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 중화신경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8925
  • 国内刊号: 11-53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5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徐如祥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更换手术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蔡沄晅;李殿友;占世坤;潘斯俭;刘伟;黄鹏;张小小;孙伯民;潘宜新

    目的 通过分析脑深部电刺激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更换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手段. 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2年至2016年为211例患者行285次IPG更换术,其中帕金森病患者178例,肌张力障碍患者29例,抽动症患者3例,特发性震颤患者1例;美敦力自身产品更换179例,美敦力产品更换为国产起搏器品驰和景昱分别为25例和7例,手术中有36例患者同期进行延伸导线更换. 结果 211例患者均在局麻或全麻下顺利完成IPG更换术,术后多数患者继续应用术前的刺激参数,少数患者比术前调低0.1V.术后随访1~6年,211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手术操作和硬件相关并发症15例:其中囊袋出血6例,植入IPG部位皮肤磨损2例,排异1例,转换接头断裂3例,脑深部电刺激系统电阻异常3例,未发生感染病例.26例患者因更换的新IPG具备交叉脉冲功能,疗效较术前显著改善. 结论 IPG更换术是一种安全的外科手术,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严格精细的术中操作和正确的术后处理可有效减少和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史宗杰;郑素洁;施天明;潘婕;耿昱

    目的 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机械取栓的14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直接机械取栓85例、行桥接治疗61例,比较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患者基线资料、诊治情况、并发症和临床预后等的差异.结果 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的年龄、性别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血压病比例、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基线血糖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基线收缩压、脑卒中病因、闭塞部位、麻醉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的到院至影像学检查时间、到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到院至血管再通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的成功再灌注率(91.8% vs.95.1%)、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8% vs.21.3%)、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率(41.2% vs.47.5%)、死亡率(20.0% vs.18.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具有与桥接治疗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宫达森;崔云;岳树源

    目的 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脑电图(EEG)单独监测及联合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预防脑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自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CEA的6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中均行MEP、SEP、EEG检查,将患者SEP、MEP波幅降低>50%、潜伏期延迟>10%,或EEG的频率改变超过50%定义为预警标准.分别对3种检查模式单独及联合应用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62例患者中,MEP出现预警11例,SEP出现预警15例,EEG出现预警8例.术后5例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发生一过性加重.除了EEG与3种两两联合监测模式之间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SEP、MEP单独监测模式与3种两两联合监测模式之间的特异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联合监测模式特异性明显高于SEP、MEP单独监测模式.SEP+MEP+EEG三联监测模式与两两联合监测模式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A术中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模式较单独监测模式能明显降低“假阳性率”的判断,MEP+SEP、MEP+EEG模式是CEA术中监测首选方案.

  •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夏海军;杨洋;邓羽平;刘铁坚;黄理金;黄文华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切除颅底肿瘤14例,术前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含颅底骨质、肿瘤组织和肿瘤主要供血动脉的肿瘤实体模型,在该模型上进行术前模拟并确定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3D颅底肿瘤模型制作的平均时间为18.5 h,费用为5000元左右;术后颅脑CT、MRI扫描显示显微镜下肿瘤全切8例,次全切除5例,1例右侧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颅内肿瘤全切,但颅外肿瘤仅次全切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经去骨瓣减压术后存活,余1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以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的术前模拟和手术方案制定,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 多巴胺受体D2TaqIA基因多态性与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阎志慧;崔丽萍;于天霞;唐剑华;孔敏;于群涛;梁辉;陈春富

    目的 通过分析多巴胺受体D2(DRD2) TaqIA基因多态性与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PPPD的发病机制. 方法 试验组患者43例,来自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确诊的PPPD患者;对照组患者45例,来自同期住院的急性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未经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或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3个月内完全恢复、随访半年后仍正常).采用成人埃森克人格量表分析2组患者人格特征.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2组患者DRD2 TaqIA基因多态性. 结果 试验组神经质型人格占67.4%,明显高于对照组(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A1/A1、A1/A2、A2/A2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A1、A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5.1%和34.9%,对照组分别为46.7%和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RD2 TaqIA的A1等位基因可能是PPPD的易感基因.

  • 嗅觉评估联合经颅黑质超声检查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王黎萍;李星云;桂小红;吴承龙;孙新芳

    目的 探讨嗅觉评估联合经颅黑质超声检查在帕金森病(P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30例(PD组)和嗅觉正常的门诊体检老年人30例(对照组).采用嗅觉评估工具16种气味识别(SS-16)试验进行嗅觉评估,采用经颅黑质超声(TCS)检测2组成员中脑部位黑质回声情况.计算嗅觉评估、经颅黑质超声及两者联合诊断P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同时分析PD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评分与嗅觉评估得分及黑质超声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PD组中SS-16气味识别得分≤10分的有25例,对照组SS-16气味识别得分≤10分的有8例.与对照组比较,PD组嗅觉功能评分明显降低,嗅觉障碍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经颅黑质超声面积≥0.20 cm2有23例,对照组经颅黑质超声面积≥0.20cm2有4例.PD组黑质高回声面积明显增大,病理性黑质高回声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评估、经颅黑质超声以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PD的敏感性依次为83.33%、76.67%、86.67%,联合检查诊敏感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UPDRSⅢ评分与嗅觉评估得分及黑质超声面积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嗅觉评估与经颅黑质超声联合检测可提高PD早期诊断的敏感性.

  • 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和因果连接的改变

    作者:江录伟;钱若兵;傅先明;张祎鸣;张栋;夏春生;彭楠;林彬;牛朝诗;汪业汉

    目的 探讨脑震荡后综合征(PCS)患者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与因果连接的改变,从脑网络角度评价PCS患者注意功能损伤的机制. 方法 选择自2015年1 1月至2016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收治的轻度颅脑损伤患者23例为试验组,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正常被试21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被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运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找出2组被试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改变脑区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CA)方法分析比较2组被试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因果连接变化. 结果 ICA方法发现PCS患者功能连接发生减弱的脑区包括:背侧注意网络中左侧额眼区、双侧顶内沟;腹侧注意网络中双侧颞顶联合区、双侧腹侧前额叶;默认网络中双侧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发生增强的脑区为默认网络中双侧楔前叶.运用GCA方法对这些差异性脑区进行分析后发现:左侧额眼区至左侧顶内沟和左侧楔前叶的因果连接以及左侧颞顶联合区至左侧楔前叶的因果连接增强,而左侧顶内沟和左侧楔前叶至左侧额眼区的因果连接以及左侧顶内沟至左侧内侧前额叶的因果连接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静息态下PCS患者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可能是引起其注意功能损伤的脑网络基础.(2)注意网络至默认网络的因果流明显增加,这些改变可能与PCS患者通过拮抗作用抑制默认网络的激活以补偿注意功能的损伤相关.

  • ADAMTS-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吕晨铃;陈超;张震中;郑周;金笑平

    目的 探讨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将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78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n=291)、稳定斑块组(n=286)和无斑块组(n=201),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并于4周后检测151例易损斑块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法检测所有患者的ADA 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 结果 3组患者间年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糖尿病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ADA 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CC+GC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FIB、HCY、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GC+CC基因型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59,P=0.015,95%CI:1.089~2.232).易损斑块组中GG基因型、GC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间治疗前后的LDL-C水平及其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但其和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无明显相关.

  • 3D打印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星;刘祯;王旋;李旭东;舒胜蕾;姜晓兵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内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7例颅内疾病患者的诊治过程,病种包括脑出血、中央区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垂体瘤、齿状突畸形、脊索瘤和动脉瘤.术前获取7例患者头颅CT/MRI资料,应用MIMICS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借助3D打印机打印出病灶模型,借助实体模型模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成了颅内病灶模型的制作,模型能清楚显示颅内病灶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骨的空间关系;术者借助模型顺利完成手术入路规划.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颅内病灶定位和显示周围解剖关系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协助临床医生完成术前规划.

  • 姜黄素通过激活自噬保护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

    作者:吴忧;徐彬;梁顺利;张荣博;徐林胜

    目的 探讨姜黄素是否通过激活自噬保护帕金森病(PD)多巴胺能(DA)神经元及其激活自噬的具体机制. 方法 采用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离子(MPP+)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建立PD细胞模型;同时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C57BL/6雄性小鼠建立PD动物模型;细胞及小鼠分别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姜黄素+3-MA组、3-MA组.姜黄素组、姜黄素+3-甲基腺嘌呤(3-MA)组和3-MA组细胞在Mpp+处理的同时分别将姜黄素(40 μmol/L)、姜黄素(40 μmol/L)+3-MA(4 mmol/L)、3-MA(4 mmol/L)添加于培养基中孵育.姜黄素组、姜黄素+3-MA组、3-MA组小鼠在MPTP腹腔注射的同时分别予姜黄素(80mg/kg)、姜黄素(80 mg/kg)+3-MA(2 mg/kg)、3-MA(2 mg/kg)腹腔注射,1次/d.正常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30 mL/kg).各组细胞在药物处理48 h后分别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染色.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α-突触核蛋白(α-Syn)、自噬相关蛋白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AMP2A)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蛋白表达,并分离核浆蛋白测定核转录因子EB(TFEB)蛋白在胞浆和胞核中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α-Syn mRNA表达.各组小鼠在后1次药物注射后14d时处死取中脑黑质脑组织行TH免疫组化染色.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α-Syn和LC3的蛋白表达. 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细胞和小鼠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即DA神经元存活数目增多),细胞内α-Syn蛋白及mRNA表达减少,小鼠中脑α-Syn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姜黄素组细胞内自噬蛋白LAMP2A和LC3-Ⅱ表达增加,小鼠中脑LC3-Ⅱ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姜黄素组比较,姜黄素+3-MA组细胞及小鼠中脑黑质DA神经元存活数目减少,细胞内α-Syn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细胞胞核内TFEB表达显著增加,姜黄素+3-MA组细胞胞浆TFEB表达显著增加,胞核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姜黄素具有保护DA神经元功能,激活细胞自噬功能从而促进α-Syn的自噬性清除是其主要作用机制之一,增加TFEB表达、促进TFEB向细胞核内转移行使转录功能继而促进自噬溶酶体合成可能是其激活细胞自噬功能的主要途径.

  • 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小鼠海马组织中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董丽娟;杨光辉;吕红杰;李红军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小鼠海马组织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清洁级成年C57BL/6J小鼠6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POCD组和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DEX-L组)及高剂量组(DEX-H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小鼠只麻醉而不行部分肝脏切除手术;POCD组小鼠采取麻醉下部分肝脏切除手术的方法复制POCD模型;DEX-L组和DEX-H组小鼠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 μg/kg、50μg/kg,随后复制POCD模型;假手术组和POCD组小鼠均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行为学测试采用条件恐惧实验,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3天进行训练和行为学测试,记录僵直时间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术后第3天小鼠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42 (Aβ42)和磷酸化tau-181(p-tau-181)蛋白水平.术后第3天留取小鼠海马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海马组织mTOR、tau、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测定海马组织mTOR、磷酸化tau蛋白(pS396 tau蛋白)、NF-κB p65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1)场景性恐惧记忆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POCD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CD组比较,DEX-L组和DEX-H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POCD组、DEX-L组和DEX-H组小鼠脑脊液中Aβ42和p-tau-181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CD组比较,DEX-L组和DEX-H组小鼠脑脊液中Aβ42和p-tau-181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EX-L组比较,DEX-H组小鼠脑脊液中Aβ42和p-tau-181蛋白含量进一步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POCD组海马组织mTOR、NF-κB p65和TNF-α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tau mRNA及pS396 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CD组比较,DEX-L组和DEX-H组海马组织上述指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EX-L组比较,DEX-H组小鼠上述指标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改善小鼠早期POCD,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鼠海马组织mTOR信号通路有关.

  • 颈动脉分叉与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显微解剖关系研究

    作者:张国清;孟健;殷金珠;王俊平;黄建军

    目的 阐述颈动脉分叉与喉上神经外侧支的显微解剖关系,探讨其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价值. 方法 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对10具尸头20侧颈动脉分叉部进行显微解剖,并测量颈动脉分叉到周边骨性结构,喉上神经外侧支与颈外动脉内侧缘交汇点至下颌骨角、喉结节点、乳突尖及颈动脉分叉的距离. 结果 (1)颈动脉分叉到喉结节点、下颌骨角的垂直距离分别为24.32 mm (18.8~35.78 mm)、13.55 mm (9.26~19.60 mm),至乳突尖的直线距离为68.59 mm(49.48~76.94 mm).按照喉结节点到颈动脉分叉的垂直距离来判断颈动脉分叉的高度,其与使用Wain测量法得出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900).(2)正常分叉标本中喉上神经外侧支与颈外动脉内侧缘交汇点至颈动脉分叉、甲状腺上动脉分叉、下颌骨角、乳突尖的距离分别为17.81mm (15.24~25.58 mm)、19.42 mm (17.08~29.12 rm)、20.51 mm (17.98~22.20 mm)、71.00 mm(69.00~74.50 mm);高位分叉标本中分别为6.40 mm(2.44~9.20 mm)、8.84 mm(4.74~10.88 mm)、12.15mm(10.64~13.54 mm)、60.90 mm(59.80~66.50 mm). 结论 颈部喉结节点位置固定,可作为手术切口标记点.对于正常颈动脉分叉患者,术中可将颈动脉分叉前上方1.5 cm作为安全标志界限;对于高位颈动脉分叉患者,手术时应紧贴颈动脉分叉部和甲状腺上动脉外膜进行分离,无安全界限.

  • 青、少年期低脂饮食或他汀干预对中年期Tg2576小鼠行为学及脑内Aβ病理的影响

    作者:周丽华;邱彩霞;常铉;陈伟明;刘军;王展航;徐武华

    目的 探讨青、少年期低脂饮食或他汀干预对中年期Tg2576小鼠行为学及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病理的影响. 方法 将35只2月龄Tg257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少年低脂组、少年他汀组、青年低脂组、青年他汀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7只.其中低脂组采用标准低脂饲料喂养,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17 mg/(kg· d)]加入至普通饲料中喂养,少年组、青年组的干预月龄分别设置为2月龄、6月龄,空白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所有小鼠饲养至10月龄统一处死,处死前2周内采用Moms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处死后取外周血测定血脂生化水平,取大脑行免疫病理染色测定脑组织切片中组织淀粉样蛋白免疫活性(TAPIR)及行ELISA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Aβ40、Aβ42、β-分泌酶、γ-分泌酶浓度.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干预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穿越隐蔽平台次数、TAPIR强阳性比例及Aβ40、γ-分泌酶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青年低脂组、青年他汀组的Aβ42浓度及青年他汀组的β-分泌酶浓度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青、少年期低脂饮食或他汀干预并不能改善中年期Tg2576小鼠的行为学及脑内Aβ病理,反而有潜在加速阿尔茨海默病进程的风险.

  • 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张丽;徐良额;张圣;徐彬;吴忧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PD)患者主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各阶段的吞咽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PD吞咽障碍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早期临床症状隐匿,进行性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D吞咽障碍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缺乏普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采取个体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围绕该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失匹配负波在意识障碍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夏俊;党圆圆;王俊;杨艺;夏小雨;何江弘

    失匹配负波(MMN)是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的一种,是大脑对相关事件的自动反应,无需患者主动参与,特别适合无法配合检查的意识障碍患者.近年来,MMN在意识障碍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其新进展综述如下.

  • 端粒与端粒酶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

    作者:王菲;张驰

    端粒损耗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端粒酶不仅具有经典的延长端粒的作用,近些年还发现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端粒与端粒酶将有望成为预防、延缓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新靶点,并将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策略.本文就端粒与端粒酶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炎症反应在帕金森病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中的作用

    作者:罗曼;吴煜;陈夏清;邹显巍

    帕金森病与脑小血管病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二者虽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存在许多共性,例如炎症反应,既是帕金森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也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发病过程.脑小血管病可因炎症反应产生或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进而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本文现从炎症反应的角度出发,综述帕金森病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

  • 转录因子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华娟;蔡雪梅;牛成慧;韩雁冰

    近年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表达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前祖细胞的标记物,具有神经源性分化潜能.通过细胞转分化/基因重编程技术,将星形胶质细胞、特别是过度活化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以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围绕诱导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转录因子及其调控作用综述如下.

  • PABPN1基因纯合(GCA)1插入突变致眼咽型肌营养不良一例报道

    作者:李晓东;马明明;李刚;庞咪;付俊;杨亮;张杰文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OPMD)是一种晚发性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骨骼肌疾病,其发病与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核1(PABPN1)基因第1号外显子出现(GCG)异常扩增或(GCA)插入而导致PABPN1在肌纤维核内形成类淀粉丝样结构有关[1].OPMD主要临床特点为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和肌无力,肌肉病理改变为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伴随肌纤维内出现镶边空泡,特征性超微病理改变为肌纤维核内出现栅栏样管丝状包涵体,因此OPMD也被归类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2].目前诊断该病主要基于临床特点以及PABPN1基因检查.国内仅有少量关于OPMD研究的报道[3-5],且PABPN1基因纯合(GCA)1插入突变致病少见报道,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1例OPMD患者的临床特征、骨骼肌病理特点以及基因突变情况,现报道如下.

  • 一氧化二氮滥用导致神经损伤一例报道

    作者:刘彩霞;孙维;居乃新;史宝和

    一氧化二氮(N2O)又称“笑气”,我国将其列为危险化学品,而非毒品,这也为其买卖、持有和使用提供了便利.近年其逐渐受到一些青少年的“青睐”,危害也越来越大.本文将对1例滥用“笑气”引起神经损伤的病例进行报道.患者男,35岁,因“四肢末端麻木3月,语无伦次、行走不稳3d”于2017年7月1日入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该患者自半年前起出售充“笑气”的安瓿并间断吸充入该气体的“气球”,具体吸入量不详.该患者3月前出现肢体麻木感,未予系统治疗,3d前在自家轿车里被家人发现吸入“笑气”,患者当时呈欣快感,傻笑,答非所问,小便失禁,行走不稳,但未见抽搐、饮水呛咳及吞咽障碍.病程中无发热,无呕吐.病来3d未入睡.

  • 以吉兰-巴雷综合征表现起病的神经梅毒三例报道

    作者:陆明佳;古丽尼沙·热合曼;朱沂;阿丽亚克孜;米热古丽;玛依努尔·买买提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组亚急性起病的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该病确切病因不明,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可能与空肠弯曲菌等多种病原感染后的免疫介导机制有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了3例免疫机制正常,以GBS表现起病的神经梅毒患者,早期给予免疫治疗后恢复良好,相关过程报道如下.

  • 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方丽萍;傅阳俊;彭俊;毛诗贤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附属白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为病例组,同期行DSA检查提示颅内外血管无明显异常的患者31例为对照组.由神经专科医师在入院时及第21天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第90天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前后差异以及第90天mR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前后差值>0分,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前后差值≤0分,mRS评分>2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2d内、第7天、第14天、第21天晨起空腹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Ang-1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 (1)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7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32例.3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吸烟、饮酒情况及基础病史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在2d内表达水平达到高,随后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第21天时仍有较高的表达,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间点3组患者之间血清Ang-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后良好患者血清Ang-1表达水平高于预后不良患者,提示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良好预后有关.

  • 反常性脑疝的临床治疗与分析

    作者:任斌;陈来照;仝海波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反常性脑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对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诊治的12例反常性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体位调节、容量补充及颅骨修补等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本组12例反常性脑疝患者中9例发生于术后2周内,2例发生于术后2周~1月,1例发生于术后2个月,其中8例发生术区皮瓣塌陷下沉.12例患者接受体位调节、控制脑脊液流失、补液扩容等综合治疗后,脑疝症状均获得阶段性的改善;9例患者接受颅骨修补后脑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结论 当发生反常性脑疝时,应及早给予体位调节、减少脑脊液流失、补液扩容改善脑灌注和颅骨修补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神经内镜下双侧壁造瘘术治疗透明隔囊肿伴难治性癫痫

    作者:陈昆;谢法潮;苏月焦;林佳平;张明亮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双侧壁造瘘术治疗透明隔囊肿伴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疗效. 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行透明确双侧壁造瘘术治疗透明隔囊肿伴难治性癫痫患者9例,术前均经MRI确诊且未见其他明显致痫灶,均采用神经内镜经右侧脑室额角入路行透明隔双侧壁造瘘术,术后门诊随访6~72个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规律服用抗癫痫药,随访期间均无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出现,复查头颅MRI示透明隔囊肿均明显缩小. 结论 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双侧壁造瘘术可有效治疗透明隔囊肿伴发的难治性癫痫.

中华神经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