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定量动态增强 MRI 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的研究

    作者:赵勇;罗小虎;李晓峰;王友彬;蒋博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分析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及35例健康志愿者的 MR 资料,所有被检查者均行 DCE-MRI检查,观察、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在 MR 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中特点并分别测量两组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 )与速率常数(Kep ),评价两组数据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5例浸润性导管癌(Ⅱ级)患者中,病灶位于右乳29例,左乳26例;其中外上象限20例;内上象限11例;外下象限15例;内下象限 9例。患者组中<60岁31例,≥60岁24例。其中47例边缘不光整,46例可见浅分叶或毛刺样或星芒状改变,35例病灶中央可见无强化区;8例病灶边缘较光整。按病灶形态统计:51例为肿块型,4例为非肿块型。MR 平扫显示病灶T1 WI 上多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 WI 上多为等或高信号;病灶长径范围在2.27~5.18cm。动态增强扫描后23例表现为环形强化,19例表现为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特点,13例表现为不均匀斑片状或斑点状异常强化。患者组与对照组中,Ktrans均值分别为:(2.598±0.823)、(0.235±0.121);Kep均值分别为(1.186±0.810)、(0.002±0.001);两组相比其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6.806,8.648;P <0.05)。结论:DCE-MRI 定量分析结合病灶形态、信号及强化特点可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I 级)进行研究。Ktrans与 Kep在诊断浸润性导管癌(Ⅱ级)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不典型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俊安;陈海杰;王石胜

    目的 探讨早期不典型乳腺癌采取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DWI联合DCE-MRI诊断,观察不典型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诊断差异及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 单用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判断乳腺病变,当b=1000 s/mm2时,不典型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在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乳腺癌以Ⅰ型与Ⅱ型曲线为主.ADC联合DCE-MRI TI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不典型乳腺癌符合率高达93.33%、乳腺良性病变符合率高达96.67%,相比ADC和DCE-MRI单一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联合DCE-MRI诊断乳腺病变,在良性与恶性病变上有差异,可为临床尽早检出不典型乳腺癌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借鉴.

  • 乳腺癌性病变诊断中DW-MRI联合3.0TDCE-MRI的临床研究

    作者:党勇

    目的:分析3.0T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 - MRI)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 - MRI)诊断乳腺癌性病变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疑似乳腺肿块患者39例,术前行 DCE - MRI、DW - MRI、二者联合检查,经手术病理组织诊断。记录 DCE - MRI、DW - MRI、联合检查诊断良恶性,与病理结果对比;计算前三种诊断与病理诊断良性和恶性符合率;对比 DCE - MRI、DW - MRI 以及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联合确诊良性、恶性符合率分别为85.00%、95.00%,明显高于单独应用 DCE - MRI 或 DW - MRI 的良性及恶性符合率( P 均<0.05);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5.30%、84.56%、90.06%,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 DW - MRI 和 DCE - MRI;联合诊断下恶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强化,边缘毛刺,时间-信号曲线平台型或流出型,DWI 下病灶高信号,ADC 值明显异常。结论 DCE - MRI 联合 DW - MRI 诊断乳腺癌性病变具有高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用于术前检查具有无创性,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肺部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艳霞;杨雁萍;许冰;王景林;刁群超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飞速发展,MRI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随着中高场强磁共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MRI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已在国内外文献中有所报道.本文就MRI在肺部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造影剂应用方面做以概述.

  • 磁共振灌注成像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张云萍;曹志勇

    目的 评价1.5T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前列腺癌和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观察病灶的动态增强MRI特征并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T曲线),结合病理结果对比2组间SI-T曲线分布.结果 增强峰值时间前列腺癌早于前列腺增生,强化程度与强化率前列腺癌高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SI-T曲线类型以上升型为主,而前列腺癌以流出型为主.结论 1.5T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鉴别中有较为明确的价值.

  • 高压注射器在磁共振下肢动脉造影中的操作与护理体会

    作者:雷淑妃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磁共振下肢动脉造影中的操作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患者磁共振下肢动脉造影中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钆喷酸葡胺的操作技巧.结果:106例患者穿刺成功,注药顺利,达到磁共振诊断要求.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是双下肢动脉病变的常用检查方法.高压注射器有高自动化、高精确度,使用灵活安全等优势,通过对患者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纯熟的穿刺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若,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磁共振增强扫描影像检查结果.

  • 磁共振下肢动脉造影中高压注射器的使用及患者护理

    作者:高国芹;刘兰祥;吴爽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病变引起的慢性血管闭塞性疾病,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比女性多见,患者多表现为患肢冷、麻和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出现静息痛、溃疡或足趾坏疽.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是双下肢动脉病变的常用检查方法,我院对35例可疑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进行了3D-CEMRA检查.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黄剑云;林伟清;潘光红

    临床上将直径不足1.0 cm的垂体瘤统称为垂体微腺瘤[1],患者多无临床表征,不易于垂体内分泌学检查中检出,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对其生命健康安全威胁较大。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磁共振检查技术(MR)逐渐于临床普及,对多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意义重大。本次研究选取32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等3种检测方案,以探讨其在垂体微腺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相关性实验研究

    作者:曲晓峰;杨海山;刘亚洁;刘书峰;李笋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参数S及S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相关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479,P<0.01;R=0.433,P<0.05),通过测定参数S及S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进行半定量测定,评价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为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价值实验研究

    作者:曲晓峰;杨海山;刘书峰;刘亚洁;王乃玉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首过时相斜率S及斑块峰值信号强度强化后120 s信号强度下降率Soutflow,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CD31免疫组化表达)和巨噬细胞计数(CD68免疫组化表达)相关性.结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和Soutflow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和巨噬细胞呈正相关(R=0.479,P<0.01、R=0.452,P<0.05 R=0.415,P<0.05、R=0.469,P<0.01).结论 通过测定MR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量和炎症反应水平, MR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一项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作者:赵兴利;马先锋;赵丛海;秦志刚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对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RI平扫有5例可见异常信号,占16%;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19例,占60%;而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未强化的低信号区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强化形成明显对比,检出28例,占90.3%.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DCE-MRI参数S和SI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作者:刘铁军;曲晓峰;刘书峰;刘亚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相关性.方法 DCE-MRI参数S及SI%,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CD68).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参数S及SI%与斑块内巨噬细胞相关性.结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斑块内巨噬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52,P <0.05;r =0.461,P<0.05).结论 通过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S及SI%值较大者,斑块内炎性反应明显,斑块具有易损性.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评价辛伐他汀治疗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

    作者:刘铁军;曲晓峰;宫艳玲;刘书峰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在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和高脂喂养组,每组15只.均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6w后,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在高脂饲料中加用辛伐他汀喂养至第20周.测定DCE-MRI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参数.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斑块内巨噬细胞、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两组高脂喂养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第8、16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第20周高脂喂养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高脂喂养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CD31、CD68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15只实验兔共检出36处强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扫描均可见强化;高脂喂养组15只实验兔共检出40处强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扫描均可见强化.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首过时相斜率S、斑块大强化率Smax、斑块峰值信号强度强化后120 s信号强度下降率Soutflow均低于高脂喂养组.结论 DCE-MRI参数S、Soutflow、Smax可以作为一种评价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的量化指标.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曲晓峰;杨海山;刘书峰;刘亚洁;王乃玉;李笋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CE-MRI检测兔早期及成熟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表现与HE染色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结果 DCE-MRI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的准确率为83%,敏感度为76%,明显高于MRI T1WI/T2WI平扫(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斑块的强化与斑块内CD31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临床早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52例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护理观察

    作者:李喜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MRI)检查是非损伤性影像技术,过去制约MRI广泛用于肝脏检查的原因是成像时间过长,易受各种生理运动伪影的影响.近年来随着MRI扫描机硬件、软件的不断升级及梯度磁场、射频线圈、信号放大、脉冲序列的设计开发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肝脏MRI检查速度也随之越来越快,图像质量越来越好,可供选择的MRI序列越来越多,肝脏MRI诊断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高[1],MRI对肝内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测及定性起重要作用.MRI可早期发现由肝细胞变性引起的肝实质信号增高及门静脉周围水肿,对肝损伤诊断有高度的敏感性[2].本观察总结了肝脏MRI的护理配合,探讨了MRI增强扫描的护理规范.

  • 动态对比增强MRI对结肠癌肝转移瘤TACE治疗前后微循环灌注改变及近期疗效评价

    作者:刘丽;邵天朋;曹建民;卢光明;许健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各定量参数的变化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21例经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分别于TACE术前及术后进行常规MRI和DCE-MRI扫描.以两腔室模型为基础,计算出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Kep、Ve).比较TACE术前、术后各参数的变化;分别探讨患者近期疗效与TACE术后DCE-MRI各项参数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TACE术后各参数的差别.结果 TACE术后肿瘤组织的Ktrans、Kep及Ve值呈下降趋势,且术前术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DCE-MRI各项参数与CEA、CA125、CA199和CA242值无明显相关性.术后近期疗效评估示完全缓解3例(14.3%),部分缓解11例(52.4%),总有效率(RR) 66.7%,疾病控制率(DCR)90.5%.其中RR、PCR均与术后Ktrans值呈正相关(r=0.526,P=0.005;r=0.557,P=0.006),但与Kep、Ve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瘤TACE治疗前后DCE-MRI各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显著,术后肿瘤组织中的Ktrans值可作为结肠癌肝转移TACE治疗早期疗效评估指标,为结肠癌肝转移瘤个体化治疗和治疗方案的修正提供依据,其远期疗效与DCE-MRI定量参数的相关性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DCE-MRI定量参数和ADC值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及ADC值与血清PSA、P504S的相关性

    作者:姚世文;蔡亚琴;倪建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及ADC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确诊为前列腺病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列腺癌32例(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28例(前列腺增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查、DCE-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同时选取30例健康者(正常组)进行常规磁共振检查作为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DCE-MRI定量参数、DWI信号强度值和ADC值,血清PSA、P504S表达情况以及ADC与PSA、P504S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的DCE-MRI定量参数相比,前列腺癌组高,正常组低,3组差异显著(P<0.05).前列腺癌患者随着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升高,DWI信号强度增加,ADC值则表现为低信号;前列腺增生组随着b值的升高,DWI信号强度变化不显著,而正常组则随着b值的升高,DWI信号强度降低,且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组的ADC值均表现为高信号,3组差异显著(P<0.05).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的患者PS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P504S表达前列腺癌组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PSA、P504S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DCE-MRI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ADC值与前列腺的特异性抗原PSA、P504S呈显著负相关,其测量有助于对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评估.

  • 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威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分别对123例甲状腺结节病变患者(共169个病灶)行MR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CE-MRI)、DWI(b值为150、300、500s/mm2)检查,观察各组常规、DWI图的信号表现,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及比较TIC曲线,作出诊断,后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平扫T1WI良性结节呈等或略低信号,恶性结节多呈不均匀稍低或等信号;T2WI良性结节均明显高信号,恶性结节多为不规则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良、恶性结节均不同程度强化,恶性结节的强化时间-信号曲线类型Ⅱ型29.27%、Ⅲ型70.73%;良性结节Ⅰ型13.41%、Ⅱ型7.31%、Ⅲ型10.96%、Ⅳ型68.29%。良、恶性结节的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成像良、恶性结节的平均ADC值在不同b值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300、500s/mm2时,良性结节ADC值分别为(2.523±0.438)×10-3mm2/s、(2.346±0.374)×10-3mm2/s、(1.956±0.417)×10-3mm2/s,恶性结节ADC值分别为(1.721±0.312)×10-3mm2/s、(1.467±0.213)×10-3mm2/s、(1.224±0.298)×10-3mm2/s。结论 DCE-MRI联合DWI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价值较高。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魏君臣;孙新海;卞婷婷;翟宁

    目的 探讨肝转移瘤的强化特征与信号值的相关性,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5月肝胆外科、肿瘤科收治的肝转移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比较磁共振单纯平扫和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各期癌组织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各期癌组织信号值.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诊断Ⅰ期癌组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50%、89.71%、74.07%,均高于磁共振平扫的37.50%、67.65%、3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诊断Ⅱ期癌组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17%、74.58%、66.67%、78.57%,均高于磁共振平扫的31.71%、47.46%、29.55%、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诊断Ⅲ期癌组织的敏感度为59.26%,高于磁共振平扫的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信号值分别为(31.5±0.6)、(53.3±4.2)、(68.6±0.8)、(60.4±1.2),Ⅰ期癌组织分别为(21.7±0.2)、(51.4±3.6)、(64.1±1.2)、(58.4±4.5),Ⅱ期癌组织分别为(21.4±0.4)、(50.2±2.1)、(61.9±2.1)、(54.5±1.5),Ⅲ期癌组织分别为(20.8±0.3)、(48.9±5.1)、(59.9±0.4)、(50.1±5.9);磁共振正常肝组织信号值与各期肝转移癌组织信号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各期肝转移癌组织信号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检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且真实的反映肝脏病变组织成分,对肝转移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均较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磁共振DCE和DWI联合评价中老年乳腺癌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丽萍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与动态增强MRI在鉴别诊断中老年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对疑有乳腺病变中老年患者56例进行双侧乳腺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DCE-MRI形态学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3.68%、93.75%和82.86%,与手术或病理诊断比较Kappa=0.663;TIC类型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9.47%、68.75%和80.00%,与手术或病理诊断比较Kappa=0.597;当b值取1000s/mm2时,以ADC=1.222×10-3 mm2/s作为ADC诊断乳腺病变的阀值,ADC值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74%、81.25%和88.57%,与手术或病理诊断比较Kappa=0.773。结论 DCE-MRI形态学和ADC值诊断乳腺病变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高度一致,其中ADC值诊断乳腺病变的价值略高于DCE-MRI形态学。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