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与治疗进展探讨(附2例报告)

    作者:刘长福;杨庭树;刘宏斌;陈练;白启才;郭凯;荆晶

    1 临床资料患者1,男性,50岁,因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高脂血症多年,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2007年10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瘤样扩张,瘤体近端伴有局限性狭窄85%.针对患者情况,于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GRAFT 3.0 mm×19 mm覆膜支架,覆盖瘤体;于右冠状动脉近段置入FIREBIRD 3.5 mm×29 mm支架,两支架少许重叠,观察其重复造影及血管内超声(TVUS)显示,结果满意.

  • 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与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

    作者:史云桃;林松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与心外膜冠状动脉中度狭窄血管小管腔面积、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相关性.方法:36支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显示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40% - 70%)的冠状动脉,IVUS( intravenous ultrasound)测定血管小管腔面积、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及血管平均直径,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Myocardial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myo),并比较其相关性.结果:FFRmyo (0.85±0.07)与小管腔面积(3.82±1.36mm2)呈正相关(r=0.62 P <0.01),与小管腔直径(1.99±0.36mm)呈正相关(r =0.55 P<0.01),与面积狭窄率(68.20%±10.90%)呈负相关(r=-0.56P<0.01),与血管平均直径(4.06±0.49mm)无明显相关性(r=-0.16P>0.05).结论:IVUS测定的小血管面积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度狭窄病变的功能意义.

  • 血管内超声PCI中碘造影剂 使用的对照研究

    作者:韩伟;武卓;马良

    目的 评估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IVUS)引导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终使用造影剂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83名患者随机分配成两组:血管造影引导的PCI组和IVUS引导的PCI组,评价指标是患者在PCI期间4个月内平均使用的碘对比剂总体积.结果 在血管造影引导组中,碘对比造影剂使用量的中值与血管超声引导组分别为64.5 mL和20.0 mL(P<0.001).同时,在用IVUS引导的PCI治疗的患者中,对比剂/肌酐清除率的值平均值显著降低(P<0.001).随机分配的血管造影引导组和IVUS引导的PCI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和4个月的结果 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IVUS是应用于PCI的安全且有效的成像工具,并且与血管造影引导相比,显著地减少了碘对比剂的使用.对于可能因碘对比剂诱发的急性肾损伤或超负荷的高风险患者,应考虑使用IVUS.

  • 血管内超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利军;李华俊;陈涵;李长岭

    血管内超声能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结构和形态、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测量血管横截面积,已逐渐成为诊治冠心病"新的金标准".本文首先介绍了血管内超声的成像原理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血管内超声下的斑块特征,接着对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做了详细的综述,主要包括血管内超声在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钙化病变、左主干病变和弥漫长病变等方面的进展,对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CT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病患者管腔和钙化的特点

    作者:徐大勇

    目的 探究CT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病患者管腔和钙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查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内超声测定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测定的钙化、位置、大钙化弧、总钙化弧、对向管腔壁和钙化边缘距离、管腔面积、小管腔直径、平均管腔直径及管腔偏心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分位数比较分析表明,大钙化弧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钙化弧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向管腔壁和钙化边缘距离在各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腔面积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管腔直径在第1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管腔直径在各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管腔直径在第2和第3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腔偏心指数在各分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冠状动脉造影低估了钙化病变管腔直径、面积及钙化弧度,但两种检查方法测定小血管的钙化弧度差异并不明显.

  • 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支架植入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分析

    作者:赵宇新;陈国秀

    目的 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支架植入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需要进行支架植入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急性心肌梗支架植入后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观察支架是否充分扩张及粥样斑块负荷的变化,未达到理想扩张者再次高压扩张.结果 第一次进行扩张后,血管内超声结果与理想中的植入标准相符合的仅有66处病变,剩余82处病变未达到植入标准.未达标准患者进行高压球囊再次扩张,有72处达到了理想中的支架标准,并且再次扩张后支架面积[(5.38±0.88)mm2 vs(9.08±1.03)mm2,P<0.05]和血管面积[(14.37±1.46)mm2对(17.25±1.22)mm2,P<0.05]明显增加,支架的伸展性明显改善;扩张术后小管腔直径由原先的(0.94±0.54)mm增加为(3.23±0.31)mm、 面积狭窄率由原先的(82.25±9.49)%降为(7.51±2.15)%,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内超声能对支架的植入起到指导作用,并对手术效果做出实时评价;对于第一次扩张后造影结果良好,但血管内超声结果较差的患者,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进行再一次扩张可以改善支架植入的临床效果.

  • 血管内超声、O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应用价值

    作者:王立娟;包晶晶;勇强

    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IVUS)具有穿透性高、成像范围广等特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具有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等优点,被称为"光学活检".2种技术各有优势.本文对ICUS和OCT的临床应用作综合回顾,并探讨其应用于颈部和颅内血管检查、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

  • 血管内超声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曦;刘光锐;薛玉国;李铁铮;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主动脉穿通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取得术前、术后即刻精准解剖信息。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12月11例IVUS辅助的TEVAR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65.0±3.6)岁。术前观察AD管腔受累准确范围、锚钉区、真/假腔、破口、头颈部分支和腹腔分支;术后观察支架隔绝效果、贴壁情况和分支血管供血变化等。结果在11例患者中,1例(9.1%)IMH伴PAU,10例Stanford B型AD(其中7例腹腔分支受累63.6%)。手术成功率为100%,全部进行术中观测,取得精准数据。结论 IVUS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帮助术者获得即刻术中直观精准信息,值得于TEVAR术中推广应用。

  • 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殷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有关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诊疗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与总结.结果:血管内超声不仅对冠心病诊治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也具有很大优势.结论:深化血管内超声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能够增强急性心肌梗死诊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 心肌桥误诊为冠心病2例

    作者:田倪妮;魏玲

    在临床工作及实践中,以胸痛、心悸、气促来诊的患者数量庞大,行常规心内科检查,忽略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等检查对心肌桥引起的胸痛的诊断价值,使心肌桥患者误诊,治疗效果不佳.以下为2例心肌桥患者误诊报告.

  • 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比较

    作者:范晓莹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94例择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7例。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研究组经血管内超声指导治疗。对比两组支架置入率,术后1年随访,统计两组再狭窄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支架置入率93.62%高于对照组76.60%,病死率2.13%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置入率,降低病死率。

  • 基于小波变换的IVUS图像去噪

    作者:李虹;王惠南;邵小丽

    血管内超声成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超声频率的提高会增加血流斑点噪声的影响,降低了管腔和管壁的对比度,增加了识别管壁与周围组织的难度,给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便.本文采用小波变换软阈值滤波法和硬阈值滤波法对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进行萎缩处理,并设计了一种局部阈值来实现血流斑点噪声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抑制斑点噪声的同时保留了图像的边缘,有助于识别管壁和周围组织.

  • 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作者:崔崤峣

    血管内超声成像通过安装在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对血管内部对管腔横截面成像,近来被认为是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管内超声成像和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的现有产品与技术研究进展。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药物还是再血管化?

    作者:肖迎平;任晓兰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患者预后也有极大的差异.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主要危险因素有女性、围生期、结缔组织缺陷、胸部外伤、口服避孕药及可卡因等药物滥用等目前对于治疗方案仍有很大争议,尚没有统一的指导方案,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和再血管化治疗.现报道3个病例,同时对既往病例及诊疗方案进行总结讨论,以期待更加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

  • 基于快速推进法的血管内超声图像序列的三维分割

    作者:杨宇

    目的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近年来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一项新技术.对IVUS图像进行分割,提取出图像中血管壁的内膜和中-外膜轮廓,是IVUS图像序列定量分析和三维重建的重要步骤.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推进法的IVUS图像序列三维并行分割方法.在完成对原始图像的滤波去噪、抑制导管伪影等预处理后,获取IVUS序列纵向视图,并从中提取出血管壁的内膜和中 -外膜轮廓,然后将该轮廓映射到每帧IVUS横向视图中,得到各IVUS帧中血管壁的内膜和中-外膜轮廓,后采用快速推进法对初始轮廓进行演化变形,终提取出目标轮廓.结果 对临床IVUS图像数据进行实验,与逐帧处理的串行分割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明显提高了处理效率,克服了传统串行处理方法运算效率低的缺点.结论 该方法对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 血管内超声图像边缘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友生;舒毓;陈建新

    血管内超声图像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超声图像的边缘提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超声频率的提高加大了噪声的影响,增加了血管壁内外膜边缘提取的难度.本文从预处理、检测模型以及算法实现三方面,回顾了近几年血管壁边缘提取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动态,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血管内超声图像序列分割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宇;孙正

    血管内超声(IVUS)图像序列的分割对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学者们为此提出了多种分割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IVUS图像的成像过程及其特点,然后介绍了近年来提出的典型IVUS图像序列分割方法,给出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后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 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

    作者: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建立的兔模型的易损斑块.方法16只雄性新西兰纯种兔,通过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和高脂(1%胆固醇)饲料喂养8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兔模型.应用IVUS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同一血管段中多个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各项指标,然后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CRVV)和组胺药物触发,造成实验性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结果破裂与未破裂斑块相比较,破裂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P<0.05),破裂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而未破裂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结论IVUS应用于已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上,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为以后实验性大样本研究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基于超声影像的动脉壁应变分析

    作者:汪友生;随晓谛;缪晓雷;陈建新;王硕

    对动脉壁受力而产生的应变进行分析是判断动脉弹性的基础,而动脉弹性又是评价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依据.提出一种动脉壁应变的分析方法,以血管内超声图像为依据,采用有限变形力学理论,建立管壁应变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出相对应变.对血管壁区域进行三角形网格划分,以三角形单元为基础,求解动脉血管壁应变,从而判断血管壁的弹性.结果显示:血管壁各处产生的应变情况很复杂,既有正应变(x轴和y轴方向),又有角应变.用已知形变图像验证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找到血管壁的病变区域并分析应变状态,对动脉功能评价以及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 基于CAG三维重建与超声图像的数据融合研究

    作者:王岭;陈晓冬;郁道银;安志勇

    临床中,融合X射线造影图像和血管内超声图像可以辅助医生更好的对冠心病进行诊断.本研究在X射线造影系统中对导引丝和血管骨架分别三维重建的基础上,利用佳垂平面法求得导引丝序列点的佳切向量,首先对超声图像在导引丝上定位,然后根据造影图像与超声图像提供的导引丝和血管骨架的空间关系求得超声图像的偏心角,后利用四元数法对超声图像在导引丝上进行准确的定向.通过临床数据进行实验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相对于传统的融合方法,该方法不仅实现了超声图像空间角度的确定,而且具有实现简单、计算速度快等特点.

645 条记录 1/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