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明月;勇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直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CEUS)、三维超声(3DUS)等,而其他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剪切力测定等.目前,DSA被认为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的"金标准",可以对介入治疗的过程加以指导并评估预后情况;剪切力测定是二维灰阶超声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及颈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同时还具有无放射性、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及成像快捷等优点,有望成为预测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 基于头颈部CTA探索视网膜血管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作者:张晓洁;洪楠;李瑞;张伶;王蓬;王艳玲;李红阳;王惠;杨正汉;王振常

    目的 通过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分析其与眼底成像下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探讨通过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的改变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考虑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单眼及颈动脉1 246例.分段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将入选者分为3组:无斑块组(V0)423例,稳定性斑块组(V1)417例(钙化斑块)和易损性斑块组(V2)396例(非钙化斑块和/或混合斑块).同期行眼底镜彩色照相,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管径(CRVE).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结果 CRVE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B =0.005,P=0.016,OR=1.01);CRAE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呈无相关性(B=-0.003,P=0.347,OR=1.00).结论 CRVE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眼底镜彩色照相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可以成为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筛选方法.

  • 多模态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余海歌;何文;张东;宁彬;阚艳敏;魏世纪;于腾飞;刘梦泽;李海欣

    目的 将二维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相关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卒中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明确对缺血性卒中有影响的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明确超声联合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92例,共105个斑块,依据临床诊断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记录斑块声像图特征及患者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增强程度、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显示新生血管、SMI显示斑块表面形态、钙化结节位置在症状组和非症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CEUS高增强[比值比(odds ratio,OR)9.6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734~33.779,P<0.001]、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OR 4.483,95%CI 1.323~15.189,P=0.016)、表面钙化结节(OR 7.206,95%CI 1.609~32.265,P=0.010)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易损斑块特征.上述征象ROC曲线下面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3、75.8%、67.4%;0.657、50.1%、76.1%;0.679、40.7%、82.6%.多模态超声联合诊断预测缺血性卒中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7、90.5%、62.0%.结论 CEUS高增强、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表面钙化结节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联合诊断对预测缺血性卒中准确性显著提高.

  • 急性冠脉综合征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晓瑜;崔燕;谢春毅

    现代研究发现,斑块易损破裂而致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重要原因.斑块易损性是预测ACS发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现已发现许多危险因素与斑块易损性有关,实施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可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就有关于动脉斑块易损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综述如下.

  • 5-脂氧化酶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衡旭华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其实质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5-脂氧化酶(5-LO)通路是炎性反应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研究表明,5-LO通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并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有密切关系.5-LO通路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5-LO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颈动脉超声造影定量评价斑块易损性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牛;黄辉;李辉;吴林琳;赵淳

    目的 对颈动脉超声造影定量评价斑块易损性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且斑块厚度大于2 mm的患者14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超声造影定量检查,并对比软斑块、硬斑块及混合型斑块间的造影增强强度(DE)、斑块内造影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造影增强强度的比值(Ratio值).结果 所有定量指标中,DE、Ratio值两个指标在软斑与硬斑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斑与硬斑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软斑与混合斑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诊断可有效将新生血管进行区分,可为易损性的判定提供有力依据.

  • 血清可溶性CD14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作者:钱怡宁;蔺洁;段红霞;罗永挺;冯立群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CD146(sCD14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入选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患者,根据超声影像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1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4例).在体检中心入选4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sCD146水平及CAS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分析sCD146与炎症反应因子的相关性,探讨sCD146与CAS斑块易损性的关系.结果 CAS患者血清sCD14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12 ±43) ng/ml比(173±36) ng/ml,P<0.001],斑块不稳定组sCD146水平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218±28)ng/ml比(176±25) ng/ml,P<0.000 1],斑块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sCD14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176±25) ng/ml比(173±36) ng/ml,P=0.639 5].CAS患者的sCD146水平与hs-CRP水平显著正相关(r=0.354 7,P =0.033 8),校正hs-CRP水平,sCD146水平与CAS斑块易损性独立正相关(OR=1.16,95% CI:1.020~ 1.310,P=0.019 2).CAS患者sCD146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血脂水平无关(P>0.05).不稳定斑块组sCD146升高明显(P<0.001),血清MMP-9水平也明显升高[(1 027±293) ng/ml比(649±258) ng/ml,P=0.002 5],二者显著正相关(r=0.677 2,P<0.001).结论 CAS患者血清sCD146与hs-CRP、MMP-9水平正相关,与斑块的易损性独立正相关,提示炎症反应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在CAS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

  • 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生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玉芳

    目的 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的临床应用观察研究.方法 临床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病人50例为观察组,同期入选体检健康者50例为研究对照,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内动脉的PI、RI、S/D指标;比较两组的增强密度(DE)、达峰时间(TTP)等临床指标;评估不同部位的增强斑块比率.结果 观察组的PI、RI、S/D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增强密度(DE)、达峰时间(TTP)等临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部的增强斑块比率显著高于基底部、尾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评估其易损性,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曲晓峰;杨海山;刘书峰;刘亚洁;王乃玉;李笋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CE-MRI检测兔早期及成熟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表现与HE染色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结果 DCE-MRI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的准确率为83%,敏感度为76%,明显高于MRI T1WI/T2WI平扫(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斑块的强化与斑块内CD31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临床早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

    作者:吕琦;惠品晶;陈剑华;黄亚波;顔燕红;张白;胡春洪;郭亮;惠国祯

    目的 前瞻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 33例(36例次)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前均行CDFI、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RMRI)、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并行HE染色.将术前CDFI结果分别与相应层面HRMRI及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CDFI设定易损斑块标准:低回声、中等偏低回声不均质斑块;斑块形态不规则、纤维帽不完整或斑块内见血流信号.CDFI设定稳定斑块标准:斑块表面光滑、纤维帽完整、中等回声及强回声均质斑块.结果 CDF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6%,阴性预测值为71.4%;HRMRI与病理学比较评估易损斑块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6.4%,阴性预测值为62.5%.CDFI与HRMRI评估斑块易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915,P<0.01).结论 CDFI可以准确识别易损斑块,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及斑块易损性研究进展

    作者:王赛华;赵志宏;李新明

    易损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如微钙化、胆固醇结晶,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如内皮切应力、血管壁压力在易损斑块的形成与破裂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易损斑块的微结构和分子学特征有助于识别易损斑块的破裂倾向.

  • 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红雷;包宗明

    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在斑块破裂和后继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斑块易损性的标记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监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 宝石能谱CT结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

    作者:樊泽新;王荔;王新文;李天平;苑少杰;于爽;苏敏

    目的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宝石能谱CT(GSI)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筛选,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分析和斑块内钙脂相对含量定量测定,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易损性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CDFI筛查有颈部动脉斑块患者100例,进一步行GSI确诊有斑块患者为病例组(49例),再经能谱评价(斑块成分的钙脂含量比值)后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1例)和稳定斑块组(28例).另选择经GSI确诊无斑块患者20例为对照组.留取3组研究对象血清标本,采用免疫学方法测定HMGB1和Hs-CRP水平.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P<0.001),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不稳定斑块组HMGB1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163 3).不稳定斑块组钙脂配对浓度低于稳定斑块组(P<0.001).HMGB1与钙脂配对浓度无显著相关性,HMGB1与Hs-CRP呈正相关,Hs-CRP与钙脂配对浓度呈负相关.结论 GSI是评价颈动脉AS斑块的新手段,可定量、定性分析斑块内成分;Hs-CRP可能与AS的发生、发展有关,且升高的Hs-CRP与斑块不稳定有关.HMGB1可能参与斑块形成过程;HMGB1与Hs-CRP共同参与AS炎症损害过程.

  • 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性质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爽;江海强

    目的:探讨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以提高颈动脉斑块综合干预的临床认识.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2例符合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易损性进行评估,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易损性与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进展期脑卒中病人共检出301个斑块,其中易损斑块257个(85.4%);颈动脉斑块平均积分为(11.24±4.56)mm;颈动脉斑块积分和空腹血浆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5).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是斑块易损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与生化指标密切相关,其中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是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

  •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冠状动脉斑块特点的超声研究

    作者:李小娟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CAD 组)患者91例,同时以诊断阴性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 Lp(a)水平,应用 IVUS 评价 ACS 组和 stable CAD 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 Lp(a)与 IVUS 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CS 组血清 Lp(a)浓度显著高于 stable CAD 组及对照组(P <0.05),ACS 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ACS 组 IVUS 斑块面积(P <0.05)、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 <0.05)均大于 stable CAD 组,血浆 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 =0.336,P <0.05;r =0.164,P=0.02和 r =0.314,P <0.05)呈正相关。结论ACS 组血清 Lp(a)水平明显高于 stable CAD 组和对照组,血清 Lp(a)水平与IVUS 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相关性

    作者:金鹏;周琪;康美丽;张敏莉;朱铭;芦涤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高迁移率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异常患者73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45例(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28例(SAP组);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四分位数又分为低积分组17例(Gensini积分≤17.0)、中积分组16例(Gensini积分>17.0~49.1)、高积分组24例(Gensini积分>49.1~73.2)、极高积分组16例(Gensini积分>73.2).检测各组血浆HMGB1水平,分析血浆HMGB1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关系.患者均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各组冠状动脉斑块显像参数特征及HMGB1水平与斑块构成间关系.结果 极高积分组血浆HMGB1水平[(5.68±0.21)μg/L]明显高于高积分组[(4.76±0.15)μg/L]、中积分组[(4.08±0.25)μg/L]和低积分组[(3.62±0.19)μg/L](P<0.05),高积分组高于中积分组和低积分组,中积分组高于低积分组(P<0.05);ACS组管腔面积[(5.32±2.71)mm2]和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0.75±0.14)mm]明显小于SAP组[(6.79±2.31)mm2、(0.81±0.11)mm] (P<0.05),偏心指数(0.67±0.21)、斑块负荷[(64.70±9.98)%]、重构指数(1.12±0.31)和斑块面积[(11.48±3.34)mm2]明显大于SAP组[0.50±0.08、(52.12±8.17)%、0.79±0.14、(9.96±3.16)mm2](P<0.05),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98±3.69)mm2]与SAP组[(15.36±3.12)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HMGB1水平与重构指数和偏心指数呈正相关(r=0.378,P=0.031;r=0.311,P=0.026),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297,P=0.041).结论 血浆HMGB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易损性指标间有明显相关性.

  •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作者:刘春燕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Lp-PLA2、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Lp-PLA2、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病情程度加重,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内膜正常组,以及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Lp-PLA2、CRP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 PLA2、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可作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作者:孟志霞;谭卫锋;张亮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MRI对26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T1WI增强成像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分析狭窄程度、狭窄率及斑块的成分,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检验MRI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I对轻度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性84.6%(22/26),特异性为91.7%;中度狭窄分别为73.3%(11/15)、88.6%;重度狭窄分别为100%(7/7)、95.3%;闭塞分别为100%(2/2)、100%.一致性检验系数Kappa值=0.783.MRI检出的稳定斑块与易损斑块的脂核大小、纤维帽厚度、脂核/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且可根据信号特点分析斑块组成成分,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诊断易损斑块,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启兵;舒红;罗善和;朱斌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4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斑块、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动脉超声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易损性评估,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性(specificity,SPE)、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评估准确度等指标.结果 (1)51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分型为易损性斑块43例(84.3%)、稳定性斑块8例(15.7%).(2)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易损性的SEN、SPE、PPV、NPV、评估准确度分别为97.6%、70.0%、93.0%、87.5%、92.2%.(3)颈动脉超声与临床确诊方法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927,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性能良好,且与临床确诊方法一致性良好.

  • ADAMTS-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吕晨铃;陈超;张震中;郑周;金笑平

    目的 探讨含Ⅰ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及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将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78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n=291)、稳定斑块组(n=286)和无斑块组(n=201),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并于4周后检测151例易损斑块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法检测所有患者的ADA 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 结果 3组患者间年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糖尿病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ADA 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CC+GC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FIB、HCY、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GC+CC基因型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易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59,P=0.015,95%CI:1.089~2.232).易损斑块组中GG基因型、GC基因型、CC基因型患者间治疗前后的LDL-C水平及其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AMTS-1基因rs402007(G/C)位点多态性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但其和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无明显相关.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