消失后2 min静脉推注瑞芬太尼1 μg/kg, 推注时间>1 min, 注射完毕1 min后行气管插管. 插管后维持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于目标值15 min以上开始切皮. 于患者入室后(T0)、 气管插管前(T1)、 气管插管后(T2)、 手术切皮前(T3)、 手术切皮即刻(T4)及切皮后(T5)记录2组患者BIS值、 HR和MAP的变化. 结果 S组的BIS值在T3、 T4、 T5时明显高于SM组(P<0.05). S组的七氟醚MAC值(2.4±0.2)%也明显高于SM组的七氟醚MAC值(2.1±0.2)% (P<0.05). 相比S组, SM组七氟醚MAC值降低约12.5%. 结论 麻醉诱导时静脉给予咪达唑仑可明显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BIS值和七氟醚MAC值.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小儿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可行性

    作者:陈春燕;李超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小儿靶控输注(TCI)中长链丙泊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3~11岁,无神经系统疾病及蛋白过敏史、择期行泌尿外科的患儿30例.用中长链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起始血浆靶浓度为3μg/ml,每隔2分钟递增0.5μg/ml,直到患儿BIS值等于50±5时(期间不给任何刺激)并稳定2分钟后(有肌松药)进行气管插管.整个诱导期间给患儿面罩吸纯氧,氧流量3L/分.记录诱导前、意识消失时、BIS值为50±5时的BP、HR、SPO2、RR、BIS值.结果:随着丙泊酚的逐渐泵入,患儿的BIS值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关性较好.患儿的基础BIS值为97±1,意识消失时的BIS值为71±2,明显降低.患儿的BP、HR、SPO2、RR平稳,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血压、心率降低的幅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间变异性.结论:小儿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相关性良好,反馈调控方法可行.

  • 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指导瑞芬太尼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易端;魏滨;张利萍;郭向阳

    目的:评估镇痛/伤害性指数( ANI)指导瑞芬太尼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后路腰椎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入ANI组或对照组,均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ANI组根据ANI值(50~70)调整瑞芬太尼靶浓度,而对照组根据心率、血压等调整。记录麻醉药物使用量、术中不希望事件(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体动反应)发生次数及干预措施(阿托品、麻黄素、艾司洛尔、乌拉地尔和快速扩容等)使用情况,记录苏醒时间及疼痛评分,有无术中知晓、恶心呕吐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I组瑞芬太尼用量、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次数下降(P<0.05),乌拉地尔使用次数增加而快速扩容次数减少(P<0.05),其余指标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ANI指导麻醉可以减少瑞芬太尼用量,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 丙泊酚靶控输注不同血药浓度时脑功能状态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的比较

    作者:王晖;岳云

    目的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麻醉时脑功能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同期监测的对比性观察.方法 选择本院50例妇科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例患者.每例患者同时进行CSI和BIS监测.A组的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为3.0 μg/L,B组的瑞芬太尼靶控效应室浓度为5.0 μg/L.全麻诱导和维持使用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给予罗库溴铵.两组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均从1.5 mg/L开始,血浆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之后增加0.5 mg/L,终达到4.0 mg/L,手术结束时停止TCI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丙泊酚各效应室浓度下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CSI、BIS值;停药后每间隔1 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CSI、BIS值;以及意识消失和意识恢复时的CSI和BIS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CSI、BIS值均随着丙泊酚靶控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各组同一时点CSI与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I和BIS值与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总体呈正相关:诱导期(rCSI=0.842;rBIS=0.840,P<0.05),恢复期(rCSI=0.791;rBIS=0.627,P<0.05).意识消失时CSI值与BIS值比较[A组(64.5±6.1)比(70.1±3.1);B组(68.6±5.6)比(69.9±4.7)]以及意识恢复时CSI值与BIS值比较[(A组74.1±5.0)比(76.4±3.5);B组(75.2±4.5)比(77.8±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TCI时CSI值和BIS值较接近,且均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呈正相关,在意识消失和恢复时点CSI值与BIS值无显著差异.

  • 脑电双频谱指数在ICU镇静剂使用中的监测作用

    作者:宋青;周飞虎;潘亮;王秀英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在监测ICU患者镇静剂使用中的价值.方法入住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持续微量泵泵入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药量根据BIS值随时调整.Ⅰ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75~85,Ⅱ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65~75,Ⅲ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55~65,并注意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Ⅰ和Ⅱ组患者间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Ⅲ组患者则有所降低(P<0.05);Ⅰ组、Ⅱ组、Ⅲ组患者Ramsay评分平均分别为2.2、3.4、4.6;异丙酚用量分别为:(9.54±2.43) μg/kg·min、(12.69±3.12) μg/kg·min、(14.18±2.91) μg/kg·min,咪唑安定用量分别为:(0.23±0.09) μg/kg·min、(0.25±0.07) μg/kg·min、(0.28±0.11) μg/kg·min.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能很好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应根据ICU不同患者病情要求来取得不同的镇静效果.

  •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ICU中的应用

    作者:马丽;安友仲

    Bispectral index-脑电双频谱指数是经过计算机自动处理的脑电图定量分析指标.双频谱分析是一统计学技术,用以研究非线性特征的现象.脑电信号即为大量神经细胞的非线性耦合的产物,是一个高度非线性多单元连接的复合体;它将时间-振幅关系的原始脑电信号转换成频率-功率的关系,这种时域变为频域的变换,应用了快速傅立叶变换[1],傅立叶分析提供了获取频域信息的一种较为完整的方法,它使我们利用频率、幅值和相位来描述时域中的振动波形,找出杂乱无章的脑电信号中的主要振动频率特点[2].

  • 脑电双频谱指数指导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异丙酚用药的临床观察

    作者:欧伟明;戴明;杨承祥;黄淑瑜;仲吉英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异丙酚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60例在异丙酚静脉全麻下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早期妊娠妇女,随机分为三组,按预定的速度Ⅰ组静注异丙酚3mg/kg,Ⅱ组静注异丙酚使患者即时BIS值降至55~70,Ⅲ组静注异丙酚使患者即时BIS值降至40~55,术中根据肢体活动情况或BIS值是否在预定范围内决定是否追加异丙酚(30mg/次),术中术后观察不同时点的BIS值、用药量、清醒时间、是否出现肢体活动等.结果:三组病人的总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平均BIS值、清醒时间及体动率上Ⅲ组与Ⅰ组间有差异(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可用于指导无痛人流术中异丙酚的用量,为减少体动反应和使患者及时清醒,术中BIS值维持在40~55的范围较为合适.

  • 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的相关变化

    作者:易端;魏滨;郭向阳;张利萍

    目的:研究在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 nociception index,ANI)的相关变化.方法:选取拟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采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药物浓度做相应调整以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在40~60范围,且防止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舒芬太尼0.15 μg.kg-1.记录并分析特定点(麻醉诱导、切皮、神经根牵拉、静注舒芬太尼)前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和ANI等数据.结果:共30人完成试验,诱导时SBP、HR快速下降同时ANI值显著上升(P<0.01);切皮时SBP和HR相对稳定,而ANI值显著下降(P<0.01);神经根牵拉时SBP及HR上升,而ANI值进一步下降(P<0.01);静注舒芬太尼5min后,SBP和HR均下降,而ANI值上升(P<0.01).切皮前后与神经根牵拉前后的ANI差值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ANI的变化与全麻腰椎后路手术中镇痛与伤害性刺激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相一致,且ANI变化程度可能可以反映不同水平的伤害性刺激.

  • 舒芬太尼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麻醉诱导时BIS值的影响

    作者:董秀华;卿恩明;王义军;吴宪宏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麻醉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OPCAB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麻醉诱导时接受效应室浓度为0、0.4 ng/mL20.8 ng/mL的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观察清醒、呼之不应、舒芬太尼靶控输注0 min、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6 min、7 min时的BIS值以及对应的血压与心率.结果: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后其BIS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效应室浓度为0.4及0.8 ng/mL的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剂量可以显著降低OPCAB患者麻醉诱导时的BIS值.

  •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下镇静镇痛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方苏榕;刘月江;苏宁静;舒雅;谷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下镇静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2016年6—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呼吸科行支气管镜检查的285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无痛组(局部麻醉+清醒镇静)171例,男89例,女82例,平均年龄(59±10)岁;对照组(局部麻醉)114例,男59,女55例,平均年龄(61±12)岁.两组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检查过程中的操作时间、血压及心率等监测指标;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对操作过程的记忆率,愿意再检率;评价在非麻醉科医生、使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镇静镇痛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无痛组操作时间和收缩压[分别为(14±5)min和(144±22)mmHg(1 mmHg=0.133 kPa)]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5)min和(153±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舒张压及心率[无痛组分别为(89±14)mmHg和(84±17)次/min;对照组分别为(92±12)mmHg和(87±14)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痛组的术中总体不良事件、呛咳及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7%、4%和13%)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0%、13%和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一过性低氧的发生率(无痛组为12%,对照组为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无痛组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及愿意再检率(均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下镇静镇痛的安全性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术前焦虑程度和术中镇静药需要量关系的研究

    作者:倪诚;张利萍;李民;吴长毅;吴任刚;徐志鹏;赵艳;孟秀丽

    目的 研究术前焦虑程度和术中镇静药需要量的关系,以及何种焦虑评估系统更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方法 ASAⅠ级膝关节镜手术病人60例,术前30 min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视觉模拟(VAS)焦虑评分评估病人的术前焦虑程度,记录术前心率变异性的低频功率(LF)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LF/HF),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血浆浓度从1.5 μg/ml起始,每30 s增加0.5 μg/ml,至OAA/S评分达到4级为意识消失时点,记录丙泊酚用量、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丙泊酚靶控输注持续30 min,维持BIS值于50左右,记录麻醉中LF和LF/HF值和丙泊酚输注总量. 结果 病人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用量与状态焦虑(SAI)评分、特质焦虑(TAI)评分、Zung焦虑评分、LF和LF/HF之间符合直线相关(r=0.362、0.285、0.315、0.274、0.411,P<0.05),病人意识消失时的BIS值与SAI评分、LF/HF之间符合直线相关(r=-0.305、-0.272,P<0.05),麻醉中丙泊酚的平均泵注速度与SAI评分、TAI评分和LF/HF之间符合直线相关(r=0.291、0.318、0.290,P<0.05),既往无手术史的病人的SAI评分、Zung焦虑评分和LF/HF高于有手术史的病人(P<0.05). 结论 病人的术前焦虑程度与麻醉诱导和维持时镇静药的用量均存在相关性,术前焦虑评估系统中,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心率变异性LF/HF更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镇静中的应用

    作者:刘洪珍;洪彬源;欧伟明;杨承祥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病人镇静的效果. 方法 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n=30)和靶控输注组(TCI,n=30).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2 mg/L,TCI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FTCI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0.记录并比较两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高值和低值、丙泊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 结果 FTCI及TCI组BIS高值分别为76.1±6.4、86.0±8.6,低值分别为69.0±4.5、60.9±11.8,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 = -5.058,-3.513;P=0.000);平均动脉压的高值分别为(90.9±14.2)、(100.4±11.6)mm Hg,低值分别为(74.2±12.5)、(63.8±13.8) mm Hg,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838,-3.059;P=0.006,0.003);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40.8±141.0)s、(576.4±120.5)s,两组也有统计学差异(t=-4.004,P=0.000);FTCI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低于TCI输注组[分别为(510.48±82.75)mg与(620.65±76.79)mg,t =-5.345,P=0.000],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分别为(5.08±1.26)mg和(6.02±0.86)mg,t =-3.375,P=0.001];两组术中的遗忘程度、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BIS作为丙泊酚镇静的反馈控制变量可行,镇静深度适宜,且丙泊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 麻醉过深是否与术后远期病死率有关

    作者:岳云

    近来研究显示术后病死率与累计低脑电双频谱指数值(bispectral index,BIS)麻醉持续时间有关.2005年,Monk等人首先指出累计深睡眠持续时间(累计低BIS值持续时间)是进行非心脏大手术术后1年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后一些关于BIS监测预防术中知晓的临床研究,根据随访和对资料的二次分析,也证实病死率与深睡眠存在相关性.在这些数据追加分析中,Lindholm等人发现BIS值小于45的累计时间与术后2年病死风险增加有关.在B-Aware研究,研究者对远期病死率的二次分析认为,非低BIS组的病死率及发病率(心肌梗死及中风)与低BIS组相比明显降低.Kertai等人的B-Unware数据追加分析同样证实了累计低BIS持续时间与术后病死率相关.在这项研究中,17.8%的患者在进行心脏手术后3年内死亡,术中BIS值低于45的持续时间每增加1 h死亡风险增加29%.此外,Watson等人又发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在使用镇静剂后,经历暴发性抑制的患者与没有经历暴发性抑制的患者相比6个月病死率明显升高(59% vs 33%).认识到深睡眠与病死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 比较两种麻醉深度监测手段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邹亮;权翔;田首元;王丽萍;叶铁虎

    目的 前瞻性观察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2~40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的方式给予咪唑安定,从30ng/ml开始,达到效应室平衡后,继续增加靶浓度(每次增加10ng/ml),直到摇动或轻推无反应,即OAA/S1级,再逐渐降低浓度(每次降低10ng/ml),直到受试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每次达到平衡后评价OAA/S分级,整个镇静过程中同时监测记录BIS、CSI.结果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BIS与CSI都进行性下降(OAA/S 1级 BSI/CSI:57.7±12.1/56.0±9.8;2级:59.8±12.9/55.7±9.9;3级:68.5±12.8/59.4±13.3;4级:79.1±9.1/69.7±12.3;5级94.4±3.7/83.4±11.9).镇静过程中BIS、CSI均与OAA/S有较好的相关性,诱导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51(P<0.0001);苏醒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0.53(P<O.0001).BIS与CSI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2(P<0.0001).结论 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时,BIS与CSI都适合靶控输注咪唑安定的镇静监测.

  • 脑电双频谱在功能区癫痫灶切除术唤醒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京生;田肇隆;王天龙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谱(BIS)在大脑重要功能区癫痫灶切除术唤醒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20例运动区病灶切除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BIS监测下持续输注丙泊酚2~4mg/(kg·h)+瑞芬太尼0.05~0.2μg/(kg·min)+0~0.8%异氟烷维持麻醉,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在大脑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前15~20min停止丙泊酚输注和异氟烷吸入,在BIS>60后进行大脑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以及脑功能区电刺激病灶定位.在BIS>70后开始唤醒患者,观察患者的运动功能,确定癫痫病灶区后加深麻醉.6例语言区病灶切除患者采用局麻加静脉复合麻醉,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1~2mg/(kg·h)+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间断静脉输注芬太尼每次0.05~0.1mg、氟哌利多每次1~2mg.在ECOG监测前15~20min停止输注丙泊酚,进行ECOG监测病灶定位,观察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 2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都能够做出握手、抬腿、睁眼等动作,唤醒时的BIS值为79.0±6.0. 6例局麻+强化患者均配合术者完成病灶定位过程中的语言功能测试.所有患者无躁动、呛咳发生.结论 局麻+强化麻醉可用于语言区癫痫灶的定位和切除.BIS引导下的精确麻醉用药,可用于指导癫痫患者术中癫痫灶的定位和切除,以及功能区癫痫灶切除的术中唤醒.

  • 静脉输注多巴胺后脑电双频谱指数持续升高1例报告

    作者:薛纪秀;徐国勋;张雁华;王天龙

    患者女,85岁,因左乳肿物2 d,于2010年6月9日入院.体质指数36.4 kg/m2.术前诊断:升结肠癌(PT3N0M0),左乳腺癌(PT2N1M0).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偶服降压0号,手术前3周血压波动在200/100~132/70 mmHg之间.胸片示左下肺陈旧病变:同位素断层扫描(ECT)示第9胸椎、第3~5腰椎转移:ECG提示窦性心律,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诊断左房轻大、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主动脉瓣轻度钙化、二尖瓣轻度反流,射血分数(EF)54%;生化检查基本正常:红细胞压积0.31,血红蛋白103g/L.完善检查后拟行右半结肠切除+左乳癌改良根治术.

  • 全凭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聂继英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术中知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择期手术外科全麻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75)。2组患者均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采取BIS调控,对照组未采取BIS调控。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BIS值及术后知晓情况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BIS基础值、麻醉诱导时BIS值、清醒时以及拔管时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开始时、手术过程中、麻醉结束时以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BI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观察组怀疑知晓率为0,对照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能够有效指导术中麻醉,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

  • 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边文玉;唐俊

    自从麻醉应用于临床以来,极大地减轻了患者术中的疼痛.适当的麻醉深度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麻醉深度的判断有很多方法,目前临床体征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形式和节律、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等,但这些指标不易定量,而且手术和麻醉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更复杂的情况,因此不能准确判断麻醉深度.近年来,以脑电分析为基础的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了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全麻患者术后复苏期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玉光;黄先杰;陈加伟;陈帅;张瑞瑛;吴丹

    目的 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2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能够很好地抑制全麻复苏期的各种应激反应,故本研究观察手术结束前注射不同剂量DEX全麻术后复苏期的影响,拟得出其在全麻复苏期佳的使用时机和剂量.方法 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共计9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手术结束前15 min分别注射不同剂量DEX(B组和C组)或生理盐水(A组).记录手术结束时(TO)、拔管前(T1)、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3 min(T3)、送出手术室时(T4)等各时刻的BP、HR、BIS等.记录各组患者拔管的平均耗时.记录各组在复苏期的不良反应病例.各组计量数据在不同时点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组在麻醉复苏期的TO~T3时相的血压和心率波动均低于A组(P<0.05),C组则在TO~T4时相的血压和心率波动均低于A组(P<0.05).B组拔管时间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拔管时间则大于A组(P<0.05).在副反应例数,B组例数低于A组(P<0.05),C组例数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X可以改善全麻患者在全麻复苏期的拔管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并且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注射0.5 μg/kg的DEX在副反应方面优于1 μg/kg组.

126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